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3篇
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3篇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下面是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是内蒙古旅游必去之地。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三绝“:
大召著名 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1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由纯银铸成。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2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3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大召也是内蒙古旅行社推荐的重点景区。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好意等多层含意。
好了,女士们、先生们,下边大家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集合,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篇二: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在蒙古地区仅晚于包头的美岱召。大召寺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因为清顺治皇帝迎接**五世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一定要注意才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高约10米金色蟠龙,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精品。布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用的是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
篇三:呼和浩特大召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第二篇:大召寺导游词
大召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召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召寺导游词1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各人可以叫我小x。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建筑。属于藏传释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域仅晚于包头的美岱召。大召寺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个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
由于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的构筑气魄威风凛凛回收了汉传寺庙的情势,首要构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个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路,统称为“大殿”。旅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由于清顺治天子欢迎五世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天子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天子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现在殿内光泽很暗,必然要留意才气看到这块金牌。为了暗示对天子的尊敬,从此这里打消了**的转世划定,成为了蒙古地域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建造。昔时银像竣工时,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进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高约10米金色蟠龙,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佳构。充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用的是矿物质料,颜色至今不退。
大召寺导游词2密斯们、老师们,各位好!
本日有幸陪同各人一路游览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国度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想很是兴奋。我想几天的草原参观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必然让诸位体味了无穷的豪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成品,也必然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雪白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列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天下。此刻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各人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隐秘与久长。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
大召,明代称“弘慈寺”,汗青上又有“银佛寺”、“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呼。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命名为无量寺,相沿至今。
大召,是内蒙古旅游必去之地。数百年来,一向是内蒙古地域藏传释教的勾当中心和中国北方最著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构筑机关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坊、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对象配殿、厢房等构筑。隶属构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表面还建有环抱召庙的甬道及对象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首要构筑,回收了藏汉团结的构筑情势,整个殿堂金碧光辉,肃静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浩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闻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富厚,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类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勾当行使的各类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贵重的汗青文物和艺术珍品。
大召,不只是一处释教圣地,并且照旧一处有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光辉的殿宇、逼真的雕塑、精细的壁画,众多的经卷,以及隐秘的恰木跳舞和释教音乐,组成了奇异的“召庙文化”。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隆重的佛事勾当。每年的夏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将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提高行法会,众僧诵经祷告,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跪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黎民企盼佛容,洗浴佛恩,以到达弘扬释教的目标,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备虫蛀,起到掩护浸染。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勾当,有打鬼驱邪、道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利盛意等多层含意。
好了,密斯们、老师们,下边各人可以自由旅行,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荟萃,但愿各人起劲共同。感谢!
大召寺导游词3大召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大召寺是为什么而建?如何建成?恐怕只有这个传说才能解释。
大召寺建于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是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之后的建筑,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松赞干布建寺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并将佛教弘扬到全藏各地。传说建寺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试测出西藏的`地形,认为西藏的地形酷似一位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倭塘湖似其心脏,只有填湖建庙。
在填湖的过程中,用白山羊运土,为了使后人记住羊群运土的劳绩,在寺门口的木栅栏内塑有两只白羊,并称为该寺为“惹刹”(意为山羊驮土)。据藏文史料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来吐番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番后,将这尊佛像搬到小昭寺,而把文成公主带到吐番的卧觉佛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来大召寺供奉,遂称该寺为“觉康”。搬进大召寺的铜佛,由后人镏金,故称“镏金铜座佛”。
据史料记载,唐代文成公主修建大召寺时,曾从长安招来许多木工、画匠,如今在该寺的墙壁上还绘有当年各民族工匠在沼泽地上排水填石、架木垒墙的劳动情景。从主殿看,甘梁架斗拱都是汉族古典建筑中老式造型,柱头、檐部的装饰受到印度和尼泊尔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称大召寺的建筑以藏式为主,融合了唐代和尼(泊尔)印(度)的某些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大召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第三篇:大召寺导游词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大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召寺导游词篇一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宗教召庙。是内蒙古旅游必去之地。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大召“三绝”:
大召著名的艺术“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大召也是内蒙古旅行社推荐的重点景区。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好意等多层含意。
好了,女士们、先生们,下边大家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我们在山门口集合,希望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大召寺导游词篇二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宗教寺庙,在蒙古地区仅晚于包头的美岱召。大召寺蒙语俗称“伊克召”意为“大寺庙””,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游遍全寺。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一定要注意才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高约10米金色蟠龙,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精品。布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用的是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
大召寺导游词篇三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宗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第四篇: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导游词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1
画面的中心圆中,画着一只鸡、一条蛇和一头猪,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说明六道轮回的根本因缘在此。
在画面的右上方也有代表四圣谛的“图说”:道谛,有很多修行人驾着祥云走向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宏伟宫殿;灭谛,画着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指着日、月,表示离苦得乐的灭谛清净。整个经堂面积共552平方米,高14米,由38根露明的柱子支撑,墙壁上绘有经典的佛教传说故事。中间正对着我们的便是喇嘛们诵经的地方。这些是喇嘛诵经时所用的器具,有大小鼓、大小号、铙、大小钹、锣、海螺、笙、管、唢呐、摇铃、碰铃、叮叮当、钹鱼共计16种。最北面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座位,在大召被改成“帝庙”前是呼图克图**的坐椅,以后就变成了空位,意思是为康熙或他之后的清朝皇帝准备的听经龙位。西边坐本召扎萨克喇嘛,东边坐达喇嘛。下边的绺子(最多时达到八绺)下也由固定职位的喇嘛就座,以后才是小喇嘛的座位。
游览了这么久,我想大家也一定发现:大召有好多的历史、文物、传说、故事都和康熙这位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呼和浩特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康熙微服敬香大召寺”的故事。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天,康熙再一次出塞西征,于是便利用这段时间对漠南蒙古各部进行视察。在他逗留呼和浩特期间,听说大召是此地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召庙,所以他决定要到大召敬香。
康熙在大召前买了哈达和香火等供品,便向大召走去。一位十几岁的小喇嘛见有香客进来,便上前施礼。随后,把香客引进天王殿,一边走一边介绍。
康熙敬完佛,小喇嘛便引他到东厢房里用茶。康熙走进厢房,只见一白发白须的老喇嘛盘坐屋内,二目微闭,手捻念珠,口中念念有词。
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2
小喇嘛上前施礼,说:“师父,有香客来了!”老喇嘛睁眼观看,只见香客年过四旬,一表人才,五官端正,双目有神,神韵十足,举止大方,更显得庄重威严,便对客人说:“老衲自幼学得少许本领:能够前算五百祖,后测三代亲。打卦算命不偏点滴,测字兆祥没差分厘,不信,客官你可写上一字让我一测。”
康熙一听也来了兴趣,心想:“我倒要看看这老喇嘛有多大的本事。”于是手指蘸着茶水,在小桌上写了一个“卜”字。
老喇嘛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个卜字不寻常,听我细细说端详:竖笔上边粗来下边长,像把令箭有力量;这一点儿,很吉祥,一颗金印镇四方——莫非你是安北将军来禅房?”康熙微微一笑,摆手否认。
老喇嘛又说:“请客官再写一字,让我猜猜。”
康熙随手在小桌上又写了一个大大的“一”字。不料,老喇嘛立马就地跪倒,连声请罪说:“老衲一时眼拙,没有认出圣上驾到,请我主恕罪!”康熙不禁一愣,急忙问道:“老佛爷,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呢?”老喇嘛说道:“此一字,真宏大:人有它大,天没它大;竖起来顶天立地,横过来一统天下。万众归一心,一字千斤价。起笔收笔含神韵,不是天子是陛下。”
康熙哈哈大笑,称老**是得道的高僧!并解下身上的一块银质的腰牌作为赏赐。从此,大召里有了康熙皇帝的腰牌——皇帝“万岁龙牌”供奉于大殿之上。于是,大召便一跃成为“帝庙”。
大召的经堂和佛殿是连为一体的,中间设有隔扇和木门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佛的圣殿,聆听佛的心语,来洗涤我们世俗的心灵!
在我们游览的过程中,有的游客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喇嘛和和尚有什么区别?其实“喇嘛”二字系藏语的译音,是喇嘛教中对僧侣的尊称,汉语为“上师”的意思。作为藏传佛教僧人的喇嘛与我国内地的汉传佛教僧人的和尚都是奉释迦牟尼为鼻祖,因此他们同属于佛教僧侣,民间也有“喇嘛和尚不分家”之说。
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3
整个大雄宝殿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内高17米。在这里我们将看到许多佛教中著名的金刚、菩萨和佛。下面我就按照佛教中佛的级别给大家一一介绍:首先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佛教中著名的竖三世佛,它是指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空世界的佛。因为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居其左侧,未来佛弥勒佛居其右侧。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亦称“世尊”、“大雄”,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然供奉。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意为明珠,比喻圣人。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其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南部与印度边境接近的提罗拉科特)的国王。相传,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从“数论”先驱学禅定。后至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一米,身形消瘦,犹若枯木。后来,他又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进行禅定,苦苦思索解脱之道,终于大彻大悟。当时他35岁。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说法传教生涯,直到80岁涅盘。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释迦牟尼坐像,就是大召建寺时精心铸造的银像。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三世应邀来到呼和浩特,在土默特部为其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主持了我们这尊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以后,大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召庙。关于燃灯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但由于时间上既早,辈分上也高,因此被称为过去佛。就弥勒佛而言,弥勒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这是佛教的菩萨名,跟佛还差着一等。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释迦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称作未来佛,是佛陀的法定接班人。弥勒成佛前称为弥勒菩萨。作为未来佛的弥勒,其正统的塑像是印度式的。这种弥勒像十分庄严肃穆,眼观鼻,鼻观心,超凡脱俗,摒弃七情六欲,凝神入定,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这种塑像在大雄宝殿里是最常见的。在中国有许多寺院的天王殿里所供奉的那位坦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胖和尚,就是在我国民间有很大的影响的“大肚弥勒佛”。但是在正统的佛法中,他不是弥勒真身,传说是弥勒的化身。在我国的历史上实有其人,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事实上,佛教中所说的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的弥勒与中国的布袋和尚契此完全是两回事。
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4
对于两侧供奉的白度母和绿度母,据说最早是西藏人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而供的。
接下来介绍的就是两边站立的八大菩萨:西侧的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文殊、大势至、观音、地藏),东侧是印度的四大菩萨(虚空藏、除盖障、弥勒、普贤)。由于弥勒我们已经有过介绍,这里我们就带大家了解其他几位。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志,分别对应文殊、观音、普贤、地藏。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地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宗喀巴的铜塑像领略到家喻户晓的宗喀巴大师的风采。宗喀巴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始人,本名为罗桑札巴,公元1357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因为这一地区在吐蕃(bō)时期被称为“宗喀”,故他被尊称为宗喀巴。他的父亲是元末的官员,当他三岁的时候,噶玛噶举派的四世**乳必多吉应元顺帝的邀请去大都,途经塔尔寺地方,他的父亲就带他去和乳必多吉相见,乳必多吉见他气宇非凡,因此给他授了近事戒,赐法名贡噶宁布,他八岁时在甲琼寺正式出家,受沙弥戒,开始学习多种显密教法。16岁进入西藏,进一步学习各派的显密教法。从1400年到1409年的近10年中,宗喀巴开始著书立说,在总结藏传佛教诸派思想的基础上独创出了自己的一套佛教思想体系,为宗教改革建立了理论基础。后来,宗喀巴在拉萨东50里旺古尔山旁创建了甘丹寺。所以格鲁派又称甘丹派,是依寺立名的一种形式。至此,一个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逐渐形成了。据说,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喇钦·贡巴饶赛曾把自己的一顶黄帽送给他,并且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于是,当宗喀巴见藏地戒律被废弛后,就依照古代的范例,改戴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以示戒律重兴,故此派亦被称为黄帽派。后人便由此称其派喇嘛教为黄教。、**均为其宗喀巴两支嫡系传人。
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5
现在,我们看这两尊高1.45米的四世和五世的铜铸坐像,便可以解开我们对大召为什么没有**的疑惑。1588年初,在内蒙古地区传播佛教的三世索南嘉措圆寂。后经寻找,认定土默特部僧格都棱汗之孙(也就是阿勒坦汗的重孙)云丹嘉措为三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于十数年后接回西藏,成为四世。因其是蒙古族喇嘛,所以大召一直对其铜像进行供奉;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皇帝迎五世去北京。他从青海入内蒙占,途经呼和浩特时,就驻锡在大召后面的九间楼上,故大召从此又供奉了五世的铜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又应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呼图克图的奏请,将大召的殿顶全部改换为“二龙戏珠”、“猫头滴水”的黄色琉璃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黄色琉璃瓦每块值白银三钱,竣工后共用白银五千两,这在现在也可以算是重大工程);另外还在供奉佛像的正殿里供奉了一块皇帝“万岁龙牌”,从此大召便成为清朝的“帝庙”。并且在经堂中还设立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御座。此后,每年正月初一日,当时的绥远城将军,土默特都统等文武官员,都要来大召进香及朝拜皇帝“万岁龙牌”;平时官吏路经大召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适逢皇帝或皇后驾崩也要在这里举行集体的哭丧,这种制度一直被沿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导游词
第五篇:呼和浩特导游词
呼和浩特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塞外古城呼和浩特,下面让我们一同认识一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译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称“呼市”。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_年八月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202_年,全市有常住人口2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8.4万人,汉族人口约240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
呼和浩特分为四个区,4个县、1个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四个区分别为: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这四县一旗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和土默特左旗一个旗。这几个县环绕着呼和浩特,但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林格尔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南35公里处,是蒙牛乳业的所在地,是伟大的民营企业家牛耕升创业的一片乐土。蒙牛创立于1999年7月,短暂的时间里他以奇迹般的企业创造了奇迹般的业绩,人们有惊诧的目光关注着蒙牛的累累硕果,在以后的行程中我为大家详细介绍内蒙古乳业。土默特左旗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是已故蒙古族革命家,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故乡,也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的故乡。可见这里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武川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北,是呼和浩特的后花园,是一个主要的粮食产地,我们去草原是路过,也有人用“南四川,北武川,山前山后不一般,武川县的姑娘不用看”,来形容这里的姑娘是如何的漂亮。清水河县也是呼和浩特周边的一个农业大县。托克托县电力举世瞩目,尤其托县电厂(由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发出的电全部供给北京,是满足北京地区安全用电的主力电厂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一个开发区为金川开发区,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的所在地,伊利集团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北京202_年奥运会唯一一家乳制品赞助商,也是我们自治区最大的造饭碗的企业。由于呼和浩特乳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呼和浩特也当之无愧的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北依巍峨的大青山,南岭滔滔黄河水,坐落在由黄河,什拉乌素河,大黑河冲积得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是典型的农业带,因此历史上称为土默川平原,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人类繁衍生息,无论是
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唐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大家都听过“刺勒川,阴山下。天丝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吧,他描写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美丽如画的景观了。
在16世纪是,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蒙古部落,他的孙子俺答汗在明朝嘉庆年间率土默特不迁徙到这里,兴建了许多“板升”(蒙古语称房屋为板升,意为居民点),并且兴建了许多府地宫室。随后,这些板升就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城镇,游牧的蒙古族开始定居下来。1572年俺答汗开始新建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建成。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朝赐名为“归化城”,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区西南部的玉泉区。建成活不久俺答汗去世,归化城由妻子三娘子管理,三娘子是一位聪明、美丽,颇具才华,为人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擅长歌舞骑射,帮助俺答汗处理内政外交,推动蒙汉和平,促进双方交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监于三娘子的功绩,明朝封他为“忠顺夫人”。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御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歌“走西口”吧,这和呼和浩特市是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呼和浩特以前也是人烟稀少,民风纯真,是养穷人的地方。所以每逢河北、山西等省市遭受饥荒的时候,纷纷走西口来这里落脚谋生。所谓的西口,指的就是山西省的杀虎口,那里曾是原明清时期的贸易关口,是通商互市的必经之处。到清朝时,西口迁到呼和浩特一带了,于是走西口就泛指呼和浩特及
山西左云右玉一带。那么,有西口大家就会想到东口,“东口”指的是河北省张家口一带,走东口也过来一部分居民,所以大家现在可以调查一下我们呼和浩特周边居民祖籍有好多是山西河北人。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极端气温最高38.5℃,最低-41.5℃。相对来讲,呼和浩特比较干燥,所以请各位适当补充水分,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的车子已经行走在呼和浩特的市区中心。202_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将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为迎接自治区60大庆,呼和浩特将累计投资约460亿元,力争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品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和草原特色的大都市。伊斯兰风情街
现在我们走在伊斯兰风情大街,投资6500万打造完工,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南起旧城北门、东至中山路西端、北接新华大街,全长1150米,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绿色或黄色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的色调,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伊斯兰特色风情街是纵贯呼和浩特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回族群众聚居、伊斯兰风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业繁荣。这条街的改扩建工程于今年4月开工,由美国龙安集团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借鉴中亚诸国特别是土耳其、伊朗的建筑风格,同时结合中华建筑文化特色。
前方我们看到的是蒙元一条街,北起旧城北门,南至昭君路,全长1.8公里,是典型的蒙古族风格,街面色调以白色为主色调,蓝、黄、红为副色调,白色的蒙古包蓝色的顶子,体现出蒙古人传统住所和民族特色。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定名为昭君文化节,主要理由有:
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业及品牌甚多,说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
三、弘扬民族团结,促进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呼和浩特美食
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稍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当地小餐馆俗称“稍美{读mai}”很难看到叫烧麦的地方)、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构成同一个建筑群整体,位于首府呼和浩特东二环与新华大街交汇处,两工程共占地面积112277平方木。
内蒙古博物院原始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原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内蒙古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202_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即将完工的内蒙古博物馆新官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并正式更名。
新馆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统一结合起来,突出反映草原民族特色文明的历史进程。它既是向国内外集中展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明发祥地和承载地的历史窗口,也是绵延千里的北方边疆一万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忠实记录着,还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博物院展厅共分为8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8个基本陈列的展厅分别在博物院的2层和3层,6个专题陈列的展厅在博物院的4层。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层的4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为远古世界——气势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变迁,高原壮阔——多姿多彩的内蒙古当代生态环境画卷,地下宝藏——富饶绮丽的内蒙古地质矿产资源,飞天神舟——中国宇航事业的广阔舞台;3层的4个基本陈列展厅介绍的是震撼世界的中国古代游牧民族,马背文化,近代民风民俗和惊心动魄的现代革命斗争史。
4层的6个专题陈列展厅分别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原始文明胜景,草原鞍马文化精髓,北方草原服饰文化荟萃,古今歌舞艺术介绍,石刻艺术集镜,古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品。
博物院展厅陈列文物近万件,齐气势不言而喻,也是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领略内蒙古的历史与草原文化的重要“驿站”。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为内蒙古的文博事业、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乌兰恰特剧场
内蒙古乌兰恰特(意为“红色剧场”)大剧院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之一,与内蒙古博物院毗邻,是自治区面向21世纪文化体育三项重点工程之一。
乌兰恰特地上4层,有一个现代化的演出大厅、一个多功能厅和3个电影放映厅,配备国际一流的音响、灯光、录音棚等。主剧场可容纳1370多个座位,能够满足大型歌舞、交响乐、戏剧等国内外大型演出的需要。
乌兰恰特的楼顶为苍狼、白鹿的头部造型,拱形慢坡为神足,铁板为流云,昂首向前,并肩屹立,充分体现了 “苍狼为父,白鹿为母”的蒙古族起源传说,蒙古人的图腾和信仰。
蒙古族语言文字(仅供参考)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3个国家。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言方面有严格的原因和旋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元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同一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24个辅音。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后来,由于蒙古人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广大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统一的蒙古语便开始分化,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等四种文字。
蒙古文字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中国蒙古文字是在回纥文字母的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创制。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献是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碑铭上发现,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回纥蒙古文是由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回纥文字母基础上改制而成。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于1204年灭掉乃蛮部,并俘获其掌印管维吾尔人塔塔统阿,可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维吾尔文书国言”。这可能就是蒙古人使用文字的开端,后来人们就把塔塔统阿效仿维吾尔文所创造的蒙古文塔塔统阿蒙文。
后来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和土语,制约了蒙古民众内部的交流,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建立蒙古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文的标准音为标准规划。现在察哈尔话已经成为自治区推广的蒙古语普通话,也就是人们说的现代蒙古文。
蒙古国现在使用新体蒙古文,新蒙古文是蒙古国现在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故又称斯拉夫蒙古文,现仍在使用。备注:202_年初呼和浩特房子均价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