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第一篇: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改善民生 共建共享促发展

——湖州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之二

发展是基础,民生是根本,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反映民意、牵动民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既是理政之根本,也是和谐之先务。市委、市政府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完成了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湖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心齐气顺、稳定和谐的局面。

积极有为,全力推进改善民生

翻开湖州6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始终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绩效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今天的湖州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居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一项又一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富民为先,紧紧抓住就业创业这个根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转制,开始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的“软着陆”,1995—202_年,3.2万名下岗职工、7万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进入新世纪,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制度。202_-202_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1.6万个,帮助6.7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着力统筹城乡就业,202_年起三县陆续被定为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202_年湖州市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登记制度、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202_年在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创设了首批 资金为1000万元“湖州青年创业创新基金”,引导青年投身创业创新实践。全市实施创业促就“845”工程,从202_年至202_年,在全市筹集8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扶持推动创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用最大的心思、花最大的心血、下最大的功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让广大群众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惠民为重,紧紧抓住解困纾难这个关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主要举措,尽心竭力办实事、解难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456”民生工程到改善民生的“八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行动计划”,从每年十个方面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到“百件实事惠民生”专项行动,湖州市民生建设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解决民生问题的力度越来越大,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在教育文化、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服务、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坚持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做到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善民生,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又针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坚持着眼全民和向困难群众倾斜相结合。既着眼于全民,努力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又始终突出“雪中送炭”,着力解决最困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安民为要,紧紧抓住安定有序这个重点。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性标志,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积极探索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极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的活动,创优社区工作服务,建设社区“一站式”事务中心。农村社会治理从原来的单项突进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协调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向前推进。202_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平安湖州”的重大战略。开展“十大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联动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大信访”工作格局、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臵等措施,大力推广“三近”走访、“三好六有”警务新模式,确保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市区各乡镇率先建立“一中心六站”公共安全监管机构,防范和处臵重大突发性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据浙江省统计局群众安全感调查显示,202_年以来湖州市群众安全感受度在全省均名列前茅。202_年在首届中国30个最安全城市评选活动中,湖州名列第19位。经过多年努力湖州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相容。

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只有统筹城乡与区域,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心每个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利益需求,才能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因此,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湖州市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与重要保证,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分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一方面,以富民强市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202_年,湖州生产总值达到1034.8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604元和10751元,扣除价格因素,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28.4倍、72.5倍、57.2倍和47.5倍。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不断改善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臵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使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如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一户一策一干部”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困难群众医前、医中、医后全程医疗救助体系,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等各项惠民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市委、市政府在民生建设问题上始终坚持尽力而为,始终坚持不管宏观经济形势怎么变,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不变,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扎实推进,顺应湖州民生改善的阶段性特点,适时推出了不同阶段的民生政策,较好解决了当时民生改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吃饱穿暖,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到广大群众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阶段,重点是继续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收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并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当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重点就放在实施积极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有多种途径,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我们坚持社会多方参与和党委政府负责相结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推进这些事业,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切实强化政府职责,特别是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而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亦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因此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社区 自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合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推进改善民生,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推出和落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同时湖州市牢固确立“大民生”理念,努力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从应景性民生政策逐步转向对社会民生相关制度的设计。始终以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覆盖面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导向和政策落实、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体制改革和新制度建立等体系建设,形成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权益的制度保障,在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共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致力长远,系统推进改善民生

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民生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扩展。因此,民生改善无止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需要健全的制度、完备的法律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湖州在民生建设实践中,致力于长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民生诉求、科学决策与有利于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民生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大民生”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民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畅通日常的民意反映渠道,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蹲点调研等做法,深入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协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走访制度、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为民办实事的建议。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在根据公 5 开、透明原则,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每年确定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形成工作计划,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根据项目内容,明确分管领导、承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保证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办公制度。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安排专项民生资金,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切实为民生项目的落实提供财力保障。支出重点放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并着力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对投入和经费开展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为民办实事工作的督查,提出针对性的工作要求和改进意见;加强对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考评,把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为民办实事工作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考评追究制度,政府每年将为民办实事工作情况向人民大报告,向政协、民主党派通报,并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

——逐步建立共享发展成果的长久机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键是要构建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深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4年向社会养老迈出第一步,对新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保险制度。202_年率先实行企业缴费与个人缴费分离,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_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53.76万人。湖州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从失地农民、村干部和乡镇企业职工开始,202_年,德清开始在城乡统一的制度框架内普遍推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202_年建立起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到202_年底,全市共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31.20万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开始实施《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暂行办法》和《工伤保险暂行规定》,开启医疗保险改革序幕。202_年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_年被列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9个试点城市之一。到202_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1510家,参保人数达到44.59万人。1990年湖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恢复,1997年全面推行。202_年创建“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202_年全市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最低达到160元,吴兴区、南浔区提高到18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市参合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保障程度逐步提高。此外,率先建立起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在市区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为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进“四房+四型”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等等,都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建立长久机制的有益尝试。

——积极落实改善民生的法律政策保障。法律是解决民生的一个基础性手段。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更加突出民生诉求,使民生建设实践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对解决民生问题,湖州坚持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积极探索在市级制度权限内建立和完善保护民生的法规和政策,按照到202_年基本建成“六大体系”的工作目标,逐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民生保护规范体系,实现民生问题解决的法制化和制度化。202_年以来,湖州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把《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意见》作为推进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结合职能,不断加大民生政策创新力度,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批的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民生政策举措,完善民生政策体系,为民生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帮企业、保岗位、稳就业的角度,巩固并提高了民生工作阶段性成效。

改善民生是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只有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才有深厚的力量,构建和谐湖州才有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改善民生要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从而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张来明

《 人民日报 》(202_年09月29日

07 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也应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就是这样的新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5年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为此,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并就“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到202_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提高扶贫实效。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每个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开放共享。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应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 4 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2_”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为此,应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国家财力之上。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来逐步实现,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开空头支票”、设定过高的福利目标。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就会失去意义。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应认识到,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改善民生就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三篇:共享共建

争做文明学生,共创美好校园

-----三年级“共建共享”主题班会

美丽源于爱的倾注,美丽的校园倾注了设计者的灵感,校领导的关怀,工人师傅的心血。同学们,在农村,学校成为最好的建筑与最漂亮干净的地方。如此美丽的校园,你忍心丢下手中的废纸,去玷污它的一尘不染吗?你忍心大声喧哗,去打破它的宁静和谐吗?你忍心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去破坏它的美丽吗?确实,在我们的校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少数同学,比如: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尊重他人,与老师、父母顶撞;下课起哄,追逐打闹;随地吐痰,乱扔矿泉水瓶,乱扔易拉罐,乱抛纸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确实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好校园而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贡献。为此,我们向全校的同学们倡议:

一、教室专心学习,杜绝大声喧哗、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讲究诚信,遵守纪律。

三、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吸烟、不酗酒。

四、科学上网,杜绝痴迷网络,合理利用时间,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安全卫士。

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是我们中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德。

六、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

七、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不要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

八、自尊自爱,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不追逐打骂。

九、排队就餐、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十、每天做一件好事,不论大小。中学生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不断提高素质文明,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应该做到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磨练自己,形成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我的心理素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老师教育我们:“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哉?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我们应该严于律己,不要去做才胜德的小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和谐发展的人。扫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自身思想上的认识与重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发扬优点,正视缺点,并且敢于改正缺点”;“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就一定能引领校园新风貌,扫除“丑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德才”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让我们争做文明学生,共创文明校园,展示当代中学生风采!

第四篇:202_中考专题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繁荣成果

专题4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繁荣成果

1.财政投入改善民生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表示,政府重视民生改善,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完善社保等多方面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一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另一方面采取多项措施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

2.政策信号清晰可见保障基本促进公平202_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1、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他原因: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⑤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⑥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2、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什么原则?

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3、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答:示例: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就业难、上学难、物价上涨、交通拥堵、房价过高、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入差距过大等。

4、上述问题,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由:从总体上看: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现阶段社会的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答: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6、党和国家注重民生问题,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所学的哪些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党和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等

7、党和国家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

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做大: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分好: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举例说明我国正在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3)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5)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6)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9、“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我们国家应采取哪些有力措施?答:①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幸福);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公平)。

②政治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尊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正)。

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链接: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1.如何解决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答:①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②消费者:增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适当合理消费;

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如商品、市场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并且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③政府: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鼓励民众举报违法行为;

2.当侵权行为发生时,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迫切的问题。请谈谈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把直接关系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72854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