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马会致辞全文
习马会致辞全文
习马会致辞全文 2015年11月8日
习近平致辞全文
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对此付出了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贡献同胞和朋友,做出衷心的感谢,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少时间的隔绝,没有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成果不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两岸双方应该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担当,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智慧、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及地区与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和平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我先讲这些,谢谢!
马英九致辞全文
习先生,大陆与臺湾代表团的各位女士、先生,以及在场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午安,大家好!
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臺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分,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歷史意义。
22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4月,臺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会面,签订了412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10月,我在「东亚经济高峰会」上,与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资政对谈。当时我们都认为:「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此刻,我和习先生相对而坐,共聚一堂,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歷史;在我们眼前的,是这几年来,双方致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衝突」的成果;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臺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
这66年来,两岸在不同的体制下发展,能够从军事对抗转为合作交流,绝非朝夕之功。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这些巨大改变的基础,都在于「和平」。
歷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今天,我愿提出维繫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
第一、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海峡两岸在 歷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第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两岸目前已不再处于过去的衝突对立,双方应持续降低敌对状态,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第叁、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两岸目前尚未结案的议题,例如货贸协议、两会互设机构、与陆客中转等,应儘速处理,以创造两岸双赢。
第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题。两岸目前在海基会、海协会首长之间,与陆委会、国臺办副首长之间,均已设有联繫机制。今后应在陆委会、国臺办首长之间设立热线,以处理紧急与重要问题。
第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这五点主张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我诚挚地希望,双方都应该重视人民所珍惜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维护两岸和平,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习先生,当前的两岸关係,已经是1949年以来最为和平稳定的阶段。这几年,我常常在臺湾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那种自然的水乳交融,往往让我既欣慰,又感动。他们有热情、有创意;但他们没有仇恨,没有包袱;他们能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建立友谊,一定可以为两岸永续和平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好好珍惜、扩大这个基础。
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第二篇:习马会致辞全文
To: Yaru Liu
From: 吕欣茹 14055101210010 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Respected Mr Ma Ying-jeou, dear friend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Today is a very special day when leaders o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 meet with each other, which opened a historical pag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oday will be marked in history.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We still remember the days when Taiwan straight was cloudy by military confrontation, which caused the people from the two sides separated even some of them cut off from their loved ones.History has left bad memories and deep regrets for unfold famil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But the Strait cannot prevent relatives and friends from missing each other.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七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However, the separation can not cut off our bond of brotherhood and stop our compatriots of the hometown thoughts and aspirations for family reunion.The power of kinship in the 1980s finally pushed forward the dialogue across the Strait.Since 2008,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 have stepped on a peaceful period.In the last seven years,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s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se are due to the hard work of the people from both sides.正因为有了这七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贡献的同胞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The past seven years witness the stable situation cross-Straight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for the two sides, for which,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people from two sides contributed a lot.At this juncture,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To: Yaru Liu
From: 吕欣茹 14055101210010 all those who have made efforts to push forward cross-Strait relations.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The 66 years relation indicates that no matter how much difficulty we have gone through, no power can separate us because we are closely-knit kinsmen, and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Now we are at a juncture in our relationship.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facing the choice of direction and road.We cannot repeat historical tragedy.We cannot lose the fruits of our development.People across the Strait should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a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enjoy the fruits of peace together.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We should learn and reflect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We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history, and make wise decisions that will stand the test of time.We must act together and show the world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s have every ability to handle our own issues,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the world.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I hope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 can work together and stick to the 1992 consensus.We should consolidate our political foundation, continue dow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and ensure that our ties continue to develop in the right direction.We To: Yaru Liu
From: 吕欣茹 14055101210010 should deepen ou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 and push forwar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我先说到这儿,谢谢!I’ll stop here.Thank you.
第三篇:习马会
“习马会”的划时代意义
来源:联合早报网 文/黄靖 2015年11月06日
1993年,汪道涵、辜振甫以“非政府”身份,分别代表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新加坡会谈,打破了两岸互不往来的坚冰,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23年后的今天,在习近平主席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马英九总统也将专程前往新加坡,和习近平主席进行正式会面并共进晚餐。新加坡再次以其积极踏实、务实周到、谨慎低调的作风,为安排这次“习马会”做了十分重大和细致的工作。新加坡朝野在两岸关系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两岸人民将永远铭记于心。
台湾和海外的一些媒体,习惯性地从台湾大选的角度解读“习马会”,其实是“一岛”障目,失之千里!这次“习马会”,对台海两岸关系的正面发展,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习近平和马英九以中国“大陆领导人”和“台湾领导人”身份相会,以“先生”互相称谓。这样一来,就以两岸最高政府首脑峰会的方式,确定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长期以来,“一个中国”的定义和解释是困扰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尽管在马英九总统执政以来,双方接受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但毕竟“九二共识”的具体含义是“一个中国,各自解释”,是两岸求同存异的无奈之举。
而今天,习近平和马英九分别以“大陆领导人”和“台湾领导人”这样的身份正式相会,实际上是相互认可并接受了两岸各自在“一个中国”框架中的政治定位,从而解开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但在体制上却互不接受的历史疙瘩,将“一个中国”框架不可更改地确定下来,为今后的统一奠定了难以撼动的政治基础。
其次,“习马会”实际上确认了两岸“一国两府”的政治现实,达成了两岸“互相承认治权”的默契。长期以来,两岸政权互不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性。一方面,自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以来,国际社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在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坚持自己的合法地位的正统性。两岸不仅互不承认主权,甚至连治权也互不承认。长期以来以非政府的政党对政党形式相互交流。尽管近年来进步到“国台办对陆委会”的“准官方”交流方式,但毕竟是怀抱琵琶半遮面。“习马会”一跃冲天,以两岸领导人峰会的形式,彻底打破了两岸政府间不交往的僵持局面,公开表明双方互相承认对方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治权。这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重大突破,不仅造就了两岸最高政府领导人直接交往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两岸的统一确定了行政框架。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言。
再次,鉴于目前台湾大选局势以及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风头正健、或持强势当选的趋势,“习马会”开创了两岸最高政府首脑举行峰会的政治范例。蔡英文反复公开表明她竞选的是“中华民国总统”。如果蔡胜选即位,这一“峰会”范例必将对其形成严峻挑战:作为“中华民国总统”的蔡英文要么遵循这一范例,以“台湾领导人”的身份与大陆领导人举行峰会,从而在事实上接受“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和行政框架;要么否认甚至推翻这一范例,从而也在事实上否认了她自身作为“中华民国总统”的合法性。
换言之,如果她不承认这个先例,不以台湾领导人的身份与大陆交往,她作为“中华民国总统”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毕竟马英九正是以此身份与习近平举行峰会、从而将这一会面形式纳入两岸关系的“现状”。因此,如果蔡要维护她作为台湾领导人的合法性,维持两岸“现状”,就必须循例而行,继续与“大陆领导人”交往。如此一来,蔡英文尚未当选,便已陷入“习马会”之甕。
“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如同23年前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一样,这一两岸“峰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最终的和平统一的划时代贡献,必将为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作者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习马会
从1949年开始,海峡两岸对峙长达数十年。直到1987年底,才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两岸同胞开始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翌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成为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1998年10月,“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那么为什么两岸领导人要选择在新加坡实现“习马会”呢?1993年,两岸两会负责人在新加坡进行了破冰的“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曾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一直在两岸间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2015年,正值中新建交25周年,习近平应邀访问新加坡,为“习马会”创造了先机。再者台湾官方与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关系,马英九与李家也私交颇深,基于这层信任关系,加上有对“汪辜会谈”历史传承的意涵,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陆对“习马会”唯一认可的国际地点。马英九应该也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努力在他任内实现“习马会”做最后一搏。
习马会的一大亮点,就是两岸领导人会面时互称“先生”。先生,是汉语里表示恭敬的称呼,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一种尊称。而两岸领导人之间互称“先生”既是两岸领导人相互之间的尊重,也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展现了两岸中国人极大的政治智慧。
习马会上,两岸领导的着装都为黑色西装,而领带却十分讲究。习近平马英九分别打红蓝领带。领带一红一蓝,是两党之间的相互尊重,自不必多说。有学者称领带颜色代表各自的党旗颜色,中国共产党党旗颜色为红色,国民党党旗为蓝色,也不无道理。也另有说法,中国共产党用热情的红色敞开胸怀拥抱台湾,宝岛那边则以蓝色羞嗒嗒地回应。毕竟这么多年都“不主动”了,马英九迈出关了键一步,希望一步一步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出红蓝配。
当一个陕西人遇到一个湖南人时,什么菜才会最适合两人口味呢? 按照“习马会”行程,两岸领导人会在会谈和记者会之后,于当晚6点共进晚餐。晚餐时,双边坐的是圆桌,14人晚宴两岸12官员穿插着入座。一小时晚饭他们到底吃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菜单。Balabala(湘菜、川菜、杭帮菜)当然,吃饭喝酒是少不了的。台湾总统府在晚宴上准备了2瓶由台湾“国安会”秘书长高华柱珍藏的1990年份金门高粱酒,以及马英九最喜欢的马祖老酒8坛。最有趣的部分即两岸领导人AA制作风,在新加坡场地等费用,双方各出一半,会后便餐,“不是谁请谁,就是大家一起吃饭”。
习马会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两岸领导人阐述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其中不乏共同点和相互呼应之处。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以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共同和谐发展。
第五篇:习马会致辞中的典故专题
打断骨头连着筋 v.s.为万世开太平
习马会致辞中的典故
抛开各式精辟的政论分析不管,这个历史性的70秒的握手,挺感动的,不免让人联想到七十年前的那次敬酒——如果说一年欠了一秒的握手,这一次握手都补回来了。
习马会致辞中的典故
毕竟同是炎黄子孙,虽说二人致辞也谈不上多有文采,可听起来觉着挺亲。习马二先生的致辞各有什么值得钻研的语言点?英文联播来说说看。马先生在致辞中说: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Knowing is not that difficult, but doing is。
这个用法是大有出处的,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序言里就多处出现,他提到禁锢国人几千年的旧思想是阻止民国事业建设发展的大敌,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
此说最早处于出自《尚书·说命》中傅说对武丁之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马先生引中山先生引用的《尚书》,颇有承继道统、政统、学统的意思,此外“知行之道”也是蒋先生最仰慕的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你知道吗?习近平今年5月4日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也引用了《尚书·说命》中的话“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认为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要考虑妥善之后再行动,要使行动符合时机和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马先生再次引用《尚书·说命》也是对习先生的一种善意回应。《尚书》是记载“君上”言论的史书,文辞古奥,历朝历代都被奉为治国理政的教科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To ordain conscience for Heaven and Earth.To secure life and fortune for the people.To continue lost teachings for past sages.To establish peace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这是北宋大儒张载(人称横渠先生)的话。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另外,蔡英文指责马先生“以个人评价框限台湾未来”,可马先生说自己搭桥铺路,“为万世开太平”,可见马英九引言的良苦用心。
这四句中不容易翻译的是“为天地立心”。笔者理解:天地本无心,所谓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道理没有什么伦理可言,可我们要树立道德律。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可见中西之血是贯通的。这也可以证明为什么《国富论》的作者斯密还写了《道德情操论》,用温爷爷的话说,企业家的血液里应该留着道德的血液。
习先生的致辞更加平实朴素,有两个“俗语”颇引关注。
打断骨头连着筋
出自俗语“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李克强在2013年答台湾记者问时也引用了这个俗语,他说,“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新华社将其译成“connected by our flesh even if our bones are broken”。
汉语中有“扒皮抽筋”的说法,粗听来大家都明白“筋”,可用西方解剖学较真,这里的筋到底说得是肌腱还是骨膜还有些模糊,这里用flesh(肉)笼统处理之。
血浓于水
打断骨头连着筋和血浓于水其实是一个意思。“血浓于水”本身就是一个英国说法的倒译: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朗文这样解释: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
从文风比较,马先生的致辞很务实,他说,“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
其实这话既是“摆事实”,又是“摆功劳”,与其说是给习先生听,不如说是给台湾民众和民进党听的。
习先生的致辞更壮阔些。“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这一演讲思路不免让笔者想起1982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我读书时,曾有两篇作为精译范本的文章。一篇英译汉,王佐良翻译培根的《论读书》;另一篇汉译英,就是张培基翻译的《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今天听二位先生致辞,又想到当时字斟句酌的情形,联想到今天的情形,心下更平添了几分感动。含英咀华,挑取片段以飨读者。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Who would have expected that the short distance between us should be keeping us poles apart!It is now more than 36 years since our brief encounter in Nanjing.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The days we spent together in childhood as well as later in the Soviet capital, however, are still as fresh as ever in my memory.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But it's a pity indeed that we haven’t heard from each other for so many years.Recently it filled me with much concern to learn of your indisposition.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Men aged over seventy are liable to illness.I hope you will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You used to seek self-encouragement from the motto, “The interests to be considered should be the interests of all;the fame to be sought should be an everlasting fame.”
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If you should be instrumental in bringing about the cause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you will certainly win esteem and praise nationwide and your meritorious service to the country will earn you a niche in the temple of fame.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
After all, dragging out your existence in that tight eastern corner is by no means a permanent solution.This should be crystal clear to a man of your wisdom.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Procrastination, hesitation or sleeping over the problem will only lead to adversity and you, my brother, will hardly be able to escape censure.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Complicated as the matter was, an overall view of the situation will show that united,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benefit;pided, they suffer.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
Dear brother, the frustrations marking your lifetime are by no means predestined.You yourself alone are master of your own fate.Merits and demerits to be recorded in history hinge on the decision made in a moment.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capricious.Throughout Taiwan people of all strata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future.Time does not stay and brief is the day.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I hope you, my brother, will make a wise choice and repair the house before it rains.“Vast is the expanse of sky and water.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staying away from home?”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For all the disasters the brotherhood has remained;a smile at meeting and enmity is banished.”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When I look south towards the distant horizon, my heart cannot help going out to my compatriots there.No word is enough to express what I wish to say.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I am looking forward to a reply from you.后来,“经国吾兄”并未回信,宋美龄倒是回了一封公开信。这些年解密了出来,读来文气确实有所不逮。虽说立场殊异,她也承认廖承志情真意切。“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
古香古色的文风自然是好的,平实朴素也自有妙处。习先生和马先生继承初唐文风,不事靡靡,也是不错的,最糟糕的恐怕莫过于“提高”“巩固”“坚持”“我们要”的那种苏共文风了。
在2014年新年致辞上,习先生说“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2015年马先生的新年致辞上,一声声“各位乡亲”听来亲切;“台湾没有分裂的本钱,所有的不满应该到我为止,由我承担”掷地有声,尽管政绩难言圆满,此言也颇多壮士风采。
和今天的致辞一样,每年两岸的新年致辞也成为人们一番比较衡量的重点,孰优孰劣倒不显得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一般更愿意和自家兄弟比比看。
越是较着劲,越是亲。
小贴士
“暌违六十六载”:暌违怎么讲?
暌违:分离。姚合《寄陕府内兄郭端公》诗:“暌违逾十年,一会豁素诚。”南朝何逊有诗:“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意思说,和新欢玩得挺高兴,老相好却好久不见(意境不是很高)。“暌”指“太阳落山”,书信中常用为“~离。~隔。~别。~阔”,都表示分别。注意和“众目睽睽”的“睽”区别,仔细看有什么不同。英语对应的是separate。这是很典雅的说法,如“关山睽绝”,译为英文就逊色很多了,be separated by mountains and p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