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_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见”通“现”。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冷清,感到凄凉。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而。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作停顿词。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做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第二篇:小石潭记
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继承与发展
董文丽
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工于客观描绘,而且在散文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使他的山水散文独具魅力。
关键字:抒情
客观描绘
山水游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从其出生(773)到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去世的四十七年中,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柳宗元的文学业绩是和中唐古文运动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山水散文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他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六朝以来的山水散文,大都侧重于客观景物工笔描绘,追求一种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境界,而往往缺乏作者主观感情的融合。我国的山水文学,始盛于六朝,谢灵运的《游名山志》,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寻山志》、《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当时的山水名篇。这些散文对于山水景物都有极其生动细腻的描绘,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它们在物我关系的处理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只是客观地描摹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最多是借景抒情,自然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是有着明确界限的,而集大成者则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的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明末张岱在其《跋寓山注二则》其二指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i。“《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ii刘熙载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永州游记,此其先导耶iii。近人郑德坤说:“古来善为写景文者,莫如柳宗元。宗元迁谪永柳,得山水以荡其精神,出之者若不经意,而其书本上之得力,实从骊注脱胎而出,是骊注可为写景之模范也。iv”钱钟书先生说:“郦书刻画景物佳处,足并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下启柳宗元诸游记。”“吴之三书(指《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郦道元《水经注》中写景各节,轻倩之笔为刻画之词,实柳宗元以下”游记之具体而微。”这些论述都肯定了《水经注》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巨大影响。
柳宗元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清代陈衍曾说:“柳文人皆以杂记为第一。”v这里的杂记主要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永州八记为杰出代表。所谓“永州八记”,包括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所写八篇山水游记。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四篇,被称前四记,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另四篇《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被称作后四记,作于元和七年(812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小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柳宗元曾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景传给世人。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姿多彩,那么富有灵性。他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它不是只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在客观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在唐人中,柳宗元于山水别有深情,但他的深情,是一种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而绝非王、孟式的闲适。柳宗元一面歌哭,一面寻路,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笔下的山水中,山水抑或就是他的全部生命!当代美学家雅克·马利坦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林纾说:“记山水则子厚为专家,昌黎不能及也。”“不能及”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没有柳宗元那样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郦道元的笔下,山水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已经渗入了审美主体浓郁的感情,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享受。《水经注》写山水多有“争”、“竞”、“怒”、“奋”等字样,充满动感。而柳宗元则将表现和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将自然景物描写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又将主体感情不露痕迹的融入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由此可见,柳宗元的继承性,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例。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第一段,作者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120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曲折反映。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他依然能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潭底的石头。尤以游鱼一段文字更见精采,虽未明写潭水,而潭水之清尽见矣,较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先写水清后写鱼游之法,有青蓝之胜。写群鱼对光影的瞬间感觉和活泼情态,生趣盎然,形象逼真。写鱼之乐,亦即人之乐,此类庄子观鱼的物我同
一、主客相契之境。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觉,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篇游记的总体脉络是从发现、览胜到探源、离去的全过程。状物写景,笔致精微,形兼备。文末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见出贬谪永州后的孤寂之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丰子恺先生说:“所谓美的态废,即在对象中发现生命的态度”,“就是沉潜于对象中的‘主客合一’的境地,‘无我’‘物我一体’的境地,亦即感情移入的境地。”由此可见,柳宗元的散文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境界。
在《永州八记》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涵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
在中唐古文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韩愈。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苏轼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重要的一点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注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词,发其愁思不平之声,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柳宗元的书信、游记、论说文也都含有了情感因素。所以,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竖起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则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灌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是中唐散文的独特之处。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点,尤其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他的创作中,将景和情融为一体。自那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山水散文所具有的抒情性特征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注释
i
《琅嬛文集》卷五
高建新 《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5月
刘熙载
《艺概·文概》
郑德坤 《水经注引得序》 iiiiiivv
《石遗事论文》卷四
参考文献
1、陈桥驿 《<水经注>和它的文化价值》
2、吴传君 《从<小石潭记>中解读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继承与发展》《教学研究》
3、王世官 杜培响 《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文学评论》
4、晋彪 《柳宗元<小石潭记>审美意蕴探析》《赤峰学院学报》 第33卷第5期
5、孙玉冰 《文以明道德现实关怀:唐代韩柳古文论略》《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三期
第三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主备人:焦俊广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2.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清liè()为chí()为kān()yǐ然()chǜ尔()xī忽()篁竹()参差()斗折()差互()寂寥()
悄怆()幽邃()
2、解释加点字
(1)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清)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4、(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2)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⑵意动用法 心乐之 ⑶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皆若空游无所依(3)重点词语解释
1、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悄怆幽邃:
6、寂寥无人
7、,明灭可见
8、全石以为底
9、蒙络摇缀:
10、往来翕忽
3、特殊句式
例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⑵省略句
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4、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5、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
2、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达标测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为: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出
()清:水尤清.洌
()
可:潭中鱼可.
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
不可.知其源
()
2、析佳句,探深情: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如此多娇,哪能不让人触景生情?请再读课文,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路历程。
1)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 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
五、检测拓展 :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为: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
出
()清:水尤清.洌
()
可:潭中鱼可.
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
不可.
知其源
()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
【学习反思】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惑:
第四篇:小石潭记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划线字注音。
huáng()竹 佩环()清冽()参差()()
披拂()寂liáo()佁然()翕忽()
翠蔓()犬牙差互()日光下澈()俶尔()
坻屿嵁岩()()()蒙络摇缀()()
悄()怆()幽suì()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编写人:朱宏豪
审核人:陈燕
审批人:王来清
时间:2011年10月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五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案
刘建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背诵全文,感知文章所蕴藏的情感。教学重点:
译背课文,感知文章所蕴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 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PPT课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译背课文一二段。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第1-2段。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注意停顿。并圈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或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参考课文注释,划出疑难字词句,翻译课文第一、二段。八分钟后比谁翻译得准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前两段,消化课堂知识。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1.能正确翻译课文第3——5段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2.背诵全文,感知文章所蕴藏的情感。教学过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