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对应翻译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①
方山子,光、黄
间
隐人也。少
时 慕
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
皆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遇,得志,见赏。宗
之。稍壮,折
节
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
不遇。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遁,隐去。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庵,小草屋。
晚
乃遁
于光、黄
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 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 毁:撤除,废除。
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
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
帽,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顶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谓:称呼。
方屋而
高,曰:“此岂
古
方山冠
之遗像乎!”
因
谓之方山子。方顶而且突起,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贬官。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适:恰好,正好。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
②
余谪
居于黄,过
岐亭,适
见
焉。
曰:“呜呼!此
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 矍jué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吾
故人
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堵,墙。萧然:空寂的样子。
者。余
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
笑。呼
余
宿其家,环堵萧然,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里空荡荡的,既:已经。耸然:吃惊的样子。
而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③
余既耸然异之。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其父陈希亮为凤翔府知州,因而与陈慥相识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独
念
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
从两骑: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挟二矢:携带这两副弓箭。矢,箭,这里泛指弓箭。方山子从
两
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获。
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 精悍:精明强干。
用兵
及
古今成败,自谓
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通“现”,显现。山中之人:指隐士。
犹
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
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右柱叫“阅”。陈希亮是进士出身。“使从事于其间”两句: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使,假使。
④
然
方山子
世
有勋阀,当
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今
已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 显闻。而其
家在洛阳,园
宅
壮
丽,与公侯
等。
河
是声名显赫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黄河以 河北:指黄河以北。
北
有田,岁
得
帛千匹,亦足以
富
乐。
皆弃
不取,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独:偏偏。此岂无得而然哉: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
来
穷山
中,此岂
无得
而然
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阳,通“佯”,假装。
⑤
余闻
光、黄
间
多
异
人,往往
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
傥见:偶然相见。傥tàng,侥幸,偶然。
方山子 傥
见之
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大铁椎传》对应翻译
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 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 技击,七省好 事 者皆来 学。人
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 以其 雄 健,呼宋将军云。宋 弟子高信之,亦 怀庆人,多力 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长子灿七岁,少 同学,故 尝 与 过 宋将军。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② 时 座上有 健啖 客,貌 甚 寝,右胁 夹 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饮食 拱揖 不暂去。柄 铁 折叠环复 如锁上 练,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引之 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 类楚 声,扣其乡 及姓 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 字,皆不 答。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③ 既同寝,夜半,客 曰:“吾去矣。”言 讫 不见。子灿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 见窗户皆闭,惊 问 信之。信之曰:“客 初 至,不 冠 不 袜,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以蓝手巾裹 头,足 缠 白布,大铁椎外,一物 无所持,而腰
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 多 白金。吾与 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 寐而醒,客 则 鼾 睡 炕上矣。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④ 一日,辞宋将军 曰:“吾始 闻 汝 名,以 为 豪,然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
皆不足用。吾去矣!” 将军强 留 之,乃曰:“吾 数 击杀
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 响马贼,夺 其 物,故 仇我。久居,祸 且 及 汝。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夜半,方期我 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 曰:“吾骑马 挟 矢 以助战。”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 曰:“止!贼 能 且 众,吾欲 护 汝,则不 快吾意。” 宋将军故 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 自负,且 欲观 客 所为,力 请 客。客 不得已,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与 偕 行。将 至 斗 处,送 将军登 空 堡上,曰: 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 “ 但 观之,慎弗声,令贼 知 汝也。” “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⑤ 时 鸡鸣月落,星光照 旷 野,百步 见 人。客 驰 下,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 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 四面集,步 行 负 弓矢 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 从者百许人。一 贼 提 刀突 奔 客。客 大呼 挥 椎,贼 应声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 落 马,马首 裂。众 贼 环而进,客 奋 椎 左右 击,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人 马仆 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 息 观之,股
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 栗 欲 堕。忽 闻 客 大 呼 曰:“吾去矣。” 尘 滚滚 东 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 向 驰 去。后 遂 不复至。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篇:《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张氏
【题解】
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陈慥。此时陈慥已成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贵公子出身,终生不仕,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两人过从甚密。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朱家、郭解:西汉游侠,事详《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闾里:乡里。
方山子,光、黄
间
隐人也。少
时 慕
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
皆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遇,得志,见赏。宗
之。稍壮,折
节
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
不遇。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遁,隐去。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庵,小草屋。晚
乃遁
于光、黄
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 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 毁:撤除,废除。
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
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
帽,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顶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
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谓:称呼。
方屋而
高,曰:“此岂
古
方山冠
之遗像乎!”
因
谓之方山子。方顶而且突起,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贬官。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适:恰好,正好。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余谪
居于黄,过
岐亭,适
见
焉。
曰:“呜呼!此 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
矍jué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吾
故人
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堵,墙。萧然:空寂的样子。
者。余
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
笑。呼
余
宿其家,环堵萧然,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里空荡荡的,既:已经。耸然:吃惊的样子。
而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其父陈希亮为凤 翔府知州,因而与陈慥相识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独
念
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
从两骑: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挟二矢:携带这两副弓箭。矢,箭,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从
两
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获。
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
精悍:精明强干。
用兵
及
古今成败,自谓
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通“现”,显现。山中之人:指隐士。
犹
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右柱叫“阅”。陈希亮是进士出身。“使从事于其间”两句: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使,假使。
然
方山子
世
有勋阀,当
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今
已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
显闻。而其
家在洛阳,园
宅
壮
丽,与公侯
等。
河
是声名显赫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黄河以 河北:指黄河以北。
北
有田,岁
得
帛千匹,亦足以
富
乐。
皆弃
不取,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独:偏偏。此岂无得而然哉: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
来
穷山
中,此岂
无得
而然
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阳,通“佯”,假装。
余闻
光、黄
间
多
异
人,往往
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
傥见:偶然相见。傥tàng,侥幸,偶然。
方山子 傥
见之
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大铁椎传
魏禧
【作者简介】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今江西宁都)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散文三大家。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 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 技击,七省好 事 者皆来 学。人
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 以其 雄 健,呼宋将军云。宋 弟子高信之,亦 怀庆人,多力 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长子灿七岁,少 同学,故 尝 与 过 宋将军。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时 座上有 健啖 客,貌 甚 寝,右胁 夹 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饮食 拱揖 不暂去。柄 铁 折叠环复 如锁上 练,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引之 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 类楚 声,扣其乡 及姓 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 字,皆不 答。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既同寝,夜半,客 曰:“吾去矣。”言 讫 不见。子灿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 见窗户皆闭,惊 问 信之。信之曰:“客 初 至,不 冠 不 袜,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以蓝手巾裹 头,足 缠 白布,大铁椎外,一物 无所持,而腰
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 多 白金。吾与 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 寐而醒,客 则 鼾 睡 炕上矣。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一日,辞宋将军 曰:“吾始 闻 汝 名,以 为 豪,然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
皆不足用。吾去矣!” 将军强 留 之,乃曰:“吾 数 击杀
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
响马贼,夺 其 物,故 仇我。久居,祸 且 及 汝。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夜半,方期我 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 曰:“吾骑马 挟 矢 以助战。”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 曰:“止!贼 能 且 众,吾欲 护 汝,则不 快吾意。” 宋将军故 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 自负,且 欲观 客 所为,力 请 客。客 不得已,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与 偕 行。将 至 斗 处,送 将军登 空 堡上,曰: 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 “ 但 观之,慎弗声,令贼 知 汝也。” “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时 鸡鸣月落,星光照 旷 野,百步 见 人。客 驰 下,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 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 四面集,步 行 负 弓矢 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 从者百许人。一 贼 提 刀突 奔 客。客 大呼 挥 椎,贼 应声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 落 马,马首 裂。众 贼 环而进,客 奋 椎 左右 击,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人 马仆 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 息 观之,股
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 栗 欲 堕。忽 闻 客 大 呼 曰:“吾去矣。” 尘 滚滚 东 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 向 驰 去。后 遂 不复至。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大铁椎传》赏析
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颇有民族气节的。他早年举家迁居宁都县西北的翠微峰,起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来则为反清复明。隐居期间,专攻经史,著述颇丰,尤以古文成就最高,“文风凌厉雄健”,“慷慨激昂”。其为人与为文一样,豪放得开,潇洒得起。在《吾庐记》中,他对其弟季子礼“举债冒险危而游”的壮举持赞赏态度,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是“得行其志为适”,季子礼“举债而饰其庐”也是如此。魏禧本人也曾步下翠微峰,到江淮一带游历,既为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为筹集活动经费。正因为他终生不忘复明,故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打算选拔他去作官,他绝意仕进,托病不就。当时很有资望的李翰林及其好友闵宾连先生不仅尊重他的为人,也很赏识他的文章。王庆麟也深爱其文,盛赞“魏叔子之文,最长人见识。”(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他曾为众多的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纵情放歌过,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大铁椎传》分序文、正文、评论三部分。序文主要交代写作时间与材料来源,其中作者对陈子灿的一句发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是传文的引子。这说明作者是喜欢“异人”,特别赞赏“异人”的,也说明他与“异人”具有某些相通性,为“异人”立传能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
作者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有意布设一个又一个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右胁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写其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还有“不知何许人”底细之异,“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言谈之异,以及初来乍到时的装束之异,夜半时分的诡秘行动之异。作者定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案一一揭开,让读者睁眼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给人种种神秘感的大铁椎到底是何样人物呢?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 5
光彩照人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这番辞行前的内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将军的原因,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的。“皆不足用”的结论绝非轻率作出的,大铁椎考察不全面,论据不充分,判断不准确,就不会当面向将军下如此断语,否则,将军想必也不会允许的。事实上,将军显然是默认了大铁椎的看法。“强留之”便是“固自负”的将军在大铁椎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而借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因此,“皆不足用”一语,既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寻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足令将军佩服。“吾去矣”三字,语气何其坚决,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织着大铁椎频频失望于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复杂情感,也寄寓着作者对其现实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矢志不渝、奋发自图的深情礼赞。这里面何尝没有作者自己复明心态的曲折流露呢?大铁椎要离去,有些话是不便明说的,由于“将军强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隐秘:“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原来他干的是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这种正义之举非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勇力是绝对行不来的。读者由此可以解开心中一连串疑团,领悟前文所写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艺,武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是写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谈之异则是表现其深沉的性格。尽管将军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铁椎仍有“久居,祸且及汝”之虑,他对朋友的关心,行事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的大丈夫气慨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听说“今夜半”有决斗,摩拳擦掌慨然请战“吾骑马挟矢以肋战”,大铁椎则以“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见大铁椎与豪贼必定有过多次交锋,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与人员实力当了如指掌,也足见大铁椎在强敌面前凛然无畏、乐观自信的大将风度。由此想来,一个“止”字便是高度浓缩了作者对大铁椎谙识兵谋兵法、知己知彼、胆识超人的赞赏与钦佩。将军在遭到拒绝后仍是“力请客”。迫于无奈,大铁椎只得带他前去,却是“送将军登空堡上”,并叮嘱“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关心朋友,办事负责的态度令人倍感亲切。
作者深深地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活在读者心中。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 6
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如果说作者在正文中淋漓摹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还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那么评论部分则是明显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作者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只好在翠微峰筑易堂讲学读书来打发时光,其内心难以平静是必然的。“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一句实是作者复明愿望之强烈的真情流露。大铁椎是他心目中的“力士”,是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他极为敬佩。然而由大铁椎身怀绝技而终不能为世所用,沦落街头靠“写市物贴子”为生的不幸遭遇,回头来看自己的蹉跎人生,难免心生哀戚。捧读南宋爱国作家陈亮的《中兴遗传》,也就难免要产生深深的感慨了,作者借评论大铁椎而在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总之,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铁椎这个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
第三篇: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四篇: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冯丽娟
202_.9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作业: 整理本文字词
第五篇:方山子传[模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学生对苏轼应该是比较了解的,在高中阶段也已学过他的好几篇文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打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对苏轼进行全面认识,深化这篇文章的学习。具体操作起来,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有关苏轼的研究资料,课中可以视情况适当进行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最后扣紧高考考点,辅以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找出一些苏轼的诗、词、文,熟读并体味其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2、搜集有关资料,并作初步的整理。
3、对照注释,疏通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以便上课交流。教师准备:
1、认真研读课文,独立备课,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2、参照资料,科学分析课文,搜集素材,做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设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A、这篇文章教为浅易,借助教学案,让学生过字词关,课堂上挑重点部分讲一下。如此处理,便可以省出时间来探讨文章的思想内容。
B、通过设计履历表式的表格,让学生完成,一方面可以紧紧把握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变得可爱。
C、让学生自行准备资料,对苏轼的人生和作品全面梳理,知人论世,实现对文章的深入学习。
一、导语: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齐读课文,师正音。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上有困难的,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三、疏通文章大意。
1、幻灯片显示重点语句,请生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④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
2、幻灯片显示,解释重点字词。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3、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方山子个人小档案。姓名: 陈 造 字: 季常 号: 方山子 生平简历:
少时 侠士 慕朱家郭解为人 稍壮 文士 折节读书 晚年 隐士 隐于光黄间 家庭情况:
政治地位: 世有勋阀,当得官
经济地位: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 庵居蔬食
弃车马,毁冠服 夫妻关系: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补充说明:
传主跟苏轼是朋友关系
4、这是一个“异人”,他奇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 老朋友被贬,竟不答而笑(思考: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虽做了隐士,不减精悍之色
大富,却选择过清贫的生活;大贵,却放弃做官。
5、探讨:他政治上可以做到高官,物质上可以享受富有,为什么最终选择做了隐士,他追求的是什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作出合理的解释。
(1)他的超常的精神境界使他看破了富贵的虚幻,只有保持精神上的自由独立,才是实在的。也许在他看来,幸与不幸,都是外物萦绕心灵的结果。(道佛思想恬淡的一面)
(2)“阳狂”二字透出,他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转移抑郁不得志的痛苦。(儒家思想积极进取的一面)
总结,看来,方山子身上也有着苏轼自己的影子,有着同样矛盾的心灵,他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6、有人评价本文犹如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十分神秘,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1)开篇有意不显其姓名,不录其字号,只用绰号代之。
(2)借他人之口,粗略写出其事迹,只见轮廓而不见其五官,使人物形象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3)一系列令人称奇而不易理解的事情,如“何为而在此”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俯而不答,仰而笑”,真是扑朔迷离。
(4)苏轼方以诗文被祸,现在贬官的特殊身份,也使他行文要隐秘,不宜过于直白。因此,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7、课堂练习(做出学案,印发给学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C.①余谪居于黄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
(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A)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岐亭,适见焉。译文:(略)(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译文:(略)(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略)
8、板书:
使酒好剑
衣 毁冠服 挥金如土
食 蔬食 飞骑射鹊 少时 稍壮 晚年
(侠士)(文士)
(隐士)住 庵居 谈古论今
行 弃车马 对 比
9、布置作业:
联系熟知的苏轼作品,以“得意文中的失意人”写一篇短文。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