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第九课(164-172)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教师讲授,学生见识】 先我们看两首诗,第一首: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中句句可以说是写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用来评一切有景、有情、有意境的唐诗。这首诗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抒情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又看宋诗: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如果把这首诗意解读一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不难看出,整首诗虽然没有带一个“月”字,句句表现“月”,而且三四句,偏重议论,明显尚理。当然,唐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天际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诗中字面只是写登高望远。至于引发哲思,那是读者的遐想。如果还嫌不够明显,再看宋诗: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仰望唐诗,她有如一座神女峰,空灵浑雅,以情辞丰腴胜。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丰腴。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难怪鲁迅看了也发出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过,此 后 倘 非 能 翻 出 如 来 掌 心 之 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清人蒋士铨也为之担忧:“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辨诗》)而宋人呢,继唐诗之后,又成一高峰,节骨遒劲,以才学理趣胜。宋人以多才而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无穷“理趣”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这是因为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无愧于时代的审美情趣。
而宋代呢,虽然也有过兴盛的年代,但宋诗要创新,必须走出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新生。而这种新生还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从平淡无奇中生发灵秀,豁出哲理。请读: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把雪、梅并写多多,而卢梅坡却不同凡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没有梅花的清香。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北宋诗人喜欢哲思,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妙处,不在抒情、写景,而在理趣,于日常生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同一个庐山,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发现。这本身就富有哲理。可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进一步深化题旨: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在于庐山本身,乃是由于观察者所处位置的不同。换句话说,由于观察者“身在此山中”,无法摆脱所处位置的局限,只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一些局部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庐山真面目”呢?回答是:必须跳出此山之外。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做学问必须竭尽全力,而且要持之以恒;从小就下苦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这里突出讲了“少壮工夫”。后两句强调了亲身实践的极端重要性。这里没有轻视书本知识的意思,只是说单有书本知识还不行。纸上得来的东西毕竟根柢不深,必须经过亲身的实践才能加深认识,化为己有。
诗歌到了宋,更多的赋予了诗人入世的感慨。请读: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宋诗文大家。拜相后,积极推行新法,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这首诗通篇都是对杏花的赞美,但不失哲思。头两句写花开,后两句写花落。花开时繁英缀锦,分外妖娆;花谢后,随风飘散,宛如雪片纷飞,即使落入陂池,也胜过飘零南陌,碾成尘土,遭人践踏。诗中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宁受贬逐也不改变志节的高尚情怀。宋朝到了南宋时期,已是中原沦丧,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不少爱国诗人表现出北伐出征,“还我河山”,誓死报国的哲思和热情。请读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绝笔诗,其中有对生死的哲思,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再读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由读书入仕,就有一腔报国热血,他于国难当头入相,朝廷已是岌岌可危,五坡岭被俘,押至崖山,途径零丁洋写了这首诗。诗中抒写国家的危难,身世的回眸,生死的哲思,渎之让人回肠荡气!【学生习得,教师评定】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第十七首)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此诗后半亦纯是说理,然亦不入“理障”,而有“理趣”。陶渊明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脱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它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加鲜明,并且深化了。所以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真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2.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风正一帆悬”“风正”改“风顺”好不好?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有哲理的思索?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风正”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又有哲理的思索。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同时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其中的理趣
答: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正是“理趣”使苏轼、陆游的这些诗中名句得到了家喻户晓的广泛传播。5.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第二篇:崇法尚德
崇法尚德
公管091 陈滢旭 TEL: 614969 崇法尚德这在文言文里是一种互文的结构。我们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崇尚法治和崇尚道德。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这正好就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是并重的。
崇法,即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追求法律的尊严、公平、正义和秩序。秉承此念,我们要要用法律来让饱受牢狱之苦的冤屈者不在黑暗的角落里低声饮泣,秉承此念,我们将冷静面对执业中的艰难、冷漠和偏见也绝对不让罪恶的犯法者逍遥法外!
尚德,是从道德层面来谈的。尚德是我们所有公民更高更远的精神追求。我们要秉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信念,崇尚道德讲文明,提升素质树形象,努力为构建文明和谐新东阳而努力奋斗。
记得有一位学者,在他的书中对法官有一句形象的描述,即“在法律铸造的帝国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而法官则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国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为了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帝国之都,人民赋予法官审判大权,也不是为了法官们的尊荣显贵。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法院与法官,就会在法治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法官的使命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司法为民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宣传口号,它需要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兑现。落实司法为民,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关键。崇高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努力。在法律的世界里,唯有两样东西常常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每一缕阳光下那熠熠生辉的天平,一是每一枚法徽后那为了正义而跳动的心灵。
法治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论和文化,是一种崇尚法律至上的观念和意识。这种观念、意识和文化尊崇的是以国家意识和社会集体成员意志为内容而形成的规则体系。它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尊严,但排除个人在社会运行机制中的权威地位。法治是一种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统治方式和制度,它并不排斥社会道德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和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但他排斥以人为轴心的统治方式、治国方法。法治不但要求一个社会遵从具有普遍特征的法,而且要求这种被普遍遵从的法必须是好法、良法、善法。国家的兴衰,一个地方的进退从根本上取决于一整套完备良好的法律制度及法治的充分实现。法治之“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治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是治吏,是要敦促和保证国家活动、国家权力及其行使与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相符合。
法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国当前搞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一要真正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尊崇凡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应由法律调整,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受法律制约;矛盾、问题依法解决。二要一套科学、系统的良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至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必须把确认、维护和保障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政治等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法律必须合理配置权力和权利,维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比例平衡。三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司法者,必须公正廉洁高效执法司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必须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克“己”奉公,知法守法。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接受社会和法律的广泛监督,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和应有的惩罚。
我还记得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搞好法治建设固然重要但我们也需要德治的辅助。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古国文明历史。而维系延存古国悠久历史的唯一法宝,乃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淮南子·祀沦》云;“国之所以存在,道德也。”是的。这是无可置疑的不争事实。是以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的凝聚力为軸心主体,而支撑运转古国中华民族的存在。因为,德能兴邦。当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则忽略了道德绳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道德文化被时代的潮流抛之于九霄云外。殊不知,沦丧了道德,就一味着贬斥了文明与合谐。因此,导致了道德危机而引发了一系列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人们的价值观在彻底的倒错。要知道,人的价值是以道德准则而衡量的,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因为倒错荒谬而导致今人的道德观被功利取而代之。职业道德被経济潮流所吞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构建文明和谐东阳的必然要求。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必须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要自觉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社会上努力做一个好公民。恪守职业道德,我们要自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工作中努力做一个好建设者。弘扬家庭美德,我们要自觉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家庭里努力做一个好成员。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我们要始终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针,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唐诗宋诗赏析---以杜甫绝句二首、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为例
鹿珊 学号:20101203104 吴燕 学号: 20101203133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总的来说全诗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表达诗人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四篇:读《宋诗选注》谈唐诗与宋诗
读《宋诗选注》谈唐诗与宋诗 坦白地说,对我而言,单单是读《宋诗选注》中每一首宋诗就有一定困难度,更不用说读懂了,因为此书有很多繁体字,而且以前看的书基本都是横排的,看到这种竖排繁体的就觉得头疼。所以读《宋诗选注》,我是抱着慢慢能总会读懂的心态去读的,知道自己会看不懂,但是能读懂一点就算一点,总比一点都不读要好很多。也许只能读懂些许,但积少成多,总会有所收获。总共读了40几页,印象最深刻的是此书很长的自序,以往看过的书都没有如此长的序。序里钱钟书针对宋诗的地位、影响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尤其注重与唐诗、明诗的比较。
说到诗我第一想到的会是唐诗,而说到宋,我首先会想到的则是宋词。对于《宋诗选注》里所选诗歌,熟悉的少之又少,除了那些上大学以前所学教材所选,其余基本没听说过,更别说读过了。我想,宋词之所以会比宋诗闻名,是因为唐朝的诗歌比较有名,所以宋朝诗歌不能盖过唐朝诗歌。
应该有很多人会拿《宋诗选注》和《唐诗三百首》的比较。直到现在,仍然有一批小学老师对《唐诗三百首》推崇备至,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要求背诵的都是唐诗,也没有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宋诗。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钱钟书并不是想把“选注”弄成“三百首”那样只是供启蒙用的,注解里介绍创作、特点时经常引用前后文学家的类似写法,这并不是炫学,正如夏承焘先生所说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诗歌的演变,日本人青木正儿也认为“选注”使得“宋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要改
写”,我们不关心文学理论,只是需要说明一点,宋诗简略地说就是“江西诗派”的历史,“江西诗派”在宋诗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不管这些诗怎么样,关键是这种创作理论成为一种影响长达千年的思想后,认真剖析是必须的。
宋诗一直不被人们看好。明清之时,甚至有过“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的说法,但在唐代以后的诗坛,从已成的声势和潜在的影响看,只有宋诗可接踵。宋诗虽说偏重模仿盛唐,在整体成就上可能不及唐诗,但是也有其艺术价值,超过了明清诗。
总的来说,我认为唐诗很热情,但热情之下也有许多撒狗血之作,宋诗较平淡,但很耐读,至于讲道理什么的在那些文人的眼里还是有些趣味和意思的,但对于我们这些不怎么读诗词的学生而言也就那么回事。
在网上看到有相关资料说钱钟书的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遭到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批判。作品传到台湾,胡适先生极其称赞,传到日本,日本学者为之震惊,以日本学界的名义给他发来祝贺,于是,人民日报等发文郑重的向他道歉。
在《宋诗选注》的注解中,钱钟书写道:最近看到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20至21页评及“宋诗选注”,对选目很不满意,并认为迎合风气,却说“注解确实写得不错”。我个人十分赞同胡适的说法,我读《宋诗选注》时,也常会想:怎么选了这么多体现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尤其是有些小诗人,本还有更好的诗可以选的。但从1988年钱钟书为香港版《宋诗选注》写的前言:“它既没有鲜明地反
映当时学术界的‘正确’指导思想,又不爽朗地显露我个人在诗歌里的衷心嗜好”。“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能选的倒选进去了。”“它当初不够趋时,但终免不了也付出趋时的代价——过时。”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当时选诗时纠结的心理。或许诗的好坏,是主观的见解,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也不可能把人们认为好的宋诗都收录进去,至于钱钟书的序和注确实写得很好。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被评论说是水平非常高的一部诗选,我觉得是理所应当,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本,它还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钱钟书自己对宋诗的一些观念和看法。
第五篇:乌什崇廉尚廉蔚然成风
乌什崇廉尚廉蔚然成风
“快来看这副图,廉洁奉公、不要让无谓的的取舍,禁锢了自由的心灵,一条铁链锁住了一颗贪欲的心,太有寓意了、很触动灵魂” 5月22日,乌什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唐志强经过县委办公楼一楼时看着墙上的廉政漫画对笔者说。
为拓展廉政教育阵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尊廉、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近日,乌什县纪委在县委机关一楼主要办公区域建立了“廉政文化走廊”,“廉政文化走廊”以廉政警句和廉政漫画为主要内容,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并配以荷花等寓意高洁的图案让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每天穿行于走廊的广大党员干部和来办事的群众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让廉政意识在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入脑、入心,让廉政文化徐徐清风抚摸乌什广大干部群众,使廉洁意识深深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田,不断提升思想精神境界,筑牢拒腐防变防。
据了解,近年来乌什县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以廉政文化 “六进”活动为契机,以“三下乡活动”为抓手,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为目标,完善载体,丰富内容,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开展了廉政电视访谈、党课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乌行风热线”、发送廉政短信、编印《案例选编》、建立廉政文化书屋、举办廉政文艺演出、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廉政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今年以来,开展党纪条规专题学习活动13次、廉政大家谈560人次、310余名科级干部参加廉政承诺、61个党组织负责人上廉政党课87次、13个单位党组织书记参加廉政电视访谈,滚动插播反腐倡廉宣传警句和廉政公益广告累计达480余分钟,1200余条;编印《案例选编》430余册,悬挂横幅130余条,张贴标语3100余条。
乌什积极拓展创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