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那些创造科幻梦境的大师们!

那些创造科幻梦境的大师们!



第一篇:那些创造科幻梦境的大师们!

《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终结者》、《异形》等等.....这些科幻大片科幻迷们耳熟能详,一个个梦境般的科幻世界是谁创造出来的?!当然是这些集气质和才华于一身的大导演们。今天我们就见识下这些造就科幻大片的名导演们,也许你只知道他的作品并不认识其人!

乔治·卢卡斯

简介: 乔治·卢卡斯,美国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其最著名的是史诗式作品《星球大战》系列(导演)和《夺宝奇兵》系列(编剧)。他的作品《星球大战》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曾经打破美国本土以及世界上多项票房纪录。2005年,卢卡斯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身成就奖。乔治·卢卡斯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代表科幻作品:《星球大战》系列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简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 又译:史蒂芬·阿伦·斯皮尔伯格),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犹太人血统,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在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斯皮尔伯格曾触及多种主题与类型,有犹太人大屠杀、奴隶制度、战争与恐怖主义等题材。斯皮尔伯格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有三部电影,《大白鲨》(1975)、《E.T.外星人》(1982)与《侏罗纪公园》,曾打破票房纪录,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至今,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收入在全球粗估已超过85亿美元。代表科幻作品:《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人工智能》、《世界大战》等........詹姆斯·卡梅隆

简介: 詹姆斯·卡梅隆,加拿大电影导演,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詹姆斯·卡梅隆曾在加州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学习物理学,但没多久又改主修英文,但在开学前自己休学。他到南加州大学的图书馆找资料自修学习电影特效技术,并用开卡车赚钱的空档写剧本。1977年,詹姆斯·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东西。这使得詹姆斯·卡梅隆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开始为此忙碌起来,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成为电影人,熟悉从镜头到摄影机导轨的各种电影制作器材,甚至和朋友制定了人生第一个拍摄计划,想要利用手头的设备和自制的模型制作一部10分钟的科幻影片!代表科幻作品: 《阿凡达》、《终结者》、《异形2》等.......迈克尔·贝

简介:迈克尔·贝生于洛杉矶,毕业于美国卫斯理大学。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迈克尔主要从事广告与音乐录影带的制作,而他从电影学校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首个工作就是录影带的制作。他制作的音乐录影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系列的MTV大奖的提名。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未能获得预想中的成功,引来恶评一片,票房惨败。2007年,他执导的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成为年度最卖座的影片,在全球市场上斩得7.08亿美元。随后,他又继续执导了《变形金刚》电影的两部续集。代表科幻作品: 《变形金刚》、《逃出克隆岛》、《世界末日》

雷德利·斯科特

简介: 雷德利·斯科特爵士,英国电影导演,以风格多变、题材广泛著称。曾以《角斗士》荣膺2000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代表科幻作品: 《银翼杀手》、《异形》、《普罗米修斯》、克里斯托弗·诺兰

简介:克里斯托弗·诺兰生于伦敦,7岁时就开始使用父亲的小型摄像机试着拍摄。1989年,他的超现实主义短片《塔兰特拉》在美国公共广播频道上映。在伦敦读大学时,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16毫米”社团。虽然凭借《记忆碎片》、《白夜追凶》等这样的心理惊悚片奠定了他新锐导演的地位和非常敏锐的角色感及超自信的导演风格,但原创力十足的诺兰发誓要给过去的导演形象来一个转身。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让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加入成为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最让人惊喜的部分。这个风格奇特、个性十足的导演与本属黑暗的蝙蝠侠一拍即合。35位影评人86%的认同率,这部电影所得的评分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星战前传Ⅲ》。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保持冷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增加了一些伟大的场面。“这是一部比漫画原作还要好的电影。”在看过电影之后的影评人这样认为。2006年的导演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再次赢得了影评人和影迷的心,而2008年,新一部“蝙蝠侠”电影让全球为诺兰疯狂!《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几乎是赢尽了票房和口碑,是比前作《侠影之谜》更为黑暗和成熟的作品,令全世界都掀起一股“蝙蝠”狂潮。2009年诺兰再次出山,带来自己的新片《奠基》,相信一定又会在全球掀起一阵票房热潮。凭借《蝙蝠侠前传Ⅱ:暗夜骑士》为华纳影业赢得10亿多美元全球票房的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再度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科幻大片《盗梦空间》。

《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蝙蝠侠三部曲》等.....约瑟夫·科辛斯基

简介:约瑟夫·科金斯基作为电影导演是新人,他1974年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大学时学习影视编导专业,但是对计算机技术也很精通。毕业后,约瑟夫·科金斯基从广告导演做起,为多个国际级品牌拍摄过精彩的广告,这也让他在业内声名鹊起。但约瑟夫·科金斯基非常喜欢看电影,他最崇拜的电影人物就是乔治·卢卡斯,约瑟夫·科金斯基也是一名技术狂人,对电影技术的开发与革新有很执着的追求,对于3D电影,他认为这将是日后市场的主流。2009年的突然有一天,约瑟夫·科金斯基通过助理接到一个电话,是迪士尼公司的高层打来的,约他改天见面一叙,这之后的故事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在深入交流之后,约瑟夫·科金斯基才知道迪士尼公司希望能够让他来执导《创:战纪》,这是《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影片继承了老版中的科幻概念和视觉元素,并结合最顶尖的CG和3D技术。您正在观看的【那些创造科幻梦境的大导演们!】来自于[http://www.teniu.cc/;最新科幻电影,魔幻电影],如果您喜欢本站,请推荐给您的朋友,谢谢您的支持!

《创:战纪》、《遗落战境》、安迪·沃卓斯基

简介:安迪·沃卓斯基,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护士、画家。他们很早就经常就现实的真实感觉进行思考,并尝试着对一些观念进行变革,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拉里·沃卓斯基在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学习二年之后,便中途退学与兄弟一起做油漆匠、木工;有时还编写滑稽喜剧,并参加其中的一些表演。同时,他与从埃默森学院(Emerson College)辍学的弟弟安迪·沃卓斯基一起,继续进行着哲学方面的辩论。兄弟俩将网络时代对于现实和神话理念的一些探讨,并融入他们对哲学的一些思考,推出了一部概念化很强的动作片剧本,其中大量引用了现代特效技巧,并加入了令人惊悚的特技动作。兄弟俩得到了艺术家杰夫里·达罗(Geofrey Darrow)和史蒂夫·斯科罗斯(Steve Skrose)的加盟,创作出了一部动感十足的美妙动作片《黑客帝国》,这是一个注定成为经典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列影片。沃卓斯基兄弟也因此被影迷奉为神明。目前哥哥拉里·沃卓斯基已接受变性手术,并改名为拉娜·沃卓斯基。所以应该说,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沃卓斯基姐弟。

代表科幻作品: 《黑客帝国》、《云图》等....以上只是我们熟知的科幻电影和创造这些科幻世界的大导演们,还有许多不知晓的导演在默默耕耘为我们这些科幻爱好者们创造更好的世界!向他们致敬!!

第二篇:北大清华的大师们

北大清华的大师们

2011-03-27 19:01:

53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文革”之后,前前后后约有5位以上的北大校友出家为僧。

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西北的凤凰岭爬山,在刚刚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龙泉寺,验证了一个新的情况:最近两年,大约有七八位清华大学的博士或博士后出家,龙泉寺是他们的重要道场。用一位法师的话说,清华后来居上,出家人数一举超过了北大。

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这样的修行生活显庆法师已经过了一年有余。在成为法师之前,他的名字叫邓文庆,拥有令 人羡慕的北京大学硕士头衔。但是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出家。

邓文庆的出家过程简洁而迅速,事先并未告知父母,也没有告诉其他亲友。“毕业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有说在某个中学教书的,也有传说他出家了,但是也不确信,直到看到报道才知道。”一名哲学系的同学说。

邓文庆的事之所以被报道出来,是因为北京大学“耕读社”和“国学社”的80名学生来到凤凰岭龙泉寺体验生活,他给同学们讲课,被认了出来——当年的邓文庆,曾是“耕读社”的首任社长。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天之骄子”们选择出家,大多不是因为感情困惑、生理疾病等原因,而多是先接触了佛教理论并为之吸引后作出的一种人生选择。

现在广东四会六祖禅寺的登觉法师,出家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生。他回忆说,自己学社会学就是想帮助别人解决心理烦恼,但是总觉得学到的理论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来接触了佛教,觉得这是解除心理烦恼的好办法。于是他放弃了学位,迅速出家了。

在家,还是出家

选择出家修行这样一种人生的,当然并不止于年轻的学生。明影法师就是工作多年之后才接触佛教的。1989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先在北京市海淀区,后在深圳市。

虽然工作优越,但是理科出身的他总爱对许多问题探究本来,越探究却越困惑。后来遇到了净慧法师,他觉得“终于找到归宿了”,于是在2001年成为他的校友明海的师弟。

曾经看过早期《今日说法》的观众,或许会记得经常在节目中担任嘉宾的两位气质优雅的女法学家,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范愉,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王小能。而后者,已经于2003年出家,法名衍能,现在五台山隐修。

现在的衍能法师,仍然不愿意接触任何媒体,她表示只有在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敢和别人讨论在家出家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她出家前已经评上教授职称,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也有美满的家庭。

曾任北京大学素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哲学系毕业生王文利对记者介绍,王小能老师出家前一直是研究会的指导教师,所以接触较多。她学佛多年,同事学生都知道。“她早就戒了荤酒,自称在家是„一锅两制‟。她很早就计划要出家,但是她师父,香港的一位高僧,劝她等孩子大一点再出家。所以她出家是早晚的事,家人也都早有预期。”王文利对记者说。同样在五台山,还隐居着一位曾经非常有名的出家人——曾被誉为“第一神童”的宁铂。现在他在佛教界已小有名气,但却不再愿意谈起与“宁铂”相关的往事。

资料

龙泉寺有多位北大清华高材生

两棵600多岁的巨柏散发着苍凉的神秘气息,一左一右守护着千年古刹的山门――从北京西山凤凰岭自然风景区驱车行驶一刻钟后,龙泉寺到了,传闻武汉伢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要来此出家。

据居士和义工们介绍,龙泉寺内隐居的“真龙”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华的研究生。目前寺内排队等候剃度的净人众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专门来这里寻找优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3年多义工,一手建起“龙泉之声”网站,去年正式剃度。还有一位名校高材生,离婚后把百万家产留给了妻儿,孑然一身来此剃度。

此前媒体报道过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邓文庆,毕业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2006年来到龙泉寺。他父母先规劝他还俗,后也成为龙泉寺居士,跟在儿子身边。不过显庆法师现已离开龙泉寺,在另一家寺院挑大梁。他的师兄、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是北大哲学系八七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1992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这些“天之骄子”们选择出家,大多不是因为感情困惑、生活所迫等原因,而多是一种人生选择。龙泉寺的僧人告诉记者:“我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为社会服务。”

据《长江日报》

人物

北大耕读社――“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曾经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国深造,并且得到一笔全额奖学金;另一个是到位于凤凰岭一带的千年古刹龙泉寺,遁入空门修习佛法。今年6月,这位从中学起就被称为“才子”、“大牛”的北大毕业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了后者。

在北大就读期间,柳智宇曾经参加过学校里的两个社团,一个是禅学社,另一个是耕读社。2008年起,柳智宇连续两年任北大耕读社社长,不再参与任何禅学社活动,已然淡出禅学社。

对于北大耕读社的社员们来说,柳智宇的选择其实并不出人意料。一位不愿具名的耕读社前社员对本报记者透露:“如果算上柳智宇,我们这个社团,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据他介绍,第一位出家的社长就是耕读社的创办人,原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

“这件事情涉及别人的个人隐私,对他的选择我也不好表态,但是我们很多社员对此并不认可。”这位前社员说。

为什么有这么多高知出家?不是说科学知识越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越强,人们的宗教性就越弱吗?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出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类似的疑问在90多年前的美国就出现过,并有过非常专业的研究。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刘巴(James Leuba)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为据,随机抽样,询问科学家是否同意:“我相信一个对他祈祷可以期待得到回答的上帝。”刘巴想证明科学家是非宗教的,但令他吃惊的是,有41.8%的人选择了“是”。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比例。

1996年,埃德华”拉森(Edward J.Larson)和拉瑞"威赞(Larry Witham)复制了刘巴的研究,发现39.3%的科学家选择了“是”。他们的结论是:82年以后,科学家对上帝的信仰并没有衰落。

与北大清华毕业生出家为僧联系起来,笔者想说的是:知识多少或许与宗教信仰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知识多了,人的宗教性会降低。从上述中美两国的经验看,这样的想象也许还值得探讨。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派,认为人们的宗教需求基本是稳定的,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在宗教产品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会以家族、国家、事业等宗教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宗教需求,但需求本身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最近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或许很有启发。

有没有理论解释在出家方面为什么清华的学子后来居上呢?也已经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供我们参考。1969年,卡内基委员会对60,028名美国学者作问卷调查,发现科学家的信仰比例与其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成正比。越是科学性强的学科,其科学家的信教比例也越高;反之则低。60%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自称“宗教人”,排行第一;其次是物理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55%。倒数前3位则是人类学家(29%)、心理学家(33%)和社会学家(49%)。研究者的结论是“最不宗教的人在最少科学性的学科中”,这些人之所以倾向于非宗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太够格成为发达的科学!

以此推断,似乎未来北大出身的和尚,要从数量上超过清华也难。

附: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中科大前校长,科学院院士朱时清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

——卡尔·马克思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梁启超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佐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孙中山

□佛法的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陈独秀

□释迦牟尼其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鲁迅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我本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教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沈家祯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尼采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

——瞿秋白

感谢

分享到

推荐 3人

1人 喜欢 喜欢

2011-12-27 07:19:20 地下室人

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作者在结尾的分析未免太外行了,还用统计学和社会学去解释,从这些人的知识背景看他们明显已经超越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范畴了,记者为什么不去深入采访他们的想法呢,就像「金阁寺」里所还原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样,我觉得这篇报道基本还停留在猎奇的层次。

> 删除

> 我来回应

第三篇:文学大师们谈喝茶

文学大师们谈喝茶

汪曾祺

摘自《寻常茶话》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为还有一种功能,是:提神。《陶庵梦忆》记闵老子茶,说得神乎其神。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我的家乡论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甚至是骂人。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周作人

摘自《喝茶》

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鲁迅

摘自《喝茶》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梁实秋

摘自《喝茶》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於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於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变婉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杨绛

摘自《喝茶》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曾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文章源自网络,感谢作者分享)

第四篇:大师们的童年故事

爱迪生的童年故事

爱迪生是美国的科学家,他每次想到一些实验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天,他看到母鸡在孵蛋,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妈妈,鸡坐在窝子上怎么一动也不动呢?”妈妈高兴地说:“母鸡在孵蛋”。爱迪生听了妈妈这句话,很高兴,他就在家里拿了一些鸡蛋,先搭好一个窝,在地上铺着厚厚的草,再把鸡蛋放到窝上,自己坐到窝上。没过多久,天快黑了,他的家人很着急,四处寻找爱迪生,最后找到了他。他的家人又生气又高兴地说:“你蹲在窝子上干嘛?”爱迪生说:“我蹲在窝上孵小鸡。”他的家人说:“你孵什么小鸡呀,还不给我快回家。”

据说爱迪生6岁那年,为了试验一下“火的威力”,他竟点着了家里的牲口棚。霎时,浓烟滚滚,火焰乱窜。爱迪生躲在一旁,兴高采烈地观看着。等到父亲和邻居们赶来救火时,牲口棚已化为灰烬。邻居们说:“这孩子是中邪了,连自家的房子也要放火烧掉!”于是,爱迪生免不了受一阵皮肉之苦。大人们哪里会想到,天真的爱迪生是在做“试验”呀!

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命令家长将孩子领走。妈妈无法抵抗。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小鸟在自由地飞翔,他就想:“小鸟会飞,我们人可不可以飞呀?”他突然想起,汽球没有翅膀可以飞上天,我们人身体里加了气可不可以飞呀?他就看到那里有水汽药粉,就喂伙伴吃,没过多久,伙伴的肚子疼了,爱迪生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爸爸还说:“回头不准做实验了。”爱迪生说:“要是我不做实验,我怎么知道我们人能不能飞呀?”

贝多芬少年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4岁的时候起,父亲就整天把他关在家里,陪伴他的只有一个羽管键琴、一把提琴。

9岁时的一天,父亲和乐团的一个老师半夜三更,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一看见贝多芬已经睡了,就一把把他从床上拖起,关进贮藏室,叫他练习演奏到天亮。贝多芬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强迫练琴的时光中度过的,等到10岁时,他已经能演奏好几种乐器了,一直到12岁,父亲才放弃了对他的监督。

这种童年的生活造成了贝多芬性格上的严肃、孤僻和倔强。17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堕落,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压到了他的肩上,但他并没有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他一边在乐团拉中提琴,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学习作曲。

一天,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到郊外去散步。一路上,贝多芬老是日有所思,根本没心思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学生们十分不解。突然,贝多芬大叫一声:“我找到主题啦!”边喊边往家猛跑。一到家,顾不上摘帽子、脱大衣,一头扑在钢琴上。立时,一串串优美动人的音符从他的十指中流泻出来,《热情奏鸣曲》就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练琴十分刻苦,一弹就是10多个小时。有一天,贝多芬正在弹奏《热情奏鸣曲》中暴风雨式的旋律。随着他的琴声,楼下的人感到有水珠落在衣服上,但他们都以为是贝多芬那面写流水的音乐所产生的幻觉。可是当他们感到衣服湿了的时候,才发现确实是屋顶在漏水。仆人忙跑到楼上,结果大吃一惊——贝多芬屋里的地板上,到处是水,钢琴旁边还放了一盆凉水。原来,贝多芬练琴弹奏时间长了,十指就会发热。为了不耽误练琴,他就弹一会儿,把手放在凉水里蘸一下,然后再接着弹。就这样,一次,两次,一连几个小时,淋在地板上的水越积越多,最后就从地板缝渗了下去。

爱因斯坦的童年故事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并非天生就是天才,相反他小的时候,智力发育比一般孩子发育都慢,只是由于无限的勤奋和对物理学的执着热爱,才把他造就成一位科学天才。

一天傍晚,下班回来的赫尔曼先生一踏进家门,就对着爱因斯坦的房间大声喊:“阿尔伯特,快来看看爸爸给你买什么礼物啦!”正在专心练琴的爱因斯坦一听“礼物”两个字,便立即兴高采烈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只见爸爸从他的包里取出一个纸盒,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打开它。爱因斯坦好奇地接过来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个圆圆的、像大个儿怀表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个“大怀表”的四周除了均匀的刻度,还相对写了四个字母:N、S、E、W。它与怀表更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只有一个指针,它正在不停地左右摇摆。

“这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块手表啊?可是,上面似乎多了点东西。”爱因斯坦惊疑地问爸爸。

“听我给你讲啊,它不是表,表是用来计时的,而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了,它是用来确定方向的。”父亲耐心地做起了讲解员。

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个罗盘有如此神奇时,眼睛便开始发亮。现在,这罗盘奇妙的功能已使爱因斯坦爱不释手了。

他拿着罗盘不停地晃动,不管怎样摇动,磁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北方。

“磁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呢?”爱因斯坦望着神奇的罗盘,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一种磁力,这种磁力将磁针引向北方了。”爸爸听了爱因斯坦的话后,耐心地解释道。

“这种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呢?”

“可以说,整个地球到处都有。”

爸爸的答案似乎给了小爱因斯坦更多的问题要他解决,因此童年时的爱因斯坦经常会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对科学与宇宙进行钻研和探索。

第五篇: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们经典语录

1、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

2、你不能永远总是对过去也许会发生的事耿耿于怀。——石黑一雄(201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1、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2、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库切

1、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鸿鹄志高却难遂,迷茫地过着,昏昏噩噩地耗,最终不是妥协泯然众人,就是找不到出口被生活围困。这时候家人朋友,看在眼里,哪怕不说,心里想的也是“小镇青年何必心怀远方”这样的想法吧。

2、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

1、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聂鲁达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寻。——聂鲁达(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川端康成(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萨特

1、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2、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萨特(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缪

1、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2、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明威

1、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素

1、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2、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威廉·福克纳

1、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2、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事先警示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安德烈·纪德

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

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比当年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晒熟。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事物,我学会了看,世界变美了。

——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

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我们自己也难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叶芝

人类的一个大麻烦,在于我们无法拥有说一不二的感情。敌人身上总有让我们喜欢的地方,我们的爱人总会有让我们讨厌之处。正是这种纠结不清的情感催我们变老,让我们皱起眉头,加深我们眼周的皱纹。要是我们能像仙人一样全心全意地爱或者恨,我们也许就能像他们那样长生不老了。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们永不衰竭的快乐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他们的爱从不知疲倦,星辰的轮回也绝不会让他们放慢舞步。——叶芝(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