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三周年祭
母亲三周年祭
丙申猴年腊月十五,伯母过世,匆忙中赶回去奔丧。出殡时堂弟的祭文真真切切、生动感人!遗憾的是母亲下葬时,自己没能写下只言片语以祭拜她老人家在天之灵!
这几天都在梦里见到母亲,慈爱有加。这是提示自己母亲三周年快到了。
母亲一生辛勤操劳,任劳任怨,爱人,善待人!爱人如己,爱学生如子女。爱家人、爱亲戚朋友、爱村上的人、更爱学生。与人为善,善待所有人。
母亲原名何清芬(出嫁后改名何秀琴),因姊妹中排行第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同父异母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小名三妹。1939年1月5日(农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五)生于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县双溪公社朝阳八队杨柳冲(现在的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大坝村十四社)长江岸边。202_年3月13日(农历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三)病逝于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乡沿村七家沟,享年七十八岁。安葬于泔河南岸,从此头枕西安城,脚蹬唐王陵。
母亲自幼丧母,在哥哥提供学费、姐姐负责吃穿的全力资助下,完小毕业后,在村办小学教书育人。
母亲年轻时,在她姨妈家偶遇父亲(父亲那时刚转业到民生造船厂,是姨夫爷的徒弟),两人相识、相爱再结为夫妻。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父母响应国家号召,辞去公职,回到陕西关中父亲老家,投身农业生产建设。
那几年天旱,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大家食不果腹。母亲和父亲刚从四川回来时,没有分到口粮,吃饭是最大问题。父母亲穷而有志,自力更生,辛勤劳作。
当时生产队派有专人看守地里的庄稼,并严禁任何人携带任何可盛装粮食的器具下地(防止有人从地里夹带粮食回家)。村人见外来的川妹子没吃的,就网开一面任由母亲去收获过后的地里、捡拾掉落在麦秸丛中的麦穗、麦粒,母亲起早贪黑,只要天色看得见,就能看到她弯着腰在地里忙着,硬是一颗一颗、一粒一粒的拾了一口袋。靠着这些麦子,加上一切找得到的、可以充饥的物品一家人才勉强熬到生产队分下来不多的口粮。母亲一生勤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后来粮食充足了,有时有一点剩饭,母亲也不会倒掉。遇到讨饭的,母亲总是拿出吃的、喝的让其吃饱、吃好。遇到需要帮助的,母亲都竭力相助。
我开始上学那年,村上学校扩大规模、师资不足,凭借在娘家时有从教经验的优势,再加上一位本家叔叔的推荐,母亲又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教小学一年级,一教就是几十年(教出沿村几代人)。她曾荣获“礼泉县先进教师”的称号(全乡只有几个人),后来如愿从民办教师转办为公办老师,退休时的职称是“小学特级教师”。她教的学生长大后多都亲切地称呼她“何老师”。母亲何老师教学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这是她回馈乡亲当年恩情的最好方法!
农村的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在休息时间忙地里的农活(要多比别人付出最少多一倍的辛劳)。(父亲靠在民生造船厂的机加
工手艺,在外给别人修自行车,农活、家务都不管)农活、教学和家务、都是母亲一个人操劳,没有一天休息。
母亲育有三子,她一直想有个女儿(记得自己小时候有段时间母亲很想过继一个女儿)。三兄弟中自己最小,母亲希望自己能像女孩子一样细心。母亲对待别人家的女儿,像对自己的女儿。关中媳妇生小孩后都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在娘家坐满月”,最小的表弟出生时、姑姑在娘家坐满月是在我家,一个外甥出生时、堂姐在娘家坐满月也是在我家……。缺少母爱、没在娘家坐过满月的母亲,把自己浓浓的母爱给了别人的女儿。母亲对媳妇更像对待自己的女儿、婆媳间没有过矛盾或纠纷,村上都夸母亲对媳妇好。
母亲对人好、大方,与人打交道从不让人吃亏,亲戚朋友都愿意跟她来往。早些年伯父大儿媳的弟弟来走亲戚,他姐姐一家人都不在家,母亲招待他在家里吃饭;前些年村上一个年轻人从外面回来,他家人不在家,母亲也招呼他来我家吃饭……。母亲跟人和睦相处,没有跟人红过脸。母亲善待所有人,也包括对自己不好的人。对于言、行不敬者、(嘲笑她不会算账的)唯利是图者……,她都一笑了之。母亲凡事都积极去做,从没见过她抱怨。她看的开、拿的起、放的下。我想她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相信“一 命,二 运,三 风水,四 积德,五 读书,六 名,七 相,八 敬神,九 交贵人,十 养生”。这才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母亲只身嫁来关中后,只回过三次娘家,第一次是自己一岁时的1969年,第二次是自己上初中时的1982年,第三次是在1995年。
关中人心底里瞧不起外地人,免不了的歧视,多少委屈,多少不理解,多少次需要亲人的帮助时,既不能去(千里之外的)娘家倾诉,也无法寻求(远在千里的)兄弟姐妹们帮忙,她自己给自己宽心,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不抱怨,这是母亲性格中最坚韧的一面。
“外婆家”、“舅舅家”我基本没有概念,小时候“亲戚”一词对我来说就是(新城)姨婆家、(东寨)姑家。出嫁的女子最喜欢回娘家,小孩子最喜欢去外婆家(享不尽的疼爱、好吃的、好玩的)。对别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在我们家却是奢望。过年时别家妈妈带孩子高高兴兴回娘家,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三个只能去(新城)(父亲的)姨妈家;其它孩子欢天喜地去外婆家,我们三兄弟也只能跟着母亲去姨婆家。母亲最需要理解、帮助的时候,也只能是向(东寨)姑姑(新城姨婆的女儿)诉说。我们家跟姨婆家、姑姑家最近(姨婆爱人,姑姑、母亲都像姨婆),我们最喜欢去(新城)姨婆家、(东寨)姑家。
长大后听说:父母刚回关中时,家里穷。当时大家都吃不饱,家里来一家穷亲戚(还有三个正长身体、最会吃饭的半大小子),光是吃饭都受不了,大家对我们避而远之(现在设身处地的想想,好像也能理解。看着现在的亲戚,似乎很难想像父母亲当时的困境)。新城姨婆每次都给我们好吃的。姨婆对我们就像外婆,母亲去姨婆家有回娘家的感觉。母亲生我们兄弟时,也是姨婆照顾月子……。
母亲相夫教子,千辛万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还帮着照看孙子孙女,一生不容易!所受所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和承受的。母亲友善待人,勤俭持家,辛勤操劳,毫无怨言,忙无闲暇!
现在母亲在天上没有了凡间的辛劳和烦恼。母亲与列祖列宗、各位先人聊着天,享着清福,看着、保佑着她的子孙后代!
生我、养我、教我、爱我、我爱的母亲大人千古!
在此感谢上天!感谢厚地!感谢大家!感恩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贵人!
丁酉鸡年葵卯月
第二篇:三周年祭
三周年祭
母逝三年,守孝即尽,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当再奠诗文以虔诚悼念,是为《母亲逝世三周年祭》:
呜呼哀哉,十方神圣!阿弥陀佛,三界仙众!
家母赵慈,身系农妇。讳名吉然,不幸有余;
备尝艰辛,屈辱交加。冷暖炎凉,苦命挣扎;
举家顶梁,功勋盖世。一代良母,德钦万载;
心性坚贞,志存高远。倔强自持,松柏耐寒;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嚼得菜根,永固乾坤;
香草美人,不及项背。凤凰娇贵,岂媲洁质?
不染污泥,千里挑一。不落风尘,国家根基;
贤哉吾母,世所难容。天夺其魄,地抢其魂;
横祸骤降,造化无语。神怨人怒,三载沉浮;
疾萃呼儿,奔命寻母。界分阴阳,两不相顾;
母丧泰山,子孝千钧。灵犀相通,丝连梦境;
娘五十一,玉殒命绝。三十儿女,悔恨长嗟!
爱之愈深,疏之遐弥。情何以堪,反差殊极?
命比纸薄,心比天高。半生奋斗,终作徒劳;
世事昏昧,错判忠奸。凶人横暴,屈杀贤能;
遍身罗绮,从不养织。饱食终日,何事稼衣?
高贵低贱,天命多舛。长寿夭殇,运数无常;
我娘悲怆,竟无福享。咱妈痛楚,不得善终?
积德不存,积善难留。世情险毒,地愧天羞;
母走绝路,我骂鬼神。千百日夜,啮指心痛;
时时刻刻,百般谴责。今已三载,一切了结;
母若含冤,游魂归何?母若为神,谁佑生者?
祈告苍冥,为母消灾。敬呼地母,荫护贤妣;
魂飘华夏,归去来兮。神游人间,兴衰更替;
既已为神,职守天庭。香火旺盛,享祭万方;
若还为鬼,转生为人。跻身上流,尽享天年;
各界正果,乐善好施。菩萨心肠,大慈大悲;
神圣仙佛,但行好事。众愿所归,皆大欢喜;
三年祭母,不再哭泣。日月长在,歌以咏志;
母亲安息,儿将再起。天国韶乐,慈母仙逝;
三年孝止,重振家风。从此忘却,文字记念;
神灵有知,各守正道。鸿运开头,邪祟避躲;
三年难满,否极泰来。欣欣向荣,兑现母志;
家道复兴,儿孙传承。万象更新,与德偕行;
三年过兮,慈母碑立。三年过兮,苦尽甘来;
三年过兮,必彰儿志。三年过兮,改天换地;
乌飞兔走,岁月如流。光阴荏苒,后嗣延寿;
我报母恩,一生心祭。心心相印,一脉相继;
天长地久,母子相依。地久天长,母子相知;
天全地成,母子同心。地成天全,母子同声;
日月星辰,水火金木。土地母亲,与天同寿;
千秋万载,母亲万岁。尚祈尚飨,祭文完毕。
《母亲逝世三周年祭》与原来的《祭母文》不同,少了伤感,多了希冀,是为了真正化悲痛为力量,而今迈步从头越,让生者摆脱母亲逝世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此实为“三年明志”之文也。
第三篇:父亲三周年祭
父亲三周年祭
每次听到<父亲>这首歌,耳边就会回荡起婉转凄凉的唢呐声,思绪也被拉回到那撕心裂肺的日子,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悄然而下......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没出过门,现在却成了漂泊在外的异乡人.父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都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和长期的饥饿.父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先后失去了双亲,祖父的死他没有详细说过.我们常听到的是他母亲离开人世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他母亲的眼前突然一片模糊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年少的父亲只好拉扯着他的母亲去十几里的地方看病.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浑身打着哆嗦在冰天雪地漆黑不平的小路上摸索着.结果可想而知,眼睛没治好回到家里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失去双亲的父亲从此就无依无靠流离失所......每次讲到这里父亲总是看着远方若有所思,然后叹息道:“归根到底,还是饿死的!”每次听到这里我都饱含眼泪心如刀割.“黄河泛滥,蝗虫满天,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就是当时河南黄泛区的真实写照.父亲早已欲哭无泪了,走投无路的父亲为了生存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养他的家乡,从祖籍河南沿着铁路漫无目的的到处漂泊,孤苦伶仃境遇凄惨.他讨要过饭,卖过苦力,烧过焦炭,下过煤窑.去过兰州到过青海.最后在渭北的一个矿区落了脚.自我懂事起就知道家里很穷,记得每次开学父亲都要四处借钱给我们交纳学费.父亲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资养活着我们一家几口.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每逢歇班就拉一架子车煤翻山越岭一百多里换些玉米,高粱之类的杂粮添补家里的生活.尽管不富裕,但在父亲的辛劳下我们从没有挨过一顿饿.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思想很开通.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我们全家到最贫穷偏僻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单位他是领导,因工作出色年年出席县里的劳模大会.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做人的准则.父亲有两个姐姐都在早年失散,听父亲说解放前就被人贩子卖了.父亲为此一直寝食不安,长期寻找也没有音信,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通过老家取得联系,相见时两个姐姐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几年后也相继去世了.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与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煤矿.他办事认真公平,一丝不苟,深得众人的信赖.对矿上的工人也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工人大部分来自四川,他们时常到我们家里,逢年过节给父亲捎些土特产,父亲和他们聊聊家常,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而后就是喝酒吃饭,宛如亲戚一般.父亲办矿以后家里的经济也逐渐好了起来,先后给我们成了家.他退休前的单位因转产而集资,父亲听说后坐卧不安,第二天就急忙跑到单位不容分说就捐了款.父亲是个好人,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父亲生前常谈起自己的愿望,他说有时间准备到外面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就轰然地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也是最残忍无情的,他走的那么急,一句话也没给我们留下.竟然没有给他的子女留下报答的机会.没有给他的儿女留下任何一点的拖累.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
第四篇:母亲一周年祭
母亲一周年祭
母亲,您一生平凡,一生善良,一生艰苦,可确不能留住您的生命,上天竟何其残忍,让我们母子天隔一方,叫我们怎能不悲伤!我记不清许多汹涌感情激荡的事,却永远抹不去您望着亲人们那永恒的依恋和不舍。看着那碧蓝的天空,眼前浮现出曾前每次回家您见到我们时,那无限慈祥和喜悦的笑容,眼前浮现出童年时家中的一幕幕生活场景,这时的我整个脑子一幕一幕,不知自己身置何处,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仿佛眼前的您依旧站在村口翘首期盼着我们早点回家,我的心都快要碎了......无情的现实,只能化作我们对母亲永久的追忆,以泪洗面,怀念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母亲,儿子无能,无法留住您的生命,甚至没能在您临终前握着您的手送您一程,伴您走到您的生命尽头......母亲,您此去的三百六十五个日夜,一路走好!您自己选中的乐土,说那里能看见宽敞马路,还有奔腾不息的河流;那里鸟语花香,阳光普照众生;还有坐北朝南、冬暖夏凉豪华的宫殿,正是您想去的天堂......母亲,您终于可以在那里停止步履,停止匆匆的人生旅途,安心的歇息了,种族传袭的使命已经授予了您的儿女子孙,虽然您已经无法再睁开双眼,再看看您钟爱的儿孙们,作为一位平凡而伟大母亲的您可以告慰平生了!母亲,您放心的走吧!我们兄妹们也会慢慢地从悲痛和忧郁中走出去,从深切的思念中走出来,我们会彼此搀扶、互相照应,继续着我们漫漫的人生旅途,期待梦中能与您在天国乐土重逢团聚!
悲痛洒泪唤亲娘
(一)尽管我们知道,您走了。安详地走了,可我们还是在不停地呼唤,亲爱的娘啊!您的离去给我们穆氏家园留下无尽的思念。尽管我们知道,您走了。任凭千呼万唤,再也听不到您那亲切的回应,但我们还是要呼唤,娘啊,我们敬重的娘啊!您哪怕再说上一句半句,再看上孩子们一眼。
尽管我们知道,您走了。走向了极乐天堂。但我们还是深情地呼唤,娘啊,亲爱的娘啊!您的离去令我们痛彻心肺 娘啊,亲爱的娘啊!多么希望您老再看我们一眼,再握握我们的手,再摸摸我们的头。娘啊,亲爱的娘啊,您不该,您不该走的这样匆忙,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思念。尽管我们知道,您的走,是自然法则,不可逆转,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无助,为啥就不能让您老再多留些年头,哪怕一月一天,到天堂报到的事,以后再说,慢慢再走。娘啊,您这样离去,令大家多么悲痛!
尽管我们知道,您的离去,是上帝的安排,是您善始善终的完美渴求。您把人字的深远内涵告诉了上苍,书写在人间、山河、大地,更留在我们心头。上帝褒奖您的人格、品质、善良。。。褒奖您的忠孝、俭朴、勤劳。。。我们知道天堂有您会更加明亮,天堂有您会更有生机,无限温暖。您一定会给人间撒下更多地和谐、安泰、吉祥。但是您能长留家园,多么好,咱们一起共筑人间天堂。
虽然我们知道,您走了,您平静、安详地走了,一生永耕的龙山大地上,留下您深深的人生脚印,光明磊落的脚印。您精耕细播,收获的是精神甘露和希望,您一生勤劳、慈善,收获的是未来荣光。可是娘啊,您知道吗?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唤,永远都在痛彻心肺的呼唤!
(二)娘啊,您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立地顶天。狂风暴雨中,您是庇护我们的参天大树; 艰难困苦的黑暗中,您是我们心中的指路明灯。
娘啊,舐犊的爱永远铭刻在孩子们心中。
往昔的我们,看着您慈祥的面容,听着您可亲可敬的声音,学着您的坚毅,学着您的和善,走向幸福、光明。
奋发中的我们,看着您敬畏的面容,听着您亲切的声音,学着您的勤奋,学着您的处世,为人,跟着您坚定有力的步伐,我们走向光明。如今的我们,看着您那安详、熟睡的神情,再也听不到您教诲、关爱、亲切的声音。娘啊,请您放心,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踏着您的脚印,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光宗耀祖,振兴家族。
(三)娘啊,安息吧!您的德行已春风化雨,必将润物无声,我们都是优秀的传承人。您的追求宏大久远,早已成为我们的行动,您是方向,我们会奋力前行,前程似锦。娘啊,放心吧!
穆氏家族的子孙们知道,一粥一饭的深情,一丝一缕的恩重。母亲哺育儿女,故土培育后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勤有功,宜勉励,上报国,下为民。
发奋图强,世代振兴。亲爱的娘啊,龙山抑止,众生行止;
您永远是儿女们心中的泰山北斗,您的英名千古,您的笑貌永在,您的音容常存!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戚友: 今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苍天流泪。
我慈祥善良的母亲——*****,因年老疾病,经多方治疗无效,不幸于202_年1月8日凌晨二时,老人家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0岁。
此刻,各位带着思念和缅怀的心,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前来为我的母亲送行。首先,我代表我的父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表达我们内心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冒着严寒,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感谢大家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全家的帮助、照顾和关心!在母亲住院病重期间,父老乡亲、家门亲戚、垸邻右舍等一次又一次地前来探望、慰问,给了母亲莫大的安慰!作为家属,我们心存感激。母亲去世后,县人大****主任、****主任,县***局党组和全体干部职工,镇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前来凭吊。在此,我们再一次由衷的表示感谢!
叫一声我的母,一生您最辛劳。母亲一生勤劳善良。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身后总有母亲辛劳的背影。1951开始,我们兄妹7个先后出生在一个艰苦的年代,为了9口之家的衣食住行,油盐柴米,你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年365天,你总是起早贪黑,不分日夜做工分,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养育着我们。你舍不得穿,要让我们穿整齐;你舍不得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我们身上。我们各自成家立业后,你生怕额外增添儿女的半点负担,还是闲不住每一天操持家务。娘啊娘!您老人家一生为了我们儿女长大成人,吃的是草,奉 献给我们的是奶和血,您是我们登天的梯,您是我们拉车的牛,您老人家一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太多太多了……。
叫一声我的娘,一生你最慈善。你几十年如一日,早起晚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辛勤地为全家操劳,从无怨言。你对待乡里乡亲,左邻右舍,总是和睦相处,宽宏大量,宽人严己,无论年长年幼,个个尊敬。在你去世的头一天,你还对我说,“不要忘记了帮助过你的人,要感恩;不要忘记了需要你帮助的人,要行善积德。”对待子女,总是严格要求,儿女儿孙都是你的心头肉,为愿个个有出息。在重病缠身反复发作,忍受痛苦折磨的三年中,你从来没有想到要离开我们,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再苦的药也吃,再难受的检查也做,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就是希望自己的病能好起来,能继续为父亲、为子女操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慈母泪,一枝一叶总关情。妈妈,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对我们的言传身教,铭记在心。
叫一声我的妈,一生你最贤良。你把儿媳当作女儿一样,三个儿媳与你相处最和睦,从未红过脸,互敬互谅,爱惜我们,你含辛茹苦为我们洒尽心血,任劳任怨,操劳一生,功比山高,恩比海深。
“百年修得共枕眠”。妈妈,您与父亲结婚50多年来,有难恩,以优秀的业绩来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愿母亲一路走好,安息千古。子:***** 泣上
第五篇:母亲去世二十周年祭
母亲去世二十周年祭
母亲姓胡,字讳居芬,距离我们家5里的胡圩村人。外高祖讳麟祥,武举人,外曾祖讳霞文,远近闻名的乡绅,外祖讳云昌。外祖家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兼营酿酒生意,家资比较殷实。母亲1934年出生,上有两位哥哥,下有一个弟弟,是家中唯一的女儿,24岁嫁入我们家,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
母亲的命运是坎坷的,辛劳愁苦的时候多,幸福欢乐的时候少。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世事巨变,外曾祖和外祖父被送到白湖劳改,外曾祖客死那里,外祖父后来虽然回到家里,但已疾病缠身,不久离世。外祖母脚小无力从事农业劳动,后又卧病在床,大舅、二舅分家另住,各人围着自己的小家庭转,无暇顾及外祖母她们娘儿仨个,我的母亲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要从事农业劳动,要照顾卧病的外祖母,还要照管年幼的小舅,艰难地支撑着。
嫁入我们家后,命运没有多少改变,因为我们家在曾祖父的时候拥有一二百亩土地,土地改革的时候,家庭成分被定性为地主,“地主”这顶帽子影响着几代人的命运。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土地没了,财产充公了,房屋也被充公当作大队部,经历了几次搬家,就是找邻居家的房子临时居住,居无定所,后来才分给两间小偏屋,一家两代四口在里面遮风挡雨,再后来一家六七口人也只好挤在这两间小偏屋里,直到八十年代。在外面,因为成分高,政治上抬不起头,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时常遭人冷眼或欺凌。记得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高年级学生可以评“红卫兵”,低年级的可以评“红小兵”,除了我,班里其他同学都评为“红小兵”,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留下伤心的泪水。在家里,父亲脾气暴躁,关键是政治处境艰难,家庭经济困难,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之怒,母亲就成了他发泄的对象,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母亲真是外面受气,家里受苦,而母亲又性格内向,常常生闷气,有时躲在某个角落独自流泪。那时农村靠挣工分吃饭,我们家里上有年迈的祖母,下有我们兄妹四个,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父母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分的粮食少,还要挤出一部分钱来补偿给工分多的人家,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这些钱从何而来?常常是一年缺半年粮,只好东挪西借勉强度日,生活的艰难使父母备受煎熬。
时代的车轮进入了八十年代,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压得喘不过气的“地主”帽子摘掉了,政治清明了,我于1983年考取了大学,母亲很高兴,我去学校看分数回来,她高兴对我说:“昨天,我听院子里的梧桐树上有喜鹊叫,我就知道你考上了,喜鹊在报喜呢!”父亲通过自学,学会给人看病,以前都是义务行医,现在政策允许了,先是个人开诊所,后到乡卫生院上班,家庭的经济状况改变了,不用为生活发愁了,我和二弟也先后成亲,这些都都给母亲带来了很大快乐,这几年可以说是母亲最幸福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年已18岁的三弟因在学校与同学闹纠纷被老师批评转不过弯来服毒身亡,老年丧子情何以堪。后来,家庭人口多了,家庭关系也复杂了,加上父亲不善于调解、处理家庭关系,常常因为经济或其他琐屑发生矛盾甚至争吵,母亲经常生闷气,以致1992年被查出患了食管癌,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不断恶化,于1993年农历6月19日去世。母亲离我而去已经二十年了,然言犹在耳,梦中常见母亲的面容,常常情不能自禁。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记忆中,每天早晨母亲要早早地起来与祖母一起磨面,磨够一天吃的之后就到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劳动的间歇割一篮子草,为的是多挣两个工分。祖母活着的时候可以在家里做饭,母亲就在收工后同小伙子、大
姑娘们一起加班,直到很晚才回家吃饭,晚上还要在油灯底下做针线,保证一家人有衣穿,有鞋穿。母亲很要强、能干,经常告诫我们,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苦点累点不怕,要让你们吃的如人,穿的如人。母亲养猪、养羊、养鸡鸭等,卖头猪可以还欠的工分钱,卖头羊可以给大人孩子添件衣服,卖鸡蛋、鸭蛋可以买油盐,家庭副业较好地贴补了家庭生活。有两年,公社供销社收洋槐树叶子,母亲和父亲一起晚饭后到离家几里路的河岸边去捋洋槐树叶子,我常常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第二天要晒干、捡净去卖,能卖个三、五块钱,就可以给我们买双凉鞋或背心了。祖母去世后,母亲更辛苦了,要正常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要操持家务,中午收工后别人可以歇息,母亲还要做饭、洗衣,喂猪、喂羊,该出工了又同大伙一起下田劳动,时刻得不到歇息。特别是1975年祖母患半身不遂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要忙田里的,要忙一家老小吃穿,还要照料祖母,夏天晚上常常是母亲把家务忙完了,邻居已经睡醒一觉了。晚年虽然不要干田里活了,但仍要操持家务,更为繁重的是要带三四个孙子,三四个孙子之间上下仅一岁悬殊,母亲常常是怀里抱着,车里推着,一时这个哭了,一时那个尿了,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哪一刻清闲过呢!
母亲善于持家,关爱家人。家庭生活拮据,一年要缺半年粮,但由于母亲善于持家,也能勉强度日,没有出现断顿的现象。家里有一片菜园,父亲把它经营得很好,各种蔬菜都有,母亲每年还在家前园后,沟边路旁种植南瓜、冬瓜、葫芦等。贴补了粮食不足,改善了生活,吃不完拿去卖换点油盐钱。母亲非常节俭,每次蒸馍,拾馍时笼布上会粘些馍皮,母亲总是一点点揭掉放到嘴里吃掉,她时常告诉我们吃了不疼,糟蹋了疼,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浪费。母亲孝敬老人,祖母卧病在床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家中细粮很少,平时吃的都是红薯面馍,玉米面馍都十分少见,母亲每次蒸馍都给祖母单单蒸些白面馍,弟弟妹妹有时眼馋,母亲也不给他们吃,告诫我们说奶奶病了,给奶奶吃,家里不是没有吗?等以后有了再吃。每天给奶奶端汤端药,换洗衣服,再苦再累也要给奶奶擦洗身子,服侍周到备至,从无怨言。当时父亲身体单薄,还要在生产队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母亲在生活上照顾他,家务活尽量自己多干,家人吃红薯面馍,母亲有时给他做玉米面馍吃,并告诫我们父亲是家庭支柱,身体不是太好,又要干重活,需要照顾。大弟从小身体比较瘦弱,母亲在各方面都给予了照顾。
母亲为人善良,乐于帮助他人。村里一户杨姓人家,老奶奶年迈,儿子是个瘸子,走路靠双拐,儿媳妇弱智,一家人生活很困难,母亲经常帮助他家,看到他家娘儿俩抬水吃,母亲就让我去帮他们抬。那时候,农村很少买衣服穿,都是自己做衣服,但许多妇女不会裁剪,母亲裁剪技术不错,乡邻们经常找母亲裁衣服,母亲热情帮助,从不厌烦。后来父亲开诊所替人看病,母亲总是给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有的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赶来,中午赶不回去了,母亲就热情留他们在家吃饭,有的人不好意思,母亲就说:“不要客气,没有什么好的吃,俺家吃什么你就跟着吃。”有讨饭的的上门,母亲一定给予帮助,并教育我们说,谁不到了难处谁要饭,特别是有年纪的人更应该帮助。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溺爱,教育我们正直为人,积极上进。母亲常说,别人的东西再好是人家的,我们不能拿。我的一位本家婶娘是个秃子,平时出门头上总是顶着毛巾,一次几个小伙伴窜上窜下想扯掉她头上的毛巾,让她出丑,我也参与其中,母亲知道了非常生气,给了我两个耳刮子,严肃教育我做人要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我们兄妹几个都能诚实为人,勤奋敬业,与家庭熏陶有着重要关系。
往事历历,仿佛就在昨天。家乡老屋犹在,门前没了望儿的人,哀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