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丧葬风俗 文档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
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过着白纸的“哭丧棒”。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一项礼仪——“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或者关系特别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女而不得不让别人摔,摔盆者就会与死者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送葬路程中设茶桌和路架棚,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另外一路上还要路祭,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祀和答谢,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依次进行三叩九拜,祭奠完继续前行。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显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扫去脚印,然后把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丧礼完成。
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其家人必须在生活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守孝”。古时候孝子一般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而且半月之内不能吃肉,五七之内不得理发等,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仍有人居丧,只不过比古时候时间短得多,也简单得多了。
第二篇: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丰城民间丧葬风俗
1.走人 丰城丧葬文化礼俗丰厚,农村有人故去了,还得请族下老于世故的人来协助办理丧事,否则乱了礼套,会得罪亲友族客,还会连累村上挨骂名,说村上不懂道理,家间没有人。一般在乡村自己屋里正常死去的人(在村外死去的人不准进屋),儿子孙辈一定要守在 身边守着长辈落气,人一落气,先看时辰。接着马上就要响爆竹,爆竹的声音会通晓全村的 人,某人现在去世了。乡里作兴红喜事请上门,白喜事赖上门。村里的人听见爆竹响,同一 房族的人马上就会上门问怎样安排,需要那些人做那些事。同一宗族的人也会作好要做八仙 的准备(抬棺材的八个人,有时葬地路远,还得用双八仙,十六个人轮着抬)。放了爆竹过 后,就得马上将死者的手脚牵直,把手足头脸摆正来,否则死去的人的手脚马上会僵硬了就 不好弄。接着就要穿了拖地的长袖白褂,用水壶到村里的水井里提一壶水来为死者净身。以 上这些事是孝子必须在死者身体尚未冷却之前做好的事。
2.族人理事 待将死者的身子抹干净了以后,家人就会帮着给死者穿好贴身的寿衣,并用丝线穿了一 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二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这个寓意是为后辈人都能开口说话。在这个时间里,族房下善于理事的人也早就来了,便着手吩咐写字贴,比如孝子不想把丧事 搞得很大,就在大门上贴张:‘寸草片纸不敢领受’的白纸条,远房的族人与亲友知道贴了这 样的字贴,便不会送丧礼上门。如果在大门二旁贴上:思亲千年难忘、驾鹤西去、赴王母会、升天成仙等舒瑞的字样,亲友就会送来丧礼,不是同一房族的本族人也会合起来送财礼。3.道士进门 接着就是请道士算时辰,那个时辰下榻、破土,那个时辰上棺,那一日喃材,那个吉日 能出殡,那段良辰能下葬,死者的生死时辰与在生的人有那几个时辰里的冲突,这些人在那 几个时辰里不宜站在死者的棺材旁等等。道士会把这些有关本次丧事的禁忌画上一个符图,贴在壁上,理事的则会按照符图上注明的日期安排其体事宜,告知某时辰出生的人应该回避 某项仪式。道士在画写时日安排表时,会考虑周边邻村有没有在近几天出殡的人,不能与其 它的亡人在出殡的同一条路上发生迎面相遇的事。
4.下榻停尸 下榻就是把死者从房间的床上搬到到厅堂的地下来,因为地下凉爽,尸体能多保存些时 间,厅堂的停尸位置选在中堂栋柱前面(顶着屋粱的屋柱,不得在屋粱后面)靠壁的一面。下榻前,地上铺垫一层嫩嫩的响沙,响沙上面盖一床薄丝毯。下榻一般都是在当天下午与死 者的生死时辰没有相冲的吉时,下榻时先响爆竹,孝子则跪在床榻前口唱:请父或(母)亲 下榻。家人则将死者抬到厅堂停尸位置上去,头朝外脚往内。死者头部垫一叠纸钱,脸上遮 盖纸钱一张,二个半握的拳头里各握卷起来的纸钱几张。马上在头顶部位放好香炉、焚钱盆,点上燃香三支,烛二支,焚纸钱,响爆竹,孝子又是三通跪拜。道士会画上一道:‘x 天师 弟子 xx 在此.各路小鬼不得近前’的镇邪符贴在停尸的旁边。现在有的人骂人说‘挺尸’,指的 就是人在这段时间的事。
5.守灵 做孝子的夜间不能睡,得通夜守灵。不管是在地上停尸,还是上棺以后,只要是在出殡 前,孝子都得通夜守灵,不得闭眼偷睡。特别是在地上停尸时间,夜间会有老鼠去偷吃死者 的眼睛。自死者闭上眼睛以后,所有帮忙做事的人,都在死者家里吃饭,一般是八个人一桌,早 上四到六个菜,中晚六到八个菜。
6.丧礼 如果丧事会收礼,第二天便会有人送礼来,送礼都是在上午送,下午不能送礼。丧事礼 也是有规矩的,如死者二夫妻中死了一个,礼品必须是单数。通常丧礼是千响以上爆竹一挂、一尺以上红烛一对、长香三根、草纸一刀,布绸若干,礼钱若干。单数双数,在草纸与礼钱 上区分。客人送礼来,理事负责将礼品收下,写上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礼品数量。根据送礼人 与死者关系,或是孝子或是死者的侄子,反正是与死者的血缘至亲,或站或跪(根据送礼人 礼札上写的称谓)在死者旁边接应,待送礼人在死者头边或跪或揖后,将送礼人扶起。送礼 人如果是年纪小,辈份比孝子也小,但礼札上写的称谓是代表与死者关系要大的名誉来赴丧,孝子也得跪接。送礼人在行拜揖礼的时候,帮忙的人得在门外响爆竹。送礼人拜揖完毕后,就到一旁去喝茶,远客留住,近客则会回家,客人除了依照地方习俗行各段节拜揖礼外,其 它无事。
7.探井 通常是在第二天,孝子就得领着家人去墓地探井,无论是原先砌好了墓基,还是新挖墓 室,都得在出殡前先将墓室挖整好。一般是长子身着拖地长衣,捧着道士画写的开山码子去 山上探井。码子就是死者去阴间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上画写:今有 xx 仙人,特奉阎王 x 剌令,于 x 年 x 月 x 日,前往 x 山 x 地就位,各路诸神莫得阻拦。xx 天师弟子手札。孝子 一行人到得看好的墓地前,先烧开山文牍,焚香放炮,孝子跪地呼叫:父或(母)亲大人在 上,孝儿为父或(母)亲开山。尔后举开山锄在地上啄锄三下,其余事由家人完成。如果是 新挖墓穴,在挖的过程中发现新穴下有先祖墓穴,得立即焚香点烛放炮,赔礼道歉,将土回 填好,重探新穴。待得新墓穴整完后,孝子得跪地牵开衣兜,双手捧一捧红土回家。孝子出 门探井,探井回家,都得响爆竹。
8.上棺 一般天气冷,死者得在屋里停尸三天,在出殡的前一二天下午或傍晚上棺。上棺时女儿 儿媳都得站在棺材两旁哭泣,哭辞一般是说好话,称赞死者生前对自己如此这般爱抚,今后 自己缺依少托等话语。儿子女婿则依次穿着孝衣排列在棺的一边,长子按照从地上到棺材里 的顺序口唱:‘给父(母)亲 xx’。有的是在地上给死者穿戴好全部的衣裤鞋帽,有的是在寿 材里穿戴。每一个环节都得燃放鞭炮。丰城地方乡俗,棺材为省装,头部四块板木都往外面翘起,好象狮子斗架样式,头部显 得特大,特别是棺盖向上翘得很高,顶尖上部还往前面呈伸出状。棺身通漆黑色生漆,回头 上或写福寿字或图楼台悬廓画。上棺时,棺材是放在厅堂的正中(栋柱前段),头朝门外。材的下面用二条扎实的椿凳 乘到。寿材里早垫好了灯草、棉被,八仙把亡人入得寿材后,盖好盖被,脚下放好甑皮(蒸 饭用的锅型蒸笼),头边放好盅盏碗筷。再是女儿媳妇用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旧被撕成碎条 块,垫塞在死者身体周围,一边放塞碎条棉,一边放用纸钱包好的石灰小包,死者多少岁,就得有多少个石灰包。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是使死者在寿材里不能摆动,因为在把死者抬到 墓地去的路上可能会是崎岖不平,抬扛的时候会产生波摇。亡人上棺摆置好了,就合上棺盖,但还不能下钉闩死,得用钱纸垫起一条缝来,待得出殡前孝子儿女及所有的至亲都看上最后 一眼,才能下钉合盖。一旦下钉合好了盖以后,再也不准打开棺盖来。9.喃材 喃材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进行,待吹打、锣鼓、崽里(戏班)排好阵势,先由孝子在 寿材前三跪三拜,再是女婿、儿媳、女儿、侄辈、孙辈依次礼拜,再是朋友、亲戚,族下邻 里一一参礼拜揖。这边施礼的施礼,那边吹唱的吹唱,铜锣吹打、鼓钹琴笛一并奏鸣,爆竹 通响震天价地燃放。如果死者年龄在花甲以上,在喃材吃的晚饭里,妇人们在开甑时会用小 盅合上几盅饭团,要小孩拿碗装了拿回自己家里去吃,意思是吃了能延寿。如此热闹直到三 更天,众人小餐一顿后,又由道士领队,到村子的西头出煞、望家乡。出煞是由道士唱煞经 扫除冥道上的一切障碍,念归经召死者魂魄回家看家乡最后一眼。这一阵势在拂晓前要结束。以上形势所有参拜者都得穿戴整齐,孝衣、丝麻,各司其是。
10.孝衣丝麻 孝衣丝麻,各有规矩。孝子头顶竹编的箍管,箍管罩住长条拖巴(孝布),拖巴的长度,是孝子站立走动时巴尾还得拖在地上不少于一尺,其意义是孝子用拖把扫除亡人在去路上的 灰尘、路障。孝衣要罩过膝下,孝裤裤头拢在腰间,用左搓方式搓成的草绳扎住腰间裤头,足下须蹬草鞋,草鞋前端须扎苎麻,足底腕部用左绳圈扎三圈,小腿部位打扎绑腿。女婿是 郎当半子,拖巴也得拖地,但比孝子的短,其余一样。女儿儿媳也是孝衣孝裤孝鞋,头上扎 戴顶风白帽,右脑后披一束长度在一尺以上的丝麻,鞋上前首缝白麻一圈。侄辈、外甥以丝 麻扎做白布头帽,白衣不白裤,拖巴飘垂至大腿股下。其下子孙均得披麻戴孝。所有亲友、房族、或比亡者辈份大的也得在胸或臂部挂麻示意。但凡丧事,都是唯死者唯大。丧事寿衣 不能有缝,孝衣不能开叉。
11.出殡 出殡的那天早上日出一竿前须将早餐收拾完毕,孝男孝女阵色全齐。八仙首在厅堂将未 下钉的棺盖移开,道士和八仙用一根直墨线按在寿材的头脚部位上面,然后把死者的鼻尖腰 腿摆得与墨线在一条线径上,二个微微张开的脚尖呈八字型分排在墨线的两边,孝子逐一检 视后,又是一番依次告别式,待所有人都没有半点说法后,便把棺盖合好,最后由入仙将竹 钉一锤钉将下去。中国俗有一句“盖棺定论”词语,说的就是这一刻时间。盖棺后,八仙把龙杠架在棺材上(龙杠是用一根纹路至密的独木红心杉料做成.长一丈 二尺),再用一寸粗的麻绳将棺材绑缚在龙杠上。又将二根翘杠前后各横一根在龙杠下(翘 杠长一米八.榉木)绑定。翘杠的二头又各分别直绑一根小翘扛。(檀木)再罩上龙凤棺套(龙 凤套是用竹篾扎编成一个框架.再用樟木雕的一只龙头放在竹架上.又用丝绸织的一块大布料.上面绣了几只凤.罩住整个棺材),再让一只活的公鸡站在龙杠上(活鸡的脚上缚绑一个红布 袋,袋里装 一些钱币),叫做公鸡(神鸟)踏杠。接下来就是棺材出屋,做女的扒在灵柩左侧跳足大哭,女、为媳的扶住材身右边鼻涕眼泪。媳哭灵从这时哭起,一直要哭到整个神场告别仪式结束、扒扶灵柩送到村外大路上为止。这一切都是在响炮鼓号声中进行。
12.行礼 棺材是抬到村中的神场上去,摆开阵势,让所有的送葬队伍人员向死者礼拜告别。在告 别仪式里,所有的亲朋都得按礼规穿戴,丝麻不乱。礼拜原是从孝子做起,以下依次礼拜,均是三跪三拜。在行礼过程中,丧务主事则站在孝子的身边,指示对那个行拜礼的人孝子要 怎样回礼。除房族子侄拜时孝子站在棺材一侧不动,对房族长辈、朋友外戚的跪拜,孝子都 得以跪相对,长辈戚友三拜完毕后,孝子还得上前以手做个扶起行拜人来的表示尊敬的礼。神场拜礼中,只有尊房族长比死者年龄辈份大的,才行长揖礼,其余都是行跪拜礼。八仙是 最后行礼,完毕后,孝子得双手捧传盘,举过头顶,传盘上盛烈酒一壶,盏八只,八仙分别 饮过一盏烈酒后,由八仙中的主事重新将八个酒盏洒满,再由八个人分别将盏里的酒洒倒在 棺材的周围。至此,这才方可起杠出殡。整个礼拜过程都是吹打不停,鼓锣相击,爆竹不断。所需时间不少于二个小时。在行拜礼仪式过程中,有理事会把送葬队列编排好。派一个村族中善于处事的青壮年人 在出殡队伍出发前半个小时动身探路,如果在出殡的路上遇有娶亲的,则及时告诉对方作个 回避。如果遇上前后有同路出殡的,则同对方商量,二支队伍隔开半个时辰的路程来走。要 是遇上双方都是出殡,要从反方向迎面对着走的,首先要看是在那方的地盘上,不属于这块 地盘的就要远远的让路,如果双方会迎面碰头的地方发生在都没有份的路段,这就要看谁的 势力大,一般势力小的会自动让路。如果双方都坚持不让路,这个就是真正的“死对头”,所 谓“生冤家.死对头”就是这样产生的。遇上这事双方就得回家喊人抄家伙来打大架,打赢了 的一方会将对方的棺材从路上移开让路,但不会伤害死人,只会打死活人。
13.迎街 在送葬的队列里,走在最前面的是二个童男童女,分别手里举着一根长长的有梢的竹篱(叫做纸淼几),上面飘写着:‘金童玉女领路’,在前面领路。第二是丢纸钱的,放鞭炮的(棺材后面还有一个放鞭炮的)。纸钱从村中丢起,一直要丢到墓地,这些钱叫做‘买路钱’,意思是拿些小费给豆子小鬼,好叫小鬼们在出殡的路上不要别生枝节。这中间有一个挑箩担 的,箩里尽装爆竹、纸钱、香烟、红头布(白色的布)、一壶白酒、糊判三生(肉、鱼、蛋,分别代表猪、鱼、鸡)。在出殡的路上,有会经过人家大门口平时有些关系的人家,这户人 家如果在路上点香烧纸放鞭炮,孝子走到这里必须行个跪拜礼,丢纸钱的会从箩里拿一块红 头布给这户人家,并请这户人家吃酒。路上有其它姓氏的村庄,凡是从本村嫁出的女,都会 在路上迎面点烛燃香放炮。走在第三的是铜锣,(铜锣有二面.一面薄的响锣.一面厚的声音沉 闷的重音锣.这种锣中间有一个回音的圆窝)。
14.孝子 孝子手持柳条扎做的狼牙棍走在第四(用白纸裁剪成不间断的丝条.卷缠在柳条上.柳棍 条上象似长着无数个狼的獠牙),孝子手里的狼牙棍有二个作用,一个是吓跑路上的野鬼,二个是万一有八仙因鬼魂压身抬不动棺材,孝子就手持狼牙棍敲打这个被鬼魂敷身的八仙,使他脱险。孝子在出殡的路上流的鼻涕是不准揩掉的,眼泪也不但揩。所谓涕泪长流,指的 就是发生在出殡的路上。
15.灵牌 走在孝子后面的是长孙,长孙二手捧着死者的灵牌,上面由道士注写:x 公.讳 xx.x 府 君之灵位(现在端的是死者生前画像)。灵牌后面是吹打,吹打一般是请一对,(有请二对的.还有一对在棺材后面走)。吹打后 面的是喜帐,喜帐是送礼的亲友送的各式被单绒毯、丝绸绫罗,理事早己在礼品上面注明了 送礼人与死者的关系,按分辈大小依次排列(现在有的用花圈代替喜帐.也有花圈喜帐并用)。后面再是锣鼓琴笛、崽里戏班。
16.靠灵 锣鼓后面才是八仙抬着棺材,女人们在旁边扶柩簇护,边走边泣。龙杠上的神鸟(公鸡)在八仙的步履节奏中一啄一啄,首尾二翘。路上行人则在一边指指点点: 那个媳妇平时最泼,那个媳妇是在哭假的等等。17.亲友 一应送葬队伍都在棺材后面走,所有的人身上都得有白麻,或头上或胸前,或肩或臂,有的手里拿着白色的花束。均是表情严肃,不得说笑。列队全部走出村子时,抬凳(凳是在路上停下来时放棺材用)的最后会在村头路边点燃 一个‘冷把’,冷把是用干稻草接扎成约五尺长的草束,将点燃的冷把燃头朝下,斜放到路边 低向处,冷把不会有明火,它会自行闷烧掉。冷把的作用一是烧去死者从前的过错,二是死 者的魂魄晚上要回来时进村有光亮,不会摸黑。
18.收帐 出村上了大路以后,队伍稍停作短暂歇息,女人们和不得上山的亲友都回去(规矩是女 人不准上山)。喜帐也全部收起拿回去(现在多了花圈.花圈得拿到山上去)。所有亲友送的 礼品,除去香烛纸爆、金钱,其它的床布丝绸由女儿媳妇平均分配,算作是托福延寿。女儿 靠了灵的,应得双份,有女儿因故不能前来的,没有靠在棺材身旁哭的,不参与分配,死者 身上穿的衣被,也都是女儿负责出钱购办。喜帐分配时间是在丧事酒席办完了,亲友族人都 回去了以后。
19.过桥 出殡路上遇有过水桥粱,队伍得停下来为过桥渡水喝彩。道士把踏杠公鸡拿到手里,高 叫:呼吁呀!仙人过桥。一句龙头,xxxx。二句龙中,xxxx,、。三句龙尾,xxxx。后面又是 几轮高叫呼吁呀!尽是捡得好话来高声喊叫。道士每呼一句,吹打锣鼓就得回应一声。孝子 则手持狼牙棍跪在桥头西边,为死者能安全过桥默声祈祷。道士喊叫完毕后,随之用手掐破 鸡冠,将鸡冠血滴几点在酒盏中,将酒洒在桥前路的当中。又走到棺材边,以手指弹掐几滴 鸡血在棺材的周围。一应停杠起杠,喝彩前后,都得连放爆竹。这只踏杠的公鸡完成任务后,归道士得了,道士也会拿去卖,不敢自己吃。棺材过桥时,孝子跪在桥头要颤颤唯唯地口念:父(或母)亲过桥。道士是专项,与鲁 班等其它儒佛玄不是一个行当,他一路上念的就是:天师弟子在此,请诸神回避。小鬼不得 靠近。
20.呼吁 传说这个‘呼吁’是鲁班的第一个徒弟,这位呼先生曾因妒嫉心里得罪了鲁班,后来事露,便躲到龙王那里不好意思出来。但鲁班还得觉得这个徒弟是年轻莽撞,属偶然犯事,早原谅 了他,并多次叫他出来为人们做木工活,但呼吁终是认为自己无脸回来,不肯现世。为了体 现为师的度量(胸怀),鲁班定下二个规矩:
一、天下所有木工(造屋的叫大木,做家具的 叫小木,造船的叫驳木,雕刻的叫花木。还有车木、圆木、榨木、棺木等等。所有木工,统 称博士)的斧头,都不能将斧把穿透斧头孔的前端。此一是告示手艺人莫出头逞强,二是留 下这个斧窝给呼吁藏身。
二、所有博土动斧开工、造房做屋、逢水过桥之前,都得高叫呼吁,因为呼吁是所有博士的师兄。
21.入山 到得墓地后,先是八仙整理墓穴,检查有无叠坟现象(意恐穴下会有先人坟墓)。道士 验正方位(墓穴朝南.男性偏西 15 度),顺着朝向往前望去无明显视觉障碍。一般送葬队伍的行走路径,都会选在人多走的大街上或邻村互通的大路上游迎宣示。在 这个时段里,另有一拔人早把石灰(或糯米蒸好的饭)、石碑(含支垫石.镇墓兽)、廓砖(有 的还另有一副木棺椁.套在盛了尸体的棺材上)、麻蒿(芝麻杆)、丧葬队伍人喝的饮用茶水,搬运到墓地去了。道士把墓穴定好方位以后,八仙就放火烧麻蒿,一边烧蒿,一边往火里丢 纸钱,麻蒿可把藏在墓穴土里的小虫烤死,也可把墓土烧得有些干结。
22.下材 烧完火土就可以下棺,拿掉龙棺凤套,解去横杠小翘,因坟墓山地多有不平,八仙中选 二个力大的打硬肩(现在有人帮人家担保借钱或担保一件很难做的事,叫做‘石硬肩’,比喻 的就是这回事)扛着棺材到得穴旁,再由众人七手八脚小心栩栩地把棺材放入穴中(大的墓 穴可直接扛下去,小的墓穴则要将龙杠架在穴的二头,然后松绳慢慢把材溜下去)。棺材放 置是头往山上,尾朝山下,石碑是竖在脚下。
23.定位 再是道士用罗盘(指南针)定中,用雄黄画大极图,画镇墓符,孝子女婿众人盯准罗盘 的中心圆,与棺材上方的墨线与棺头棺尾都要在一条线上(男性.指针斜向西边 15 度)。事 毕,孝子跪在穴脚土上,牵开衣兜装住道士丢来的几捧红土,红土必须由孝子一直二手抱着 回家。取得寿土后,道士便往穴周边抛撒雄黄,洒浇雄黄酒。过后,用廓砖的就开始砌廓砖、套棺椁。不用砖的就开始填土。(零六年丰城建桥迁墓,移坟万余座,下层碑记有宋代坟墓.
第三篇:黄梅县 丧葬风俗
黄梅县
丧葬风俗
黄梅人常把老人的自然离世说成是“回老家”,把“丧事”看着送老人“归去”隆重操办,并称之为“白喜事”,体现了豁达的“死亡”观。
备葬。
旧时,富豪人家自选基地,读书人自写墓铭志,给自己做斋;一般的也给自己烧点纸钱,更多的还是备棺材、备寿衣,多数是敦促子女准备。旧时,“寿木”品种很多,“十个兜”、“十二元”、“芭茅缝的”、“顿缝的”、“简材”等,前两种是富贵人家、有身份的老人用的,“简材”则是极贫穷家里的老人用的。老人“倒床”之前,有的还备好“兜”、“被”寿衣寿鞋、头巾布。这些东西现在一般不备,有专门商店,临时再买。
丧葬,自然死亡(即寿终正寝)与非自然死亡的不同。
(一)寿终正寝的
黄梅人把去世的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叫“落平”。在长辈病危时,小辈们都要守侯在床前。这叫“送老”,作为尽孝的标志,就是远在异地的也要想方设法赶回家,给长辈送老。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赶回家“送老”的,会歉疚遗憾终身。“落平”后,家族中年纪稍长者给亡人“小殓”和烧床草。小殓是给亡人洗浴、穿寿衣、外黑内白,鞋子是软底,帽子黑色,方形如口袋,腰间系子孙带,一岁阳寿一股。穿上纸钱,至少要100个。城镇人让亡人现代着装、化妆,之后,把遗体移到椅子上坐着,头枕钱纸,脚下垫块土砖,手捏饭团和鸡蛋,有的地方把遗体放在门板上躺着,脚朝门口。面前放张小桌子,上面摆上油灯、香炉、鱼肉饭茶酒等祭品。烧床草时,要量升把米,抓把茶叶,均匀地撒在床草上,然后点火,省得今后“叫饭”。
老父老母一般要在室内停放三天,亲戚、朋友、同堂族人、闾里沿邻“烧热香”,孝子跪拜相陪,现在人还送一点现金,叫香纸钱。“烧热香”的人越多,主家越有脸面。主家要着人报丧,报丧的人一定要在亲友家里吃顿饭,不吃饭的至少要喝一碗茶,端一下人家的碗底,这期间不能扫地,不能进行环境整理。
1、进材,正规叫“入殓”,由家庭中或村里的年长者来办理。至少3人。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多少随意。并用白纸包石灰做几个灰枕,之后,用“兜”托着遗体,盖上被,抬在棺材里,倒上石灰后,给亡人洗脸,水用饭碗盛着,洗脸布是孝子荷包,洗后将碗摔碎,这叫“摔盆”,然后盖上棺材盖,最后将一捆长约尺许的木片柴和一钵米饭放在盖上。推行火葬后,直接把遗体抬到殡葬车里,鸣鞭送行,路上丢纸钱,把遗体推进炉里时,亲生人会喊:“××,快跑,火来了。叮嘱亡人避火。骨灰装在骨灰盒里或罐子里,现在,一般都是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棺材里,也算“入殓”。
2、封棺。是丧事中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一环,请道士念经,旧时,富人家还要观灯,做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破四旧,多以生产队为单位开个追悼会,80年代后又用道士,本世纪有的人既用道士,又开追悼会。
封棺前,要请道士看日子,定时辰,特别是办孝服,孝服由穿在身上的孝衣、搭在头上的头巾和孝鞋三部分组成,白色,孝衣不锁边,不缝扣子,长至脚跟。头巾,孙子辈的为红色,重孙辈的为绿色,孝子着孝服用单股粗草绳拦腰系住,搭头巾时,先在较窄的一边两角系上“麻”,将这边从额前包过,换到脑后用“麻”系住,这就是“披麻戴孝”。服孝期间,男人不准理发,女人头上不戴花,一直到满七。
道士提前来,做灵牌、安位。如果亡人还有长辈,灵牌纸就用蓝色,写表文,向天界、地府报告死者的籍贯、姓名、生卒年月、生平简介,跟介绍信相类,写孝单,对在世的家族成员、姻襟表亲,姓甚名谁,与死者的关系,由亲到疏,一一登记造册。缠“杖”,就是“哭丧棒”,竹棍或木棒,长1尺5寸左右,缠上白、红、绿三色纸条。
扎幡 封棺开始,道士换上法衣,就是戴上礼帽,穿上黑色的长褂,孝子孝女们穿上全套孝服,男子手执哭丧棒,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包括出力的、放炮仗的)都戴上头巾,焚香烧纸鸣鞭后,道士边敲锣边念经,(较富裕的人家要用多个道士)。孝子多次跪下、爬起,念完“孝单”,便放炮封棺。封棺毕,便是出殡,一般为12人,或16人,主家发毛巾或力士鞋,出殡前要备好龙杠,放好“力”,开好井,备好下葬的石灰,封棺一结束,出力的头扎白巾,一涌而上,一声“来呀,喔呵呵。”将棺材捧至堂外,扎好龙杠(上乡是抬丧,龙杠扎在棺材下边;下乡是拖丧,龙杠在上),长孙骑在棺材上。
3、出殡送葬。引路幡走在最前面,接下的是祭轴挽幢,孝子伴棺两侧,碰上沟坎挡道要下跪行礼,亲友跟在棺材后面,最后一个是丢纸钱的。最近20年,走在前面的引除引路幡外,还有花圈;旧时只打锣,现在是吹洋鼓洋号。出殡路上,出力的都要触角,说是越“触”越“发”,“触角”时孝子要下跪,不“触角”主家会不高兴。现在,大多数人家要游柩,就是抬着棺材故意绕远,棺材经过人家门前,都会“接香”,孝子要向“接香”人家跪叩大礼,给礼品,现在一般是一条毛巾,一包香烟。现在,出力的人会“敲杠”,向送葬的亲戚朋友要点钱,这种作法不带普遍性。
下葬有很多程序。
暖“井”,摆“王“字,抢“暖盘”,道士“喝断”,然后才封土掩埋。上世纪50年代以前,有的人家对老人的棺葬先停葬。两三年后正式下葬,叫“葬坟”。下葬后的第三天复土(又叫“峦坟”),子女们要带着工具,把新坟堆高堆大一些,讲究的人还在坟上栽两棵松、柏,对老人的新家进行整理。
4、送油和叫茶。亡人离世的当天晚上,孝子和亲属要去村土地庙送油,带油把和草墩子去,草墩子中间穿根棍子。烧香纸放爆竹后,从原路回家,连续两次。叫茶在第三天晚上进行。打扫整理亡人房间,床要铺平。先去土地庙,烧纸放鞭后,孝子带头呼叫三声:“××回来喝茶”,其他人随之,返回后,分别在灵位前、房间里、堂屋里,凡是亡人在世时生活的地方,都要放上茶碗加茶;最后一次在家里大门口,孝子抱着灵牌要梯子上呼叫,进屋后,将所有的茶碗倒满。
5、做七。七天为一“七”,共七个,一、三、五、总四个“七”要请道士“做七”。“五七”由出嫁的女儿做,以女儿为主,请亲属吃饭,所有开支由女儿承担。“七七”之内,孝子不能进行理发、修面打扮自己,不能参加如看戏之类的娱乐活动,不能去三朋四友家串户和交游,这叫做“守七”。如果七个“七”中,没有一个碰到农历日期中缝七的日子,孝子们要为父或母出去讨“七”,穿上全套孝服,手捧笸箩,挨家挨户乞讨钱米,给亡灵做“七”。
满七之后,一切都恢复正常生活。孝子要“叫饭”,一日早、中两餐,直到灵位“上祖宗”为止。“上祖宗”就是请道士把安在家里的“灵位”请到祖宗牌位上,亡人从此成了祖宗。老父老母要在家座位三年才“上祖宗”,年纪稍轻的一年就“上祖宗”。老父老母在“上祖宗”之前,还要做百日、做周年。
6、烧馨香。新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亲戚朋友到亡人灵前烧香,主家年前要买灵屋,写好挽联,旧时,老父老母要在家座三年,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黄纸,第三年用绿纸。现在大多数人家只贴一年。后两年干脆什么都不贴。烧馨香的东西不准带到别人家。
(二)非自然死亡
丧规有:不到死亡年龄的,小伢叫夭折,跑了。父母虽然伤心,但前来劝慰的人却是咬牙切齿,骂死孩子是“扯谎(黄梅话读“拆呸”音)的”、“游河僧”,简葬之。“死于非命”的,吊死的要请道士解吊,“烧梁”把亡魂解救出来。溺水死的要“接亡”。就是请道士从水里把亡灵度上岸,接回家,女人难产或月子里死的,澡盆、雨伞、梳妆盒都要送到坟地。丧葬禁忌;在外面死的人不能进屋。时、日相克的出殡时回避。棺材从堂屋抬出放下及棺材放到墓穴时刻要避开,不能让棺材压着自己影子。出殡时,不能在他人门前停棺,不能走回头路,不能走错道,打引路幡的不能回头看。墓穴不干上、为欺邻。产妇死不进祖坟山,不能埋在路边。
(三)丧葬新俗
近20年遗体大都经过火化。戴黑纱替代披麻戴存,骨灰盒存放公墓。曾有一段时间,开追棹会代替道士封棺。
追悼会的仪式是一般是:(1)某某某同志(大人)追悼大会现在开始;(2)奏(放)哀乐、鸣鞭;(3)全体肃立。(4)向某某某同志(大人)遗体致敬,三鞠躬。(5)默哀三分钟,默哀毕。(6)献花圈。(7)致悼词。(一般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歌颂其美德,激励后人)。(8)代表讲话。(9)亲朋故旧宣读祭奠文字。(10)主持人宣读唁电、唁信和送花圈、挽幛者名单。(11)家属代表讲话。(12)礼成。(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第四篇:淮南的丧葬风俗
淮南的丧葬风俗
[一]送遗体
1、办置物品:送老衣一套(从内到外,袜子、帽子、布或棉鞋子、腰带、系脚绳),盖脸布、口含铜钱、头枕、脚枕、铺被一件、盖被一件、鞭炮一挂。
2、联系殡仪馆:电话:0554-2516454 接尸地址、死者姓名、家属姓名、逝世原因、存放时间等。(亲属须陪同护送并签字)。
3、殡仪馆确定:告别堂(厅)、时间、是否整容?大屏幕字幕公布死者生平(左)公布吊唁单位、个人名单,在前日16点前送到。开好死亡证明待用。
4、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主办单位(人),协办单位(人)
5、通知单位、亲属、朋友、同学、邻居。(逝世时间、灵堂设置地点、出殡时间)。
6、告知单位、提出要求(生平、悼词、主持、仆告)给予协助。
7、准备遗像:选择照片,确定尺寸(另外选择一张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
8、灵车离开时放一挂炮送灵。
[二]灵堂设置
1.确定地点(室内、室外)、位置。(是否请乐队亲属自定)
2.灵棚搭建:选用材料、电线、电灯、雨布、拉铁丝放置花圈。
3.灵堂摆放:正面挽联、正中“奠”字、摆放遗像(黑莎)、香炉(香)、蜡(两只)、长明灯(油灯)、到头饭(一碗生米、插一双筷子)、贡品(水果两盘、糕点两盘)、香烟、酒随意,火盆(一个)。
4.亲属花圈(花篮)、领魂幡(柳树条一根,长2米带树梢)、丧棒(柳树条长一尺,绕上白纸条)儿子用。
5.孝子点灯、蜡、纸、磕头。
[三]治丧人员
1.登帐(1人)负责登记吊唁者单位、姓名、金额,然后交给收银人,并书写挽联、誊写吊唁者名单(遗体告别时用),仆告、生平、悼词的撰稿。
2.收银(1人)负责现金的收取,要与帐目相符,大额的支出(殡仪馆、骨灰盒、墓地、购物、烟酒、饭店等)要有票据或借据。
3.后勤保障(1人)安排人员采购物品、亲朋好友住宿、餐饮、联络、接待。提前预订次日饭店,标准,桌数。
4.汽车安排(2人)引灵车、花圈车、亲属车、其它车,排序、时间、放花及物品,安排(提前上殡仪馆)、(提前上墓地)、(提前上饭店)车辆。(多少自定)。
5.殡仪馆联络(1人)负责前一天下午16点前送逝者生平简介,和吊唁单位、个人名单,交给订好的堂(厅)工作人员输入电脑。确定整容、火化炉标准。出殡日提前到达,携带后续吊唁人员名单输入字幕、U盘(家人保存),带死亡证明、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堂(厅)的安排,准备亲属挽联挂在告别堂(厅)内的花圈上。仪式后陪同亲属选择骨灰盒、并带孝子到火化室交给工作人员,签字后等接骨灰盒。负责馆内所有费用的结算和领取火化证等其它事宜。
6.墓地选择(1人)陪同亲属选好墓地,确定价格、安葬时间,出殡后提前到墓地。
[四]采购物品
1.白孝布
2、黑袖章
3、白毛巾
4、香皂
5、花圈
6、白纸
7、笔墨、8、白球鞋。硬币、鞭炮、鲜花、领棺公鸡、烟、酒、水、订书机、钉、别针、剪刀、胶带、糨糊、红布、麻绳、小塑料袋、水果糕点、草纸、大白花、松香水、小碗(亲属自定)、糖果、贡品一份。
[五]烧铺
1.所需物品:草纸四捆(铺两捆、烧两捆),席子一条,垫被一床,逝者内、外、单、棉、衣物,鞋、帽、枕头等。松香水。
2.出殡前一晚,天黑后(时间自定),亲属叩拜后,长子手摸遗像告知前往送衣后,拿着衣物不准回头前往烧铺地。
3.出殡十字路口画圈留门,垫纸、铺席、放衣物、洒松香水、点火。
4.亲属晚辈跪地烧纸磕头,其余亲朋矗立默哀。
5.放炮送行,晚辈叩三头,亲朋三鞠躬。
6.亲属及亲朋绕火一圈离开不从原路返回。
[六]出殡
1.孝子(女、婿)亲属晚辈在灵堂前叩头,亲朋鞠躬告别。
2.长子,吹灯拔蜡,摔老(纸灰)盆,次子,捧遗像,长孙,打幡,外孙(女),拿鲜花上车(放墓地)。
3.放炮:摔老盆时放炮(一挂)。
4.专人收拾香炉、贡品带到殡仪馆属相处用。另带一份贡品墓地用、香炉(香)、烟、酒。
5.专人拿领棺鸡,墓中放置物品,拿要烧衣物殡仪馆烧铺用。
6.拆除灵堂(棚)。
7.安排人员陪同重点亲属。
8.按车辆排序,上车后女婿负责,洒纸、散炮、丢弃遗物。
[七]殡仪馆告别仪式
1.搬下花圈,放到告别堂(厅)门口。室内放遗像、鲜花、丧棒。(遗像、鲜花、幡、丧棒、(妻、夫)孝子(女)花圈、鲜花、要放在上墓地)。
2.孝子携亲属手捧遗像进入堂(厅),待遗体安放好后,遗像摆在棺前。
3.亲属站在大厅左边,领导站在正中前排,(横队)生前好友站二、三排......。
4.主持人宣布(1)“×××遗体告别仪式开始”,(2)默哀、奏哀乐,(3)致悼词A生平,B评价、C答谢。(4)三鞠躬。
5.遗体告别(1)领导,(2)亲朋,(3)亲属。(安排人员遗体四周护卫)。
6.结束后,孝子捧遗像到外烧遗物、花圈,其他人员拿花圈去烧。
[八]烧遗物、花圈
1.烧纸,孝子、亲属晚辈下跪,将逝者物品及去掉送花圈者姓名挽联的花圈焚烧。2.结束放炮。
[九]属相祭奠[如存放骨灰]
1.孝子、亲属在逝者属相前,摆放遗像、供品、烧纸。
2.结束放炮。
3.跨火辟邪、取糖果吃求吉利。[也可到墓地]
[十]亲属选骨灰盒 1.放相片2.办手续。(收银人员陪同)
[十一]孝子等待接骨灰 接到骨灰后放炮。
[十二]乘车到墓地(女亲朋暂不去墓地,车内休息等待)
[十三]安葬
1、墓穴内过火、洒鸡血辟邪,2、放数枚硬币、放置随葬物品、铺纸、安放骨灰盒。
3、盖墓穴、开始放炮。
4、摆放供品、丧棒、香炉、点香(烟酒自定)。
5、烧纸。孝子磕头。
6、圆坟、所有亲属(女)到场,顺序烧纸、磕头。A长子、媳、孙(女)B次子、媳、孙(女)C女儿、婿、外孙(女)D晚辈亲属。
7、亲朋好友集体三鞠躬告别。(领幡放墓边)。
8、到烧纸处烧亲属花圈及烧纸。
9、结束放炮。
[十四]通知
所有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家人安排答谢午宴,请光临。另外要通知已吊唁过,但因其他原因未来人员。宴席中,家人代表应分桌答谢。
[十五]总结
核对帐目,结算支出,退还物品,答谢相关人员。
附件:安排帮忙人员分配小条
1.放炮一人:顺序:
1、遗体走
2、烧铺
3、出殡
4、烧花圈
5、属相祭奠
6、接骨灰
7、安葬
8、圆坟(属相烧花圈)。
2.汽车安排一人:顺序如下:(1)领灵车(孝子、孙、外孙、女婿等乘坐),携带物品(鸡、遗像、幡、子女花圈、所有用纸[散纸、散炮]、墓地用品。)(2)花圈车(3)亲属车(4)亲朋车(5)大客车(6)其它车......。负责车上扎大白花,发白毛巾、香皂、香烟,告诉司机,墓地位置,中午饭店名称、位置。
3.后勤保障一人:保管香烟(包好小件(毛巾1香皂1香烟1:给接遗体者,火化工,司机)。人员饮用水。通知吊唁人员在××××××饭店,时间,位置。
4.烧铺拿纸四捆,炮一盘(专人放炮),松香水一瓶。
负责出殡后带纸十捆(馆用5捆,墓地5捆),散纸。
跨火发糖果。
5.负责拿鸡,收拾贡品馆内用,香炉(香)墓地用,带一套贡品墓地用。带硬币××枚,烟酒,随葬品下葬用。
6.殡仪馆一人-(须提前去)
7.墓地一人-(须提前去)
8.搬花圈若干人--(提前搬上车),子女花圈放在领灵车上,带到墓地,其余花圈放第二辆车上,告别厅前卸下,仪式结束后移到焚烧处,撕去吊唁者名字,仪式开始后投进炉内焚烧。
9.饭店安排二人,安排人员入座,放好酒、烟、饮料、茶水、洗脸水。
10.拆灵棚、堂,若干人,清理卫生。
第五篇:壮族的丧葬风俗
壮族的丧葬风俗
一、壮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A.壮族的丧事殡仪程序:
①报丧: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② 洗礼: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
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③ 入殓: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入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
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④ 停丧: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⑤ 出殡: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
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柚)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B.壮族曾采用的葬式: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二、壮族的二次丧葬习俗
据考古发现,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二次葬俗。最早的记载见《墨子.节葬》,称“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其动机一说是古人认为人之血肉属于人间,必须待其腐朽之后再作正式埋葬,死者灵魂才能脱离尸身进入阴间;一说是为实行氏族或家族合葬的需要。后代二次葬的原因各异,或子孙发迹,再行“厚葬”;或因朝廷追褒、追贬而“改葬”;或客死他乡,就地葬,过后移归故里“迁葬”;或夫妻一方先亡,待另一方亡故,移骨“合葬”等。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
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坛”,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
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它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
《千子万孙史略》故事原文是:
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
有些地方的壮族,为了能够找到风水宝地,不辞辛劳,迁葬多达数次。有的地方在重葬时,由逝者在世的后代若干人,用针将手指刺破,把鲜血滴于颅骨上,然后盖上罐盖放入新墓穴中进行安葬,又称“滴血葬”。二次葬要同时筑墓台,立墓碑,有的甚至比首葬更堂皇,葬礼也相当隆重。
三、壮族的丧葬风俗文化: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参加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善良、忠诚等,以教育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部分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么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所有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
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么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么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么教”存在,但笔者发现除了称呼不同之外,其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等与道公并无二致。很多地方么、道(或师)不分,笔者认为尽管在总体上壮族的宗教信仰有一致的地方,但所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在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因为特定的地域、心理等因素而出现特有的东西。所以就笔者所考察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一带的风俗来说,在那里活跃着的是道公、师公群体,且其内部还有不同的派别,如果统统以“么教”来概述,并不见得是很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