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6.13非遗活动案 OK

6.13非遗活动案 OK



第一篇:6.13非遗活动案 OK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202_年6月13日为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根据国家文化部、福建省文化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将开展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为确保此次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着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宗旨

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物化载体,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了民族精神,在进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养成社会规范,培育良好风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宣传好、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进一步推动三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成小康三明的重要内容。

三、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宣传口号:“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为文化遗产点赞 为美丽中国添彩” “文化遗产千秋传承 保护弘扬万代受益” “珍惜定格的历史 爱护不朽的文明” “非遗保护

人人参与”。

“为文化遗产点赞·为文明三明添彩”

四、活动时间、地点、项目 1、6月12日下午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改版提升及非遗展演

主办: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三明市艺术馆

三明市非遗保护中心

洋溪镇政府

梅列、三元、尤溪等文化馆

三明市非遗协会三元分会

地点: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2、6月13日-7月30日(展演前进行简单的活动仪式)

“忘不了的乡愁”三明市古村落古民居摄影展

主办: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三明市艺术馆

三明市博物馆

地点:三明市艺术馆展厅(三层)3、6月13日-25日

“记住乡愁”三明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写真作品展

主办: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三明市书画院

地点:三明市书画院展厅(四层)4、6月13日 上午

非遗展演系列活动

主办:三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三明市艺术馆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协办:洋溪镇政府

梅列区、三元区、沙县等文化馆

一路社区居委会

三明市非遗协会三元分会

三明市谢祐文化研究会

心家园女性文化交流中心

地点:三明市艺术馆广场

详细活动时间、地点、项目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12日下午(地点:列西原博物馆非遗博览苑)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下午15:00开始)

1、洋溪舞龙

2、三元大旺鼓

3、尤溪小腔戏

4、尤溪剪纸

5、尤溪非遗图片展

第二阶段6月13日上午(地点:三明市艺术馆新馆广场)

展演前进行简单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仪式:(拟邀请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参加;拟定一名主持人和一名领导致辞。议程:一是主持人介绍领导嘉宾;二是领导致辞;三是观展。)

表演类 上午9;30点开始

1、洋溪舞龙

2、三元民龙船歌

3、三元民歌连唱

4、三元大旺鼓 5,包粽子比赛

6、沙县肩膀戏

7、沙县连笔空心字

8、心家园旗袍走秀

9、小谢佑的故事 10.心家园茶道.香道表演 展销类

上午9;30开始

1、本土风味粽子---谢佑文化

6号展位

2、清流豆腐皮----清流文化馆

5号展位

3、建莲系列特产---建宁文化馆

4号展位

4、明溪客秋包----明溪文化馆

3号展位

5、茶道·香道-------心家园交流中心 2号展位

6、剪纸.空心字

-----沙县文化馆 1号展位

7、青红酒

------尤溪洋中(待定)

8、西山纸----

将乐文化馆(待定)互动类

上午9.30开始

1、擂 茶-----三明市艺术馆

7号展位

2、包米果-----三明市艺术馆

8号展位

3、顶泰红 系列-----三元非遗 9 号展位 4,灯谜竞猜----三元非遗

五、现场布置

1、三岔路口展板 10m * 4m

2、台口展板 10m * 2m

3、台上展板 11m * 4m

4、充气拱门 5个

5、展示区 13个 3m * 3m(帐篷搭建)

6、猜谜区氛围布置

7、舞台地毯 16m*10m

8、音响设备大小各一套

9、展位宣传展示 0.8m * 3m*

10、展位物料(长条桌等)

六、参加人员

(一)、相关各级领导、各县(市、区)文化馆非保工作相关人员(二)、各非保单位传承人、代表及表演展示者

(三)、三明市区群众

七、有关要求

(一)本次活动规模大,人员多,内容丰富,请各地认真做好参展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做到严守纪律,听从指挥,不擅自行动,保持通讯畅通。

(二)6月10日前,各参展单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将参展方案上报市艺术馆

八、联系方式

三明市艺术馆 活动策划部

黄浩 ***

活动平面图

第二篇:非遗活动方案

202_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根据省、市非遗保护中心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安排,结合我馆工作实际,制定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2_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重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活动。

1.在文化馆大楼、主要街道(乡镇)的显要位置悬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标语。

2.举办学习座谈会。组织工作人员、项目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学习讨论、座谈,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学习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并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粘贴宣传海报、宣传车等方式,集中、全面、深入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珍爱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参与依法保护工作。

(二)开展各类形式活动纪念文化遗产日。

1.6月11日在文化广场举办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宣传、文广系统,教师、学生、老干部、群众代表参加。邀请县级领导讲话,邀请新闻媒体采访。

2.6月11日组织以“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为主题的群众签名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我们日常生活。

3.6月11日—6月15日全天对外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让广大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我县的非遗资源,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4.6月11日在会昌县电视台展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产成果。利用电视台、《新会昌周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有关文化遗产知识,公布省、市、县三级的保护名录,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参与非遗保护”的氛围。

5.6月11日—6月15日在文化广场、举行文化遗产图文展。

6.6月9日—10日举行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授课活动。

三、活动组织

(一)为了顺利、有序开展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许永春

副组长:许伶青、梁玲娜

成 员:张丽萍、池海瑛、罗广洲、黄振荣、谢海燕。活动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做好活动的具体工作: 1.综合协调组:梁玲娜。

负责协调有关文化遗产日活动工作。2.宣传资料组:张丽萍、黄振荣。负责收集、整理宣传资料,组织宣传计划。3.展览组:黄振荣、罗广洲、谢海燕。负责展出图文并茂的宣传版画。

4.广场宣传组:张丽萍、池海瑛、罗广洲、黄振荣、谢海燕。

负责组织好文化广场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好教师、学生干部、群众代表参加。准备好音响,撰写县级领导讲话,接待新闻媒体采访。

5.后勤组:池海瑛、黄振荣。负责后勤工作。

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_年5月9日

第三篇:非遗节志愿活动

5月30 日,锦城学院志愿者及成都市其他学校志愿者一起开展了服务第2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接待各省市领导的活动。当天,我们志愿者一行早早来到加州酒店参加了志愿者的培训活动。期间,成都市市委副书记李宁同志和其他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做了一些要求和指示,明确了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内容。会议结束后,各位同学领到了工作服和一些接待手册。接待组组长把我们同学分成2组。分别接待酒店和机场的领导。我们上午的是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工作牌的的分类,整理,和资料.礼品的分发。

中午的工作是随同组长到5月31日要举行开幕式的地方进行踩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我们到得第一站是非遗公园,并且熟悉现场的布置和开园当天领导们要走的路线。我们的志愿者也非常尽心的完成每个人工作,每个都同学非遗公园走了一转,尽可能多的了解厕所分部及路线的确定。在熟悉完非遗公园后,我们紧接着随同工作人员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踩点。在熟悉完那里的路线后,我们回到加州酒店,继续做一些服务准备工作,晚上回到学校。

5月31日,同学们正式开始了接待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工作。提前40分钟同学根据指示分别到不同的酒店进行接待工作,接机组的同学也随同工作人员来到机场接待各方远道而来的领导和贵宾。在机场同学设立了接待点并且认真核对了客人下机的时间。还这里的同学也分成3组,分别到3个出口接待。一些同学为当天的接待活动做了很多努力,如在出口处举了一天的牌子,并且热情的招呼领导。在接待点的同学也不停地忙着联系电话和引导领导。很多领导在现场就不断称赞和肯定了同学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热情。当天酒店组合接机组的同学都圆满的完成了工作组交给我们的任务。大部分同学也都工作到1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6月1日,是正式举行开幕式和巡游以及博览园开园的日子。每位同学5点半就在集合整齐。到达加州酒店后同学们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后根据工作组的要求,迅速到达停车场,在每个人所跟车的地方举牌示意,组织参加各部省招待会的代表上车,志愿者们随车引导代表,并在车上讲解演说,为领导们介绍非遗节的情况和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告知领导们的时间安排。到达开幕式现场后,同学引导代表们依次走到指定区域,参加开幕式。期间也热心的为大家服务。开幕式完以后也次序的引导代表们上车返回酒店。下午同学们也很圆满的完成了,在参观博览园的时候,各位同学都是很努力地带领着自己的人游园,并且在参观完博览会后保证了每位领导都返回酒店后,同学们才离开。

这次志愿者活动的圆满成功让许多成都及各省市的领导和外校学生都高度称赞了锦城学子的良好风貌,和优秀工作作风。也为以后我校志愿者在成都市开展更多志愿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活动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加人到志愿者这一光荣的活动中来。

第四篇:非遗保护

推动“非遗”保护,建设文化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脉,是民族文化中核心、本质的东西。保护非遗发展,对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发展快,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地方、部门和个人将保护文物视为现代化、城市化的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功能,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文物为代价。二是缺乏专业保护人才。一些地方非遗保护组织机构不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不符合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缺少挖掘、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乡、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普查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帮忙。

三是保护经费难以保障。一些地区未将非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也没有设立普查、发掘、整理、征集、抢救、补助、展演、宣传、培训等专项资金。临时申请的工作经费,常常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缺少正常办公经费和技术装备。许多失去市场支撑而又缺乏开发利用潜力的传统绝技,缺少持续的保护经费

投入。

四是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日渐凋零,而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和现代化信息的冲击,年轻人大多不愿入门学艺,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造成新老交替出现断层,艺术传承青黄不接。

基层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文物保护规章体系,解决文物法律法规原则性和滞后性上的不足,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严格文物行政许可,加大文物执法力度,杜绝利用文物违法现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让群众了解并遵守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解决好经费保障难题,通过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性,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资助,确保所需的工作经费、保护经费、专项经费、装备器材能及时、足额到位,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进行。

三是强化保护队伍建设。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使非遗保护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对保护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建成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落实保护工作。

四是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大对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的扶持

力度,实行财政补贴,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和课程,培养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设立专业民俗艺术学校,聘请优秀民间艺人,专业化培养传承人才。

五是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将非遗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建立非遗专题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和传播非遗资源,充分发挥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结合,挖掘有代表性元素,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第五篇:项目名称非遗

项目名称:海州湾渔民风俗 项目简介:

海州湾是我国八大渔场之一,这里的渔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民风俗。

海州湾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海州湾)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在北起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乡绣针河口,南到灌河口的沿海一带全长170多公里海岸线上,自古形成了无时不有、无事不在、较为稳定的系列传统习俗。贯穿这些风俗的主线,是顺从性强、实用性强、避区忌讳多、吉利彩话多、信仰崇拜多。渔民认为不吉祥的话和事,绝对不说不做。开口讲究“彩字”,如取鱼叫“取彩”,馈赠叫“彩头”,船上作业都唱号子等等。海州湾渔民风俗大致可分为生产习俗、社会习俗、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四大分类。海州湾渔民风俗。上古至今,独特的海州湾渔民风俗随着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代代传承,传留至今。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部分习俗已呈弱化趋势。分布区域、相关单位或个人:

连云港市境内,海州湾及其周边地区。

崔月明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 历史渊源:

连云港市地方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沿海一带的古遗址中常发现有网坠。《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云台山,包括东西连岛)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有鱼盐之利的当然不只是郁洲山,古海州附近沿海同样也有鱼盐之利。古海州城东二里的网疃村,明末清则尚临海,是常晾晒鱼网的渔村。清代康熙年间后,随着海岸线东移,云台山与大陆连成一片,古海州及云台山周围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如来自云台山西南古凤凰城(今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镇)的九姓渔民:“大姓江杨步,中姓胡顾李,小姓谭皮古”,部分居东连岛,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逐渐使海州湾沿海渔村密布、海州湾17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13个渔区,成为全国八大渔场之一。自古形成的渔民风俗也逐代传承了下来。基本内容:

自古形成的、在仍然广泛流传的海州湾渔民风俗,主要有生产俗、社会俗、生活俗和信仰俗。

生产俗:

1、讲究吉利的造船俗。渔民们的生产工具(船等),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处处讨吉利,时时避晦气,事事讲究平安如意。造船俗称“钉船”,从开工到结束,都十分讲究吉利。开工选双吉日,铺置、上大肋、上金头、冠戴是关键性工序,都要举行庆祝,办酒席招待全体木工。金头上要雕一双“龙眼”,龙眼上涂颜色叫“开光”,龙眼中心要涂一点红色,叫“点眼”,点眼必须用公鸡冠子的血,被取过血的公鸡不能立即杀掉,要放在船后梢喂养,待船出海返回后才能杀掉,与第一网捕的鱼一起敬龙王和天后娘娘。新船油练完毕下水的当天,要做一番大的庆贺叫“冠戴”。船在海上经八九个月的风吹浪打,每年冬季要入埠整修。有的船头“龙眼”褪了色,要待深秋、冬季风大水冷少鱼时,选个吉日或双日请原造船的木匠大师傅重新“开光”涂色。在“点眼”时一般不再用鸡血,而用银珠代替。

2、每年一次的测天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卜测一年的天气。

3、驱除邪气的烤网俗。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4、出海之前的礼俗。出海是渔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燉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日夜有人住在船上压船。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出海要选取黄道吉日,“八不出,七不归”,并且祖孙不能同船。每年春季第一次出海,无论远近,都要举行一次严肃的“照财神”活动,照船照网,叫照财神路,还要用猪头三牲祭龙王。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5、人船出事的“唱童”俗。如果船体在海上受了损伤,尤其是在海上出事死了人,归来后要请“童子”烧猪唱戏(即以杀猪作为祭品),同时要用纸做一小船放入海中任其漂流,意为原出事的船重新成为清洁、吉祥船了。否则,这条船第二年不能出海作业了。

社会俗:

1、特别尊重船老大。船主对船老大特别尊重,必须亲自登门拜请,出海前要办酒席宴请,过年时要写好春联贴到船老大家门上。远海捕鱼,数十条船一同出海,要推选出一位经验丰富、技术高强的老大为总老大,称为“旗民”,旗民所在的船为旗船,桅杆上有特殊旗号,大家都看旗船行事。

2、渔船上讲究多。渔船上的各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便起坐,也不得随处大小便。出海坐在船上时,不许坐在船帮并将脚伸进海里,据说这样会对龙王和海神不敬,要受到报应的。在船上,忌把衣服脱光。换衣服要在八尺舱内,否则,以为天后娘娘见了男子赤身露体会生气,会造成人船灾难。渔民在海上捕鱼期间不许剃头,头发长了必须在出海前或者回岸后剃,渔民忌讳“剃”字。

3、家庭观念薄弱。渔民的家庭观念比较薄弱,亲属移动频繁,无族谱之类文字记载,谱系不清,相传三、四代,世族已不复辩论,渔户只有连家船,而无祖宗祠堂。

4、“半夜带新娘”。渔民一般不与陆上人通婚,常常是“半夜带新娘”,是东夷文化的传承,更是本地特有的一个渔民风俗。

5、海上劳动喊号子。“船是三块板,行动就要喊”,海上劳动时,为了自娱自乐,增加劳动情绪,起篷、起锚、拔缆、点水、抛锚、打桩、张网、拿鱼等,都要喊号子,有摇缆号子,开网号子,打桩号子,拔锚号子,推关号子,起锚号子,拔蓬号子,撑船号子等。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风俗。

6、张贴春联有定式。每逢春节,船上也和人家一样张贴春联,一般船头贴“斗方”,上书“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斗方两边贴“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逍遥远近游”或“日进黄海三千里,风送长江第一舟”之类对联,横联为“一本万利”、“大吉大利”之类。后梢对联为“顺风相送,满载而归”,横联为“一路福星”等。船舵对联为“九曲三湾随风转,五湖四海任舟行”,横联为“一家之主”等。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起步先行”,三桅上贴“三将军日行千里”等。

生活俗:

1、不说忌讳话。渔民生活中,不说忌讳话。平时忌说“沉、翻、倒”一类字眼。平时忌说“沉、翻、倒”一类字眼。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应该说“把鱼转过来”或“把鱼划过来”,包好的饺子下锅时,人们不能说“下饺子”而应该说“煮饺子”,通常说“出海”有“出入平安”的意思,渔民通常称之为“扎子”不说“煤”。人们不说“海”字,通常都说:“落水了”因为海里有流。忌说“掉下海”,东西连岛当地人有骂人“掉下海”的口语。

2、武视妇女。旧社会妇女特别武视,不准妇女上船,更不准妇女跨船头、网具、大橹、斧头等。怀孕妇女不许摸渔网,忌从太平锚、太平篮、太平斧上、渔线或从上面走过去。渔船祭船后,出海前,忌未孕妇女从船头绕过或从网具上跨过,如有绕过或跨过的情况发生,渔船要推迟一天或三天出海。

3、吃饭规矩多。在船上忌坐着吃饭,只能蹲着。在船上吃顿鱼,须先把生鱼拿到船头祭龙王海神,而后不去鳞,不破肚,整鱼下锅。最大的鱼头由船老大吃,以示对船老大尊敬。鱼盘放好位置以后不准挪动,每顿鱼不准吃光,留着投在下顿鱼锅内。在船上把粮食说成“官帐”或“米面”。忌说“饼”,称饼为“瓦屋垄子”。向碗里盛饭忌说“盛饭”,要说“装饭”或“起饭”,因“盛”谐音“沉”。忌说“筷子”,称筷子为“篙子”。忌伸筷子搛别人面前的鱼菜,否则叫“过河”,船老大把过河的筷子夺下投入海里,因人随便过河是危险的,必须让筷子做人的替身,才能化险为夷。忌把筷子放在碗口中,否则船要搁浅,横着不动。忌把吃剩的饭菜、鱼骨、涮锅水等倒进大海,要集中在缸里带回陆地倒掉。在船上忌坐着吃饭,只能蹲着。在一个航次中,吃第一顿饭蹲在某处,以后每顿饭都得蹲在此处,忌随便移动位置,否则叫“离了窝”。

4、举止讨吉利。船在海面上航行时,与别的船打招呼或求其帮忙,只准拿物件平举打转或摇晃,忌招手呼叫,也可在第二桅杆上打起信号,对方发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向其靠拢,帮助解决困难,如见求助而不往,会受到社会强烈谴责。晾晒家具、鱼筐,只能口朝上,忌翻底朝上。在船上,忌把衣服脱光,换衣服要在八尺舱内。忌在船帮子上解小便;在后梢,忌两人同时解大小便。忌人坐在舱口把腿耷拉下来,腿耷拉下来是死尸的特征。忌趴着睡觉,意味着生意不好而“清等”的光头。

5、逢年过节放海灯。为祈求来年的鱼虾满仓,全家平安,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亲人,逢年过节放海灯。

信仰俗: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渔船回岸后,渔民便到娘娘庙进香还愿。

1、敬龙王。每年第一次出海,多在清明前后,必须选吉日逢双的日子,逢二、六为最好,逢四(谐音“死”)这一天绝对不能出海。出海日,人们到岸边送行,船老大带领全体船员捧着猪头,在鞭炮锣鼓声中祭船敬龙王,通常是用椭圆形木桶装着猪头,猪嘴里衔着猪尾巴,先到龙王庙烧香磕头,然后把猪头摆在船头,向船头烧香磕头。祭船后,全体船员一起吃猪头,猪尾巴一定要给船老二吃,因猪尾巴象征测验水深的点水杆,或说是邀鱼鞭子。在祭船后,由船老大点燃用花皮(桦树皮)与芦苇系成的火把,俗称“财神把子”,将渔具、食物照一遍,边照边说喜话,照完后将火把抛入海中,将火把有火的一头朝上,燃烧着漂向远方的最为吉利。传说农历六月则三是龙王生日,当天渔船都要回岸休息,即使在远海作业回不来的,也要就地休息,不进行捕鱼作业,意为让龙王安安静静地过寿,如取鱼会引起龙王发怒,造成人船危险。

2、敬天后娘娘。出海的船供有娘娘龛,龛前放香炉和指南针,用烧香计时,用指南针定方向。在海上遇有风险,要烧香磕头,祈祷娘娘保佑,渔民把娘娘作为保护神,称之为“圣母”。

3、敬“大老爷”。渔民称鲨鱼和鲸鱼为“大老爷”当成神。船在海上如遇鲨鱼或鲸鱼,轻则网破,重则船翻人亡。凡遇“大老爷”时,百步之前均有各种鱼儿跃出水面,这时船上要烧香、磕头、祷告,祈求“保佑小民平安”。

4、拜石干大、石干妈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渔船回岸后,渔民便到石干大、石干妈进香还愿,送去小船,纸灯待,感谢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送灯,渔船平安脱离险境,则到龙王庙烧香还愿,感谢龙王爷的恩典。相关实物、器具:

船,公鸡,银珠,渔网,猪,锣鼓、鞭炮、彩旗,旗号,蜡烛、高香、黄表,花皮,椭圆形木桶,香炉,纸灯,娘娘龛,春节对联等 代表性作品:

1、《海州民俗志》刘兆元著,199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卷廿三“渔业”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2、《海州风俗史话》孙绪文主编,1996黄山书社出版,“渔民习俗”部分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3、《中国民俗大系·江苏民俗》202_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三节“渔业”条中“海洋渔业”为刘兆元同志撰,记述海州湾沿岸渔民风俗。

4、《西连岛渔民风俗》刘兆元、崔月明著,202_年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5、《古朐流风》202_.3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渔家风俗”部分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6186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