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风筝初名“纸鸢”,又名“风鸢”、“纸鹞”、“风鹞”、“纸鸦”等,是起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世界各地的玩具之一。它不但是孩子们的宠物,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它不单是玩具,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放风筝还成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风筝赛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北京、潍坊等地也举办了几届规模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很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风筝作品和他们精湛的放飞技艺。因而风筝还含有友谊、和平等美好的内容。
风筝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 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
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
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
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
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
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第二篇: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1、北京风筝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 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第三篇:风筝的特点
风筝的特点
风筝的起源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8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
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
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
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第四篇:风筝的特点
关于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民间工艺 | 风筝 / 202_-07-16 / 莱诺 / 5437℃
猜你喜欢:
传统风筝的吉祥寓意和风筝文化 风筝的大师谢春生教大家做一个简易的风 糊风筝—选材、剪裁、裱糊、矫正 关于中国风筝及各地风筝特点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放风筝的益处和风筝的体育功能 做只风筝放飞春天吧 民间达人教你制作 关于北京沙燕风筝及沙燕风筝制作 八卦风筝制作方法及八卦风筝图片 肥沙燕风筝制作方法 肥沙燕风筝图片
风筝初名“纸鸢”,又名“风鸢”、“纸鹞”、“风鹞”、“纸鸦”等,是起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世界各地的玩具之一。它不但是孩子们的宠物,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它不单是玩具,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放风筝还成为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风筝赛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北京、潍坊等地也举办了几届规模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很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风筝作品和他们精湛的放飞技艺。因而风筝还含有友谊、和平等美好的内容。
风筝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 202_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区
1、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在离风筝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4、南通风筝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
南通风筝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在风筝上,成排成行的装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哨笛,数目从一百到三百只不等。南通风筝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5、江南风筝
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木版印刷的传统风筝“双鱼”和“路鹰”。
江南许多地方,灯节一“落灯”(过了农历正月十八),风筝就陆续升天了。清明、重阳节前后是放风筝的高潮。江南风筝名目繁多,样式各异。软翅小型风筝到处可见,闽南一带最简单的是“瓦刀”块,方方的一片。广东阳江县扎制的一种“灵芝”风筝,高三米,顶架铜弦巨弓。在高空受风鸣响,声传十余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名叫“崖鹰”的风筝,可以在一条线上同时放飞三只。飞翔时两只在上,一只在下,轮番调换位置,忽上忽下,动作优美,据说曾经引得林中栖息的鸟类误以为同类招唤而赶来合群嬉游。阳江的“娱蚁”风筝,独具一式,头部是联蚁的写实形状,最长可达一百五十节,总长十余丈,腾空后如长蛇飞舞,栩栩如生。
6、台湾风筝
台湾风筝的造型特点:强调特征、概括简化、夸张变形。
台湾风筝以软翅造型见长。一类是取自然物体的部分美妙线条构成风筝的形状,另一类是模拟自然物的形状构成风筝。主要有陀螺、龙、八角、中国城、老鹰、蝴蝶、蜻蜓、金鱼挑、双鱼、海燕、七星、海鸥、宫灯、飞虎、蜈蚣、大蝴蝶、大彩蝶等21个品种。
第五篇:风筝
《风筝》讲学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3.学习作者的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方法:讲练法
一、预习提纲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憔悴()()jué()别 点zhuì()xián()恶
sè()缩 苦心孤诣()虐()杀
宽恕()2.多音字注音:
凶恶()恶 恶心()
嫌恶()
什物()劳模()什
模
什么()模样()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5.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二、导入新课 1.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2.介绍作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3.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4.故事情节: 5.我的感情变化:
四、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6.(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7.“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8.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第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1文中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1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1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14.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1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7.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它们是:。
四、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五、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8.“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19.“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20.“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21.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22.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23.“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能力挑战
2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仿句:,不。25.阅读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
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第四段对“我”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兄弟用了、描写,写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段的事件。
7.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表现我的情态的两个词是、。
8.联系上下文回答,弟弟为什么要“偷着做”风筝?这说明了什么?。
9.“我”损坏了弟弟的风筝,表现“我”什么特点?弟弟对于这一幕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理?。
10.“然而惩罚终于轮到我了”中“惩罚”指什么?
。11.“我”知道对不起弟弟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弟弟的态度怎样?“我”的心情如何?。
12.从选文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1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14.第11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
宽恕()丫杈()惊惶()huǎng()然大悟 mú()样 nüè()杀 jué()别 伶dīng()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四、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
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五、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4.如何理解“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5.“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训练二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 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②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1. 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
② :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二)“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6.“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为什么会这样呢?
7.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这一句的理解是
8.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9.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
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训练三
满天的风筝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着。我的头上,是傍晚六时的天空。天空中,这里也是风筝,那里也是风筝。
我从没见过这样多的风筝,在这样的一个天空中飘荡着。儿时,如同隔世般遥远的儿时.我自己也放过风筝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时候,我手里只紧抓住那捆缠在香烟罐上的丝线。我眯着双眼,仰面凝视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个风筝。当然,也东看看西看看别人的风筝,如果天空中还有别人的风筝的话。记忆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别人的风筝的;因为放风筝,似乎也有固定的季节。季节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会纷纷放起风筝来。至于放的地点,或者是广场上,或者是马路上,或者是屋顶上。广场不是到处都有的.从我家到广场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们有时也懒得去。马路上可以放风筝,确是一点也不假。那时的马路和今天的马路比起来,可差得远了。那时的马路,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几辆车,至于横街,车子的数目更少得可怜;所以孩子们在设法叫风筝起飞时.可以手里拉着一根线,在大街上跑;而且频频回顾,看看背后的风筝,是不是已经顺风飞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马路上放风筝.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兄弟两个人缺少冒险精神,而是因为怕父亲知道了会驾会打。父亲管我们,管得很严。但我们也有很理想的放风筝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的屋顶上。我们家的三楼,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撑,把天窗打开,我们立刻就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屋顶上,有一个狭长的小阳台,我们就在阳台上放风筝。屋顶上的风很大,风筝拿在手里,只要料几抖,就会摇头摆脑地飞起来了。这时候,二哥就喊:“放线!放线!快!„„”于是我就马上用右手,把缠在香烟罐上的线拉出来。但是风大的时候,笨手笨脚,还是来不及拉出线来,二哥不耐烦了,会从我手里把香烟罐抢了过去,一手紧抓罐的一端,让另一端对着风筝飞升的方向.于是一刹那间,罐上的线,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定睛看时,风筝已经飞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线,忽然都不见了。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放的风筝,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会念书,但是有糊风筝的手艺。他糊的都是蝴蝶风筝,比一般的风筝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当这样一个灵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把上面的短文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下列问题。1.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 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 有关。
2.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后者着重记叙的是。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风筝》是。
3.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4.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风筝》。
《满天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