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概况有感
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概况有感
李昌集先生在《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这篇文章中把20世纪的元曲研究划分为五个时期:20世纪初的元曲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元曲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元曲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元曲研究和20世纪最后10年的元曲研究。分别从这五个时期对元曲研究作出的成果与贡献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客观阐述。
20世纪初,沉睡了一百多年的曲学走上了国学的舞台。李昌集先生首先介绍了两位揭开中国的元曲研究的序幕的学者:王国维、吴梅。李先生重点介绍了一代大师王国维。他认为王国维之所以以戏剧研究为其学术生涯的起点,是因为王国维是一位受海外思想影响的学者,而海外的观念又将戏剧视为文学正宗。李先生充分赞扬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的价值。他认为王氏的《宋元戏曲考》在阐述上有两个向度:从中国戏曲的特定情况出发,其再戏曲形成史的研究中将戏曲的音乐、表演形态、脚色的衍变作为主线;从西方戏剧文学的观念出发,其阐述元曲的价值时,注重其美学(如元悲剧的悲剧性)和“文章”的价值。而《宋元戏曲考》的研究方式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古典戏剧史研究。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的一些观点:“真戏剧”、“综合”说、“三期”说、元剧最佳在“文章”说等等,都成为主流观点,并在戏曲是研究中引发争论。吴梅的学术路径更传统,在学术综指上则体现了古代曲学注重指导实践的取向。因此吴梅的曲学研究是一种较“纯粹”的曲学,大体上为戏曲文学创作知识的总结。李昌集先生认为这一时期的元曲研究走的是“纯粹学术”的研究方向,研究的更多的是“文学的戏剧”。三、四十年代元曲研究在前30年研究的基础上有局部深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明显进展,那就是学者们开始从戏曲剧场形态的角度研究戏曲。这对打破戏曲研究中中文章而轻表演的偏向具有重大意义。这时也引发了学者的争辩与思考:戏曲的本质究竟是系于文学还是属之表演?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李昌集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戏曲有二重存在意义——“文学意义”和“表演意义”。戏曲的“文学意义”与“表演意义”虽有交叉,但在不同的传播、接受场中具有不同的本质,是乃“一体二用”,文本的“戏曲”与场上的“戏曲”实是“共名异物”,其包蕴的艺术内质、负载的文化内涵大有不同。我觉得不管是案头的、文学的戏曲,还是场上的、表演的戏曲,它们都是戏曲的存在形式,没有说一种形式就一定高于另一种形式,也就不必非要为戏曲确立一个“中心”或“基准”。而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研究戏曲,这样才能更理性更完美地欣赏到戏曲的精华与魅力。
李昌集先生认为,五、六十年代的元曲研究,既是承上启下,也是一个学术转轨的时期。从承上启下之一面看,元曲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较前一时期有长足的进展。从学术转轨之一面看,元曲研究从“史”的层面转向元曲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这时期权威的、影响最大的元曲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一时期的元曲研究虽然注重社会学角度的考察、注重文学艺术思想内涵的探究,但是较多的带着政治观念的色彩。因此,这时期展示的“元曲”是残缺的,狭隘的,而不是全景的、丰满的;研究的立场、心态首先是政治的,而不是学术的。我觉得,文学可以为政治服务,但是它不仅仅只为政治服务,也不从属于政治。在元曲研究过程中,理解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时,不可以仅把作家看做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应该为作家带上“阶级属性”,应该全面地考虑到作家创作的多重因素(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地域文化习俗与文学风气、支撑文学艺术存在的底层社会活动)。而评价一部作品时,不应该过多的带上“思想性”、“人民性”、“战斗性”、“阶级斗争”、“反封建”等政治思想,不能以思想的批判取代、阉割艺术的评价。应该多挖掘戏曲自身的艺术价值(元杂剧戏剧结构的总体特征、元元散曲的总体表意结构等等),给予全面客观的学术评价。
到了70年代末及80年代,元曲研究角度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的角度,出现了从舞台表演的角度、从文物资料的角度研究戏曲。戏曲研究角度走向多元化,取得的成绩也就多样化。学者们开始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地研究戏曲。
20世纪最后10年的戏曲研究开始走向了复归的道路——王国维提出“纯粹学术”的理想。元曲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古代文化网格中的一个集结点进入学术的意识,元曲研究不再是纯粹的“文学的研究”或“戏曲史的研究”或“戏曲表演史的研究”,而是走向纯粹的学术研究。戏曲自身的学术思索和探究依然是研究的主体,但研究观念和研究趣向可以有种种不同,但其学术的归宿都必须揭示和阐述历史的真实。
就这样,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一路走来,有过狭隘、片面的探索,有过激烈、幼稚的争辩,有过执着、坚定的追求,终于一步步趋向成熟、趋向学术,在浩瀚的国学星空中散发着自己的璀璨的光芒。
第二篇:世纪中国观后感
不屈的中国
——《世纪中国》观后感
近来观看《世纪中国》,感慨很深。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说:“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求中国的真正统一。”
张作霖被炸死后,东三省议会于1928年7月2日一致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国民革命军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
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这仅仅是形式而已。旧军阀是被消灭了,但是新军阀随之产生了。中国当时被外国占领的地方有:澳门-葡萄牙,香港-英国,台湾-日本,外蒙古。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自古以来,有国必有防,无防国不立。强烈的国防观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民国防观念强,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就强。一般的情况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以唤起人民抵御外患的国防意识;而在和平时期,人民最容易滋长无敌国外患的麻痹思想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古今中外的事实教育着人们: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走向衰落的民族;国防观念淡
漠的国家,是走向灭亡的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就一定要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把我们的国防建设搞好。
悲惨的历史,我们不敢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时刻铭记。为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壮的体魄。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第三篇:林语堂研究概况
林语堂研究概况
福建漳州作为林语堂的故乡,在推广林语堂学术文化研究方面有不少举措,先后成立了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及漳州平和林语堂研究会。漳州市还将在近期召开林语堂国际研讨会。
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的林语堂,其人生阅历丰富,涉猎广泛,这就为致力于林语堂研究的学者们开辟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及空间。傅文奇在《近十年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一文中对国内学者就近年有关林语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现摘要如下:
(翻译)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之一。一批青年教师,如董晖、杨柳等人对林语堂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最多,此外,林语堂的翻译技巧、审美取向、翻译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可预计,该主题在未来仍将成为研究热点。
(教育)林语堂曾先后在多个大学任教,出版、发行过教材,后来还担当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可以说,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该主题涉及到林语堂语文英语教学、教学法、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内容。总体上看该主题论文量分布平均&未来将处于平稳态势。
(文化观)林语堂青少年时期接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但他能融汇贯通,形成独特而有个性的文化观。将林语堂研究引入文化学的范畴是近几年来的突破,在此方面,陈旋波用
力最多,他从文化阐释学、汉学心态等角度阐述林语堂的文化观;王兆胜、施萍、谢友祥等学者也有精彩的论述,可预计该主题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文化交流)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学者多从此方面角度论述林语堂的贡献。
(书评)前期的书评一般是对林语堂某部著作的评论,如《苏东坡传》、《八十自叙》、《人生的盛宴》,后期的书评主要是围绕王兆胜的两本专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和《闲话林语堂》这两本书以不同风格诠释林语堂,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第一本书,高屋建瓴地从人生哲学、宗教观、文化观、文体、女性观、都市观等崭新角度解读林语堂。严家炎教授评论此书“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文体)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是一种不拘于形式的文体。沈永宝、王兆胜等学者对林语堂文体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
(文艺思想)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此主题的作者群比较分散,剖析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在表现主义性灵论、新人文主义、和谐论等方面,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小品文、散文)林语堂闲适格调的散文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流派中占一席之地。上世纪
20-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其创办的刊物深受民众的喜爱,当今学者对林语堂小品文的评价正面的居多,多从美学价值、修辞艺术、社会功用、幽默感等方面论述,随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林语堂的小品文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欢,预计该主题论文量仍将平稳发展。
(小说)该主题历来是林语堂研究的热点,从研究范围来看,可再细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对林语堂小说的整体研究和评价,如小说的审美风格、描写模式、叙事构型、文化价值等内容;微观研究是对单部著作的研究,从数量来看,又以《京华烟云》为研究重点,这说明该著作意蕴深刻,可研究的角度多,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其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人生哲学)该主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热点,王兆胜和谢友祥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属于快乐哲学还是具有悲剧情结,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该主题研究仍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林语堂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由于历史原因,林语堂研究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林语堂与鲁迅两人恩恩怨怨的关系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结。学术界在十多年前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探讨两位伟人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两人的“相得”和“疏离”关系,现在的研究角度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两人的小品文态度、幽默观、政治观、翻译观、国民性批判等方面进行多项比较,该主题仍有不少可比较的内容。
(与其他名人的比较研究)与众多名人比较中,最多的比较对象是周作人。林语堂文风与性灵学说深受周作人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该领域研究最深入和全面的学者,首推王兆胜,他在此主题写了15篇,比较对象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与古人有孔子、孟子、袁枚等;今人有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章克标等;外国人有弗洛伊德、劳伦斯、罗素等名人。王兆胜的名人比较系列创作缘由可能来自林语堂某些观点,但他的研究无疑丰富了林语堂研究的内涵,可预计此主题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语言)林语堂在语言学方面造诣深厚。他本人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编写多部风行一时的英语教材,晚年完成《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工作,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在音
韵学、词典、方言和英语语言等方面,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文章不多,尚未形成热点,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宗教观)林语堂的宗教观极其复杂。他早年信仰基督教,青年时代寻求新的信仰,晚年又重新皈依基督教,可以说,林语堂是集中西方多种宗教思想于一身的复合体。该主题尚有研究的内容。
(女性观)该主题最早论述者是王兆胜,其《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一文以新的视角透视林语堂,该主题颇具争议尚有可发掘之处。
(轶事)主题包括对林语堂生平资料的发掘有助于研究林语堂。近年来,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发表,我们对林语堂的生活、爱好和品格有了更清楚、具体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
一个更为感性的林语堂。有关林语堂的轶事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
(幽默)林语堂是我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拓宽了研究领域,学术界基本上赞同幽默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联系到当时提出的那个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林语堂提出的幽默观不合时宜,预计该主题未来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综述)以综述的形式对林语堂研究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林语堂的研究现状,并能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该领域文章不多,但份量重,对林
语堂研究的宏观把握或者对分主题的系统论述都是深化林语堂研究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许多优秀学者从更高的研究起点、以更新颖研究方法,其中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阎开振、朱东宇侧重于研究林语堂的小说、文艺思想;施萍则注重研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文化观;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近十年仍推出有份量的文章。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施萍等作为研究林语堂的新生代,他们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林语堂研究未来的方向。
第四篇:观《冰河世纪》有感
观《冰河世纪》有感(1)
前几天,我看了《冰河世纪2》这部电影。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触。我知道了:只要有勇敢、机智和团结,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有一只猛犸、一只剑齿虎和一只树懒,他们在冰天雪地里逃生。一只鹰告诉动物们,冰山顶上有一只船,当水涨到与船底一平的时候,船就会被浮起来。动物们听了,马上向鹰说的地方跑去。在去冰山的路上,两只负鼠告诉他们,有一只猛犸掉入了水里。这只猛犸知道了,带着树懒、剑齿虎去救那只猛犸。这只猛犸毫不犹豫地跳下水里。负鼠见了,也跳下水里。可是,他们不会游泳,树懒就去救他们。树懒也不会游泳。剑齿虎见了,犹犹豫豫,终于也跳下水里救他们。当另外那只猛犸被他们救出来以后,他们却被困在一片仅存的很小的孤岛上,最后他们在即将被水淹没时水终于退了。他们用勇敢、机智和团结战胜了洪水,顺利逃过此劫。
在现实生活中,勇敢、机智和团结,我们一样也不能缺少,否则成功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很多。比如说,一个人只拥有勇敢和机智,但他就是不明白怎么去做。敢做,却不会做。我们要努力去做好这三点,就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剑齿虎不去救树懒和负鼠,他们能成功吗?这就需要勇敢;如果猛犸犹犹豫豫地去救另一只猛犸,那只猛犸就会减少存活的机会。这就需要机智;如果那只掉进水中的猛犸不与这只猛犸合作,她还会活下去吗?这需要团结。现在,你知道勇敢、机智和团结的重要性了吧?所以我们要努力去做好这三点,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第五篇:观《世纪雷锋》有感范文
观《世纪雷锋》有感
在校党委组织得安排下我们观看了《世纪雷锋》这部纪录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们感受良多,在学习上,他认真刻苦,一直学习。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一生一直践行着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雷锋是一个孤儿,当时他去参军,而因其个子较小,所以部队不收他。于是他找到武装部的政委,政委让他先回去,而他却说今年一定要让他参军,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他连行李都带来了,说要住在这儿,政委让他打开包袱却看到里面装的确实毛主席的三卷,书中还做了详细的笔记,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爱读书的同志,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后来政委才知道雷锋是个孤儿,要不是因为当雷锋不会到现在,所以他很感激党,就立志要参军。
不仅在学习上,我们还要学习他用有限的生命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他时刻发扬螺丝钉精神,他曾经说过:“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他也用自己有限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雷锋生活很节俭,他的衣服和袜子都打了很多补丁,但是他却给别人捐了很多钱,他总是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时刻想着人民,在他因公殉职后,抚顺的百姓都去送他,毛主席也题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字,毛主席说学习雷锋不是学习他做了那些好事,而是学习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很多国家领导人也为其写了题词,随后的很多雷锋纪念活动中,也有很多百姓去参加。
但当我看到这点时,我很伤心,当记者二十岁的少年时,他说小时候很崇拜雷锋而现在觉得没什么了。我觉得雷锋精神在当代仍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所以我觉得当代的青年人更要大力学习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