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第一篇:《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论文格式:

1)文章题目(华文中宋,三号,加粗,居中); 2)[摘要]、[关键词](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3)作者简介,注明姓名、学校、学院及专业、联系方式(含电子邮件地址)(宋体,五号); 4)正文(宋体,五号,1.5倍行距); 5)正文内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号一、二、…仿宋-GB2312,小四号,加粗)二级标题(标题号

(一)(二)…黑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标题号1、2、…宋体,5号)

6)注释(脚注,宋体,小五号。编号格式:①②……,每页重新编号),详见《外交评论》注释体例。

《外交评论》注释体例(试行)

一、总 则

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为中文释出。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二、中文文献

(一)一般著作

1.专著。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编著、译著基本一致。例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1页。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95页。2.编著。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例如: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_年,第48-49页。

3.译著。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例如: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2页。[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_年,“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例如: 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_年,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2_年,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第49页。

(二)单篇文章 1.文集中的文章

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及版次,页码。例如:

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载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_年,第278页。

2.报刊文章

刘汉俊:《一个民族的征帆——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人民日报》,202_年7月11日,第10版。

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欧洲》,202_年第3期,第16页。3.会议论文

余谋昌:《公正与补偿:环境伦理与环境政治的结合点》,“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202_年6月17-19日,第9页。

4.学位论文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博士论文,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9年4月,第55页。

(三)其他

如引用资料来自政府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辑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例如: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中国与八国财长就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对话》,新华社莫斯科202_年2月12日电。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档案第86、91号,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1、144页。

三、外文文献

这一部分的说明和举例以英文文献为准。其他外文如法文、德文、日文、俄文等文献的释出,依照相应文献释出的通约惯例执行。

(一)著作

其引文之注释类项标注为:著者,文献名(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著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例如: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1.如为编著,则编者姓名后加“ed.”(编者为一人)或“eds.”(编者为二人以上)。例如: Stephen D.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S.M.Lipset and S.Rokkan, eds., Party System and Voter Alignments: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pp.7-8.如著作者为三人以上,第一责任者姓名之后可省略为“et al.”(意即and others)。例如: Judith L.Goldstein et al., Legal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202_, p.156.(二)文章

1.文集中的文章。其注释的各个类项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文集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例如: Philip Norto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Office but not in Power‟”, in Anthony King et al., New Labour Triumphs: Britain at the Polls,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8, pp.75-76.2.刊物上的文章,则标注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刊物名称(斜体),刊物出版卷次、期号及年份,页码。例如:

Ole Wæver,“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etical Promises Unfulfilled?”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27, No.1, 1992, p.98.3.报纸上的文章,标注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报纸名称(斜体)及具体出版日期即可,如能注明版面则更好。例如:

David E.Sanger, “U.S.and Seoul Try to Ease Rift on Talks with the North”, New York Times, June 11, 202_.3 4.会议论文

David Kerr, “Reconstructing Eurasian Security: Norm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security Concepts of Europe, Russia, 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The Case in Europe and Asi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April 8-9, 202_.5.学位论文

Henry Kissinger, 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 Ph.D.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54, p.7.(三)其他

如引用政府或国际组织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辑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例如:

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eign Aid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202_, p.1.NSC162, “Review of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September 30, 1953, in Paul Kesaris, ed.,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Microfilm),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0, reel 3.四、重复引用和转引

(一)重复引用

在同一篇文章中,如重复引用同一文献,则其注释方式如下: 1.连续引用。中文文献,标注为:同上(书),第╳页;外文文献,则标注为:Ibid., p.×.。(Ibid.即出处同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6页。

同上书,第189页。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63.Ibid., pp.73-75.2.非连续引用。不论中外文,皆只需注明著作者、文献名和页码。例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65页。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18.(二)转引 1.中文文献

先将转引文献按上述注释方式释出,以句号结束。再以“转引自”把载有转引文献的来源文献按相应方式释出。例如:

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73页。转引自陈乐民:《陈乐民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第205页。Stephen M.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43-44.转引自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年,第297-298页。

2.外文文献

Stanly A.Ericks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Trend Affecting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8, No.2, 202_, p.43, quoted 4 from Michael Wesley, “It‟s Time to Scrap the NP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9, No.3, September 202_, p.292.五、互联网资料

本刊主张尽可能使用纸媒文献。

如实有必要,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料,标注时著作者、文献名称等类项同上述相应体例,同时注明详细的互联网网址和登录的具体时间。例如:

《天使在这里起舞——中国援外医疗队纪实》,新华网,202_年10月14日,news.xinhuanet.com/world/202_-10/14/content_5203028.htm,202_年11月30日登录。

Peter Wilson, “The English School and the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Law: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British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December 15-17, 202_, http://www.leeds.ac.uk/polis/englishschool/wilson03.doc, 202_-03-27.《外交评论》编辑部

202_年4月

第二篇:注释格式、体例

注释体例

(一)中文注释

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次序为:作(编)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用同一中文文献时,则仅标注作(编)者、文献名、页码即可。互联网资料应注明作者、文献名、首次发表时间,提供的网址应完整,如果属于动态链接,则注明网站名称即可。 1.专著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张字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2.编著

张蕴岭、周小兵主编:《东亚合作的进程与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2_年版,第15~17页。

[美国]威廉·沃尔福思:《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载[美国]约翰·伊肯伯尔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第99~117页。 3.期刊杂志

张蕴岭:《推动构建和谐亚太地区的意义》,载《当代亚太》202_年第1期,第3页。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1期,第50~78页。 4.报纸

《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载《中国青年报》202_年5月12日。

王如君:《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载《人民日报》202_年1月18日。 5.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 6.会议论文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2_年6月5日~16日,第2页。 7.学位论文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2_年1月,第39页。 8.互联网文献

《泰国选委会公布大选计票结果》,新华网,202_年12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 9.转引文献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二)英文注释

基本规范同于中文注释。此外,作(编)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作者为两人,之间用and 连接,两人以上的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斜体标注et al.;编者后加ed.,两人以上的加eds.;论文和文章用引号标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期刊名称和书名使用斜体标注;页码的单页标注p.,多页标注pp.。 1.专著 Kenneth N.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81.

Hans J.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A.Knopf Inc., 1985, pp.389-392.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7, pp.45-46.

Ole R.Holsti, “The ‘Operational Code’ as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belief systems”,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77, grant No.SCO 7514368. 2.编著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Rosenau, eds.,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225-227. 3.译著

Homer, The Odyssey, trans.Robert Fagles, Viking, 1996, p.22.

4.论文

Robert Levaold, “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Breslauer and Philip E.Tetlock, eds.,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Westview Press, 1991, p.27.

Stephen Van Evera, “Primed for Peace: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3, 1990/1991, p.23.

Nayan Chanda, “Fear of Dragon”, Far Eastern Economics Review, April 13, 1995, pp.24-28.

5.报纸

Rick Atkinson and Gary Lee, “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8, 1990.

6.政府出版物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conomic Statistic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p.74.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Rostow)to President Johnson”, November 30, 1966, FRUS, 1964-68, Vol.II, Vietnam 1966, document No.319.7.会议论文

Albina Tretyakava, “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irlie House, Virginia, April 19-22, 1990.

8.学位论文

Steven Flank, Reconstructing Rockets: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 Indian and Israel, Ph.D.dissertation, MIT, 1993.

9.互联网文献 Astrid Forland, “Norway's Nuclear Odysse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4, Winter 1997.http://cns.miis.edu/npr/forland.htm

10.转引文献

F.G.Bailey, ed., Gifts and Poisons: The Politics of Reputation, Basil Blackwell, 1971, p.4, quote from Paul Ian Midford,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Reputation: Japanese and Russian Grand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Dissertation, UMI, No.9998195, 202_, p.14.(三)非英文的外文文献

凡此类文献,请翻译为中文,并参照中文文献注释规范注释,并请在作(编)者姓名前标注国籍,并在出版单位前标注所在国家。

[日本] 明智慧:《日本文化导论》,[日本] 文斐阁1998年版,第23页。



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启事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评价的发展,本刊决定从202_年第1期开始,对来稿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本刊所试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基本含义是:对于绝大部分来稿,如果能够通过本刊编辑部的初审,将进一步交给本刊聘请的审稿人进行审读。本刊聘请的审稿人均为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研究前沿的中青年学者。审稿人将不会被告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得到审稿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将有助于审稿人对论文做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本刊所试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基本程序是:

(1)初审:当我们收到来稿之后,将在一个月之内的时间完成初审。如果在一个月之内没有收到通知,作者就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2)审稿人审读论文并填写审稿意见书:审稿意见书主要供编辑部参考,编辑部根据审稿人对论文的基本评价(基本可以采用、修改后可以采用和不宜采用三类)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修改程序,对第二类稿件将向作者提供审稿人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

(3)作者修改论文:作者阅读审稿报告并参照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作者应在2个月之内完成论文的修改,之后,填写答辩书并和论文的改定稿一同寄回编辑部。如果没有按期交回论文的修改稿,将意味着自动放弃在我刊发表论文。

(4)编辑部对修改后的论文做出复审,决定是否采用。

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将给审稿人和作者分别寄上相关信件,其中会对如何审稿和如何修改论文做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本刊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有关情况,请访问本刊的网站http://www.feisuxs,或将打印稿邮寄至“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当代亚太》编辑部收”,邮编100007。来稿请勿寄给个人。

6.未尽事宜,请登陆我们的网站http://www.feisuxs查询。

第三篇: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注释采脚注每页重新编号的方式,序号采用①,①

例如

一、注释体例

(一)中文注释范例(参照《法学研究》的注释体

例)

1.著作类(含港澳台著作)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第20页。梅仲协:《国际私法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8页。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9页。

2.论文类 徐鹏:《外国法解释模式研究〉》,《法学研究》202_年第1期。

3.报纸类 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第1版。

4.编著类

杨润时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_年版,第50—56页。

5.译著类

【英】艾伦·雷德芬、马丁·亨特:《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林一飞、宋连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第10—15页。

6.文集类(论文集析出文献的注释体例)季卫东:《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从中国法制化的矛盾情景谈起》,载强世功编:《调解、法 ① 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2_年版,第1页。

7.网络文献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全文及主要问题汇报》,http://.(202_/9/8)(来自于网络的文献一般应为资料性的,而不应是发表于网络上的论文,因其随意性而不宜作为论据加以引用。)8.转引文献

Neil Kaplan, Hong Kong Arbitr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Butterworths, 1991, p 223.转引自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2_年版,第47页。

(一般尽量不使用这种转引的方式,最好找到原始文献,以免以讹传讹。)

(二)英文注释范例

1.著作类

Pieter Sanders, The Work of UNCITRAL on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2_, pp.8-10.2.论文类

Luis Miguel Dlaz, Mediation Furthers the Denv.J.Int’L L.& Pol’Y, vol.30, No.1, 202_, p 8.(通常期刊上的文章名用斜体表示,以区别于所载期刊名,而著作名则不需要。引文文献页码标注建议使用at,以免根据不同情况使用P或PP引起的混乱。)

二、参考文献体例 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Cooperation to Solve Disputes in the NAFTA Free Trade Area, 参考文献的体例与注释的惟一区别是不需要标注页码,其他则与前述注释范例完全相同。

第四篇: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

2.连续注码。

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

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2.论文类

〔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5.报纸类

〔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

9.外文类

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第五篇: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推荐)

《法学研究》英文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英文注释从其注释习惯。其他文种注释从该文种注释习惯,亦可参照英文注释。

2.外文原注释中的评论性或说明性文字应译为中文。

3.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多个作者的,在最后两位作者之间用“and”或“&”连接;作者为三人以上,也可只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et al.”(意即and others)标注。

4.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著作或文章名的首字母及实体词的首字母须大写。

5.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6.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quoted from”。

7.页码用“p.”(单页)或“pp.”(多页)标注;段落用“para.”(单段)或“paras.”(多段)标注;卷次用“Vol.”标注;版次用“ed.”标注。

8.原则上不可引用互联网资料。如确有必要,须注明详细的网址并括注登陆时间。

(二)注释例

1.著作

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次(如有),版次(如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1〕F.H.Lawwon & B.S.Markesinis, Tortious Liability for Unintentional Harm in Common Law and the Civil Law, Vol.Ⅰ,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06.〔2〕William L.Prosser,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orts, 4th ed., 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pp.244-246.编著在编者姓名后加“(ed.)”(一人)或“(eds.)”(多人)。

〔4〕Joel Feinberg & Hyman C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26.译著在文献名后注明译者。

〔5〕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Man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258.2.论文

文集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6〕Robert E.Keeton, The Basic Rule of Legal Cause in Negligence Cases, in Joel Feinberg & Hyman Gross(eds.), Philosophy of Law, California: Dicke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350.期刊文章注明:作者,文献名(斜体),卷号 期刊简写 页码(年份)。〔7〕Richard Wright, Causation in Tort Law, 73 Calif.L.Rev.1735(1985).报纸文章注明:作者(不署名文章无此项),文献名(斜体),报纸名称(斜体),出版日期。可注明版别。

〔8〕Clayton Jones, 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 i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6, 1992, p.4.3.判例

注明:判例名,卷号 判例集名称 页码(年份)。可注明多个判例集出处,用逗号分开;可在圆括号中注明法院。

〔9〕Vincent v.Lake Erie Transp.Co., 109 Minn.456, 124 N.W.221(1910).4.辞书

注明:辞书名 页码(版次和出版时间)。

〔11〕Black’s Law Dictionary 402(8th ed.202_).5.制定法、法律重述、统一法

注明:名称 条款序号(时间)。

〔12〕U.S.Const.art.1, sec.7, cl.3.〔13〕Restatement(Second)of Torts sec.402A(1978).〔14〕U.C.C.sec.2-203(1990).6.国际组织报告

注明:报告题目(斜体),文件发布机构及编号,发布日期,页码或段落。〔15〕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 Oct.11, 1993, para.3.1.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