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华文学社文学鉴赏会系列活动
实华文学鉴赏会系列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响应学风建设的号召,陶冶学子情操。校实华文学社自202_年11月6日至12月4日每周五于四教B113教室举办了为期四周的文学鉴赏会活动。第一周主题为古文鉴赏,第二周主题为中外小说,第三周主题为寓言故事,第四周主题为散文。每次活动之前实华策划部都会提前一小时集合布置会场,然后一起到图书馆借来上百本对应主题的书籍,搬着一大摞书籍走出图书馆时是最靓丽的风景!在最后一周的鉴赏会活动中,主持人热情致辞,并向到场嘉宾和参与学员致以热烈的欢迎。随着清幽音乐的响起,各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手捧书籍,认真阅读并现场写下读后感,整个教室顿时被一片书生意气所覆盖。之后,一名同学上台吉他演奏歌曲《董小姐》。演唱结束以后,各个同学积极上台发表对本次鉴赏会文章的读后感。最后由校实华文学社副社长龙治宇作此次活动总结。“今天看见了大家都能积极上台发言,我发觉大家参与这个活动是真的想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大家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字里行间流露着龙治宇对活动的肯定以及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鼓励!
通过此次文学鉴赏活动,提示广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热爱文学,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热爱读书,提高个人素养。从到场的人数来看,极大地展示了同学们热爱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的热情。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内的文化生活,开拓学生的眼界,作为以后创作的基础,而且提高同学们对文学鉴赏的素养和积极性。以后,还会多次举办此类活动,陶冶文学情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为学校学风建设献上了绵薄之力!
——实华文学社策划部
第二篇:华文学社见面会主持词
华文学社见面会主持词
大家好!我们的见面会马上开始,请大家将自己的手机调为震动或关机状态,会议过程中,请大家不要玩手机,更不要随意走动。谢谢大家的合作!
尊敬的严教授,还有在各位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我们华文学社的新会员见面大会。我是本次会议的主持人蒋云秀。首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颜教授,感谢颜老对我们社团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很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感谢你们在这样的一个周末抽空来参加我们的会员见面大会,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接下来,我宣布,华文学社见面会现在开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文化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发出耀眼而夺目的光芒。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点点的消失,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学社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精神,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很高兴,今晚的各位都成为我们华文学社的一员,接下来的日子,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引路人!请大家容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我们本次见面会的指导老师:
颜昌廉教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颜教授!铸魂育才五十载,师生相聚笑开怀。今日书生何以许,只缘盛世出人才。”这首诗是71岁的钦州学院颜昌廉教授对自己阅尽人间沧桑,情系三尺讲台,投身教育事业五十载的真实写照。五十年的从教生涯,颜老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学术上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论著七十多篇(部)。他还获得广西高校思想政治优秀工作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在教师节到来之际,颜老以诗言志:“人生七十不为稀,老骥伏枥尤奋蹄。若能再活二百年,还是同仁相逢时。”当然,我们的指导老师还有我们的银建军书记,邝福光教授,何波教授,彭仁芝老师,时会永老师。虽然,今晚他们没有到现场,但是,他们非常关心我们的社团的发展,所以,掌声也送给他们。
我们学社的成立发展离不开我们的社团骨干的努力,现在也请大家容我介绍我们社团的骨干成员:(PPT展示中有)他们都为我们华文学社的成立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理想的前进不能没有方向,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所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颜教授为我们做工作指导!
颜教授的谆谆教导,让我们获益匪浅,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在座的各位,有我们的老师,干部,还有社员们,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社团,华文学社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中都会有疑问,所以,请容许我为大家解开这个疑惑。(配合PPT介绍学社简介,机构设置,部门职能)
通过这一组PPT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我们的学社了解不少,但是,单凭这一点,而没有开展活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了解我们将会带给大家什么样的精彩活动。
不管我们搞什么的活动,都不能没有核心,没有领导者,而社长在我们的正处于这个领导的核心地位,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社长为我们做重要讲话,同时,解答我们在座各位的疑问。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社长的讲话和解答。希望大家能过多多参与我们的活动,多多关注我们的发展!
今晚,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召开我们学社的见面会。但是,现在不得不告一段落,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的短暂,然而,庆幸的是,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使我们华文学社走上正轨的开始,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而奋斗!现在我宣布:华文学社见面会到此结束!
接下来,请严教授上台来与我们的社员们合影留念。还有各部门的会员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到本部门的负责人处了解相关情况!
第三篇:实华文学社“中秋月圆寄相思”主题征文
中秋月圆寄相思
--主题征文大赛
活 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共青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会 承办单位:实华文学社编辑部
一、活动名称
中秋月圆寄相思——主题征文活动
二、活动背景:
八月中秋的月亮,高涌苍穹。而此刻漫步于偌大校园里的你,倘若置身此景。会不会有所感触。古人王建曾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居家团聚的温馨时刻,居家者欣喜于天涯共此时的良辰美景。可是又有多少学子在外潜心求学,月明之时,唯有将心寄明月,方能一诉甘苦肠。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实华文学社此次举办以“中秋月圆寄相思”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期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莘莘学子可以在这个佳节中,尽情展现你的斐然文采,将心中所思跃然纸上,以自己的行动笑迎中秋。
三、活动目的:
1.引起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2.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拓展同学们的文学功底。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学生眼界。
4.提高同学们对文学创作的素养及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四、活动时间:
宣传时间:9月17日至9月24日 收稿时间:9月24日17:00-18:00 9月25日17:00-18:00 审稿时间:9月26日至10月4日协会内编辑部审核,10月5日至10月8日学生会审核。
颁奖及认证时间:10月9日17:10-18:00
五、活动地点:
收稿地点:4b113 颁奖地点:4a101
六、活动对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内所有爱好文学的青年才俊及佳人。
七、活动要求:
1、文章思想健康乐观,内容积极向上,以“中秋月圆寄相思”为主题,感情真挚且具有创新性,禁止抄袭。如发现抄袭现象,将不予认证学分。
2、文体不限,散文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诗歌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3、请各位同学务必将手写稿或复印稿按时上交。且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班级,学院,学号及联系方式。以防学分无法认证。
4、手写稿: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得潦草;
打印稿:字体4号,宋体;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三名 二等奖:五名 三等奖:七名
九、承办单位:
主办: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实华文学社
十、活动流程:
1,活动申请,做好举办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2,设计张贴海报,注明活动类型,目的,要求等。3,确定具体征收稿件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等。
4,安排人员进行稿件的整理,评选一,二,三等奖,做好参加活动人员及获奖人员名单的统计工作。5,奖状的打印。
6,做好颁奖典礼,并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学分认证工作。7,结束
十一、前期工作:
1、组织部,外联部负责组织入场顺序和出场顺序以及会场纪律
2、宣传部,办公室负责前期宣传工作
3、编辑部负责审查稿件方面的工作
4、网络部负责活动时的照片拍摄,以及整理活动后用的新闻稿
十二、后期工作: 学生会成员反馈意见,建议,指出不足并加以改正并于例会讨论及解决本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十三、拟活动人数
300人
十四、活动学分设置
0.2学分
实华文学社
第四篇:朝华文学社成立策划书
朝华文学社成立策划书
一、朝华文学社出处及寓意:
“朝华"的出处及寓意。1928年,鲁迅先生联合柔石、王方仁、崔真吾等几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创立了朝华社。“朝华”一是比喻早晨的阳光,二是比喻有新意的文章,三是承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办过的朝华社。
我们选用这个社名,意喻新生,希望可以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开拓出属于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天地。
二、意义:
为了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故由广大文学爱好者发起,以及学校的支持下,特创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朝华”文学社。
三、指导思想:
“朝华”文学社是全校文学爱好者的组织,它以“为所有怀有文学梦的人构筑展现光芒的舞台,做联系学校与广大文学兴趣爱好者的桥梁纽带,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水平与自身文学素养,扩大学生视野,充实业余生活”
为宗旨,在遵守法令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各社员严格按照《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朝华文学社章程》活动。
四、具体分工:
1、指导老师:
2、社长:
3、副社长:
4、总编:
5、编委:全体编辑部
6、校订、排版:
7、社员:(见附页)
五、文学社机构设置及运作概况:
1、社长()代表文学社,全面支持和指导社内的工作。
2、副社长()协助社长的工作,社长定期召开例会,对各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审定,重大的活动提交学社委讨论决定。
3、秘书处()处理文学社内部的日常事务、筹划写作比赛和月刊出版以及社员招募事宜等。
4、编辑部()主要负责社刊《朝露》的出版工作,包括审稿、校对、排版、印刷、装订。
5、宣传部()负责文学社在校内外的宣传工作,增强文学
社知名度以及提高文学社形象;发放《朝露》刊物等。
6、外联部()与团委、学校各社团组织之间进行联系,加强协会和外界企事业赞助单位的联系,并负责拉取赞助经费。
六、栏目设计
1、刊首扉页:卷首语,刊登短小精美的励志类的散文或者校领导、指导老师的寄语
2、文心小筑: 文随心动,文字是情感的凝结。这里是展示学生细腻情感和雅致的文笔平台。主要刊登各类散文。
3、七彩阳光:生活多姿多彩有如阳光般绚烂多彩,岂能是简单的文字便能构筑?这里是学生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的异界,该栏目主要刊登生活情感类小说作品。
4、黄泉陌落:汐黄泉,明陌落。我们也曾希望能热血江湖,在忘川石上写平生。主要刊登武侠魔幻类的小说
5、摇曳风铃:生活如风般无痕,偶尔撩动我们的“心铃”。你是否想诉说你心中埋藏已久的声音?本栏主要刊登抒发心灵感受的文字或微小说等作品。
6、校园资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然不能忽视学校的新闻事件。本栏木专门刊登学校各事宜。
7、文海拾贝: 就算是牛顿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浩瀚文海,佳作如贝,偶尔拾起一枚,定然收益匪浅。本栏目只要
刊登名家佳作。
8、趣味生活:快乐文学,快乐文学。开心小故事怎么能在本栏目少去?
七、文学社会员简要章程:
1、凡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校学生均有资格加入文学社协会。要求对文学社(阅读、写作)感兴趣,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基础。
2、积极履行社员义务,响应文学社倡议,遵守文学社组织纪律,努力完成文学社组织布置的任务。
3.积极参加文学社的活动,自觉维护文学社的利益和形象。
4.积极投递个人作品,推荐社外学生的优秀作品。
5.维护社员间的团结和统一。
八、工作安排:
1、制定计划,筹备文学社成立的相关事宜。
2、在通过学校的审核之后正式组建文学社。
3、宣传文学社,招收新会员。
4、召开文学社全体干部及指导老师会议,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布置任务。
5、进行文学社社员培训
6、着手准备出版社刊的事宜
第五篇:文学鉴赏
“一切都好,一切顺利”催泪的方式竟如此平淡
——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皇家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成绩公布榜单又揭晓了,第一名兰乔赫然在目。伴随着他的种种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的行为,再看那“毒药”的歇斯底里,我竟莫名催生感动。如此强烈的感动。
印度片的歌舞一直是我观看印度片的掣肘,因为那种悠远幽深的音乐总是让我的神经变得迷离,于是我总喜欢直接跳过那一段冗长烦闷的乐曲,直接欣赏电影的叙事,这是习惯港产片的思维,就比如在观看《低俗小说》(Pulp Fiction)时喜欢把文森特和密尔的兔子舞快进,或者在《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中把艾迪赌输时晕眩的音乐剔除,抑或是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一路狂进。在遇到没有精彩刺激内容的电影时我总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甚至大声诅咒影评人和奥斯卡,就像我第一次看《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茫然。
然而这一次的歌舞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是的,舍不得,甚至连一向厌恶的印度歌舞,那一曲曲以前令我无比蛋疼的悠扬听来也使我思绪万千,勾引出我点点泪花。我如动了情的女人,泪眼婆娑地看着这部神作,我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何,无论在任何电影中如何催泪的桥段,在其他电影中我总是显得茫然,然而在这一部电影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到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主人公是兰乔,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i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梦后总会有眼泪沾湿我的眼睛,因为现实终归是现实,像兰乔最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被制度扼杀的天真和青春?在这部电影中,青春,残酷得几近完美,也许导演最后环境设定的用意也在表明,理想主义永远是干净的,我们不要去碰它,可以流泪,可以泪干眼泪,但为了心中的圣洁,我们只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