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推荐五篇)

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推荐五篇)



第一篇: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因此,对龋齿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龋齿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也要从多方面着手。目前,一般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15岁以下的儿童,应该注意合理的营养。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例如黄豆和豆类制品、肉骨头汤、小虾干、海带、蛋黄、牛奶、鱼肝油和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的好处。

(2)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3)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

(4)应用氟化物。氟素可预防龋齿,在科学上已有证明。不论是牙齿表面局部涂布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在饮食上,如果能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莴苣、白菜、青葱等,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茶内的氟素与牙齿表面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并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氟素,这对牙齿可以起到局部涂氟和如同在饮水中加氟的同样抗龋效果。在应用氟素防龋的过程中,要防止氟素过多,尤其在儿童时期更要注意,因为过理的氟素反而会妨碍牙齿的发育,有时还会引起全身氟中毒现象

第二篇:什么是龋齿

什么是龋齿?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牙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情况下不危及生命,所以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特别是病变向牙体深部发展后,可以引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炎症和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不及时治疗会形成龋洞及牙冠完全破坏性消失,最终导致牙齿丧失。龋病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龋齿的病因有哪些?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

1.细菌 这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2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如酸奶,面包,奶油等食物,时间长了这些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脱矿引起牙齿龋坏。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

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

龋齿的症状与表现:

临床上可见龋齿以形、色、质变化而发生。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1.浅龋 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2.中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3.深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齿的检查

若确定龋坏部位有困难,可拍摄X线牙片,龋坏处可见黑色阴影。有条件者可用光纤维透照、电阻抗、超声波、弹性模具分离、染色等技术,以提高龋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龋齿该如何治疗?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常用药物包括氨硝酸银和氟化钠等。

2.银汞合金充填术 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适用于充填后牙和隐蔽部位的前牙洞。

3.复合树脂充填术 适用于充填前牙和不承受咀嚼力量的后牙洞。

4.酸蚀法光敏复合树脂充填术 适应症同复合树脂充填术,还适用于牙体缺损较多、固位较差和遮盖变色牙等。

5.嵌体 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与牙齿窝洞适合的修复体,镶嵌在洞内,称为嵌体;盖在合面的为盖嵌体。适用于:①后牙合面较大的窝洞或后牙有折裂可能者;②邻合面洞充填无法修复与邻牙的邻接关系者;③作为半固定桥基牙。

龋齿的危害有哪些?

1.成人龋齿的3大危害 ①造成牙根尖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局部肿胀;如脓液和牙根被吸收;②牙齿缺失不能咀嚼食物;加重胃肠道负担;③对于老年人来说,严重龋坏可造成大部分或全部牙齿缺失,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儿童龋齿的8大危害 ①牙体缺损,乳磨牙时可降低咀嚼功能;②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聚集,使口腔卫生恶化,影响恒牙发生龋患;③乳牙根尖周炎影响继承恒牙牙胚,乳牙缺失过早恒牙萌出过早釉质发育异常,恒牙矿化不好,牙齿患龋率提高;④乳牙缺失过早,造成恒牙间隙缩小,间隙不够恒牙位置异常萌出;⑤乳牙龋坏破损的牙冠易损伤局部的口腔黏膜组织;⑥乳牙龋坏严重,造成咀嚼功力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⑦乳牙缺失过早,导致黏膜组织过厚恒牙萌出延缓;⑧影响美观和正确发音。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龋齿?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1.刷牙漱口 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晚上刷牙最重要。

2.控制食物 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刷牙后不要再吃东西。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不可吃太多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比如早上喝酸奶吃纤维粗粮,把产酸的物质去掉。

3.定期检查口腔 0-12岁儿童3-6个月检查一次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每年应该检查一次口腔。

第三篇: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就拿艺术来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本课中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态度。人文主义(humanism)通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了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拉丁文的普遍通行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对拉丁文原始资料发生浓厚兴趣,纷纷寻找古代文献,于是大家去研究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因此原文校勘学和语言学应运而生,遂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和《圣经》有了新的看法。许多人士慷慨解囊资助艺术工作,艺术家自觉仿效古典的内容和形式,蔚然成风。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人文主义者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系,他们也就播下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种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只的是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作为现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本观念”,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第二,“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三,“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教师在自我发展中应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

三明市三元区教育局徐玉森

知识是力量之源,是培育能力、智慧的沃土。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教师学习、进修永久性任务。

我们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先天不足”:①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时间比发达国家往往少三四年,比如我们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中师为合格学历,初中以大专为合格学历,高中以本科为合格学历。②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学通识性不够。教师教育基本上是单科独进和学科教育为主。而有些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双主科制,教师的综合能力很强。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都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在基础知识提出了任务。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掌握与增加的知识包括三类:一是本体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术性学科的学习;二是条件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三是实践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本性知识的通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严格的学术性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得非常地“世故”,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基础学科知识,不肯再深入,也不屑于再深入。从好的一面说,这是有“经验”的表现,从不好的一面说,这种世故的感觉会大大阻碍教师自身学术意蕴的提高,会使一个人的经验变得非常地狭隘。实践中有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也自感到很难成为“大家”,很难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原因就在这里。

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属于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每个教师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懂得教育规律,要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以往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职前阶段,没有将培养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的教育专业课程放在应有的地位;在职后阶段,疲于应付日常的工作,没有将实践环节作为增进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主要因素。这样,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方面也可能显得相当缺乏。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相当普遍。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曾经有句非常经典的古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个老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如果要问我们老师一桶水是什么时候打的,恐怕大家都会说是在大学期间。大学毕业的时候,记的有位老师说过,你将来教什么阶段的学生,你的知识水平就是多高,当时我并不相信。工作以后,自己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惟恐自己的知识水平真的和初中的学生一样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越来越忙碌,学习也渐渐的放下了,每当拿过以前看过的一些英语书籍或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过去很熟悉的单词竟然想不起来了。心里不禁有些伤感。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从事教育的教师不主动去更新这桶水,它就不会有多大的价值。那么它的新鲜度就更值得怀疑了。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知识的“半衰期“更短,更新的频率需要更快,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仅仅一桶水了,而是要我们是不断的活泉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也在工作之余,捧起了自己喜欢的教育理论的书,希望在书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来不断的更新自己。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能要求生命的长度有多长,但是我们可以保持职业的青春。它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的进行反思和进取,去开凿一眼活泉水,滋润我们学生的心田。

第四篇:师爱是人类最美好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在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给学生感动,更会让自己收获一份感动和幸福,这感动可以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也可是平常的举手投足。让师爱多一份感动,似春风化雨融入学生的心田,这样的爱才是充满活力和力量的。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在教育的道路上,学生的进步,我想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收获;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就是他们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

第五篇: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读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有感

淄博实验中学 202_级4班王慧指导教师:钱伟

初识三毛,是通过《撒哈拉的故事》,他讲的是三毛与荷西甜蜜而又艰辛的爱情故事,这个暑假,我又读了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才发现,已被三毛的文字深深打动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记录荷西过世之后三毛的生活,虽然描写的是荷西过世后的生活,但从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更多的是三毛对让生的肯定。

书中的第一章《背影》是我最为感动一章。《背影》写的是荷西刚刚去世时,“我”“疯狂”的举动及此时父母对我的关爱,而“我”只沉浸于荷西去世的悲伤中,对于父母的关爱,却无力享受。殊不知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女儿这刚样子,心里比女儿还难过。

“父母亲马上跟进了卧室,母亲总是捧着一碗汤,察言观色,又近乎哀求的轻声说:‘喝一口也好,也不勉强你不再去坟地,只求你喝一口,这么多天来什么也不吃怎么撑得住。’也不是想顶撞母亲,可是我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摇摇头不肯再看父母一眼,将自己侧埋在枕头里不动。母亲站了好一会,那碗汤又捧了出去。”看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楚,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对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呢?自己不禁想到十一岁那年。

依然清晰的记得那年,因药物过敏,嘴上起了一个大水泡。自己什么都不肯吃,因为嘴微微一张,便会感到疼痛。妈妈给我做各种饭,甚至一勺一勺地喂我,我却哭着喊着不吃。我多次看到,妈妈在偷偷的抹眼泪。是啊,孩子是爹娘的心头肉啊,看到我这么难受,妈妈心里肯定难过极了。就在我第一次吃下东西的时候,妈妈看着我吃得这么香,嘴角不禁露出了久违的微笑。那种表情,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深深印在脑海之中。

三毛在荷西去世之后,做着这些疯狂的举动,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总是痴痴地一直坐到黄昏,坐到幽暗的夜慢慢地给四周带来了死亡的阴影。”“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去,躺下来,望着天花板,等着黎明的再来,清晨六时,墓园开了,又可以往荷西奔去。”“也总是那个同样的守墓人,拿着一个大铜环,环上吊着一把古老的大钥匙向我走来,低低地劝慰着:‘太太,回去吧!天暗了。’”„„因为这,都是基于一个“爱”字,想想自己,何尝不是曾为爱而疯狂?

那年冬天,本来要到外公家过节。但到外公家才知道,外公已经病危。第二天,当我在医院看到外公时,外公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我一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冲出了医院,我踩着厚厚的积雪跑在马路上,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向外奔涌,夹杂着冬雪的寒风像针一般扎到我的脸上,但此时,痛的地方,只有心里。我努力的向前奔跑着,希望这样可以追得上我的外公,但这条路是那么的漫长,努力地向前奔跑,却总也到不了尽头。当我正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不幸滑倒了,整个人重重的摔在马路上,我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站起来,索性趴在地上痛哭起来。

这时,我被一双有力的手扶了起来,原来是爸爸。爸爸帮我拍打掉身上的雪,又用双手拭擦我的眼泪。我忍不住,趴到爸爸的怀里继续哭泣。爸爸拍着我的后背对我说:“孩子,别伤心了。我们没有事先告诉你,就是怕你伤心难过啊!外公没有离开你,外公会在天上看着你的。要知道,外公一直会关注你的。孩子,坚强点,外公看到你这样也会难过的。”我听到爸爸这样说,抬头望向天空,是啊,外公看到我这样不是会伤心吗?我要坚强,为了外公,为了父母,为了自己。我将脸上的泪水擦干。

是啊,每个人都会为“爱”而疯狂,因为,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读完《梦里花落知多少》,自己想了很多,不仅体会到三毛失去丈夫的痛苦和家人的关爱,而且体会到自己被爱的幸福,回忆起自己被关爱的记忆。所以,在自己享受被爱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世界,会因爱而变得更美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