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雪》导学案(精选五篇)

《雪》导学案(精选五篇)



第一篇:《雪》导学案

课题 :第六课《雪》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5.景物描写的特点。

6.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7、能有感情诵读课文。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

1、了解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了解作者作品

①、鲁迅,原名

,字

,他是现代著名的 家、家、家。②、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3、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你知道有哪些咏雪的名句吗?

示例: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 我积累的咏雪名句:

(1)

(2)

4、掌握字词

①、给下列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②、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二、课堂展示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流利有情感。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4、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三、随堂研读

1、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四、当堂检测

(一)、基础部分

1.下列粗体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磬口(qìng)B.模样(mó)C.朔方(shuò)D.凛冽(lǐn)

脂粉奁(lián)胭脂(yīn)旷野(kuàng)眷念(juàn)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晴天又来消逝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B.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C.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至极了。

D.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

(2)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4)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C.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D.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阅读下文,回答5~8题。(一)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二)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5.(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6.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8.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______觉得细腻,______觉得清闲,潜意识下______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______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______无论在什么地方,______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选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9.给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段属于_________描写,描写了_______季的_________和_________。11.对下列几个句子中,描写幽静的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④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A.①和②相似,③和④相似

B.①和③相似,②和④相似

C.①和④相似,②和③相似 D.①②③④都相似 12.北国的秋有何特点?试找出突出这些特点的句子。

13.根据文意,填入恰当的比喻句,并使之完整。

是呀!黄山的暮色时分的确是一天中最生辉灿烂的,它将薄明的晨曦,绚丽的云霞,灿烂的阳光全收进自己的怀里,这正如一个人的_______,__________,因而它才显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 收获:

疑问:

第二篇: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

【资料链接】

1、了解散文诗这种文体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3、了解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处()子 塑()雪罗汉 朔()方 脂....粉奁().目光灼灼()粘()连 凛()冽()褪尽()......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旋转而且升腾。()在凛冽的天宇下。()()是雨的精魂。()自我检测:

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2、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自学指导一】

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南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这为什么是遗憾?

3、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二】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朔方雪的什么个性?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写北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研讨探究】

《雪》描写了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倾向,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景?为什么?

【品味语言】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如何理解?“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第三篇:《雪》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26

《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3.学习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用极度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学法指导】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知识链接】:

1.了解散文诗这种文体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3.了解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处()子塑()雪罗汉朔()方脂粉奁()目光灼灼()粘()连凛()冽().褪尽()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1页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旋转而且升腾。在凛冽的天宇下。是雨的精魂。3.课文内容:

①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②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学过的咏雪的诗句还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二、细读课文

1.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3.在第二至三段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4.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

1.作者赋予了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

(独立的个性、激昂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2.看完两幅雪景图后请大家谈一谈:你自己喜欢哪幅雪景呢?

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从何处可以看出?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从“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4.作者更喜爱北方的雪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归纳小结】:

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实现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当堂测评】: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朔()方灼灼()凛()冽眷()念荷()戟 彷()徨()褪()尽胭()脂脂粉奁()磬()口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二、课内阅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2页

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

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5.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6.能、情)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三、课外阅读 雪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

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3.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4.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5.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完成《导与学练习题。》

编号:YW-12-03-07班级:学生姓名:第3页

【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雪:滋润美艳,有生命力血红的抱住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腊梅 冷绿杂草 感情:喜爱→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方雪:孤独,顽强不屈

感情: 赞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主旨:要用不屈的斗争来创造美好的春天(鲁迅自身写照)【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2、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3、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4、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5、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6、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1、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2、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2分)。(意思相近即可)。

4、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史记》(举例恰当得2分)。

5、孤寒寂寥中有牛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2分)。

第四篇:《雪》导学案答案

《雪》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 型:讲读课 执笔:徐春红 备课时间:2015、3、19 学习时间: 班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学习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渗透在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情感。【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背景介绍:1924年,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面对昏暗沉闷的社会,鲁迅的心情异常苦闷。12月30日,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标出段序,并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磬口()忙碌()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粘结()粘连()旋转()()旋风()

2、整体感悟:

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各有什么特点?

⑵、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的飞雪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3、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4.语句品析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拓展延伸】

1、写出两句鲁迅的名言警句。

2、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鲁迅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民族灵魂鲁迅·读点鲁迅》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 江南

雪(鲁迅)奋斗的激情

孤独顽强 朔方

【达标检测】见练习册“当堂达标”。【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2、整体感悟 ⑴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滋润美艳之至 北方:永远如粉、如沙

⑵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合作探究】

1、(1)是以暖国的雨的“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2)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3)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

(4)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2、用对比的写法写朔方的雪。南方的雪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北方的雪象征着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

3、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4、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②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③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朔方的雪是雨死掉之后的“新生”,是一种升华,是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第五篇:鲁迅《雪》导学案

鲁迅《雪》导学案

设计者:枳沟初中 王立君 学生姓名 班级 阅读提示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阅读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重点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阅读准备:

1、请将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雪的名句段写在下面。

2、写出你了解的鲁迅的资料。

初读课文

1、积累字词。

2、积累写雪的句段。

细读课文

1、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3、在第二至三段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4、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研读课文

1、作者赋予了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

(独立的个性、激昂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2、看完两幅雪景图后请大家谈一谈:你自己喜欢哪幅雪景呢? 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从何处可以看出?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从“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4、作者更喜爱北方的雪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课文小结: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实现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拓展阅读 1、《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主题阅读丛书有关篇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