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精美古画配图)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 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

谷雨,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

立夏,位于24节气表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

小满,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

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page]

立秋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

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

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

寒露,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

霜降,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

立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

小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大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

冬至,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

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广州传统:吃糯米饭,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附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十二月节气歌

正月(寅)立春雨水节; 二月(卯)惊蛰及春分; 三月(辰)清明并谷雨; 四月(巳)立夏小满方; 五月(午)芒种及夏至; 六月(未)小暑大暑当; 七月(申)立秋还处暑; 八月(酉)白露秋分忙; 九月(戌)寒露又霜降; 十月(亥)立冬小雪张;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节;

第二篇:二十四节气小雪时节民间风俗活动

小雪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小雪的时候人们会有一些传统的风俗活动,那么2020年节气小雪的民间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小雪时节民间风俗活动_小雪节气民俗活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雪节气民俗

腌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晒鱼干

小雪时我国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我国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节气需要注意什么

室内通风

经常在室内工作的市民别忘了适当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远离干燥和流感。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内的温度,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也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冬季室内保湿除每日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外也可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另外,如果是刚刚装修不久的新房特别需要注意通风,否则室内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健康。

保暖防寒

在冬季,注意保暖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特别是早晚的温差很大,因此特别要注意保暖。很多年轻人,依仗身体强壮,而忽略的保暖,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还有就是一些弱势群体,像老弱病残孕这类人群,就更加需要注意保暖了,避免感冒生病。第一就是脚下防寒。脚是我们很多神经末梢聚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注意冬天切勿用凉水洗脚,一定要要用热水泡脚。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些特殊疾病的病人,就更应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外出戴口罩

首先这是由于现在的空气质量非常的不好,特别是雾霾天气的时候容易吸入大量有害物质。其次是冬季室外的温度很低,和我们体内的温度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呼吸的时候会不断的吸入大量的外接空气,所以口罩或有一定的御寒作用,保护我们的口鼻不受到外接冷空气的刺激。

小雪节气吃什么

黑米

寒冷季节里,首当其冲的是补肾气。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中,黑色对应的是肾脏,而黑米性平、味甘,具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暖肝明目的功效,是补肾的好食材。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

桂圆

桂圆又称龙眼,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水果。在秋冬季节,不少女性容易因四肢血液循环差而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此时适当吃点桂圆,能够有效补气补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

冬菇

香菇又名冬菇,香菇热量低,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还能促进体内钙的吸收,经常食用香菇对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也有良好的效果。它适合各类人群,尤其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有益,所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人体排出多余的胆固醇。

黑芝麻

黑芝麻富含油脂与食物纤维素,促进肠蠕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中国药典》记载,黑芝麻能“益精血,润肠燥”,因此它不但润燥,还兼具补肾阴的功效。

红枣

冬季多吃红枣,不但可以补气养血,还能起到抗寒的功效。人体血液中缺铁会怕冷,因此冬季防寒可多吃红枣,增加铁的摄入,从而提高身体耐寒能力。此外,红枣不但美味,还是滋补良药,有强筋壮骨、补血行气、滋颐润颜的功效。

第三篇: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谚语都不陌生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被广泛传播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1

1.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2.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

3.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4.小寒鱼塘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冰上积雪要扫除,保持冰面好光线。

5.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6.小寒暖,立春雪。

7.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8.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9.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10.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11.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12.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13.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14.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5.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16.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17.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18.腊月栽桑桑不知。

19.九里的雪,硬似铁。

20.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21.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22.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23.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24.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25.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26.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27.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28.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29.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30.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31.干灰喂,增一倍。

32.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33.小寒寒,惊蛰暖。

34.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35.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36.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

37.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38.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2

1、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2、该冷不冷,励志人物,不成年景。

3、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4、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5、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6、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

7、九里的雪,硬似铁。

8、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9、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10、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11、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12、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13、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4、节约过新年,不能狂花钱。

15、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

16、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17、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

18、日子要过好,一勤二节约。

19、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20、小寒不寒寒大寒。

21、小寒多积肥,大寒迎新年。

22、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23、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

24、欢欢喜喜过新年,莫忘护林看果园。

25、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26、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27、靠天吃饭俄断肠,双手勤劳粮满仓。

28、冻不死的蒜,干不死的葱。

29、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30、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31、大寒小寒,无风自寒。

32、干灰喂,增一倍。

33、大寒过年,总结经验。

34、节前节后多商量,想法再把台阶上。

35、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36、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37、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38、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39、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40、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41、大寒雾,春头早;大寒阴,阴二月。

42、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43、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44、春节前后闹嚷嚷,大棚瓜菜不能忘。

45、靠天越靠越荒,靠手粮食满仓。

46、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47、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48、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49、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50、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51、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52、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53、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54、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55、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56、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3

1、落雪勿冷,融雪冷。

2、雪落有晴天。

3、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4、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5、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6、大雪不冻,惊蛰不开。

7、正月寒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8、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9、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10、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11、冬有三白是丰年。

12、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13、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14、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15、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小雪地能耕,大雪船帆撑。

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

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地不冻,犁不停。

早晚上了冻,中午还能耕。

趁地未冻结,浇麦不能歇。

浇后再划搂,保墒增温防裂口。

麦无二旺,冬旺春不旺。

冬旺不理想,春旺粮满仓。

麦子若冬旺,耘磙一齐上。

大雁来,拔棉柴。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冻镰砍就剩茬。

十月里来小阳春,下场大雪麦盘根。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葱怕雨淋蒜怕晒,大堆里头烂白菜。

要想白菜不烂,经常翻垛倒换。

鱼生火,肉生炎,白菜萝卜保平安。

萝卜赛人参。

胡萝卜,是一宝,营养丰富产量高。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常吃萝卜常喝茶,不找医生把药拿。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萝卜挑上街,药铺不用开。

三天不吃青,心里冒火星。

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大地未冻结,栽树不能歇。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4

节到小雪天下雪。

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冻镰砍就剩茬。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大地未冻结,栽树不能歇。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汉继续把地耕。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小雪地能耕,大雪船帆撑。

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

小雪虽冷窝能开,家有树苗尽管栽。

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

时到小雪,打井修渠莫歇。

小雪到来天渐寒,越冬鱼塘莫忘管。

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小雪封地地不封,大雪封河河无冰。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5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九里的雪,硬似铁。

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6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春节)。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农历)。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冻不死的蒜,干不死的葱。

欢欢喜喜过新年,莫忘护林看果园。

春节前后闹嚷嚷,大棚瓜菜不能忘。

禽舍猪圈牲口棚,加强护理莫放松。

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

大寒过年,总结经验。

节前节后多商量,想法再把台阶上。

节约过新年,不能狂花钱。

年好过,春难熬,盘算好了难不着。

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日子要过好,一勤二节约。

勤是井泉水,俭是聚宝盆。

光增产,不节约,等于买了无底锅。

光增产,不节省,好像口袋有窟窿。

劳动吃饱饭,挨饿是懒汉。

奔小康勤劳致富,家家都有小金库。

人勤搬倒山,人懒板凳也坐弯。

懒牛屎尿多,懒人明天多。

早起三日顶一工,早起三年顶一冬。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干灰喂,增一倍。

腊月栽桑桑不知。

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第四篇:民间结婚风俗

王杲铺镇传统结婚风俗

结婚,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说,并不只有领取结婚证那么简单,领取结婚证,能使两人成为合法夫妻,但在乡亲们的眼里,仪式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举行仪式就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在我们王杲铺镇,结婚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根据家中老人讲述,将我镇传统结婚风俗整理如下。

一般都是由男方选好日子之后,写到红纸上,男方买上礼物给女家送去“娶帖”,然后就开始收拾房子,给女方家送去八十斤新弹得白生生的棉花,以便女方家用来蓄新被褥。自此,男女双方就要开始准备各自需准备的东西了。

一、男女双方需要准备的东西

女方:做“铺盖”,一般是陪送“十铺十盖”,十床被子十床褥子,这个很讲究,家长请一些妇人,都是有儿有女心灵手巧的全和人来做的。准备“十六件”:大镜子、桌子(大小圆桌各一,大小方桌各一)、沙发(大小各一)、椅子一对、大衣柜、写字台、缝纫机、台箱一对、茶几、角橱共计十六件。

男方:床、电视机、自行车等其它物件。

二、女方陪送

女方院中的两位嫂子到结婚当天跟着陪送,五个儿童“送饭”,提盒内放四包果子;一个挑“下饺饭”的男士,根据女方的年龄,一岁一对最后多包一对,岁岁有余。再擀些宽心面(面条)一起生着放到提盒里;一个送饭菜的男士,提盒内放八个菜;两个“相轿”的男

士,一个“挂门帘”的小男孩,一个“开柜”的小男孩,加上新娘子一共十四人。其中,“挂门帘”和“开柜”的小男孩是要根据属相来的。

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带着四节礼(鱼、肉、挂面、果子)和二十个“催妆馍馍”到女方家里,把嫁妆拉回男方家里。

三、结婚当天

结婚当天,男方准备三匹马,一个“压马”男童,两个陪迎的女孩,两个放鞭炮的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一进女方的村内便开始放鞭炮,以示意男方来迎娶之意,是给女方传递信息。到女方家后,院中亲人出来迎接,要给“压马”男童压马钱和红鸡蛋,男童所骑之马是要给新娘子骑的,给压马钱以祈人马平安之意。随后请来迎娶一行人入屋吃饭。同时新娘穿衣打扮。准备完毕,新娘要从炕上直接做到椅子上,然后由女方的哥哥或是弟弟两人共同抬到马前,然后上马出发,新娘陪送的一行十四人(之前提到过的)与新郎来迎之人一同出发。

新娘一进村,就开始放鞭炮,新郎家里锣鼓喧天,很是热闹。到大门口,由男女双方陪嫁的女眷共四人搀扶下马,要先踩到凳子上,然后再迈过年糕,走到席子上,这叫“登糕”象征步步登高。然后就在院子里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女方来到屋内,吃自己带来的下饺饭,入席,新娘这桌要先吃自己带来的饭菜,然后再上男方准备的饭菜,这样就算是正式开席了。席间要“上拜”,由男方的嫂子带领两

位新人给院里长辈至亲磕头,每人一个。然后就上热馍馍,一个茶盘里放三个,新人再拜一遍,这时是要给“上拜钱”的。

到了晚上,由两位嫂子给铺炕,填枕头。女方所陪送的铺盖要全部铺好,然后在枕头里填满麦秆、花生、栗子、枣,还要敲敲柜子、台箱、灶囱寓意“敲敲柜,有一对”“敲敲箱,有一帮”“敲敲灶囱,有个朝廷”。

四、祭祖

婚礼第二天,新人要吃女方带来的鸡和鱼,意思有积有余、大吉大利、有余粮。然后夫妻俩去自家院里的长辈家里磕头问安。问安完毕回家包水饺,煮好后带上三碗,由嫂子带着拿上黄裱纸去男方的祖坟祭祖,告诉先人家里娶亲了,并在坟头上压上一张红纸

五、回娘家

祭祀回来后就要“回娘家”了,这时,由公公带着一个压车的小男孩送新娘回娘家,到娘家后,要给小孩子压车钱。等到三天后,再由公公接回来。自此,新娘九日内不得回娘家,也就是“戒九日”,意思是能在新郎家长长久久。

自此,新人的柴米油盐生活开始了。

第五篇: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

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过着白纸的“哭丧棒”。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一项礼仪——“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或者关系特别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女而不得不让别人摔,摔盆者就会与死者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送葬路程中设茶桌和路架棚,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另外一路上还要路祭,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祀和答谢,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依次进行三叩九拜,祭奠完继续前行。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显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扫去脚印,然后把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丧礼完成。

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其家人必须在生活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守孝”。古时候孝子一般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而且半月之内不能吃肉,五七之内不得理发等,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仍有人居丧,只不过比古时候时间短得多,也简单得多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06919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