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篇: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伴随与中国封建社会。以“道为基本原则,认为天地万物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即道法自然;作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道路上的佼佼者,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尤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推进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说道道教,我是很愿意做一个道教的居士的,长袍衣,挽发髻,持拂尘。因为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信奉佛教的和尚太过于拘泥于清规戒律,自小从各方面接触到的和尚的印象就是念经,嘴里说着普度众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的理念有多么夸大,相反,佛教中的仁慈心也是我很崇拜的,但对我自己来说,相比于道教,佛教徒总是少了那么一些潇洒,不过我想潇不潇洒他们信教之人是不会在意的,可对我这世俗之人,道教多的那一点脱俗、潇洒,我却很崇拜。而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老师也讲到了道家文化,那么我就想在这里思考下道教文化对我们中或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关联。

道教,一个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又多出了一些神秘,可能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宗教本身给人的感觉。而当说起他的相关性,郭沫若和鲁迅都曾做过评价。郭沫若曾经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鲁迅更是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可见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至深。学术就如此,对民间的影响那可以说是更大。比起儒家早已崩坏的纲常,佛家仅剩的轮回因果,道家的信仰则被民间同化,至今流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就几个方面老说明道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渊源。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流传千年的文学艺术,侧面说明影响深刻)

在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经对中国的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数量甚多。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等。除了仙怪题材,以自然为寄托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道教一直以“道法自然“为修养准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在艺术领域中,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如音乐上,由于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

二、民间习俗,政治生活(上下不同的阶层来说明到家的影响较大)一个民间,一个政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道教对两个阶层都有着说道民间,我想这是离我们很近的一个领域,你可以不知道道家的思想,炼丹术等等,但流传在民间的各个节日习俗你一定是不能再熟悉了。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比如说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上层和下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道德伦理领域:(以道德,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来说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历史书上曾经说认了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会不会只用工具,我觉得不是,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社会的驱动着,其实是有着一个全人类都认可的准则,道德,有些事法律虽然没规定,但道德告诉我们这些事是不合情理的,做了就是大错,是不能做得。而中华民族整个道德体系的形成工程中,道教则起到了很大大的作用。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像《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现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及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来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例如,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黄帝为祖宗,这是家喻户晓的事。这个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实其影响除了体现在上述的领域外,道教还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有着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它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M]赵明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260 页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M]

乐爱国 庹永《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_年06期

道家自然哲学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启示[M] 申俊龙, 王秋菊, 王慧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年02期

第二篇:浅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00字)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却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我们说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我们说道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它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即使是面对残酷的现实,道家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道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简言之,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们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毕竟社会需要入世的,也需要出世的。

第三篇: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作者 金培春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的思想大都承于老庄,陶渊明也不例外,道家思想是他重要思想之一,它对陶渊明的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陶诗中,我们可以体察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在陶诗中,我们可以寻求道家的淡泊无为;在陶诗中,我们可以探寻道家淳朴自然。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宇宙观道家思想淡泊任真崇尚自然

晋要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的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生名流却并非望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上身处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这些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的思想虽以儒家为本,但一生行径却又类于道家,所以陶渊明向来立身行事,大都以道家思想为依据。

一、自然宇宙观中找寻陶诗的妙趣之所在。

魏晋时代的学者们,他们的宇宙学说大都是承自道家。陶渊明的宇宙学说来自于道家,但他又对其学说加以了探究和超载。老子道家认为宇宙是一切的本源,而万物皆由道而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①;又说:“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②”。但老子仅认为宇宙悠久长存,对宇宙的超源并未加以推究。陶渊明接受了道家的宇宙学说,他认为,宇宙是万物化身之所,而且永远运行不息,万物由此大化之中,生、老、死、灭,始终循环。正如他在《饮洒》中所说:“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他认为:宇宙化生万物,无恩无为,不作任何私力。人生有限,生死是必然的,不管是谁,都无法违背,从而也就否定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的天具有惩恶奖善的能力。陶渊明在《神释》中说:“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这里的“无私力”正是道家自然宇宙观的思想,道家认为:宇宙化生万物,大公无私,令万物自然生长繁茂。这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③”老子崇尚自然,他认为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不以仁与不仁萦心。老子虽言“不仁”,其实正无所谓“仁”与“不仁”,自然而已。这种宇宙化的概念,深深的刻在陶渊明的心上,在他的诗文中这种影响随处可见,如:“纵浪大化中,不善亦不惧”;(《神释》)“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聊乘化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序》)他认为只要是自然的法则,人就应该顺应其法则而生存,不喜不忧,要承天命,所以陶渊明把生死落实到随顺自然上,这样他就把自己送给了自然,同自然融为一体,正如诗文所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三首》)死亡身体完全的复归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正是这种生命的意识,包含着陶渊明的精神,使他看透了生死,摆脱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烦恼,缓解了他的人生悲剧感,使他不为求生死而求仙,抓住人生有限的时间,过一种比较自然的生活。

二、淡泊任真中寻求陶诗中的精神之适意。陶渊明在诗文中主张:淡泊任真,以求精神之适意。《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决意挂冠而去,永绝尘事,以养其真性。他又在《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都也都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真”与世俗礼法相对应,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所谓“任真”者,任天、任自然而已。他认为能任其自然之性,那么天还远吗?所有一切都在于我的一心啊。他又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抱朴宁静,君子笃素”。君子心怀纯朴,少私欲,所以能常保朴质,常守清明虚静,由上述可知陶渊明对任真十分重视。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这样评价:“渊明少有高趣„„任真自得。”晋书《隐逸传》也说:“潜少怀高尚„„任真自得。”(卷九十四)这里的“任真”是指心性,实际上是道家养生的主要目标。

1、为保身养真而投身美丽自然。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道德经》十六章)所谓“虚”指内心无思无欲,无欲则静。凡有皆起于虚,动皆起于静,所以世间万物虽然并没有力量,但最终归于虚静。为了确保有这种真性,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宣言,是决不委屈自己的个性。他在诗中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确保自然之性,执着的坚守自己的情趣。因此他采取了几个方法来达到保性养真的目的。

其一、为避乱世以保身。通常乱世的人们,多数思恬退以保身,如老了在衰周之世,主张淡泊少欲,以保天真。陶渊明也处于晋宋易代的乱世,所以他也想尽力避免战乱而保持自己的天性。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慨叹自己生于乱世之世,为安身保性,所以“甘贫贱以辞荣”。

其二:为弃名利以保身。老了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④”。但人们常常贪图功名利禄,最终因此伤害身心,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他人,当“知止足也”。陶渊明对老子这句话领悟最为透彻,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感士不遇赋》中又说:“既轩冕之非荣,岂蕴袍之为耻。”正是他不慕荣利,弃名利如敝屣,所以他不在意人生的富贵通达,也看轻世间的喧闹浮华,他乐意和乡间老农论麻话桑,和知已谈诗说文,甚至在为饥饿所迫时,也不愿与官场俗吏委蛇周旋,或对达官践人低声下气。

避乱、弃名、弃利是陶渊明“保身任真”的一种消极途径,投身大自然才是他“养真”的积极方法。于是他选择了隐居,希望回到大自然中去。陶渊明回归到自然,并不是说明他逃避政治现实。生活中的他要不是为生计所迫,根本无心投身污浊的官场,但多次仁隐充分说明他对官场并没有兴趣,开荒田园,采摘菊花,吟诗抚琴,闲话桑麻,这种生活更让他感到愉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归隐不完全是离弃政治,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自然的热爱者,是一个平和恬淡的君子,而归隐山林正是诗人热爱生活的体现,正是诗人身上那种文学的浪漫气息与道家的闲散生活情趣赋予陶诗的生活的美。

2、因淡泊无为而徜徉世外桃源。

道家因见社会政治黑暗,人心巧诈,于是想恢复上古的安详社会,而主张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八十章)无为而治,使人民恢复太古,归于纯朴。陶渊明生于晋宋乱世,道家思想盛行之际,也有复古思想。《桃花源记》一文可说是陶渊明根据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绘制而成的一幅蓝图。老子提倡的处虚守柔保身全真的人身境界,是后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理论基础,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则是后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理论基础。庄子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和持神任已,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境界,则是隐逸文化的核心。陶渊明追求身性的自由高远和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他受到传统隐逸文化和魏晋隐逸之风的深刻影响,他的咏史之作,赞美贤士高隐是有所寄托的,旨在抒发自己的隐居之志。他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是赋予了作者本人的理想色彩和感情色彩,赋予了任适自然,宅心玄远,超乎世俗的魏晋玄学精神。他隐居自然,期望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在他笔下的《桃花源记》借用了《老子》“小国寡民”和《庄子》“至德之世”的思想文化材料,然而又不是其简单的翻版和复制,它具有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包含着作者大半生的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品味,寄托着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三、躬耕归隐中追逐陶诗的自然之淳朴。

老子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其哲学根基,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老了重在天道天然。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虽然《庄子》一书中也曾肯定过躬耕、劳动,但庄子对躬耕的意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陶渊明不仅长期从事躬耕,而且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⑤”;“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⑦”,这些诗句都表明诗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与东晋人一般多追求的虚幻和脱离现实的旷达有本质不同,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他认为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主义的开端。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陶渊明这种用耕稼自勉勉人的处世态度,在晋代文人中是很特别的;他的求安避患,既受老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造。前人曾说:“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与境遇形骸之耳。”(方宗诚《陶诗真诠》)⑧

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因此魏晋人思想皆承于老庄而来,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纯属于自然。

1、思索人生而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而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南华真经》中也说:“二女之游于淡,合气于漠,顺畅自然,而无容私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庄都是把自然作为至高之境。老庄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界的条件和力量,人应该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魏晋学者们都继承这一思想,标榜自然,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的本性,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小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的人生冲突与调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为核心,同时也是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的哲学。他在早年,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但兴冲冲步入仁途的陶渊明在违已交病,人命危浅和虚伪狡诈的时代中,这种激情被化为乌有,他只能选择归隐,最终放弃任何出仁的机会,一心归隐田园。而陶渊明的这一人生抉择,在一定的程度上正好是儒道思想在其内心世界的一次生死决斗。“猛志逸四海”,但愿济苍生的陶渊明,终于以辞彭泽令,归浔阳居,而终结了他长达十三载的仁途生涯,开始了他隐逸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总之,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

2、追寻本性而描绘自然。

道家认为,人来自于大自然,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他官场失意,隐居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了一份自我,回到自然的他,无限幸喜,他认为自己做官是“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回到自然,认为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大自然中,他融醉于山林田园,陶醉于饮酒、赏菊,对着空中飞翔的鸟儿,望着远方屹立的青松,终于找回了自我,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对山林的陶醉,对人性归真的幸喜都表现在他的诗作之中,而这些又都通过山、鸟、松菊、酒等意象表现出来,尤其是它的飞鸟、菊花更是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

陶渊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寻找到了本性诗意,生活中的陶渊明笔下的鸟可以自由飞翔,《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影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他不必再担心遭罹罗网,也不怕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它的树林,这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饮酒其五》中他觉悟的咏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回归到自然了,多么的快乐!王士祯在《古学千金谱》曾分析其诗说:“忽悠然而见南山,日久而是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期货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以其谁辨之。”陶渊明终于融入了自然。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着人的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陶渊明不正像那鸟心,躬耕田园,虽有时饥寒交迫,也无怨无悔。

鸟儿自由飞翔,振翅飞入云霄;陶渊明归隐田园,欣然流连于自然。执一壶老酒,采一束菊花。为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却竟为菊花而折腰,可见菊花深得其心。

在中国文学中,菊花与陶渊明密不可分,一提到陶渊明,必想起菊花,提到菊花无疑在说陶渊明。唐代元稹在《菊花》中深情的赞道:“秋丝绕竹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以屋庐周围菊花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诗人杜牧在《折菊》中也纵情的咏道:“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把爱菊化为陶渊明的化身;清代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也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一种在自然中不为时代的尘埃而污浊的陶渊明。

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磨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南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陶渊明何以独爱菊?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合二为一的关系。

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菊花只是在抽芽吐叶,但并不舒展自己的华美;而当秋叶凋零,漫雪纷飞的时节来临时,百花多已枯萎,而菊花却不畏严寒,昂然立于风雪中,把芳香撒向自然。不在春天争美,不畏严寒绽放,这不正象征了陶渊明的那种淡泊无为、与世无争吗?

走出其诗,走进其人,我们欣喜的发现: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苍松禾苗,无一不影晌着陶渊明。自然纯情的事物、人情改变了他自己,道家的淡泊无为塑造了他自己。他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隐居在人境;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以独特自然的诗歌风格,抒写田园山水而成为“一代隐逸宗师”。我想只有在魏晋时期的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也只有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才能缔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陶渊明。陶渊明是历史的陶渊明,是魏晋时代的陶渊明,是道家文化熏陶下的陶渊明。虽然陶渊明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将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①老子《道德经》第42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②老子《道德经》第40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③老子《道德经》第5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④老子《道德经》第44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⑤见《陶渊明全集〃归园田居》。上海古籍出版社。

6、⑥见《陶渊明全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上海古籍出版社。

7、⑦见《陶渊明全集〃移居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8、⑧见方宗诚《陶诗真诠》转引《陶渊明诗文选评》第40页,曹明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四篇: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问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202_年9月23日 定稿

第五篇:道家哲学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每当说起中华文化,有人总喜欢抬出儒家思想,仿佛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是中华文化的典范。经常有人说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确、孔子是如何如何伟大......

却不知,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一: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

《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

《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

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

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儒家只有一套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除了三纲五常之类的教条外,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性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体系竟然统治中国数千年,正是儒家思想束缚了中华民族创造力。

二: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

儒家思想卫道士。《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三: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如:

1: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2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大宇公司的破产就是最好案例)。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

1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2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无为政府’并不是要求政府不做事,而是要求政府不可过度干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美英两国虽然不信奉道家哲学,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为道家之无为理论作了很好的示范。

也再此证明了道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

四:历史对道家的误解

1人们普遍分不清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把两着混为一谈。

其实道家不是道教

道教是宗教,而道家是哲学体系、是学术流派,道家从不宣扬迷信.,。

那些求神拜仙、练丹画符之类的事属于道教,与道家毫无关系。道教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道家哲学主张人保持自然本性,这包含了自由的概念.这与儒家思想的教条格格不入,这正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也是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因此,历代反政府的农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的旗号(如黄巾军,义和团等),这不仅使道教蒙上了愚昧的恶名同时也又增加了封建统治者对道教及道家的仇恨。

实事上道教作为宗教很少干涉政治,农民起义军也从不宣扬道教教义,只是借用道教之名而已。

结果很多人因此误解道教,进而误解道家.。

道家思想完全是理性的、科学的、超时代的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最高境界。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不仅世界人民不识这真宝,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知珍惜.如果日本人懂得的了道家无为的道理,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更不会挨两弹之苦了.日本人从中国引进了儒学和佛学却唯一没有接受中国的道学,这是日本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如果中国的统治者真正学好、用好道家哲学,则根本不会有近代之耻辱.而且早就实现强国之梦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推崇儒学而搁置道学,乃我民族所犯的大错误也!

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宏扬道家文化精髓,必能使中华文明在世间上大放光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73003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