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
在这本日志里,我所倡导的也是一些很简单的动作,比如说,为每一天制定计划、写日志等,但我相信,如果你也像柏拉图一样坚持下去,你也可以取得不一般的成就!
古埃及有句谚语云:“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鹰凭借自己强大的飞行本领攀上金字塔的顶峰,我们自然无比羡慕;但蜗牛凭坚韧不拔的耐力攀上金字塔的顶峰,蜗牛的精神在我们心灵深处镌刻上一道印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老鹰的志向,但也要有蜗牛的奋斗精神!
或许你可以5分钟看完,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看到的是你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坚持!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你说它没用,它就毫无用处;但若你觉得它有用,并坚持实践的话,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第二篇: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
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
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
这时,苏格拉底满足地笑了: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第三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语录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啦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下面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语录,请参考!
苏格拉底语录
1、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2、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4、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5、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6、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7、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8、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9、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0、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1、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12、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1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啦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14、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15、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6、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1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8、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19、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20、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21、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22、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2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4、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25、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26、没有人因为知道啦善而不向善的。
27、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28、分手的时候到啦,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29、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30、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啦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31、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32、神灵为自己保留啦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33、如果我能忍受啦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啦!
34、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35、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36、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8、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39、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40、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41、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42、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43、时间到啦,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啦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44、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45、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46、在这个世界上,除啦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柏拉图语录
21、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2、我不知道爱情将造成什么后果,因为我不能建议你分担我的贫穷。然而,假如你不爱我,生命对于我又有什么意义。
3、用物质来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它就很快消灭啦。
4、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的,他是把自己整个儿都给他所爱的人。
5、如果命运这样注定,如果我有一百只眼睛,一百只眼睛都会看着你。
6、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7、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
8、为啦爱情而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9、人们活着是为啦爱,这是生活的要旨。
10、爱的实质是不断提出新想法,经常感到感情的“饥饿”和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求。
11、在爱情的一瞬间,人们享受的生活乐趣比常年累月的更多。
12、爱情能使一个女孩完全除去装假和矫饰的态度,变得简朴、自然,出落得更加美丽。
13、纸上求爱,这也许是最有趣的求爱方式。因为这是最能持久的。
14、不管情感是哭是笑,是爱是憎,您想去问个明白,那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15、梦想中的爱情不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而是说,你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真诚,去把对方美化。
16、人在爱着的时候是宽容的。
17、因爱而受苦,那就爱得多一点吧。为爱而死,便是为爱而生。
18、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之是神圣的婚姻。
19、爱情和幸福是同义词。
20、沉默是爱的表示。
第四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个话最初可能是不太了解孔子的西方人讲的,但能说明这两位先贤具有可比性,例如: ??
一、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当年讲的话,现在都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二、孔子重视正名,是第一个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以往哲学史都过于重视正名的政治意义,忽略其逻辑意义。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发明类比方法的人,像“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触类而长之”、“闻一知十”等等,后来墨子提出“大取”、“小取”,荀子提出“推类度类”,都是与孔子的发明分不开的。??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突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定义和归纳法。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三、孔子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而且相信自己承受天命而有一种使命感。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没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畏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在匡地被囚时,不知将来遭遇如何。但是他说周文王死后,一切周朝的文化不是由我来继承和发扬吗?如果天意要毁掉这个文化,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会和这个文化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天意不是要毁掉这个文化,匡地的人能把我怎样呢?他的使命感极具魅力,无论是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与孔子的影响密切相关。??苏格拉底也同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比喻成“牛虻”,说:“神专门将我分派到雅典,这个城邦类似于一匹高大的良种马,由于身躯过于肥硕,日趋懒惰,所以需要牛虻的刺激。神将我分派到雅典,就是让我来履行牛虻的职责。”他把自己和政府作对,看成是舍我其谁的责任,当法庭要求他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宁死不屈:“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两者的相似点肯定还有,像他们都是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但主要的应该就这些了。下面说说不同之处吧,因为无论在人生方面,还是思想方面,与相同点相比,不同点更多。兹拈数例: ??
一、孔子首先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像柏拉图那样牛鼻的,他最喜爱的颜回又营养不良,死得比他还早,最后就只有薄薄一本《论语》来记录他的少量言行,而且还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反观苏格拉底,他留下来的人生形象和思想内容就丰富多了,后人有目共睹:苏格拉底能够流芳百世,跟柏拉图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任何兴趣,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成了抽象的符号,只有了解他的言行,才知道其伟大之处。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死。但了解他为什么而死,才真正了解他的哲学。(可以参考《后人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误解》)??
二、孔子非常渴望从政,并且做过鲁国中都宰,后来又东游列国,最后仕途无望才退而编书教学。??苏格拉底截然相反,在《申辩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说他自幼就能听到一种召唤(call),它只会阻止苏格拉底去做某一件事,而不命令他去做什么。它曾阻止苏格拉底从政。苏格拉底反思说:“我想这是很对的,因为我可以断定:如果我从政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我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却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曾经三下西西里岛,企望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孔子在公元前517年离开鲁国,投奔齐国去发展,“仕”齐国3年后,当得知齐国大夫晏婴等人要治自己罪时,他迅速逃跑回了鲁国。(其实孔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看到有人根据苏格拉底来裁割孔子,认为孔子藐视法律,殊不知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法律,又何来藐视?这种完全忽视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纯的个人PK,是很可笑的。)??在《克里托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拒绝越狱逃跑。后人对此极为称颂,所谓求大义舍小节等等。虽然我就此写了《苏格拉底的性格缺陷》,但并不是说他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只是说,他在一些方面也有薄弱的之处,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
四、虽然两者的教学方式有点相似,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教材,以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其礼乐文明的核心是仁与恕。??苏格拉底通过诘难、辩驳,其目的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无知,其辩证法指向人的灵魂如何臻于至善。也就是说,灵魂臻于至善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最高目标。??除此之外,还有邓晓芒教授指出: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我认为这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后人看重什么样的哲学家。中国古代也有注视语言的哲学家,如惠施、公孙龙,但这种哲学最终还是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不符。而孔子、庄子这样的哲学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从柏拉图与孟子思想的异同中浅析中西文化的异同
——我读《理想国》之孔见
国学实验班:沈相辉
冯友兰先生曾在其大作《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将孔子说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孟子则是中国的柏拉图,荀子则为亚里士多德。历来有人批评说冯先生不应该说孔孟荀是中国之苏柏亚,而应说苏柏亚为西方之孔孟荀。此一问题乃是一种民族情结之表现,在此不多评价。但先生将孟子与柏拉图并论,确实有其理论依据的。孟子在中国之地位,与柏拉图在西方之地位,可以说是一样的。我们分别看代表两人思想的著作《孟子》和《理想国》,就可发现二人在自己所处之年代与所处之文化区域所提出之思想理念所产生之影响是如此之相同,在许多方面,两位贤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但同时也由于二人所处之地理区域的自然和文化思想等差异,又导致二人在面对有些问题是,又会出现一些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国儒家历来有“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想辅相承”之观念,在对待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时,我想也可作如是观。在中国,孔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而苏柏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人思想的相同之处,其实也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其实也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孟子》与《理想国》中所反映出的孟子大同思想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作一浅陋的比较,企图从此窥见中西文文化异同之一斑,但由于才学有限,所看之书,尚只是二人之冰上一角,何况于圣人之意更不足以道。是以之作抛砖引玉之资,然耶否耶,以待大方之家。
孟子所主张建设的国家,是儒家历来主张建设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孟子》一书中也有具体的描述:“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当然,对于孟子心中的那个大同社会,他还进行过很多具体的描述,在此不多赘述,因为我们仅从上面两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大同社会的一些特点:一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体系;六是各尽其力的劳动分工制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柏拉图的国家,作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最高境界。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理想国》或者柏拉图其他的著作中,其“国家”的意义,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指的只是古希腊的“城邦”。所以,在柏拉图这里的“国”,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显著的便是这个“国”的地理范围,柏拉图之“国”的概念,显然要小于我们今日所说的“国”的概念。所以,柏拉图关于国家的构建方面的思想,更确切来说是关于理想城邦的构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对“理想国”的描述较为分散,他分别从教育,政治,军事等关于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理想国家的具体情况,由于其描述方式是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很难单单从某段或者某篇文章就能把他的理想国家总结出来,但通观全书,我们能够发现,其理想的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那么,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怎么样的国家才是正义的个国家呢?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在他看来,这三个阶层各尽其职,达到和谐便是正义的国家。在《理想国》第四卷中,柏拉图说:“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我们比较一下《孟子》和《理想国》,可以发现一些异同。在叙述方式上,二者都是通过对话而引出各自对于国家建设的观点。《孟子》的叙事方式是典型的中国请教式对话,如统治者问孟子治国之术,或者是学生问孟子安邦之策。《理想国》是古希腊最流行的“苏格拉底式”对话。但二者虽然都是典型的对话时叙述方式,但孟子的思想较为集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要从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中就能大体上把握其主要的观点。而柏拉图的却较为分散,我们难以快速把握其主要的中心思想。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中西方在思维上的异同所造成的。在中国人看来,我这个观点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直接把握的观点讲出来;而在西方人看来,我虽然有这个观点,握还得进行充分的论证才行。所以,中国的哲学藏于简短的名言之中,《论语》《孟子》是也;而西方的哲学却藏于繁琐的论证过程之中,《理想国》是也。那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中国人在智商上不如西方,其实不然。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中国之哲学少了西方繁琐之论证,其主要原因非但不是中国人不如西方人擅长与思维,反倒是因为中国人太过于聪明而不屑于在做无谓的论证。如果说论证,《孟子》里面也有,但正如孟子所说,是在“予不得已矣’的情况下才进行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如此之不屑于论证呢?其主要原因乃是在于中国人对于一个哲学问题,一眼便能看出其本质所在,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又何必再没事找事的进行所谓的论证呢?就好像天本来就在你头顶上,你又何必再去证明一下呢?中国人对于这类问题看的极破,所以对此也就极少去论证,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只在先秦时期出现过极短时间的萌芽,如《老子》等蕴含哲学思想的典籍的出现,至于其他的中国古代典籍,虽然也含有哲学的思想,但却极少有自成一系统的哲学,所以西方人常常说中国没有哲学。殊不知,中国人的最高哲学,是不为哲学而哲学,而是为生活而哲学。中国人太聪明,所以对于哲学,他们在先秦的时候只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发现路子不对,因为你作为个体的人,不好好的立足于你自己的脚下,却老是往天上去看,实在是没有意义的,况且这是极容易“摔跤”的。而恰恰相反的是,西方人却是连为什么天空在头顶这样的问题也要追问而以至于论证的,就好像吃了个鸡蛋,他还得知道下蛋的鸡是那只。西方人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热情,并不断的用自己的思维去论证,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种钻研的功夫,一方面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另一方面,却也未必就显的高明,就好像西方哲学里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试想一下,以理性来批判理性,岂不是一个人即时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吗?但这个问题在此我们不做深一步的讨论。言归正传,我们从柏拉图《理想国》的叙述方式中显而易见的知道,西方人的谈话之所以繁琐,是深受其内心对于理性的强烈渴望而形成的,在他们看来,一个没有经过理性论证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就没有任何的说服力;而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这个问题是这样就是这样,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再作任何的论证。所以,梁寿铭先生说:“西方的文明成就于科学之上;而东方则为艺术式的成就也”(见梁寿铭先生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再次,我们再来看孟子与柏拉图对于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一些观点。孟子将一个国家里的人分成统治者和人民两个部分,而柏拉图将国内的人分成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人民。这实质上反映出中西方思维中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人喜欢用二分法,而西方人喜欢用多分法。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中国人有崇尚简单的传统,在中国人看来,大道至简;而西方人却最怕疏漏,所以他们必要将一东西作一解构而分析之。所以,中国人最怕麻烦,西方人则最不怕麻烦。同时,在对待男女关系上,孟子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虽然在《孟子》一书中他没有明显的说明,但儒家的伦理观念里面“男尊女卑”是历来都有的,因而,孟子作为“亚圣”,其实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而在柏拉图这里,男女是平等的,在《理想国》的第五卷中,他公开的提出男女平等,并且说女子也可以充当“哲学王”来像男子一样统治城邦。在《理想国》全书中,关于女子的篇幅很多,其中还有像第五卷一样的特别讨论女子的,这种情况在《孟子》或是儒家的其他书籍中是不多见的。这也反映出中西方在男女平等方面是极其不同的。我们再看国家中的权利分布,在孟子这里,他主张“民贵君轻”,提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上天,也就是“君权神授”,虽然他也看到人民的力量,要求统治者实施“仁政”来笼络民心,但却没有提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概念。而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却系统的提出选举的概念,并指出统治者只是为城邦服务而进行统治的,也就是统治者的权力是来于人民的。因此,在孟子这里,统治者的权力极大,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实际是迫不得已才出任的。因此,中国的专制政治及其发达,而民主不足;西方的民主政治及其发达,而权谋不足。孟子之理想统治者是“仁者”,柏拉图的理想统治者是“哲学王”,二者对于统治者个人的要求都极高,因而在中西方的政治哲学里,都要求统治者对于自身素质尽善尽美。不同的是,在孟子看来“仁者”“兼济天下”是“天降大任”,所以应当当仁不让;而在柏拉图的“哲学王”这里,“哲学王”其实是在城邦人民的推举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二者一为主动,一为被动,实则反映出中西方民众的不同态度。
总的来说,虽然两种理想各有差异,但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二者各有千秋。孟子之大同社会,柏拉图之理想国,其实都共同反映出东西方民众的一个共同的愿望:和谐。虽然在现在他们的理想仍旧显得那么的不现实,但谁又能斩钉截铁的说在将来也不可能呢?在思维中存在的东西是不是在现实中也存在呢?这是一个问题。
第五篇: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婚姻-外遇-生活的对话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婚姻-外遇-生活的对话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