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临沂市食品产业招商简介

临沂市食品产业招商简介



第一篇:临沂市食品产业招商简介

食品产业招商简介

临沂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66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44家,肉类食品加工企业71家,饮品制造业48家。202_年主营业务收入89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4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8.6%、24.6%。

一、发展优势

(一)品牌和市场优势

目前全市食品产业中中国名牌产品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2个。肉类制品、果蔬罐头、果仁制品、焙烤食品(饼干、膨化制品)、多功能生物糖、黄原胶、谷氨酸、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肽及制品、酶制剂等产品的产量位居山东省第一。其中,淀粉糖及制品、板栗系列产品、果蔬罐头、黄原胶、味精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二)技术研发优势

全市食品行业70%以上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级技术中2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平台5个。80%以上企业通过IS09001系列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三)产业集群优势

全市食品行业形成以阜丰发酵、松生物、鲁洲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企业为依托的生物糖产业集群;以山东绿润、山东金丰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果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平邑县地方镇为重点区域,以康发食品、奇伟罐头、山东万利来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的果蔬罐头产业集群;以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家乐氏(山东)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的焙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金锣集团、六和食品集团等企业为依托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山东兰陵集团、山东温和酒业、山东银麦啤酒为依托的饮品加工产业集群;以苍山、临沭、河东区为重点区域,以山东兴大、山东大林、山东神大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的蔬菜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二、招商方向

1、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行业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研发能力强、能填补我市薄弱产品的大型企业和集团。

2、保健食品和饮料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产品附加值高、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保健品和饮料生产企业。

3、生物糖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以山梨醇、大豆分离蛋白、多功能生物糖、大豆低糖、大豆肽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项目。

4、农畜产品类食品深加工项目。以我市量大质优的粮食作物、水果、蔬菜、奶肉等农畜产品类食品深加工企业。

第二篇:产业区简介招商

浚县产业集聚区简介

浚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浚县县城东北部,是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2家,总投资77.6亿元,其中建成投产企业51家,总投资23.8亿元;在建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53.8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先后被评为全省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十快产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示范产业集聚区、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集聚区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食品轻工、生物医药、服装加工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汉生食品、辛安面业为龙头的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六和至真食业、超汇食品、瑞贝特兔业、和谐鹅业为主导的肉制品产业集群;以中鹤品鲜食品、安贵食品为龙头的调理食品产业集群;以谷夫食品、百翼蜂业、淇河酒业为骨干的饮品产业集群,产品有专用面粉、营养挂面、速冻水饺、元宵粽子、谷物早餐、酒水饮料、鸭兔鹅系列速冻食品、风干食品和烤肠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生物医药、服装加工及轻工产业已拥有国能生物发电、北京御生堂、瑞黎发制品、永连服饰、爱菲梦制衣、贝迪塑业、仕隆电器、九合电器等重点企业。同时,坚持产城融合,狠抓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讯、供气及综合培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廉租房、学校等设施建设,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第三篇: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

什么是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就是从本地比较优势出发,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采取多种形式吸引资金和技术来投资产业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或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实现产业上的缝合断层、填补空白、调整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招商模式,产业链招商摒弃了靠政策优惠进行低层次竞争的政策招商思路,而将招商的着眼点放在产业系统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上。

“产业招商”在本质上是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及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它能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共享,提升产业的专业化水准。

产业招商具有哪些优势?

产业招商更注重招商系统策划,以实现区域内优势的聚集和扩散,高效配置资源。

招商策划有很强的立意、定位、提炼、凝聚的功能,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区域的知名度,更大范围内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聚高地。

产业招商更加注重协调区域内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一改过去“大兵团作战”的招商方式,淡化“是商即招,招来即商”的理念。

更注重产业结构,以工业带动农业和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更强调按产业链招商,通过招商完善产业链,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拴住候鸟型企业。

产业招商更注重产业细分上的适当错位,强调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避免打造的招商产业链却与周边地区、资源禀赋相近地区相似,这样不但能避开竞争锋芒,而且能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很多产业具备很强的地域特点,比如一些与矿产、林渔、农副资源紧密相关的产业,地方可以在自已的优势项目上大做文章,通过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四篇:临沂市主要领导人简介

临沂市政府主要领导人简介

市委书记张少军: 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省临朐县人,1973年7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党校校长。202_年2月25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选举张少军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九届山东省委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省九次党代会代表。任职经历

1973.07——1975.09,临朐县辛寨公社水利技术员、农机管理员;

1975.09——1977.08,在昌潍商校计划统计专业学习;

1977.08——1981.05,临朐县供销社统计员;

1981.05——1982.07,临朐县供销社办公室副主任;

1982.07——1984.03,临朐县政府办公室秘书;

1984.03——1986.07,潍坊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其间: 1983.09—1986.07在山东电大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学习);

1986.07——1988.10,潍坊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1988.10——1990.12,潍坊市委组织部干部任免科科长;

1990.12——1991.05,潍坊市寒亭区委副书记;

1991.05——1996.10,山东省委组织部城市组织处副处长;

1996.10——1999.03,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其间1995.09—1997.12在山东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9.03——202_.10,山东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

202_.10——202_.09,山东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

202_.09——202_.01,山东省委组织部助理巡视员、干部三处处长;

202_.01——202_.10,山东省委组织部助理巡视员(其间:1999.09—202_.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2_.10——202_.03,临沂市委副书记;

202_.03——202_.01,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

202_.01——202_.02,临沂市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202_.02——,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党校校长。

市长张务锋 :男,汉族,1960年10月生,山东莱芜人,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省九次党代会代表。

任职经历

1979.12-1984.02山东省工商局市场管理处办事员;1984.02-1987.03山东省工商局团委副书记,基层教育处副科长;1987.03-1988.08山东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科员;1988.08-1990.03山东省工商局办公室副主任; 1990.03-1997.11山东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其间:

1993.06-1993.08参加美国加州商学院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培训;1993.09-1994.02在省委党校第4期中青班学习);1997.11-202_.08山东省工商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202_.08-202_.12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202_.09-202_.01在中央党校中青班二班第4期学习);202_.12-202_.03临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202_.03-202_.01临沂市委副书记(202_.03-202_.01在中央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2_.01-202_.02 临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2_.02-临沂市委副书记、临沂市政府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工作分工: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负责财政、税务、审计、编制、武装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国防动员委员会。联系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临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杜德昌:男,汉族,1964年9月生,江苏沛县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任职经历

1983.09——1985.07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专业学习;

1985.07——1987.08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党委秘书;

1987.08——1989.07 枣庄市山亭区委组织部秘书;

1989.07——1992.08 枣庄市山亭区团区委副书记、书记(1988.06—1991.06 在曲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

1992.08——1993.08 共青团枣庄市委组织部部长;

1993.08——1998.04 共青团枣庄市委副书记(其间:1994.05—1995.10 枣庄市委驻山亭区东伏山乡工作队队长,挂职乡党委副书记;1996.01—1999.06 在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学习);

1998.04——202_.01 共青团枣庄市委书记[2](其间:1999.09—202_.07 在山东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2_.01——202_.12 枣庄市委常委、市中区委书记(其间:202_.02—202_.0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2_.10—202_.01 中央党校选调生班学习);

202_.12——202_.02 临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202_.02——202_.03 临沂市委常委;

202_.03—— 临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工作分工: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协助张少军同志分管财政、税务、审计、编制等工作;负责市政府机关、监察、政府法制、应急管理、发展和改革、金融保险、经济研究、统计、物价、盐务、石油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市政府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公室、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政府研究室、市统计局、市物价局。联系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临沂调查队、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临沂监管分局,驻临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市盐务局、中国石化临沂分公司。

副市长刘晓: 男,汉族,山东文登人,1966年1月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省八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十一届市委委员。

任职经历

1982.09-1986.07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86.07-1990.08烟台市计划委科员;

1990.08-1993.01 烟台市计划委重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1993.01-1994.02 烟台市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1994.02-1995.01 烟台市委办公室正科级秘书;1995.01-1996.01 烟台市委办公室副县级秘书;1996.01-202_.01 龙口市副市长、政府党组成员; 202_.01-202_.06 龙口市委常委、副市长; 202_.06-202_.01 沂水县委副书记、代县长;

202_.01-202_.04沂水县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1999.09-202_.07 在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2_.04-202_.12 临沂市委常委,沂水县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202_.12-临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工作分工:负责国土资源、商务、招商引资、旅游、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口岸、打私,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和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临沂商城管理委员会、市旅游局、市蒙山旅游区管委会、市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产业区管委会。联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临沂海关、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贸促会、市侨联、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

副市长刘彦祥: 男,汉族,1954年2月生,山东莒南人,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学历,省八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十一届市委委员。任职经历

1969.12-1977.03 北京卫戍区二师战士、班长、排长;1977.03-1980.05 南开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0.05-1981.12 北京卫戍区二师连副指导员;1981.12-1984.08 临沂地委宣传部干事; 1984.08-1987.06 临沂地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1987.06-1993.03 临沂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93.03-1998.04 临沂市(地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副局长;1998.04-1999.06 临沂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1999.06-202_.01 郯城县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 202_.01-202_.02 临沂市政府党组成员; 202_.02-202_.02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202_.02-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工作分工:负责农业、粮食、水利、林业、供销、农机、渔业、畜牧、气象、沂沭河管理、烟草、蚕桑(生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农业委员会、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市农机局、市渔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合作社、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系市气象局、市水文局、沂沭河水利管理局、中储粮临沂直属库、市烟草专卖局、市丝绸公司。

副市长王晓嫚: 女,汉族,1961年7月生,山东济南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无党派。任职经历

1977.08-1978.10平邑县东阳乡知青; 1978.10-1982.07浙江工学院学生; 1982.07-1985.07临沂农药厂副厂长;

1985.07-1986.06临沂农药厂副厂长、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06-1990.05临沂市(县级)化工局科技科工作;

1990.05-1995.02临沂市(县级)化工局研究所副所长;1995.02-1995.03河东区经委工作;

1995.03-1998.02河东区政协副主席(1995.05兼区科协副主任);

1998.02-202_.01河东区副区长、区科协副主任;202_.01-202_.02临沂市副市长候选人;

202_.02-临沂市政府副市长(202_.7—202_.1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

工作分工:负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育、档案、地方史志、民族宗教、抗震减灾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体育局、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地震局。联系市档案局、市红十字会。

副市长左沛廷 男,汉族,山东郯城人,1957年5月生,在职大学学历,1980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市委委员。任职经历

1975.08-1978.10 郯城县归义联中社办教师(计算连续工龄);1978.10-1980.07 临沂师专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1980.07-1981.06 莒南县许口公社团委干事; 1981.06-1982.03 莒南县许口公社团委副书记; 1982.03-1982.11 莒南县直机关团委书记; 1982.11-1984.09 共青团临沂地委科员; 1984.09-1988.04 共青团临沂地委组宣部部长; 1988.04-1992.04 共青团临沂地委副书记(其间: 1989.03-1990.02 挂职临沭县委副书记);

1992.04-1995.03 共青团临沂地委书记(1989.01-1992.06 在山东教育学院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学习); 1995.03-1998.01 共青团临沂市委书记;

1998.01-202_.09 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县级;1998.07兼市社联主席;其间:1998.03-202_.02 在南京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202_.09-202_.04 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县级);202_.04-202_.12 兰山区委书记、区委党校校长; 202_.12-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工作分工:负责环境保护、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军民关系、民政、高新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环境保护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市民政局、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市广播电视台、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市技术学院、临沂职业学院、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联系市科协、市残疾人联合会、临沂师范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交通技术学院。

副市长宋培杰: 男,汉族,山东烟台人,1963年9月生,大学学历,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任职经历

1980.09-1984.07山东冶金工业学院建工系工业民用建筑专业学习;

1984.07-1986.10牟平县建筑设计室设计员;1986.10-1991.01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助理工程师、工程建设咨询服务部副主任(副科级)

1991.01-1994.06省城乡建设委员会人事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1994.06-1996.08省城乡建设委员会综合处副处长;1996.08-1997.12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基本建设处副处长(1995.02-1997.06在同济大学函授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攻读第二学位);

1997.12-202_.08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高级工程师;

202_.08-202_.04省建设厅工程建设处处长(其间:202_.02-202_.12在省委党校第13期中青班学习;

202_.04-202_.10参加全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培训团学习);

202_.04-202_.05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202_.05-202_.09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 202_.09-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工作分工:负责城乡规划、建设、城管执法、房产管理、住房资金管理、人民防空、园林和滨河景区管理,公安、司法、国家安全、信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局、市房产和住房保障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园林局(市滨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市公安局(公安消防局)、市司法局。

副市长马崑 男,汉族,1959年1月生,山东莒县人,省委党校大学,1975年11月参加工作,1977年10月入党。任职经历

1975.11-1977.04 临沂县革委办公室办事员;

1977.04-1978.10 临沂县半程公社团委负责人;1978.10-1984.05 共青团临沂县委干事、常委、学校部部长;1984.05-1984.12 共青团临沂市(县级)委副书记; 1984.12-1989.05 共青团临沂市(县级)委书记;1989.05-1991.02 临沂市(县级)金雀山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

1991.02-1993.03 临沂市(县级)金雀山办事处党委书记; 1993.03-1995.02 临沂市(县级)副市长;

1995.02-1995.04 临沂市兰山区政府筹建工作组负责人;1995.04-1998.02 临沂市兰山区副区长(其间:1995.09-1997.12在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8.02-202_.01 临沂市莒南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其间:1999.08-202_.10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修班学习); 202_.01-202_.12 临沂市费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202_.12-202_.02 临沂市沂南县委书记;

202_.02-202_.12 临沂市沂南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2_.12-临沂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工作分工:负责经信、国有资产管理、电业、邮政、通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民营经济、安全生产、交通(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地方铁路局、市民航局、市中小企业办公室、市行业协会管理办公室、市政府节约能源工作办公室、临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济南铁路局 临沂车务段、临沂供电公司、市邮政管理局、临沂移动通信分公司、临沂联通公司、中国电信临沂分公司。

第五篇:临沂市产业发展导向

临沂市产业发展导向

[字号:大 中 小] 202_-09-0

4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

一、第一产业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林果、蔬菜、牧草、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突出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基地建设,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路子。建设九大种植业、六大畜牧业和两大渔业基地。

种植业基地。以沂河中下游平原为重点,建设包括350万亩优质小麦、80万亩优质水稻、150万亩优质玉米和20万亩优质小杂粮的600 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建设100万亩牧草种植基地;以莒南、沂水为重点,建设200万亩花生种植基地;以蒙阴、沂水等山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水果生产基地;以苍山、沂南、河东为重点,建设200万亩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平邑、费县、蒙阴为重点,建设100万亩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以莒南、临沭为重点,建设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以莒南、沂南、沂水为重点,建设25万亩黄烟种植基地;以莒南、沂水、沂南为重点,建设20万亩桑园基地。

畜牧业基地。稳定改良猪鸡养殖,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畜禽,突出发展奶牛养殖,形成规模化饲养。建设以三区九县城郊为重点的奶牛肉牛养殖基地。林业基地。以沂沭河干支流沿岸为主,建设15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莒南、费县、蒙阴为主,建设100万亩板栗生产基地;以临沭、郯城、河东为主,建设30万亩杞柳种植基地;以郯城为主,建设30万亩银杏种植基地;以三区、郊城、苍山、临沭为主,建设20万亩名优种苗花卉基地。

渔业基地。以苍山、平邑、沂水山区水库为主的网箱养鱼基地,以沂沭河两岸为主的池塘养鱼基地。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培育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畜禽、蔬菜、果品和粮棉油的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九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具体为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植物油加工产业链、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中成药产业链、蔬菜加工销售产业链、粮食加工产业链和茶叶加工产业集群、干鲜果品加工产业集群、草柳编制品出口产业集群。

二、第二产业

以建设鲁南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坚持调整结构与膨胀规模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临沂工业发展实际,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消耗污染少的产业,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

1、制造业。重点抓好机械、建材、食品、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七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机械及零部件、复合肥、绿色燃料、新型建材、制药等九大基地。

——食品工业。粮油深加工,重点发展大豆蛋白、大豆多肤、花生蛋白粉、蛋白饮料和玉米淀粉等产品,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肉禽加工,重点发展高温火腿肠、低温肉制品和畜禽类动物器官的综合利用。果蔬加工,重点发展FD蔬菜、冷冻蔬菜、浓缩果汁、果浆、牛蒡制品。

——机械工业。以临工机械、常林集团、蒙凌机械为依托,扩大装载机生产能力和品种,开发生产振动式压路机、新型挖掘机等七大系列产品,综合产量达到3万台,建成全省实力最强、品种最多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华盛中天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精尖小型汽油机,建成全国最大的小型动力及园林机械生产基地。以常林集团、平邑临工桥箱、沂水液压器件、沂蒙轴承、凯利摩擦材料、第三汽车配件厂为依托,打造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基地。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硫磷化工产品链,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产品,努力扩大复合肥、尿素、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等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子午线轮胎、涂料等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培育新的增长点。化肥行业,依托恒通化工、红日阿康、中化肥业等企业,推进金沂蒙、施可丰等高氮复合肥项目建设,力争复合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强化全国最大复合肥生产基地地位。加快久泰化工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建设,建成绿色燃料生产基地。

——建材工业。充分利用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膏、花岗岩等资源优势,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建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优质玻璃、纸面石膏板、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档新型建材。充分发挥我市建筑陶瓷行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搞好新产品研发,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使之成为我市建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材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市木材加工业基础好、群体规模大、市场辐射广的优势,引导企业由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的高档板材和家具生产转移,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医药工业。利用我市医药原料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采用先进的提纯和制剂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不断扩大规模。以鲁南制药、新时代药业、罗欣药业、莒南制药、大陆药业、翔宇药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医药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工业。支持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以新光纺织、蒙阴棉纺、雅美纺织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梳纱、高档面料和特种纤维。以真情集团、国人西服等企业为依托,发展西服、休闲装、时装、牛仔服、运动装和功能性内衣等产品。搞好迪尚服装加工区、费县正义纺织集团年产5000万米中高档棉涤布、蒙阴宏大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20万米兔绒面料、真情集团年产700万件功能性内衣等重点项目建设。

——其他工业。加大对造纸、日用陶瓷、皮革、制鞋、五金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打造陶瓷、小五金、制鞋等产业聚集带。

2、电力工业。优化发展燃煤火电,鼓励发展风力、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发电,规范发展热电和综合利用电厂。

3、采掘业。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加大对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

进我市采掘业健康发展。建设沂南石英砂岩基地,平邑、蒙阴石材基地,苍山、平邑石膏基地,搞好莒南白云岩、苍山铁矿、平邑金矿、费县镁矿开发利用。

(二)建筑业。按照规划设计高起点、建筑安装高质量、装饰装修高水平的要求,促进建筑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之成为支柱产业。以天元集团、鲁班集团等资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打造“沂蒙建筑”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

三、第三产业

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和文化等产业为重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一)现代商贸物流业。以发展现代物流为重点,带动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改造提升。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便民超市为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二)旅游业。立足蒙山沂水、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做好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篇文章,打造“沂蒙山”旅游品牌。搞好以沂蒙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沂蒙石林、溶洞、矿山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点建设,把沂蒙山景区建成国内外闻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沂沭河水道旅游,加强水生物资源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维护滨河文物古迹,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滨河旅游度假带。围绕孟良岗战役遗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小延安”、滨海区革命纪念地等红色旅游景点,搞好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将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建成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开发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古树名木,挖掘传统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搞好临沂汉墓竹简博物馆、临沂汉画像石博物馆、羲之文化园、孔明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新建临沂市博物馆、小皇山古墓遗址公园、沂蒙精神展览馆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孝文化旅游,重点搞好孝友祠、王祥卧冰处的保护及建设,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建成以东夷远古文化、汉晋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书画艺术、文韬武略和孝悌文化为特色的全国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围绕“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四大旅游主题,依托我市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等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沂蒙特色的旅游商品,丰畜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将旅游业培育建设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或其他形式的非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地方商业银行与国内外银行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入股,做大做强地方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完善货币、期货、证券、产权和信托市场,大力发展保险、票据、典当和担保等业务,建设多元化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把临沂建成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四)房地产业。抓住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面向工薪阶层和低收人群体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搞好配套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

(五)信息服务业。以电信、广播电视、联通、移动等传输网络为基础,加大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引导鼓励企业利用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平台,健全县级信息网站,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六)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临沂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同商贸、旅游、会展等行业联动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组建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做大做强临沂报业,使之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七)其他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家教、医疗保健、物业管理、保安保洁、绿化美化、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服务,制定完善社区服务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规范价格、收费行为,使社区服务业尽快走上标准化、正规化轨道。大力发展法律、科技、会计、公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业,加强行业自律,清理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健全完善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全面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70759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