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代表诗人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从《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少年天纵,却因避家讳而与科举无缘,致使一生落魄,只活了27岁。诗人虽短命,然写作有专攻,诗写富于想象力与创新精神,表现方式也暗合意象化手法,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极高。诗人思维奇特,且多用逆思维,达到反常规处理意象,让人一新耳目。他还能跳跃性诗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凄美爱情,不仅接近现代诗的形式感与节奏感,而且很凝缩,却不会产生任何板结。“诗鬼”之于李贺,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作品:
1、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释】
1.烟尘:代指战争。
2.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3.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4.摐:撞击。
5.金:指钲一类铜臸打击乐器。6.伐:敲击。
7.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臶。8.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9.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10.绝域:更遥远的边陲。11.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13.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5.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6.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7.惨淡:昏暗无光。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臸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1.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2.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3.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4.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5.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6.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赏析】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6、出塞 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7、出塞 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2.沙场:指战场。3.震: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8、从军行七首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首联“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达到了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9、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2.新声:新的歌曲。
3.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4.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5.听不尽:一作“弹不尽”。6.关城:指边关的守城。7.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8.表:上表,上书。
9.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后来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10、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0.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1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1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1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14.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5.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臷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诗的三四两句,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臵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战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作者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虽然诗的内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并不伤感。相反,全诗充满了乐观豪迈的情调。醇浓的“葡萄美酒”,精致的“夜光杯”,悦耳的“马上琵琶声”,“醉卧沙场”的酣态,“君莫笑”的戏谑,这些优美的词句冲淡了残酷的战争阴云,奠定了这首诗健康、乐观、悲壮的基调,表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加之它的语言明快流畅,铿锵激越,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失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第二篇: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三篇:边塞诗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绛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怀古诗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杜牧.《汴河怀古》)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杜牧.《西塞山怀古》)韦庄《台城》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
第四篇:边塞诗
高考诗歌鉴赏 : 边塞诗
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 甫
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烘托)
六、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七、经典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塞(地点)寒冬(时间)大雪纷飞、荒凉凄寒(特征)的恶劣环境。(概述)
2)边塞寒冷阴郁、野兽出没、偏远荒凉、戍卒军容不振、情绪压抑。(结合诗句分析)3)这首诗表达出戍边战士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情感)4)“别路”一语双关,既指戍卒远离家乡前去戍边的路,也指回望家乡错综难辨的路。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1)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这样写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内容)
2)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思乡难归的伤感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情感)
3)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及“别路迷”构成呼应。(结构)4)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视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切动人。(语言修辞效果)
八、诗歌演练 1.(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②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1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2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①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韵丰富,请简析。
1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上”字,明写红旗“飘上”,实写将士“登上”,(字义)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描述)展示了戍边将士高昂的斗志、如火的豪情。(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1、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第五篇:边塞诗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西三大都护府,唐诗所见边城多在三边。
2.政治体制
a)节度使入朝天子制 b)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c)科举选士与军谋将才
如:《别董大》高适、《塞下曲》李白 《塞下曲》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银碛山西馆》岑参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3.诗歌渊源:
《诗经》《史记》、汉乐府、鲍照边塞诗,但缺少英雄气概和理想精神。盛唐既继承建安梗慨多气,又吸取六朝善写离愁别恨,形成悲壮高昂的基调和雄浑开阔的意境。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题材:戍边生活、边地景物、民族风情。地域:东到辽阳、幽州、榆关;北到阴山、燕然;西到玉门关、天山等。形式:多五绝七绝、乐府歌行。意象:边城古堡、西风烈马、黄云狂沙、雁阵风雪、长河大漠、枯蓬白草。风格:豪迈刚健、雄浑激昂。
高适豪壮悲凉,岑参奔放奇丽,王昌龄慷慨含蓄。手法:想象丰富,笔风浪漫。
第二节高適
盛唐最年轻的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一.生平与性格: 字达夫,天宝八载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年入陇右哥舒翰幕。肃宗时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等,代宗时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64岁卒,赠礼部尚书,谥忠。
性格落拓,不拘小节,《旧唐书》:“少落魄,不治生事”、“家贫,客梁宋,以求丐自济”,“隐迹博徒”、“混迹渔樵”;功名心极强。《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公门,屈指取公卿。
二.高适边塞诗的特色:
《河岳英灵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唐才子传》:“以气质自高,多雄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多传播吟玩。”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上听吹笛》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小结
高诗以写实为主,雄浑质朴刚健,杜甫评:“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第三节岑参
盛唐边塞诗人群中最有个性的诗人,创作中国最早的西部边塞诗。一.生平与理想:
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兵曹参军,八年赴安西高仙芝幕,十三年再赴北庭封常清幕。肃宗时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大历二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53岁卒于成都客舍。
岑参故去30年,杜甫编《岑嘉州集》10卷。今所见为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二.岑参边塞诗的特质:
杜甫:“岑参兄弟皆好奇。” 殷璠:“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沈德潜:“岑诗能作奇语。”
《唐才子传》:“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鼎足三杰作”:《走马川》《轮台歌》《白雪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旁注1: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又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驻轮台(轮台县),岑参为节度判官。西征播仙(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左末河,即车尔成河),即走马川,是征播仙必经之地。行,古诗一种体裁。旁注2: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新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②轮台:唐属北庭都护府之庭州,置有静塞军。③金山: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此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战争已发生。④五花、连钱:斑驳毛色。一说五花连钱指名贵马。开天间最讲究马之装饰,常将马鬣剪成花瓣形,剪三瓣者称三花马,五瓣者称五花马。又《唐朝名画录》:“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重译累至。……自后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连钱为“连钱骢”简称。郭璞注《尔雅》:“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骢。”旋:立即。⑤虏骑:敌军。慑:恐惧。⑥车师:安西都护府治所,今吐鲁番县。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旁注3:
紧扣边地景物写环境艰险,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不多见。《首丘轮台》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禅。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寒。《逢入京使》(13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四.岑参边塞诗的艺术:
艺术个性鲜明:
语:“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住:“暖屋秀帘红地炉” 食:“深炙梨牛烹野驼”
乐:“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舞:莲花舞、胡旋舞等。
郑振铎评: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有异国情调的诗人„„以秀挺的笔调,介绍整个西陲、热海给我们,唐人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他却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
2.增强边塞诗的抒情性:
多侧面描述使其诗富有民俗韵味,那诚挚友谊、豪侠气质、狂热情绪,使抒情更为浓郁强烈。
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都反映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胡应麟:“高岑以悲壮为宗。” 不同:
高诗悠扬婉转,抒情奔放激昂;岑诗急速高亢,笔法奇丽多彩。
高诗以写实为主,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岑诗想象奇妙,富有浪漫气息。高诗以现实深度见长,岑诗以题材广阔略胜。
第四节盛唐其他边塞诗人
一群具有阳刚气质的豪侠型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热衷功名富贵,动辄自许公侯卿相,非常自信自负;诗歌具有豪爽俊丽、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
一.王之涣:
字季凌,晋阳人,后徙山西新绛。少有侠气,“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存诗6首。《登鹳雀楼》《凉州词》
二.王翰:
字子羽,晋阳人。景云元年进士,直言极谏科,昌乐尉、秘书省正字、驾部员外郎,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因生活放荡,贬道州司马。凉州词其一(39)
三.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世称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集》《诗格》二卷。1.王氏边塞诗的新变:
王昌龄善以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征人内心世界,更长于刻画征戍者的复杂心理。《从军行其四》(50)《送魏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醉别江楼桔柚香,孤城遥望玉门关。江风引雨入船凉。黄沙百战穿金甲,忆君遥在潇湘上,不破楼兰终不还。愁听清猿梦里长。从军行其五(50)
《采莲曲二首》其二
《出塞》(52)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
奉帚平明金殿开,寒雨连江夜入吴,暂将团扇共徘徊。平明送客楚山孤。
玉颜不及寒鸦色,洛阳亲友如相问,犹带昭阳日影来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李颀:
郡望赵郡,家住颖阳。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新乡县尉。久不得调,漫游南北,到过幽燕、河陇,后隐居学佛道。
《古从军行》(47)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48)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思考题 举例说明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简述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边塞诗音乐描写有何艺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