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年代~60年代电影及电影导演分析
中国电影史作业 60年代的电影发展概况(1960——1966)
《红旗谱》(1960年凌子风)《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年谢晋)《春雷》(1961年凌子风)《红色娘子军》(1961年谢晋)《草原雄鹰》(1964年凌子风)《舞台姐妹》(1965年谢晋)《暴风骤雨》(谢铁骊)《野猪林》(1962年崔嵬)《早春二月》(谢铁骊)《小兵张嘎》(1963年崔嵬)《千万不要忘记》(谢铁骊)《北大荒人》(1962年崔嵬)《51号兵站》(刘琼)《杨门女将》(1960年崔嵬)《阿诗玛》(刘琼)《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年崔嵬)《停战以后》(1962年成荫)《天山上的红花》(1964年崔嵬)《浪涛滚滚》(1965年成荫)《枯木逢春》(1961年郑君里)《女飞行员》(1966年成荫)《李善子》(1964年郑君里)《农奴》(1963年李俊)《哥俩好》(1962年严寄洲)
《分水岭》(1964年李俊)《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严寄洲)《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王家乙)《独立大队》(1964年王炎)《达吉和她的父亲》(王家乙)《洪湖赤卫队》(谢添)《景颇姑娘》(王家乙)《锦上添花》(1962年谢添)《冰雪金达莱》(1963年王家乙)《红日》(1963年汤晓丹)《怒潮》(1963年史文帜)《英雄儿女》(1964年武兆提)《烈火中永生》(1965年水华)《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王为一)《革命家庭》(1960年水华)《南海潮》(1962年王为一和蔡楚生)《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王苹)《地道战》(1965年任晓东)《东方红》(1965年王苹)《地雷战》(1962年唐英奇和徐达)《白求恩大夫》(1964年张俊祥)《李双双》(1962年鲁韧)《刘三姐》(1960年苏里)
5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50——1959)
《白毛女》(1950年王滨)
《六号门》(1952年吕班)《神秘的旅伴》(林农和朱文顺)
《英雄司机》(1952年吕班)《边塞风火》(1954年林农)
《高歌猛进》(1950年王家乙)《党的儿女》(1954年林农)
《鬼话》(1951年王家乙)《甲午风云》(1954年林农)
《葡萄熟了的时候》(1952年王家乙)
《兵临城下》(1954年林农)
《风筝》(1957年王家乙)《寂静的山林》(1957年林文顺)
《金玉姬》(1958年王家乙)《古刹钟声》(1958年林文顺)
《芦笙恋歌》(1957年王家乙)《徐秋影案件》(1958年于彦夫)
《边塞风火》(1957年王家乙)《平原游击队》(1955年苏里与武兆提)
《林家铺子》(1959年水华)《董存瑞》(1955年郭维)
《土地》(1954年水华)
《智取威虎山》(1953年郭维)
《在前进的道路上》(1954年成荫)《花好月圆》(1958年郭维)
《上海姑娘》(1958年成荫)《上甘岭》(1956年沙蒙)
《万水千山》(1959年成荫)《战火中的青春》(1959年王炎)
《青春之歌》(1952年崔嵬)《光荣人家》(1950年凌子风)
《无名岛》(1959年谢铁骊)《陕北牧歌》(1951年凌子风)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金山)《金银滩》(1953年凌子风)
《风暴》(1959年金山)
《春风吹到诺敏河》(1954年凌子风)
《渡江侦察记》(1954年汤晓丹)《母亲》(1956年凌子风)
《不夜城》(1957年汤晓丹)《深山里的菊花》(1958年凌子风)
《新英雄儿女传》(1951年史东山)《我们夫妻之间》(1951年郑君里)
《李时珍》(1956年沈浮)《宋景诗》(1954年郑君里)
《老兵新传》(1959年沈浮)《林则徐》(1959年郑君里)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桑弧)《聂耳》(1959年郑君里)
《天山配》(1955年桑弧)《翠岗红旗》(1951年张俊祥)
《宋士杰》(1956年桑弧)《女驸马》(1956年刘琼)
《猛河的黎明》(1955年鲁韧)《乔老爷上轿》(1956年刘琼)
《洞箫横吹》(1957年鲁韧)《蓝桥会》(1954年谢晋)
《今天我休息》(1959年鲁韧)《一场**》(1954年谢晋和林农)
《五更寒》(1957年严寄洲)《柳堡的故事》(1957年王苹)
《英雄虎胆》(1958年严寄洲)《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王苹)
《海鹰》(1959年严寄洲)《友谊》(1959年李俊)
《赤峰号》(1959年严寄洲)《回民支队》(1959年李俊和冯一夫)《战上海》(1959年王冰)《火凤凰》(1950年王为一)
《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年王为一)《椰林曲》(1957年王为一)《铁窗烈火》(1958年王为一)
4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40——1949年)
《忠义之家》(1946年中电二厂)《遥远的爱》(1947年中电二厂)《天堂春梦》(1947年中电二厂汤晓丹)《乘龙快婿》(1948年中电二厂张俊祥)《三人行》(1948年中电二厂陈铿然)《喜迎春》(1949年中电二厂)《青山翠谷》(1949年中电二厂岳枫)《还乡日记》(1947年中电一厂张俊祥)《街头巷尾》(1948年中电一厂)《松花江上》(1947年长制公司金山)《哈尔滨之夜》(1949年长制公司)《圣城记》(1946年中电三厂沈浮)《碧血千秋》(1948年中电三厂梅阡)《郎才女貌》(1948年中电三厂陈铿然)《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昆仑公司史东山)《新闺怨》(1948年昆仑公司史东山)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昆仑公司蔡楚生和郑君里)《万家灯火》(1948年昆仑公司阳翰笙和沈浮)《关不住的春光》(1948年昆仑公司欧阳予倩)《丽人行》(1949年昆仑公司陈鲤庭)《希望在人间》(1949年昆仑公司沈浮)《三毛流浪记》(1949年昆仑公司阳翰笙)
《乌鸦和麻雀》(1949年昆仑公司郑君里,沈浮,赵丹,徐滔和王林谷)《夜店》(1947年文华公司佐临)《艳阳天》(1948年文华公司佐临)《表》(1949年文华公司佐临)
《假凤虚凰》(1947年文华公司佐临和桑弧)《不了情》(1947年文华公司桑弧)《太太万岁》(1947年文华公司桑弧)《哀乐中年》(1949年文华公司桑弧)《小城之春》(1948年文华公司费穆)《生死很》(1948年华艺公司费穆)《无名氏》(1947年国泰公司)《忆江南》(1947年国泰公司)《梨园英烈》(1949年国泰公司)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年国泰公司)《鸡鸣早看天》(1948年启明公司)《祥林嫂》(1948年启明公司)《国魂》(1948年永华公司)《清宫秘史》(1948年永华公司)《春雷》(1949年永华公司李萍倩)《大凉山恩仇记》(1949年永华公司)《火葬》(1948年永华公司)《春城花落》(1948年永华公司)《海誓》(1949年永华公司)
《山河泪》(1948年永华公司)《桥》(周彦)
《春风秋雨》(1949年永华公司)《吉人天相》(何通)《野火春风》(1948年欧阳予倩)《蝴蝶梦》(舒适)《恋爱之道》(1949年欧阳予倩)《何处不相逢》(李英)《满江红》(1949年启联公司)
屠光启:《月黑风高》《天魔劫》《血溅姊妹花》《龙凤花烛》《女贼》《十三号女贼》
《玩火的女人》《处处闻啼鸟》《芳魂归来》
裴冲:《铁骨冰心》《夜来风雨声》《子夜歌》《晴天劫》《浮生六记》 毛羽:《大地回春》《马路英雄》 唐韶华:《珠光宝气》《再生年华》 刘国权:《花落流水红》《粉墨筝琶》 韩兰:《从军梦》《海上英雄》《年年如意》
3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30——1939年)
《火烧红莲寺》(1930年张石川)
《狂流》(1933年程步高)《强盗孝子》(1930年张石川)
《春蚕》(1933年程步高)《歌女红牡丹》(1931年张石川)
《夜来香》(1935年程步高)《生死夫妻》(1931年张石川)
《新旧上海》(1937年程步高)《铁血青年》(1931年张石川)《桃花湖》(1930年郑正秋)《旧时京华》(1931年张石川)《红泪影》(1931年郑正秋)《银星幸运》(1931年张石川)《玉人永别》(1931年郑正秋)《如此天堂》(1931年张石川)《自由之花》(1932年郑正秋)《慈母》(1932年张石川)《春水情波》(1933年郑正秋)《国魂的复活》(1932年张石川)《姊妹花》(1933年郑正秋)《战地历险记》(1932年张石川)《夫妻之间》(1931年李萍倩)《啼笑因缘》(1932年张石川)《旧恨新愁》(1932年李萍倩)《失恋》(1932年张石川)《芭蕉叶上诗》(1932年李萍倩)《脂粉市场》(1933年张石川)《东北二女子》(1932年李萍倩)《前程》(1933年张石川)《琵琶春怨》(1933年李萍倩)《残春》(1933年张石川)《时代儿女》(1933年李萍倩)《泰山鸿毛》(1933年张石川)《现代一女性》(1933年李萍倩)《二对一》(1933年张石川)《丰年》(1933年李萍倩)《麦夫人》(1934年张石川)《女儿经》(1934年李萍倩)《女儿经》(1934年张石川)《三姊妹》(1934年李萍倩)《空谷兰》(1934年张石川)《人伦》(1935年李萍倩)《热血忠魂》(1935年张石川)《夜会》(1936年李萍倩)《大家庭》(1935年张石川)《花开花落》(1937年李萍倩)《劫后桃花》(1935年张石川)《凤求凰》(1938年李萍倩)《海棠红》(1936年张石川)《费贞娥刺虎》(1939年李萍倩)
《女权》(1936年张石川)
《少奶奶的扇子》(1939年李萍倩)《压岁钱》(1937年张石川)《女性的呐喊》(1933年沈西苓)《社会之花》(1937年张石川)《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沈西苓)《古塔奇案》(1937年张石川)《女儿经》(1934年沈西苓)《母亲的秘密》(1937年张石川)《乡愁》(1934年沈西苓)《歌儿救母记》(1938年张石川)《船家女》(1935年沈西苓)《风流冤魂》(1938年张石川)《十字街头》(1937年沈西苓)《红花瓶》(1939年张石川)《马路天使》(1936年袁牧之)《李三娘》(1939年张石川)《都市风光》(1935年袁牧之)《小侠女》(1939年张石川)《桃李劫》(1934年应云卫)《杨乃武》(1939年张石川)《生死同心》(1934年应云卫)《七重天》(1939年张石川)《时势英雄》(1934年应云卫)《李阿毛与唐小姐》(1939年张石川)《无愁君子》(1933年沈浮)《董小宛》(1939年张石川)《天作之合》(1933年沈浮)
《三个摩登女性》(1932年吴永刚)《自由天地》(1933年沈浮)《母性之光》(1932年吴永刚)《冷月狼烟录》(1936年沈浮)
《神女》(1934年吴永刚)
《歌女恨》(1931年卜万苍)《壮志凌云》(1936年吴永刚)
《一剪梅》(1931年卜万苍)《林冲雪夜歼仇记》(1938年吴永刚)
《恋爱与义务》(1931年卜万苍)《麒麟乐府--斩经堂》(1937费穆)《人道》(1932年卜万苍)
《镀金的城》(1937费穆)
《三个摩登女性》(1932年卜万苍)《梦断春闺 》(1937费穆)《续故都春梦》(1932年卜万苍)《狼山喋血记》(1936费穆)《母性之光》(1933年卜万苍)《香雪海 》(1934费穆)《黄金时代》(1934年卜万苍)《人生 》(1934费穆)《凯歌》(1935年卜万苍)《城市之夜》(1933费穆)《新人道》(1937年卜万苍)
《归来》(1934朱石麟)
《木兰从军》(1939年卜万苍)《青春》(1934朱石麟)
《孤岛天堂》(1939年蔡楚生)《征婚》(1935朱石麟)
《春潮》(1933年蔡楚生)《联华交响曲·鬼》(1937朱石麟)
《南国之春》(1932年蔡楚生)《慈母曲》(1937朱石麟)
《渔光曲》(1934年蔡楚生)《人海遗珠》(1937朱石麟)
《生死同心》(1934年阳翰笙编剧)《新旧时代》(1937朱石麟)
《中国海的怒潮》(1933阳翰笙)《文素臣》(1939朱石麟)
2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20——1929)
《滑稽大王游沪记》(1922年张石川)《富人之女》(1926年张石川)《劳工之爱情》(1922年张石川)《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1926年张石川)《大闹怪剧场》(1922年张石川)《爱情与黄金》(1926年张石川)《张欣生》(1923年张石川)《二八佳人》(1927年张石川)《孝妇羹》(1923年张石川)《血泪碑》(1927年张石川)
《孤儿救助记》(1923年张石川)《挂名的夫妻》(1927年张石川)《玉梨魂》(1924年张石川)
《卫女士的职业》(1927年张石川)
《苦儿弱女》(1924年张石川)《少奶奶的扇子》(1928年张石川)《好哥哥》(1924年张石川)《同学之爱》(1928年张石川)《诱婚》(1924年张石川)《碎琴楼》(1929年张石川)
《最后之良心》(1925年张石川)
《镜花湖》(1929年张石川)《上海一妇人》(1925年张石川)《红泪影》(1929年张石川)《盲孤女》(1925年张石川)《爸爸爱妈妈》(1929年张石川)《新人的家庭》(1925年张石川)《小情人》(1926郑正秋)《可怜的闺女》(1925年张石川)《一个小工人》(1926郑正秋)《空谷兰》(1925年张石川)《血泪碑》(1927郑正秋)《冯大少爷》(1925年张石川)《杨小真》(1927郑正秋)《早生贵子》(1925年张石川)《侠女救夫人》(1928郑正秋)
《小情人》(1926年张石川)
《刀下美人》(1929郑正秋)《一个小工人》(1926年张石川)《呆运》(1927年蔡楚生)《她的痛苦》(1926年张石川)《海外奇缘》(1928年蔡楚生)《多情的女伶》(1926年张石川)《无敌英雄》(1929年蔡楚生)《好男儿》(1926年张石川)《热血男儿》(1929年蔡楚生)《得头彩》(1921年任彭年)《海誓》(1922年但杜宇)
《呆婿祝寿》(1921年任彭年)《古井重波记》(1923年但杜宇)《憨大捉贼》(1921年任彭年)《弃儿》(1923年但杜宇)《柴房女》(1921年任彭年)《弟弟》(1924年但杜宇)《阎瑞生》(1921年任彭年)《重返故乡》(1925但杜宇)《清虚梦》(1922年任彭年)《传家宝》(1926但杜宇)《车中盗》(1922年任彭年)《还金记》(1926但杜宇)《好兄弟》(1922年任彭年)《杨贵妃》(1927但杜宇)
《女侠李飞飞 》(1925年邵醉翁)《西游记之盘丝洞》(1927但杜宇)《立地成佛》(1925年邵醉翁)《万丈魔》(1928但杜宇)《梁祝痛史》(1926年邵醉翁)《金钢钻》(1928但杜宇)《白蛇传上下集》(1926年邵醉翁)《卢鬓花》(1928但杜宇)《电影女明星》(1926年邵醉翁)《续盘丝洞》(1929但杜宇)《忠孝节义 》(1926年邵醉翁)《弃妇》(1922年侯曜)《孟姜女》(1926年邵醉翁)《摘星之女》(1925年侯曜)《夫妻之秘密》(1926年邵醉翁)《一串珍珠》(1925年侯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年邵醉翁)《伪君子》(1926年侯曜)《唐伯虎点秋香》(1926年邵醉翁)《和平之神》(1926年侯曜)《刘关张大破黄巾》(1927年邵醉翁)
《海角诗人》(1927年侯曜)《铁扇公主》(1927年邵醉翁)《西厢记》(1927年侯曜)《宏碧缘》(1927年邵醉翁)《木兰从军》(1928年侯曜)
《寻父遇仙记》(1928年邵醉翁)
《玉洁冰清》(1926年欧阳予倩)《夜光珠》(1928年邵醉翁)《三年以后》(1926年欧阳予倩)《拳大王》(1928年邵醉翁)《天涯歌女》(1927年欧阳予倩)《双珠凤前后集》(1928年邵醉翁)《江洋大盗》(1929年邵醉翁)
《乾隆游江南》(1929年邵醉翁)《乾隆游江南》(1929年邵醉翁)《无敌英雄》(1929年邵醉翁)
20年代——60年代导演风格解析: 1.凌子风:他的影片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他总是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使他人的故事在他的目光中获得灵气。他惯用特写镜头,但这种特写又不是依靠摄影机的运动,也不是依靠光学技巧的频繁分切,而是象一个人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对方一样。
2.谢铁骊:谢铁骊是一个视野广阔、涵养丰富、手法多样的艺术家。他既能再现剧烈的社会变动,展示历史重大的变迁,又能逼近人物,揭示人物内心的深刻变化,对人情世态作准确而精致的描绘。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3.郑正秋:郑正秋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4.张石川: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突显了电影的特性。所以,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5.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蔡楚生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6.郑君里:不仅是著名的导演,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导演作品《林则徐》、《聂耳》则达到了当时传记片艺术创作的高峰。
7.费穆: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8.汤晓丹:他的商业片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制造出好的喜剧效果。他的影片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故事性强,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观。202_年,他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
9.吴永刚: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素以“艺贵真实”律己。在导演艺术上讲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10.谢晋: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影人,其创作的反思电影,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提出了反思命题。在提出了反思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电影语言变革的命。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11.崔嵬: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代表作《小兵张嘎》,特点是长镜头的运用。影像风格鲜明,大量的剪影和逆光拍摄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运动镜头颇有新意。
12.成荫:以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着力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道路。13.水华: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清雅素朴、婉约含蓄是水华的一贯风格。水华总是在自己的电影中摒弃华丽虚空的外在形式,努力寻找到一种极为凝练朴实的表现形态。14.王苹:她的作品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
15.王家乙:代表作《五朵金花》,该片于1960年获埃及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16.严寄洲:严寄洲有“三严”:选演员严;艺术创作要求严;对自己严。严寄洲对艺术创作严格要求则体现在影片《再生之地》中。
17.鲁韧:他的影片自然清新,活泼明快,使观众在会心的笑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教益。
18.李俊:李俊的导演风格浓烈,极具个性化,运镜方式大胆粗犷,具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善于用充满电影视觉特点的镜头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19:林农:林农擅长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作为演员出身的林农,认为演员的表演是实现导演构思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很注意培养演员,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质。
20.张俊祥:格外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在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阐述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电影剧作创作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21.王为一:自然、朴素、流畅。他认为创作人员都应集中力量去表现影片中所反映的生活,而不应离开情节的需要,离开生活的真实去炫耀自己的技巧。他认为,这样创作出来的影片,才能自然、流畅、真实,没有人为的痕迹;观众在看影片时,才能入戏,进到影片所反映的生活当中去,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王为一导演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2.桑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23.沈浮:《狼山喋血记》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国防电影反对侵略者的主题。24.李萍倩:在创作上承袭和发挥了“神州派”注重“潜移默化”的艺术主张。25.欧阳予倩:他的剧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与时代脉搏相通的进步倾向。26.程步高:以革命现实主义作为编导的指导思想拍摄影片。
27.邵醉翁:前期专拍以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为兰本的古装本。后期首先运用特技宣传影片。
28.阳翰笙:较早以文艺样式提出了反内战、反投降的问题。他的剧作以历史剧为主,革命政治倾向的鲜明性而引人注目,是一位恪守现实主义方法的剧作家。29.侯曜:侯曜所著《影戏剧本作法》一书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剧作专著。30.沈西苓:其一,叙事视角的大众女性化策略,其影片都是以普通的大众的视角来构成的故事,而又多以普通的女性为创作题材。其二,视听语言的左翼化倾向,沈西苓通过对比蒙太奇和极有冲击力的剪辑等手法带来一种左翼思想的表达。31.应云卫:导演了左翼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桃李劫》。该片也是我国第一部把声音作为有机的艺术元素运用电影拍摄的影片。
32.任彭年:任彭年执导的武侠片,多由女侠为主角,饰女下的是他熟练武术的妻子邬丽珠。这段影坛奇缘,使任彭年成了中国第一代武侠片导演,邬丽珠也夫唱妇随,成了中国第一代武侠女影星。
第二篇:电影导演
《红气球》是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拍摄的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现代童话片。
这部影片虽然投资仅50万法郎,却以其真诚的情感和卓越的电影技巧征服了观众的心,征服了创办着《电影手册》的安德烈•巴赞——他为此片专门写下影评,也征服了嘎纳金棕榈,征服了奥斯卡——仅有的一次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了一部短片。
1拉摩里斯选择用长镜头而非蒙太奇手法来表现红气球,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红气球活了。那只飘荡的有灵性的红气球,不再是导演影片中的道具,而变成了一个能够奔跑躲闪,能够说话微笑,甚至是能够和观众产生心理互动的嘎纳最佳男主角,当然也可能是最佳女主角。终于在城市的一块高地上,男孩被一群孩子包围,红气球脱离了他的保护,成为一群孩子攻击的对象。一群孩子用石头和弹弓来对付可怜的红气球。嘈杂纷乱的环境声。手持摄影表现孩子的暴力场面,加剧着躁动不安的气氛。一个手持弹弓的男孩的特写,广角镜头的夸
张,使其面目狰狞。红气球终于被击中了。
静,死一样的寂静。
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表现气球一点点泄气、瘪掉。慢镜头,时间被放大。仿佛孩子们都屏住呼吸观察红气球的命运。突然,一只脚入画将垂死的气球踏破。石破天惊的一脚,与先前的寂静形象强烈对比。这种强力的拟人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假如采用蒙太奇,似乎就要差强很多。
不难发现,在影片中这些红气球的动作表现以及红气球跟孩子的互动,导演基本上都采用了长镜头的手法,看起来十分真实,仿佛红气球就应该是那样的,我在观看的时候甚至都忘记了特技的存在,毫无疑问,我已经把红气球当作了一个有着人的灵性般的演员。
3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从略高的角度俯瞰,空旷寂寥的大街。一个上学的孩子从画框左下角入画,一只小狗使他停住了脚步。逗了一会儿狗之后,孩子小小的身影从画框右上角消失出画。紧接着第二镜头采用了仰拍,孩子从画框右上角入画,沿着高高的阶梯走下。途中,上空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他的视线,孩子攀缘而上,镜头伴随着孩子升起,原来路灯杆缠挂着一只随风飘来的红气球。鲜艳的红色,在冷色氛围中分外夺目。作为局部色相,红色在全片贯穿始终。接着,孩子牵着红气球从画框右下角出画,整个过程一镜完成。这两个镜头传递的视听信息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热情、温暖的玩伴——红气球。
这组镜头之所以能够准确地传递这样的信息,无疑应该归功于长镜头,正是这样的长镜头,完整的交待了所有的相关画面,使孩子的出场和气球的存在不显得孤单,我个人总结认为长镜头的特点在于能够全面的表达情节相关的所有画面细节,特别是在故事的开篇,此处的长镜头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作为导演拉摩里斯也可以采用蒙太奇,但无疑,作为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蒙太奇在此地就远不如长镜头来的透彻,甚至是会显得很唐突。
而这部电影,是通过一个男孩和一个红气球的故事来含蓄的表达了“追求自由”这一主题的。
片中飘忽不定,看似具备着旺盛生命力的红气球所代表的不是魔术,更不是特技,而是童年时代人人都曾有过的“梦”,你可以说,那象征着纯真童年,甚至直指它代表着赤子之心,但我却觉得那是专制时代,人们压抑在心中,不敢提及的唯一想望——自由。导演帕斯卡·拉莫里斯通过气球这一银幕上的能指,所指涉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故事的开端,小男孩找到了人们忽略、放弃已久的自由,他开心的跑着,似乎在传达内心不可言喻的喜悦,然而路途中,公车不接纳它,路人以异样的眼光望着它,母亲松手放走它,孩童群聚粗暴地抢夺它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专制制度下掌权者通过各种形式的镇压手段把“自由”限定在他们所认为合理的范围内,即“有尺度的自由”。红气球似有灵性、难以捉摸,即使男孩想伸手攫取,牢牢地紧握在手中,却未必皆能如愿,象征自由的红气球,似乎总是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在专制时代里,自由的存在不被允许,倡导自由的热情意志,只会被视为叛逆脱序的失控表现,沦落到被压制、禁锢的悲惨命运,自由的红气球,在不自由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地落寞孤寂,在种种横逆情境的摧残下,那一抹象征朝日,给予人无限希望的红色气球,在天空中逐渐消失身影。没有对白的短片,带着淡淡的哀愁,自由如同气球般地高飞,也如气球般地脆弱,当红气球破裂的瞬间,无数彩色气球从巴黎各个地方飞到空中,聚集到小男孩上空时,忽然想到了五十年代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倡导的主张那样“从选择到反抗”。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光光影响了后来涌现出来的新浪潮导演们,而且这部先于新浪潮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也可窥见萨特他老人家一脸坏笑的样子。
在拟人化手法运用的过程中,无不借气球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当孩子们戏谑的追逐气球或是老师迂腐的将小男孩关于暗室,红气球用它的“智慧”与这些力量周旋,反抗着社会固有的规则。而在50年代,道德瓶颈混乱的岁月里,红气球用自己的色彩点亮了法国,给抗争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并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勇于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赋予了影片深层含义。
虽然《红气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部指涉童趣的电影,它仍旧较为隐晦地带出了一系列较为严肃的命题。比如,爱情——见到牵着蓝气球的女孩出现时;宗教——和母亲去教堂及红气球被妒忌的小孩们拖去“刑场”时;压制——小男孩被老师锁在禁闭室;战争——营救红气球时两派小孩的争斗,死亡——被故意放慢和放大的红气球的泄气、干瘪和爆裂,等等。而影片结尾由众多彩色祈求将其带向空中并任情翱翔的场景无疑强调了一种对于强烈情感冲击的平复和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影片将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相结合的叙事和摄影手法无疑是其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一大砝码。
首先来探讨刻画红气球形象的镜头处理。
1.长镜头的使用
长镜头在《红气球》中比比皆是。在小男孩和红气球建立友谊的初期,红气球调皮、活泼、可爱,具有灵性的小伙伴般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过程中,长镜头居功至伟。在巴斯蒂安带红气球上学的部分,导演接连使用长镜头。红气球“亦步亦趋”地跟在小男孩身后,但当小男孩想伸手抓住它时,它却有意地躲闪开;它甚至躲进门洞里,等待小男孩四下寻找未果,才钻出来敲敲他的脑袋。红气球的这些运动以及红气球与小男孩的互动,影片中均采用长镜头的处理方式。长镜头能够对特定的时空进行完整的呈现,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于是在我们观看影片时仿佛忘记了特技的存在,而情不自禁地把红气球当做了一名充满灵气的演员。
2.色彩、光线、景别的变化
影片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反差:一是拥有红气球的巴斯蒂安与没有气球的其他孩子乃至整座城市的反差;二是拥有红气球时的巴斯蒂安与失去红气球时巴斯蒂安的反差。两相对比,红气球及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而这两项反差的实现,则离不开色彩、光线以及景别的变化。
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气球那鲜艳而浓郁的红色相比,整个巴黎都充斥了青灰、黄褐的色调,无论是高耸的建筑亦或人们的衣着,莫不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郁闷与压抑。鲜艳的红气球甫一出现就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影片的最后,隐藏在巴黎各个角落的明丽色彩一起涌向天空,扑面而来的暖色调使影片在情绪上达到最高潮。
在红气球与自己的蓝色同类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之后,似乎是老天爷突然开眼一般,巴黎的天空逐渐明朗起来。越来越强烈的逆光投射在人物和建筑上,勾勒出鲜明的轮廓,与之前的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的最后,严峻的天空豁然开朗,缤纷的气球卷过城市的上方,这令人温馨而充满暖意的场景与影片开始时灰暗污浊的天空大相径庭。
在表现小男孩拥有红气球与失去红气球的不同情绪时,景别的变化十分显著。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前景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中景展现了左右两栋建筑之间的阶梯以及一只小猫,背景则是俯瞰下的巴黎和宽广的天空。紧接着,主人公巴斯蒂安从镜框的左下角进入,在中景停留和小猫玩了一会后,顺着阶梯离开画框。这是一个远景镜头,意在显示人物的处境。在两幢冰冷矗立的建筑之间,小男孩和小猫显得如此孤弱无助。在这种近似冷漠孤立的远景镜头下,小男孩的孤独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荧幕上。但是在影片最后,当巴斯蒂安目睹整个城市的气球纷纷起舞之时,他的脸上再次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的脸庞在侧光的映照下,轮廓分明,显得愈发迷人。此时对小男孩的拍摄采取了近景景别,突出他的表情,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3.在细节处传达某种寓意
在电影中,有些镜头的处理通常带有浓重的象征色彩,导演可以通过带有寓意的镜头或者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影片的主题。在《红气球》中,毫无疑问,最大的象征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红气球。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不乏此类深远寓意。
小男孩和红气球刚刚确认了友谊关系之后,在走下一段台阶时,一条狗横亘在台阶下。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红气球成功地躲避了这条狗的攻击。诚然,就叙事层面而言,这一段落使得故事更加精彩,能够体现小男孩对于红气球的喜爱与珍视。不过,如果联想到在影片开始之时就曾经出现过的巴斯蒂安对小猫的亲昵行为,这里有关狗的情节恐怕就不能那么简单地理解。猫和狗是最常见的宠物,狗更是被称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没有红气球陪伴时,寂寞孤独的小男孩只能和小猫嬉戏玩闹,而此时此刻,他可以毫不在乎地赶开小狗,象征着红气球已经取代了动物,成为巴斯蒂安的新宠物。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小男孩曾经带着红气球来到一个旧货市场,红气球再一次调皮地玩起失踪(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有狗的出现),而小男孩在一个镜框前驻足,那一瞬间似乎忘记了红气球的存在。镜框的图案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年龄与他相仿。巴斯蒂安久久地盯着她,不难想象在生活中他对友情有多么渴望。与此同时,红气球出现在一面镜子之前,似乎在注视了镜子中的自己,显得形单影只。这两个富含寓意的段落透露出小男孩和红气球一旦分开之后面临的孤独处境,更说明了二者对彼此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红气球》是如何在基本不使用对白的情况下,仅用面画来承担叙事功能,就能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定要擅于制造悬念和冲突,这在《红气球》的镜头语言中表现为对画外空间的广泛使用。如此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向外的动势和张力,还能够引导观众去想象在画内空间没有呈现的信息,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为了着力刻画红气球的调皮及其与巴斯蒂安的良好友谊,导演多次让红气球出入画面,让观众的视线不断去探寻红气球位置,以此来对叙事节奏进行掌控。
影片中的另一部分告诉我们,景深镜头在叙事层面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发现一群捣蛋鬼对红气球图谋不轨后,巴斯蒂安不得不带着红气球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躲避他们的追逐。这一段落的17个镜头中,除了一个隐藏的孩子偷窥的近景镜头外,其余均是纵深感极强的景深镜头。巴赞认为景深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持事物的全貌和空间的完整性,二是保持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红气球》中,景深镜头不仅有助于完整展现巴黎街巷的全貌——弯弯曲曲,隐隐匿匿,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景深镜头中,悠长的街道看起来充满了未知的元素,觊觎红气球的捣蛋鬼们可能藏身于任何一个角落,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刻现身抢夺气球。
相同点《白鬃野马》里不羁的少年和《红气球》里孤独的儿童,都有着极自我的世界,那些自由的灵魂、像风一样的灵魂、充斥幻想的灵魂,都是独立和不可藐视的灵魂。这样的影片不是站在俯视的角度,而是进入他们的空间。它“既适合成年人又适合儿童的诗意”,每一个画面都隽永而深刻,意象饱满。
无论是拟人化的白马还是红气球,都传达出了一种不受世俗玷污的纯洁的情谊,桀骜的白马与灵敏的气球都十分厌恶旁人的接近,但是对于心地纯洁的少年来说,则都建立起了最纯真的情谊,为了逃避追捕,最终,一个奔向了博大的海洋,一个拥入了广阔的天空。什么都比不上自由,孩子则是希望的象征,由孩子去追求的自由,是最为纯洁的。
《白鬃野马》里的男孩和《红气球》里的男孩,其实都是十分孤独的,周围的环境与他们格格不入。世俗和丑陋的周围与孩子的纯洁可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鬃野马》里面,主要集中在体现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对比,几个为了抓捕白马的成人用谎言欺骗孩子,同样是为了得到白马,孩子是真正爱白马的,成人则抱着肮脏的目的,所以,最终孩子与白马一起,不再相信成人的谎言,奔向了广阔的大海。《红气球》里,虽然依然有着庸俗的成年人,比如学校里的老师,家长等,红气球对学校老师的那一番调侃和戏弄就是对整个腐朽僵化的教育以及成人世界的讽刺和戏弄。但是,《红气球》比《白鬃野马》所要包含的信息却更多了,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同样是孩子的另一群孩子身上。
不同1如果说《红气球》的核心是小男孩和红气球的友情,那么《白鬃野马》的核心无疑是白衣少年和白鬃骏马之间更难以描述的感情。少年第一次见到白马后做了一个梦,竟然就是梦见他和白马的在水天一色的纯净天地里的二人世界,整个世界中只有它们俩,配上清澈的倒影,不得不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虽然本片是黑白片,但无疑他含蓄的绽放出了胜似彩色片的光彩。
和《红气球》里小男孩牵着气球奔跑对应的,本片表现的重中之重就是少年骑着骏马奔驰的画面,他们穿过森林、沼泽、沙漠、河流,直至大海,美不胜收,可谓是“白马王子”的最佳诠释。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彩,野马奔驰的时候是进行曲,白衣少年是清亮的小号,反面角色牧马人出场时则是低沉的圆号,当野马和牧马人搏斗时则是激昂的纯鼓乐。虽然题材和画质都不同,但《红气球》和《白鬃野马》表达的都是孩子清澈的灵魂和追求自由的天性。
3《红气球》里,与《野马》中不同的是,最大的威胁不再是成人,而是孩子。电影本来是要歌颂纯洁的儿童的,此时却将孩子放在了最大的威胁上。此时,就将导演真正的意图引出来了。《野马》拍摄的年代要早于《红气球》,在这部相对简单和粗犷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其实借着成人为代表,说了一个政治或者社会的原理,就是人性贪欲推动下的意图,以占据其他人的财产为傲,无论是早期欧洲对全世界的侵略和殖民,还是后期美国对美洲印第安人的驱逐和掠夺,都体现出来了世俗的黑暗和人欲的泛滥。这种泛滥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不具备,所以孩子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善意的保存,代表美好事物的白马与红气球被理想化了,并不能被世俗的贪婪所占据。白马被俘虏过,但是那些成人却不能驯服他,就像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并不被白人所真正征服一样,白马挣脱了,各个地区的占领也逐渐丧失了。《红气球》里,导演进一步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执。《野马》中并未解决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大人们会贪婪的掠夺和占有自己多余的东西,这种征服欲为什么在纯洁的孩子身上不存在。而到了《红气球》,导演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原生的罪与善。同样是孩子,小男孩千方百计的与红气球做朋友,快乐的生活,爱护和保护它。而其他孩子则带着与生俱来的破坏欲要抢夺这个红气球。成年人被换成了孩子,白马变成了气球,但是罪恶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源头上就存在了。这种源头上的“原罪”才是最深重的,所以,成年人没能抓到的白马,孩子们却成功的抓到了红气球,一番糟蹋“杀死”了它之后,又扬长而去。之所以有成年人的恶,是缘于孩子的性本恶。
一匹无法被驯服的马永远是属于草原的,就好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少年永远属于奔跑的自由。拉莫里斯不是第一个讲这样的故事的,但是他是我所见的讲的最纯粹的。当福尔科一身白衣骑着没有马鞍的白鬃马跑在前面的时候,后面跟着的一群牛仔显得是多么笨重和无助。当我们习惯于生活的重压,融化在繁文缛节里,磨平了棱角,消却了激情,我们就再也没有资格骑上那匹自由的白鬃马,我们就永远只能落在它的后面,一路苦苦追逐,也最后只能停下气喘吁吁的脚步,望着波涛起伏的大海唏嘘感慨。
这是在讲自由的片子,讲激情的片子,讲一匹年轻的白马和一个年轻的男孩之间故事的片子,这样的片子注定充满了久久无法释怀的韵味,不知道许多年后再想起,我是不是还是那匹白鬃的马,或者已经变成衣着整齐的牛仔。在和世界为敌的青春面前,人们以为自由不羁的牛仔也无法抗衡,就好像在不沾红尘的孩子面前,再伟大的成人也无法夸耀自由。
《白鬃野马》把视野从巴黎转向了1950年代未开发的普罗旺斯地区,其简单的剧情完全是为画面及两位主角服务的,虽然其他一些要素也略显粗糙,但丝毫不影响本片最耀眼的部分---白鬃骏马和白衣少年。白鬃骏马自不必说,飘逸纯净如独角兽一般,同时野性十足;白衣少年是一个12岁的小渔民,撑着独木舟出场,风采翩翩,一身满是破洞的衣服穿在他身上反而折射出更加慑人的野性和魅力。虽然是1950年代,少年和白马的发型绝对都是21世纪最新款,既前卫又大方,可见时尚是一个轮回。
在拉莫里斯水墨画一般的黑白印象后面,喜欢白鬃马在广大湿地的奔跑,喜欢福尔科炯炯发光的眼神,喜欢他抱着马脖子消失在河口的美丽。一匹永不低头的白色骏马,和一个英俊倔强的法国少年,究竟可以引出多少飘渺在水天间的东西无从而知,但是单单这四十分钟光华的影像,就像一片透彻的天空,仰望或者不可及。
第三篇:中国百年电影歌曲精选目录(年代及原唱)
中国百年电影歌曲精选目录
歌曲名称电影名称年代 1 毕业歌《桃李劫》主题歌19342 渔光曲《渔光曲》主题歌19343 大路歌《大路》主题歌19344 飞花歌《飞花村》主题歌19345 旗正飘飘《还我山河》插曲1934原(演)唱
邹德华
邹德华6 义勇军进军曲7 铁蹄下的歌女8 天伦歌9 塞外村女10 定情歌11 塞外村女12 月光光歌13 秋水伊人14 夜半歌声15 天涯歌女16 四季歌17 春天里18 初恋女19 在太行山上20 玫瑰玫瑰我爱你 21 游击队歌22 满江红23 莎莎再会吧24 千里送京娘25 天长地久26 疯狂世界27 夜来香28 恋之火29 香格里拉30 花样的年华31 夜上海32 九·一八小调33 你这个坏东西34 月儿弯弯照九州 35 相见不恨晚36 陋巷之春37 湖畔四拍38 崖畔上开花39 五月的鲜花40 敖包相会
19351935张权 1935叶佩英 1935袁美雲
1935郎毓秀金焰 1935
1936陈娟娟 1937龚秋霞 1937龚秋霞 1937周璇 1937周璇 1937赵丹 1938黄飞然 19401940姚莉 1940
1940施鸿鄂 1941白虹
1941李丽华姚敏 1941周璇姚敏 1943周璇 1944李香兰 1946白光 1946欧阳飞莺 1947周璇 1947周璇 194719471947葛军 1948白光 1948周璇
1948白光龚秋霞 1951柳石明
1953中国广播合唱团1953
张振富耿莲凤1
《风云儿女》主题歌《风云儿女》插曲《天伦》主题歌《逃亡》插曲《新桃花扇》插曲《逃亡》插曲《迷途的羔羊》主题歌《古塔奇案》插曲《夜半歌声》主题曲 《马路天使》插曲 《马路天使》插曲 《十字街头》插曲 《初恋》主题歌《风雪太行山》 《天涯歌女》插曲 《青年中国》插曲《尽忠报国》插曲《孤岛春秋》插曲《千里送京娘》主题歌 《解语花》插曲《渔家女》插曲《春江遗恨》主题歌《恋之火》主题歌 《莺飞人间》主题歌《长相思》插曲 《长相思》插曲 《八千里路云和月》插曲《八千里路云和月》插曲 《一江春水向东流》插曲《悬崖勒马》插曲《歌女之歌》插曲 《柳浪闻莺》插曲《陕北牧歌》插曲 《青春之歌》插曲 《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草原晨曲《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3
山间铃响马帮来《山间铃响马帮来》主题歌 1954
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的花朵》插曲1955长影乐团合唱队 史燕谊 刘惠芳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少儿合唱团
缅桂花开十里香《神秘的旅伴》插曲1955谢莉斯 王洁实
我的祖国《上甘岭》插曲1956郭兰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队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铁道游击队》插曲
47九九艳阳天《柳堡的故事》插曲
婚誓《芦笙恋歌》插曲
共产儿童团歌《红孩子》插曲
红军桥《红孩子》插曲
满山的葡萄红艳艳《苗家儿女》插曲
延安颂《永不消逝的电波》插曲
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
蝴蝶泉边《五朵金花》插曲
55草原之夜《绿色的原野》插曲
只有山歌敬亲人《刘三姐》插曲
世上哪见树缠人《刘三姐》插曲
娘子军连歌《红色娘子军》主题歌
重逢《枯木逢春》插曲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英雄小八路》主题歌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选曲
小曲好唱口难开《洪湖赤卫队》选曲
新四军军歌《东进序曲》插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歌
怀念战友《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汾河流水哗啦啦 《汾水长流》主题歌
谁不说俺家乡好 《红日》插曲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农奴》插曲
送别《怒潮》插曲
人说山西好风光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参加八路军《小兵张嘎》插曲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阿诗玛》插曲
惜别《阿诗玛》插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 《雷锋》插曲
雷锋,我们的战友《雷锋》主题歌
英雄赞歌《英雄儿女》插曲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插曲
78翻身农奴把歌唱《今日西藏》主题曲
79军民团结一家亲《红色娘子军》插曲
1956上海合唱团 1957禹鼐 潘文林 呼延生孙佩华 1957张振富耿莲凤 195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 1958中国广播合唱团 1958张振富耿莲凤 1958田玉斌 1959葛军 1959李世荣 赵履珠 1959孟贵彬 1960傅锦华 1960傅锦华 1961上海合唱团/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 1961姜佩东 19611961王玉珍 傅凌 1961王玉珍 1962总政歌舞团合唱队 1963阿洪尼克张芯 1963李世荣 1963吴雁泽 1963任桂珍 1963才旦卓玛 1963孟贵彬 1963郭兰英 1963中国广播合唱团 1964胡松华杜丽华 1964胡松华杜丽华 1964任桂珍 1964中央乐团合唱队 1964郑莉 1965邓玉华 1965才旦卓玛 1961中央芭蕾舞团 2
地道战《地道战》插曲1965中央广播文工团 81 苦菜花开闪金光 《苦菜花》插曲1965王音璇
工农兵联合起来 《大浪掏沙》插曲1966中国广播合唱团 83 长春归来《艳阳天》插曲1973边桂荣
万众一心奔向前 《艳阳天》插曲1973吉林省歌舞团/长影乐团合唱队 85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青松岭》主题歌1973韩溪李世荣 86 满怀深情望北京 《创业》插曲
红星照我去战斗 《闪闪的红星》插曲
红星歌《闪闪的红星》主题歌
映山红《闪闪的红星》插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 《海霞》插曲
支援矿山运木材 《沸腾的群山》插曲
永远不能忘《南海长城》插曲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南海风云》插曲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黑三角》插曲
95红梅赞《江姐》插曲
爷爷为我打月饼 《啊!摇篮》插曲
雁南飞《归心似箭》插曲
我爱你,中国 《海外赤子》插曲
生活是这样美好 《海外赤子》插曲
永远和你在一道 《婚礼》主题歌
花溪水《柳暗花明》插曲
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神圣的使命》插曲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甜蜜的事业》插曲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甜蜜的事业》插曲
妹妹找哥泪花流 《小花》插曲
绒花《小花》插曲
青春多美好《小字辈》主题歌
妈妈,看看我吧 《樱》插曲
心中的玫瑰《泪痕》插曲
驼铃《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
满山红叶似彩霞 《等到满山红叶时》插曲
祖国啊,我父母之邦《第二次握手》插曲
牡丹之歌《红牡丹》插曲
迎宾曲《客从何来》主题歌
啊,故乡《庐山恋》插曲
116祖国春常在《他们在相爱》插曲
燕归来《燕归来》插曲
摘译束玫瑰送与你《幽灵》插曲
愿做蝴蝶比翼飞 《玉色蝴蝶》插曲
1974潘菲 1974李双江 1974中央广播少年儿童合唱团 1974邓玉华 1975陆青霜 1976张振富耿莲凤 1976李谷一 1976吕文科卞小贞 1977李谷一 1978万腹香 1979章中锦 1979单秀荣 1979叶佩英 1979叶佩英 1979朱逢博 1979李谷一 1979陈荣 1979于淑珍 1979关贵敏 1979李谷一 1979李谷一 1979李文秀徐春燕 1979李谷一 1980李谷一 1980蒋大为 1980朱逢博 1980李谷一 1980蒋大为 1980李谷一 1980钱曼华 1980李谷一 1980钱曼华 1980李谷一 1980关牧村 3
为了草原更美好 《阿丽玛》插曲1981121 角落之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插曲 1981122 年轻的朋友《年轻的朋友》主题歌1981123 盼哥《乡情》插曲1981124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小街》主题歌1981125 笑比哭好《笑比哭好》插曲1981
船工号子《漩涡里的歌》插曲1981德德玛 朱明瑛 葛军 曹燕珍 郑绪岚 谢莉斯王洁实 李双江 127 人家的船儿桨成双《漩涡里的歌》插曲
知音《知音》主题歌
大海啊,故乡 《大海在呼唤》主题歌
牧羊曲《少林寺》插曲
秋问《张铁匠的罗曼史》插曲
艳阳天《火烧圆明园》主题歌
海风轻轻吹《海上生明月》插曲
要问我们想什么 《你在想什么》插曲
双脚踏上幸福路 《咱们的牛百岁》主题歌
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人生》插曲
女儿歌《黄土地》主题歌
黄土高坡《黄土地》插曲
哥哥撑排走丹江 《月月》主题歌
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红高粱》插曲
酒神曲《红高粱》插曲
蒙古人《黑骏马》插曲
爱到永远《有话好好说》插曲
不见不散《不见不散》主题歌
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主题歌
天堂《天上草原》主题歌
1981李双江 1981李谷一 1982朱明瑛 1982郑绪岚 1982阎维文 1983廖莎 1983关牧村 1983阎维文 1983柳石明 1984冯健雪 1985冯健雪 1985胡月 1986冯健雪 1987邹军 1987邹军 1995腾格尔 1997臧天朔 1999孙楠 1999那英孙楠 202_腾格尔 4
第四篇:导演电影生活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电影·导演·生活
——品味细节《东邪西毒:终极版》
“电影是最好的心灵鸡汤,在这个让人混乱的高科技时代我们更需要人的故事。”
——李维榕
“从电影中感悟世事、感悟人情、感悟生命,细致而敏锐。”
——齐秀敏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体。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时候,芝加哥学派就进行过有关电影效果的佩恩基金研究,目的是确定观看电影对于青少年可能的有害影响。罗伯特·帕克在中国香港也进行过类似的有关电影对于中国儿童的效果的研究。另外,由W·M·西伯里发动的有关“电影与青年”的研究计划也开始关心电影对于青年的效果问题。他们的研究范围虽然有限,但也为我们今天的电影研究指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影像化时代,我们善于从戏剧化的影像中汲取人生的力量。看电影即看生活,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映射出我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给我们以启发,给我们心灵以震颤,也许就因为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一个表情。人的相同之处多余相异,经历不同,勾起的情绪却大同小异。在电影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演绎电影,电影与生活息息相通。
对电影欣赏的最高层次是对导演风格的解读,导演对电影的驾驭可体现出导演的主观意识,而不同的人去欣赏这个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与体会,正如本片开头引用的六祖惠能的偈语:旗未动,风未动,是人的心自己在动。
一、电影中的影像
《东邪西毒:终极版》(Ashes of Time)是王家卫对1994年《东邪西毒》的重新剪辑。202_年王家卫在戛纳宣布《东邪西毒:终极版》全球首映。202_年3月27日《东邪西毒:终极版》在内地全面公映。
电影简介:导演:王家卫;原著: 金庸;编剧: 王家卫;片长:99分钟;地区:中国香港;剧本策划/统筹: 江约诚;摄影/像: 杜可风 刘伟强 陈远佳;美术(设计): 张叔平邱伟明;音乐: 陈勋奇;剪辑: 谭家明 张叔平奚杰伟 邝志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良;动作指导: 洪金宝;主演:张国荣/梁家辉/梁朝伟/张曼玉/张学友/林青霞/ 刘嘉玲/ 杨采妮。这部影片是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了六个复杂人物的情感纠缠,它披着武侠的外衣,描写的确是现代人的情感迷茫、异化与疏离。《东邪西毒:终极版》,一个没有年代的故事,荒凉中开始,悲凉中落幕。人生最动人莫过于细节之处的体会与回味,生活如此,电影亦如此。某个人物的刻画,某个情境下的一句话,或是某一瞬间的表达,都会流露出奇异的光彩。“我能不能请你喝酒?”
“我今天只想喝水„„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简短的亦真亦幻、若即若离的台词,透露了说话者的微妙的情感,令观众心微微作痛。酒与水的世界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温暖与寒冷。这饱经沧桑的语言让人思绪定格,而脑海里却不断闪现酒、水、暖、寒的意境,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但又不知道究竟看懂了什么。隐隐约约,淡淡的忧伤。
影片中对盲武士的描述并不多,但精辟至极。盲武士是欧阳锋的一个杀手。自己的妻子爱上了好朋友黄药师。由此,他离开了家乡,但心中却无时无刻地想念自己的妻子,他想在失明之前赶回家乡,去最后见一面妻子桃花。但与马贼之战中死去。勇者早逝,但他那种精神却始终贯穿全片。“告诉她我家乡还有一个人在等他。”那坚决的表情打动人心,一句短短的台词,成全他人的这种舍得是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所无可比拟的,让人心痛之余更会赞赏其人格魅力。“不知道那个女人会不会为我流眼泪„„”,而后长达24秒的一个慢镜头,盲武士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向前大步走着,透露着坚决无悔、至死不渝,这种光影效果对故事人物的心理暗示起到极为重要的渲染效果。画面有限,内容无限,力量延伸,精神定格。盲武士并不盲,这24秒的永恒的瞬间美,证明了他的眼睛是雪亮的,澄明的。
“花什么时候开是有季节的”而马贼也就要到了,盲武士不是为了驴和鸡蛋而战,而是为爱而战。厮杀的场面,盲武士表现了一种内心久违的极度发泄,对心中无法排遣的情愫的吐露,对拥有妻子却得不到妻子的情感释放,如同山洪爆发,狂风乍起,对世事的愤恨,对未来的绝望,对自己的无奈,对一切的一切无能为力,他的性格使他不能像洪七一样够简单,够痛快,性格决定命运,虽然这句话太过绝对化,但对于这样一个内秀之人来说,他无法改变自己,无法解脱,唯一的解脱就是解脱自己。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被杀的结局给盲武士的生命画上了一个问号式的句号,他没能亲自回到家乡去看一眼桃花,但他在模糊的视线中厮杀的时候,脑海里始终显现的是妻子桃花的清晰的面容。一瞬间,刀子无情,鲜血飞溅,他听见了自己鲜血迸发的声音,“听说很好听,但第一次听到的却是自己的„„”——无奈的淡然。
欧阳锋是一个赚钱的人,他看似无情无义,却充满了人情味,他始终牵挂着盲武士的安危。他最后终于明白了,桃花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丈夫死去,桃花痛哭,盲武士想必也会欣慰一下,原来那个女人是会为他流泪的。
二、王家卫的电影哲学
当我们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免不了要深入其导演的电影哲学之中。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正如本片整个故事都在讲述着拒绝与被拒绝的感受。正如欧阳锋所说:“如果不想被别人拒绝就要先拒绝别人。”又如欧阳锋大嫂:“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王氏的电影语言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王家卫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的后现代美学,造就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情调。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本片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现实生活中很多粗糙的东西给予我们太多的精神痛苦,它需要安慰。如果你看了他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影片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段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氛围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王家卫的这种小心翼翼的有点失意气息的向往以及个体之间沟通不可能的无奈,是现代人极其熟悉的感觉,但又很难说清楚,它是笼罩在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上的雾。
王家卫的电影充斥了太多的无奈与无助,再加上一个梁朝伟似的忧郁眼神,足可以说明一个现代人苦闷的内心世界,徘徊的人生道路,迷茫的现实生活,片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中欧阳锋、盲武士、桃花、黄药师等的命运都是在诠释着这种无奈。观众也会在深深地沉思之后去审视自己脆弱的内心是否配否得上坚强的外表,自己的人生是否在徘徊中游荡,是否内心最深处永远寄存着“城里人”的那份孤独、空虚与落寞。他的这种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或许他也有意无意中展现着以往“国产”少见的感性气息,不理世俗地一径切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将空间、节奏转化成角色情绪的注脚。省略及跳跃式的对白,非有机式的戏剧段落安排,几乎是对于传统电视观众的挑战。正如王家卫所言:我不创造,更多的是在颠覆。在本片中对6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台词设置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他的电影传达出来的情绪异常准确,让人想不出任何一部中国电影能如此清晰的针测出年轻人的不安、热情、爱恨交织的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明显矛盾、无理性、欠缺规则的关系。他不同于贾樟柯的电影:一个由而显出无奈与绝望,却最终加入了希望的结局。他的整体基调是哀怨、苍凉的,却能将电影提升到一个独特的艺术感性。这部影片也把那种超越的人性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上,让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具有了个性和灵魂。
三、电影之于生活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生活来说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一种被生活经验认同的心理感受”,“但这种心理的真实也并非是一个无底的篮子,它的底是用生活经验编织的,而且是一种人类共通的生活经验,这是心理真实的参照系。” 研究导演,不仅要注意到他有意识表现的东西,更要探究、关注他潜意识流露的东西。一部作品真正的“内在意义”可能恰恰是作者受潜意识支配,将内在的心理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创作而成就的,这与其作品中的人与人的难以沟通,以及他有意无意流露出的那种“怕被别人拒绝而先拒绝别人”的作茧自缚的“保护性”心理不无关系。而这种心理正是当代都市年轻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既渴望交流又难以与人沟通的一种写照。
1916年,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在《电影:一次心理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泛传播的至理名言:“影戏服从于心理学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法则。电影是让人去看、去感受的,需要用心去体验。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往往会产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生认同、共鸣、净化、领悟,往往在对一些优秀的作品的接受过程中,会产生难以言表、浑然凝重的复杂感受。主人公在剖析自己时,观众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生活在生活中,只有喜与悲;生活在别处,我们去找寻灰色地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长达24秒的一个盲武士的慢镜头,似乎在告诉人们:人要走下去,不论有多么难。这种坚毅的成分,仿佛是影片在诠释现代人的内心脆弱时,又借盲武士此时此刻的心境来安慰观众。无论是谁,内心的迷茫也会在此时被唤醒,似乎在告诉观众:永往直前,决定了就不回头。王家卫是靠直觉拍电影的导演,用不着语言也能明白,尽管他的电影往往是没有剧本的。
电影是人生的浓缩,人生是延长了的电影,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我们可能原来没有发现这一切,只是看懂了作品的心理之后,才幡然醒悟“他”不就是“我”吗?我们发现了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应该了解的所谓的自己。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生活要自己去创造,不能逃避,更不能雾里看花。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无助,还有几多悲哀和惆怅,但有头脑的人,会领悟导演的一番良苦用心的。
结束语
科技越发达,生活越富裕,人们内心就越空虚。现代城市的文明,衍生了现代都市的躁动不安,而这种躁动却笼罩在多彩的霓虹灯下。王家卫敏锐的嗅觉嗅到了这一切——看尽沧桑,空洞荒凉,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那样空幻、迷离。于是他拨开迷雾,将人们极力掩盖的事实搬上荧幕,让人们在黑色的电影院中“偷窥” 身边的发生的一幕又一幕。看似是在揭露,实则是为观众提供了一面镜子,帮助让人们正视自己,正视现实。
现实的迷茫与无奈需要电影的指引,需要更多人的故事。他对你影响至深,他伴你共同成长,他的名字就叫做电影。在王家卫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风格、他的内容,却在无形之中又感受着自己的生活。
看电影,看导演,看人生。电影体现了导演的主观意识,导演用电影去诠释
07广电
李春慧
07050028
生活,用演员去演绎人生。电影导演生活,生活更需要电影。
参考书目:
1.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 2.康尔:《电影艺术通论》 3.谭洪岗:《电影与心理人生》 4.典泰:《电影知道答案》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6.《电影艺术》202_年第7期
7.[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 译)等
第五篇:马来西亚电影导演
陳翠梅 馬來西亞電影導演
簡
歷
陳翠梅出生在馬來西亞Kuantan的一個小漁村,Sungai Ular。曾在地方報社和雜誌社擔任專欄作家,並在一所地方多媒體大學攻讀過電影和動畫專業。她在馬來西亞電影的獨立製作領域相當活躍,除了電影的製作、導演、編劇,偶爾還擔綱女演員。
202_年,陳翠梅與雅斯敏阿末(Yasmin Ahmad)、Amir Muhammad、李添興(James Lee)、以及劉城達(Liew Seng Tat)創立了大荒電影製作公司。她以第一部長片《莫失莫忘》抱回202_年釜山電影節與鹿特丹電影節等影展的首獎。
陳翠梅於202_年獲選為駐坎城導演,得以在202_年於康城逗留半年拍攝短片。她曾設下目標,希望自己每個月都能完成一部短片,而她最終完成自己的目標,完成7部短片《我的失敗作品》(All My Failed Attempts),在第38屆鹿特丹影展放映。拍片期間,陳翠梅也在構思她的下一部長片劇本。
202_年甫開春即傳來喜訊,陳翠梅7部短片中的《每一天每一天》在第31屆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Clermont Ferrand Short Film Festival)上獲頒大獎(Grand Prize)。這幾年,陳翠梅為馬來西亞電影拓展了國際舞台,也為亞洲電影振興帶來希望。
電影作品集
長片
等雪的日子(WAITING FOR SNOW IN KUANTAN)亞洲電影基金 劇本發展獎助金(Script Development Grant)
靜靜的生活(LIVING QUIETLY / In Development)/ 202_ 第14屆坎城電影獎助金202_年3-6月(14th Cinefondation Cannes Residency)
第59屆盧卡諾國際電影節OPEN DOOR計劃 CNC劇本發展獎助金[法國](CNC Script Development Award)
莫失莫忘(LOVE CONQUERS ALL)/ 90 minutes / 202_ 第4屆Indie Lisboa影展 里斯本城市大獎(GRAND PRIZE CITY OF LISBON, 4th Indie Lisboa)202_年 第3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亞洲數碼錄像競賽金獎(GOLDEN DIGITAL AWARD, 31s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21屆費博格國際電影節 OIKOCREDIT獎(OIKOCREDIT AWARD, 21st Fribou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36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金虎獎(VPRO TIGER AWARD, 36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202_年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新浪獎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NEW CURRENTS AWARD & FIPRECSI AWARD, 11th 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短片
系列短片:我的失敗作品(ALL MY FAILED ATTEMPTS)(all film in *)*夢境#1 202_/ 08 minutes / Malay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夢境#2 202_/ 04 minutes / Malay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夢境#3 202_/ 08 minutes / Silent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每一天每一天(EVERYDAY EVERYDAY)202_/ 18 minutes / Mandarin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202_年2月 第31屆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 國際組大獎[法](Grand Prize, Clermont Ferrand Short Film Festival)Forum Des Images影展
*儀式之必要(THE NEED OF RITUAL)202_/ 12 minutes / Mandarin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懦夫(CHICKEN)202_/ 03 minutes / No dialogue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道別(TO SAY GOODBYE)202_/ 15 minutes / Mandarin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8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誠徵男友(NOBODY'S GIRLFRIEND)202_ / 30 minutes 第1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12th 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37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7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32n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蘑菇兄弟們(COMPANY OF MUSHROOMS)202_ / 30 minutes 第5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59th 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競賽獎―第35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Competition, 35th Rotterda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南國以南(SOUTH OF SOUTH)202_/ 11 minutes 第59屆羅卡諾國際電影節(59th 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35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35th Rotterda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丹绒馬林有棵樹(A TREE IN TANJUNG MALIM)202_/ 26 minutes 貝爾弗德開幕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Short Film, Entre Veus Belford)202_年 德國奥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大獎(Principal Award, 51th Oberhausen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第59屆羅卡諾國際電影節(59th 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50屆庫克國際電影節競賽獎(Competition, 50th Cor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2_年大英國協電影節(Commonwealth Film Festival 202_)202_年倫敦蘇活區影展(Curzon Soho Cinema, London, 202_)第3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競賽獎(Competition, 34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202_年曼谷國際電影節競賽獎(Competition,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2_)
乍然相見(ESPERANDO POR FELICIDAD)202_ / 8 minutes 202_年 克緹爾國際女性電影節(Creteil International Women film Festival)202_-202_亞洲動畫電影與影視藝術節[日本](Move on Asia Animation and Single Channel Video Art Festival)202_年 動態影像裡的馬來西亞[日本](Malaysia in Moving Images)202_年 夜翔影視競賽首獎[新加坡](Winner of Fly By Night Video Challenge)
流逝(HOMETOWN)202_ / 6 minutes 克緹爾國際女性電影節(Creteil International Women film Festival)202_-202_亞洲動畫電影與影視藝術節[日本](Move on Asia Animation and Single Channel Video Art Festival)202_年 動態影像裡的馬來西亞[日本](Malaysia in Moving Images)第3屆大英國協電影節(3rd Commonwealth Film Festival)202_年 第7屆曼谷短片影視節(7th Bangkok Shor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第48屆庫克電影節(48th Cork Film Festival)生活在他方(LIVING ELSEWHERE)202_ / 11 minutes 202_年 克緹爾國際女性電影節(Creteil International Women film Festival)202_年 USM國際電影節(US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爸爸的金銀島(THERE IS TREASURES EVERYWHERE)202_ / 4 minutes 202_年 克緹爾國際女性電影節(Creteil International Women film Festival)第2屆TriggerStreet.Com 電影節官方首選(TriggerStreet.Com Official Selection in Second TriggerStreet.Com Film Festival)202_年 第7屆曼谷短片影視節(7th Bangkok Shor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早餐、午餐、晚餐 / 陳翠梅、Anocha Suwichakornpong、鄧寶翠 合作
202_年 台灣國際影視創投會百萬獎金 入選
製作電影作品
等你來電(CALL IF YOU NEED ME)/ James Lee / 202_ PUNGGOK RINDUKAN BULAN / Azharr Rudin / 202_ 口袋裡的花(FLOWER IN THE POCKET)/ Liew Seng Tat / 202_ APA KHABAR ORANG KAMPUNG? / Amir Muhammad / 202_
再次鍾情(BEFORE WE FALL IN LOVE AGAIN)/ James Lee / 202_ / 100 minutes 红泥路(The Gravel Road)Deepak Kumaran Menon / 202_ / 90 minutes
後製作品
霧(SANCTUARY)/ 202_ / 80 minutes
剪輯作品
先來後到(FIRST TAKE, FINAL CUT)/ 202_ / 90 minutes
編劇作品
訪遇:餓鬼集(VISITS: THE HUNGRY GHOST ANTHOLOGY)等(WAITING FOR THEM)/ James Lee / 202_ / 25 minutes 公司网址:www.feisu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