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专题巩固(十六)__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202_·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素?‛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得稍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⑪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⑪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3)上感悟,遽起().(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宋先生其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__________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__________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_·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 ..B.死狱也
小大之狱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闻而服之终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_·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①江沱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以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释】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江沱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
②
③
④ 2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_·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②③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
④⑤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
⑥⑦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
⑩小者而弃其大。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④甃(zhò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3)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折檐之前有隙地 怪而问之 ..B.因洿以为池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 ..C.任其地形 不能广其容 ..D.微风而波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④微风而波,无波而平。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5.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_·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儿自去国至今().(2)求学宜先刻苦().(3)特汝不应若是耳().(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2_·眉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释】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第二年(2)近侍,侍从(3)立即,匆忙
(4)适逢,正赶上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1)‚明年‛古今意思不同,需要注意。(2)‚左右‛是个多义词,解释该词注意句中的一个词‚命‛,皇后命左右将蔬膳放置一边,由此可知,‚左右‛在此处指人,具体指什么人,可据句意来判断。(3)‚遽‛,解释该词在于平时积累,也可以根据语句判断出该词的意思,皇上要杀宋濂,命令已经传出,皇后在用餐时,为宋濂祈福,皇上有所感悟,立刻又发出一道命令,‚遽‛形容站起来动作的迅速,解释为‚立即,匆忙‛。(4)‚会‛的意思在课内文言文《口技》中学过,‚会宾客大宴‛,解释为‚适逢,正赶上‛。
2.(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表推测,译为‚大概‛;‚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第(2)句中的‚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用,第二个‚使‛作名词用。
3.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残暴(或‚残忍‛‚嗜杀‛‚健忘‛)[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求分别指出皇帝的优缺点。作答此题,要回归文本之中,逐句分析,找出皇帝相关的优缺点。从优点方面来看,‚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意思是,先生已年老了,第二年不用再来。人老了,不用再来,可见皇帝对老臣的关心爱护。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皇后两次进言,救了宋濂,可见皇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从缺点来看,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一点小事,动辄要杀,据此可概括出其缺点。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两次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劝谏是在用餐时,‚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劝谏委婉,不直说不该杀,让皇帝再次考虑此事,从而挽救了宋濂。第二次,是由宋濂孙子获罪而连累到宋濂,皇帝要杀他,皇后说的一番话,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摆出不杀的理由。
二、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做出了提示‚限断两处‛。从题目上看,‚汝父为吏‛是一个意义单位,‚为吏‛是做官的意思;‚常夜烛治官书‛是一个意义单位;‚屡废而叹‛是一个意义单位。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解答的时候,要逐项比对,分析清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A项,尝:曾经;B项,狱:案件;C项,6
生:活/生命;D项,其:代词,他(它)。
3.(1)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2)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句的关键词语‚生‛在这里是‚活下来‛的意思;‚得‛是‚能够‛的意思;‚恨‛是‚遗憾‛的意思。(2)句的关键词语‚闻‛是‚听‛的意思;‚服‛是‚遵从‛的意思。
4.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可以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的时候,要着眼文中的人的言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可以从欧阳修的母亲的角度来答,她善于教育孩子,从中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欧阳修的角度来分析,他认真聆听母亲的教诲,以父亲为榜样,可见聆听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有多么重要。
【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三、1.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别‛意为‚分开‛;B项,‚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宽阔‛;C项,‚峙‛意为‚耸立‛;D项,‚胜‛用作名词,意为‚美景‛。
2.(1)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2)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翻译。(1)句重点词有:朝(早晨)、夕(傍晚)、置(放)、观(景观)。(2)句重点词有:兹(这)、或(或许)、书(写,书写)、盖(大概)、发(感慨)。
3.不相似。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的水利之便而引发的感慨;《岳阳楼记》则主要借‚记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政治抱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不同。两文尽管都是提到因重修而记之,但选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而《岳阳楼记》则主要写作者的政治抱负,借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分析议论,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对好朋友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 7
意。
【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汉的土地,蜀郡因此而富饶。现在成都的两条江,都是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江以前顺着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高骈开始开凿新渠,绕出府城的北面,然而还是和原有的沟渠相连接。渚,是合江的旧亭子。唐人宴请送别的地方,名士常常在这个地方题诗。现在这个地方杂草丛生,没人管理,我开始让人打理,把它作为船官的办公场所。向下可以看到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看到数里远,东山翠绿的山麓,在它前面与烟林篁竹对峙。水流激荡,声音传出很远,鸥鸟在上下翻飞。商船渔船在水面上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依靠官渠灌溉获得收成,不造池塘土堤储水,因此湖水池塘的美景比其他地方少。如果能全部知道潴水的好处,那么蒲鱼菱芡的富饶,一定不少于芋头。古人大多因事以为饰,假使他们得到地理上的好处,又会有观赏游玩的乐趣,难道不是一件美事?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四、1.(1)种植(2)满,充满(3)顺着,沿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中的‚植‛名词作动词,译作‚种植‛,与现代汉语不同;第(2)题中的‚盈‛字在《核舟记》学习过‚曾不盈寸‛,故译作‚满,充满‛,成语‚热泪盈眶‛中的‚盈‛字还保留了这个意思;第(3)题中的‚循‛,译作‚顺着,沿着‛,成语‚因循守旧‛中‚循‛即为此意。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折檐之前有隙地‛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作‚的‛;‚怪而问之‛中的‚之‛是代词,译作‚童子‛。B项,‚因洿以为池‛中的‚以‛是介词,译作‚用,把‛;‚童子以为斗斛之水‛的‚以‛是动词,译作‚认为‛。D项,‚微风而波‛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作‚就‛;‚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却‛。只有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作‚鱼池‛,故选C。
3.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窄又浅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所‛译作‚……的地方‛,‚游戏‛译作‚游玩嬉戏‛,‚自足‛译作‚满足的样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语。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六个句子中,第①句‚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写的是空地四周的环境,不是描写鱼池;第②句‚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是写如何疏通水路,引水灌池的;第⑥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则是写作者的自足之感的。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感到两者命运不公,感叹像童子一 8
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是一篇杂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在文中,‚大鱼‛指的是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则指的是普通人,作者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指出社会对待人才的不公平,借指责童子‚嚚昏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同时,作者对自己也暗含了警示,不要满足于现状,自己的才华不能就此被埋没,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去发展。归纳时,可以分条叙述,使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
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非非堂。四周绿竹环绕,互相荫蔽映照,不曾种植花草。于是借着低洼的地势用作水池,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就随着这块地的形状;没有砌池壁,也没有夯池底,保全它本来的样子。用铁锹挖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满水池,池水光亮明朗,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映照在池中。我在池边休息,如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顺着池面的微波沿岸散步,便萌生出处身江湖之辽远的想法。这足以释放我忧愁郁闷的心情,也在困厄孤独中渐渐快乐起来。
于是我寻找渔人,从他那里买回几十条鱼,叫小童放在水池中养着。(可能)小童认为水池的水有限,不能扩大容积,只能先让小鱼活下来,而把大鱼都扔了。(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唉!那个小童难道不是愚蠢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五、1.(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 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乎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地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3.(1)即使每天用掉百两之多,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1)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2)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 9
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已经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起居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饥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仗恃有我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其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六、1.(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
(3)等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这种题一般不会出课文以外的词语,即使出现也一定会是比较简单的。所以除了平时注意熟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外,更要注意临场时结合上下文的理解。第(1)小题可依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中‚过‛的意思解释;第(2)小题可根据《河中石兽》中‚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物理‛的意思,是‚事物的道理‛的意思;第(3)小题,‚比‛字可依据《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来解释。
2.(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实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第(1)句要注意: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第(2)句注意‚道‛为‚道理、方法、措施‛的意思;‚远甚‛为‚差得远‛的意思。3.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依据文意,表面写的是商於子‚以豕代耕‛,然而商君得到的却是‚论国之道‛,也就是治国之道。‚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意思是‚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可见讽刺的是‚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可见商君深受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使国家安定。
【参考译文】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荒唐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荒唐,我还认为您荒唐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
商君站立有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来管理国家。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原来是商於子的功劳啊。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
祭祀叫“祠”。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能,哪能。⑦遂——就。
1、解释加点的词:
先成者饮酒: .
夺其卮曰:.
遂饮其酒:.
2、翻译句子:
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二)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吸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鸟的嘴)。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
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1、“舍”词典上有多项意义,在文中的读法和意义是()。
A、shâ,房屋 B、shâ,谦词 C、shě,舍弃 D、shě,施舍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蚌亦谓鹬曰 :.
②渔者得而并擒之: .
③而鹬(yù)吸其肉 :.
3、把下面这个句子解释成现代白话文的句子,使通顺易懂。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
(一)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二)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三)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②事决乃退()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18.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五)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六)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举茂才
举:
以此遗之
遗: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2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七)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八)义 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1.(1)已经
(2)离开
(3)快速
(4)丢失
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9)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新课
标第 一 网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
(10)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选自《太平广记》)
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2分)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20.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文中吕蒙的好学休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1)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注释]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
10.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3处)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犭婴弗得自致也/无从致书以观
B.犭婴 悉移至窟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迹之至窟旁/不露蛛丝马迹
D.犭婴据窟啸曰/孙权据有江东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13.这则文章的寓意。
(12)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22.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3)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2)乃把晖臂曰(3)举手未敢对
(4)子孙窃怪之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