第一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李宗华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05历史(1)班
200530870110
李宗华 摘要: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那么这种文化又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呢,又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即从这方面分析,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产的弊端。关键词:饮食文化;弊端;中国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者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齐民要术》序)。古人将饮食文化视作上天,视作至急。
中国素以饮食独步天下,同四大发明并称于世,深为国人津津乐道。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总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和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华文明五千年,同时也积淀了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确为国人所骄傲。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古文化曾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认为这也完全适合对待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就把“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同视为“三凶”,称为饕餮;孟子说“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蓄之也”,是强调饮食中要有敬爱和感情;《檀弓》中的不食“嗟来之食”,也是说饮食的尊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称道的是饮食的情谊、情境、氛围;„„这些无一不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之精华,对这些精华我们当然要发扬光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饮食文化的糟粕。或者说,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这种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会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某些性格,而这些性格对社会来说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呢?笔者总结了一番,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于形式,注重排场
由于饮食是等级的标志之一,它能表现人的日常身份,待客标准,因而人们为抬高地位,往往在交际,日常饮食中追求奢华,讲求排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追求数量,造成浪费;二是追求奇特,导致珍贵动植物遭殃。
在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后半生》里,溥仪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的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皱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类似的场景,在《红楼梦》中宴席场面的描写也是习以为常的。今天,普通中国人不论是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延续了古代贵族的奢侈之风。菜一定要足够,在客人吃完饭之后一定要剩下很多菜,才叫有面子。如果一桌菜被吃个精光,主人会觉得极没面子。
在追求奇特方面举一则笑话。有则笑话说的是,澳洲某国野兔成灾无计可施,一智者献计曰:“不妨引入中国人开为锅城,拭目以待,五年内定会成功。”另一人忧道:“五年之后恐更不堪设想。”中国善吃之闻名于世,可见一斑。于是爱吃熊掌,多少熊受了刖刑;爱吃鱼翅,多少鲨鱼丧了背鳍;爱吃燕窝,多少燕雀无巢可归;„„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李宗华
这有什么负效应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一方面,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种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统治中国人几千年,使中国人养成一种奴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饮食方面重形式,讲排场,可以说,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二、饮酒无度
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备受中国人的推崇。饮酒是件好事,据说有独特功效。白居易在《酒功赞》中提出:“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说明酒还有促进思维、产生灵感的积极作用。在酒意半酣的情况下,往往能造出许多名人佳作,这在文学史是不乏实例的,例如李白在饮酒后产生过许多千古名句,素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苏轼的名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酒后之作;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酒中之作。
但是,饮酒无度,却是要不得的。酒以酒精和水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烈性饮料,一位著名诗人曾形象地描述过它的特征:“它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它是泼在火上的油”。爱酒者说:“人活不喝酒,白在世间走。”厌酒者说“酒能乱性”“酒后无德”。从司法实践看,酒精燃烧起的疯狂,确实使有些人丧失了理智人性,跌进犯罪的深渊,引发了不少伤害、强奸、杀人等暴力恶性案件。其实,饮酒过度不只是危害自己及身边的人,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法国的一家医疗机构曾对2550名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38名儿童父母经常饮酒,这些嗜酒父母生下的孩子,外国称之为“星期天儿童”。他们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而且经常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有的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其它器官发育畸形等病症。
以上是论述了饮酒无度对人身方面的影响。其实,这种“酒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以“酒文化”的名义进行应酬,不少都变了味,走了样,缺少真诚的情感轻松的氛围,相反,却增加了曲意逢迎、功利目的和万般无奈。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不情愿,家人埋怨,群众抱怨,严重损耗了工作精力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干部形象。百姓出对此非常反感,编了个顺口溜:“喝坏了党风喝得四邻不安昧,喝得老婆背靠背,喝得孩子犯了罪”。
三、共食制
其实,针对中国共食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专家对共食制推崇备至,理由是:共食制会增进人的团结意识,大家可以“同甘共苦”,它又成为一种良风。但也有不少专家有相反的观点,推崇西方的分餐制,认为共餐制便于了疾病的传播。
中国的共食制有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不错,共食制有利于增强团结意识,但同时这也腐化的温床。许多官员的腐化堕落就是从热衷于共食制下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应酬开始的。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公事就很难做到公办”。“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情便自然大于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豆腐渣工程,虚假数字通过了;一笔巨款划出去了,一个干部提拔上来了„„
虽然西方分餐制,也不见得西方人不团结,也不见得他们的效率不如咱们。西方人奉行AA制,可以说这可以杜绝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因为他们不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复杂,反而效率更高了。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我们的共食制,我只是想说,我们是否应该吸取外国的一些精华,来对我们的这种餐饮制进行一些改变。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李宗华
四、美性饮食观
孔子在“善”与“仁”的前提下,讲究美食。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理论,就是在切制与烹饪菜肴时力求精细,追求色、新、美。“色恶不食”(视觉不美不食)、“臭恶不食”(嗅之不香不食)、“割不正不食”(刀工不合规定不食)、“失饪不食”(技术不好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鲜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没有足够的调料不食)。孔子对饮食文化之美的追求反映了他作为具有感性血肉之躯的人的存在,对社会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孔子在充分肯定美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又要求美善统一,至美尽善,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充分体现出饮食文化的伦理性,也折射出孔子对人生、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在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这似乎过分强调感性和艺术性。中国饮食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西方人的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西方盛行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讲究营养,保证每天摄取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更讲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从营养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国人是否应该也要注意一下呢,改一下这种饮食观念。
参考文献:
[1] 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3] 黄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安徽文学.2008(01)[4] 曾寒英.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J].科教文汇.2007(01)[5] 周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科教文汇.2007(03)
[6] 周广翔.酒文化辉煌的背后到底是民族的幸事,还是民族的悲哀?[J].教师博览.1995(01)
[7] 蒋超.所谓“酒文化”的批判[J].时事报告.2001(04)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是我国文化一部分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同时,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言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之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归纳起来,它的特征可以分为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风味多样,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四季有别,是由于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讲究美感,是由于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注重情趣,是由于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食医结合,是由于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如上所述,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去注重对其的发展,并且有所修正,所以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文化
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学生姓名:王蕾
学号:2011410779
班级:2011级历史2班
摘要: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
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史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中国原始社会饮食文化的孕育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孕育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已从生食时期进入到了熟食时代其中,火的发明使用是史前人类结束“饮血茹毛”自然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张光直先生认为,火的发明使用,是中国饮食史上五次突破中的第一个突破,它虽不是中国饮食史上独特的成就,但是火的使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熟食的结果让直立猿人的牙齿和上下颚变小,脸型也跟着改变,相对的脑容量增加,人也变得比较聪明,所以可以说火的发明对于中国饮食史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火的利用加速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
生产经济的发明,是中国饮食史上继火的发明使用之后的又一重大的突破。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南北方分别形成了以饭稻羹鱼、食粟餐肉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此外,陶器和酒的发明,盐、蜜糖、食油等调味品的开始使用,石磨盘与石磨棒、杵臼和研磨器等食物工具的出现,炊事设旃的逐步完善,烹饪技术的产生,等等,表明中国饮食的传统体系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孕育了。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豆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它大大丰富了饮食的内容,为植物蛋白的利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汉代末年面食从中亚的输入,是中国饮食史的第三次重要突破。“面食把米、麦的使用价值大大的提高了,因为中国古代主食的植物以黍、粟为主.因为有面食方式的输入,才开始先吃“烙饼,也就是“胡饼”,以后才吃“面条”。⋯⋯面食的意义是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也就是说由原来主食的柔、粟转变成为麦,麦就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当时,点心面食已大量增加。已能做发酵面点。
中国古代独立的厨房及其设旅,在秦投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完善,从而莫定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厨房的基本格局和关于厨事话动的基本程序。新能源的开发,铁锅炊具的出现,炉灶的改革,等等,都表明秦汉时期的饮食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南北分野的现象,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了关中、西北、中原、北方、齐鲁、巴蜀、吴楚七个相对稳定循环传承的饮食文化圈。
秦汉时期饮食生活中的社台阶级或集团性差异更加鲜明。宴饮活动弥漫于整个社会,涉及了当时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于交流的频繁.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呈现出形态多种并存的现象。交流的范围,也从邻近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扩展到北非、东非地区。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饮食著作大量涌现,范围遍及饮食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茶学著作的迭出引人瞩目。此外.文人、官僚、食技从艺者.乃至帝王、贵族、家斑主妇等均程度不同地广泛参与,对烹饪技艺和饮食理论等进行了垒面系统的总结.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饮食著作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饮食学更趋成熟。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饮食文化达到空前高涨时期。
在这一时期.食品原料比过去更为广泛,特别是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西红柿、马铃薯等的传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食品的制作工艺也巳渐戚传统,出现了以味区分做菜的行帮,并最终形成了苏、粤、JIl、鲁四大地方菜肴体系。烹饪技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方法已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食点的成品艺术化形象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不仅色、香、昧、形、声、器六美俱备,作工精细,富于营养;而且名称也典雅得体,文采风流,富有诗情画意。“满汉全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饮食体系已达到了鼎盛。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处于辞旧开放的阶段.无论是加工方法还是品饮方法.都焕然一新。明代开始流行的炒青制茶法和沸水冲泡的瀹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而明代文人集团对饮茶的嗜好,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明清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
明清时期的饮食思想和理论研究也是达到了额的高度.出现了《多能鄙事》、《居家必备》、《遵生八笺》、《酒史》、《随园食单》、《素食说略》、《中馈录》、《食宪鸿秘》、《养小录>、(调鼎集》、《随息居饮食谱>等一大批高水平的饮食著作,内容涉及饮食的各个方面,这表明中国古代的饮食学体系已经形成,从而使饮食学成为一门饮食(色、香、味、形、声)、饮食心态、荚器与礼仪(饮宴餐具、陈设、仪礼)、食享与食用(保健、养生与食疗)等多重文化内涵的“综艺术”。
三、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三年困难”时期,“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无讲究可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饱肚子。
到了70年代,当时的年代仍然物资匮乏,中国人的粮食仍不宽裕。提起当年的状况,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的故事。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无多大变化,精打细算着怎样填饱肚子才是关键,人们过着这饿不着却又吃不好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的三餐各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有排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鲍鱼、海参、鱼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饮食行业更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观念。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不再为没有吃的发愁,而是为不知道该吃什么烦恼。然而,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反季节蔬菜对健康的害处,肉制品中注射激素的残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甚至“谈食色变”。于是,各种绿色食品相继问世。人们开始讲究吃的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如今,人们不仅考虑数量更要求质量;不仅要满足生理的需要,更要求满足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不仅要维持生存,更要获得发展,这是食物消费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虎《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2]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
[3] 乔淑英 编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011-2
[4] 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
备文化科学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这便是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见解。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
国 饮 食 文 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10级财务管理 姓名:张聪聪 学号:2010516171
浅谈饮食健康对于美容的好处
摘 要: 饮食美容也称食疗美容,是指通过饮食,把具有药食作用的天然动植物或药食结合的药膳用来美化皮肤和容貌、毛发等的方法。远在周代的时候,就有了食医(营养医生);汉代名医张仲景的“猪肤方"指出猪蹄子上的皮肤有“和血脉,润肌肤”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有:常食冬瓜“令人悦泽好颜色”,认为莲子“久服轻身耐老,具有细嫩皮肤的作用„„”本文从饮食健康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合理膳食对美容的好处,同时指出老年人的饮食与美容的问题,最后通过举例来具体说明饮食健康对美容的好处。
关键词: 饮食健康 饮食与美容 老年人饮食与美容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认识食物,并进一步探索食物来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因此也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之中了。夏朝发明了发酵酿酒,殷商时代酒的酿造与应用已较普遍。酒除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也从烹调中产生。可见,此时中医食疗已经萌芽。在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理论著《黄帝内经》,对食疗就有不少正确的论述。清代食疗已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著述亦多。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的《调疾饮食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很有价值,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知识方面的,也有专业应用方面的;既有用于疾病的,也有用于保健的。
由此可见,美容食品从古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除见于有关文献外,还广泛流传于民间
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所有的食物都来自植物和动物。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饮食过度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糖尿病、胆结石、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甚至诱发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等。不仅严重影响健康,而且会缩短寿命。饮食中长期养素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怀孕期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甚至畸形。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可引起恶性肿瘤。总之,饮食得当与否,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命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后代的健康。因此,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从营养和卫生两方面把好“病从口入”关。
中华民族素来提倡养生之道,其传统源远流长。中医认为:“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失调,并表现为机体平衡功能失调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而食物有它本身的“性能”,即“食性”、“食气”、“食味”等,和药物性能一样,也包括气、味、升浮沉降、补泻等内容,因而具有平衡阴阳的功效。常用近百种食物具有补益养生作用,如聪耳、明目、生发、增力、善走、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强筋、壮阳、助孕、益寿等20余类。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了食疗的概念和原则,并列出保健食品的方剂,到了唐代,食疗发展很快,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食治》专篇,其中可供食疗的食物有二百余种。此后食疗专著大增,如《医食心鉴》、《食物本草》、《养生食鉴》、《食性本草》、《食经》、《随息居食谱》等专著。这些著作中的食疗方剂,许多都是经过大量人群验证的,有较明显的效果。
饮食美容也称食疗美容,是指通过饮食,把具有药食作用的天然动植物或药食结合的药膳用来美化皮肤和容貌、毛发等的方法。我国古代早有《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物本草》等多种食疗专著。而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多种具美容功效的动植物药,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白僵蚕“灭面墨,令人面色好”等,至于《本草拾遗》所载柿饼“多食去面墨”;《普济方》载“牡蛎,治面色黧佳”及“菜菔子根(萝卜),服之令人面净肌细”等更是常用之美容佳品。所以,美容食疗亦属饮食美容之列。
中医美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用中医的方法补益脏腑,运行血气,防治疾病,掩盖生理缺陷,以达清洁养护颜面、须发、五官和皮肤,提高人体生理功能,延缓衰老进程的目的。广义的中医美容与中医养生学关第密切,注重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健全与人的容貌关系,因此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美容。狭义的中医美容是指用中医的方法美化或修饰容颜,如使用驻颜、洁齿、香身等药物。中医美容自中国医药学开创便存在。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了关于中医美容药方的记载。此后的许多著名医学书籍如《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草纲目》等均记载了大量的美容药物和方药。中医美容自开始便是中医学的自然组成部分,中医美容的方法有药物美容和非药物美容。前者包括外用类和内服类,后者有食物美容、针灸美容、推拿美容、气功美容等。
在世界性美容健身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回归自然,用天然食物来美容,已成为美容业最富有魅力的项目,也是美容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容颜的美离不开健康的体质、健美的身体和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状态,而延缓衰老,留住青春,容颜不衰,健康永驻这些人类最好的愿望,更需要靠合理的饮食来实现。
人每天都要通过饮食给身体提供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每人每天所需的饮食数量与其年龄、性别、职业、身体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对儿童,每日由食物供给的热能量,应比每日所消耗的要多些,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对成人,每日由食物供给的热量,至少要能补偿每天因工作学习所消耗的热能量,才能维持健康。
如果每天昼夜摄入的食物热量小于人体所消耗的热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和体形,小孩会影响生长发育,成人会影响体形或面部、皮肤的自然美容,老人会影响身体健康,孕妇会影响胎儿生长,乳母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如果每昼夜摄入食物的热量大于人体所需消耗的热量,则造成营养过剩,就会出现因热量的积蓄而引起肥胖,影响体形的健美,甚至还会引起早衰。虽然人的体形和容貌与遗传有很大关系,但是,排除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也是一重要的因素。不要以为只吃饱就行了,吃饱并不意味着饮食调配合理。
人体由强壮的骨骼,结实的肌肉,细嫩的皮肤,乌黑的秀发,匀称的形体所构成。人体的健康,颜面的美丽、形体的健美,都与饮食调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健康和美。皮肤、颜面的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因此,饮食调养既可有利于补充维持人体健康和美容所必需的营养素,又可防治各种疾病。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套中国传统的美容方法,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效果卓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传统美容方法强调整体美容,认为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颜面、毛发、五官指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容貌不衰,青春常驻,必须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足。汉代医圣张促景指出:“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在这种整体美容思想的指导下,应更加重视运用天然食品来美化人体的容貌。
天然食品与美容关系密切。食品中所含的大量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各个组织都缺少不了蛋白质,一旦缺少它,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妨碍体形健美,就会影响皮肤功能,从而歙皱纹增加,面容显得衰老。总之,利用天然食品进行整体美容是中国传统美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且利用天然食品进行美容,价格低兼,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效果持久,无副作用,易于接受,是种值得重视和普及的美容方法。早在三千多年前问世、我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合理膳食方法,指出了各类食物在保健美容方面的作用。利用食物进行美容,属于食补,食疗、食治的范畴。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微量元素、水、纤维素等营养素,是人体健康和顔面的美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从食物中摄取平衡膳食,是关窗健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般将营养食物分为“三色制度”。第一类,米、麦、芋类、白糖、食油等,称为白色食物,第二类,内、鱼、贝、畜产品、豆类,称为红色食物;第三类,蔬菜、水果等称为绿色食物。白色食物提供热量,红色食物提供蛋白质,绿色食物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我要求素食的目的在于说明美容健身之本在素食,因此希望少食红色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第三类,绿蔬菜和水果; 第四类胡萝卜等红色蔬菜及水果。
三、四类供应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天的食物应按四色俱备的原则配制合理食物的均衡营养素。相反,如不注意饮食调配,如节食、偏食、桃食、饮食单调等都会影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摄入,造成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美容养颜需饮食调养的另一种意义是对不同体质、体形、疾病的人利用饮食来进行调养和治疗。如对原有缺铁性质贫血症的人,可给予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以改善贫血症状,使皮肤恢复红润和光泽,对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的人,给予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改善皮肤干燥、粗糙状态;如患有月经病的女性,可选用具有调经补血的食品和食疗方进行调理,以恢复皮肤的光泽和柔润;对体胖者,可选择食用具有减肥和美容作用的食品和药膳,以使体形健美,颜面皮肤恢复弹性;对于体瘦者,可选择食有具有生肌择肤、增重壮体的食品或药膳,以获得健壮的体魄和健美的肌肤。
食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与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人体的利用率也就是其营养价值就越高。不同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 将不同食物科学地混合食用, 可大大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 营养学上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如大米、面粉缺乏赖氨酸, 若与赖氨酸丰富的豆类合用, 则可明显提高其蛋白质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还有米、面、杂粮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一般都偏少,而鱼肉蛋奶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故荤、素混食有良好的互补作用用这种混合食物提高蛋白质生物价的方法, 符合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经济状况,又避免因过量食用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皮肤粗糙糙、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冠心病、胆石症等疾病。饮食多样化以及合理化对美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清素食物, 多含纤维素, 不易被肠胃吸收, 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麦麸皮、糙糠、黄豆、豌豆等多含纤维素, 常食能减肥, 治疗便秘。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维生素不但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而且与皮肤美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维持皮肤健康所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它主要是通过调节血液和汗腺的代谢, 改变体液的酸碱度, 从而使皮肤红润光泽,美丽动人。其中维生素A 可防止上皮细胞萎缩角化, 保持皮肤弹性;维生素B1、B2 可增强皮肤新陈代谢;B1、B6 可清除粉刺;维生素C 可抑制黑色素形成, 洁白肌肤;维生素E 抗衰老, 使肌肤有活力。淡食多补, 淡食美容。饮食美容, 要根据个体差异精心调配, 体质有虚实与寒热之偏。偏与虚寒者,往往四肢发凉, 面色白光白, 便溏。适量、定时进食牛肉、羊肉、鹿肉、黄米、高梁, 烧烤、调味浓烈类, 有助于阳气伸展, 增进气血运行。体质偏于实热者,常有口渴、面赤、小便短黄、便秘、皮肤干燥等, 进食粳米、大麦、兔肉、蛙肉、鲤鱼、海蜇、海带、莲藕等, 清热滋阴, 增加肌肤津液, 保持水分。海带含碘量多, 可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瘿瘤患者等缺碘者的理想食品。
患粉刺、痤疮者, 常觉皮肤油腻, 胃肠燥热, 食用玉米、香椿、黄花菜、百合、甘蔗、香蕉、梨, 减少皮脂腺分泌;苦菜、苦瓜、可清胃肠之热;鳝鱼肉, 可治疗脂溢性皮炎、睾丸炎、口角炎、舌炎, 高血压患者尤宜食用。
黄褐斑、雀斑患者, 若常吃一些虾、蛇肉、珍珠、银耳、芹菜、冬瓜、薏米、芝麻、竹笋、核桃仁、蜂蜜等, 调畅情志, 保障睡眠质量, 能减淡或消除黑
色素,尤其是核桃仁, 富含维生素E, 抑制黑色素和老年斑的出现。黄褐斑、雀斑患者还应多食水果、蔬菜, 并减少日晒。
大枣、桂圆、山药、蜂王浆、乌鸡是增强体质、补气生血之品。大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有些食品, 不仅吃了能美容, 同样还可以直接敷面, 达到自然滋润。如西瓜青皮(西瓜翠衣)切片贴面,清凉润肤;香蕉皮捣成糊状, 敷面可治疗粉刺;蜂蜜、鸡蛋黄搅拌, 敷面润肤去皱;甜菜汁洗头可去头屑、头垢;菜花汁搽面, 可消除肉赘;西红柿、橙汁搽脸, 日久可收缩毛孔。
总之,饮食与人体健康和美颜美体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合理的饮食,对颜面美和形体美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人体健美所必需的。因此,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独特功效的食品来美容驻颜、减肥壮体、抗菌素衰延寿。
我国地大物博, 可用于美容的食物品种繁多,资源丰富。现将部分食品的性味、功用例举如下,供大家参考。
温性食品:糯米,甘、温,补中益气,暖胃,缩小便;高粱,甘、温、涩,温中健脾,涩肠止泻;刀豆,甘、温,温中下气,益血补元;龟肉,甘、温,滋阴补血;虾,甘、温、咸,补肾壮阳,通乳托毒;荔枝,甘、温、涩,益血生津,理气止痛;杨梅,甘、酸、温,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红糖,甘、温,补血,活血,散寒。
热性食品:狗肉,甘、咸、酸、热,补中益气,温肾助阳;辣椒,辛、热,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桂皮,辛、热,温中助阳,散寒止痛;白酒,甘、辛、热,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凉性食品:蚌肉,甘、凉,清热滋阴,明目;兔肉,甘、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兔肝明目;山楂,酸、甘、凉,消食化积,散淤行滞;芒果,酸、甘、凉,生津止渴,消食止咳。
寒性食品:蘑菇,甘、微寒,开胃化痰,抗癌;柑子,甘、微寒,生津止渴,醒酒利尿;蕨,甘、寒,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止鼻衄;猕猴桃,酸、甘、寒,调中益气,生津润燥,除烦去热。
平性食品:猪肉,甘、咸、平,滋阴润燥;鸡蛋,甘、平,生凉熟温,滋阴润燥,养血安胎;鹌鹑,甘、平,补中益气,利水消肿;鳖肉,甘、平,滋阴凉血;白菜,甘、平,解热除烦,通利肠胃,解毒。
由此可见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不可缺少的,它可以长期食用而不产生毒副作用。根据食物的性味功能及个体差异,精心调配,从内部平衡脏腑阴阳,调节气血经络,增进健康。将食物根据需要配制成不同剂型,直接作用于体表皮肤及外部器官,营养局部。这与中医药的内调外治是同一机理,所以说:饮食美容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或可食药两用的天然植物或以食物为主的药膳,美化仪容、保持健康。生命之树常青,需要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提倡科学进食,合理调配,饮食多样化,全面摄取营养,让五脏六腑之华彩流注于体表,展现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1.http://zhongyi.9939.com/zybj/zymr/ssmr/ 2.http:// 3.http://www.teniu.cc/BaiKe/mei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