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正文: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六、小结(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扩展资料:《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除法的简便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简便计算中的内容(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的1—3题)。是在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的运算规律,学会用这种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善于活用教材,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运用。[教学难点] 除法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12个小圆片,题卡及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减法的性质,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

1、出示12个圆片。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圆片?

(2)把每份中的6个圆片,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操作后,请学生上来一边说一边演示,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式:12÷2÷3。

2、提问。

(1)从刚才分圆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2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3分,一共分了几份?(生:6份)

(2)这个6份是怎么来的?(生:2×3)

(3)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生:12÷(2×3))(4)算式12÷2÷3与12÷(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5)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二)猜想发现规律,探究验证

1、计算下面两组题。

2400÷2÷6 540÷9÷6 2400÷(2×6)540÷(9×6)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400÷2÷6=2400÷(2×6)540÷9÷6=540÷(9×6)

3、这当中难道存在什么运算规律?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呢?如果你发现了,就赶快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除法的性质)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条运算规律,那这条运算规律能否经得住同学们的检验呢?下面就请大家先自己写一两组算式,算算结果,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6、学生汇报自己写的算式: 480÷20÷6=480÷(20×6)320÷8÷4=320÷(8×4)„„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将例3改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1)教师小黑板出示:学校在3月12日那天开展植树活动,全校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钱,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50÷5 =1250÷125 =10(元)=10(元)

3、这两种列式都表示什么?(生:每棵树苗的价钱是10元)因此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比较发现:1250÷25÷5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形式,1250÷(25×5)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的形式。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1250÷25÷5=1250÷(25×5)。由次想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这就是除法的性质。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生:第二种)为什么?(学生自由说理由)

5、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6、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你这一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口算。(教师用题卡逐一出示,让学生抢答,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240÷5÷24 1800÷(3×6)360÷36÷2 4500÷(9×5)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1)提问:一个星期有几天?

(2)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说出我们在这节课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46页练习八第1、2、3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