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www.feisuxs 中华养心网 202_-6-30 9:03:20
胸痛中心的建立
胸痛是常见急症,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常不与疼痛程度平行,故应力求早期明确诊断。为此组建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培养专科医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胸痛专科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快速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床旁心肌生化标记物测定等,及时准确诊断各种胸痛,或将其筛拣后进行危险分层—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处理。
实际工作中,通常可将患者胸痛分为心原性和非心原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诊断为ST抬高心肌梗死者,应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通过静脉溶栓、冠脉介入或快速小剂量溶栓加即刻冠脉介入等方法,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确诊为非ST段抬高ACS患者,抗栓不溶栓,并对高危患者实施早期介入干预措施。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心原性胸痛中又一常见而严重类型,由于高血压病发病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非常之低,从而使AAD发病率明显上升。AAD发生后,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48小时的病死率高达50%。非心原性胸痛中较常见而严重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症(PTE),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该病的拣出率大为提高,预后明显改善。
总之,胸痛中心的建立,乃事在必性。当前全国已有少数大医院组建了CPC,在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痛中心简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拥有1700余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承担着十分繁重的日常急诊急救任务,年急诊量近十万人次。山东乃人口大省,各种急性和危重病人较多,其中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其病因繁多,临床预后意义相差甚大,及时正确的诊断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为了适应临床需要,宣传和普及急性胸痛的医疗常识,缩短发病至就诊时间,提高急诊急救的水平。在张运院士的指导下,我院于202_.10在全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咨询热线”,0531-82169595,电话24小时开通,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该中心对接诊的急性胸痛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心电图检查、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等,及时筛检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缺血性疾病,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危险分层,而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症状,除常见病因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大家逐步认识的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且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可以显著改善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使得冠心病或
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急性胸痛的主要病因。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迅速准确地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
在张运院士的领导下,我院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当前该项治疗已作为急性心梗常规工作,介入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真正实现生命的绿色通道,深受患者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胸痛中心的常年顾问和名誉主任是张运院士。该中心主任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陈玉国主任兼任。陈玉国主任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建了急性胸痛中心,开办了急诊病房。急性胸痛中心成立四年多来,诊治了大批的急性胸痛患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挽救濒死的心肌,无论采用何种再灌注方法,获益均呈时间依赖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尽快开通IRA需要多方面的联合努力。随着人们对无复流(no reflow)、心电图ST段回落等的深入认识,心肌水平再灌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目前,IRA的开通要达到(1)早期、充分、持续恢复IRA的前向血流;(2)充分心肌微循环血流(心肌水平再灌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MI再灌注治疗研究的深入,溶栓、介入、小剂量溶栓加介入、各种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器械的应用(如远端保护装置),使AMI再灌注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AMI再灌注治疗策略——溶栓?PCI术?还是院前溶栓+入院PCI术?还是入院常规溶栓后PCI?
溶栓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主要方法。两种方法均明显改善AMI患者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
溶栓优点:快速、经济、简单易行。不足:再灌注不够充分,再梗塞率高,有一定脑出血的危险,部分患者存在禁忌证,无法接受溶栓治疗。
直接PCI优点:开通率高,且充分再通者(即TIMI3级)达80%以上,再闭塞率低以及几乎无脑出血等。不足:治疗时间延迟,对设备和技术人员要求高,以及价格较贵等,因而降低了这种方法的时效性。此外,直接PCI中IRA无复流现象降低了这种方法的获益。
AMI的再灌注治疗中,1997年Weaver等对10个临床随机试验(1985~1996年)进行荟萃分析,显示直接PCI优于溶栓,显著减少了死亡、再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202_年Keeley等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的临床随机试验(1996~202_年)的荟萃分析再次肯定了这一结论。
二、溶栓治疗的几个问题
(一)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演变
50~60年代一般药物治疗,病死率30%,70年代CCU建立,病死率15%,80年代溶栓治疗,病死率10%,90年代冠脉内介入治疗,病死率5%。
(二)溶栓治疗并发症及其局限性
开通率有限,溶栓后留有严重的残余狭窄,出血并发症,再闭塞率高,溶栓治疗的适应证较为局限,溶栓药物的效力越强,出血的危险性也增加。
(三)如何减少不良事件?
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选择性溶栓药物:rt-PA、TNK-tPA,根据患者个体选择合适溶栓方案和剂量,使用合适的辅助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
(四)静脉溶栓治疗中几个争论问题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药物的选择,溶栓试验的终点,年龄,联合用药。
三、直接冠脉内介入治疗(Primary PCI)
直接PCI指不经溶栓而直接行血管成形术,必要时冠脉支架。优点:①使IRA获得更高开通率和开放程度;②改善心原性休克预后,辅助IABP使病死率下降50%;③改善溶栓禁忌证及高危患者(如年龄>70岁、既往MI史、广泛前壁心梗、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及Killip>Ⅱ级)预后;④出血性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较溶栓显著降低。
四、溶栓后PCI---立即PCI,补救性PCI,延迟PCI,易化PCI
(一)立即PCI
指溶栓成功后数小时内行PCI。早期研究并不支持立即PCI,在202_年使用全量溶栓剂后立即PCI被ACC/AHA列为Ⅲ类适应证,不宜采用。但随着支架置入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近年来的试验结果有了很大变化。研究提示,溶栓90分钟后血管开通的患者行立即PCI有改善长期预后的趋势。基于现有资料,对溶栓成功患者不推荐常规行PCI。但是,①对于那些出现进行性心肌缺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建议行冠脉造影。②当冠脉狭窄(>75%)和血流(TIMI≤2级)时,应行PCI。对所有的患者应当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如有条件应给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二)补救性PCI
指溶栓失败后存在持续或再发心肌缺血的患者立即行PCI。补救性PCI优于保守治疗已成定论。RESCUE试验是第一个专门评价补救性PCI和保守治疗的随机试验,151例溶栓失败AMI患者被随机分为补救性PCI组和保守
组,结果显示,补救性PCI操作成功率92%,补救性PCI组30天死亡和严重充血性心衰少(P=0.05)。
(三)延迟PCI
指AMI溶栓后7~10天行PCI。意义:①了解冠脉病变情况(IRA或非IRA),并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行冠脉血运重建术;②PCI术后可加速梗死区愈合,进而减少心室重构,降低心衰、心律失常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③IRA开通可以减少以后冠脉旁路移植术50%。.溶栓成功后无症状患者延迟PCI
现有资料并不支持对溶栓后无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无症状患者常规PCI。但是,由于现有资料的局限性及溶栓后较高的后期血管再闭塞发生率(25%~30%),建议以下患者PCI:①既往心梗病史;②左室功能降低;③多支血管病变;④供应中等或大面积心肌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⑤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或压力阶差测定显示有显著生理意义的病变。
2.溶栓失败后无症状患者延迟PCI
目前的资料有限,无法给出明确的建议。如果梗死相关血管供应大面积的心肌和(或)有存活心肌的证据(存在分支血管、心室壁尚能活动、相关导联仍有R波,PET发现存活心肌等),对于该类患者应行延迟PCI。
3.梗死后心肌缺血患者延迟PCI
DANAMI研究入选了1008例AMI溶栓后出现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血运重建组(PCI或CABG)和药物组。血运重建组24个月再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均显著降低。因此,学者们建议梗死后心肌缺血患者(自发的或运动诱发的)应当行冠脉造影,如果冠脉病变合适,应行血运重建治疗。
(四)易化PCI
一种可能提高再灌注效果的有前途的策略。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溶栓快速、经济、简单易行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再灌注不够充分,再梗塞率高,有一定脑出血的危险。直接PCI开通IRA率高,且充分再通者80%以上,再闭塞率低以及几乎无脑出血流等优点,但治疗存在时间延迟,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高,以及价格较高等不足,从而降低了这种方法的时效性。此外,直接PCI术中IRA无复流现象降低了这种方法的获益。为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一些学者提出了易化PCI(facilitated PCI)的概念,广义而言,易化策略指PCI术联合应用抗血小板和/或小剂量溶栓治疗。
ADMIRAL、TIMI-
14、GUSTO-V、SPEED等试验结果显示,易化PCI提高术前TIMI3级率,有降低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等复合终点发生率的趋势。ON-TIME试验探讨了替罗非班在易化PCI中的应用时机。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院前给药组和导管室给药组,结果发现院前给药组PCI术前TIMI3级率明显高
于导管室给药组。然而,202_年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二篇文章得出不同结论。其中ASSENT-4研究旨在比较全量替奈普酶易化PCI与直接PCI在STEMI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拟入选4000例患者,但由于易化PCI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被数据与安全监督委员会提前终止。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在另一篇文章中,Keeley等对17项易化PCI研究(包括ASSENT-4)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易化PCI组术前冠状动脉TIMI3级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但两组术后TIMI3级率无显著差别。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死亡率、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率、TVR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更高。易化PCI组发生不良事件主要见于使用溶栓药物易化PCI患者。因此,Keeley等认为,与直接PCI相比,易化PCI未显示出任何优势,不宜在随机对照试验外应用,尤其不应使用溶栓药物易化PCI。在ESC2007年会上FINESSE研究结果公布,同样显示易化PCI相比直接CPI,在90天死亡、因心衰入院、心源性休克和因室颤心肺复苏等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而出血风险增加。PCI指南只推荐低出血风险的高危STEMI患者不能立即行PCI时采用易化PCI策略(Ⅱb类/B)。
五、基层医院由于基础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限制,AMI患者的再灌注方法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问题
最新的荟萃分析表明:基层医院的AMI患者,转院直接PCI优于就地溶栓,院前联合小剂量纤溶剂和/或GPⅡb/Ⅲa拮抗剂,使转院PCI的效果可能更优。202_年 Dalby等对已发表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以30天死亡、再梗死、脑卒中及以上联合事件(CC)作为终点,以相对危险度(RR)评价疗效。入选6个临床试验,均为基层或社区医院进行的就地溶栓和转院PCI的对比研究,胸痛发作在6-12小时内AMI患者3750例,转院时间均<3小时,PRAGUE-1和PRAGUE-2应用SK外,余4个试验应用t-PA。荟萃分析结果:转院PCI联合终点的RR比就地溶栓显著降低42%(P<0.001)。直接PCI与就地溶栓单个的终点事件比较,再梗死显著降低68%(P<0.001),脑卒中显著降低56%(P=0.015),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也有的下降趋势(19%,P=0.08)。转院PCI必然延迟治疗时间,是否获益?延迟多长时间,PCI与就地溶栓等效?延迟多长时间PCI效果不如就地溶栓?转院PCI获益机制?转院的安全性?等等。
NRMI研究显示,急诊PCI数量多且进入急诊科至球囊扩张时间<120分种可降低死亡率。一项队列研究入选了27000例急诊PCI患者,发现在校正了死亡率的风险后,就诊—球囊时间>120分种时死亡率增加。
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延搁
Keeley等荟萃分析发现,直接PCI比溶栓治疗多延迟的时间每增加10分钟,PCI的优势降低0.94个百分点,多延迟62分钟,两组死亡率持平。对死亡、再梗死、脑卒中联合终点的影响是每10分钟 1.17 个百分点,多延搁93分钟,两组联合重点持平。发病时间对PCI和溶栓的影响,PRAGUE-2评价了转院PCI有效性,850例ST段抬高AMI患者随机分就地溶栓组(421例)和转院PCI组(429例)。转院距离5~120公里,两组再灌注时间差32
分钟(溶栓组:245分钟;转院PCI:277分钟)。结果显示,胸痛3小时内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种策略死亡率相似,而胸痛3~12小时的患者差异显著,转院PCI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就地溶栓组(P< 0.02)。这一结果表明,PCI时间依赖性低于溶栓。转院PCI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安全可行,尤其是对于胸痛时间超过3小时的患者。易化PCI,即院前小剂量溶栓剂或/和GPⅡb/Ⅲa拮抗剂,使转院PCI的效果更优。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救系统、院前处理,转院直接PCI术是AMI的一线再灌注治疗策略。在现实条件下转院延迟可能更长,晚到的患者更需转院PCI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转运PCI还存在如下相关问题:转院途中的安全性,转院PCI的益处等。
总之,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PCI等,依据患者就诊的时间,经济条件,医院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决定再灌注治疗的方法。
第二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范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_年1月~202_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不典型;急性;特点;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中存在极高死亡率,因为临床检测结果与很多疾病存在较高相似性,所以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现象。临床表现症状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为快速发作现象,若未予以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死亡情况,第一次治疗后24 h需对患者予以密切关注,观察患者机体各类指标情况,防止再次发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群体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因为患者机体功能逐渐降低,检查时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导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确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本文选取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_年1月~202_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6.2±3.4)岁。入院时患者均予以心电图动态检查及心肌酶学检查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典型性胸痛症状,心律失常患者36例,心力衰竭症状者34例,心源性休克者30例,肾功能衰竭者12例。患者具有胸闷、呕吐、突发晕厥等症状。患者基础性病变主要为: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12例,肺心疾病8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4例患者误诊成消化道溃疡,误诊为胃炎者4例,误诊作支气管哮喘者1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例,牙周炎患者4例,误诊率达到30.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心电监护、吸氧、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血压测量、予以氯吡格雷防止血小板聚集,止痛,给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等进行治疗。患有高血压及高血糖者则需对症治疗;并发心源性休克症状、心力衰竭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对相治疗;患者病情未诊断时,检测患者心肌酶改变,心电图情况,实施积极对症疗法,病情确诊后按照对应措施予以治疗。可以承受静脉溶栓法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予以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安排上则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确定,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劳累是不会导致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降低≥80%,心电图ST-T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患者发作次数降低50%~80%,静息情况下ST段降低治疗后恢复>1.5 mm,T波直立状态;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心电图未得到改善或直接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患者中显效者46例(41.1%),有效者50例(44.6%),死亡人数16例(14.3%),总有效率85.7%。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讲不无较高比例,但临床检查时,此类疾病存在较为困难诊断。患者产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具有较高年龄,人体自身机能出现老化现象,而且患者往往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及其他病变病。大部分患者往往都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此类病变在常规检查时其临床症状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较高相似性,例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时一出现误诊情况[1]。
心肌梗死大部分因冠状动脉出现闭塞而产生的,有的心肌由于血流中断出现极为严重持续性缺血现象或直接坏死情况。并无典型性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在临床中也较为多见,而且其发生几率因年龄增长而有上升趋势。尤其在并发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年龄超过80岁时。有研究发现,超过60岁老年心肌梗死中出现再梗现象达到59.4%,此情况在临床中往往极少报告被诊断出再梗现象。分析其原因,老年患者痛觉交感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存在一定关系,老年患者多次心肌梗死使得病灶区神经末梢遭受破坏或并发其他内科病变,例如糖尿病会使得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无法使痛觉顺利传入,增加痛阈,在心梗发作时无法较显著感知到疼痛。而且面积小时,心肌梗死能够释放出致痛物质量低,无法产生疼痛感,此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无典型性发作因素。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导致代偿性侧支循环出现,神经长期缺血使得疼痛敏感度减少。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疾病,即便急性心梗出现疼痛感,也极易受到其他疾病所产生疼痛感掩盖[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存在的症状及体征特点均无明显典型性,若临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存在足够重视及认知感,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医务人员在检查是对患者出现怀疑时,需及时实施心电图检查,由此能够有效防止发生误诊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临床医师需对此疾病首发症状与有关变异症状,存在较高认识度及了解度。若患者产生胸闷、无力、气短、消化道病症、原因不明晕厥、心力衰竭、血压降低等疑似患者需及时予以心电检查及心肌酶学动态性检查,发展鉴别诊断时出现片面性及局限性。按照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及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且与患者具体病史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能够得到准确诊断结果,尤其在检查过程中不可按照1次心电图结果,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判定结果[3]。
总之,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过程中,积极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明确此疾病临床特点,避免发生漏诊误诊情况,在诊断后及时予以对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东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处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2_,10(24):469.[2] 严爱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2_,11(3):132.[3] 梅秀娟.26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中国保健营养,202_,13(4):1791.
第三篇:关于在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的建议
关于在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的建议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就诊的主要症状,病因繁杂,严重程度悬殊大,及时正确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致命性胸痛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胸痛中心最初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目前已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学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外科学、胸外科学、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优势整合,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及科学救治,从而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的救治率。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建立胸痛中心可以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STEMI住院时间,降低胸痛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和就诊满意度。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实施涉及院外急救系统、各级医院、社区等多个层面合作。我国胸痛中心从三级医院开始,正进一步拓展至基层。我院属于基层医院,直接面向社区人群,在社区教育、心肌梗死早期救治方面,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急诊科是胸痛病人发病寻求医疗帮助的第一场所,是急性胸痛诊疗的最前线,胸痛的正确及时处理,对于胸痛急救和转运流程的启动至关重要。在我院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可以提高对胸痛患者的快速分检处理及转运能力,开展对公众的教育及提高对患者随访管理的能力,并积极与上级医院、相关科室开展交流互动,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我院直接面对30万社区人群,在社区人群教育、心肌梗死早期救治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我院还负责区域院前急救工作,拥有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检验科等需要组建胸痛中心的相关科室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急诊科医师同时负责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工作,具备心电图阅读能力、诊断、决策、早期药物负荷等工作,为胸痛中心建立提供了急救前移、决策前移相当乐观的人员保障。我院急诊科具备胸痛中心所需场地及设备,并已做好人员培训、流程制定等基础准备工作,具备了在二级医院建立胸痛中心的条件,若尽早成立,将成为我市二级医院中首家成立胸痛中心的单位,能更好造福患者,惠及民生。
急诊科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