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鼎 湖 山 听 泉 导学案
鼎 湖 山 听 泉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楹联()泠泠()淙淙()汩汩()古刹()怅wǎnɡ()污ɡòu()pú提树()xiá()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万籁俱寂: 请你记录下文中还应注意的生字词
字音、字形: 字义:
3、填空:
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有雾,眼不见而耳愈灵,听到了泉声,所以写听泉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
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学习目标展示】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听泉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①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②“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 ①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②第二段开头:“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第四段最后一句:“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第八段:“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阅读课文,用“像”造几个句子
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②那像(洞箫)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③那像(古筝)一样(悦耳)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④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3、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延续)„„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展示】
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预习反馈】
【研读品析】
1、仔细比较课前摘录的四组描写山泉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从叙写的详略上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略,后一个详(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听泉的感受)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第一个写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第二个写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第三个写钟泉之声相应答,显现亲情;第四个写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2、吟哦讽诵第八段,用文中的语句填充(前三项在课前预习时完成)①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②想象的具体情境:
本体: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③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④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思维发散】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 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层次纷繁、变化多端的泉声,使我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美句欣赏】
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句或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本文运用了 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巩固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第二篇:鼎湖山听泉学案
《鼎湖山听泉》学案
一、预习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整理在下面:
2、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2)由此得出,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抓住一个什么字来理解课文内容?
3、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方位: 时间:
二、课堂自学,合作交流:
1.多媒体播放画面,生听朗读录音,并思考:
(1)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那么,文中写山泉的句子有哪些呢?
(2)课文以“听”字组织材料,那么,作者在鼎湖山都听到了什么,听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赏析、品味
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感情朗读,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品味。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班级进行交流:
“我们最喜欢――段,因为这一段用了――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产),――地描述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拓展:1.文中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这句话?对于这种现象,你觉得我们、包括社会该如何去做?(生讨论、交流。)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语或或拟写一副对联。
《鼎湖山听泉》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与课文类似的片断,完成1—7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1、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2)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3)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一样()的,是()。
2、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答:
3、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4、淅沥秋雨的夜晚,你静静躺在床上,此刻能让你欣赏到雨的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试写一小段想象雨儿声音的文字。
(二)探究与实践
5、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
6、根据下列故事的内容,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地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大惑不解:“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然摇头。欢呼者似乎有所悟,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道天堂何在,原来你没有去过地狱!”
你若,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你若,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的一..........样,你是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的。..............
7、参观你家乡的某处名胜,摘取该名胜内所有的楹联,还可尝试检索地方志和互联网,收集与该景有关的文章诗赋,了解这背后的名人掌故。请将收集到的楹联抄录在下面。
第三篇: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
临朐县辛寨初级中学 马延军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学习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学习难点】
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课前预习】
一、预习目标
1、初步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二、预习自测
1、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你认为学习本课还可以有哪些目标?请在下面表述: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游踪变化 时间变化
4、字型辨析(注音并分别组词)
泠()晰()
翼()障()冷()淅()
冀()嶂()搏()乏()
簌()篙()博()泛()
籁()蒿()
三、疑难梳理
通过预习本课,你感觉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在下面表述:
【学习过程】
一、新知导入
(欣赏多媒体课件:“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预习检测,汇报交流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2、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针对下列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和释疑。
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在文中划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一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4、作者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说说作者听得了山泉哪些声音?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5、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
6、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五、吟咏感悟
1、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体会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六、达标测评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1)清纯:清脆而没有杂音。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人为的声音都没有了。
(3)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响,气势大。
(4)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5)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选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冷冷(líng)淙淙(cóng)了(liǎo)无杂尘 孕(yùn)育 B.肇(zhào)庆 繁衍(yǎn)迥(jiǒng)然相异 C.怅惘(wǎng)汩汩(mì)菩(pú)提树 D.循(xún)声 佯(yáng)装 膝(qī)盖
3、本文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4、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5、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
6、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
【课后拓展】
1、下列诗句中,体现诗人积极人生追求和无畏探索精神的一句是()A.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B.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
3、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为什么?
4、比较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又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5、把“欢快清亮”、“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淙淙”填入下段横线处。
作者过了寒翠桥,就听到 的泉声,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了美妙的音响。
6、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7、仿照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第四篇: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生姓名: 时间:
第二课时
一、品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1、第三自然段中引用楹联有何作用?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4、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二、品味语言:
1.从本文的语言你能分析作者的感情嬗变的历程吗(找出相关语句)?
2.本文语言优美,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提示:可以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在书上作批注)。
三、拓展练习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 —— —— ——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赏析: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第五篇:鼎湖山听泉
一、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教学重难点:
1、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鼎湖山听泉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