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清朝皇帝列表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第二篇:唐朝皇帝列表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唐顺宗李诵,曾被封为宣王,公元779年被立为太子。李诵在东宫为太子的近20年中,时常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不满宦官专权和宫市等扰民措施,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权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读王叔文等一起筹划日后继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诵中风口哑,德宗因此而于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诵带病继位。是为唐顺宗。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并不是既定的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於懿宗死后柩前即位。时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岁;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第三篇: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顺治是满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注释: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依宣国公建议,已协商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追加谥号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国公众普遍知晓和接受。
清朝历代皇帝死因简介:
据清宫档案透露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临帝(顺治)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禛帝(雍正)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死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庆)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旻宁帝(道光)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死,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旻宁死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奕詝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溥仪(宣统)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季氏 姓氏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
寻根溯源
季姓来源有六:
1、出自兄弟排行。据《吕氏春秋》等所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春秋时吴国公子札行四,人称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
2、系出芈姓,为颛顼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季姓为陆终之子季连之后。
3、系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季友曾于鲁僖公时为相,有大功于鲁,其孙行父以王父字为氏,后有季孙氏,亦有季姓。
4、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季姓。
5、战国时魏国公族有季姓。
6、出自他族改姓。唐时西赵渠帅有季姓;今满、土家、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多次推让王位。曾北游齐、郑、晋等国,并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季姓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还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时周文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季康子)。括号内为又名,似乎表明季孙氏已向季姓过渡。西汉时季姓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姓人。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姓于史书不显,但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季姓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姓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姓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代时,寿春之季姓依然长盛不衰。两宋时,江南之季姓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姓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明清两代,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季姓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含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姓分布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有江浙一带之季姓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如今,季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为多,二省季姓约占全国汉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号
季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渤海郡,汉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后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
2、鲁国,即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3、寿春县,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堂号:“三朝”、“静思”“纯孝”等。
宗族特征
1、季姓源起庞杂,但无论出自何支,均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
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时的季札,秦汉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为南方人,唐宋之后更不必言。
3、季布有一诺千金之誉,当时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些都激励季姓后人以此为目标,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布:西汉楚人,以任侠名。楚汉战争时为项羽部将,数围困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缉拿,后得赦免,累官至河东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侠名。闻名关中,方圆数千里志士争着为其死,曾经杀人,亡命于吴地。官至中尉司马。
季广琛:寿州人,唐代大臣。历瓜州刺史、荆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节度使。后因兵败贬温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节度使,官至右散骑常侍。
季复:名复或作几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代官吏、学者。与弟季中复有文名,其平生笃于学问,博览群书,为文师韩愈、欧阳修。为政有惠德,得民称诵,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宋代学者、官吏。政和间三迁太学博士。南宋时迁中书舍人,曾被罢官,后复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厚礼:安徽无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称于世。其子立,孙廷春,亦效之,人谓其“一门纯孝”。
季本: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代大臣、学者。师从王守仁。进士及第后,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落职归。有《易学四同》、《诗说解颐》等。
季寓庸:江苏泰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书画,画仿沈周而能登其堂,书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开生、季振宜:泰兴人,兄弟俩均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开生官至给事中,以直言著称。后因谏买扬州女子,几遭极刑,戍尚阳堡。在戍所被光棍殴死,官司不问。其工于书画,亦工诗。其弟季振宜,号沧苇,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书富甲海内。有《季沧苇书目》、《静思堂诗集》。
季士言斤:江苏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词人。词宗南宋、书学董其昌,宕逸多姿,绝去尘俗。水墨写生笔趣奇纵。有《问红词》。
季雨霖:湖北荆门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曾与刘静庵等创设日知会,密谋革命。武昌起义后,任湖北第八师师长,不久辞职。后被军阀黎天才杀害。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当代学者,著名教授、文学翻译家、印度学和佛学专家。通梵文和吐火罗文,可称一代宗师。著有《季羡林文集》。
第四篇: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一、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第五篇: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诡谲的王朝。从太祖朱元璋立国的那天起,明朝注定就不会安生,因农民起义而生,也因农民起义而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下面飞速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来细数一下明朝的诸位皇帝们。
明朝皇帝列表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一、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推荐阅读:
清朝皇帝列表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