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



第一篇:佛七讲话

佛七讲话

佛七讲话

会性法师主讲 智锦敬记 台中灵山寺佛七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岁次丙寅十一月

第一日 坚定信心—信佛言、信佛愿、信佛土 第二日 坚定信心—信法门、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 第三日 发深切愿—求生西方 第四日 力行念佛—正行(发菩提心、专持佛名)第五日 力行念佛—正行(发菩提心、专持佛名)第六日 力行念佛—正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一日

各位莲友:

现在这就叫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在这里亲近阿弥陀佛。

灵山寺打七,历史已经将近四十年,过去每年打七多是雪公老师在这里开示,若是久修的莲友,已经听过很多佛法,当然对念佛的意义,一定是澈底明白,不须要再说。但是本寺住持普闻法师,专程邀我来,在佛七中和诸位结结法缘。为了要让新参加佛七的莲友们明白念佛的意义,不妨抽点时间来讲说念佛的要义。

首先须要知道:为什么要打七?打七的起源从那里来?

这里念佛,下午的那支香也有诵阿弥陀佛,我们平常晚课也诵阿弥陀经。七日专修念佛的来源,就是从阿弥陀经来的。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一日至七日专念佛号,能够得到一心不乱,这就叫做结期修证,定期专修。并不是没打七就没有念佛,平时大家是专修念佛的人,也照常在念佛。只是平时可能是早晚二课,或者是日常行住坐卧,随分随力,随缘念佛。不能专心,要修一心,比较困难,所以定一个专修的时间。经中说一日至七日,能够得到一心不乱。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乱,将来才能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定期专修,七日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原因就是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形成七日专修的课程。但是并不一定一个七日,就能得一心。当然利根、上根上智的人,七日可能就会得到一心不乱。若中、下根器,可能一个七日就不够。二个、三个七日,甚至七个七日。若是继续一直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一心不乱来念,念到得了一心不乱,这样一定能够成就,绝对不会错。不管你是不是会得到一心,在七日中共同专修念佛,受用就很大。最少在念佛的时间内,身口意三业清净,得到无量功德,种下将来往生的殊胜因缘。

我们应当要明白,念佛的目标在那里?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修行,跟著佛修行,比较容易断烦恼、了生死、成佛果。追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要去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学佛的通途,也是为了要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凡是学佛,不管是修什么法门,总不离这根本目标,我们要学大乘佛法。念佛的目标也是一样,假定烦恼还没完全断尽,仗佛的大愿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努力进修,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念佛应当要怎么念呢?阿弥陀经中说得非常详细,就是要具足三种的条件——三资粮。有信、有愿、有行三资粮具足。‘信’要深信、‘愿’要切愿、‘行’要力行,努力去修行,念佛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

首先说‘信’:我们念佛不但是信心最重要,就是修一切法门都要信。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众道之源,功德之母。若没有信心,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有深信,一切善法修行才能增长,一切功德才能成就。就是说:若没有信心,功德法财不能生长,智慧不能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都是从信生起,我们学佛就要有信心,有智慧。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无穷无尽,深广有如大海,我们要得到佛法的受用,要有信心才能进入,有智慧才能度过佛法大海,达成学佛的目的。才能亲到宝山,得到众宝。信有如双手一样,来到宝山,若没有信心,就像没有用手去拿宝。来到宝山,若用双手去拿宝,就像信心。有智慧,有信心就能得到佛法的无上法宝,所以最重要就是信。

念佛的人,首先要信,信有几种的意义呢?道理很多。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得很详细,我现在总合起来分为七种来说:第一、信佛言。第二、信佛愿。第三信佛土(音:度)。第四、信法门。第五、信因果。第六、信自心。第七、信事理。

第一、信佛言:‘佛’就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第一要深信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语。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起来有经律论三藏教典,我们应当要尊重。依照佛所说的道理,来真实修行,来念佛。

有人说:‘我们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应当就要念释迦牟尼佛才对啊!怎么不念释迦牟尼佛,而念阿弥陀佛呢?’应当要知道,是我们的教主叫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我们是释迦世尊的弟子,应当就要依教奉行,照佛所说的,要念阿弥陀佛。在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净土三经中,还有其他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大集经、无量无边的大乘经典中,都是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既然是专修念佛法门,就要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深信释迦世尊所说的言教。

信就是要除去心中的狐疑,‘断疑生信’才能达成念佛的目的。疑若没断,信心不能增长、不能扎实。所以对佛言不要有一点点狐疑的地方,尤其到现在末法时代,法弱魔强,有许多种种异言杂说,往往站著其他的立场看佛法,使人对净土法门,会生起种种狐疑。我们学佛要以佛的圣言量作标准,就是释迦世尊所说的经律论三藏教典作标准。不可被异言杂说所摇动。我们完全要深信二千多年前降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所说,要我们念佛的法门,去实行。就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再现前,说:‘某人啊!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另外又有比念佛更好的修法。’我都不相信,我要信二千多年前出现世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你现在叫我不要念,我也不相信,应当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

大梅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住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去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怎么说?’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指月录八)

你会觉得奇怪!讲念佛怎么说到参禅去了?我举这个故事,即表示念佛的人要有像大梅禅师的坚定信心。马祖明明教他‘即心即佛’,后来说:现在不是了,现是‘非心非佛’!他也不相信。

我们要破除一切疑惑,深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念阿弥陀佛的法门,一直念下去,念到成佛为止,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这点要特别注意,这是信义的第一种——信佛言。

第二、信佛愿:此‘佛’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要深信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

有人说:‘你一天到晚把“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阿弥陀佛会被你们念得生气呀!例如孙子叫阿妈,一天到晚叫个不停,阿妈一定会生气!’

不会的,阿弥陀佛不但不会生气,而且是十分欢喜!这话怎么说?阿弥陀佛要我们念他的名号呀!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其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念他的名号的明证。怎么可以拿‘孙子叫阿妈’来作比呢?(所谓‘生气’、‘欢喜’,皆是随顺世间的方便权说。佛是‘八风吹不动’的,那有‘气’‘喜’?不可当真。)

四十八愿中,众生‘闻名获益’之愿,就有十三愿之多(十八、二十、二十四、二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闻名尚且能得广大利益,何况称念?所以莲池大师说:

‘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万行而无遗。’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像一只大船,我们在这茫茫苦海中,无所依靠,惟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才能脱离此五浊恶世的苦海,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彼岸。莲友们!赶快上船吧!这就是信义的第二种——信佛愿。

第三、信佛土:深信实实在在有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阿弥陀佛在说法度众生。在阿弥陀经中,释迦世尊一开始就告诉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注意这段经文中二个“有”字。所以报恩论说:‘极乐世界,实有其地,阿弥陀佛,实有其人。’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有这一个国土。极乐国土中,真真实实有究竟圆成佛果的阿弥陀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极乐世界说法度众生。以九品莲华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往生佛国,所以我们要深信真实有他方世界,有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科学未发达,说这个世界以外,在太虚空中还有很多世界,人都还未必相信。现在科学家的经验,在太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由此可证明,佛经所说的十方世界真真实实是有。既然十方世界真实是有,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绝对是有的。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有的。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度众生,绝对是真实,千真万确,释迦世尊绝对不说不实的话。金刚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世尊所说的话,决无虚妄,要信心坚定,认真念佛。

这就是信义的第三——信佛土。

第二日

各位莲友:

昨天晚上说念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三资粮:深信、切愿、力行念佛。这三种的要素若具足,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字分为七种的意义来说明:

一、信佛言。

二、信佛愿。

三、信佛土。这三种昨天晚上已经简略讲过,现在要说第四信法门。

第四、信法门:就是说:要深信释迦世尊所说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法门,也就是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依佛所说,如法修行,一定能够达成往生佛国成就正觉的目的。信念佛法门是怎样信呢?须要明白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门无量无边。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佛就说有八万四千的法门,来对治众生的烦恼。使个个众生能断烦恼、了生死。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门门可以入道。无论修那一个法门,最后都一样可以断烦恼、了生死、成佛果。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趣向正觉的方便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边;但是到了归元,究竟同成正觉,不二不别。不过,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们须要选择,适合我们现在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来修学的法门。中国佛教有十宗,总合起来不出律、教、禅、密、净。这五字就能统摄中国佛教所流传的一切佛法。净:净土念佛法门。其他的法门虽然也是一样可以入道,但是适合末法众生、人人能修的法门,惟有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有三种殊胜——殊胜的意义,虽然很多,但是简要的说,总不出下列三点:

第一点: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就是念佛法门不论是什么根性的人都可以修,上根上智固然能修、就是钝根的人一样可以修。所以古德说:‘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就是说:上根上智的人不能超出这个法门;下愚的人也能修这个法门,也能入道。所以这个法门,‘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就是说: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有智慧——上根上智,乃至一般的愚夫愚妇都能修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念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连三岁小孩也会念,不过要将这句佛号念到纯熟,念到一心不乱,甚至八十老翁未必能够修好。所以这个法门不论是什么根性的人都能修,而且最方便、最容易,印光大师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下手修只念阿弥陀佛很容易,成就的功行很高。用力很少,不必用很大的力量来修,但是所得的效果很迅速,很快就达成那个功效。只是至诚恳切、认真念,一定能成就很大的利益。达成一心不乱、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法门能边做工作边修行。事实的证验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中说得很多,若去参考看,就可以明白,是现在末法时代最普及的法门。因为若去参禅、修观种种,一般人在工业社会很忙碌,要专一参禅很困难做好。要修观没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善知识指导,也困难,不易成就;唯有念佛法门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明白念佛法门的意义,依法专修,一定能够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发心念佛,现在台湾念佛法门已经很普及,可以说是莲风吹遍宝岛。若在几十年前初光复的时候,那时很不普遍,世俗的人对念佛法门有很多误解,甚至往往误会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世间人做好事时,若给他念佛,他就不高兴。记得我初出家不久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到了一位同学家,正好做新居志庆的喜事。我一遇到,近十年没有见面,小时候在一起读书,一见到欢喜。我时常在念佛,念习惯了,见面时第一句话就念‘阿弥陀佛’。他听到我念‘阿弥陀佛’气得半死,就骂我说:‘我今日住新屋,良时好日,你就为我念阿弥陀佛,你是希望我死吗?’生起这样大的误会,他不知道念阿弥陀佛是好话。我说:‘这是好话,你不要误会人死才要念。’‘我看到人死了,就请人念阿弥陀佛,我还没死,你怎么为我念阿弥陀佛?’不知意义,才会生这种误会。他不知道阿弥陀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量寿、无量光。‘你新居志庆,我为你念无量寿、无量光,不是很好吗?’当时为他说明,他的误会才消释。甚至有一部份的人,误会马路边立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在那里,那人就永久不会超生,永久做枉死鬼,不肯给人立,这是大错误。不知竖立佛牌在那里,就是要让人念佛。人一经过,见到六字洪名就念一句。一人念一句,千万人念,功德就能使死的人超生,能出苦。由竖立佛牌使枉死的人能超脱、能出苦是最好的事情,他却误解会堕落、不能超生,根本是错误。世俗上对阿弥陀佛的意义没有了解,发生的误会情形很多,我只是举出二点来说明。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人人明白,不须要多解释了。

现在须要说明的地方就是:有一部份宣扬其他法门的人,往往会为了要宏扬他的法门,将念‘阿弥陀佛’法门曲解,或是将身价贬低,使他的法门能够宏扬。实际上,在佛法中不论是那一宗那一派,都是佛法,平等宏扬。不可起有高低的心理,不可生起抑扬的心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不论修那一个法门,都可以使人成就佛法的利益。既然是这样,随众生的根机,他若欢喜修净土念佛法门,我们就要对他赞叹,使他念佛成就。他若欢喜修禅,我们就赞叹他参禅的好处。不须要说:‘你不要参禅,跟随我念佛。’也可以禅净双修,所以应当彼此互柏赞叹,所谓:‘若要佛法兴,须要僧赞僧。’彼此互相赞叹,法门上彼此互相赞叹,出家众也互相赞叹,这样佛法才能兴隆起来。不可为了宏扬其他的法门,要压低念佛法门,就发生很大的错误。就像百喻经中有一比喻说:‘有一老师度二徒弟,老师生病脚酸,叫二位徒弟捶脚。二徒弟一人捶一脚、甲徒弟捶右脚、乙徒弟捶左脚。二位徒弟在相争谁捶得比较好,不好好捶。等甲师兄不在那里的时候,乙师弟将甲师兄所捶的右脚大力捶断’。不知道这样一捶是捶死师父,不是捶死师兄,结果发生这种大错误。现在如果在法门上发生争斗,就和师兄弟相争捶师父的脚,捶断的情形一样,很冤枉。所以我们要在法门上彼此互相赞叹。就是说: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可修,这个道理,我们一定

第二篇:七佛小学党支部党务分开制度(精选)

七佛小学党支部

党务公开制度

第一条 党务公开的内容,严格格按照公开目录确定,由相关工作责任人提出,经分管领导把关、主要负责人审查批准后,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行公开。

第二条 对拟公开的内容,相关工作责任人应及时填写《党务公开事项申报单》,提出拟公开的范围、形式和时限等,并报分管领导把关。

第三条 分管领导应对相关工作责任人提出的拟公开内容是否符合公开目录要求、是否存在涉密问题等进行严格审查把关,提出公开意见,报单位一把手批准。

第四条 单位一把手应对拟公开内容作全面审查,确保公开内容真实、全面、可靠。

第五条 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单位一把手签批意见后及时按规定要求进行公开,并做好材料归档和意见建议的收集处理工作。

第六条 党务公开的内容一经发现失实,必须立即更改并按照《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七佛小学党支部

2012年5月

第三篇:2011年七佛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方案

2011年青川县七佛乡中心小学校

教师普通话测试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为了迎接市规范汉字示范校验收,根据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及教师队伍状况,经学校研究决定特举办2012教师普通话比赛活动。力争通过此次活动,提升教师的群体素质,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塑造教师新形象。

二、组织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参赛对象: 学校所有在职教师

四、测试时间: 2011年9月中旬

五、测试地点: 教师会议室

六、测试内容:

抽签选择内容,所选文章每篇的朗读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

七、测试方式:

参加测试的教师先抽签决定朗读次序。参赛时,先读自选内容,再读抽取内容,1号选手随机抽取一篇文章,准备3分钟后上台朗读。1号开始朗读时,2号随机抽取一篇文章做准备,待1号结束朗读后,2号接着朗读,3号随机抽取一篇文章,以下依此类推。

八、评分标准:

1.语言(60分)

(1)语音:发音准确,声调、句调准确,没有语音缺陷,没有方音,声音洪亮。(20分)

(2)语速:语速自然流畅,停顿、断句得当。(20分)(3)节奏:节奏优美,富有感情。(20分)2.感情表达(30分)

(1)要能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感情处理要得当。(2)要富有感召力、感染力,能引人入胜。(3)态势语恰当。3.台风(10)

台风自然大方,精神面貌好,上下台符合规范。

第四篇:七佛小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七佛小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王德林全面领导七佛小学卫生工作。

副 组 长:张远轮负责学区内卫生工作的安排、指导、检查评比、资料搜集、整理、组卷存档、总结表彰工作。

成员:潘思琴负责中心校内的卫生监督、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工作。

值周教师: 负责学校本周卫生的监督、检查、评比和整改工作。利用集会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及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工作。

食堂管理员:伍康琼 负责学生食堂内外的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整治、保洁工作。

各班主任: 负责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指导并督促本班学生搞好教室及公共区域的卫生整治和保洁工作。

各班生活委员: 负责配合值周教师对全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青川县七佛乡中心小学校

2010/11/15

第五篇:佛

《佛学思想》2008年03月29日 星期六 10:46

一,佛学人生观。

因果通於三世;“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受者是”。

人有身、口、意三业,可为亦善亦恶。

阿赖耶识是生命根本,万法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人肉体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生命本体则是永恒存在。

每个人所具备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但是对我们的佛性并无损灭,人人皆可成佛。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的众生”。

佛学的大乘和小乘都为运载之意小乘者是自度,大乘者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人。曹孟德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寿几何?”还有;“朝露去日苦多”也都说明了,人生如朝露,生灭无常。杜子美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也说明了人生骨肉流离,聚散无常。又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也说明了人的青春无常,人事无常。

二,无我。

世间法,自时间上看是;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常往。自时间上看,因缘所生法,无真实之我。我们的身体是实中有虚,经不住大自然的磨损,从生开始就走向灭。所谓我就是佛学中讲的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从科学上讲人体是由;“碳、氮、氢、氧、硫等十五种元素抅成的。人生一世,就象是一幕电影,放映机中的胶片不停的转,银幕上的影子不停的动,前影即逝,后影即显,银幕上一旦出现空白,表示做事告终。释迦牟尼的根本思想观就是;以空为根,而有的则是;“缘生观”。

三,参禅日记。

著名禅学大师,南怀瑾给弟子金满慈的问答摘录如下;

1,无形无象是用之则有,舍之即空。

2,另一个我,存在于肉体身之我,皆如月亮影子,并非真月。月本无光,反映日光而有

明。性本无我,反映识心而有用。于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类众生万类生。若能心空一念,则万里无云万里天。此性本自圆明清净,即今我尚不可得,何况另一幻我,甚至千百万亿幻我耶!。

3,浮云世事一身轻,成佛登仙也外行。纸上谈兵原梦语,不然何计追今生。

一枕沉酣梦未成,灯前握管过三更。慈云遍洒杨枝露,尽八层楼化雨声。

4,中阴身,是指现有之色身(肉身)已舍,尚未再得新生命而言。灵魂出窍者,指现有

之色身即陷在离魂症状态,即神经肢体有大半停止感觉功能现象。

阴神,只属于自己看得见自己知道,听得到。能接触到外界与自身以外,物质世界

之种种事物与人事。

阳神,便是此色身,别人可见,可听得到。聚而成形,散而为炁之变化身。

涅槃;并非死亡之沉寂,涅槃乃充满灵明活泼、凝静、极寂静,生机未动之初的寂寞

大乐。

练功时自觉人越长越小,是色身在转化中,道家叫返老之象也。

童真不泯,容易入道。

业力不同,色身的果报与心、理、思想都不同。

清净即境界,是境即无常,那个能清净,能不清净才是你的。

若能忆想而不着,知过去、未来,一切有,一切空,皆如幻梦,事来则应,过了不留,则可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何时何处非佛国净境耶i

有心即错,用心即乖。

这个世界,何尝不是被我们这些大人、老人、白人、黄人、黑人贴满了鬼画符和玩具吗?

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再深入,证知心,能转物之效果,则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二空;指人空(我空)法空。

认清;静、虚灵为安乐,不知不垢不净、非动非静、即垢即净、即动即静之大机 大用也。

夜半子时,乃地球与天体相接,正阳之气发动,自身内外与之互相感应,甚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人的生命,无始无终。凡夫现有之生死,只是无始无终分段而已。故意长生或分身它类往生它方,大抵属变易生死,只有大成就、大澈悟、了了生死一切自 在。人生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之。人生要看得开,放得下。

梦中非中阴身,中阴又名中有,是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人死了才叫中阴,未死前叫灵魂或叫识神。空气动而生风,风相何在?如不见树上叶子摇动或吹到人身上,谁知道有风呢?这就是虚空借物而显其用。而灵明自性,亦无名无相,它是借人而显其用,而人又借之以灵,互为因果。无佛处莫留恋,有佛处急走过。一切不住,一切住,住即不住,方为解脱也。宋代诗人苏东坡说;世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印度人永远是躺着度过生死的,佛也要高唱智觉也!白黄之光,均是祥瑞之征,目乃心之机。

雪能变水,水能结冰,冰复变水,转来转去水性不变,这就叫随缘不变。变者是相,不变是性。

佛菩萨已无男无女相。观音是过去无数劫前之古佛,化身千百万亿,为悲念女人,才在此世化身为女相。清朝一女诗人,“金云门”诗;神仙坠落为名士,菩萨慈悲现女身。

人死后,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因为业是无影无形的可以随身,有形有相的东西一样也带不走。

古德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

元神是体,识神是用。识神象聪明、顽皮的孩子,作祟的是它,瞬息万变,它作起乱来,元神也要退位。我们练功就是训练识神,不让它兴风作浪,它就成了元神之用了。识神妄念之府在脑,心则无所不在,不在内外中间亦含内外中间。修道人未达心脑虚之境,故千般苦不得证见。

意想身体某部位有火就象火,有江河象江河之原因,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人与人有感情,分别时难受为何啊”

答;“菩萨有情终有累,如来无相亦无心。情与无情之际,诚难也”。

问;“人死后,灵魂从那出去”

答;“人死时,灵魂出路在头顶,百会穴”。庄子说;“明生死无常之理也,不可执着生与死“。

真正修道人,没有昼夜之分别,只要心存在“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烦恼,并非痛苦之意,烦——惑也,恼——乱也。

修炼空了,不是活着没意思,是真空含妙有,视生死如涅槃,皆如昨梦。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虚含万有,生灭去来,本无动摇,本非生灭,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又有何动何定之别,心无所住,即佛、魔不到处。

如果说清净心是万里晴空,妄念就是朵朵白云,实际上是不相干的。

肉团心只是这部机器一个重要零件,而真心虽无形无相、无方所、空灵如虚空、它是这部机器的主宰。肉团心随人体这部机器共存亡,真心却永远不朽的,它另找一部机器 以显其用。经修练者把它练成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来去自如,那么它就可独立存在了。

神是法身起用,法身是神的本体,神是法身之用。

无业禅师,皇上屡召不去,却从别道走了,多么自由自在。隐山(龙山)和尚两首偈其

一,“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干。

问;未开顶的人死后,识神会从九窍之中的任何一窍出去,不但转入轮回,甚至会流入畜牲道,所以从顶门梵穴出去,才能上升,那么识神就在体内了,可是元神是不在内外中间的,识神即是元神之用,何以又分开呢?

答;“然真彻悟者,顶门梵穴必通。顶门乃中脉,直经之正门也。未经道体之空者,识为识神,亦可谓之为阴神。证悟元空者,方为元神,亦可称谓阳神”。

问;心无所住,算不算心体离念?无心是否是真空?

答;“无无所住,即心体离念。念本无住,何须你离,既云真空何有无心?凡情无心 实乃大昏沉,大失念也,心即无心,心乃真心,真亦不住,何处觅心?”

“ 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其意是;空中含有,有中含空,有自空起,空自有立。事理无碍者,空是理,有是事。

大觉法庆禅师谓侍者曰;“吾化后,汝可唤之,若能回是有道力也”他不但予知 报谢,而且能唤回,真正成道者。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阅世五千年,求术者众,求道者寡。

修行三大劫,感德者少,报怨者多。善恶到头都不着,方知此是本来人。

僧曰;如何离生老病死?

师曰;青山元不动,浮云飞去来,白云与我共无心。

因人施教,并无定法。

问;我有意找本来人,结果它虽无形无相,却并不是无影无踪。我认为它就是一点灵 知。那点妙用,无论应事接物的见闻知觉上或语默静动上,都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在不应事物时不知它去何处?

答;周流六虚,变动不居,隐现无常,鬼神莫测。

缘会则聚,缘散则灭,生而无生。成天吃饭,抓不到一粒米,成天穿衣,带不走一根线,一切无非是因缘的凑合。

在做功中或睡醒,似醒非醒时,不知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恍,立刻与我合而为一 了,吓了一大跳,都是神气凝聚之,“行阴境界”既心既物,并非外来,只是人具“受阴”习气之惯性,妄自作种种解,种种着相而已。

人的虚灵心,想找找不到。它不在上下左右内外,遇缘即显,无缘不现。它无所住无意中又到处碰到,它与觉性有关,只可体会,不可言传。

修道人当他要坠崖之际,在一瞬间,他应能用定慧力,一念从顶门抛出,身心立即 分开,灵之觉性独立存在,借此脱壳,岂不妙哉!。

缘生法的道理是,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念上起念,法中生法所形成,最后一切皆 幻,归于空寂。所以说;空能生有,有复归空,用过去事物可证到。无明四相,既生、住、异、灭是妄念四想。妄念由心起,空是体,妄念是用,如水之与波,波平即水,妄灭归空。

佛在灵山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在灵山塔下修。

时间它无形无相,却能使人衰老死亡。一年四季,花开花谢,时间无始无终。年月日 是人划分的。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之别,它是幻化的、生灭的。

欲坚道力,凭魔力。心即性,性即心。心性即法身,因它有不变,随缘二义,犹如水性,能随方就圆,去了规矩仍然是水。它遇冷缘即凝为冰,遇暖缘复化为水,冰水无 二,心性亦然。所谓迷时凝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所以说心性不二。

人住房子如住笼,鸡笼今天提到那里,明天又放到那里,这批被宰了,下批鸡又来住,谁来住就是谁的家。所以说;人生如寄。诗曰;水中明月镜中花,把捉劳心乱似麻,飞出红尘脱俗网,大千世界住为家。这才是真正的家。

一个人如果到了日落半山时,还不能如倦鸟知还,是很可怕的。一定要等阎王下请贴 的时候,就不自由了。别说普通人,很多大师不是也没逃过此关吗?。

性格造成命运,性格为因,外境为缘,因缘相会,一拍即合,于是注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我不是宿命论者,从不算命和看相,但我却相信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它的道理。我不迷信,我却相信鬼神之说,宇宙之大,无奇不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