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石磊:从清华毕业生到村民带头人
大学生村官石磊:从清华毕业生到村民带头人
江苏省今年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已经开始。在3月29日召开的江苏省2011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会议上,从清华大学毕业到南京当村官仅两年,就当选为栖霞区栖霞街道西花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石磊,介绍了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从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村民的带头人,我正在一步步实现在公推直选演讲中所说的„让村民生活得更好‟的承诺。”昨天,担任村支书已经半年的石磊这样告诉记者。
走访村民,发放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联系卡
今年23岁的石磊,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既儒雅又干练。
2008年,石磊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聘到南京栖霞区当了一名村官,一年后,他被任命为石埠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在去年6月份的南京市村党组织公推直选上,他当选西花社区党支部书记。
石磊坦言,两年的村官生活磨练是他能够当选的重要原因。两年多前,石磊从外地来南京,人生地不熟。白天,他就跟着村领导逐个走访村里规模较大的企业,到村民家里发放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联系卡”;晚上,回到宿舍仔细翻阅档案,了解近年来村里发生的事情。很快,村情村貌在他的脑海中变得立体起来。
“村里搞学习实践活动,我负责设计调查问卷。一般调查问卷只需要设计一种。但我设计了针对企业党员、在家党员和普通群众的3种调查问卷,企业党员主要侧重工人权益的保障,在家党员主要侧重对全村发展的建议,而普通群众则侧重家门口的环境卫生等等。所有问卷回收统计好之后,我总结出17条问题建议,责任落实到人,并进行回访。现在,所有问题建议的办理,老百姓都很满意。”
“是个干农村工作的好苗子。”对于这个“接班人”,西花社区老支书石尚锦评价说,石磊有抱负,有认真干事的态度,他一定能干好。
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西花社区农田非常少,一家企业都没有,集体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我一到任,就想着„带领党员干部造福百姓‟。”石磊告诉记者,社区地处栖霞经济开发区,周边有很多企业。他就想着把原有的西花物业公司做大,在为开发区企业服务的同时解决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原来,物业公司只有26人,现在增加到100多人,都是年龄在50岁左右找不到工作的村民。”
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社区的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我们就开始回馈村民,为社区架设路灯,整修渠道,将社区老人的生活补贴从50元/月提高到70元/月。石磊说,接下来他想利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扩的机遇,将村民组织起来,承接开发区东扩的工程建设和基础建设任务。
为了更多收集群众的想法、愿望、需要解决的问题,石磊还在社区建立了一个短信平台,并将社区新的政策要求、工作动态及时告诉他们。“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我们可以随时了解群众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去年,社区为村民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时,短信平台上收到村民希望就近到西岗街道医院就医的信息,石磊他们立即和社区原来的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栖霞街道医院等协调,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放弃报考公务员,希望继续好好做点事
今年,我省公务员考试拿出一部分专门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记者问石磊的打算。他说目前还不想离开农村,想继续在农村干下去。
“老百姓选我当党支部书记,是对我的信任。我也有责任把我的所学和新的观念带到农村。”石磊说,他到农村快3年了,对当地如何发展的思考也更清楚了。“对我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平台,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创意随时可以实现。想着能帮原来找不到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能改变村民的生活,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我觉得自己也幸福了。”
石磊说,两年多的村官经历,对他的锻炼前所未有,他觉得农村的舞台很广阔,希望留下来好好做点事。
第二篇:优秀大学生村官石磊电视短片
飞 扬 的 青 春
片花——
一丝稚气,略带拘紧,这是他刚走出象牙塔的写照。
(出石磊采访同期声——)
一心为民,满怀豪情,不遗余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今,他在村民眼中定格成青春绽放的风景。
(出高广林采访同期声——)
这位80后的小伙子就是南京市栖霞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石磊。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一同来体会这个大学生村官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出片名字幕)飞
(出人物字幕)—— 扬 的 青 春
(石磊,1988年2月出生,2007年4月入党,2008年7月省选聘大学生村干部,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历任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石埠桥村主任助理、党总支副书记,现任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出征:在融入群众中做优秀村官
(出石磊日记——我知道前面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考验,但我的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如果能在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愿意尝试,无论多苦多累,值得!————摘自《石磊日记》2008年7月23日)
年仅20岁的石磊踏入社会的第一站,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最基层的农村当一名不起眼的“芝麻村官”——石埠桥村村主任助理。选择农村,身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要面对周围人的不解,还有家人的疑惑。
刚到石埠桥村,村里交给他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理档案。他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余卷。5个月后,一个像样的档案室建成了。
1业余时间他还利用自己的所学,给村民的孩子做起了义务家教。村里机械厂的油泵出了故障,他主动担纲维修指导……
(出石磊采访同期声——)
就这样,在老书记的带领下,石磊进农户、到田头、下车间,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中。用踏实和勤奋,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小村官、外乡人到石埠桥人的蜕变,赢得了党员和村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到一年时间就被任命为村党总支副书记。
出字幕入村:在服务群众中做优秀书记
(出石磊日记: 今天上午的公推直选大会上,我当选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我应该铭记这个时刻,我要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选票,我也用事实告诉所有看好和不看好村官的人,这条路我会坚定不移,越走越宽。————摘自《石磊日记》2008年7月23日)
2010年6月,通过公推直选,石磊高票当选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初到社区,石磊就面临村级经济弱、村民就业难、社会不稳定的三大难题。
在他的带领下,西花村两委一班人紧紧依托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仅规模最大的华能电厂就跑了数十次、磨了快半年。到2010年底,该村为开发区服务的物业公司业务量就显著增长,员工从20多个增加到120个,全年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60万元,盈利达到120万元。
(出石磊采访同期声——)
村里的荒山、坡地较多,石磊带领一班人忙规划、抓建设,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了百亩苗木基地,还为液晶谷供热管道、港区变电站、民兵训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协调工作。在街道年终考核中,西花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工程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均圆满完成,石磊也被评为栖霞区完成2010 “四个建设”工作目标先进个人。
出字幕成长:在关心群众中做优秀干部
(出石磊日记——我们不用局限于待遇、局限于结果,即便是三年之后又回到原点,我还是要跟一无所知一样付出。因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信仰、希望、挚爱和顿悟中度过的。
————摘自《石磊日记》2008年7月23日))
过去的西花村社区,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干群关系一直不够融洽,很多人也对石磊这个小秀才能不能扛得住表示怀疑。
上任伊始,石磊每天带着笔记本深入村组干部和农户听取意见、收集建议,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跑遍了全村5个村民小组。修道路、建桥梁、改水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去年村里经过集体研究,把老年生活费从每月50元提高到了70元,田亩使用费也从800元增加到了1000元,每户村民可以享受80度免费的用水补助,对考上一本、二本大学的学生,村里分别给予4000元、2000元奖励。石磊还主持修订了《村规民约》、《居民服务待遇规定》等村级管理制度,并带头严格执行。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多数群众的真实意愿,他提出了“民情监测员+干部联系点+共同出点子”的村级治理新思路。还还创新村情信息公开方式,利用手机短信这一新平台实现了干群之间的互动。
(出石磊采访同期声——)
村官职务小,心中舞台大。作为优秀大学生村官,石磊先后受到李源潮、罗志军、石泰峰等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多次作为先进典型参加各类大学生村官座谈会、招聘会。石磊说,他将牢记领导提出的“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的要求,用信念和青春,实践好扎根农村、造福一方的诺言。让飞扬的青春岁月汇成一支歌,一支难忘的歌!
第三篇:从科技示范户到科技带头人
从科技示范户到科技带头人
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奉喜
张奉喜现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今年40岁,1996年12月入党。张奉喜从1994年承包村窑场起家,靠科技壮大规模,有了一定的积累的他,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受到了群众的爱戴、信任与支持,2002年5月份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由一个科技示范户成长为科技带头人。永不知满足的张奉喜,现在又把目光看得更长远,2002年底,他又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鸿润纺织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全村群众向更加富裕之路前行。张奉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示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又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去年,该村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农村综合工作一等奖。
1994年,张奉喜承包了村砖窖场,那年他才31岁。从那时起他就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烧砖是一项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损失很大,为了尽快掌握科学的烧砖技术,他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书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干,他还跑遍了当地所有的砖窑场,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经验,通过自己的刻苦与努力,逐渐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当年纯收益就达5万余元。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房地产业的升温,砖的价格一度攀升,他紧紧抓住机遇,当年实现产值120万元,纯收益达50余万元。近几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张奉喜始终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赢得市场,这几年,每年纯收益都在15万元以上。现在本村群众在他砖窑场打工的多达80多人,年平均工资近万元。
首先富起来的张奉喜没有忘记乡亲们,近十年来他多次拿出钱来支持村里石渠路面硬化、校舍维修等公益事业,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他还多次资助困难群众,解决群众疾苦,1995年,村民张成田妻子患病,需要2000多元治疗费,但多方求借没有凑够,张奉喜知道情况后,主动给张成田送出1000元钱,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1996年,张奉喜入党后,他更是把解决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职责,1997年,当绝大多数群众摆脱贫困时,村民张奉善却因家庭负担重,致富无门路等多种原因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张奉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张奉善,借给3000元钱让他饲养黄牛,张奉善一次性买了5头黄牛,当年纯收益5000余元,并逐步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路。
“当我看到群众为1000、2000元钱而四处求借时,当我看到有的群众还为医病、孩子求学、生活无着发愁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群众不能富起来,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失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我一定要贡献最大的力量,使群众都能尽快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张奉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张奉喜被任命为支部副书记后,他更是竭尽全力、尽职尽责的领导群众发展经济。两年多来,兴修石渠2000多米,使全村2000多亩涝洼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冬枣、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100余亩,扶持30多户群众从事运输、贩买、服务等个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2年5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张奉喜被全村党员满票选举为村支部书记,又以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上任后,他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民愿的基础上,向全村群众作出了公开承诺,即在任期内新建8个民营企业,年内新上3个民营企业,吸纳200多人群众务工;铺设通往村中的公路,年内硬化村前中后三条主街;转移劳动力500人,年内转移150人。
承诺后,给了他压力,但更多的是带给他的动力。在兴办民营企业方面,他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动员群众招商引资,在村西规划建设了曹庄村民营园区。在他的发动下,原在铸造厂工作的村民王锋放弃铸造厂的优越条件,决定回家自建一处铸造厂,但苦于资金缺乏。张奉喜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跑到王锋家中解决难题,一次性为王锋担保贷款50万元。去年11月份,该厂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建设,顺利投产运营。后来,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又上了一家机床加工厂。到了10月份,全村还没有实现年内新建3个民营企业的目标,张奉喜坐不住了。他感到如果支部书记光说不做,不搞示范,群众发展民营企业的热情不会很快上去。作为支部书记,就要做群众的带头人,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他多方调查论证,决定建设一个纺织厂。创业是艰辛的,为了加快厂房建设速度,确保工程质量,他曾40多天没回一次家守在工地。12月份,经过2个多月的艰辛与努力,鸿润纺织厂投产运营了。在第一批60多名工人高高兴兴进厂上班的时候,张奉喜流出了幸福的泪水。他说:“当我看到工人们在厂里快乐的上班,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我感到了最大的幸福”。
第四篇:从科技示范户到科技带头人
xxx现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今年40岁,1996年12月入党。xxx从1994年承包村窑场起家,靠科技壮大规模,有了一定的积累的他,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受到了群众的爱戴、信任与支持,2002年5月份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由一个科技示范户成长为科技带头人。永不知满足的张奉喜,现在又把目光看得更长远,2002年底,他又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鸿润纺织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全村群众向更加富裕之路前行。xxx,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示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又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去年,该村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农村综合工作一等奖。
1994年,xxx承包了村砖窖场,那年他才31岁。从那时起他就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烧砖是一项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损失很大,为了尽快掌握科学的烧砖技术,他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书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干,他还跑遍了当地所有的砖窑场,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经验,通过自己的刻苦与努力,逐渐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当年纯收益就达5万余元。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房地产业的升温,砖的价格一度攀升,他紧紧抓住机遇,当年实现产值120万元,纯收益达50余万元。近几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张奉喜始终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赢得市场,这几年,每年纯收益都在15万元以上。现在本村群众在他砖窑场打工的多达80多人,年平均工资近万元。
首先富起来的xxx没有忘记乡亲们,近十年来他多次拿出钱来支持村里石渠路面硬化、校舍维修等公益事业,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他还多次资助困难群众,解决群众疾苦,1995年,村民xxx妻子患病,需要2000多元治疗费,但多方求借没有凑够,xxx知道情况后,主动给张成田送出1000元钱,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1996年,张奉喜入党后,他更是把解决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职责,1997年,当绝大多数群众摆脱贫困时,村民xxx却因家庭负担重,致富无门路等多种原因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x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xxx,借给3000元钱让他饲养黄牛,xxx一次性买了5头黄牛,当年纯收益5000余元,并逐步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路。
“当我看到群众为1000、2000元钱而四处求借时,当我看到有的群众还为医病、孩子求学、生活无着发愁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群众不能富起来,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失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我一定要贡献最大的力量,使群众都能尽快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张奉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xxx被任命为支部副书记后,他更是竭尽全力、尽职尽责的领导群众发展经济。两年多来,兴修石渠2000多米,使全村2000多亩涝洼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冬枣、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100余亩,扶持30多户群众从事运输、贩买、服务等个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2年5月,村“两委”换届选举,xxx被全村党员满票选举为村支部书记,又以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上任后,他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民愿的基础上,向全村群众作出了公开承诺,即在任期内新建8个民营企业,年内新上3个民营企业,吸纳200多人群众务工;铺设通往村中的公路,年内硬化村前中后三条主街;转移劳动力500人,年内转移150人。
承诺后,给了他压力,但更多的是带给他的动力。在兴办民营企业方面,他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动员群众招商引资,在村西规划建设了曹庄村民营园区。在他的发动下,原在铸造厂工作的村民王锋放弃铸造厂的优越条件,决定回家自建一处铸造厂,但苦于资金缺乏。张奉喜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跑到王锋家中解决难题,一次性为王锋担保贷款50万元。去年11月份,该厂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建设,(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顺利投产运营。后来,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又上了一家机床加工厂。到了10月份,全村还没有实现年内新建3个民营企业的目标,张奉喜坐不住了。他感到如果支部书记光说不做,不搞示范,群众发展民营企业的热情不会很快上去。作为支部书记,就要做群众的带头人,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他多方调查论证,决定建设一个纺织厂。创业是艰辛的,为了加快厂房建设速度,确保工程质量,他曾40多天没回一次家守在工地。12月份,经过2个多月的艰辛与努力,鸿润纺织厂投产运营了。在第一批60多名工人高高兴兴进厂上班的时候,张奉喜流出了幸福的泪水。他说:“当我看到工人们在厂里快乐的上班,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我感到了最大的幸福”。
第五篇:从“村官”到“银行人”
从“村官”到“银行人”
【导读】金融服务三大工程2010年3月,宿迁民丰农商行在江苏首开先河,在宿迁地区率先招募10名卸任大学生村官; 这年7月,盐城东台农商行也引进10名任职期满后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继之,江都、阜宁、东海、六合等地农商行
金融服务“三大工程”
2010年3月,宿迁民丰农商行在江苏首开先河,在宿迁地区率先招募10名卸任大学生村官; 这年7月,盐城东台农商行也引进10名任职期满后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继之,江都、阜宁、东海、六合等地农商行、农信社,也纷纷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2011年,又有多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加盟兴化、靖江、泗洪、沭阳、建湖、滨海、海门、海安、如皋、如东等地农商行,东台、东海等地农商行、农信社似乎尝到了引进大学生村官的甜头,二度向村官“招手”。
2012年,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打开大门纳贤才,联合发布招聘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专项招聘信息,并着手制定培养计划,引导全省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虚席200多个工作岗位,以待优秀大学生村官。
留村、留行、留社都是“留下来”
以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为代表的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招聘期满大学生村官,无疑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多元发展以及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开辟了又一条道路。有高校学者指出:离乡不离土,转岗不转型,村官留村、留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都是留在基层,都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所处工作岗位、服务方式不同而已。
在东台农商行,现就职于市场营销部的前村官25岁的王春梅向笔者道出心声:几年与农民直接接触,了解到广大农民在创业致富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就是资金短缺问题,加入走在支农最前沿的信合团队,既能利用所学给予广大农民技术支持,同时熟悉当地情况,又能有效引导信贷资金向那些资金困难的农户倾斜,真正起到带动农村全民创业致富的作用。
付晶晶是2007年首届省聘大学生村官。2007年至2009年,她在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担任村委会主任一职。2010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被宿迁民丰农商行吸收,并被分配在原任职乡的屠园支行。该行在辖区内实施“阳光信贷”工程时,她有效发挥了对当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保证了屠园乡7929户农户“阳光信贷”基础经济档案资料的准确采集以及准确授信。
新岗位发挥“老经验”
近年,江苏省农信社系统致力于推广“阳光信贷”工程和构建农村快速支付系统,在覆盖千家万户的支农、便农、惠农服务中,村官凭借熟知民情、民意,工作如鱼得水。
东台农商行市场营销部共46人,平均年龄30岁。在27名近年新进大学生中,19名前村官的营销业绩均在中等以上,余金杭、孟银银等甚至名列前茅。问及他们的业务拓展“秘笈”,余金杭说:“两年在农村工作,让我混了个“一厚”、“三熟”!”看到笔者疑惑的目光,一旁的孟银银笑着解释:“脸皮厚+人熟、地熟、情况熟呗!因为人熟、地熟、情况熟,放贷款,多了“二郎神”的天眼,所以贷款的针对性、安全性、效益性更高;因为皮厚,吸存揽储上,嘴甜腿勤,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与好感,所以储蓄资源更丰厚。”
“经过农村基层实践锻炼,我们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我们知道怎样与老百姓聊,才会让他们愿意听你说话、愿意和你说话。”江都农商行丁沟支行行长助理前大学生村官陈志强是系统内远近闻名的“马大姐”,由他出面,曾多次化解老百姓对制度执行的不理解、抱怨和投诉。
用得当,干得好,留得住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王必武介绍:从决策招募大学生村官的那一日起,江苏各地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已经着手建立配套机制。在实践中帮助尽快完成从村官到“银行人”的角色转型。
宿迁民丰农商行重视正向激励,特别出台了专门针对入行后大学生村官学习的学费报销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加银行、会计专业资格以及更高等级学历考试、学习、培训。为了把村官培养成“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优秀人才,该行还实施“有上有下,再上再下”的培养模式,安排他们在农村—城区—农村网点进行循环工作,既让他们把握农村市场,又让他们熟悉城区复杂的业务品种,全面了解、掌握金融业务知识与技能,更好地服务县域和农村地区客户。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江都农商行2011年招聘的8名前大学生村官如今已有4人被破格提拔为支行行长助理。
使用得当,就能激励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发展得好,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自然能将他们留得久。
中公农信社中公金融人为您搜集整理,更多资讯,关注河南中公金融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