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冬月二十九 冬至 祭祖
冬月二十九 冬至 祭祖
冬至,在我的家乡叫“过冬”,是个需要祭祖的节日。
祭祖这个词在我的家乡话中又称“烧经”。打小起,我就常听到这个词,每年的清明、七月
十五、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它的旺季。到这个时候,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烧纸和米酒混合的味道,一闻到这种味道,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至今我也搞不懂“烧经”到底该怎样解释。于是我便单纯的想,大概就是“烧掉佛经”的意思吧。因为在家乡人眼里,佛经是让死去之人过上好日子的无上法宝。
从出门上学开始,像祭祖这样的事,便渐渐的在我的脑中淡化了,后来竟然发展到忘却的地步。直到今年的一个电话,提醒了我,电话那边传来父亲淡淡的一句:“回来过节吗?”我才突然记起还有祭祖这样的事情。
记得小的时候,像祭祀这样的大事,都是爷爷辈的人做的。在过节前的好多天,老人们便忙碌起来,买红纸地买红纸,折金箔地折金箔。红纸买来是用来做袋子的,金箔都折成了金元宝。用红纸做成的袋子里都塞了纸,这些纸包括冥钞和金箔做成元宝。每个袋子都必须塞得满满地,听爷爷说这袋子就像我们寄出的信封,里面的东西都要托土地爷送到死去的各个祖先的手里。
忙完这些,便是置买酒菜和水果。等什么都忙完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等,等远离家乡,出门工作的子女门回来,来一起进行这场仪式.也等已经远去的祖先,回来受用子孙们的这一点供奉。或许这等的意义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非同小可,因为每次等的时候,我总能看到爷爷目光中的那一点浑浊,现在每每回忆起来,总有一种隐隐的酸楚,如今,又轮到父亲了!仪式的过程有些复杂。先得点上香和蜡烛恭迎死去的祖先们回来享用已经做好的饭菜,当香点到一半的时候,证明祖先们已经享用完毕,便开始磕头。看着大人们装模作样地拜着所谓的祖先,不禁感到有一种无法名状的神秘令我肃然起敬。仪式的最后是点那红纸做成的袋子。小时侯似乎对火有着奇特地喜爱,因此也最乐意看点红纸袋子,温暖跳跃的火焰和腾空飞起的纸灰给这场神秘的仪式更添了神话色彩。爷爷还跟我讲过:“在这个世界消失的东西必然会在另一个世界又长了出来,因此这些在火焰中化为灰烬的东西已经实实在在的另一个世界出现了。而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也是那个世界消失的,彼此两个世界之间保持着平衡。”我不明白这些话,觉得太深,就是到今天也不明白。也许我得到他这个年纪才能知道他的话中的含义和感情。
爷爷已经去世六年了,但总觉得他做的这些事就在眼前。从前是爷爷恭迎他死去的父亲,今年才突然发现是两鬓已白的父亲在恭迎爷爷!我不知道像这样的仪式能传几代,能传多久。我把它想象得尽可能的远!可我总觉得在我这一辈,它会停止或者会永远消失。
也许各地祭祀祖先的方式和时间不同,但却都延续着这样一种仪式。如同基督教的洗礼,伊斯兰教的朝拜一样,我们的“祭祖”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味。
我不知道为何今年地祭祖给我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两鬓已白地父亲期盼的眼神,还是因为自己也希望有一天被人祭祀?
或者也许是我需要一种特殊的民族精神去支持我对这个民族的爱!
202_年12月于江苏
第二篇:冬至祭祖发言稿
弘扬连氏风范 再谱辉煌华章
-----在202_三秦连氏冬至祭祖大典上的发言
连 秀 峰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是公元202_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十二日,岁在乙未,节届冬至,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不平凡的日子。我们陕西省连氏宗亲的优秀子孙,三秦大地的忠孝后裔,汇集在“左跨伏嶺、右绕龙泉”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古城----北酥酪村,举行首届祭祖大典,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连氏宗族是中华民族的有机部分,中华连氏宗亲联谊会是中华连氏宗族的全国性民间团体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宗长的亲切关怀下,中华连氏总会及各省会会长的领导下,几年来不论是联谊、慈善、公益,还是祭祖、修祠、传承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陕西连氏宗亲联谊会今天正式成立,在三秦大地意义非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拼搏,将展示三秦连氏宗亲的风采和魅力。
北酥酪村是中华连氏在三秦大地上生息繁衍、蓬波发展、人才辈出、后继辉煌的一个小古城,小城的遗址显然可见,东城门的门洞仍然屹立在村口的正东,门洞上方“左跨伏嶺”的四个大字,潇洒大方而历历在目;西城门已拆毁,门洞上方“右绕龙泉”的四个大字,不复存在而甚感遗憾。“左跨伏嶺、右绕龙泉”这八个大字是北酥酪村历史上连氏家族兴旺发达、顶盛辉煌的见证,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是多么壮观:生意兴隆、车水马龙、人丁兴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北酥酪村的中华连氏还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的小古城。城内一分祠堂所属的即原第三生产队的30多户中,土改时就有一半是“地主”,其实他们个个都是生产能手、实干家、生意里手,就是现在的企业家,诸如连守德堂,还有四队的连成仙堂等等。连守德堂的连瑞奇是留学法国的医学博士,他和周恩来总理是来往密切的好朋友;连成仙堂的连友贤曾经是解放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曾任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伪县长;城南三队的十几户“地主”中,多一半在大力县、朝邑县都有生意字号,他们招财进宝而日进斗金。是他们慷慨解囊,为连氏一分祠堂、二分祠堂无私捐助,积德行善,我们连氏后裔是决对不会忘记他们的恩德的。我的父亲连志文生于1915年农历二月初十,202_年正好是他诞辰的100周年。在1952年春的镇反运动中,被说成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受到百般刁难和虐待,心里不服,跳井自尽,当时年仅38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我父一生真实的写照。我的父亲蒙冤受屈地走了,他死不瞑目。他是中华连氏后裔的姣姣者,他是连天知堂子孙的骄傲。
我年已七旬,如今家兴业就,事业有成。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为我父申请平反昭雪。为了总结一生从医生涯的成果,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医疗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特编辑出版了《连秀峰医学临床研究——初度七十》,并作为纪念我父诞辰100周年的献礼,殊有深意。今天在这个祭祖大典上,我特意把《连秀峰医学临床研究——初度七十》一书赠送给各位宗亲,请不吝赐教。
今天我们三秦连氏宗亲齐聚澄城,鞠躬礼拜,祭我先祖。陕西连氏宗亲联谊会今天在这里宣告成立,贵在付诸行动,我们要种好田,经好商,行好医,打好工;我们要精诚、团结、自信、友善、忠孝、仁爱,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向连氏祖宗行忠孝、献厚礼。
最后,我要告慰中华连氏列祖列宗之英灵,天宫长安!
时在公元二零一五年冬月十二日
十六世 连 秀 峰 于北酥酪村连天知堂书斋
第三篇:冬至祭祖惭愧
冬至祭祖的惭愧
在我的老家,冬至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和往年一样,冬至前夕,已故的父亲就出现在我的梦中,按家乡老人的说法,这是已故上人托梦给在世的子女,提醒冬至将临,别忘了也给他们扫墓祭祀。
周六就是冬至后三天的最后一天,我向老板请假获准后,于周五凌晨起床,匆匆赶往车站,乘车,途中转车。暮色降临的时候,辗转回到了阔别半年的老家。
次日一早,我瞒着笃信基督教的老母亲,带着铲锹、手拧着袋装的鞭炮和纸钱,偷偷沿着老家屋后的羊肠小路上山,以虔诚、缅怀的心,分别给已故的父亲及祖宗坟墓添土、燃鞭炮、烧纸钱、跪拜磕头。
扫墓祭祀毕,满身大汗的我,心里一下子宽慰了许多。
站在山头上鸟瞰,看到陆续上山的人也在和我一样,给故人坟墓添土、燃鞭炮、烧纸钱、跪拜磕头。我同时也发现,在散落各处的近百个土坟中间,已然新添了6个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豪华坟墓,其周围圈了数十米的开阔地,并用水泥构筑成四合院式的四方围墙,豪华坟墓前竖起高耸的墓碑,昭示着故人的身世显赫或其后人的身份特殊。这几个占地数十米的四合院式豪华坟墓,是那样的耀眼,一下子把包括我父亲在内的数百个土坟贬低了下去。豪华坟墓的富贵和土坟的寒酸,在此彰显。触景生情,我刚刚宽慰的心陡然暗淡了,一种对不起父亲及祖宗的愧疚和惭愧让我很是失落。
也许是羡慕,抑或是嫉妒,我不由得走过去瞧这些豪华坟墓的墓碑,也许多年不在家乡,从碑文上看不出什么端倪。听上山扫墓的乡亲介绍,这些豪华坟墓,有2个是当地富翁家的,有3个是县镇村干部家的,另有1个是在国企当干部家的。乡亲说,这些豪华坟墓,光材料费、人工费,少则耗费2万多元,多则耗费4万多元。
乡亲说,冬至前三天,山脚下停靠了好几辆漂亮的轿车,豪华坟墓的后人举家来这祭祖。这些豪华坟墓的后人有出息了,拥有了财富或权势,就有本事给先人做豪华的坟墓,让先人在阴间住上别墅,先人就有条件、有资本保佑后人在升官发财的道路上更顺坦。为先人营造豪华的坟墓,阳间阴间的脸上都增光,这是光宗耀祖啊。
在返回上班的途中,司机跟我聊起了冬至扫墓的趣事,说前天一位后生在小蜀山给已故的官爸爸扫墓烧纸钱的同时,还烧了纸扎的二奶,据说该纸扎二奶的造型,是模仿父亲在世当权时期与之长期相好的二奶面相和形体,以便父亲在阴间延续人间的快乐。可见,这位官二代对其父亲真够孝顺到家了。
大巴在国道上摇摇晃晃地行驶,沿途映入我眼帘的,既有建筑在青山绿水中间的豪华别墅,也有散居在田野山地中村民们的土墙草屋。
看来,无论是阳间还是阴间,都存在着贫富悬殊的巨大反差啊!给先人建筑豪华的别墅、送上二奶,是当今有钱有势人家光宗耀祖的与时俱进,而广大的贫民,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传统,给已故的先人堆上厚土,为其遮风挡雨,让土坟长出茅草,为其避寒防冻。
但愿我的父亲和祖宗们,能安心于土坟中的平淡生活,满足于土墙草屋的冬暖夏凉。
但愿在不远的将来,我能为父亲和祖宗们,造有像样的居所,缩短阴间的贫富差距,建立阴间社会的和谐。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
古语云“冬至一阳升,地下水泉勤。开始数三九,天气日渐冷。”冬至是大家祭祖上坟的日子,杭州人一般将冬至的前三天和后三天作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冬至节过了106天就是清明,一般就在阳历4月5日。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征,这个日子适于安身静体。又有唐朝诗人白居易咏“冬至”诗--“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之句。难免让人对冬至这一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节气增添了几分惆怅的情丝和肃敬的气息。为何?阳日最短,阴夜最长,方为冬至,这个夜晚最长的日记最适合于先去的故人,最适合来祭奠先人。中国所谓的正为阳,反为阴;日为阳,夜为阴;生为阳,死为阴;其实颇有道理。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所以称之为“冬至”。冬节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也是我国一
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称其“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而在我国民间,则更有“冬节大于年”的说法。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由来已久。
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便作为岁首。秦朝沿其制,冬至亦称过小年。到汉代后,冬至才改为冬节,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官场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当时冬至已和夏至、上元节、上已节、社祭等成为较隆重的节日。当时节令很少,冬至自然更加隆重,有吃馄饨、吃汤圆、吃红豆稀饭等习俗。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到了宋朝,冬至最受重视,北宋时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后来历法有了改变,不再以冬至为岁首,但仍称“冬至”为“亚岁”。然而老百姓习惯做“冬至”节的习俗却没有因此而改变。由上可见,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此外,也与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观念有关,如蔡邕《独断》中的解释:“冬至,阳气生,君道长,故贺。”
第四篇:冬月过往
冬月过往
伸手捧起一缕寒澈的月光雨,沁透千扇清风的悠然,是谁的凝魂枯树,闪亮一眸灵动的冰露,寄情于我的旅程?门前纵使没有湖光山色和七月流韵,一点白色也足以慰藉我冬夜看月的雅意。月栖在枯枝上,轻捻一指静念的平仄,如若,念在梦枕,那么,有谁,共赴一场,期盼春来化雨万河共舞清阶的绿荫!
冬夜,当冬夜降临,风像换了艘船,留下的只有严寒。守候着冬天的夜色,似乎忘却了严寒,竟也成了习惯。一丝丝的倦意在冬夜的严寒里被驱散,今夜的月光似溪水敲石的潺潺,渡过空碧山峦,在昼,在夜,在四季,缭绕一怀青苔回答的感官。坐落一脉古典的风情。对月在星河两岸对弈,繁星似子,摘一粒的小小幻想,拈一瓣心香静心与月决出胜负。一方自然,一袭恬淡,一腕清新,一枝轻毫,忽然一阵车笛声,我记起我还在喧闹中;抬头,街上全是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形形色色的“粽子”——行人,那些都是我的匆匆过客、我记忆里的一抹抹倩影,来来回回的穿梭,送走了一批旧人,又迎来了一批新人,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就好比人生,已记不清有多少人曾在我的生命里出现过,他们就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我就是坐在列车上欣赏风景的人,列车不断的向前,过眼他们已不知散落在何处。有人说。这或许就是生命中的过客。我无奈的笑了笑。一抹微笑,难掩千般落寞,记起的太多,想说的也太多,路过的人,没能遗忘,毕竟,那些年是我和那些人一起走过。来来回回在我的记忆里,只是,如今,他们是我触不到的月光。总是在回忆,在怀念,那些过往的人儿,那些年里属于我们的碎片,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变迁,那么我还在追求什么呢?是逝水流年里的遗忘吗?还是那些明媚的忧伤?不要管那么多,做好我们自己的我,人生只有自己不是你的过客。浮华喧杂,亦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在这街上我也有刚刚的月下安宁自得,千帆过尽之后,流年往事已成殇,夜色一如既往的沉静,夜深人入眠,恰逢是个好时机,我继续寻找一份宁静,让心归于平静。恰好又是这月下。
在冬的月夜里,我怀想春暖花开,那是是一年中人们感觉最为灿烂的日子,洋溢着大地回春时的渴望,充满着对久违了的明媚阳光的憧憬,显示着播种希望耕耘未来的激动。不要问,我在梦的何端。清风曦月,随手落下的,纵横的笔锋,已经汹涌为笺上淋漓的横竖撇捺,只有懂得,才可以融琴抚歌,写出对月的篇章。
第五篇:北京 胡同 冬月
冬月 胡同
那些古旧的画面,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究竟要摆出怎样一种调调?它的故事又如何吸引着怎样的一群人?当阳光穿过那些胡同刺向我的眼,仿佛,我也融进这画面……
冬月 胡同
顺着这条街走
潮流店的招牌 M.A.O.Live House最有无敌的本地气质。它所处的
鼓楼一带是老北京胡同文化与街头小年轻文化混搭的产物。M.A.O最有特色的是经常举 办一些看似极其诡异外加恶搞的派对.鼓楼东大街上有很多琴行,这是其中一家。
很潮的一家咖啡馆
南锣鼓巷,酒吧一条街
田记奶酪,是文宇的老板开的,我还没去过文宇,所以不知道文宇的味儿怎么样,但是比三元梅园的好吃,还便宜
田记里的老照片,后面的是白塔
大门里是地道的京味儿
老北京泥人,这是龙的九个儿子,还有兔爷儿十二生肖福娃……
屋顶
这就是鼓楼,后面的是钟楼,是老北京八大怪事(也有说十大怪事的)一发生地点,就是铸钟娘娘找鞋的那个故事。
“要想吃炒肝,鼓楼一转弯儿”一家北京的老店,很正宗,尤其是炒肝就包子,出了名的,每次去鼓楼那边,我都要上他家坐坐。
卤煮火烧,豆汁儿焦圈,炒肝就包子,炸灌肠,炸咯吱,都是姚记的。炸灌肠据说隆福寺街的年丰最正宗,还有门丁肉饼,不过去的时候赶上隆福寺街拆迁,店不知道搬哪儿了。
一进烟袋斜街的一个咖啡馆,挺有意思的,不过i现在好像关门了,成了吉野家的厨房了。
傍晚,华灯初上,烟袋斜街上开始热闹了起来……
荷花市场,夏季荷花开放,很漂亮,一般岸边都被咖啡馆占据,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赏荷。沿着往里走,有很多买荷花和莲子的小贩。新鲜的莲子,很好吃。
什刹海
历史
这就是传说中的“王府井”
王府井墙上的一些画,老北京人的涂鸦。
或真或假的小玩意,和这个城市一样古老
王府井的教堂,记得一年圣诞节到这里玩,还划破了我一件衣服。那叫个人多啊
新建的前门、上苑艺术家村,我原来就在这里,那些日子,是我今生最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