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植物及生态基础教学总结[★]

植物及生态基础教学总结[★]



第一篇:植物及生态基础教学总结

植物及生态基础教学总结

随着期末的临近,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了。回顾这学期本学科的教与学,虽然基本上按时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点和不足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方面,认真备课、上课是最基本的,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堂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前进的时候不忘思索。

同时,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好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合理地安排重难点的讲授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解决思想上的疑难杂症,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使课堂上的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此外,及时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听课、评课等工作也同步进行,并借助各种学习渠道广泛收集课堂素材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成绩方面,依据本学科在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掌握植物细胞与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应用生物学特性对植物进行鉴定与分类,熟悉植物的三大生理代谢过程与意义,了解植物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学会从化学、生态的角度去联系植物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掌握了学习植物及生态基础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少数后进生虽然知识上掌握了该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但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有待发展与提高,因此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二、教师自我发展情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了。为了使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提高教师的教以利于学生的学,教师应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在教师的自我发展方面,学习新的理念是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一种不能中断的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但由于初上讲台,教学技能与策略都不够熟练,所以这方面得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现在班级存在的问题是后进生的学习,没兴趣、听不懂、不想听是他们普遍表达的观点,如何培养后进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成绩是耽误之急,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以上几点是我本学期在工作中的总结,有所得,有所不足。今后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 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睡眠 植物睡眠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得在晚上,有的在白天。叶子昼开夜合的现象,除了合欢树外,还有花生,红三叶草,白屈菜,羊角豆等。喜欢晚上睡觉的花朵除睡莲外,还有郁金香,番红花,蒲公英等。是不是植物都在晚上睡觉呢?晚香玉的花,一到晚上就盛开怒放,香味浓郁。烟草的花也是白天闭合夜间开放的。植物睡眠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称为睡眠运动。植物睡眠运动的影响机制:温度(番红花或郁金香开花就是由温度的变换引起的,把植物从冷处移到温暖的室内时,已经闭合的花朵经过3-5分钟就很快地开放了),光强度(烟草的花在光线增强时便闭合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又都开放了。而睡莲,蒲公英的花朵正相反,它们在强光下开放,在弱光下闭合),细胞膨压(合欢树,红三叶草等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基部的叶枕中部分细胞的膨压改变引起的。这些植物的叶子在夜间闭合,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植物睡眠运动的意义:1,花朵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花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传粉,并且保护花朵的主要部分花蕊,免受不良条件的影响。2.睡眠运动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3.植物的睡眠不但可以保护叶子免遭寒夜的冷害,而且能睡觉的植物比那些无睡眠的植物要长得快些。总之,不论哪种类型植物的睡眠运动,都是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自卫武器-单宁酸 遭受舞毒蛾吞食以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是不多的,而被舞毒蛾咬食后,叶子中的单宁酸急剧增加。单宁酸和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使叶子变得很难消化。舞毒蛾吃了这种橡树叶子,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食欲马上减退,行动也呆滞起来,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儿吃掉。

醌类有胡桃醌,金霉素,四环素;硫化物有萜类,甾类,醛,酮,卟啉。这些分布于各类植物,多集中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间的化学战有,“空战,陆战,海战”。空战:植物把大量毒素释放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使其它植物中毒死亡。加洋槐树皮挥发一种物质能杀死周围杂草,使根株范围内寸草不生;风信子,丁香花都是采用空战制敌的。陆战:这些植物把毒素通过根尖大量排放于土壤中,对其它植物的根系吸收能力加以抑制。如禾本科牧草高山牛鞭草,根部分分泌醛类物质,对豆科植物旋钮山,绿豆生长进行封锁,使之根系生长差,根瘤菌也明显减少。海战:利用降雨和露水把毒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污染而使对方中毒。如桉树叶的冲洗物,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使禾本科草类和草本植物丧失战斗力而停止生长;紫云英叶面上的致毒元素硒,被雨淋入土中,就能毒死与它共同占据一山头的植物异种。

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 神秘果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甜味,当它附在舌头上时,其末端结构就会嵌进甜味感受器内,从而使人产生味道错觉,再吃酸的柠檬或苦的野生哭橙时,感觉它们的味道不是酸和苦,而是甜滋滋的。

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植物 风雨花: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报雨花: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气温草: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可知温度的高低。青冈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竹子开花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

第三篇:德国“植物生态建筑”

德国“植物生态建筑”

在德国的汉诺威市,建筑师和生态学家联手合作,共同设计规划,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莱尔草场”的住宅区。住宅区内,69套院落式上下两层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楼房外表各有特色,内部设计也不尽相同。民居具有浓郁的回归自然的色彩,其结构为砖木骨架,四壁用木材,显得朴实无华。

随着人们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绿化的日

益发展,近年来,德国建筑专家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构思:未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植物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植物生态建筑”。

专家们解释说,所谓“植物生态建筑”,指的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植物

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互为依存,建造多层次的新型房屋。可以说,这是古老的建筑学和年轻的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莱尔草场”系“植物生态建筑”的“样板”,代表了未来民居的发展发向。请看——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里,使用一种以植物茎条纤维为原材料手工织成的墙纸。

它取材于植物,无毒,无味,吸湿,透气性能好,反射光线柔和,色彩典雅古朴,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是塑料墙纸无法相比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会向空气中散发出微量的有害气体,如甲醛等。在建筑物处于密封状态时,这类气体越聚越多,对人体健康不利。

这个住宅区还使用了木质马赛克这种新型装饰材料。木质马赛克以硬质杂木

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杂木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纹理和天然色彩拼出绚丽多彩的图案。硬杂木具有较理想的耐磨性,这些木质马赛克被用来拼装居室的地板、天花板和装饰家具。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只见麻织地毯、用玉米皮或麦秆编织的草垫等不拘一

格地铺设在地面上,显得随意而亲切。加上它们的色彩来源于材料本身,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轻松平静。

“植物生态建筑”很符合现代人的心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越来越多的人

对“自然与简单”的居室设计倍感亲切,渴望能把田园气息带进家庭生活之中。

第四篇:《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内容说明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内学时90,实验27学时,电视授课4学时,IP课25学时,学分5.二、教材情况

1.文字教材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文字教材为合一型,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一版,由徐冠军主编。

具体的内容见下表.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章名称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 昆虫的形态 昆虫的解剖及生理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分类 昆虫与环境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

第十一章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二

实验三 植物病原真菌形态观察 植物病原细菌形态观察及发病组织

溢菌现象观察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昆虫的体躯及头部形态观察 虫胸部形态观察 昆虫腹部形态观察

昆虫的变态、卵、幼虫、蛹的类型,成虫性二型和多型现象

2.录像教材和IP课件:是对文字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加以分析、强化、讲解、示范,录像教材共4讲。IP课件25讲,学习指导课2讲,将以VCD的形式附在教材后,具体安排如下: 录像教材:

序号 内容 1 2 3 4 IP课件:

讲次 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的非传染病 寄生现象概论

植物病原真菌 藻状菌纲 根肿菌目 植物病原真菌 藻状菌纲 霜霉菌目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纲 植物病原真菌 担子菌纲 植物病原真菌 半知菌类 植物病原细菌

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 病毒

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 昆虫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昆虫内部解剖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二)与文字教材对应的章节 5.6章 6章 7章 7章

长度(分钟)50 50 50 36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植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程和侵染循环

植物的抗病性 致病和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与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三要素及主导因素 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1)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2)植物病害的防治 基本原理和原则

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检疫

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1)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2)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物理防治

3.教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文字录像教材 教学活动 教材

网上辅导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绪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2.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3.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1.植物为什么会生病2.什么是植物病害 3.植物病害分类

第1章

IP课件2网上辅导2 3

学习小组活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学习计划)

1.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要素 第1

章 2.侵染性植物病害的症状

IP课件2网上辅导3 3

实验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4.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1.病原真菌 第2章

2.植物的病原细菌

1.植物病毒 第2章

2.其它植物病原物

1.病原物的寄主性和致病第3性 章 2.寄主的抗病性

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第4程

2.侵染循环

3.植物病害的流行

1.昆虫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第5其它主要动物类群概述 章 2.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

1.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 第5章

2.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 3.昆虫的体壁

1.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第6位置 章 2.消化系统 3.排泄器官 4.血液循环系统

1.呼吸系统

第6

2.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IP课件网上辅导4

5~10

IP课件网上辅导5 11~13

集中答疑 IP课件网上辅导6 15、16

实验

IP课件网上辅导7 17~20

形成性考核1

集中答疑

录像1

网上辅导8

录像1

网上辅导9

实验

录像2

网上辅导10

录像2

网上辅导11

学习小组活动(确定调查报

3.生殖系统 4.昆虫内分泌

1.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 第7

2.昆虫的行为与习性 3.昆虫的生活史

1.昆虫分类概念 2.昆虫纲的分目及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十个目简介

1.农业生态系与农业昆虫 第9

2.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

3.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

4.农田生态系中的种群和群落

5.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1.害虫的调查 2.害虫的预测预报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生物防治 4.物理机械防治

第11章

IP课件21~25

第10章

第8章

告的地点、题目)形成性考核2

录像

3、网上辅导12

形成性考核2

网上辅导13 实验

网上辅导14 集中答疑

网上辅导15

学习小组活动(准备考试)网上辅导16 形成性考核3

形成性考核4 集中答疑及网上答疑

18、期末复习20

期末考试

三、对教师和学习者的建议

1.《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学习者应仔细阅读、理解和记忆文字教材,多练习,多观。同时,以“练习题”为线索检测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自学能力较强的学习者学习文字教材后,应能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要求重点植物病害的症状概念、类型;植物病原真菌类群;昆虫的变态类型;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的代表种;昆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昆虫体腔的分区及内部器官的位置 ;消化道的构造及功能、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

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形成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植物的抗病性机制;病害流行的类型、因素;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触角、口器、胸足、翅的类型、头壳、胸部、胸足、腹部、外生殖器、体壁的构造;昆虫的繁殖方式、分类阶元;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害虫的田间调查的方法、取样及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几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了解昆虫气管的形式;呼吸活动与害虫防治;其它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昆虫分类的意义、依据、方法。

学习者应定时到电大工作站收看录像教材,收看录像将使学习重点更加明确,将降低学习难度,并更加深印象,同时还使学习者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2.学的方法以阅读教材、收看重点串讲录像、座谈讨论及实习为主。学习者应在根据教学目标自学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即已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时,看重点串讲录像教材,根据复习思考题检测个人学习情况。该记忆的内容就要记住,来不得半点含糊,要能说明、分析和概括所要求的问题。最好能带着问题去看书,边看书边找到问题的答案。

3.重视实验课,在教师的辅导下按教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课。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请教老师和同学。

4.平时作业很重要,教学要求的内容是不是懂了,要通过做每章后的练习题来检查、自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作业、实验成绩、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通过平时作业及时发现问题,期末通过考试就比较有把握。平时作业完成没达到50%,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5.教学组织问题,应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不赞成再组织系统面授,但地方电大应提供较好的辅导、答疑等服务工作。

6.学习小组,学习者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教互学。

四、主讲及主持教师联系方法

主讲教师 徐冠军华中农业大学 电话(027)87285053

主持教师 赵利清中央电大电话(010)66490527E-mail: zhaolq@crtvu.edu.cn

第五篇:城市生态基础

城市生态基础

蚌埠市生态建设分析与规划论文

学生: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

内容摘要: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热门话题,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本文以蚌埠市作为实例,在详细分析了蚌埠城市现状的前提下,论述了蚌埠市在建设成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

关键词:蚌埠城市生态生态建设

Abstract Abstrac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an emerging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fter ten years’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ty has experienced great development, while so far there is not a recognized global eco-city in the true sense, even for an eco-city is also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and clear concept.In this paper, Bengbu City as an example, i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ity of Bengbu premise,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gbu city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and made a few targeted improvements.Keywords: Bengbu city Ecological Ecology

一、蚌埠建设生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

1、地理位置

蚌埠市(116.45’E~118.04’E,32.43’N~33.30’N),位于安徽省北部,居于苏鲁皖之中心,蚌埠市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风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风台县相依。津浦铁路从市境中部纵贯南北,京沪、淮南铁路交汇市间,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市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行政区划见图1。蚌埠市区(东经117.31’~117.11,北纬33.01’~32.49’),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风阳县毗邻,南部与风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1、蚌埠市行政区划图

2、土地资源与利用

蚌埠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交通便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595213.2公顷。其中农业用地总面积为459885.2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77702.3公顷,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57625.7公顷。详细的利用情况见图2。其中农业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以城市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主。

2、蚌埠市土地利用现状

3、水力资源与利用

蚌埠地区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在蚌埠市区境内全长150.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淮河蚌埠境内有一、二级支流13条,河流总长度为650.8公里,水域总面积为389.35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6.7%。蚌埠市水资源总量为25.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95亿立方米。蚌埠市境内先后建成了淮北大堤、怀洪新河、五河内外水分流等大型防洪除涝工程,兴建了蚌埠闸、上桥水利枢纽等综合水利工程。通过利用芡河洼、天河洼、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龙子湖等湖泊洼地蓄水,总调节库容约4.5亿立方米。蚌埠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个县区。

4、人口及经济状况

截止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46.9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9.54万人,占人口总数25.8%;非农业人口90.50万人,占人口总数26.1%;农业人口256.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3.9%;人口出生率15.8‰,死亡率10.8‰;人口自然增长率5.0‰。

近年来,蚌埠市经济保持着较侠的发展速度,GDP有了明显的增长(见图3—4)。蚌埠市近10年来GDP增长基本上都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GDP年增长率更是达16.5%。2004年完成GDP263.66亿元。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1、环境保护现状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根据2009年环境监测结果,蚌埠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淮河蚌埠闸上)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月份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源地Ⅲ类水标准,与2005年相比,饮用水源地水质有明显改善。2009年蚌埠市主要河流、水体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蚌埠段沿程水质良好,为Ⅱ-Ⅲ类水体,与2005年相比水质情况明显好转;淮河支流浍河固镇段为Ⅳ类水体,怀洪新河五河段达到Ⅲ类水体,与2005年水质情况持平。近五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蚌埠河流水质情况明显好转,但城市内河水体水质污染情况仍有待改善。

大气环境方面,200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2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2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65毫克/立方米,年均浓度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8.3%。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大气环境污染以尘污染为主。

在噪音控制方面,2009年蚌埠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Leg)年均值为57.1 dB(A),略高于2005年水平,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区昼间标准值(60 dB(A))。2009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Leg年均值67.1 dB(A),优于国家规定的70 dB(A)标准,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

2、生态建设现状

目前,蚌埠市有五河县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即龙湖省级风景区和怀远涂山省级风景区。蚌埠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区。2006-2009年期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村8个(五河县3个、固镇县2个、怀远县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固镇县刘集镇)。“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建成绿色学校47所,比2005年增加20所,绿色学校建成率稳步提高。截止2010年上半年,城市绿地面积337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92万平方米,附属绿地14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2.87%,绿化覆盖率37.8%,人均公共绿地8.98平方米,三大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市城市主次干道102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化达标率75.49%。“十一五”期间,完成成片造林8万亩,建设农田林网55.8万亩,培育间伐52.5万亩,义务植树1627万株;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270公里,林带建设120公里。“十一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133万亩,有林地1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8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加68万立方米。“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13.3%,林木绿化率17.1%。

三、蚌埠建设生态城市构想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生态城市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生态城市不是追求某一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共同来确定:社会文明、经济高效、自然和谐。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建立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发展工业生产,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使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消极影响,或将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生态系统容许范围之内,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恢复的工业体系。

工业是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也是蚌埠市目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蚌埠市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工业发展成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障碍。工业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蚌埠生态城市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是蚌埠市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蚌埠未来工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蚌埠市工业的生态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首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再次,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积极探索和开拓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建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蚌埠的农业发展应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商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生产-经营-市场相衔接,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增产与增效相一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3、建立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旅游,享受自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同时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旅游。

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整合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完善各景区功能和配套服务接待设施,提升蚌埠在邻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着重提高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开发吸引力强的精品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定位于周边省市,以接待短程游览为主,使之形成皖东北旅游中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构架,并为下一步全面建设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打基础。

4、生态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治理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以保护水环境就是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提出蚌埠市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方案:建设水资源协调控制、优化配置的新格局,建立“控源、截流、治污、回用、导排”五位一体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优质蓄水、清洁提水”高质量供水系统。

基于城市水资源利用及供需分析,建设完善的“蓄、调、泄”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配体系,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合理的供水网络格局,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费征收,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工业和生活节水机制,保障蚌埠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空气污染治理

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首先针对可吸入颗粒物,一方面要加强对各施工工地的管理.减少建筑行业带来的扬尘;另一方面要加强道路交通扬尘的防治,凡在市区从事散装货物运输的车辆一律实行密闭运输:同时采取绿化责任制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能好的树种,结合城市绿化规划,大力发展植物净化,防止城市扬尘污染。而对于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应从源头着手,取缔一批不符合污染排放资质的企业,此外多在城区种植绿化树木也是十分必要的。(3)固废和危险弃物污染防治

建设固体废弃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后续管理,不断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严禁危险废物排放和擅自处置,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城市生活垃圾逐步实行无害化、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开展“白色污染”治理,鼓励扶持兴建回收利用塑料资源的项目,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再利用。

四、总结

城市走生态化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等,使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使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一致,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关系,才能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