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6-7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6-7
单元)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能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是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把这个数看成接近它的整
十、整百的数,再口算。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5、笔算乘法的方法:相周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6、解决问题;弄清数量关系,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1)通过先求一份数再解决问题。(2)通过先求总量再解决问题。
7、(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单元
数学编码、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了解本地方的邮政编码所代表的意思。
2、了解身份证编码的含意。
3、会根据所学的知识用数字编学籍号。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作业)
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重量单位的关系: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时间单位换算: 1时=60分 1分= 60秒
两种写法(例如:12时22分 或12:22)(1)大单位到小单位(时→分 分→秒)
3时=()分(方法:因为1时=60分 3时就是3个60分就是180分。60×3=180)3分20秒=()秒(方法:因为1分= 60秒,3分就是3个60秒就是180分,再加上20秒就是200秒。60×3+20=200)
(2)小单位到大单位(分→时 秒→分)
120秒=()分 75分=()时()分(方法:6分是1时,75分里有1个60分和1个15分即75分=60分+15分或75分-60分=15分,所以是1时15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424-4512= 7847-29= 7550-37= 9886-4544=
四边形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68×7= 809×7= 560×5= 205×8=
四、解决问题: 1、300个同学乘4辆车去郊游。前3辆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
2、希望小学3名教师带着45名学生去科技馆参观。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15元,儿童8元。请问: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3、李家果园水果大丰收,西瓜收了1350千克,葡萄收了9筐,每筐78千克。一辆载重为2吨的汽车,能把这些水果一次运完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八.解答问题。
121、工程队修铁路,第一次修了要修部分的,第二次修了要修部分的,两次共修了要修部分的几
99分之几?
252、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红富士苹果占水果总量的,香蕉占水果总量的,香蕉比苹果多出总
88量的几分之几?
433、小李、小张、小林三位民兵去打靶,小李打了子弹数量的,小张打了子弹数量的,剩下的1010是小林打的。
(1)小李比小张多打了几分之几?
(2)小李和小张一共打了几分之几?
(3)小林打几分之几?
14、三只大象用鼻子运木材。第一只大象运了全部的,第二只大象运的和第三只大象运的同样多。
2第二只大象和第三只大象各运了这批木材的几分之几?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
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teniu.cc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框架
一级知识点
二级知识点
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
数的运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3、一步计算的问题
4、两步计算的问题
数与代数
常见的量、质量单位千克、克
2、千克、克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3、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空间与图形
.周长的认识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5.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6.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2÷2
66÷6
72÷3
47÷7
(2)口算:36÷3
60÷2
68÷2
90÷3
(3)列竖式计算:39÷3
89÷4
67÷2
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
64÷5
84÷3
95÷4
81÷3
(5)王老师用72元买笔记本,如果每本单价是2元,那么能买多少本?李老师用60元买了20本笔记本,那么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
第二单元
认数
.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非整千数: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练习:
(1)口算:XX+4000
8000—3000
6000—200
7000+100
(2)写一写: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练习
比较大小:3650和2520,7890和8790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
第四单元
加和减
.口算两位数加、减。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练习
口算:44+25
32+57
4+68
76—64
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练习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包括: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利用线段图)。
求经过时间
:
记忆: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到达的时刻
—
出发的时刻=经过时间
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
时
早晨5时
————————
5时
上午8时
————————
8时
中午12时————————
2时
下午1时
————————
3时
下午2时
————————
4时
晚上6时
————————
8时
晚上7时
————————
9时
晚上8时
————————
20时
晚上9时
————————
21时
深夜12时
————————
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练习
(1)图书馆的的公告牌上面写着:借书时间:12:00—13:30,15:40—17:00。图书馆每天的借书时间是多长?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00,晚上9:00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和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和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2—宽=长
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
二、区别:
用10个边长一厘米的小棒拼出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用10个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三、在一个长方形里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练习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
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
3.连乘计算。
练习:
(1)200×3
52×4
261×3
224×5
(2)124×3×2
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一、统计
(一)画“正”字统计
(二)画条形统计图统计
二、可能性
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经常、偶尔、差不多)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课
件www.teniu.cc
第四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欣赏“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比秒的更小的时间单位,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时间的计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62页的例
1、例2及“做一做”。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难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你们想认识她吗?(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我们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柳州的变化,龙潭公园等场景。)
(2)导游: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2.时间的计算。(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 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② 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③ 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3)情境练习。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录像:游览柳侯公园)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同桌交流算法)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钟面:7:15—7:50 2:55—3:25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出示:运动会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钟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钟跳绳:上午11:05—11:45 跳远:下午2:30—3:25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狗、12:00—12:45 豹子、1:05—1:15 大雁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内容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涂一涂、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内容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时 周 长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1.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 估 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