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的新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的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的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的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土特产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的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食用已不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这都是家乡人民确实感受到的,也是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

住房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几乎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大部分还是土坯瓦房,房子里只有几件破旧的旧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家乡人民逐渐建起了楼房,有些人还搬到了街上或县城。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政府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使人民以优惠的价格搬进了优美的校区,小区里房屋整齐,设备齐全,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更加深入人心的是,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免去了学杂费,而且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帮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医疗方面:

以前,家乡人民看病特别困难,而且贵,一旦生病,就尽量自然恢复,结果酿成很多不良后果。而现在,有了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这些年的医疗保险,只需交纳部分费用,就可享受国家的补贴。这着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以上的方方面面说明,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让家乡人民受惠颇多。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

第二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Fpg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の变化

我の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の新县,一个山青水秀の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の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の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の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の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の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の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の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の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の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の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の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の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の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の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の硬化公路把家乡の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の尴尬情形了。更重要の是,家乡の土特产和丰富の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の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の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の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の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Fpg

Fpg 活,生活食用已不再受季节地域の限制,这都是家乡人民确实感受到の,也是家乡人民津津乐道の。

住房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几乎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の房子里,大部分还是土坯瓦房,房子里只有几件破旧の旧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收入の增加,家乡人民逐渐建起了楼房,有些人还搬到了街上或县城。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随着新农村の建设,政府进行了合理の规划,使人民以优惠の价格搬进了优美の校区,小区里房屋整齐,设备齐全,说不尽の称心如意。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の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の变化。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の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の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の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の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更加深入人心の是,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免去了学杂费,而且对部分困难家庭の学生予以生活补助,帮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の!

医疗方面:

以前,家乡人民看病特别困难,而且贵,一旦生病,就尽量自然恢复,结果酿成很多不良后果。而现在,有了国家の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这些年の医疗保险,只需交纳部分费用,就可享受国家の补贴。这着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以上の方方面面说明,改革开放给我の家乡带来了难以想象の巨大变化,让家乡人民受惠颇多。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

Fpg

第三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四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第五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先从我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说起吧。30多年前,我家的老一辈人,以及村里头的人们每天早上要起来去地里干活,那时候是“生产队”,大伙集体行动,一大早队长就就在村里头敲打着铁锅,叫喊着起来干活,村里头的人都扛着锄头站队集合,队长点了人数,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浩浩荡荡走向田地。中午回来的时候就在村口的大食堂里没人打一碗饭蹲在门口吃着,休息一会儿又要下地干活。晚上还统一组织起来在村头放电影,人们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而朴素,苦中作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瓦房,下雨的时候还漏水,哪一户人家盖上个平房就已经很不得了了。

现在呢,村里头基本上没了年轻人,小伙子们都到大城市里头打工去了,家里面种粮食,收粮食都是用的机器,大型的联合机器在田间运作,种粮食有播种机插秧机,浇水有洒水车喷灌机,收粮食有收割机,粮食处理有剥皮机,去壳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田间人工劳作了,现在没人在村头看电影了,现在人都学会上网了,想娱乐就在网上看电影了。现在吃饭都在家里吃,“小锅菜时代”为满足家里不同人的需要,做了很多种类很丰盛的菜,妈妈爱吃火锅,就做一套火锅煮着,旁边爸爸爱吃炒菜就在享受着心爱的菜,我爱吃鸡肉面,妈妈就帮我做一份鸡肉面,一家三口各自想用自己的最爱。过去人们出行不方便,坐驴拉车,骑着洋车,连坐火车去个地方就要好几天。现在私家车很普遍,出行做公车,有地铁轻轨,远程有飞机,现在火车也大提速,从中国地图这头儿到那头儿最快也用不了一天。

30多年前,人们晚上要点蜡烛,热了摇扇子,睡凉竹席,好一点的有了电扇,但还是笨重的吊扇,转起来还嘎吱嘎吱地响。现在人们晚上屋子里头灯光辉煌,亮如白昼,热了有空调,睡在舒舒服服的席梦思弹簧床上。那时候家里人用收音机听广播,有个电视机还是那种仅有的老北京黑白电视机,手动调台,而且只能收一个中央电视台,信号还老不好,还要一直摇动天线。现在家家有彩电,甚至大多数人家还有等离子的,液晶彩电,大背投,家家闭路电视,遥控器自动搜台,还能接受数字电视信号,能收到一百多个台,过去那叫中央电视台,现在叫CCTV。过去村里头有从外地回来的小伙子讲两句普通话,都已经洋气的不得了,现在各个都会讲一句英语,见面问Hello,再见Say good bye。那时候,想联系得写信,寄了一个月才收到,现在手机多了随时随地全球都通,网上聊天,大伙都会上网了,和全国各地的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能沟通。过去学生学习做题要手算,累的要死要活,现在直接计算机,每秒钟算几亿次,以前查个资料要在图书馆里转半天,现在直接百度一下,或者网上图书馆,输入关键字,就会出来好多相关项。以前的小孩做游戏,玩弹子,打陀螺,推铁环,玩弹弓,耍木剑。现在的小孩子,玩电子游戏,什么CF 魔兽之类的。以前的人们闲了无聊就打牌,下棋,现在都流行“偷菜”。以前人们为生活奔波劳苦,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的需求,与人联络用手机,或者网上聊天,要工作,现在也有搞网赚的,直接在网上打工,网上工作,要买东西,没问题,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现在的各种上门服务五花八门,买饭叫外卖,人家给你送到家门口,交话费直接网银转账,买东西,快递送到你门口,买水专门有送水工人,修电器,维修工上门服务,就连邮寄个东西,网上下单,快递直接上门取货。现在甚至想上学都可以上网校的。

再说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一家有十几个孩子,认为人多力量大,生产力多。现在每家都要一个孩子,认为人多负担大,而且质量也差。以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养儿能防老,养儿为家传递香火,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前大多数人都有封建迷信,现在大多数人们都是无神论者,都相信科学。以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基本上当官的说了,老百姓不敢吭声,现在认为人人平等,开始最求人权,越来越民主化。以前人们认为谁将来官儿当得高,谁将来挣的钱多,谁就越有出息,越成功,现在多数人认为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前人们对残疾人,智障人,以及有各种怪异癖好的心理有问题的人等另类人是一种歧视,排斥的态度,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同情,尊重,理解和共存。

还说说我们家乡的政策吧!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总的来说家乡的变好了,但改革的变化也有不好的地方。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

其实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太大了,怎么说也说不完。而且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绝大部分是对我们生活有利的,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其实我们无论坛怎样夸大改革开放的成果都不为过,因为它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08574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