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一 下面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划出,并订正。

全心贯注()

心汇神凝()

警报叠起()

竭然不同()

无瑕及此()

锋芒必露()

二 下面是一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如:“月亮”“蜡烛”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巧填成语

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

有一个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长有两条最长的腿(一步登天)和一双最大的手(),在一个最短的季节里(一日三秋),沿着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经过最荒凉之地(),到了一个最遥远的地方(),照了一张最大的相()。朦胧中他被人盖上了一张最大的被子(),做了一次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在医院里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天(度日如年)。回来后,他写了一本最赚钱的书(一本万利),到了最昂贵的稿费()。他常常感叹自己的命运就像最快速的变戏法(瞬息万变),饱尝过人间最完整的滋味(酸甜苦辣)。

故事有意思吗?且不管它!还是先把括号中所缺的成语填上吧。四 阅读迁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13岁时,我家忽然遭一场很大的变孤。。。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目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那时我是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到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知道了新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国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母亲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29岁。

我回国第三年,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段其瑞政府要捕拿我,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81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自传”由于是“自我介绍”。与他人写的传记就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鲁迅的这篇自传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这篇自传从内容看,可分为哪三个部分,大体介绍了作者的哪三方面的情况?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鲁迅自传》的第一句话虽然简单,但很必要,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四)这篇自传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经济困难制约着鲁迅从幼年到求职的整个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事件;一条是爱国主义精神,从读书到生命终结,越来越明确和强烈,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件。

(五)《鲁迅自传》虽短,但仍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其中写的较为详细的是_______一段。这一段详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这篇自传不仅没有夸饰性赞语,有些话还说的相当谦卑。请从问中找出两个例句来。

答案参考

一 “全”改“潜”,“汇”改“会”,“叠”改“迭”,“竭”改“截”,“瑕”改“暇”,“必”改“毕” 二

一手遮天,不毛之地,天涯海角,包罗万象,铺天盖地,一字千金 三 略

(一)简明扼要

朴实无华

(二)1家庭情况

求学工作简历写作方面的成果

(三)自称,出生时间,出生地,家庭姓氏等

(四)交不起学费

上不花钱的军校,矿校

公费留学

想去德过不成为养家回国学军

学工

学医

搞文艺

(五)“弃医从文”它决定了鲁迅一生的主要战斗方向

(六)1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陆续都失败了。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海原五小

丁春娟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前

· 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

1.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认字方法自主积累词语;在感知、理解、运用中让学生习得读懂课文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观察、想象,体验四季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心愿。

3.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的方法,阅读时图文结合,观察图画,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阅读课文,读中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画太阳时表达的美好心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图片贴在黑板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我们知道小哥哥画了这四个太阳。瞧一瞧,这四个太阳多新鲜呀!

2、(出示课件:我会读书)。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太阳?为什么?就把那段多读几遍吧。

3、同桌交流:你思考这个问题了吗?同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段?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结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展开想象,读文悟境

全班交流:你喜欢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进行教学)

1、学习交流夏季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师:炎热的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像是着了火,此时,你有什么愿望啊?(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清凉)

(2)图片对比,感受、积累清凉。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清凉送给大家呢?你来读读这段吧。(3)学习理解“到处”一词,学生尝试造句。

(4)(出示本段)读出清凉带来的舒服的感觉。师范读后全体学生大声读,再找学生示范读。

师范读并指导: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5)指导背诵(出示图片以填空形式)。

(6)原来小哥哥画绿色的太阳是想在炎热的夏天把清凉带给大家。【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炎热,进而体会绿绿的太阳带来的清凉,积累词语

“到处”、“清凉”。】 2.学习交流秋季

(1)观看水果图片,读词感受水果的香甜,出示本段前两句齐读。

绿绿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一片清凉,那金黄的太阳又给我们送来什么呢?看!(出示图片)读!(出示课文内容: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

(2)口语交际了解“邀请”。看到这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鸭梨还有许多的水果,你最想干什么?(吃!)别着急,看,金黄的落叶飞舞着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了,谁来扮演小落叶邀请我们尝尝水果呀?(指名“邀请”)

(3)引导感情朗读,积累“香甜”。

① 指导读“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板书香甜,标画积累。③

女生齐读本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与文字呈现(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鸭梨、甜甜的樱桃、一串串的葡萄)体会水果的香甜;利用口语交际,了解“邀请”的含义,设计小小表演提升学生的兴致。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积累“邀请”、“香甜”。】 3.学习交流冬季

(1)创设情境,感受寒冷。

孩子们,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雪花纷纷地落着,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同学们冻得直打哆嗦。这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评: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2)出示本段,读出温暖。

①你能不能把这份温暖送给大家呢?你再读读这段吧。”

②老师的手温暖了,脸还没有温暖呢,谁再读读。

③老师的手和脸都温暖了,你把温暖送给了大家,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男生齐读。4.学习交流春季

1、稍作梳理,提出质疑

冬天,红红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板书—温暖)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2、播放课件:你觉得春天怎样?你能用学过的词语,古诗或歌曲来赞美春天吗?

3、生汇报交流

①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等

②句子:草绿了,柳枝也绿了;桃花红了,杜鹃花也红了;油菜花黄了,蒲公英花也黄了。

4、大家能用这些来形容春天,老师感受到春天是一个“百鸟争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季节了。大家都喜欢这多彩的春天,所以要读出它的多彩来。

5、指名再读。师指导:“噢”怎么读?轻声读过就可以了。

6、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你真会评价别人。

7、全班尝试齐背课文。

8、小结:文中的小哥哥用四个太阳代表了四个美好的心愿送给大家,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小哥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积极组织学生读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感悟,体会小作者要表达的心愿,多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指导,促进了朗读活动的高效。】

三、拓展阅读,读中积累

1、师:大家呢都非常感谢这位小哥哥,他能用四个太阳给大家带来许许多多的快乐,多有爱心的小朋友啊!在我们资料城当中像这样有爱心的小朋友还有很多,我们赶快走进去吧。

2、打开阅读资料109页,按老师要求读。(出示课件:①种太阳。②你别问这是为什么。③假如)都读完了可以读其他的篇目,大声读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读书方法的正确指导,对于促进学生会读书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了解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四、升华情感,快乐写话

1、请看黑板:

小哥哥为四季画了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画个绿太阳,夏天真清凉。画个金太阳,秋天瓜果香。画个红太阳,冬天暖洋洋。画个彩色的太阳,春天真漂亮。

2、老师也有一个美好的心愿,我想送给大家一个快乐的愿望,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老师相信你也会有许多心愿,有没有?那就赶快来写一写吧。(拿出写话本,在本上表达你的美好心愿。希望你的写字姿势是最正确、最优美的。)

(课件出示:小小作家:我想画﹍﹍,送给﹍﹍,我希望﹍﹍。

我想画﹍﹍,送给﹍﹍,我希望﹍﹍。)

3、全班展读。师:你有什么心愿要表达?

五、总结:

老师听了你们的心愿,为你们骄傲和自豪。因为在你们的心中充满了爱心,我相信只要在我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们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六、板书设计

四个太阳

多彩

清凉

香甜

温暖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环节

1、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下面,我们先了解关于李世民的有关故事。

环节

2、浏览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览教材,教师出示问题。

环节

3、解读阶段:主要分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那些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

环节

4、讨论阶段:学生围绕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

5、问题阶段: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环节

6、交流阶段:

一、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 基础。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 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 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 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 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

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 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 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 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 “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 评,认真改正错误)

3、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 定。

4、贞观之治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松、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环节

7、应用阶段: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环节

8、小结阶段: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环节9:板书设计: 环节

10、作业阶段:

1、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题: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之治》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这里的“本”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务本”?

唐太宗李世民

时间: 626年

年号:贞观功绩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表现:

作用: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 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这种观点和汉朝初年的什么政策最相似?

(3)采用这种政策后的社会状况怎样?

(4)采用这种政策后出现了历史上的那一个治世识局面 环节11: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信息量大,讨论多,对时间把握不住。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 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是根据语文结构教学法的理论,把阅读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一种语文阅读方法。它由基本理解、内容理解、技巧理解、主题理解四部分构成。基本理解是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字、词、句、语、修”等方面的内容。这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前提,也是进行深层次阅读活动的基础,内容理解是从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文章的题材,是对“篇”的理解。一个文本,一般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内容是什么,全文的内容是什么,可以用几个,十几个字进行概括,这是获取文本内容信息,概括能力的过程。技巧理解是从筛选信息、积累方法的角度出发,这是对于“逻辑”的理解。一个文本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语言有什么特点,是这一步阅读的训练重点。不同的文本体裁有不同的方法,理解时,要按不同的文本特点展开。主题理解是从反馈信息、人文精神感受的角度出发,是对“文”的理解。这一步是对上面三步理解的总结深化:题材的典型性?技巧的合理性?

四步阅读法,把阅读的目标分解了,但每一步都是通过“读”来实现的。第一步基本理解用默读,理解字、词、句,可读读停停,不求一气呵成,关键在于弄清字音、词义、句意。第二步内容理解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提取精华要领,把概括内容作为目标,用笔划出中心词、中心句或概括层意作旁批,“动口,动手、动脑?三位一体,一气呵成。第三步技巧理解采用精读与比读相结合的方法,读出思路,读出方法技巧。第四步主题理解采用诵读。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制整体。1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时间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割。

如《登上地球之颠》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8500米——第二台阶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4 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5 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绕“羚羊木雕”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倦地赶走——没有耐心的拍打——内疚的观察——由衷的敬佩。《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憎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7 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就是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线索。

8,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索。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三: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1 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2)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

(3)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 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 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1 寄情于景,如朱自清的《春》 2 寄情于事,如《安塞腰鼓》

3寄情于物,如《紫藤萝瀑布》和《珍珠鸟》 C 在议论中抒情,如《斑羚飞渡》中的句子。

(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如《安塞腰鼓》的开头部分。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四:怎么样分析记叙文里的描写及其作用

首先,描写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它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另一类描写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人物描写

A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写。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的描写,《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的外貌,服装的描写。B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行动的描写,来提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的动作: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复习重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

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复习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

1、确凿

2、长吟

3、轻捷

4、攒

5、机关

6、敛

7、鉴赏

8、人迹罕至

9、秕谷

10、书塾

11、方正

12、消释

13、宿儒

14、同窗

15、人声鼎沸

16、拗

17、骊歌

18、木屐

19、讪笑

20、沮丧

21、简陋

22、来势汹汹

3、形似字归纳

(1)辩

(2)蓬

(3)肿

(4)惧

四、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1、词语积累31个

2、词类活用6个

宾客

3、通假字1个

4、“之”的用法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方仲永)

邑人奇之(代词,他)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做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

5、翻译

6、理解(目标)文言文练习1 家庭作业:解释词语22个,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词30个,词类活用6个,通假字1个。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1、征发

2、哽

3、炽痛

4、标直

5、嗥鸣

9、崎岖

10、阻抑

11、回环曲折

12、亦复如是

3、同步导练中每课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

1、帖

2、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五、家庭作业: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6、谰语

7、亘古

8、污秽 1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三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概括、理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木兰诗》4---7段

三、复习三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1、马革裹尸

2、弥高

3、锲而不舍

4、兀兀穷年

5、沥

6、群蚁排衙

7、迥乎不同

8、气冲斗牛

9、杂乱无章

10、含蓄

11、踌躇

12、巴望

13、磐石

14、义愤填膺

3、形似字归纳:

(1)筹

(2)慕

(3)愧

(4)锲

揳(5)迭

(6)炯

(7)籍

四、现代文阅读:完成练习,进行概括训练,理解文意。

五、作业:注音53个

解词15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口技》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词语积累、翻译、理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口技》1--3段

三、复习第四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36个:

1、归省

2、乐土

3、行辈

4、犯上

5、惮

6、絮叨

7、礼数

8、撺掇

9、委实

10、凫水

11、依稀

12、宛转,悠扬

13、自失

14、弥散

15、漂渺(缥缈)

16、旺相

17、渴睡

18、向午

19、棹

20、楫

21、亢奋

22、晦暗

23、羁绊

24、蓦然

25、冗杂

26、叹为观止

27、戛然而止

28、本色当行

29、颦蹙

30、粲然

31、嗔视

32、叱咤风云

33、尽态极妍

34、惊鸿

35、纠葛

36、怠慢

4、形似字归纳:

四、《口技》

词语积累39个

一词多义5个

通假1个

翻译课文

理解文意

作业: 解词36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文言文词语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五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理解,依文答题。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口技》4--5段

三、复习第五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20个:

1、拽

2、毛骨悚然

3、怏怏不乐

4、毋宁

5、吞噬

6、语无伦次

7、羸弱

8、告罄

9、虞

10、斫

11、泅

12、砭骨

13、履践

14、崔巍

15、阴霾

16、闻所未闻

17、海市蜃楼

18、踉踉跄跄

19、声情并茂

20、孜孜不倦

四、现代文阅读

完成练习,首先进行概括训练,理清思路。本节课训练重点:理解文意,依文答题。

作业: 解词21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六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六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理解,依文答题,自己体会、收获。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

三、复习第六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四、现代文阅读

完成练习,首先进行概括训练,理清思路 本节课训练重点:理解文意,依文答题。

作业: 解词22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言文《伤仲永》,文学常识、注音、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方式:做练习、师生讲评。

复习重点: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具体步骤: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木兰诗》《口技》段落

二、做《伤仲永》检测20分钟

同学交换试卷,师生共同讲解,互相评判

三、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四、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第八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学常识

复习方式:学生做练习,师生讲评。复习重点:熟练掌握每课出处、作家、评价、代表作品等。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或词条

三、文学常识复习

利用自习课做文学常识练习2页,课内师生共同订正答案,边订正,边复习记忆。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四、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第九课时

复习目标:阅读现代文2篇

复习方式:利用自习课做练习,课内重点从思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文本对话。

复习重点:现代文理解,根据训练要点、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层次结构,然后完成练习。依文答题,谈自己体会、收获要思想态度端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

三、课内阅读

学生阅读20分钟,要求:

1、把握作者思路

2、把握内容和层次

学生阅读后教师重点从思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文本对话。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结构。然后完成练习。

四、家庭作业:复习《口技》,翻译课文。

第十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言文《口技》,文学常识、注音、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方式:做练习、师生讲评。

复习重点: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具体步骤: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字词

二、利用自习课,做《口技》检测一节课

同学交换试卷,师生共同讲解,互相评判25分钟

三、利用自习课,做文言文专项训练20分钟

学生讲评为主15分钟

四、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五、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作文复习

第十一课时

复习目标:讲评开头和结尾,学生练习写开头和结尾。复习方式:教师讲评,学生练习。

复习重点:明确开头结尾的写法,会修改,能围绕中心写开头结尾。复习具体步骤:

一、教师讲评开头和结尾

1、多媒体展示学生作文

2、同学评议优点,总结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3、评议不足之处,加以修改。

二、作文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开头方式归纳:

1、开门见山式

2、引用名言式

3、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式

4、对比等写法

重点提示: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开头,最重要的是点题。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写人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结尾方式归纳:

1、画龙点睛式

2、引用名言式

3、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式

4、对比等写法

重点提示:无论是用何种方式结尾,最重要的是扣题。在开头的基础上,要有所延伸和升华。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写人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三、朗读范文

四、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根据要求修改开头和结尾

五、家庭作业:练习写人和写事的开头和结尾

作文复习

复习目标:讲评开头和结尾,学生修改开头和结尾。复习方式:教师讲评,学生练习。

复习重点:修改开头结尾,能围绕中心写开头结尾。复习具体步骤:

一、复习作文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二、教师讲评开头和结尾

1、多媒体展示优秀的开头和结尾,强化范例的作用

2、同学评议优点,找出自己开头结尾的不足

三、范例展示,强调首尾及过渡语段

四、学生“根据中心”修改自己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根据要求修改开头和结尾

五、多媒体展示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评议、修改。家庭作业:练习写人和写事的开头和结尾

第十二课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