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实用8篇)

2024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实用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一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书中作者提到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并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相反,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建立优越感便能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类书籍在教会大家不断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二

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一些自卑心理也能被我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比如,我可以成为父亲的赡养费。比如昨天我努力超越自己。比如,因为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我更加珍惜生命。例如,当我看到我的身体有缺陷的生活。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卑感有正确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克服。每一次找到自卑的根源,都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意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会首先把让你感到自卑的人或事作为你的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和蜕变的过程中,你将不可避免地经历无限的痛苦和煎熬,就像世界上最长寿的鸟——鹰。它一生可以活到七十岁。老鹰活到四十岁,爪子开始老化,不能再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羽毛长得又厚又厚。它必须做出艰难但重要的.决定!

在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的漫长修炼之后。如果雄鹰不蜕变,只是一味地自卑,不超越自己,不超越自卑,就没有秃鹰那样的三十年!鸟能这样,伟大的人类更应该勇敢一点!“人生如激流,没有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澜!”只有通过蜕变,才能展现更好的自己。

你可以有自卑,但你必须有超越自卑!能克服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三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四

阿德勒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同时也是弗洛伊德的学术敌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小时候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童年的影响非常大,长大之后很难改变。

而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改变命运。阿德勒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逆袭。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垫底,运动能力也很差,后来努力学习,从倒数变成尖子生,后来读了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阿德勒认为,在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自卑感。自卑感并不是某些人的特质,而是人人都有。自卑并不一定只表现为懦弱、胆小、畏首畏尾,有很多时候会表现为自负。很强势的人,并不是自信,而是自卑,甚至更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进步的动力,因为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

他说,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环境中,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都不会满足,都会希望超越自我。在心理的底层,这是自卑感和优越感在联合驱动着。自卑感是一种推力,优越感是一种拉力。一个人想追求什么优越感,就是他想实现的目标,与自卑感直接相关。

所以,在阿德勒的定义里,自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希望变得更好。正常的自卑感是一种前进的驱动力,但实际中很容易跑偏。阿德勒把这种情况称为"自卑情结",即当一个人无法解决所面对的难题,可能就会从错误的地方寻求优越感。

例如一个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可能会出现青春期叛逆,甚至可能出现自闭、犯罪等等。

怎样改变不恰当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阿德勒说,真正束缚人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改变想法,摆脱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你需要做的是校准自己的目标,一切行动都瞄准这个目标。目标激发你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五

阿德勒观点——。

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直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与唯心和唯物主义观点不同的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身心的动态关系。认为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人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应该将二者视为整体,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

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精髓则在于通过预知来指导行动的方向。精神设定目标,依靠身体完成。精神主导身体,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

2024年1月,我在决定健身以提高自己持续走低的免疫力之后,一直坚持每周去健身馆不低于三次:瑜伽、走步、部位练习。在精神的指引下,我的身体通过运动找到了愉悦的感觉,免疫力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身材也有了较大改善。

身体状况的好转,反过来又带来了精神上的更大愉悦,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重拾写作。2024年4月5日,开始做公众号。虽然文笔不好、感悟不深不透,但总算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坚持到了现在。

今天想来,竟然糊里糊涂地实践了师北宸写作训练营写作业的观点:先完成,再完美。

一点一滴,一步一步,相信自己的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阿德勒观点——。

人尤其擅长活动,精神的目标性也越来越明确。由生至死,肉体与精神都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深含精神的意义。精神之谬误将导致行动之歧途。

关于“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深含精神的含义”这个观点,我最近深有感触。

前天下午开始身体感觉不舒服:低烧、浑身无力,肌肉疼痛。当时感觉自己上午下乡着凉了,因为这两天气温实在是低(白天零下十三四度)。

昨天,不得不请假休息。躺在床上,仔细考虑自己到底怎么了。突然觉悟:身体不适是因为最近我焦虑了。

我想在很好完成工作之后,希望自己在业余时间完善写作训练营自己感觉没有写好的作业,我想参考助教的点评迭代每一篇作业,我想兑现自己的承诺给北宸老师写一封信,我想尽快看完同学们的优秀作业、汲取其中的营养,我想把听过、看过的金句全部写在手账里面......

可是,可是我似乎什么都没做,挫败感强烈袭击过来。

**拖延症已到晚期:拖来拖去、磨磨蹭蹭,最后什么都没做。

**思绪和做事混乱:做第一件事的同时,又惦记着第二件事,脑子里还装着第三件事,结果哪件事都没做好。

**自己根本不具备优秀的心智:屏蔽不了周围反对的声音,做不到排除干扰,业余时间大多被杂事包围,掉落进俗套,挣脱不出去,没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

以上种种,似乎哪一件事我都无能为力,导致了焦虑。过度焦虑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疾病就来缠身了。

意识到这一点,我立刻调整心态。利用假期补足睡眠,然后,把自己焦虑的事情排序,一件一件地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实践训练营另一个观点:慢慢来,比较快。

现在回到《自卑与超越》里的观点——。

如果,精神之谬误将导致行动之歧途。

那么,精神之公理将引领行动之正道。

活学,活用。

如此,正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六

算是暑假正经读完的一本非虚构作品吧,内容不错,对我有所启发,但这个中文书名起的挺有误导性的,导致一开始看书的时候与自己预期不符,所以搁置了蛮长一段时间再来看的,英文名whatlifeshouldmeantoyou的确更为贴切一点,不过全书核心更多关注于合作,爱情婚姻是合作,家庭,职业都离不开合作,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合作能力,这几点我都挺认同的。

这个暑假因为疫情在家宅着,计划着想要做很多学很多,然而每天总是看着小说逛着b站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虚度的同时也总是在心中谴责自己的不自律和懒惰,看了书中对于懒惰的分析一瞬间有点醍醐灌顶,孩子懒惰的成因是由于过高的野心和畏惧失败的懦弱心理,失败的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将不努力当作自己失败的借口,哎这不就是我的心理么!希望接下来返校前的半个月能够好好珍惜时间,起码能够做成一件事也好!

也因此无法学会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孩子长大以后又把错误的观念继续灌输给下一代,如果不想办法改变性别歧视的现状,只能是一轮轮的恶性循环。

还有挺多收获的,但都没能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等最近有空了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吧,虽然是八十余年前的书,但很多观点放到现在依旧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

ps:尽管作者强调了很多次儿童时期记忆的重要性,越早越深刻,就越能体现个人所被隐藏的生活样式和人格特点,但我真的对于自己儿时的记忆几乎一片空白,平时也不怎么做梦,了解自己的途径更加少了,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都是什么,想想也挺可悲的...以后争取再多找点心理学的书籍阅读,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个挺困难的过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七

本书里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科学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景,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以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便无路可走了。”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人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只有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勇气和胆量,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

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有时候,你的领导,父母,老师说你没有别人好,没有别人有能力,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人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对于爱情,真本书也分析的很有道理。只有两人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还重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让给对方的爱大于对自己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本书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奉献精神,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只想从恋爱的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忽略的对方的感受。那么时间长了,对方会放弃对你的爱,因为他无法从你那里得到他所需要的爱。爱情是奉献的。爱一个人就要相互包容理解,努力做成你们各自想要的样子,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为一个人去改变未必是件痛苦的事,只要不是世界观的问题,人们性格都是有差异的,只有相互改变一点,互相努力满足对方,这样双方都会觉得幸福感。

人生三大问题,即“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对于有问题的儿童,我们应该找出他们的主要兴趣,给他们以整体性的鼓励。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的进步和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努力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训练,以使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生活时,不至于在分工制度中无法占有一席之地。人类最古老的努力之一,足其和同类缔结友谊,人类的进步总是意味着更高程度的合作,无论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充满了人的互相合作和吸引。

说实话,真本书我只读了一遍,所以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没了解透彻。真的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努力从自卑中走出来,让我知道了改变的方向,下一步就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改变自己。我要从自卑中走出来并且要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卑与超越》是一部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籍,作者是[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自卑与......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八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

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

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