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人大法学院肖教授在法学院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致辞

人大法学院肖教授在法学院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致辞



第一篇:人大法学院肖教授在法学院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致辞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法学院肖教授在法学院毕业生欢送

会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到了跟你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站在这里,看着台下一张张青春焕发、阳光灿烂的笑脸,不管是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还是熟悉的、不熟悉的,就在说“再见”的此时此刻,画面被定格在我面前,并深深嵌入我生命的年轮中。

几年前,你们带着中学或大学时代的辉煌,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人大校园。感谢上帝的安排,在人大法学院的神圣殿堂里,我们相遇了,结下了师生之缘。九百张可爱的面孔,在相处的一千个日子里,每天都像花儿一样在我们眼前绽放。

几年里,人大成为我们共同的家。教二门前的大草坪、旧图后面的核桃林、知行楼旁的“百家园”、“一勺池”,留下了你们的笑声;巍峨的明法楼、雄伟的世纪馆,见证了你们辛勤的汗水;学校东门巨石上镌刻的“实事求是”的校训早已铭刻在你们心里。

几年里,你们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伤痛。有的人革命生产两不误,有的人学习爱情一团糟。突然而至的疾病、丧失亲友的痛苦、同学关系的困境、家庭经济的拮据、就业形势的严峻等,也可能一度让你们喘不过气来。

几年里,你们由当初的腼腆、羞涩的小女生、小男生变成了干练大方,温文尔雅或指挥若定的俊男靓女。你们的目光依然单纯,但你们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人大法律人的气质:成熟、自信、宽容、谦卑、坚毅、忍耐。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我都能认得出你们,因为在法学院的大熔炉里,你们早已脱胎换骨,你们的脸上已经刻上了人大法律人的烙印。

在我的课堂上,我喜欢用“孩子们”三个字来称呼你们。在这里,请允许我再叫一声:“孩子们!”

你们都是法学院的孩子!无论你们将来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成功或失败,法学院永远爱你们!法学院是你们永远的家!只要你开口请求,就必定给你应答;只要你来敲门,就一定给你开门。

我们当老师的,都是摆渡人,把你们从河的此岸带到彼岸。我们就是渡船上“老卖年糕”的艄公,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乐此不彼。我们的成就,并非仅在于写几本书,发表几篇论文,其实,我们当老师的,最大的奖赏,是你们,是你们在座的孩子们!

你们要走了。有两句话,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但现在,应该说一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一是要传播人大法律人的爱心。学法之人喜欢谈论公正,其实,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爱心高于公正。因为公正是法律人的理想,而爱心则是法律人每时每刻的行动。《圣经》说:具备爱心,必须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至少做到“不嫉妒,不吹嘘,不自大,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动怒,不计较别人所加的伤害。”要把人大法律人的爱心种子,如宁养服务、临终关怀、爱心支教、爱心基金、法律援助、校友文化等理念和行动,播撒到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圣经》还说:要“爱人如己”。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怎样看自己、待自己,就要怎样看别人、待别人,这就是“爱人如己”了。

二是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人是幸福的、感恩的、和谐的、健全的人。快乐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精神富足的一种人生境界,快乐给了我们生活终极意义的答案。快乐是我们一生一世的追求,远比我们的法学专业深奥、宝贵和重要。快乐可以让我们有归属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可以超越生活中一时的起起落落,而追求更长久的安身立命之道。那么,快乐从哪里来?《圣经》说,“施与比接受更快乐”。因此,快乐源于付出,只有在付出爱心、帮助别人、反哺父母、回馈母校、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快乐。

最后,祝福你们,孩子们!

祝你们快乐!

页 共 2 页

第二篇:北大法学院毕业生致辞

朱苏力: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致辞

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你们就要走出校园了,有些话老师该说不说,那就是失职。因此,趁今天这个场合,我首先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老师祝贺你们;也感谢你们多年的努力,造就的不仅是你们,还有我们,此刻的成就感;但还想唠叨几句。话题是几年前看电影《天下无贼》留下的,一直耿耿于怀。

影片中,傻根忠厚老实,对所有人都没戒心、不设防。怀了孕的女贼(刘若英)突然良心发现,想保护傻根,生怕他了解了生活真相,失望、受伤或学坏,愿意他“永远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男贼(刘德华)则认为,不让一个人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骗;生活要求傻根必须聪明起来;而一个人只有吃亏上当受过伤,才能重获新生。他强悍地反问:“[傻根]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就因为他单纯,他傻?” 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尖锐论战。都有道理;道德高下也并非一目了然。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老师更多偏向刘若英。不是不知道生活有阴暗面,但怕年轻人学坏,不让他们接触,最多来些话语谴责。我们太注意区分知识的善恶,与时俱进,还搞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似乎只要严防死守,像对付萨斯或“甲流”一样,或是装上个“绿坝”什么的,就不会有人感染,就能消灭病源,最终培养出一批时代新人,全面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和生活质量了。也就二十年吧,说是不能让纯真的心灵受伤,以保护隐私、防止歧视为名,我们就进步(或堕落?)到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公布考试成绩了!

鸵鸟战术不可能成功,校园也非净土;我只是担心有人被忽悠了。真傻还不要紧,傻人有傻福——想想傻根;而“天真是冬天的长袍”,能帮助我们抵御严冬。我最担心的是,过于纯洁、单

一、博雅或“小资”的教育,一方面让人太敏感、太细腻,一方面又会让人太脆弱。考试不好都“很受伤”,那考不上大学呢?求职或求爱被拒呢?更别说其他了。瓷器太精致了,就没法用,也没人敢用。生活中谁还没个磕磕碰碰?!

也确实很难接受刘德华的“残酷教育”,更无法实践。影片中,刘德华也没做到;他还是倒下了,为保护梦着天下无贼的傻根。更可怕的是,刚听罢“无毒不丈夫”,一转身,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李冰冰就满含热泪恳请原谅,把自己的导师交给了警察;老奸巨猾的黎叔只能连连感叹“大意了”。一个字——报应!莫非我们和刘若英一样,“怕遭报应,想做点善事积点德”。但一时的善良会不会变成长远的残忍?而且,我们真的善良吗,或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善良——其实证明的是我们的虚幻、虚弱并因此是虚伪?

这是教育的深刻且永远的两难。由此才能理解中国古代的“易子相教”、斯巴达教育以及毛泽东的“大风大浪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但这还只是生活磨难的替代品;严苛不让人长记性,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我有时甚至怀疑,今天大学搭起的知识殿堂,只是暂时搁置、部分隔离、更多是推迟了你终将面对的严酷,也缓解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疑虑和不安。

知识也未必能走出这个困境,尽管我们常常王婆卖瓜,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没错,但弄不好也,甚至很,误人子弟。它夸大了知识、博学、思想和理念的作用,捎带着也就夸大了知识传授者的意义;却低估了行动的意义,更严重低估了行动者的艰难。其实,至少我,或许还有其他老师,选择校园并不只因为酷爱学术、追求真理,还部分因为读书比做事、特别是比做成事更容易,也更惬意。校园教育注定是残缺的。它确实拓展了你某些方面的想象和思辨能力,却也可能因此弱化了你应对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出于责任,而不是愧疚,我把这些困惑和担忧,包括自身局限,都告诉你们。就是没法给你一张IQ卡,也没有密码;而且“是真没有”,即使“这可以有”,即使你像范伟一样举着斧子。希望你们重新审视并尽快走出校园。不要只用规范的眼光看世界。生活世界一定不规范,有时还抵制规范。不要把符合逻辑或看似普世的话都当真或太当真。生活不是逻辑;真正普世的无需倡导,有人促销的则一定不普世,还可能假冒伪劣。如果没有准备,一旦遇上忽悠行家或策略高手,甚至卑鄙小人,你就会手足无措。无论是消极无为,还是同流合污,即便愤世嫉俗,那也是行动力的丧失。说不定,一次情感创伤就毁了你的善良和未来——想想法大的付成励同学。

你就得像宋丹丹说的,“做[……]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请记住,是对自己。要抗造,经得起摔打,顶得住飞来横祸或无妄之灾。“好人一生平安”也就一只歌,听听就行了。出门被车撞的,并非都是,其实基本不是,不孝子孙或贪官污吏。就算民主法治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也消除不了办公室政治。安徒生童话里,你也得走到结尾,才能“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不是说放弃诚实和善良;只是老百姓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真正的善良只能出自知情的选择和坚持。

这些话冷峻,却不冷酷,更非冷漠。怎么可能不希望你们每个人都一帆风顺?!只是既然你走进了这个校园,生活在这个世界,你就注定不是为重复昨天的故事,听从教科书的安排。我们只能创造你的此刻,你要创造的却是自己的未来;你要实现的,不是别人——包括父母——对你的期待,而是,最好是,你对自己的期待。你必须有能力承担起想象中你独自无力承担的责任,即便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或为人师/友。

而且你们是共和国的年轻公民!你们当中应当产生,也定会产生这个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领袖。我们的共和国很快将迎来她的六十周年,但凭什么说你的今生今世或此后,中国就不再遭遇汶川,就没人折腾了,就没人打西藏或台湾或南海的主意了;或贪婪不再引发其他什么全球危机,人类就此与9.11决绝,一路高歌,直奔历史的终结。

过去一年来,我强烈感到,中国不是正走向,而是被推上更大的世界舞台。主要还不是“奥运”,而是金融海啸。当然还有索马里护航、美国要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军备以及盘算中的收购悍马或沃尔沃。即使看似波澜不惊,也意味着波澜壮阔、也一定波诡云谲的挑战。不尽是机遇,一定有莫测的风险、陷阱、圈套,弄不好还有灾难。

而所谓精英,就是人们感觉良好,他却见微知著,小心翼翼,默默为整个社会未雨绸缪。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理想、知识或爱心还不够,你们必须,也相信你们会坚定、冷静、智慧和执着;还必须有人准备,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承担起对这个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直至为之献身。这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不是推荐这条路。没有。我只是指出有这么个选项。和天下的父母差不多,其实,我们更愿意你们平平安安;也算想过,却未必期待你们成为英雄。英雄路注定坎坷,更是狭窄;无人允诺,更没法保证,你选择了,终点就是成功,而不是悲壮。至少,我的这番婆婆妈妈,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想到了,你们当中也难免有人失落、失意甚或失败。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祝福你们!北大法学院都祝福你们!

也无论如何,我们都尊重你们各自的选择;并相信你们,会无怨无悔!

2009/6/28定稿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第三篇:人大法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法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毕业生家属: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法学院2015届毕业典礼,为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庆贺,为你们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送行。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法学院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同学们成长的家长亲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转眼之间,又到了毕业之际,在这段时间,我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母校、对学院、对老师的深切情谊,感受到了你们的成长与成熟,更感受到了你们将要放飞理想的激情和成就事业的渴望。今天,看到同学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我的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感,既充满了幸福和欣慰,也充满了对大家的留恋与牵挂。

同学们,这几年来,你们与学校、与法学院一起成长,你们亲自见证和参与了学校,特别是法学院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享受了发展的成果。同学们,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有机会在我国最好的法学院学习和生活,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留下了难忘的人生记忆。

百家廊下,书声朗朗,求是园中,冬去春来。同学们在法学院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课堂上,老师们的娓娓讲授、同学们的积极讨论,碰撞出了理性和智慧的火花;在校园的草坪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谈笑风生,收获了友情和知己;辩论场上,同学们唇枪舌战,展现了青年法律人的活力与风采;游学路上,同学们充满自信,增进了国际交流和往来;在社会实践的岗位上,同学们挥洒青春的汗水,展现着人大学子的风采。宁静的法学院图书馆留下了同学们伏案学习的身影;巍巍的明德法学楼印证了同学们成长的足迹。同学们,这将是你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最真挚的情分、最美好的回忆!我本人作为法学院的一名教员,亲眼目睹了同学们的成长经历,体验了大家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青春年华,分享了大家成长的快乐。我希望我们共同将这段美好的经历永远留存在心里。

从人大学子到人大校友,今天你们将满载收获的喜悦迈向人生新的阶段。在此,我提几点感受,愿与大家共勉:

希望大家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大人,做一个坚守人大“实事求是”校训、发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的人大人。我们身处一个大发展、大改革的时代。奋发图强的有志青年必将在这个时代里大有作为。当同学们走上社会,身份从人大的学生转变为人大校友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以人大学子应有的精神风貌和赤子情怀,服务祖国和人民,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始终奋进在时代的前列。

希望大家做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法治、坚守法治理想、崇尚社会正义,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法律人。未来的人生不会是一路坦途,成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功的道路可能历经坎坷。但始终要相信法治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为法治作贡献、奉献一生是我们人大法律人的应有使命。

希望大家做一个脚踏实地、不断实践法治理想和信念的人大法律人。在法治理想的指引下,我们要乐于从基层做起,从小处着手,从基本的工作做起,经得住日常繁琐细碎的工作的考验,忍受得住平凡的工作的单调和枯燥,在平凡工作中不断实践法治理想,践行法治精神,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希望大家作一个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毕业后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生新境遇,只有坚持读书、不断学习,从社会这所大学校中汲取经验、阅历和智慧,将新知识融汇贯通,发奋图强,永不停息。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永立潮头。

希望大家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亲友、感恩师长、感恩母校。老师们永远是你们的良师益友,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感恩不仅仅是爱心的传递、情感的共鸣,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一种道义的坚守。我们要把心中的感恩化作修生之志、齐家之举、治国之行、平天下之责。作为人大的一名教师,我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在工作中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回报母校。在未来的岁月,无论我们富贵与贫贱、也无论我们职务的高低,只要我们积极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母校都将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后,祝各位同学一生平安、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愉愉快快生活,时时刻刻快乐。

页 共 2 页

第四篇:人大法学院王教授任常务副校长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法学院王教授任常务副校长

1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关于学校领导职务任免的通知。我院王利明教授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会上还宣布了张建明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因年龄原因,牛维麟不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冯惠玲不再担任常务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宣读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张建明牛维麟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王利明冯惠玲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校长陈雨露主持会议。全体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校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和正副秘书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各分会负责人、二级以上教授、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会议。

靳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班子调整是上级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实际,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考察了解和慎重研究作出的,是学校领导班子换届过程中的正常人事调整,实现了领导干部“有进有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组织干部工作的新精神。靳诺书记代表学校领导班子表示完全拥护教育部的决定,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定精神上来。

靳书记介绍了张建明、王利明同志的基本情况,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员工表示欢迎,希望他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与班子成员同力配合,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再接再厉,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

靳书记指出,学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北京市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必将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以大学章程实施为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学校的传统和基础,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精神,努力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张常务副书记、王常务副校长兼副书记在发言中表示,在新的岗位上要继续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弘扬学校的光荣传统,时刻把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廉洁奉公、忠诚履职,虚心学习、扎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作出努力。

第五篇:第六届人大法学院教授羽毛球邀请赛举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9003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