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育
名词解释:
1.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来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
2.发育(development)生命现象的发展、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是有机体的各种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系列基因网络性控制的结果。
3.图示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4.遗传程序(genetic program)任何生命现象都是遗传信息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次序表达的结果,即按照发育的遗传程序展开的结果。
5.细胞定型(commitment)细胞在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之前,会发生隐蔽性变化,使细胞命运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过程。
6.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7.特化(specification)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中性环境下培养能自主分化。
8.决定(determination)一个细胞或组织在胚胎的另一个部分,不受周围其他细胞或组织的影响,能自主地进行分化。
9.自主特化(autonomous specification)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分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细胞命运的决定与临近的细胞无关。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10.有条件特化(conditional specification)胚胎发育初始阶段,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了它们的发育命运,使它们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渐进特化(progressive specification)或有条件特化或依赖型特化(dependent specification)11.镶嵌型发育(mosiac development)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或自主性发育。12.调整型发育(regulative development)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
13.胞质定域(cytoplasmic localization)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的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决定卵裂球的发育命运的现象。
14.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细胞发育命运主要取决于它在胚胎中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它在卵裂时获得哪一块细胞质。胚胎一部分细胞可以对邻近另一部分细胞施加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
15.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脊索中胚层细胞诱导外胚层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的胚胎诱导作用。16.转决定(transdetermination)已决定的细胞未按其命运分化成为一定的器官,而分化成为其他器官的现象。17.转化(metaplasia)由已分化的细胞转分化为其他细胞类型的现象。
18.受精(fertilization)两性生殖细胞融合并创造出具备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19.卵母细胞成熟(maturation of oocyte)在适当的信号刺激下,卵母细胞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双线期恢复减数分裂直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成为等待受精的成熟卵的过程。20.精子获能(capacitation)射出的精子在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精子膜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吸附于精子膜表面精清蛋白的去除、膜表面蛋白的重组等),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21.精卵识别(recognition of egg and sperm)哺乳动物中,精子与滤泡细胞、透明带(ZP)和卵质膜在3个独立的水平上准确地相互作用,互相黏附,进行膜融合,并诱发卵中的一系列信号传导,使卵激活及随后的发育。22.卵激活(activation)经精子刺激,成熟卵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显示出最早系列事件的总称。
23.卵裂(cleavage)受精卵经多次有丝分裂将大量卵质分配到无数个较小的、具核的细胞中的过程。
24.紧密化(compaction)在第三次卵裂之后(8细胞期),卵裂球外层细胞形成紧密连接,而使卵裂球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体。
25.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将内细胞团的细胞分离,使之在一定条件下生长,这些细胞会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未分化的特征,并可持续不断的分裂。
26.中胚囊过渡(midblastula transition)从第11次减数分裂开始,核的转录活动不断增加,果蝇核分裂速度的减慢并伴以RNA转录增加的现象,被称作中胚囊过渡。27.母型调控:胞质控制细胞分裂的调控。28.合子型调控:核控制细胞分裂的调控。
29.原肠作用(gastrulation)胚胎细胞通过剧烈而有序的运动,使胚囊细胞重组,形成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3个胚层构成的胚胎机构的过程。
30.外包(epiboly)以表层细胞整体为单位向外周扩散将胚胎深层细胞包绕起来,如两栖类、海胆、背囊动物的外胚层形成。
31.内陷(invagination)胚胎某一区域细胞同时向内凹入形成凹陷,如海胆的内胚层形成。
32.内卷(involution)胚胎表面细胞连续向内部卷入,并沿表层细胞内表面扩散,如两栖类的中胚层形成。33.内移(ingression)胚胎表层细胞单个独立向内部迁移,如海胆的中胚层和果蝇的神经细胞形成。
34.分层(delamination)单层细胞分裂形成两层或多层相互平行的细胞层,如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下胚层形成。35.集中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细胞向背部中轴线迁移,通过穿插重排,使前-后轴逐渐伸长。36.瓶装细胞
37.胚盾(embryonic shield)上胚层和下胚层的深层细胞插入到将来发育成胚胎背部的区域。
38.原条(primitive streak)最先在鸟类胚胎发育中发现,从后端边缘向前伸展的条带,是由上胚层细胞向囊胚腔下陷造成的,功能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39.鸟类脊索的二次形成:前部脊索由通过亨氏结内移的细胞向前迁移而形成,后部脊索是由通过原条内移的中胚层细胞聚集而成。后部脊索向后延伸,形成胚胎包括28-50体节的“尾芽”。40.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胚胎由原肠胚预定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为神经胚形成。41.神经胚(neurula)正在进行神经管形成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42.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43.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 neurulation):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44.神经板(neutral plate)中线处预定神经外胚层即外外胚层中线处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细胞纵向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
45.神经褶(neutral folds)神经板形成后不久,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46.神经沟(neutral groove)在神经板中央出现的U型沟即为神经沟。47.脊索:与神经管诱导形成的以及前-后轴建立有关的临时器官。
48.体节(somite)当原条退化,神经褶开始向胚胎中央合拢时,轴旁中胚层被分隔成一团团细胞块,称作体节。49.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由间充质直接转化成骨组织称为膜内成骨。
50.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如果间充质细胞先分化成过渡型软骨,再由骨骼细胞取代软骨,这种骨的发生过程称为软骨内成骨。
51.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由中胚层形成血管的过程。
52.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在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的变化的过程。
53.诱导者(inductor)在胚胎诱导相互作用的两种组织中,产生影响并引起另一种细胞或组织分化方向变化的这一部分细胞或组织称为诱导者
54.反应组织接(responding tissue)在胚胎诱导相互作用的两种组织中,受影响并改变分化方向的细胞或组织称为反应组织。
55.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形成时,脊索中胚层诱导其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现象。
56.次级胚胎诱导:初级胚胎诱导的产物神经管又可作为诱导者,如视杯,诱导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晶状体,这被称为次级胚胎诱导。
57.三级胚胎诱导:晶状体和视杯又可作为诱导者诱导表面的外胚层形成角膜,此为三级胚胎诱导。
58.Nieuwkoop中心:囊胚最背部的植物极细胞能诱导组织者的产生,被称为Nieuwkoop中心,是爪蟾受精时细胞质的旋转在细胞质中产生的一个富含背前部形成决定子的区域。
59.感受性(competence)反应组织以一种特异方式对诱导刺激起反应的能力称为感受性 60.初级感受性(primary competence):尚未决定的外胚层具有的感受性; 61.次级感受性(secondary competence):已经决定了的组织对刺激的感受性
62.自动神经化:在没有诱导组织或不具诱导活性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外胚层外植块出现神经化的现象。63.自动中胚层化:在没有诱导组织或不具诱导活性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外胚层外植块分化出中胚层结构的现象。
64.异源诱导者(heterogeneous inductors):能诱导原肠胚外胚层形成一定的结构,并具有区域特异性诱导效应的组织。
65.容许的相互作用(permissive interaction):反应组织含有所有要表达的潜能,它只需要一个环境允许它表达这些特性;
66.指令的相互作用(instructive interaction):反应组织的发育潜能不限定,其发育方向和过程取决于接收的诱导刺激的类型。
67.图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68.形态发生素(morphogen)母体效应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又称为形态发生素。
69.初级成对控制基因:三个基因直接受到缺口基因的调控,即hairy、even--skipped(eve)和runt 基因
70.外胚层板(ectodermal placodes)在神经管和神经嵴细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神经元来源,即一些增厚的外胚层区,称为外胚层板。
由胚胎头部特定区域的外胚层增厚单独形成的。
71.生长锥:growth cone 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被称为生长锥。
72.变态(metamorphosis):许多动物胚胎发育经历幼虫期(larval stage),幼虫具有与成体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73.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幼体经历多次蜕皮(molt),但无明显的幼虫期而是直接发育; 74.半变态(hemimetamorphosis)幼虫经过一至数次蜕皮后直接化为成虫,不经过蛹期 75.全变态(holometamorphosis)在幼虫和成虫之间有一个明显突然转变的蛹期; 76.若虫(nymph):半变态昆虫的幼虫形式
77.稚虫(naiad)浮游和蜻蜓的若虫皆为水生,以腮为呼吸器官,故特称为稚虫。
78.亚成虫(subimago)大多数半变态昆虫末期幼虫的翅芽不具任何功能,唯独浮游类动物的该期幼虫的翅具有飞翔的功能,因而称这种末期幼虫为亚成虫。79.龄虫 instar 蜕皮之间的时期称为龄虫。80.蛹前龄虫:最后一期龄虫。
81.蛹化 pupation
蛹前龄虫经过一次变态蜕皮,变成蛹,这个过程称为蛹化。82.成虫盘 imaginal discs全变态昆虫(如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表皮内褶形成的体内未分化细胞群。在从幼虫到成虫变态的过程中,分别发育为腿、触角、翅、口器等器官。
83.羽化 eclosion
经历最后一次蜕皮,成虫蜕皮产生一个成熟的昆虫,此过程称羽化。
84.初级性别决定 primary sex determination 涉及性腺的决定
85.次级性别决定 secondary sex determination
涉及性腺之外的身体表型。
86.生殖质(germ plasm)生殖质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特殊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RNA构成,嗜碱性着色; 87.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s)原肠胚时含有生殖质的细胞称为原生殖细胞。此以前的生殖细胞称为预定原生殖细胞。所以原生殖细胞是生殖细胞的祖先细胞.88.精子发生:由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到精原细胞,再发育到精子成熟并排出体外的过程。89.卵子发生:由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到卵原细胞,再发育到卵子成熟并排出体外的过程。
90.发育共生性(developmental symbiosis):宿主的发育与共生体密不可分,共生体不存在,宿主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91.滞育(diapause): 有些昆虫在发育的某个阶段可以暂时停止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92.临界日长: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变化诱导,通常将群体中50%个体发生滞育时的白昼长度称为临界日长。93.表形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个体表型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能力。94.非遗传多型性(polyphenism):不可遗传的、由环境续表境诱发的非连续表型;
95.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由一定环境条件诱导基因组编码的一组潜在表型表达所产生的一系列连续表型。
思考题:
1.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研究内容: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同时,也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制。主要任务:研究生物体发育的遗传程序及其调控机制。2.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主要特征:具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次序性,这种次序性由发育的遗传程序控制。功能:产生细胞的多样性并使各种细胞在本世代有机体中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次序性;
保证世代的交替和生命的连续(繁殖)。3.动物发育的基本规律 新个体的生命开始于两性配子(gamete)——精子与卵子的融合,该融合过程称受精(fertilization)。通过受精激活发育的程序,受精卵开始胚胎发育(embryogenesis)。
从受精卵发育成为有机体,实际上是从一个全能细胞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化产生有机体全部细胞表型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细胞表型。
大多数动物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裂(cleavage)、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和器官形成(organogenesis)等几个主要的胚胎发育阶段,才能发育成为幼体。通过生长发育成为成体。有些动物(如两栖类)个体发育需经变态(metamorphosis)过程才能发育成为成体。4.后成论与先成论的基本理论及建立过程
后成论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首先提出了胚胎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育形成的,这个理论后来称为后成论。他是在观察鸡、星鲛和一些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先成论 公元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以精源学说和卵源学说为代表 精源学说认为胚胎预先存在于精子中。卵源学说则认为卵子中本来就存在微小的胚胎雏形。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胚胎是成体的雏形,是配子中固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仅仅是原有结构的增大。5.目前常用的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有哪些,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常用模式生物: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小鼠、果蝇、秀丽隐杆线虫、海胆、海鞘、文昌鱼、水螅、涡虫、拟南芥
共同特征:1)取材方便
2)胚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可进行遗传学研究
6.如何用试验证实海鞘肌组织为镶嵌型发育
将海鞘裂球分离培养,发现每个裂球都负责产生幼虫一定的组织,当特定裂球从胚胎分离出去后,其负责产生的结构便在幼虫中消失,分离下来的裂球虽然已经和胚胎其他裂球失去联系,但它们仍能形成在整体中负责产生的结构。因此,海鞘每个裂球都为自主发育,即镶嵌型发育。7.如何用双梯度模型解释海胆的调整型发育
在海胆胚胎中存在植物极化和动物极化两个彼此对立的梯度,植物极化梯度在植物极活性最大,动物极化梯度在动物极活性最大。海胆胚胎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动物极化和植物极化两个梯度之间的平衡,而不依赖于梯度绝对的大小。两个梯度之间可以建立起各种平衡的状态,只要两个梯度保持平衡,胚胎就能正常发育。
8.顶体反应的磷酸激酶途径
目前认为多磷酸肌醇的产物是诱发顶体反应的第二信使。多磷酸肌醇在磷脂酶C(PLC)的作用下,产生4,5-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PIP2被PLC水解,产生二酰甘油(DAG)和1,4,5-三磷酸肌醇(IP3),在IP3作用下,细胞内非线粒体贮存的Ca2+释放,使细胞内Ca2+的水平提高,从而激活一些顶体反应所需的关键酶;作为第二信使DAG,它活化PKC,后者使蛋白磷酸化,诱导顶体反应。9.卵激活的受体假说
精子与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的受体或酪氨酸激酶偶联的受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和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具体的过程为:精卵相互作用活化PLC,作用于PIP2,使其水解为IP3和DAG。其中IP3与Ca2+贮存位点结合,促使Ca2+从内质网中释放;DAG则激活PKC,加速Na+的流入和H+的流出,是卵内PH上升,从而诱导卵的激活。
10.卵裂方式的决定因素
1)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阻抑作用)2)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因子。11.哺乳动物卵裂的特征
1)卵裂速度慢
2)卵裂球间排列方式很独特,呈旋转式对称:Ⅰ-经裂、Ⅱ-经裂、纬裂
3)早期卵裂不同步,不是所有的卵裂球都同时进行卵裂,因此哺乳动物胚胎的细胞数不是成倍增加,而通常是由奇数个细胞形成。
4)合子调控开始于早期卵裂(小鼠:2细胞期)5)紧密化现象
12.哺乳动物同卵双生的形成机制
同卵双生源于同一胚胎,胚胎中的细胞由于不明原因相互分离导致产生双胞胎。因此,同卵可以通过早胚卵裂球的分离,甚至是同一囊胚中内细胞团一分为二而产生。
33%同卵双生的胎儿各具独立的绒毛膜,表明这种分离发生在囊胚组织形成前(5天)。其余的同卵双生共用一个绒毛膜,说明分离发生在囊胚形成之后的内细胞团中,到第9天,人类胚胎已完成了另一个胚外结构——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能防止胚胎因干燥和因剧烈运动而导致的胚胎损伤。如果双胎的分离介于5天和9天之间,那么导致双胎共一绒毛膜和各一羊膜,有2/3的同卵双生是处于这种情况。只有极少数的同卵双生是位于同一绒毛膜的和羊膜内的。这种情况存在连体胎儿风险。13.果蝇的卵裂过程
果蝇受精卵行表面卵裂,由于大量的卵黄位于卵的中央,因此卵裂被限制在卵的外围卵质中。表面卵裂被限制在卵的外围卵质中。表面卵裂的特征是,直到核已经分裂,细胞还不能形成。合子型的核于卵的中央部分进行多次的有丝分裂,形成多达256个细胞核。然后细胞核迁移至卵的四周,这时的胚胎称为合胞体层,意指所有细胞核都位于同一细胞质中。迁移到受精卵后极的核迅速由新形成的膜所包围,形成极细胞,将来发育为成体的生殖细胞。果蝇卵发育的最早事件之一是把未来的生殖细胞与胚胎的其余部分区分开。极细胞形成之后,卵 膜内陷于核之间,最终把每个核分隔成单一的细胞,这样就形成了细胞胚层,所有的细胞都沿着卵黄核心单层排列。
细胞核高频率复制→256个核→合胞体,核移至卵外周,定居皮层→合胞体胚盘期(6000个核)→细胞质膜沿核内陷,产生细胞→细胞胚盘期。还有一些核留在中心卵黄内,或为消黄细胞(Vitellophages)。在正常卵的后极,移入的核和极颗粒,含包括mtRNA在内的几种RNA)被细胞膜包裹并通过出芽的方式排出,它们为原始生殖细胞。在原肠形成时,极细胞迁移,穿过中肠上皮到达胚胎生殖腺 14.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的发育变化
15.原肠作用中细胞的迁移方式有哪些
外包,内陷,内卷,内移,分层,集中延伸 16.海胆小裂球的作用及海胆原肠作用的机制
海胆胚胎大约有64个初级间质细胞,全部来自第4次不对称卵裂所形成的4个小裂球。亲和力的降低使得小裂球脱离与之相连的透明层(胚盘外表)及其相邻的细胞,并在基质片层(腔内)的牵拉下进入囊胚腔。其中纤连蛋白,硫酸蛋白多糖,ECM18可能在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海胆原肠作用过程:原植物极中央细胞内陷进入囊胚腔,表皮细胞转变成为初级间质细胞,然后内胚层表皮细胞内陷和扩展,其前端表皮细胞转化为次级间质细胞。两种间质细胞都将长出伪足,后者起定向和驱动细胞移动的作用。
海胆原肠作用的机制: 内胚层的早期内陷机制:纤丝收缩使细胞变位契形,成为细胞内陷的原动力。内胚层的晚期内陷机制:伪足的收缩和细胞间的变形重排(会聚伸展)。次级间质细胞在原肠顶端形成,并维持在原肠顶 端。这些次级间质细胞在内陷的最后阶段对于将原肠牵拉至囊胚腔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定靶位可能位于将来形成的区域。当原肠最顶端接触到囊胚腔壁时,次级间质细胞分散进入囊胚腔。它们在囊胚腔中分裂,最终形成中胚层器官,肌肉细胞及一些其它细胞类型。17.非洲爪蟾原肠作用的主要事件
1)预定内胚层细胞内陷 2)胚孔背唇逐渐形成
3)赤道缘区细胞向胚孔背唇迁移
4)细胞自胚孔背唇内卷,转移到胚胎内部并沿外层细胞内表面运动。18.鸟类原条是怎样形成的
最初的下胚层细胞单个地分层,进入胚下腔形成细胞小岛。来自后缘的细胞形成细胞群,在胚盘下面迁移,与细胞小岛会合,由此形成的细胞层成为下胚层,下胚层上面的细胞层为上胚层。随着下胚层细胞向前迁移,上胚层细胞在后端聚集,形成原条。
19.初级神经胚形成的基本过程
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初级神经胚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彼此独立但在时空上又相互重叠的5个时期:(1)、神经板(neural plate)形成(2)、神经底板(neural floor plate)形成(3)、神经板的整形(shaping)
(4)、神经板弯曲成神经沟(neural groove)(5)、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neural tube)
20.脑区的分化
早起胚胎后部神经管形成之前,神经管的端部发生剧烈变化,彭大成前脑、中脑、和菱脑3个原是细胞。当神经管后端合拢时,视泡从前脑两侧面凸出来。
前脑在发育成为前端的端脑和后面的间脑,端脑最终形成大脑的两半球,间脑形成丘脑和下丘脑区域以及视觉感受区。
中脑不在分成更小的区域,中脑最终形成大脑导水管
菱脑在发育成前面的后脑和后面的髓脑,后脑称为小脑,小脑负责身体运动、姿势和平衡;髓脑最终形成延髓,其神经元调节呼吸以及胃肠道和心血管的运动。21.神经嵴细胞的发育命运
I:头部神经嵴细胞: 向胚胎背侧面迁移→间质细胞→软骨、骨、脑神经 胶质细胞 面部结缔组织 经 胶质细胞 面部结缔组织经、胶质细胞、面部结缔组织; 经、胶质细胞、面部结缔组织;
‹ 迁移到咽囊(pharyngeal pouch)→胸腺细胞、成牙细胞、内耳、颌软骨。II :躯干部神经嵴细胞:
‹ 多数:向胚胎腹侧面通过每一个体节前半部分迁移。其中有些细胞停留在体节中发育成背根神经节;有些细胞向腹侧面迁移形成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环绕主动脉的神经簇;
少数:向胚胎背侧面迁移到外胚层→迁移到腹中线→色素细胞。III :迷走区和骶区神经嵴细胞:‹ 向胚胎腹部迁移→肠副交感神经节 IV :心神经嵴细胞:
位于头部和躯干部神经嵴细胞之间
发育成大动脉的肌肉结缔组织壁和分隔肺循环与主动脉之间的隔膜。
22.中胚层的分区及其发育命运
脊索中胚层:背中央,脊索;
体节(轴旁)中胚层:将来形成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细胞并产生背部结缔组织 居间(间介)中胚层:将来形成泌尿系统、生殖管道;
侧(板)中胚层:循环系统、体腔内壁 :循环系统、体腔内壁、除肌肉之外、除肌肉之外四肢所有中胚层成分、胚外膜;
头部中胚层:形成面部结缔组织和肌肉。23.脊索的形成、发育命运及其功能
脊索是与神经管诱导形成以及前后轴建立有关的临时器官,是一条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有弹性的圆柱形不分节结构,其表面覆盖着数层薄薄的结缔组织。脊索是胚胎时期的原肠壁背面加厚外突形成,是内胚层结构。之后显著伸长和集中,将陷入胚内的外胚层作为衬底,成为身体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诱导物质,预定的脊索原基内陷后也明显地伸长。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圆口类的脊索在胚胎期及幼体期具有中轴支持器官的作用,但其后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的软骨或硬骨的脊柱所代替,只在脊柱内残存一些脊索的痕迹。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或变形。24.体节的功能及其发育命运
体节:当原条退化,神经褶开始向胚胎中央合拢时,轴旁中胚层被分隔成一团团细胞块,即为体节。体节的功能和发育命运:体节是胚胎的临时结构,在脊椎动物胚胎分节模式的形成中极为重要,如体节能决定神经嵴细胞和脊神经轴突的迁移途径,体节细胞能形成脊椎、肋骨、背部皮肤真皮、背部骨骼肌以及体壁与四肢骨骼肌。25.咽囊的发育命运
水生脊椎动物咽囊最终形成腮;哺乳动物胚胎头部神经嵴细胞可迁移到咽囊中,形成软 哺乳动物胚胎头部 神经嵴细胞可迁移到咽囊中,形成软骨或间充质部分。
4对咽囊的分化:I:中耳听囊及其相连的咽鼓管; II :扁桃体壁;III :胸腺、一对甲状旁腺(上);IV :另一对甲状旁腺(下)。
此外,咽底部第二对咽囊之间出现一个小的由内胚层和间充质构成的中央盲囊,迁移到颈部形成甲状腺。
26.初级胚胎诱导分为哪几个阶段)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卵裂期)神经诱导:脊索中胚层诱导背部外胚层转变为神经系统。)中央神经系统的区域化:神经管分化为中央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可能是由于中胚层的作用。27.感受性具有哪些特征
感受性的时间模式:神经感受性的丧失是在神经胚开始以前,即在晚原肠胚期胚孔关闭时消失;
感受性的区域模式:早期原肠胚的预定外胚层在初级感受性上不表现区域特异性,但随着发育进展,不同区域的外胚层(预定表皮)表现出不同感受性;
感受性的种间差异:由于两栖类不同种外胚的感受性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诱导结果 遗传因子:感受性受遗传的控制。
28.简述与果蝇胚轴形成有关的母体效应基因
有4组:
前端系统:决定头胸部分节
后端系统:决定腹部分节
末端系统:决定胚胎原头区和尾节
背腹系统:决定胚胎的背腹轴
29.分别论述前端组织中心、后端组织中心和末端系统在果蝇前-后轴形成中的作用方式
前端组织中心:BICOID(BCD)蛋白浓度梯度bcd mRNA在滋养细胞中转录并转运至卵细胞中,定位于卵子预定胚胎的前端(其3’末端非翻译区中具有与其定位有关的序列)。受精后bcd mRNA迅速翻译,BCD蛋白在前端积累并向后端弥散,形成从前向后稳定的浓度梯度。BCD蛋白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缝隙基因hunchback(hb)是其靶基因之一。hb是控制胚胎胸部及头部部分结构发育的重要基因,只有BCD蛋白浓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才能启动hb基因的转录(在合胞体胚盘阶段开始翻译)。
后端组织中心:NANOS蛋白和CAUDAL蛋白浓度梯度。后端系统的mRNA产物不能直接调节合子基因的表达,而是通过抑制一种转录因子的翻译来进行调节。
nanos mRNA定位于后端,NANOS蛋白从卵的后部扩散,形成与BICOID蛋白梯度方向相反的浓度梯度。在HB蛋白开始合成时,分布在胚胎后部的hb mRNA的翻译被NANOS的浓度梯度所抑制(翻译水平上抑制),而在前部BCD蛋白浓度梯度,可以激活hb基因的表达。结果HB蛋白的分布区域主要只位于胚胎前半部分。Caudal(cdl)mRNA最初也是均匀分布于整个卵质内,BCD能抑制cdl mRNA的翻译。在BCD活性从前到后降低的浓度梯度作用下,形成CDL蛋白从后到前降低的浓度梯度。cdl 基因突变导致腹部体节发育不正常。
未端系统:TORSO信号途径T0R蛋白为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RTK在整个合胞体胚胎的表面表达。被配体结合后,经一系列信号传递,最终激活合子的靶基因的表达:如缝隙基因huckebein(hkb)和tailless(tll)在末端区的表达。
30.论述果蝇卵子发生中前-后轴和背-腹轴的特化机制
1)前后轴特化机制:形态发生素调节首先表达合子基因—缺口基因。不同浓度的缺口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引起成对控制基因的表达。成对控制基因蛋白质产物激活体节极性基因的转录,缺口基因,成对控制基因的编码蛋白和体节极性基因的表达。决定每个体节的发育命运。
2)背腹轴特化机制:通过一种局部分布的信号分子,即定位于卵子腹侧卵黄膜上的配体激活分布于腹侧卵子质膜上的受体,进而调节合子基因的表达。
果蝇背一腹轴的形成:
dorsal(dl)mRNA和DL蛋白在卵子中均匀分布。当胚胎到第9次细胞核分裂之后,细胞核迁移到合胞体胚盘的外周皮质层,在胚胎腹侧DL蛋白开始往核内聚集,但在背侧DL蛋白仍位于胞质中,从而使D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分布沿背一腹轴形成一种浓度梯度。31.简述果蝇分节基因的种类及功能
根据分节基因的突变表型及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缺口基因、成对控制基因和体节极性基因,这3 类基因的调控是逐级进行的。
1.缺口基因(gap gene)表达区域为一些较宽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宽度约相当于3 个体节,表达区之间可有部分重叠; 当缺口基因突变时胚胎缺失相应的区域;
2.成对控制基因(pair pair--rule gene)把缺口基因确定的区域进一步分成体节
3.体节极性基因
在每一体节的特定区域细胞中表达。engrailed(en)、hedgehog(hh)和wingless(wg)基因是最重要的体节极性基因。
4.同源异形选择者基因(homeotic selector gene)在体节界限确定之后每个体节的结构被进一步特化
32.神经管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基本过程
神经管的柱状上皮变为假复层上皮,称增殖上皮。随着发育的进行,细胞增殖速度逐渐减慢,细胞周期变长,完成最后一次有丝分裂后,细胞停止DNA合成,停留于细胞周期的G1期,有丝分裂后的细胞开始分化并向基板移动,神经细胞向神经管边缘迁移,形成外套层;外套曾与基板之间形成边缘层,汗神经元突起。管膜细胞能产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前体,在外套膜中二者无邢台差异。开始迁移后,成神经细胞无分裂能力,成神经胶质细胞可继续分裂。33.神经细胞的结构及其分类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除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一般特性外,还独具有的特点:树突用于接受电冲动,数目多,较短且具分支;轴突较长。分类:
1、突起数目: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如视网膜双极细胞)
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大多数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如感觉神经元)
2、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功能:
传入(afferent)或感觉(sensory)神经元 传出(efferent)或运动(motor)神经元 联合或中间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
3、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乙酰胆碱能(cholinergic)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神经元 Others…
34.头部和躯干部神经嵴的迁移途径
1)躯干部神经嵴细胞的迁移途径:腹侧途径(ventral pathway): 通过体节的前部向腹侧伸展;感觉神经元、交感神经元、肾上腺髓质细胞、施旺细胞;迁移至背主动脉的细胞形成交感神经节。背侧途径(dorsolateral pathway): 自胚胎外胚层下面穿过,从中央背区移动到皮肤的最腹部;
2)头部神经嵴细胞的迁移途径。r2 :迁移到第1 咽囊,形成三叉神经节; r4 :迁移到第2 咽囊,形成膝状神经节和听前庭神经节;r6 :迁移到第3 和第4 咽囊,形成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迷走神经节、舌咽神经节; r3 和r5 :或进入程序性死亡,或加入到其两侧的神经嵴细胞流。
前脑和中脑:参与形成鼻突、腭、第1 咽弓的间质(鱼类——腮器;人——颌骨、中耳的砧骨和锤骨、大部分面部肌群
后脑区前部:第 后脑区前部:第2 咽弓的间质 咽弓的间质——人的镫骨、面部软 人的镫骨、面部软骨
颈部:参与产生第3、第4 和第6 咽弓的间质——颈部的骨骼和肌肉。
35.神经突起的发育过程
神经突起指轴突、树突;在发育早期,两者无明显区别;
1、轴突、树突的产生(由细胞本身固有的因子决定)
2、神经突起的伸长(新膜被附加到突起的顶端,而细胞质和细胞骨架成分被附加到突起的基部)
3、轴突的生长锥
4、先行神经纤维(引略向导)36.轴突生长的引导因素
向触性(stereotropism):轴突倾向于沿着一定的表面生长,机械因子 基质黏连性:轴突与某些物质的黏连比另外一些强,并更易沿着可黏连物质生长。电向性(galvanotropism):轴突的生长方向可能受电场的影响 化学向性(chemotropism):轴突的生长是根据化学的线索运行的
生长路线的标记:大多数轴突最初的生长是高度定向和高度特异的,即使当它们离靶区相对很远时也是如此。
37.与昆虫变态有关的激素及其作用
昆虫的变态是由脑神经分泌的肽激素控制的,并由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调节。
蜕皮激素(ecdysone, molting hormone): 前胸腺(prothoracic gland, ecdysial gland)分泌; 幼虫新壳的泌成和硬化、蛹化、蛹壳形成以及与蜕皮相关的生长和分化等。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咽侧体(corpus allatum)分泌; 抑制蜕皮激素负责的各种功能,协调控制蜕皮的特征发育; 咽侧体的分泌细胞在幼虫蜕皮时是有活性的,但在变态蜕皮期间是无活性的。
促前胸腺激素:刺激由前胸腺产生蜕皮激素。
38.两栖类变态中主要的生物化学变化)视色素:在变态顶峰期,由蝌蚪的视网膜上的 视紫质变为 视紫红质)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是红细胞的声称器官由肾改为脾和骨髓而出现的。在牛蛙的变态时,由蝌蚪的血红蛋白完全转变为成体的血红蛋白的时间,刚好在蝌蚪的尾被完全吸收之前。幼体血红蛋白:结合氧快,释放氧慢,结合氧不依赖ph;成体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随ph的升高而增加。3)皮肤中的生化变化:蝌蚪皮肤的角蛋白变成成体皮肤的角蛋白。
在整个变态期,有大量透明质酸酶合成,变态结束时由氨基多糖所代替,胶原的合成和沉积方式也发生改变。4)变态中最明显的变化可能是产生尿素所需的酶的诱导由氨转变为尿代谢。39.甲状腺素在两栖类变态中的调控作用)尾的退化和吸收与甲状腺激素的增加有关,受催乳激素的抑制。)皮肤的变态变化:表皮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只限于器官本身,而不依赖周围的组织。头部和身体的表皮分化和分裂的速率不受T3的影响 T3引起尾部皮肤细胞角质化作用和死亡的迅速增加。)与肝的变态变化有关)变态期间神经系统的变化:眼移动到新位置和伸出突起到同侧脑的新神经元的分化均依赖于甲状腺素的变化。
40.小鼠乳腺发育各阶段不同激素的作用
1)胚胎期:睾丸酮—---通过指令间质细胞破坏表皮带引起特定细胞的死亡。2)青春期:雌激素和生长激素----控制广泛的细胞分裂。
3)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心得乳腺管形成而管远端的细胞开始发育分泌组织的特征。
41.哺乳动物的性腺是怎样发育的
哺乳动物的性腺发育包括未分化期和性分化期两个阶段。
1、生殖腺的发生和分化:生殖腺由生殖嵴的表面上皮、上皮下间充质和迁入的原是生殖细胞共同发育形成。
未分化性腺的发生:生殖腺嵴由体腔上皮和下方的间充质聚集而成,原始生殖细胞做变形运动,经背侧系膜生殖腺嵴移动(图)
2、生殖管道的发生和分化:在开始出现性腺分化之前,两条乌尔氏管外侧形成两条与之平行的缪勒氏管,在雄性,缪勒氏管前部残留的中肾小管与睾丸网小童,形成睾丸输出小管,乌尔氏管形成附睾和输精管;缪勒氏管退化;在此行中,缪勒氏管依次形成输卵管、子宫、子宫颈、阴道前部;乌尔氏管退化。
42.试述哺乳动物性别表型的激素调节、雄性表形的形成涉及睾丸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促进乌尔夫氏管的发育,但引起缪勒氏管的萎缩。1)抗缪勒氏管激素:支持细胞分泌,引起MMüüllerian llerian 管退化。
2)类固醇睾丸酮:引起乌尔夫氏管分化为附睾,输精管和储精囊,睾丸酮在泄殖窦和突起中被转化为5 α-二氢睾酮,引起尿殖突起和泄殖窦发育为阴囊、阴茎。
3)雌激素:雌性:雌激素由卵巢合成,诱导MMüüllerian llerian 管分化为雌性器官。
雄性:雌激素由肾上腺合成,使Wolffian管细胞吸收睾丸中的水分,有助于增加精子的寿命和数量。
43.举例说明环境对性别的调控作用
1)大多数蛇和蜥蜴的性别是在受精时由染色体决定的,但是大多数龟类和所有的鳄鱼种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环境决定的。在这些爬行动物中,在发育一定时期卵的温度是性别决定的决定子,温度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性别比率发生重大的变化。卵的温度:22℃~27 ℃——一种性别
27℃~30 ℃——雄性和雌性
≥ 30℃——另一种性别。
2)在螠的性别取决于幼虫固着的地点。成体的雌性具有一个管状鼻。若幼虫降落到管状鼻上,将进入雌螠的口中,并迁移到子宫中分化为与之共生的雄螠; 若幼虫固着于石头表面将变为雌螠。
3)拖鞋样蜗牛。许多的个体彼此向上堆积,形成一个丘墩。个体在丘墩中位置影响其性别决定。年幼的个体总是雄性;大量雄性个体的环境会使个别个体变为雌性; 一旦个体变为雌性,它再也不会转变为雄性。44.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主要过程
45.果蝇卵子发生的主要过程
果蝇以滋养型方式进行卵子发生。
果蝇的卵子起源于卵巢内的生殖系干细胞,每个生殖系干细胞细胞分裂一次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子代成胞囊细胞。一个成胞囊细胞经过4次不完全的有丝分裂形成一个16细胞的胞囊,这些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桥相互连接构成合胞体,其中只有1 个位于胞囊后端的细胞形成卵母细胞,其余15个细胞则形成滋养细胞。滋养细胞可合成和提供卵子发育所需的RNA和蛋白质。这些母源性产物在卵子发生中转运到卵母细胞中。胞囊外包围着体细胞起源的滤泡细胞,由滤泡细胞产生卵黄膜和壳膜。胞囊连同包围着它的滤泡细胞称为卵室,卵室与卵室相连呈现出芽状的卵巢管。46.人类月经周期的激素调控
月经周期第一阶段,垂体开始释放大量的FSH(促卵泡激素)。正在发育中的卵泡受FSH刺激进一步生长和进行增值,同时FSH也引起滤泡颗粒细胞表面LH(促黄体生成激素)受体形成。在滤泡开始生长后不久垂体就是放LH,在LH的刺激下卵母细胞开始恢复减数分裂,核膜破裂,染色体凝集,直到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卵子和一个极体,两者都包在透明带中。黄体化激素所带来的效应是增加卵泡的压力和降解卵泡壁,在卵将要排出的位置消化形成洞以便排卵。排卵后开始黄体期,卵泡破裂的残余细胞在LH的持续影响下形成黄体。由于FSH促使这些残余细胞形成很多LH受体故能持续对LH做出反应黄体除了释放激素之外,主要释放孕酮,后者能促进子宫壁增厚及其血管的生长,为胚泡的着床做准备。如果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将退化,孕酮释放也停止,子宫内膜脱落,随着血清中孕酮水平下降垂体重新开始合成FSH,月经周期又重新开始。
第二篇: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
乌麦益智口服液更多内容敬请浏览乌麦益智口服液
语言发育迟缓
宝宝智力有好有坏,一般都是可以通过测试可以知道结果,那宝宝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落后的症状表现及治疗和预防等都有哪些呢?
表达性语言障碍有以下症状表现
表达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显著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其发生率学龄儿童约为3%~10%,男孩比女孩多2~3倍。有发育性口齿不清或其他发育障碍家族史者,发生率较高。该病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中若干问题或遗传因素有关,但迄今证据都不足。临床表现如下:2岁时不会说单词,3岁不会讲2个单词或短语。
3岁后表现为词汇量扩展受限,重复、过多地使用少量常用词,难以选用适当的词与词替换,讲话过短,句子结构幼稚,句法错误,错用或不会用介词、代词、动词及名词,句子不通顺等。口语缺陷常伴有词音形成延迟或异常。乌麦益智口服液专业治疗小儿脑瘫、发育迟缓、自闭症等
表达性语言发育迟缓超出了患儿智龄的正常变异范围,而感受性言语技能仍在正常范围以内。非语言性表达(如表情、手势)和内部言语的应用相对完整,不讲话时社交能力也相对无损。
语言障碍的症状表现
1、学语迟缓 小儿言语发育的年龄可有个体差异,一般将2岁的仍不会任何言语者,列入学语迟缓。听力障碍为常见原因,或与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外伤等原因有关。病情轻者,表现为表达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或表现为所用词汇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病情严重时,病儿不会讲话。
2、发声困难 多因中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或周围性肌肉病变,如脊髓空洞症、重症肌无力时,使舌、软腭等言语器官的肌肉发生痉挛、瘫痪或共济失调而致病。表现为讲话缓慢、费力、含糊不清,但无语句结构方面的缺陷。
3、语言困难 常发生于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炎后遗症等病症时,以言语表达能力缺陷或接受能力障碍为其临床特点。前者表现为不能用单词或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后者常表现为不理解别人的言语。病人常伴有定向能力丧失、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4、失语症 是一种由大脑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脑脓肿、脑血栓、脑肿瘤等病变时,如侵犯大脑颞叶言语中枢,可引起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时有表达障碍,不能说出想说的话,以手势表达意愿,但无发声困难。感觉性失语症是理解障碍,不能记起有关的单字和词汇,但说话能力正常。
5、构语困难 由于腭裂、舌体肥大、舌系带过短、咬合不佳等原因,致语音不清,吐字不准。神经系统疾病、听力障碍、不良发声习惯等也可致病。病情轻者,仅某些字读不准,如舌齿、卷舌音发声障碍,一般不影响言语可懂度。病情严重者,较多字音含糊不清,所讲的话,不易听懂。
6、口吃 是言语节律异常,多发生于儿童言语发育时期。病因不明,可能与大脑对言语器官的支配不协调、不正确的模仿、遗传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首字难发、语句中断或语词重复,致说话不流畅。病情较重者,说话时伴有皱眉、面肌抽搐、摆动手臂等现象,讲话时情绪常较紧张。
(本文由乌麦益智口服液http://)投稿
乌麦益智口服液—专业治疗小儿脑发育迟缓、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多动抽动等
第三篇:发育性语言障碍
发育性语言障碍
发育性语言障碍(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是指由于发育推迟而惹起的语言障碍,而非因听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危害及严重的精力发育缓慢造成的。本症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两种。
表达性语言障碍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白话使用才能明显低于其智力年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发音反常可有可无。
感受性语言障碍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语言的了解低于其智龄所应有的水平,简直一切患儿的言语表达都明显受损,也常见语言发育异常。
语言发育迟滞为最重要的体现。1岁时不会叫“爸爸”、“妈妈”,2岁时还不能组词,常借手势、眼神及其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需求。
临床表现:
1.感受性语言障碍患儿能听到声音,但对言语常无反应,不能理解简单的命令,不能根据他人的语言要求去行动。表达性语言障碍者,语言理解尚好,仅表达能力差。
2.入学后发育性语言障碍患儿常有明显的学习困难,主要是阅读困难,特别是感觉性语言障碍患儿的阅读能力较差,且常伴有计算困难,常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3.行为问题该类患儿到学龄期后常因学习困难及与同学交往时语言表达困难,而出现焦虑、退缩、注意短暂、多动或违拗等行为问题。这些患儿的智力正常,视觉感受及视觉空间知觉正常,内在的语言发育正常,在完成一些带有创意的游戏、绘画、音乐方面与正常儿童一致。
4.听力减退感受性语言障碍患儿常有轻度的听力减退,电测听检查的听力曲线常很不稳定,波动大。
第四篇:被子植物的发育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一、个体发育的起点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二、个体发育的过程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
1.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2.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幼苗→具有根、茎、叶的植株→形成花芽,开始生殖生长→生殖器官
【思考导学】
1.若卵细胞、极核、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都为n,则胚细胞内的染色体为_________,胚乳细胞内的染色体为__________。
答案:2n 3n
2.在玉米胚的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子叶为__________片。
答案:一
3.大豆和花生的种子内是否有胚乳?原因是什么?
答案:无胚乳,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4.人们吃的豆芽主要由什么发育形成的?
答案:主要是胚轴。
【学法指导】
1.植物种子的形成
植物的种子由胚、胚乳(双子叶植物的胚乳被子叶吸收)、种皮三部分组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重点理解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植物的子房和胚珠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染色体数目
由上述结构图可知,果皮、种皮内的染色体均为2N,由于它们不是受精卵或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因此染色体均来自母体。
(2)胚细胞和胚乳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时,所进行的分裂都是有丝分裂,因此胚的每个细胞内所含的染色体数目都与受精卵的相同,而受精卵内的染色体一半(N条)来自精子,另一半(N条)来自卵细胞。因此,胚的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2N,且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受精极核是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而成的,每个极核内的染色体都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均为N,因此,胚乳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2个极核的染色体加1个精子的染色体=2N+N=3N,且3N条染色体中,2/3来自极核(母方),1/3来自精子(父方)。
2.植物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供应
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大致可表示如下:
A过程所需营养由胚柄吸收提供;
B过程所需营养由子叶或胚乳提供;
C过程所需营养由自身光合作用提供。
3.极体与极核的区别
极体是动物伴随卵细胞经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产生的,是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结果,含正常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极体产生后不久消失。极核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也是伴随卵细胞形成的。
【例题解析】
[例1]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20条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卵细胞、一个极核、胚细胞、胚乳细胞、珠被细胞、子房壁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依次应为
A.10、10、20、20、20、20
B.10、10、30、30、20、20
C.10、10、20、30、20、20
D.10、20、20、30、20、20
解析:考查学生对被子植物胚珠的结构、双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正确解答本题,应搞清以下知识:
答案:C
错因:关于果实和种子中各种结构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要根据其发育过程来理解和掌握。由于精子和卵细胞是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其次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乳是由受精的极核发育成的,若对上述知识理解不清,则往往选错。
[例2]下列有关生物个体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B.高等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种子
C.个体发育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具有繁殖能力的新个体的过程
D.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及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
解析: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种子是植物胚后发育的起点,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不是属于发育的过程,而应是生殖的过程,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及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种子的形成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答案:BC
错因:结合个体发育的概念理解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和终点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若对上述不理解,则会出现错选和漏选。
[例3]从个体发育的过程看,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是下列哪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A.受精极核
B.基细胞
C.顶细胞
D.子叶
解析: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指根、茎、叶,它应该来自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基细胞是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细胞中靠近珠孔的那个细胞,它发育成胚柄,胚柄是种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临时性结构,起初是吸收营养物质供给胚的成长,随着胚的长大,胚柄逐渐被吸收了。子叶是供给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随着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增强,子叶消失。正是顶细胞形成被子植物的胚,胚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茎、叶。一般是胚根形成植物体的主根,胚芽形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形成连结根和茎的部分。
答案:C
错因:本题选错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不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自胚;②不知道胚的形成过程及各部分的结构。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玉米的个体发育是指
A.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成熟的植株
B.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植株
C.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D.受精卵形成种子
答案:B
2.种子的结构中,不属于胚的组成部分的是
A.子叶B.胚根C.胚乳D.胚芽
解析: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包括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来的。
答案:C
3.向日葵种子没有胚乳,其原因是
A.胚珠中没有极核B.胚乳被子叶吸收
C.极核没有受精D.受精极核不能发育
解析:在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受精的同时,两个极核融合之后,再与另一个精子结合,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胚乳细胞,这些胚乳细胞构成了胚乳。多数双子叶植物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逐渐被子叶吸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这样就形成了无胚乳种子,如向日葵。
答案:B
4.荠菜的球状胚体继续发育过程中,其营养供给主要来自
A.胚囊B.受精卵C.受精的极核D.胚柄
答案:D
5.双子叶植物的受精卵分裂一次成为两个细胞,靠近珠孔的一个细胞叫
A.基细胞B.顶细胞C.卵细胞D.胚柄细胞
答案:A
6.下列同一植物体中的哪种结构的染色体数目异于其他结构A.胚B.胚柄C.胚乳D.子房
答案:C
7.玉米种子的胚、胚乳和种皮,分别由下列哪组结构发育而成
A.胚珠、极核和珠被B.受精卵、受精极核和珠被 C.胚珠、受精卵和子房壁D.受精卵、受精极核和胚囊
答案:B
8.大豆胚发育的正确过程是
A.受精卵—基细胞—球状胚体—胚
B.受精卵—顶细胞—球状胚体—胚
C.受精卵—球状胚体—胚柄—胚
D.受精极核—胚乳—胚
答案:B
9.玉米种子中胚乳养分主要供给
A.胚的发育
B.子叶的分化和发育
C.幼苗发育
D.幼苗发育至成熟
解析: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其种子中有胚和胚乳,胚乳中贮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胚根突破种皮露出,以后胚芽也破皮而出。第一片绿色真叶出现以后就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至此种子已形成幼苗,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养料都来自胚乳。
解析:C
10.下列属于发育的是
A.动物精子的形成 B.细菌细胞的分裂
C.球状胚体的形成 D.根尖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答案:C
11.荠菜胚的发育过程中,胚轴来自
A.顶细胞
B.基细胞
C.胚乳细胞
D.胚柄细胞
解析:
考查植物胚的发育过程。
由此可知胚轴来自顶细胞。
答案:A
12.正常情况下,一个番茄果实内有许多粒种子,这是因为
A.一朵花中有许多个雌蕊
B.一个胚珠中有许多个卵细胞
C.一个雌蕊中有许多个子房
D.一个子房中有许多个胚珠
解析:考查种子的形成过程。胚珠内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一粒种子,因此一个果实里要形成多粒种子,其一个子房内要有多个胚珠。
答案:D
13.一株甲品种的梨树,花蕾期去掉雄蕊,授以乙品种梨树的花粉,所结果实中果肉的口味应是
A.甲、乙两种梨的混合味
B.仍为甲品种梨的口味
C.为乙品种梨的口味
D.不能确定
解析:考查植物个体发育中果实的发育情况。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在果实中只有种子的胚、胚乳是经过受精之后发育来的,含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而其他部分都是和母体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甲品种的桃树无论授何品种桃树的花粉,其果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仍与甲品种的遗传物质相同,口味仍是甲品种的口味。
答案:B
14.种子的胚、胚乳及种皮细胞中含有来自母方染色体的比值依次是
A.1/2、2/
3、1
B.1/
2、2/
3、1/2
C.1/2、1/3、1
D.1/3、1/2、1/3
解析: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其细胞内的2N条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一半来自精子(父方);胚乳是由受精的极核发育来的,其细胞内的3N条染色体有2N条来自极核(母方),N条来自精子(父方);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来的,其细胞内的2N条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体。
答案:A
15.玉米胚乳发育和胚的发育在时间上的先后是
A.胚乳的发育先于胚的发育
B.胚乳的发育晚于胚的发育
C.胚乳和胚的发育同时进行
D.无法确定
解析:
玉米属于被子植物,存在双受精现象,其双受精过程基本上同时完成,受精卵形成后要进行短暂的休眠,而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就进行分裂,发育成胚乳,因此胚乳的发育早于胚的发育。
答案:A
16.玉米胚乳发育与胚的发育的共同点是
A.开始发育的时间相同
B.都在胚珠中发育
C.发育的过程相同
D.组织分化的结果相同
答案:B
17.油菜和水稻种子萌发成幼苗时,供给营养物质的部位分别是
A.胚乳和子叶
B.胚乳和胚乳
C.子叶和子叶
D.子叶和胚乳
解析:油菜为双子叶植物,胚乳被子叶吸收,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部位是子叶,水稻为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胚乳,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的结构是胚乳。
答案:D
18.形成100粒西瓜籽,在受精过程中需要精子的个数至少为
A.100
B.200
C.50
D.300
解析:西瓜为双子叶植物,受精时有典型的双受精现象,每形成一粒种子至少需要两个精子,因此形成100粒西瓜籽,共需200个精子。
答案:B
19.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发生在 A.柱头上
B.花柱中
C.花粉管中
D.胚珠中
答案:D
20.黄豆种子中贮存养料的结构是由下列哪项发育来的 A.受精卵
B.受精极核
C.子房壁
D.珠被
解析:像黄豆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在种子形成过程中,胚乳中的营养被子叶所吸收,子叶由于贮存了养料而肥厚。而子叶是胚的一部分,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中,A、B、C、D表示荠菜发育的四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①是_________,它是荠菜个体发育的起点。
(2)图B是图A经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其中②是__________,经过多次分裂发育成C中的[④]_______________,继而发育成D中的[⒀]_________.(3)⑩胚乳和⒀发育的场所是_________,⑩是由_________发育而来的,在发育过程中,⑩被D中的[⑥]_________吸收了,因此荠菜种子中无胚乳。
(4)图D受精前全部结构称_________,受精后的此图全部结构将发育成_______.(5)图中⑾是__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__,⒁是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荠菜胚发育的过程和学生的识图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名称。①为受精卵,②为顶细胞,③为基细胞,④为球状胚体,⑤为胚柄,⑥为子叶,⑦为胚芽,⑧为胚轴,⑨为胚根,⑥、⑦、⑧、⑨合称胚,⒁为胚柄,⑩为胚乳,⑾为珠被,⑿为珠孔。
答案:(1)受精卵
(2)顶细胞
球状胚体
胚
(3)胚囊
受精极核
子叶
(4)胚珠
种子
(5)珠被
种皮
胚柄
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球状胚体发育,还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
22.下图是子房壁和胚株的结构模式图,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是_________,花粉管由此进入珠心,释放的两个精子分别与[
]_________和[
]_________发生受精作用,并分别发育成_________.(2)该图应是_________植物的雌蕊示意图,因为图中有[
]_________结构。
答案:(1)珠孔 卵细胞 两个极核
胚、胚乳
(2)被子 子房壁
23.下图表示胚珠的结构及荠菜胚的发育,请据图回答:
(1)图乙的胚由图甲的[
]
发育而来,其细胞分裂的方式是_________.(2)图中[11]_________,是由图甲中的[
]_________发育而来,它的成分将被[
]_________所吸收,从而形成_________种子。
(3)荠菜胚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位于[
]_________和[
]_________.(4)种皮是由[
]_________发育而来,果实主要是由[
]_________发育而成,而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_________发育成种子过程中合成的。
答案:(1)2 受精卵
有丝分裂
(2)胚乳 受精极核 子叶
无胚乳
(3)8 胚芽 胚根
(4)5 珠被 子房壁
胚珠
24.请利用下面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胚和胚乳细胞膜的活性是否相同:
(1)实验材料:10粒玉米种子、烧杯、刀片、酒精灯、石棉网、培养皿、标签、红墨水、放大镜。
(2)实验步骤:
①浸泡并作对照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浸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清洗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①将10粒玉米种子浸入水中使其吸胀,将每粒种子沿中线剖开,分成两组;第一组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水煮沸10分钟,做对照;第二组只浸泡不做其他处理
②将两组种子分别放入两只培养皿,贴好标签;分别向两培养皿中注入等量稀释的红墨水3~5 mL
③用清水分别冲洗两玻璃皿中的种子,洗掉浮色,观察两培养皿中玉米种子剖面着色情况
(3)煮熟的种子剖面上,胚和胚乳都染成红色,未煮过的种子胚未染色,只有胚乳变红
(4)种子的胚是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胚乳细胞已解体,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25.下列各图为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系列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最重要的部分是_________.(2)雄蕊中产生花粉粒的结构是花药,花药中产生花粉粒的细胞分裂方式为_________.(3)卵细胞是在图A中_________产生的。
A.子房壁
B.花柱
C.胚珠
D.胚乳中
(4)图E的结构名称为_________,图F的结构名称为_________.A.子房
B.雌蕊
C.胚珠
D.胚囊
(5)在被子植物中双受精发生在_________.A.花粉粒
B.胚珠
C.花粉管
D.雌蕊柱头
(6)小麦种子中哪部分结构与鸡蛋黄的功能相似_________.A.子叶
B.胚芽
C.胚乳
D.胚根
(8)试分析图E发育后形成的各部分细胞其遗传物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1)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
(2)减数分裂
(3)C(4)A C(5)B(6)C(7)(8)不相同。果皮、种皮染色体数均为2n,基因型也相同;胚细胞染色体为2n,胚乳细胞染色体数为3n;胚细胞的基因型不一定与果皮、种皮相同,要视亲代基因型而定;胚乳细胞的基因型与果皮、种皮细胞的基因型不同。
【应用创新】
1.某同学在观察正在发育着的小麦种子装片时,发现A部位细胞内有42条染色体(其中有21条来自精子);B部位细胞内有63条染色体(其中21条来自精子);C部位细胞内有42条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体)。A、B、C三部位的细胞最可能分别是
A.种子、胚、胚乳
B.胚、胚乳、种皮
C.胚乳、胚、种皮
D.胚、种皮、胚乳
解析:考查小麦种子中各部分结构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染色体数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胚乳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受精后发育而来的,胚乳细胞的染色体1/3来自精子,2/3来自极核,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来的,其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体。
答案:B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与发育过程:
(1)取一粒适度浸泡的玉米种子(严格讲是果实,果皮和种皮不易分开),平放在解剖盘中(或桌面上),用刀片将种子纵剖开,然后在剖面上滴上碘液,用肉眼即可区分出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想一想,被染色的部位是什么?
(2)将一粒玉米种子用线捆在一根塑料直尺的侧面上,并将直尺竖直放于一盛清水的烧杯中,使种子的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暴露,每隔两天换水一次。观察并记录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注意观察先突出种皮的是胚芽还是胚根?胚芽伸出时外包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1)被染色的部位是胚乳。
(2)玉米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出种皮。胚芽伸出时外包的为胚芽鞘,其作用有三点:①保护胚芽出土时不受损伤;②含有植物生长激素,对幼苗的出土具有很大意义;③含有叶绿体,出土后即进行光合作用,胚芽出土后消失。
【备课资料】
1.卵细胞和极核的来源
卵细胞和极核都来源于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或直接来源于珠心组织近珠孔端表皮下分化的孢原细胞,或由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变成1个周缘细胞和1个造孢细胞,由造孢细胞起大孢子母细胞的作用。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大孢子,第1次分裂和第2次分裂都形成横的分隔壁,此4个大孢子成一直线排列。通常只有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起作用,其余3个退化。功能大孢子首先体积增大,与此同时出现液泡,接着连续发生3次分裂。第一次分裂后形成了2个核分别移至两极,此2核各进行2次分裂,在靠近珠孔端有4个核,在合点端也有4个核,8个核处于共同的细胞质中。随着核分裂的进行,胚囊显著地扩大,特别在长轴方向上,接着在核之间形成细胞壁和构成细胞。在珠孔端,1个核成为卵细胞,另2个核成为助细胞,三者合称为卵器。合点端的3个细胞是反足细胞,珠孔端与合点端各有1个核移向中央,组成含有2个极核的中央细胞或2个极核紧靠在一起。
2.被子植物胚乳的发育
胚乳是被子植物种子中储藏养料的部位(无胚乳的种子,养料储藏在子叶中)。胚乳是由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融合以后发育而成的,所以它是三核融合的产物。极核受精以后,不经过休眠就开始发育。不同的植物,胚乳发育的方式是不同的,单子叶植物和多数双子叶植物的胚乳发育属于核型,这也是最普遍的发育方式。核型胚乳的发育是指受精极核的第一次分裂,以及随后一段时期内的分裂,不伴随细胞壁的形成,这样,各个胚乳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游离状态,并且分布在同一个胚囊的原生质中。游离胚乳核的数目随植物种类而异:多的可达数百以至数千个,如胡桃、苹果;少的仅几个或十几个,如咖啡。随着胚乳数量的增多,由于胚囊内中央液泡的出现,胚乳核逐渐被挤向胚囊内的边缘处。胚乳核的分裂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在游离的胚乳之间形成细胞壁,从而出现细胞质的分隔,这样形成的细胞就叫做胚乳细胞,整个组织就叫做胚乳
第五篇: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人体发育学是康复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通过了解人体生理功能、运动功能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发育过程及其规律,加深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形成,促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生活活动能力。本课程为康复治疗专业德必修课。
人体发育学在4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第一学年开课,共36学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1)使学生了解人体发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为后期的康复治疗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发育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拓展康复治疗技术,以便在未来的医务工作中能有效地指导或帮助患者实施康复治疗。
教学内容包括:人体发育学概论、发育学理论、正常发育规律、发育分析和发育评定、人生各个时期的发育特征及其促进发育的对策。
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病例示教和见习。理论课和实习课(包括课堂病例示教、见习)的比例暂定5∶1。
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笔试,闭巻)。
二、课题及时数分配
1、人体发育学概述 3学时
2、发育学理论 3学时
3、正常发育规律 3学时
4、发育分析和发育评定 3学时
5、胎儿期发育 3学时
6、婴幼儿期粗大运动能力发育 3学时
7、婴幼儿期精细运动能力发育 3学时
8、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 3学时
9、婴幼儿期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3学时
10、老年期发育 3学时
11、见习: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育 3学时
12、见习:婴幼儿心理社会功能的发育 3学时
13、考试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以下教学内容中标记“☆”为掌握内容,标记“●”为熟悉内容,标记“△”为了解内容。教学中 “掌握内容”重点阐述,“熟悉内容”适当叙述,“了解内容”只需简要说明。
2学时
(一)人体发育学概述(3学时)目的:
使学生了解人体发育学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史,理解人体发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深刻领会人体发育学对康复治疗的意义和作用。
内容、时数、方法:
1、人体发育学的定义
(20分钟)●
2、人体发育学的发展简史
(20分钟)△
3、人体发育学的研究范围
(30分钟)☆
4、人体发育学的基本观点
(30分钟)●
5、人体发育学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20分钟)☆
(二)发育学理论(3学时)
目的:使学生了解发育模式,熟悉主要的四大发育学理论体系及其对临床康复治疗的指导意义。
内容、时数、方法:
1、发育模式
(20分钟)△
2、成熟理论
(40分钟)☆
3、精神分析理论(20分钟)●
4、心理社会理论(20分钟)☆
5、认知发育理论(20分钟)●
(三)正常发育规律(3学时)
目的:
使学生熟悉正常人体的神经、感觉、运动、言语、情绪等功能的发育规律,理解正常发育规律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内容、时数、方法
1、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0分钟)△
2、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20分钟)☆
3、神经反射的发育规律(20分钟)●
4、感知觉的发育规律(40分钟)△
5、运动功能发育规律(30分钟)☆
6、言语功能发育规律
(30分钟)●
7、心理社会功能发育规律
(30分钟)●
(四)发育分析和发育评定(3学时)目的:
使学生了解发育分析的研究方法,熟悉发育分析的内容,掌握运动发育评定量表,理解智力及社会行为发育评定方法。
内容、时数、方法:
1、运动、动作和活动的概念及其隶属关系
(20分钟)△
2、心理发育的研究方法
(20分钟)△
3、发育分析的主要内容
(30分钟)●
4、运动能力发育评定
(30分钟)☆
5、智力水平及社会行为发育评定
(20分钟)●
(五)胎儿期发育(3学时)目的:
使学生熟悉胎儿的生理发育过程,掌握胎儿运动功能发育和听力发育的特点,理解胎教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的意义。
内容、时数、方法:
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20分钟)△
2、胎儿发育进程
(20分钟)●
3、胎儿期生理功能发育
(30分钟)☆
4、胎儿期运动能力发育
(30分钟)☆
5、胎儿期听力发育及胎教的作用
(20分钟)●
(六)婴幼儿期粗大运动能力发育(3学时)目的:
使学生了解婴幼儿期原始反射的生理学意义,熟悉姿势运动发育的特征,理解姿势运动发育在偏瘫治疗中的意义。
内容、时数、方法:
1、原始反射的生理学意义
(10分钟)△
2、原始反射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30分钟)●
3、姿势运动发育的分期
(20分钟)●
4、姿势运动发育六个阶段的特征及对康复治疗的意义
(60分钟)☆
(七)婴幼儿期精细运动能力发育(3学时)目的:
熟悉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掌握手眼协调发育顺序及特征,加深对偏瘫治疗方法的理解。
内容、时数、方法:
1、上肢功能的发育特点
(20分钟)△
2、视觉功能的发育
(30分钟)●
3、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的分期
(30分钟)●
4、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的顺序
(40分钟)☆
见习(3学时):
1、幼儿园老师介绍小班学生的运动能力状况
(50分钟)
2、分组观察幼儿园小班的学生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特点(50分钟)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老师点评、总结
(20分钟)
(八)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3学时)
目的:
了解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的规律,理解上肢功能与认知发育的关系,熟悉认知发育的过程,学会应用认知发育的规律指导康复治疗。
内容、时数、方法:
1、感觉、知觉和认识
(20分钟)△
2、行为的构成要素
(20分钟)●
3、上肢功能与认知发育的关系
(30分钟)☆
4、认知功能发育顺序各阶段的特征
(30分钟)☆
5、游戏对促进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作用
(20分钟)●
自学内容:
婴幼儿期语言功能的发育
见习(3学时):
1、幼儿园老师介绍大班学生的认知发育状况
(50分钟)
2、分组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心理社会功能发育特点
(50分钟)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老师点评、总结
(20分钟)
(九)婴幼儿期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目的:
了解婴幼儿心理社会功能发育的规律,熟悉情绪及情感发育的特征,理解情绪和情感对婴幼儿社会功能发育的影响。
内容、时数、方法:
1、情绪情感发育的意义
(20分钟)△
2、婴幼儿情绪发育的特点
(20分钟)●
3、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
(30分钟)☆
4、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育
(30分钟)☆
5、情感引发的社会功能的发育
(20分钟)●
自学内容:
儿童期和青年期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十)老年期发育 目的:
了解老年期脏器功能的衰退的规律,熟悉老年人心理社会功能的特点,掌握老年期心理社会发展维护要点,正确对待老年期的身心疾病。
内容、时数、方法:
1、老年期的生理衰退特点
(30钟)△
2、老年期的运动功能特征
(30钟)●
3、老年期的心理社会特征
(30钟)☆
4、老年人的心理维护
(30钟)●
自学内容:
成年期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分分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