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 记、后记、内容提要
前
记
序言也称“前言”、“前记”、“引言”、“卷首语”、“序”等,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写于书前用以说明该书写作目的、经过、编写体例、资料来源或对书中内容进行评价和提示的杂体文章,写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有些前记不是评述作品,而是借序发挥,或有感而发,或针对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作者本人写的序称自序;别人替他写的称他序:还有把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代替序言的,叫代序。每篇前记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通过阅读序可以对书的内容和价值有初步了解并因此作出判断,决定是否继续阅读。
后
记
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或书后。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都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但与序文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如何写后记
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有些采访性的或新闻性的文章,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两全其美。
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内 容 提 要
又称“内容大要”、“内容摘要”、“内容简介”等。扼要介绍图书内容和读者对象的说明。又称内容说明、内容简介、内容介绍,是向读者介绍本书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便于读者了解选购。
内容提要是书的附件,一般印在图书封二上端、版权页上、扉页后面,无扉页的放在封底页上,有护封的放在飘口上,有勒口的放在勒口上。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古典学术著作、课本、图片、工具书、篇幅不大的儿童
读物、初级普及读物,以及有前言、后记和从目录上一眼可以看出书籍内容的,可不加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由责任编辑撰写,要求:
一、抓住本书内容实质,概括准确。
二、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切忌吹嘘。
三、文字精炼,简洁明了,字数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政治理论读物内容提要要反映出政治内容、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可带有评论性。
学术著作内容提要要反映出学术内容、创新之处,研究和实用价值,带有鉴定性。
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要反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可带有悬念性。
内容提要还具有书籍征订、宣传推广作用。总编室编制图书目录,宣传科做新书广告,发行科向书店征订、向读者预订,都以内容提要为依据。
内容提要是原著的浓缩,对原著的高度概括。
第二篇:前言及后记
前 言
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案集,承载着甘都镇中心学校课堂教学的探索;体现着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统领作用;渗透着“自学、精讲,多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肩负着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圣使命。
这教案集从11月、12月8个完小组织一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抽调20名骨干教师进行审核、定稿,本教案集结着我校一线教师智慧与心血。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教师们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作了资料上的准备,综合起来它具备了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合理使用循环教材,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二、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备课质量,本教案集严格按照教材、课标要求、学校实际制定目标,根据课改理念设计思路,体现着“三个维度”,注意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三、规范了全校教师的课堂行为。本教案集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有具体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领者等课程理念。
四、增设了“教学建议”和“课后反思”。“教学建议”旨在促进教师对本教案集提出有效的建议,使今后教育教学更趋完善。“课后反思”旨在促使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总结,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五、为了克服统一教案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弊端,本教案预留了大量的空间,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案设计,借其优点,删除不足,张扬个性,使课堂异彩纷呈。
参与本教案编撰的教师们几经改稿,精心打造,集集体的智慧于一书,为的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做一名求真务实的学者型教师。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各尽所能,守望甘都镇教育事业,为甘都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后
记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一套教案集时,得到了许多一线骨干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本教案集终于和教师、学生见面时,我们特别感谢担任编写8个完小的校长及教师。感谢担任审核、定稿的马慧武、马海林、韩生明、孟平清、马良诚、赵麟、刘兰花、张振勇、沈雪琴、马静、马福、马丽、铁燕诚、韩秀芳、孟玉英、马玉婷、李珍、马海军、韩玉洁、韩德胜、马福海、马玉萍。并在此感谢一切对这套教案集提出意见,支持的所有领导和教师。
第三篇:“教学后记” 记什么
曾经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写教学后记则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能力是否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后记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心得与体会、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应等记录下来,作为教案的有效补充。那么,教学后记究竟该记些什么呢?
1.记录成功的教学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堂课可能是比较成功的。这时,我们就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具体包括:自己是如何构思设计的,如何做课前准备的,选择和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一记录下来,定会从理性上有所收获。
2.记录失败的教训 失败的课人人都有,问题是该如何面对失败。如果失败后,能定下心来,认真冷静地寻找失败的根源,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你一定能发现原因。虽然这是“失败的记录”,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自己认为效果不错,但在学生作业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但还是有学生错。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缺乏应用口诀和写口诀这一环。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就强调这两个算式都应用这同一句口诀,学生可能错误会少些。此外,写得太少,有些孩子口诀里汉字数字相混淆。
3.记录学生的学习困惑 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困惑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也就突破了难点。如小学二年级数学在教“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当堂课通过动手操作,画图学生理解,掌握的不错,可是后来再和“几与几相加”放在一块时,同学就分不清了,不知什么时候用乘法列式,什么时候列加法算式。此时我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于是在教学后记中我作了如下总结:讲授知识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改进教法,如果当堂课就让学生多比较,通过动手摆一摆“3个5相加”和“3与5相加”此类的题,学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错误了。
4.记录瞬间的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饱满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往往会让教师“灵光一闪”,想到一个绝妙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认真记下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对开展今后的教学,开发学生潜能,都是非常宝贵的。
总之,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再认识,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思考,既可以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篇:教学后记记什么?
前几日翻阅教师教案,看到有些教师认真而执著地写着自己的“教学后记”――一种短小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记什么?。大概主要是上完课后自己的“真心话”,情真意切的让人心潮澎湃。今日在特级教师家园博客寻得一篇文章,共享之。
教学后记记什么?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记什么?》。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好做法,在教完每一节课后,应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再教后记”,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好做法,在教完每一节课后,应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再教后记”,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第五篇:摄影展的前言和后记
摄影展前言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地处陆丰市东部,东邻惠来县,既毗邻港澳,又位于汕头、深圳、厦门三大经济特区中间地带,广汕(国道324线)、深汕高速公路、深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区位独特。风景秀丽,文化灿烂,是广东著名的归侨之乡,是汕尾市著名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以打造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红杨桃”、“奎池油柑”、“菠萝蜜”和“泰国莲雾”“马来西亚金焦”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等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建立了多种类型绿色水果基地。美丽的侨区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浓墨重彩书华章,春意盎然入画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艺术人,他们怀着对绿色侨区的炽爱之情,探寻高雅,谱写胜景;用极致的镜头去扑捉七彩图画,用独特的视觉挖掘美景,展现精彩;用美丽的心灵去采撷绿野的浪花,描画侨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就,展现侨区人民的精神风貌。
——他们镜头下的绿色侨区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特举办这次摄影展,艺术地展示“绿色侨区”、“绿色果园”美丽的风光、深厚的人文文化,反映侨区“特色农业”的丰硕成果,再现一个精彩靓丽的绿色侨区。
愿美景为侨区增色,让我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展望侨区新未来!摄影展后记
艺术来自生活,来自辛勤的耕耘。
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辛勤耕耘,倾心挥汗,就可能有收获。只要用心灵去感悟,用美的视觉去发现、去创造,就会有精美的艺术。在这块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13个国家的侨民文化交相辉映的土地。艺术家通过发掘、再现、创造了一张张鲜丽的剪影,侨区将又是一次精神文化的提升。
——所有这一切都是汕尾艺术人发现美、表现美的结果。在此,让我们向这些辛勤的耕耘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艺术属于个体,也属于大众。群体的艺术更离不开大众的双手,离不开集体的力量。这里的每一幅、每一组照片,都浸透着爱美、创造美的人们的倾心关注,浸透着艺术家的心血,浸透着劳动者的汗水。
这次展览,三月中旬面征稿,四月中旬截稿,收到稿件二百多幅,我们精心遴选十几幅精品予以展出,窥斑看豹,披锦观花,一展七彩侨区靓丽,一展时代精神风貌。办展期间,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汕尾市摄影家协会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生活无止境,艺术无止境。生活的天空有多大,艺术的翅膀就能飞多远。历史的侨区,灿烂辉煌,让我们自豪;今天的侨区,蓬勃发展,让我们振奋;明天的侨区,生机无限,更让我们畅想——
侨区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侨区文艺的天空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