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小文档整理)

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小文档整理)



第一篇: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小文档网整理)

摘 要: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以及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的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本文为商业银行如何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 资金结构法 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然而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乐观的现状下,我们仍有必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警惕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使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流动性的含义。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即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下面主要从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来讨论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一、流动性需求预测

流动性风险是由未来的资金需求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因此,商业银行要保持适当地流动性,较好地控制、管理流动性风险,就必须科学地识别和预测已知的和潜在的资金需求,测算流动性资金需求的规模和时间,掌握自身流动性状况,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可以采取资金结构法。资金结构法是通过分析存贷款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其主要测算步骤如下:

1.对资金来源进行分类:

基于所预测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被提取并因此游离于银行之外的可能性,可以把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进行如下分类:(1)热钱。(2)敏感资金。(3)稳定资金。

2.存储流动性:

银行必须根据适当的经营规则,为上述三种资金存储流动性资产。通常,为流动性强的负债所保持的流动性资金准备率较高,而为流动性较弱的负债保持的流动性资金准备率较低。各类资金的口径和资金准备率应该在各行经验数据基础上进行确定(下面的资金准备率为估算值)。

3.考虑新增贷款的流动性准备计算:

为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银行必须预测未来的贷款需求,并对此保留一定的流动资金。综合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需求,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为

二、流动性供给提供

对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有了大致的预测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提供流动性供给。下面提出一些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具体策略。

1.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银行的准备资产按照其变现能力分为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一级准备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们都有十足的流动性。二级准备主要包括短期有价证券、一些银行票据以及同业拆出。出于一级准备额度有限,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负债盈利,一级准备也不会预留更多,因而二级准备的建立更加重要,在建立时应充分考虑其规模、期限、工具种类、收益及变现能力,建立合理的资产组合。

2.实施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合理配置其资产,即对现金、证券和贷款等资产进行最佳组合,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从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入手,通过扩大资金来源以满足银行的短期资金需求,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银行收益。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的方式主要有发行可转让大面额存单,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通过回购协议借款以及借入欧洲美元等。不过,实施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银行必须确保在需要资金时能够借到足够的资金,否则银行将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且,一般来说借入负债的资金成本要高于存款负债。所以商业银行如果通过借款的方式大量筹集资金,那么就会面临较高的利息负担,减少银行的盈利。因此,商业银行还要注意其借入负债的能力和成本问题。

3.实施资产证券化,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状况。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结构大都存在着“短存长贷”的问题,因而也就要承担有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出售部分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将所得投资于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将长期贷款的短期资金来源置换为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实现了风险的合理配置,进而加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以上为我国商业银行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流动性供给的提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由于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通过以上方法也只能缩小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从而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篇:商业银行流动性

央行回应货币市场六大热点问题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2013年06月26日 08:16:3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权威访谈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张旭东 王宇)受多重因素影响,近期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出现大幅上扬现象,社会各界对货币市场运行情况高度关注。

当前市场流动性怎样?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调控市场流动性?针对市场关心的问题,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这位负责人称,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前5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

他说,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下一阶段,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

央行表示,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重大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央行。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五大原因导致近期市场波动

这位负责人介绍,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了近期市场流动性。

原因之一:贷款增长较快。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冲时点”较为明显,最近贷款增长较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

原因之二: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5月底和上周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原因之三: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由于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原因之四:外汇市场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同时,银行购汇较多增加了外汇市场需求,外汇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也减少了央行购汇注入流动性的因素。

原因之五:补缴法定准备金。按照规定,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6月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增加比较多,比较急,预期6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还会出现,这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造成了近期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升和波动。”这位负责人说。

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除了上述叠加因素外,这位负责人也直言,近期市场也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一些市场谣言也加剧了市场恐慌。

据了解,上周伴随货币市场利率的攀升,市场谣言四起,如某银行与某银行之间出现同业存款违约、某国有银行违约等虚假传言,这也不排除与近期一些境外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市场操作行为有关。

由于近期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未能高度重视,对流动性状况的预估不足,流动性管理措施不到位,加剧了流动性和利率的波动幅度。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总的看,这是暂时现象,一些时点性因素会逐步消除,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是适度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出现支付问题。

适中流动性利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中的流动性水平,这有助于抑制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扩张较快的势头,为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商业银行要做好三项工作

央行强调,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正确估计流动性形势,沉着冷静应对流动性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

二是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按宏观审慎要求,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同时,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肃交易纪律,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报价行要严格按照报价准则理性报价,并切实履行报价成交义务。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和货币市场成员要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真实报价和交易,严禁虚假报价误导市场。对发生此类问题的机构将予以严肃处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1]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因客户挤兑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并迫使大批商业银行清盘,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1]

(一)财务比率指标法

又叫流动性指标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2)流动性证券指标(Liquid securities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3)净联邦头寸比率(Net federal posi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5)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hot money ration),又称为热钱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2)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3)经纪人存款比率(Deposit brokeage index)。(与流动性负相关)

(4)核心存款比率(Core deposit ra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5)存款结构比率(Deposit composition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二)市场信号指标

1、公众的信心

2、股票价格

3、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工具的风险溢价

4、资产售出时的损失

5、履行对客户的承诺

6、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

7、资信评级

商业银行流动性预测[1]

1、资金来源与运用法

基本步骤为:

(1)存贷款趋势预测。

(2)存贷款季节性因素预测。

(3)存贷款周期性因素预测。

(4)存贷款预测值为趋势性存贷款、季节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之和:

存(贷)款预测值=趋势预测+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

(5)流动性需求预测=贷款变化的预测值+法定准备金变化值-存款变化的预测值

2、资金结构法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高低,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同时根据银企关系,确定新增合理贷款数额,这两项合计构成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在这种方法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游资负债。

(2)易变负债。

(3)稳定资金。

根据上述三类负债的稳定性程度,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例如,对游资负债提取95%的流动性准备,对易变负债持有30%的流动性准备,对于稳定资金持有不超过15%的流动性准备。这些比例的确定大多根据经验掌握,并非千篇一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则负债流动性准备公式如下:

负债流动性准备=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

在贷款方面,根据目前盛行的保持客户关系原则,商业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估计最大可能的新增贷款额,并保持100%的流动性准备。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动性总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100%×预计新增贷款

3、概率分析法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借助数学中概率论有关方法来分析其流动性状况,这种方法便称为概率分析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原则[2]

银行管理人员对流动性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后,就面临着如何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决策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一方面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针对特定时点上的流动性需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决策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取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是依靠收缩资产规模和出售资产,而是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进取型原则。按照进取型原则进行决策时,关键是看借人资金的成本是否小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益。采用进取型原则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主动负债筹集资金受许多因素影响,在市场资金供给紧张时,筹资成本增加,或者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保守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采取主动负债的方法,而是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保守型原则。运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银行的资金调整、转换不受或少受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不确定的资金需求增加时,可以较可靠地通过内部资金调整来补足流动性,安全可靠且风险较小。但是,运用这种管理原则,银行付出的成本代价较高。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银行在资金市场上融资难度往往较大,故多采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

(三)成本最低原则

流动性缺口的满足应以筹资成本最低为原则。流动性缺口的满足,不论是以主动负债方式还是以自身资产转换方式,都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成本最小化是最优方案选择的基础,银行可以在对未来流动性需求以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筹资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款会相应增加,而贷款则会因为未来成本的下降而转为在未来进行,此时贷款需求减少,这时银行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3、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开始加速发展,投资需求旺盛,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迹象,除少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大规模集中于几个行业的发展,中间孕育着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行业进行周期性调整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银行的呆坏账必然大量增加,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资产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此外,在经济高涨时期,央行将会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规模下降,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上升,主动性负债的能力受到削弱,从而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① 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

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

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④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

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

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

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

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

③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第三篇: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思维

本报讯 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为增强我行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长沙分行提出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路。

主动转变风险管理思维。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情况显示出央行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坚定决心。我们应主动转变国家“兜底”的 思维,降低对央行、政府支持的依赖,增强主动式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首先,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做好各种应对预案。其次,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管理。最后,规范开展市场交易。建立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我行应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加强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管理、宏观经济及利率走势研判,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策略,合理确定利率策略、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降低由于期限或重定价不对称导致重新定价等利率风险及其损失。

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我行应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以建设“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和打造“最佳中高端零售银行”为战略方向,提升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水平,推进业务和客户下沉,做好中小微金融服务。

未雨绸缪应对未来监管可能的调整。应将流动性管理提升到与资本管理并重的新高度。在“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监管指标以外,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并加强对流动性相关指标的考核。

第四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总 则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 流动性风险监管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流动性风险监测

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附 则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说明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及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及时测算并在必要时调整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并提请董事会审议。

(二)根据董事会批准的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制定、定期审议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并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组织演练。在触发应急计划的事件发生时,迅速组织实施应急计划。

(七)确保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八)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保持相对独立。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范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的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一)相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适当。

(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

第十四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适时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应当根据其管理模式,针对银行整体及分国别或地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分别进行审计。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在充分考虑其他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与转换的基础上,确定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当涵盖银行的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整体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一)现金流管理。

(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

(三)流动性风险限额。

(四)负债和融资管理。

(五)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

(六)压力测试。

(七)应急计划。

(八)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

(九)跨机构、跨境以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十)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建立新机构、新业务部门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并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至少每年对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

第二十一条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应当至少涵盖以下内容:

(一)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

(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

(三)对重要币种现金流的单独测算分析。

(四)代理、清算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包括现金流缺口在内的一系列方法和模型,对银行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模型时应当使用审慎合理的假设前提,定期对各项假设前提进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修正,并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及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建立适当的预警指标体系。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资产快速增长,风险显著增加。

(二)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

(三)货币错配程度增加。

(四)负债平均期限下降。

(五)多次接近或违反内部限额和监管标准。

(六)特定业务或产品发展趋势下降或风险增加。

(七)银行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总体财务状况显著恶化。

(八)负面的公众报道。

(九)信用评级下调。

(十)股票价格下降或债务成本上升。

(十一)批发和零售融资成本上升。

(十二)交易对手要求增加额外的担保或拒绝进行新交易。

(十三)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

(十四)零售存款大量流失。

(十五)获得长期融资的难度加大。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应当至少包括

以下内容:

(一)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确定各项流动性风险管理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融资和交易限额等。

(二)制定和调整限额的授权制度和审批流程。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限额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

(三)对限额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四)超限额情况应当依规定程序得到事前审批,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情况应当进行调查并合理问责,对超限额情况的审批和处理应当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融资策略,提高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商业银行实施融资管理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负债的提高表内外负债品种、币种、期限、交易对手、融资抵押品、融资市场等的分散化程度,适当设置集中度限额。

(二)加强融资渠道管理,积极维护与融资交易对手的关系,保持在市场上的适当活跃程度,并定期检验市场融资能力。

(三)加强对融资抵押品的管理,准确计量可以用作抵押品的资产数额,评估资产的抵押能力,提高通过抵押融资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四)密切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价格等重要指标情况,评估市场流动性对银行外部市场融资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立适当的日间流动性风险指标,确保具有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满足正常及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需求。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实施压力测试的频度应当与其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至少每季度应当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加大压力测试频度。

(二)压力测试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实施,针对流动性转移限制等情况,应当对有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单独实施压力测试。

(三)压力测试的假设情景应当审慎合理,对假设理由应当进行详细说明。

(四)应当明确抵御流动性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最短生存期应当不低于一个月。

(五)压力测试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和压力情景对各项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必要时,应当针对各风险要素的相互作用实施多轮压力测试。

(六)在可能情况下,应当参考以往出现的银行或市场流动性危机,对压力测试结果实施事后检验。压力测试结果和事后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

(七)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必要时应当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具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抵御流动性压力。

(八)测算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确定风险限额、制定业务发展和财务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其市场影响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情景,至少应当包括银行评级被大幅降低的情况。

(二)明确董事会、高管层及各部门在应急计划实施中的权限和职责。

(三)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和负债方应急措施,列明压力情况下的应急资金来源和量化信息,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可靠、充分。

(四)区分法人和集团层面,并视需要针对重要币种和境外主要业务区域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对于受到流动性转移限制影响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

(五)至少每年一次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并不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确保 在紧急情况下的顺利实施。

(六)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应当加强与交易对手、客户及公众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具有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其满足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使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获取资金时没有法律、监管和操作上的障碍。

(二)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可交易性及变现程度进行定期检验,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并避免在压力时期出售资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应当加大检验频度。

(三)制定明确的书面制度,确保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拥有实际控制权。其他部门动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额度,应当事前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的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水平,又要考虑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商业银行无论采用集中、分散或二者相结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都应当确保对集团层面、法人层面和各附属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集团内部融资和交易限额,分析银行集团内部负债集中度对流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过度依赖集团内部负债,减少压力情景下的风险传递。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或业务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流动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资本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外币合计和重要币种分别进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对其他币种的流动性风险可以进行合并管理。

重要币种是指以该货币计价的负债占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以上的货币。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实现以下功能:

(一)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期限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

(二)按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并根据需要加大监测频率。

(三)支持流动性风险限额控制。

(四)支持对大额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

(五)支持对优质流动性资产价值和构成的监测。

(六)支持在不同假设情景下实施压力测试。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规范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项流动性风险报告的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情况。

第三章 流动性风险监管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第三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

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本办法所规定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低标准。

第三十六条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附件二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减去预期现金流入总量。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第三十七条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

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

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

第三十八条 存贷比的计算公式为: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第三十九条 流动性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分别计算未并表和并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表范围比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在计算并表流动性覆盖率时,如集团内部存在跨境或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相关附属机构满足自身流动性需要之外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不能计入集团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中。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监测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应当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定期对商业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

银监会应当充分考虑单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或监测工具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和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的所有表内外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合同期限错配情况。合同期限错配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应当涵盖从隔夜、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3年、5年到超过5年等多个时间段。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上述各个时间段的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率。

第四十三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银监会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析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负债在融资工具、交易对手、币种等方面的集中度。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等。

银监会对负债集中度的分析,应当涵盖1个月以下、1-3个月、6个月-1年和1年以上等多个时间段。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类别和所在地,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以及向中央银行或市场融资时可以用作抵押品的流动性资产。

商业银行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向中央银行或市场进行融资时,银监会还应当监测抵押率以及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预期可变现价值。

第四十五条 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外汇业务规模、货币错配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对市场的影响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商业银行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单独监测。相关参考指标可包括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等。

第四十六条 银监会应当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分析、监测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银监会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下降或丧失、流动性资产的转移受限等迹象,应当及时分析其对银行外部市场融资能力的影响。

银监会分析市场流动性时,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及成交量、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及成交量、国库定期存款招标利率、票据转贴现利率及证券市场相关指数等。

第四十七条 除本办法列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参考指标外,银监会还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采用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等其他工具,实施流动性风险监测。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第四十八条 银监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与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谈话等方式,运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报送与流动性风险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其他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的,还应当报送相关的外部审计报告。

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决定商业银行报送流动性风险报表和报告的内容和频率。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于每年4月底前向银监会报送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包括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政策和流程、内部监测指标和限额、应急计划及其演练情况等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对上述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在1个月内向银监会书面报告调整情况。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季向银监会报送压力测试报告,包括压力情景和假设、压力测试结果、必要时进行的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额和应急计划的调整情况。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报告下列重大事项、拟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相关的流动性安排。

(一)商业银行评级出现重大下调。

(二)商业银行大规模出售资产以提高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重要融资渠道即将受限或失灵。

(四)外部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五)本机构或机构所在地区发生挤兑事件。

(六)对资产或抵押品跨境转移政策出现不利于流动性管理的重大调整。

(七)集团、母行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信用评级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

(八)集团或母行出现流动性困难。

(九)其他可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事件。

外资法人银行境内本外币资产低于境内本外币负债、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超过25%,以及外国银行分行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超过50%时,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报告。

第五十三条 银监会可以根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的评估结果决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现场检查的内容、范围和频率。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披露有关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其中应当特别说明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作用。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重要政策和程序。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四)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和程序。

(五)流动性风险主要监测指标及简要分析。

(六)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七)压力测试情况。

第五十五条 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流动性风险过高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对于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进行审慎性会谈。

(二)要求商业银行进行更严格的压力测试、提交更有效的应急计划。

(三)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的频率和内容。

(四)增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场检查频率。

(五)限制商业银行开展收购或其他大规模业务扩张活动。

(六)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

(七)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八)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有关措施。

对于集团或母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对其与集团或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提出限制性要求。

根据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银监会可以对其境内资产负债比例、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提出限制性要求。

第五十六条 对于未遵守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并视情形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 对于未按规定提供流动性风险报表或报告、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提供虚假报表、报告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视情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处罚。

第五十八条 银监会应当与境内相关部门及境外监管机构协调合作,共同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并制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预案。

在影响单家机构或市场的流动性事件发生时,银监会应当在与境内相关部门及境外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协作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预案,降低上述事件对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上述流动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银行财务状况明显恶化。

(二)银行通过市场融资或吸收存款获取资金的途径即将丧失。

(三)银行信用评级大幅调低。

(四)集团内部机构之间或跨境的流动性转移出现重大不利变化。

(五)出现严重的市场紊乱,对支付清算系统造成明显冲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除另有规定外,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条 外资法人银行应当具备独立的本地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外资法人银行董事会应当保持对本行资金调拨的最高权限。

第六十一条 附件

一、附件

二、附件

三、附件四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监管标准。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出台的有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华夏银行为例 中 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从流动性不足向流动性充足过渡的过程中,也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当前的流动性问题变得复杂多变,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流动性问题只是一个短期拐点,但其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大市场环境下,我们就该思考新时期的商业银行应该如何界定?如何判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大小?如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更好的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最新数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 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 Title Analysis on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taking Huaxia Bank as an example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undefineds economy and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our commercial banks has also changed greatly.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insufficient liquidity to adequate liquidity, there is also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and the current liquidity problem has become complex and changeable.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urrent liquidity problem is only a short-term inflection point.But other scholars hold different views.So in the current complex and changeable market environment,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new era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defined? How to judge the liquidity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better manage the liquidity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using the latest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quidity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Keywords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risk venture management 目 次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 2 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阐述 3 2.1 商业银行定义 3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 3 2.3 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 4 2.4 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 5 3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 5 3.1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方法 5 3.2 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7 3.3 华夏银行背景概况 8 3.4 华夏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9 4 简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4.1 “短存长贷”现象严重 11 4.2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工具单一 11 4.3 我国的流动性指标管理体系不完善 11 5 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11 5.1 发挥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12 5.2 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13 5.3 建立和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14 5.4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表一 2013年至2017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及外币存贷款总额情况 7 表二 截至17年末国内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和总负债情况 7 表三近五年华夏银行数据汇总 9 表四近五年华夏银行贷存比 9 表五近五年华夏银行边际流动性缺口 10 1绪论 中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就犹如一场黑色的暴风雨,让单纯的信贷危机成为了影响范围至全球、甚至给全球股市带来了恐慌的次贷危机。经相关学者的探究一致赞同银行流动性风险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较为主要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由此可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面临越来越多流动性紧张问题,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时,各国政府之间还需要急切地寻求控制各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方法。2015年,我国央行发布了报告,该报告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过剩这一现象,所以当时这一报告又引发了新一轮学者的思考。不知道什么时候第二次金融危机何时到来,以什么方式,届时,国际金融市场将出现新的动荡,个人和企业信用风险飙升,更多的中小银行存款贷款不相匹配发生期限错配进而导致破产,买卖脱节造成货币危机等,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1.1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建立的时间为1978年之后,是由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双层银行,并逐渐完善体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资产负债率管理是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机制,是反映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数据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对商业银行业务资产负债率的要求,最终目的是让银行的资产能够实现合理的增长,稳健的经营。12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相关的法则——《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主要针对了中小银行,并且进行了相关的严谨性规定要求,并且逐步完善了监管的细则,加强了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从而维护了我国的银行体系的相关安全稳定运行,其中颁布了三个新量化指标,一、稳定资金的比例,这一指标的价值与银行的稳定资金挂钩,其价值越高,银行的稳定资金也就越充分;

二、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充足率说明了银行的优质性流动资产的储备充足与高数值相关;

三、流动性的匹配率,指标数值越低就代表着银行的短期资金在能够支持长期资产的问题就越大,期限匹配的程度就越发的低。这三个新指标中净稳定资金比例风险灵敏度最高,但计算较为复杂,优质资产充足率相对而言更加简洁清晰便于计算,适合中小型业务特征和要求,流动性匹配率计算简单灵敏度高且易于监测,可以对潜在存在风险错配风险较大的银行进行有效识别。

国际现在银行业最早起源于1964年,在漫长悠久的时间里,国外的有关学者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经历过以下几个时期:资产管理的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理论、负债管理的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的理论。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立多种管理的具体方法:比例管理办法、资金汇集的法则、资金分配的法则、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管理办法。国外银行对流动风险极其重视。董事会以及风险管理部门、主管人员都包含在了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中 然而在我国这样独特的银行体系下如果按部就班的套用这国外银行流行的流动性管理理论与具体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不可行的,我国目前对外国的普遍划分方式不适合国内的情况,必须从中国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出发,结合现金科学的方法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分析和总结。

但是仔细研究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和国际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依旧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依据的是各银行内部的静态指标,如果过度偏重于资产结构反而忽略了负债的管理假定中的负债总量与其结构的可变,那么就表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缺乏了主动性以及可靠性。

所以,在国内环境中确保风险管理的可预测性以及客观分析能力,需要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两个关键点:健全性、相对独立性。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有着严格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在组织结构与职责中需要体现以下两点:协调性、合理性。因为我国缺乏能够分析相关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构,所以我国流动风险管理一直存在这缺乏规划完整性以及战略科学性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银行必须严格管理其流动性。在一定的收益率曲线下,几乎所有银行都倾向于贷款人选择借长期资产,而其债务选择倾向于给存款人投入形成的短期负债。也就是说,银行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是短期负债作为长期资产的流动性来源以获得高利息净利润,但是这种方式不被大力提倡的原因就是:如果它们不能正常运作或不能把握资金供需平衡,就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比如 “脱媒”或“银行挤兑现象”,进而迅速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脱媒是指银行的存款客户在非预计时间内提走存款,试图在其他领域进行投资来赚取投资收入的行为。银行挤兑是指大量存款人因为自身或外界多种原因降低了对银行的不信任因素,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聚集在一起向银行提出提款或兑现要求。发生银行挤兑事件时,由于流动性需求激增,银行将遭遇金融危机。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具体原因还没有完整的解释,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金融或经济体系存在着明显或潜在的薄弱环节。

当今时代研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维持银行盈利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自从第一次金融危机到现在,互联网金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着,这代表着商业银行相关的内外部经营模式与环境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导致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几率,并且一些客户的行为不确定性业影响着银行的经营。这就是新形势下对商业银行的新挑战,而流动性问题又是这些关于内外部的因素直接的体现,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大深远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概念以及来源、商业银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的可能原因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从其中充分理解其重要性。通过已知的测算流动性大小的方法针对华夏银行近5年财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具体结果。对流动性管理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并且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与方法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一、通过网络媒体的资料发布、期刊与杂志的文献收集。二、利用案例分析验证所述,并通过多种计算方法尽量全面的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阐述 2.1 商业银行定义 商业银行以短期商业资金为主,贷款期限短,流动性强,偏向于用比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比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息净利润,同时也针对客户客户提供多种综合项目服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如今的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与职能,而这些职能可以区分中央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区别,就是信用媒介、金融服务的相关信用创造以及支付的中介、经济的调节这五项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货币供应活动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是社会资本运作的核心枢纽,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体系在中央银行 的带领下已成为国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伙伴。金融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严格遵守三项原则:流动性、营利性、安全性。可以看出,流动性在这三项原则中起着关键作用。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 所谓“流动性”,则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文中明确指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意指,当债券的到期期限越长的话,其价格变化也在变大,则流动性越差,这时体现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为流动,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储户,并且用户能够随时以合理的价格提取相应的现金,这就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因此从资产的流动与负债的流动性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商业流动性体现。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在资产在对银行自身来说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借款人或者存款人因自发性向银行提出借款或提款要求时,为了保持自身的流动性,银行必须准备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或者随时能够变现成现金的其他资产以满足客户随时借款或者提款的需求。现金资产包含了银行库存的现金以及存款,同时存放的同业存款、在途资金等,属于非营利性资产,所以银行在实际进行业务经营经营活动的时候,会将这笔不太必要的资产降到最小或者将这部分资产分配到别的盈利板块进行利润创造;

其他资产意指,短期的票据与短期的贷款等等,虽然商业银行在其运营过程中有着流动性的需求,它们可以通过合理分配资产流动性来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更积极的方法是通过债务获得新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就是指银行在筹集时需要的资金能力,当然其筹资能力如果越强的话,银行成本就会越低,而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强,不然就会缺少负债的流动性。所以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要保证收入和成本最小时,先考虑抛出高流动性资产和负债,要保证流动性最高时要抛出低流动性资产和负债。

2.3 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个模糊难以准确计量的概念,会因为各种人为原因或者外部因素造成各种问题,例如,银行流动性过剩、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报告中指出商业银行贷存比从2014年的1.35上升到2006年的1.49,这就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高已经到达流动过剩的情况。《经济与商业词典》里将流动过剩定义为:银行在自愿或者非自愿的被迫情况下持有超过了正常水平的流动资产以及负债。因此,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对于资金使用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因为外部因素在大环境下吸收过多存款造成负债过多。

《流动性黑洞》一书中提出一个形象而具体的新型概念,所谓流动性黑洞就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短期丧失流动性的现象,并且这对大多银行金融机构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流动性危机将迅速演变为偿付能力危机,证券市场就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挤兑”现象。

因此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因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导致连锁危害,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阻碍,那么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就变得十分的重要。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综合的项目,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以确定、衡量、监测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目的是使银行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范围内,进行后续合理的资金运作,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银行业务带来的冲击。因此,有着科学的管理体系,银行便能够全面确保拥有充足的资金来应对资产增长以及到期债务的相关支付,其作用使为了保证银行的利息拨备利率能够保持在一个正常合理的水平,并且能够减少关于无效资金的占用,这样就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过程中有着盈利并且稳定的增长,同时资本结构依旧稳定。

2.4 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之所以存在流动性风险因素,是因为不同的资产与负债,并且商业银行的业务不同也直接决定了内部结构的不同,所以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还具有不一样的特征。负债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需要变现资产或被迫以较高利率融资,以满足借款人要求立即提取现金而不发生损失或变化;

由资产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因为银行发放的贷款业务的还款承诺到期无法足额收回形成坏账或者是未在期限内及时收回进一步影响其他板块的后续支出或者是新的贷款需要,此时银行可能会以较高的成本在银行间以拆借形式调剂资金,从而使银行经济利益受损。在极端情况下,它可能导致银行倒闭。但是流动性风险来源不光只来自于银行内部,也有可能来源于银行外部,如,银行客户有着大额资金的往来风险,而大额银行的存款有着非预期的支取以及信贷金额的非预期的使用,将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现金流紧张,还会引发间隙性透支。

因此流动性风险为一项综合性的风险,信贷与市场以及政府管理的领域都将会导致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 3.1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方法 3.1.1 流动性指标法 从流动性指标分析来评价流动风险,而流动性指数的分析需要从流动性、存贷款、不良贷款这三者的比率,以及流动性的覆盖率、净资产的比率等指标,以下公式是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量化反映,还有流动性缺口的相关分析:

(1)贷款和总资产比率=贷款/总资产 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相关的风险,那么此时的该类贷款的流动性存在偏低状况,若贷款和总资产的数据比率存在较高的情况,那么证明银行的流动性有着较差的情况,若数据的比率结果较低的话,那么说明银行的资产拥有流动,并且能够直接满足客户的相关贷款需求以及新的贷款需求。

(2)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总资产 以上的流动资产指的是投资时限为一年并且信誉良好,同时容易变现的资产,如果一旦需要也能够马上转变成现金。如果总资产流动资产的占据比率非常高时象征着银行有着流动性较强的机率,同时也表示着银行能够更好的、更快的应付客户的相关存贷需求。

(3)流动比率=一月内到期流动资产/一月内到期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整个银行的总体流动性状况,流动资产包括现金资产、短期的投资、短期的贷款以及应收账款与其他的短期资产;

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存款、同业拆解方款项、其他的应付款和短期的负债。流动的比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流动比率越高就对银行更好,银行流动的比率过高时证明着银行的经营与其获利的能力不高,并且资金的运转周期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要衡量银行的流动性还要涉及到速动比率(QR)=速冻资产/流动负债,可以反映银行短期债务能力的强弱。

3.1.2流动性缺口法 流动性缺口的分析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资产以及负债之间的差异比较进行判断,判断资产是否有足以偿还负载的能力,对于期限的错配状况一般都是通过流动性的敞口进行衡量。公式为:

流动性缺口=获得资金-资金使用 在未来某个固定的时期里,使用性的资金与获得性资金两者的差值——流动性缺口,在未某个固定的时期里存在资金供不应求,也就是流动性缺口为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银行应该通过一些手段来获取来补充缺口,比如变现流动资产、现金储备,或者获取新的资金。如果流动性缺口是正的,这意味着银行在未来的固定时间内将有现金盈余,该数据也就是此银行的流动性能力。

3.2我国商业银行概况 表一 2013 年至 2017 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及外币存贷款总额情况 项目 2017年的年末 2016的年末 2015的年末 2014的年末 2013的年末 年年均的复合增长率 人民币的贷款总额(亿元)1,201,320.99.0 1,066,040.06 939,540.16 816,770.01 718,961.46 13.69% 人民币的存款总额(亿元)1,641,044.22 1,505,863.83 1,357,021.61 1,138,644.64 1,043,846.86 11.97% 外币贷款的总额(亿美元)7,909.60 7,858.11 8,303.49 8,350.69 7,768.73 0.45% 外币存款的总额(亿美元)8,379.41 7,118.82 6,272.41 5,734.59 4,385.98 17.5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表二 截至17年末国内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和总负债情况 项目 资产的总额(亿元)同比上年增长率 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占比例 负债的总额(亿元)同比上年增长率 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占比例 大型商业银行 928,145 7.20% 36.80% 855,636 7.10% 36.70%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449,620 3.40% 17.80% 419,047 2.70% 18.00% 城市商业银行 317,217 12.30% 12.60% 295,342 11.90% 12.70% 农村的金融机构(1)328,208 9.80% 13.00% 303,953 9.60% 13.10% 其他类金融机构(2)500,851 13.70% 19.80% 454,726 13.80% 19.50% 总计 2,524,040 8.70% 100.00% 2,328,704 8.40% 100.00% 注:(1)农村的金融机构包含了农村的商业银行、合作音乐、信用社以及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2)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涵盖了政策性质的银行、民营的银行、外资的银行以及非银行类的机构与中国邮政存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料的来源:公开整理的资源。

由表可知,我国人民币贷款总额逐年递减,人民币存款总额逐年递减,外币贷款总额较为稳定,外币存款总额逐渐递减。截至2017年底国内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额都成上升趋势,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都维持在(1,2)之间,表明其流动性一般,可能会发生流动性风险或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3.3 华夏银行背景概况 华夏银行在1992年十月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年九月,第一次进行公开发行股票并开始上市交易,一举成为了中国的第五家上市银行;

2008年十月以及2011年四月,曾完成了两次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直至2013的九月末十月初,计华银行于全国各地76个中心城市设立超过了34家的一级分行,30家的二级分行与12家的异地支行,520家的营业网点,甚至与超过一千多家的境外银行建立了银行业务相关的代理业务的关系,代理行遍布全世界,其网络范围遍及了五大洲110个国家以及地区的320个城市,构成了范围覆盖全球的主要贸易区的结算类型网络;

其总资产也达到了到15518.09亿,并且综合盈利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资产的质量也有着显著的改善,业务的结构也明显有了优化,经营的效率有着较快的提高,保持良好上升的趋势,2013年的时候,在英国出版的杂志中的曾对世界一千家的大银行进行评选,华夏银行按因其总资产的规模位居于第94名;

在2913年的中国企业五百强里排名位于152名,20116年八月,华夏银行在“2016中国企业五百强“中排名第一百三十四位。华夏银行目前经办的相关银行业务有:储蓄、贷款、华夏卡的业务,银行理财以及相关基金业务与出国金融等。具体项目有,吸收来自存储人名币存款,发放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不同时期的贷款;

结算资产的办理、办理票据的贴现;

发行金融的债券、代理的兑付、代理的发行、买卖政府的债券;

同业的拆借;

提供信用证的服务以及担保,代理的收付款项等等。另外在报告的末期,华夏银行的资产总额高达了2.68058 万亿元,相比较上个年末的增长,股东所有者权益的资产益0.217141 万亿元。值得警惕的是,公告显示了银行去年全年的不良贷款率,比较上年末有所提高,这些数据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注意,3.4 华夏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3.4.1流动性指标法 表三近五年华夏银行数据汇总 单位:百万元 项目/年份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资产的总额 2,508,927 2,356,235 2,020,604 1,851,628 1,672,447 负债的总额 2,339,429 2,203,262 1,902,216 1,749,529 1,586,42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所有者的权益 168,055 152,184 117,678 101,458 85,420 存款的总额 1,351,663 1,368,300 1,351,663 1,303,216 1,177,592 其中:企业活期的存款 625,894 560,322 489,750 381,336 393,615 企业的定期存款 393,647 404,577 414,827 445,784 377,330 储蓄活期的存款 114,978 114,459 110,917 91,585 83,613 储蓄定期的存款 132,356 125,074 130,830 133,008 113,110 其他的存款 167,032 163,868 205,339 251,503 209,924 贷款的总额 1,394,082 1,216,654 1,069,172 939,989 823,169 其中:正常的贷款 1,369,485 1,196,306 1,052,875 929,744 815,726 不良的贷款 24,597 20,348 16,297 10,245 7,443 同业拆入 65,045 73,130 64,141 42,638 35,538 贷款损失的准备 38,497 32,299 27,235 23,884 22,443 由表可得:

表四近五年华夏银行贷存比 单位:百万元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贷存比 1.0314 0.8892 0.7910 0.7213 0.6990 在银行的利润角度出发,贷款与存款的比率越高就越好,因为存款是能够支付利息,正所谓是资本的成本但是如果一家银行有着大量的存款却有着少量的贷款,这说明着此银行有着高额的成本与其对应的低收入,银行的盈利水平如果较低,那么从抵御风险的角度来说,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比率不算太高。因为银行需要应对每日的现金提取以及客户的日常性结算,因此这要求了银行必须预留一定金额的现金的存款准备金额(由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i共)。存贷的比率实在过高的时候,这部分的资金就会存在不足的现象,这就会导致银行的支付行危机。如果危机继续衍生就会导致金融危机,这影响着区域与国家的经济,因此,银行的贷款存款的比率是越高就越好,因此需要有可以衡量的标准。中央银行存在的目的就是防止银行的过度扩展,并且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的最高贷款的比率是百分之七十五。由表五可知,华夏银行今年贷存比在2016年开始超过警戒红线,这表明华夏银行近年来利润稳步提升,但从风险角度华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在进一步增加,应该引起重视。

3.4.2 流动性缺口法 流动性缺口法就是需要利用流动性缺口的指数来进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的办法,流动性的缺口代表着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有着的差额,所以当负债大于资产时,证明着银行的流动性处于过剩的状态,如果负债有低于资产时,银行又存在着流动性的风险。为了维持现有资产,就有可能从外部的金融机构寻求来新的资金注入。当银行的资产负债有着不断的变化时,应该迫切的引入边际的流动性缺口概念。所谓边际流动性缺口代表着银行资产有着变动的代数值与负债时的变动的代数值之差,但当其缺口为正时,就说明了银行的流动性存在过剩的情况;

当缺口为负的时候,就表明银行存在着流动性的风险 表五近五年华夏银行边际流动性缺口 单位:百万元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资产变动代数值 151792 335631 168976 179181 负债变动代数值 136167 301046 152687 163101 边际流动性缺口 15625 34585 16289 16080 根据上述的定义可知在2016年华夏银行流动性过剩,其余年份尚且平稳。

流动性缺口法过于简单并且存在诸多弊端:报表中核算的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还不能准确确定;

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只是数据上的多少,但其中资产负债质量的好坏又是另一重要要素;

这种依据会计期间的计算方式下并没有考虑到银行的长短期融资能力;

没有固定依据的标准等。

在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办法的改进沈沛龙院长曾提出一个观念:净流动性缺口,净流动性缺口占总资产的比率。虽然新的指标使流动性缺口办法更加可靠但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无法区分高低质量流动性资产。

综上所述,华夏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有一定相似性,但是根据华夏银行的简单数据分析下,华夏银行贷存比已经严重超过警戒红线,每年计算得出的指标都不平稳没有规律性,这说明华夏银行流动性并不明确,存贷比很高这反而预警华夏银行在未来几年会存在较多的流动性或是其他的问题。如果需要更加精确地了解到华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大小和原因,就必须了解到华夏银行内部资产负债好坏,坏账数量,结合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超额准备金综合分析。

4简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短存长贷”现象严重 所有人斗志,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是利息净收入,所以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净收入会比较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吸收短期存款,这原本是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有些银行过分依赖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期限错配这一现象,这就导致了资产的负债流动性水平的大幅度降低,从而会引发流动性的风险。从另一方面如果公众只想在该银行存放短期存款,这也是说明公众对该银行的信任度低,心里预期不高,从这一角度,银行追求“短存长贷”也是不利于银行自身发展的。

4.2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工具单一 因为商业银行在对流动性风险的具体认知不足,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工作又主要集中于中高层中的极个别部门,在信贷风险上进行着重监控管理,这样就使得银行在流动性风险控制管理方法建设所投入的效率远远低于业务拓展创新的效率。在内部控制时,大多采用静态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这样不完善、不平衡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在银行的业务经营部门等中低层对资金进出监督松懈,为获得短期的绩效评定二放松了对资产负债质量的准备判断,例如之前出事的某P2P公司业务员捏造假资料与客户合谋骗取贷款。同时银行对资金流动的动态监管也不到位,提升了银行业务的获取与判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4.3我国的流动性指标管理体系不完善 备付金的比率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比率、中长期的贷款比率都是我国流动性评价的指标,这些与国际银行的先进的流动性管理方法和专业系统软件相比具有一定差距。这些指标只能对银行就某一节点进行静态监控,并不能对银行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控,并且在资产和负债中难以区别其质量的好坏,这就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单纯的套用公式并不能体现流动性管理的本质意义。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现今,国外的现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识别以及计量都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建模和系统化,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依旧处于静态与比例结算的落后状态。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历史数据和具体国情依旧还是略微落后于国外先进银行。如果使用后几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稍加改动,这就给未来流动管理增加了新的课题。

流动资产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信用风险低,市场风险低;

二是定价容易;

第三方面,挂牌交易在具有社会认可度的交易所;

第四方面,风险程度高的资产与之相关关系较差。但是流动资资产如果具有高质量的特性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市场特性。一、活跃的资产市场应该具有一定性质的规模;

二、能够负责人以及专业能力强的商人是必须的;

三、市场的集中度相比较低;

四、能够转向安全投资,并且有其趋势。

5.1 发挥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在风险流动性的管理方面,我们必须分清了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以及主次关系。了解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责区别所在。作为发挥流动性管理的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应该在真正的经济环境下行使自身的职责,而中央银行就是为了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并且创造相应的条件。在宏观上给予商业银行行为大方向上的指导。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强调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自发性,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管理重心、管理结构、具体指标分析方法。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这里不只是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还应该包括基层业务人员,一方面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前应当分析未来银行流动性情况是否良好,另一方面基层业务人员也应严格把控资金来源。管理部门在统筹所有资金的使用时,需要保留相应的记录,以此方便进行相应的决策分析,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流动性的不足或者剩余,从而给银行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另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在结合市场的大环境下,预测未来,做好相关的流动性预测、备案以及分析工作。

银行流动性风险最开始的一定是发源于基础资产的质量问题,所以在资产收集第一道防线的业务基层人员一定是最了解的人员。但是大部分的基层人员都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知之甚少,所以一定要首先在基层部门宣传普及风险知识文化让所有人都重视起来,在一线工作时一定要直面风险,对质询检查认真严格,对于自己的业务内容“锱铢必较”,曾经从事过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都深知银行的风险工作必须有着高强度的工作数量、高抗压的承受能力、终身学习的工作觉悟、逻辑缜密的工作态度。

发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动性,可以使其经营管理更加倾向于动态监管与静态分析相结合,防范其存在的风险,提高其中的效益。

5.2 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货币市场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银行相关的流动性管理,当流动性的需求要增加时,商业银行则能够通过出售短期的债券或者借入短期的资金来满足其流动性的需求,但流动需求减少的时候,又可以用其来投资,增加银行的盈利。

所以市场必须要加快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发展银行的业务转型的新机制,扩宽业务的融资渠道,转移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目前可考虑向轻型化转型,发展低风险、轻资本的业务,致力于小额和微型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少占用资本的企业部门倾斜,同时选择流动性强的资产,高质量的负债,从简单的产品服务提供到温暖的客户银行,我们可以增加年轻客户,实现客户存款的自然保留,控制现金流出,从客户的角度降低流动性风险。

5.3建立和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流动性管理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和防止银行可能发生的付款风险。当存款得到保险或保护时,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不会下降,因此不会出现恐慌或危机。在当今常用的管理工具中有:资产负债的管理、现金流的管理以及风险限额的管理与压力测试和应急的预想方案。根据以上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应问题,这表明需要对这些工具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5.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这不仅需要及时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只有做到“两手抓”才能更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情况的发生。

第一步就要建立先进的流动性数据分析系统,银行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要将数据整理成分析报告,并交给流动性风险管理者以满足决策需求,结合现有流动性变化进行合理预测,完成潜在流动性计量。

第二部则是需要建全可以流动性风险的相关预警系统,也就表明,只要通过了预测风险的预警指标,银行一般就可以在评估未来业务的期间出现可能的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预测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如果发现风险,并且风险到达了目标警戒线,就可以及时的发出预警,因此把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与流动性安全的保障机制的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

结 论 本文仅是浅显的了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来源和分析方法,通过已知的分析方法简单分析了华夏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财务数据和流动性大小,结合了华夏银行和整体商业银行的数据和情况,总结了整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并结合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方法总结出几点对策。经过一定时期的研究,了解到流动性风险自从商业银行及各大金融系统产生以来都是一直伴随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不仅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会产生影响,对整个社会的金融经济的稳定也危害巨大,因此一定要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这个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视与改善,同时作为商业银行自身也要结合大市场环境提出具有自身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切实调整战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

致 谢 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结束了这一篇论文,我希望能用这一篇算是给自己给老师给学校一份满意的答卷。写这篇论文的感觉让我回忆起过去四年的学习时光,有看不懂文献时的焦急,有恍然大悟的喜悦,来自朋友老师的关心让我觉得很温暖。在此我要感谢郝文老师给我的帮助,帮我修改完善了论文正文部分,给予了很多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们和同学们,在我写论文,或者在素材上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也明白我的学术水平依然有限,很多地方还是有不明白的,所以在我的论文里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评阅老师不吝赐教,我也会秉持着学无止境的态度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 王文华.略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兼论建设银行的流动性管理.2010 [2] 银监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M].2009,87号 [3] 姚长辉.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1997(22).[4] 童频,丁之锁.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0(03).[5] 郑振东,王岗.从财务角度控制金融风险[J].当代经济,2004(02).[6] 张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科学,2006(09).[7] 王萃.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2007(16).[8] 何畅.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1(04).[9] 尹继志.论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2013(8).[10] 叶路平,秦年苗.浅谈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分析[J].经济视,2014(17).[11] 许枫.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银行YC分行为例[R]硕士,2002.[12] 刘宗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J].商业经济,2003(8).[13] 金想.加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07(24).[14] 钟永红.探寻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20).[15] 赖金昌.流动性过剩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J].浙江金融,2008,3.[16] Peter S.Rose.商业银行管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17] 李宏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0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