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淄博结婚风俗

淄博结婚风俗



第一篇:淄博结婚风俗

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第二篇:东莞结婚风俗

东莞嘅结婚习俗

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定下。

所谓《三书》则是《三书》[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

[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

这三书是整个婚礼程序中男女互相致敬的书柬。

奉行《六礼》应具备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记录。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

承认。

[请期]亦即[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当吉期择定后,再通知女家为女儿出嫁作好准备,便是请期。

[搬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

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短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闰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妤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才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亦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

过大礼

訂親最隆重之仪式,約在婚礼十五至二十天前进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時至今日,由於這種傳統婚嫁禮仪繁瑣需時,甚少會採用全套「三書六禮」仪式,多化繁為簡,最广為重視的便是過大禮這一环:男家(過大禮)女家(回禮)

過大禮的物品包括:

(一)礼饼:龙凤礼饼两盒。礼饼可分四式、六式及八式,全取双数。

(二)椰子:父母健在用两对,否则宜用一对。

(三)茶叶、芝麻:皆因茶树不能移植,种植之时须用种子,故赠以茶叶为礼物,即祝愿种植不移之子。亦有暗喻一经缔结婚约,女子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反悔,亦即所谓油麻茶礼。

(四)槟榔两对。

(五)三牲:鸡或鹅两对,两雌两雄(如父母不健在,只需一对)。猪肉起双飞,即若干斤一片开二而底部相连。鱼一对,通常为大鱼。(现多以三牲金[利市]代替)

(六)海味:通常为四式海味,高级的可选用鲍鱼、海参、鱼翅、鱼肚、瑶柱;较经济的可选用鱿鱼、虾米、冬菇、蚝豉。丰俭由人,(可用利市代替)。

(七)帖盒:礼金盒内当然要有礼金,其余还要放入莲子、百合、红豆、绿豆、合桃、花生、桂圆干、荔枝干八京果、扁柏、利是等。其中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八)其它:烟、酒、水果,悉随尊便。龙凤烛两对,千万不要遗漏,以及对联两副。(对联最迟出嫁前一晚贴于大门前,千万不要将左右两边错误对调。)

當女家收到男家聘禮後也要將其中屬於男家福分的物品回禮。

回礼包括:

(一)男家聘禮的一半或若干,但必須成雙。

(二)茶葉、芝麻、水果。

(三)蓮藕、芋頭、石榴各一對。(蓮藕选择有枝有芽为最好)

(四)賀帷巾(即双喜毛巾)。

(五)送给女婿的西装或衣料,皮带、银包(内置利是)、鞋一对及袜两对。

(因服装尺寸因人而异,为免有所偏差,故建议用利是代替。)

(六)槟榔一对。

(七)大茶礼:包括金钱、煎堆、龙利、大发松糕等。

小貼士:

可一切從簡,以利是代替,寫上「過大禮大利是」。如代替豬肉的「豬肉金」、代替衣料的「衣料金」。但一些重要的禮品,應盡量親自攜來,包括: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

聘禮中物品寓意吉祥,數量則必須成雙,忌用單數。

女家收到男家聘禮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屬於男家福分的物品,則需要回禮

禮品中不可送手帕,因有分手之意。

嫁女餅

嫁女餅

根據中國傳統,結婚派餅是不可輕率的一環,是顯出對該婚禮的重視和隆重程度。男家過大禮時送的禮餅(嫁女餅),女家會分派給親朋好友隆重其事,所謂派「嫁女餅」,向親朋好友宣佈女兒將出嫁的喜訊。派禮餅可就親疏長幼輩份而定派餅數目,亦可分四式、六式及八式,取其成雙成對的意頭。

現時的中式禮餅有三、四十款之多,最受歡迎的有:

五彩皮蛋酥

蛋黃蓮蓉酥

紅綾蓮蓉酥

?黃綾荳蓉酥

欖仁合桃酥

蛋黃蓮蓉雞蛋糕

?雞油蛋黃酥

雞蛋白椰山

嫁妆

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近年为了顺应做足礼节、细节从简的潮流,市面上出现了做工考究的微型嫁妆,她以原物为蓝本,设计上更富有中国特色喜庆的造型,选用上乘樟木贴切喜庆传统风俗,深得准婚人士的喜爱。

安床、上头

安床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上头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仍会分别进行上头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人妇后踏入成人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语意是祝颂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头上,这样才算完成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男方上头

上头前应先行用碌柚叶淋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铰剪,至吉时便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

女方上头

上头前应先行用碌柚叶淋浴及穿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然后要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燃起龙凤烛后要连同三碗汤圆、生果、烧肉、鸡,诚心向天参拜,更要准备木梳及篦梳代替尖梳、针线包、红丝巾;而剪刀代表有利、子孙尺、镜乃取其光明继后之意,即所谓「龙头镜,铰剪尺」。

入门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要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出门出门

抵达女家后,第一关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的测试,必要时还要宣读爱的宣言(卖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给予众姐妹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新娘的父亲,再由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跟着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接新娘仪式就此完成。

完成上述仪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三朝回门

回门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从前,新娘出嫁后,会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门时,要穿我国传统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红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洁的身份,只有黄花闺女才可穿。同时男家一定要送回金猪一只,以示新娘子的贞洁。女家收到金猪后即分予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儿不辱门楣。传统上,岳丈母需留回门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饭,但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回门礼品:

1、(由男家送到女家):

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回门回礼:2(由女家送到男家)

金猪头、尾、手脚各一只、猪舌半边、西饼一盒、有头甘蔗、有头生菜

婚嫁禁忌

新人依照传统婚俗举办婚礼,其实有一些禁忌是要注意的:

1、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2、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3、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4、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5、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第三篇:民间结婚风俗

王杲铺镇传统结婚风俗

结婚,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说,并不只有领取结婚证那么简单,领取结婚证,能使两人成为合法夫妻,但在乡亲们的眼里,仪式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举行仪式就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在我们王杲铺镇,结婚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根据家中老人讲述,将我镇传统结婚风俗整理如下。

一般都是由男方选好日子之后,写到红纸上,男方买上礼物给女家送去“娶帖”,然后就开始收拾房子,给女方家送去八十斤新弹得白生生的棉花,以便女方家用来蓄新被褥。自此,男女双方就要开始准备各自需准备的东西了。

一、男女双方需要准备的东西

女方:做“铺盖”,一般是陪送“十铺十盖”,十床被子十床褥子,这个很讲究,家长请一些妇人,都是有儿有女心灵手巧的全和人来做的。准备“十六件”:大镜子、桌子(大小圆桌各一,大小方桌各一)、沙发(大小各一)、椅子一对、大衣柜、写字台、缝纫机、台箱一对、茶几、角橱共计十六件。

男方:床、电视机、自行车等其它物件。

二、女方陪送

女方院中的两位嫂子到结婚当天跟着陪送,五个儿童“送饭”,提盒内放四包果子;一个挑“下饺饭”的男士,根据女方的年龄,一岁一对最后多包一对,岁岁有余。再擀些宽心面(面条)一起生着放到提盒里;一个送饭菜的男士,提盒内放八个菜;两个“相轿”的男

士,一个“挂门帘”的小男孩,一个“开柜”的小男孩,加上新娘子一共十四人。其中,“挂门帘”和“开柜”的小男孩是要根据属相来的。

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带着四节礼(鱼、肉、挂面、果子)和二十个“催妆馍馍”到女方家里,把嫁妆拉回男方家里。

三、结婚当天

结婚当天,男方准备三匹马,一个“压马”男童,两个陪迎的女孩,两个放鞭炮的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一进女方的村内便开始放鞭炮,以示意男方来迎娶之意,是给女方传递信息。到女方家后,院中亲人出来迎接,要给“压马”男童压马钱和红鸡蛋,男童所骑之马是要给新娘子骑的,给压马钱以祈人马平安之意。随后请来迎娶一行人入屋吃饭。同时新娘穿衣打扮。准备完毕,新娘要从炕上直接做到椅子上,然后由女方的哥哥或是弟弟两人共同抬到马前,然后上马出发,新娘陪送的一行十四人(之前提到过的)与新郎来迎之人一同出发。

新娘一进村,就开始放鞭炮,新郎家里锣鼓喧天,很是热闹。到大门口,由男女双方陪嫁的女眷共四人搀扶下马,要先踩到凳子上,然后再迈过年糕,走到席子上,这叫“登糕”象征步步登高。然后就在院子里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女方来到屋内,吃自己带来的下饺饭,入席,新娘这桌要先吃自己带来的饭菜,然后再上男方准备的饭菜,这样就算是正式开席了。席间要“上拜”,由男方的嫂子带领两

位新人给院里长辈至亲磕头,每人一个。然后就上热馍馍,一个茶盘里放三个,新人再拜一遍,这时是要给“上拜钱”的。

到了晚上,由两位嫂子给铺炕,填枕头。女方所陪送的铺盖要全部铺好,然后在枕头里填满麦秆、花生、栗子、枣,还要敲敲柜子、台箱、灶囱寓意“敲敲柜,有一对”“敲敲箱,有一帮”“敲敲灶囱,有个朝廷”。

四、祭祖

婚礼第二天,新人要吃女方带来的鸡和鱼,意思有积有余、大吉大利、有余粮。然后夫妻俩去自家院里的长辈家里磕头问安。问安完毕回家包水饺,煮好后带上三碗,由嫂子带着拿上黄裱纸去男方的祖坟祭祖,告诉先人家里娶亲了,并在坟头上压上一张红纸

五、回娘家

祭祀回来后就要“回娘家”了,这时,由公公带着一个压车的小男孩送新娘回娘家,到娘家后,要给小孩子压车钱。等到三天后,再由公公接回来。自此,新娘九日内不得回娘家,也就是“戒九日”,意思是能在新郎家长长久久。

自此,新人的柴米油盐生活开始了。

第四篇:老北京结婚风俗

老北京结婚风俗

老北京结婚风俗

北平昔称北京,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置北平特别市,十九年又改称北平市,直属行政院管辖,简称院辖市,位币河北省的北部。因有”文化故都”之称,其习俗对社会生活之影响,当更深远。

按北平婚礼,一般常见者有四种,所谓北礼、南礼、旗礼、回礼;不过自民国以来,”南礼”似乎融会于”北礼”之中,进而统称”北平婚礼”了。

一、合婚

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

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议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

姑娘。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

三、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四、择日子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

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五、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放大定”,又称”通讯过礼”。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所以仪式也很隆重。除”龙凤帖”具有特殊意义外,其他礼物与”小定礼”都差不多。礼物的数最和品质,虽无一定标准,但在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如:

(一)衣料首饰类有已裁制好的衣

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三)面食类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四)果食类有四干果、四鲜果。

在这些礼物中的双鹅、双酒以及各种果食,都具有深远的抽象喜意,譬如以酒来说,自古以来,无论任何喜庆,莫不讲羊羔美酒”,或谓”无酒不成席”,证明酒礼是不可缺少的。而鹅是从古礼用雁演变而来的,因古礼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种信鸟,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双方都要守信。但北方雁甚难得,所以就以鹅代替。按一般习俗,这双鹅双酒,女家只收半数——一只鹅、一坛酒。另一半就在当天请媒人退还男家,这是女家对男家的一种礼貌。至于果食,更有趣味性的意思。如四干果中必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四种,这是取”枣(早)生桂(贵)子”的意思。如在四鲜果中有苹果,就象征”平

平安安”,但绝对不可用梨,因”梨”与”离”同音,要避免夫分离”之嫌。总之,被选用的果子,都各具不同的吉祥意义。

”放大定”之礼,不比平常,除两位大媒必须参加,并负责”过礼”外,新郎的母亲也要参加,也有另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块儿参加的。而女家则象”放小定”时一样款待;把所有的礼物都分装在箱、盒里,并加以红封条,届时雇工人抬着送到女家,两人一抬,普通人家都是送四抬礼,有钱人家则多送八抬。女家收到礼品后,照例由幼童当面开礼盒。在开盒之前要先向礼盒作三个揖,再用手拍礼盒三下,然后把封条撕去。打开礼盒时必先看到一个红封套,里边放有银元或铜元若干枚,这都归开礼盒的幼童所得。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据说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把所有的陪嫁,分装在箱子及食盒里,雇人抬着,两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据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记载:”前一日,女家请男宾四人,六人或八人送妆,男家亦请人迎妆,物以抬数计,中等之家,大半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则自数十抬至百馀抬不等,贫者则十六抬,十二抬,再次则仅备女子常用之物若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若抬数多者,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然近亦有于娶日送妆者。”从”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送嫁妆”之举是很隆重的,有钱的人家嫁

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七、亲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并且要按照《通书》上所规定的时辰出发。在起轿前,先由两个男人熏轿,并用一面镜子、一本《宪书》,向轿内幌照几下,用以驱邪。有钱的人家娶媳妇场面特别大,仪式非常隆重,各种仪仗排列的次序大约是”顶马”(在迎亲仪队中,有一人盛装骑马负责开路并指导整个行列,名曰顶马)在最前边,其次为回避牌、吹鼓手(即今之乐队)、铡锣、缀灯、旌旗等,可谓:旗、锣、伞、扇一应俱全;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场面之大,声势之成,实在难以形容。新郎的绿帏座轿居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象是”大老爷”出巡一样,此时此地之新郎,正如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场面大的仪仗,一排列就占满一条街。其中有两个防煞的人责任最重,他们各拿一块红毡,随行于花轿两旁。途中遇有井泉庙宇时,必须张毡遮盖新娘的花轿,以防邪魔作祟。另有娶亲太太二人,娶亲官客二人或四人。也分乘轿子一块儿随仪仗前往。照例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所以必须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幼童坐在里边压轿,而且手里还提一把茶壶,俗称”提茶壶的”。茶壶之中,装清水少许,豆腐一块,上插蝙蝠形红绒花一朵。因为豆腐与蝙蝠,第二字都与福字同音,象征双福临门。又在茶壶上盖四方红罗一块备用。因罗与乐音略同,象征终身快乐!男家为了能顺利达成迎娶新娘的任务,要在事先预备若干”红包”,各包铜元、制钱、或角票等,交娶亲官客见机备用;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娶客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娶客就把红封包儿,递过去之后,里边才开大门,并令吹鼓手吹打奏乐。然后娶客又把预先带来的制钱铜元等向门内投撒,俗语叫”撒满天星”。女家的执事们把娶客迎入院中,花轿也跟着抬入。女家以茶酒款待娶客,并把准备好的”子孙碗箸”放在娶客面前,请娶客带给男家。”子孙碗箸”不可磕碰损坏,否则主男女福寿不长,所以双方都认为事关重大,特别小心;此时男家的娶亲太太就把”提茶壶”的幼童所带来的红绒花及四方红罗交与女家的送亲太太,女家再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共四人分持红罗盖头的四角,先在新人面前四人传递,嘴里说:”四季平安,百年好合,白头到老,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然后把

红绒花给新娘戴上,再把”红罗盖头”盖在新娘头上,娶亲太太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上轿的。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同时也请送亲太太及送亲官客一同随轿”送亲”。一直送到男家为止。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

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执事人等各司其职,准备新娘下轿。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于是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嫂(即今之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俗称”宝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嫂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

坐帐”,又称”坐福”。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现在看来都是迷信。但在当时因受社会背景所使然,认为一切是应该的。

九、吃子孙饽饽

”坐帐”之后,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仍由三位送亲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给新夫妇交换进食。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接着就是饮”交杯”酒,就是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由娶亲太太送给新郎,送亲太太送给新娘,各饮半杯而再交换一次,所以交杯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摆圆饭”或”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娶亲和送亲太太及其他

宾客均坐陪座。筵席一开始,新郎新娘必须都先吃一大口馒头,据说是意味新夫妇,今后必有”满口福”的意思。

十、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只是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如应劭《风俗通》所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由此可见,闹房之俗,自两汉以降,一直是盛行不衰的。

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族亲方面当然是堂兄弟姐妹们,姻亲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们,一定参加。如大家族支系旁系关系众多,参加闹房 的人,也一定很多。人一多,就会七嘴八舌,甲让新娘这样,乙又让新娘那样。当然都是男女间一些难为情的举动。最时髦的举动,是让新郎与新娘”亲嘴儿”!”亲嘴儿”就是”接吻”,民国初建,虽已西风东渐,但以中国人保守的程度而论,男女青年当众”亲嘴儿”,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有人喊”亲嘴儿”时,羞得新娘面红耳赤,不敢抬头,于是大家更起哄:”亲嘴儿!亲嘴儿……!”如此情形,新娘当然不堪其苦,但也无可奈何,因参加闹房的人,都是新郎的亲戚和族中兄弟姐妹,并且也是为贺喜而闹,所以多苦都要忍耐,否则越闹越凶,不但可能闹到通宵达旦,而且徒伤感情。

闹洞房之俗,虽说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长的思想过分保守,以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婚礼始终应在严肃气氛中举行,这种家庭当然只有”免俗”了。

十一、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

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定名分”,俗语叫”分大小”。就是要认识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长幼辈分。人口简单的小家庭。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认识家族近亲的辈分关系,惟如大家族人口众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须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别拜见。拜见长辈必须磕头,对平辈则以作揖及双手拜拜为礼。拜过家族就拜前来贺喜的亲友。并且无论拜见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语双礼”。无论家族或亲友,要是长辈对新娘都有赏赐,普通都是送一红包,内封银元或钞票,数量多少都没一定。也有送首饰、衣料等贵重物品的,俗语叫”贺红”,亦称”见面礼”。

十二、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

会亲家,简称”会亲”。据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说:”是时,新娘姑、姨、娘舅、外祖、外母齐集于男方。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二人作陪。如是,女方来十位宾客时,而男方必须二十人作陪也。此时,新郎向女方之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和钱袋。袋中有钱一吊者,为当朝一品,二吊者为和合二仙,三为三台子贵,四为四季平安,五为五子登科。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词。”由此可以看出”会亲”之宴,相当隆重,并且要”一人一席”,还要”二人作陪”一节,对”亲家”的宾客又是何等尊敬?不过从”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这些话中,又可体会到当时的新娘在婆家的处境了。

十三、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

要一块儿去,俗语回门”,或”三朝回门”。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

九、双九、十二天。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第五篇:抚顺结婚风俗

沈阳抚顺的结婚习俗

抚顺的结婚习惯挺讲究的,从你早上装完婚车去接娘家人的时候开始给你讲吧:

1、接亲:你们家包括你(新郎)要去五个人或者是七个人吧,这个意思就是要去单回双,主要是图吉利。去的人要有你的长辈最好是会“说话”一点的,像你的舅舅或者叔叔、婶婶、大娘舅妈都行,这就是两个人,在加上你,还有童男童女,这就是五个人了。如果还有想去的话就找个姐姐或者哥哥都行,但去的人最好是懂点礼貌的。回来的时候在加上新娘你们家的人就是双数了。

2、到了娘家你的小舅子、小姨子还有女方的朋友一定不会让你那么容易就进门的,你可以准备点红包,这个红包看你想给多少钱了,可以根据你的条件的,像小舅子、小姨子的可以多给点,朋友之类的给个小红包意思意思就行了。进了门别直奔新娘,如果你家来的长辈和你岳父、岳母不是很熟的话,你可以先介绍他们认识一下,如果认识当然最好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当着大家的面大声叫新娘的父、母爸、妈并告诉他们我来接**来了,在表下决心,说一些让老人放心的话,这个时候你岳母要给你改口钱。然后你可以到新娘子身边,这个时候你岳母应该给童男童女钱。

3、吃面条:你岳母端来一碗面条,他要喂你先吃,然后你接过来,和你的新娘在一起吃,你俩要互相喂对方吃,然后你们俩挑起一根最长的面条一个吃这头一个吃那头,就是一个过程,意思就是像征着长久。之后整理聚宝盆照相。

4、到新房楼下的时候,你的妈妈要过来接盆或者接花(以前我们这的婆婆都是接盆,现在也有接花的了)你母亲手里要准备一块糖,最好小一点的,你母亲把糖放在新娘子的嘴里,这个时候你的新娘子要跟你的母亲甜甜的叫一声妈,然后你妈妈要给一个大红包,或者是一万零一元(意思是姑娘是万里挑一),或者是一千零一,九百九十九,八百八十百的都行,就是要个吉利数。

5、新人进入洞房各抓起一张床上的大红喜字(抓喜),新郎把新娘扶到床上新娘盘坐中央身下一把装饰木斧(坐福)婆家司仪端过一杯红糖水给新娘喝下(甜甜美美)。婆婆拉新娘下床认亲,娘家亲友团出代表给新房挂上新窗帘、门帘、挂钟、装箱、叠被等活动。婆婆分别给赏金,新娘化妆台前摆好化妆饰品,亲友在新房合影留念。进新房后就是照像让小姨子叠被子,小舅子挂窗帘,看你的小姨子,小舅子的多不,要是多的话最好每个都找点事干,说白了就是每个人在发个红包,新婚大喜图吉利吗。呵呵

6、我在提醒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你们新婚的那天早上,你们家人要到市场去买块肉,要那种骨肉相连的最少四根,你跟卖肉的一说人家就知道你要买离娘肉,这个要提前订一下,人家卖肉的好给你准备,等娘家人喝完喜酒走的时候你的母亲要把离娘肉交给新娘的母亲。用红纸包好,里面要有大聪(寓意以后你们的小孩子聪明),还要有粉条(寓意日子过的长久),两条鲤鱼或者一包糖或者一条烟,.反正一定包四样东西.交接完毕后,将粉条大葱抽出来一份留在婆家。

7、团员饭:吃团员饭的时候新娘子要改口叫你的父母爸妈,你父母也要给改口钱的。

聚宝盆里面放什么:

A:花生、大枣、桂圆、莲子、面鱼(桃子)各8枚

B:化妆品、梳子、镜子、针线盒、红白线、肥皂盒各两个

C:顶针若干个,手绢若干(遇红白色事车队扔顶针,遇桥路口仍手绢)D:盆里再放些硬币。E:头花一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