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第一篇: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看了影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畅谈)

3、师小结后出示句子: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1)指名读。

(2)师: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3)指导朗读句子。

4、师:这一天,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是一场怎样的开国典礼?(盛大、庄严、隆重、热烈、规模宏大„„)

5、(板书:

14、开国大典)强调“大”,充满激情地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并标出相关小节。

2、交流,归纳板书:

入场(1—4)、典礼(5—10)、阅兵式(11—13)、群众游行(14—16)

(三)研读“入场”,深入感悟。

引入: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课文哪些语句可让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热烈?

1、轻声朗读1—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重点一:从1、4小节到会人员的众多、面广中感受。

(1)引读: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有 ,民主人士有,群众代表有,总数达。观礼台上还有。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早上6点钟起,就有。人们有的,有的。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学习生字:擎(读准音:qínɡ,理解意思)(3)这么多的群众队伍,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强调理解“直奔”,读“bèn”。

指导朗读,把工人们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这种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 *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强调“赶”。指导朗读,把农民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急切心情给表现出来。(4)引读: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师:此时,大家焦急地等待,期盼着开国大典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啊!一起再来读。

预设重点二:从2、3小节会场的布置中感受。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读读2、3小节,画画天安门广场的简笔图。(2)看着简笔图,读读课文,再按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会场的布置情况。(3)读、讲中理解“高高耸起”、“挺立”、“迎风招展”。

(四)研读“典礼”,深入感悟。

引入:天安门城楼红灯高挂,红旗飘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翘首以盼,等待开国大典那庄严、神圣一刻的到来。下午3点整,典礼开始了,请快速读读课文5—10小节,划出描写典礼庄严、隆重、热烈的语句。

1、学生快速读5—10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用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随机出示:

第二课时

预设重点一:从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中感受。(1)归纳并板书: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2)重点理解句子: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理解“宣布”(与宣告、宣读相区别,并完成课后相关练习),指导朗读,声音坚定、高亢、强有力。

再次观看毛主席当时宣布的情景,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预设重点二:从会场上人们的表现中感受。

(1)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为什么一齐欢跃起来?

各种形式朗读,体会全中国人民听到毛主席的宣告后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熟读成诵,引背,齐背。

(2)出示句子,说说这些情景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人们什么心情? * * 下午3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理解“爆发”、“排山倒海”,指导朗读。* *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理解“一齐投向”,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

理解“瞻仰”。朗读中体会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反复朗读,背诵这一节。

* *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朗读中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3、师生共读5—10节,感受典礼的庄严、隆重、热烈。

(五)研读“阅兵”,深入感悟。

引入:庄严、热烈、隆重的典礼之后,盛大的阅兵仪式开始了,轻声读读11—13小结,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 __和__ 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 _两个排,接着___ _、________、__ __、。当___ _ 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__,飞过天空。(1)学生自读,完成填空,交流。

(2)观看阅兵式录像,任选一列方阵介绍,可以运用文中的句子。

(3)划出观众表现的句子,自读体会人们的心情,用1、2个词写上你的感受。

* *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理解“抛”、“盖过”,朗读中体会群众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抓住“嗓子喊哑了”、“手拍麻了”,体会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4)师生共读11—13小节。

(六)研读“游行”,深入感悟。

引入: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式完毕,群众游行开始了,快速读读14—16小节,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

1、学生快速读14—16节,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2、交流,重点理解:

(1)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学生反复读,体会人们仍然沉浸于开国大典气氛的那份喜悦之情与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之情。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结束语:正如最后所讲,光明充满了北京城,如今,光明不仅仅充满北京城,还充满了我们整个中国,我们衣食富足,国立强盛,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报效祖国。

第二篇:开国大典

政治

会议:第一届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筹备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②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③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

拯救中国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内容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文化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两弹:原子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导弹: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一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经过:①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②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

政府代表团谈判

③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

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评价: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的重大国策,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大道,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港澳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意义:港澳回归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血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也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时间:1973年

杂交水稻事件: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之为东方魔稻

意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原则: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自

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目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概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证。它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50年代中期,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

提出对台政策,并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交往:①1987年,台湾调整政策,逐步采取了系列开放措施隔绝状

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大陆与台湾交往②1993年,汪辜会谈在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方面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

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202_年,两岸关系新发展:真正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出:1986年3月,王大衍等老科学家,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的主张 863计划实施:1986年1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意义:“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

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三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过渡: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檐(zhān yán)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四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 明德小学彭程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

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开国大典群众进场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阅兵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群众游行

第五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说学情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五年级的学生默读有了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帮助读懂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征》,对毛泽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三 说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开国”二字,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透过“大典”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围绕“大典”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因为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我将“通过一个个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四

说教法(结合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来谈)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采用场面描写,表达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辅助教学。五 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搜集材料,帮助读懂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面,自读,感悟,体会。在学文的基础上学会写作方法,学会迁移运用。我准备引导学生用“读——找——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感情朗读升华;体会写作特点,在理解语文文字的基础上运用语文文字,读写迁移,学写场面描写。六 说教学过程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板块。板块一

梳理文章结构

强化整体感知

我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是突出整体感知,强化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板块二

运用策略

品读感悟 选择场面,自读自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72902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