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修安崖底庙宇群功德碑记
重修安崖底庙宇群功德碑记
安崖底自古以来,即为葭州府开光川灵秀之地,诸神齐聚,诸庙汇集。为艮地山佛殿庙、榉树梁龙王庙、坌崖地二郎庙、殿塔祈子娘娘庙、殿坬观音庙。考诸庙历史,已逾五百余载,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适逢文革之殇,诸庙俱有损毁,不复旧观。
二零零五年,安崖底乡民群议,欲重修诸神庙宇。二零零六年,诸庙复修工程陆续开启。其中殿坬观音庙开工于二零零六年七月四日,竣工于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四日;艮地山佛殿庙开工于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四日,竣工于二零零七年七月一日;二零一三年春,榉树梁龙王庙、殿塔祈子娘娘庙重修工程先后启动,并于当年四月二十六日同时竣工。
诸庙重修工程共耗资九十六万余元,此项善款安崖底乡民每人捐资二十元,其余款项由榆林鑫通路桥有限公司杜来虎所捐。为彰此善举,安崖底庙会特立功德碑以记之。
虔心复神居,功德当无量。安崖信士名,万代永留存。郭应苗 杜清爱倡 安崖底庙会于二零一三年 月 日立
撰文: 叶怡然 书法: 篆刻:
第二篇: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重修无量山庙宇碑记》
——王春
人心不劝不善,风俗不化不淳,故往昔圣哲,设教以训世,历代志士,立庙以劝人。慨逮乎末俗,性昬而欲炽,理沦而德亡矣。世创其劫,人戕其生,末繇救之,奚以回之?然为道之损,损之不已必益;为道之剥,剥之不已必复。盈虚消长,天之道也,阴消阳长,理之然也。
庆阳太白梁之无量山,隆起于元古,貌成于四纪,得天地之钟灵,发龙穴之正脉。山南原有吴国始祖泰伯庙,故旧称吴梁山,后释道传入,邑人建庙以祀,遂山因庙名,易曰无量。无量者,不可计量之意,指阿弥陀佛之寿命及无量祖师之德孝无有限极;亦指兹地沙数、土粒、重量及动植异类等,是不可量,故言无量。山色佳胜,容态百逞,四时幽赏,境趣颇真。
沧桑陵替,古庙何时肇创,几经兴废,已失稽考,惜破“四旧”,尽拆其馀。然乡民慕景物之秀丽,念山川之神奇,常临其墟缅怀古迹,或面址焚香以乞神佑,言多有灵感,故信仰弥切,每思复修以报德。欣时际承平,岁收丰稔,邑人贾立志、贾陈祥、李世栋等倡复其庙,信众张枢、张天贵、戴俊邦、梁保顺、张玉龙、何登成、豆兴洲、段永财、贾立峰、段宗贤、板富存、王满子等群起响应,贾君立志,首当解囊,推山开道,扩址平基。张文、李仕海诸君,鸠众命工,构殿建房,筑墙绿化,共襄盛举。由辛巳八月十八破土至壬午四月望落成,供奉释道圣像六尊,复会报赛,再续馨香。假神道以设教,藉宏法以劝人,以救当时之弊,正人心而维风俗。庙建成,乞余为记,因欢喜赞叹,而铭之曰: 日月煌煌,光彻宇宙;无量山峰,西北钟秀。惟山之灵,永垂不朽;诸神圣德,天高地厚。劝尔归心,服教畏神;民安物阜,俗厚风淳。
公元二零零三年岁次癸未孟春
王春谨撰
第三篇:重修霞马寺功德碑记
重修霞马寺功德碑记
山川之秀,以寺为灵,霞马古寺,兴建于明洪武盛世,先有永昌郡人赵腾云到此设斋堂、开庙会,奠定佛源基石,后有其后学传人蒋勤忠,高大全,黄文彩,李含姚……十多代斋公香火相传,至民国初年已逾五百余载,想当年,寺庙兴盛,朝钟暮鼓,经声朗朗,香客顶礼,游者如云。当是时,寺院珍藏文物、经书无数,其价值不可估量。然岁月沧桑,霞马古寺先遭官府强抄之劫,后逢文革破坏之殇,虽有陆占清县衙告状,申启南抬轿鸣冤之壮行,何善人家藏观音佛像,村民义务修缮佛堂之义举,但珍藏文物经书大多被毁,颓势难挽。历经百年沧桑,主建筑释迦牟尼大殿亦于202_年6月轰然倒塌,仅存五尊菩萨像日晒雨淋,不见当年盛景,唯留神树长生。
值此物阜年丰之际,汤家岭村民群议,欲重修霞马庙宇,癸巳年八月,202_年8月,霞马古寺重建委员会成立,组长:王有斌,副组长:黄体政,会计:汤俊梅、董国仙,出纳:高荣美,文化宣传:高荣俊,同年十二月霞马古寺重建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寺院复修工程陆续开启,全社上下一心,德邻齐心合力,各界社会贤达鼎力支持,经高匠规划施工,村民投工投劳,至202_年四月,工程陆续完工,大殿庄严,二十四孝为基础,庭院宽阔,四面八方佑前程,加之门前溪水潺潺,屋后白鹭环飞,神奇蛤蟆石重见天日,霞马寺成为参禅讲经悟道之胜地实至名归。
霞马寺重修工程共耗资万余元,汤家岭村民小组村民捐款捐物
6万余元,投工投劳
400多 个,附近村民慷慨捐资 3万余元,社会贤达捐款捐物
6万余元
,终成此善业。为彰此善举,霞马寺重建委员会特立功德碑以记之。
虔心复神居,功德当无量。霞马信士名,万代永留存。
霞马寺重建委员会于二零一四年四 月十七 日立
第四篇:紫极山庙宇重修碑记
紫极山庙宇重修碑记
紫极山居红寺、四河两乡交界山脊,处寺岔、文寺、吊岔三村一带,左右峰峦叠嶂,绿水幽长。极高山之峻势,纳东来之紫气。溯本考源,山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铸钟为铭。内供关圣帝君,三霄娘娘诸神,妙传众多,盛赞不绝。同治年间回民反乱,庙宇尽被烧毁。民国三十四年,又重修一殿,香火得以绵延。迄上世纪六十年代,庙宇毁弃,神隐仙遁。八五年重修之,亦十分简陋。然乡民常临其墟而怀古迹,焚香表以乞神佑,多有灵感,故信仰弥切,每思复修。欣时际承平,岁收丰稔,邑人文宏栋、米军旺、文庆阳、米永永等倡复其庙,本社寺香烟弟子积极响应,捐资出力。重修工程自公元二零一三年农历正月初六日破土奠基,至五月底全面竣工,总造价二十五万元。观今之紫极山,白云青山,苍松翠柏。殿阁楼台,雕梁画栋。今当再造,增其旧制。实乃神灵护佑之功,邑人感恩之愿。善举义行,人神共乐,今甫告峻,勒石记颂。
公元二○一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祠堂重修碑记
重修蒋氏宗祠碑记
蒋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距今已有170年历史,宗祠倚街而立,面朝鹿峰,前后两进中庭两旁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面积宽畅,楼宇轩昂,气势宏伟,属典型清代古建筑。由于往年几经战乱,民不聊生,祠堂长年失修。近年来祠堂屋面渗漏严重,危及木结构安全;上厢房大部下厢房局部已坍塌,亟待修复。今欣逢太平盛世,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发达,国强民富,我村有识之士,在春节期间动议重修祠堂,此举深得人心,村众竞力拥护,于除夕召开座谈会成立惠民基金会,进行筹款。广大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万、五万踊跃捐资,先后获捐资近百万元。基金会核心人物研究确定大修总体方案:祠堂正屋重点屋面全面翻修,更换损坏檩椽后重盖望砖瓦片;原封闭式砖混结构厢房全部拆除,改为半敞开式木结构,并按需要充实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后即于吉日正月十七开工,基金会负责人分工负责群策群力,历时半年多,工程顺利竣工。此乃村民同心协力所致也,如今蒋氏宗祠已容光焕发面貌一新,鹤立于村中心,成为全体村民文化活动之场所、传承有益文化和古文明之基地。为后世子子孙孙造福也。是为记。
公元202_年10月立
102世孙蒋成器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