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义乌话拾趣

义乌话拾趣



第一篇:义乌话拾趣

义乌话拾趣

“义乌话”的形象生动,与它具有多种修格的方法分不开的。首先,它的词语中“打比方”(比喻格)的很多。如用事物打比方:铁硬、棉软、墨黑、雪白、屁轻、死人重等等,用像钢铁、像棉花、像雪片、像墨水、像屁气、像尸体这些物体来比如相近物体的性质状态。这类语言很多,如食生米、热狂病、无名件、有章程、眼睛孔浅、安脊定骨、硬板头颈、长柄肥勺、魂灵白骨等等。

如用动物打比方:蝈蚱(用其善蹦善跳喻人的情态行为太过份了)、麦鳅(喻家中做的面条像泥鳅般油滑)、牲犊(即畜生,骂人的品行如同牲畜一样)、启狗娘(用性发时不能自制的母狗来喻人的胡乱行为)。还有如老虎钳、蛀米虫、三脚马、近鼠眼、水浇鸭背、鹭鸶脚里割肉等等。

如用人物打比方:贼相(喻其人相貌行径像做贼的)、死颜(骂看不惯的人像死人脸颜那样使人厌恶)、叫化子(喻人的穿戴邋遢)、三姑六婆(喻爱管闲事、挑弄是非的女人)、哑口凑孽(喻不好的事都凑到一块来了)、里古反出(喻对自己人不忠)、伯嚭白捣(喻行为不诚实)、真个李逵(用梁山泊英雄黑旋风李逵来称颂不避险恶的正直勇敢的人)等等。

其次,义乌话中夸张手法运用自如。比如螺蛳壳里打道场(形容在很狭小的场所办不小的事)、做贼偷麦磨(形容拿价值小的笨重东西)、荷叶包铁钉(形容根本无法办成的愚蠢行为)、老虎咬天空(形容无计可施)、尖刀头里翻筋头(形容不顾一切的冒险行为)等等。

还有,义乌话里的对偶句、押韵句(叠齐话)、歇后语也多,既确切,又很生动。如旧性勿改,牵牛落海。口念阿弥,手挖心肺。做人恶毒,天雷敲倒。种田要勤,读书要灵。日长事多,夜长梦多。先苦后甜,富贵万年。冷在风里,穷在债里。狗朝屁走,人跟势走。牌子十足,行事调倒。种像种,蒲箩像狗笼。家无主,扫帚颠倒竖。夜里少食口,活到九十九。牛食稻杆鸡食谷,各有各的福。食起三斗碗,做起翻白眼。长伯晒衣裳,短伯做木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搔痒。越嬉越懒,越吃肉越口淡。浇肥要浇根,做人要做正。客人是条龙,勿来人要穷。人多讲出理来,谷多舂出米来。锅头(里)饭好吃,过头话难讲。不怕青面,不怕白面,只怕皮面。好男不打妻,好狗不咬鸡。男侬勤,田头地角出金银,内家勤,衣裳鞋袜样样新。

义乌话中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本文仅择主要的举例说明之,借以抛砖引玉。

“义乌话”的形象生动,与它具有多种修格的方法分不开的。首先,它的词语中“打比方”(比喻格)的很多。如用事物打比方:铁硬、棉软、墨黑、雪白、屁轻、死人重等等,用像钢铁、像棉花、像雪片、像墨水、像屁气、像尸体这些物体来比如相近物体的性质状态。这类语言很多,如食生米、热狂病、无名件、有章程、眼睛孔浅、安脊定骨、硬板头颈、长柄肥勺、魂灵白骨等等。

如用动物打比方:蝈蚱(用其善蹦善跳喻人的情态行为太过份了)、麦鳅(喻家中做的面条像泥鳅般油滑)、牲犊(即畜生,骂人的品行如同牲畜一样)、启狗娘(用性发时不能自制的母狗来喻人的胡乱行为)。还有如老虎钳、蛀米虫、三脚马、近鼠眼、水浇鸭背、鹭鸶脚里割肉等等。

如用人物打比方:贼相(喻其人相貌行径像做贼的)、死颜(骂看不惯的人像死人脸颜那样使人厌恶)、叫化子(喻人的穿戴邋遢)、三姑六婆(喻爱管闲事、挑弄是非的女人)、哑口凑孽(喻不好的事都凑到一块来了)、里古反出(喻对自己人不忠)、伯嚭白捣(喻行为不诚实)、真个李逵(用梁山泊英雄黑旋风李逵来称颂不避险恶的正直勇敢的人)等等。

其次,义乌话中夸张手法运用自如。比如螺蛳壳里打道场(形容在很狭小的场所办不小的事)、做贼偷麦磨(形容拿价值小的笨重东西)、荷叶包铁钉(形容根本无法办成的愚蠢行为)、老虎咬天空(形容无计可施)、尖刀头里翻筋头(形容不顾一切的冒险行为)等等。

还有,义乌话里的对偶句、押韵句(叠齐话)、歇后语也多,既确切,又很生动。如旧性勿改,牵牛落海。口念阿弥,手挖心肺。做人恶毒,天雷敲倒。种田要勤,读书要灵。日长事多,夜长梦多。先苦后甜,富贵万年。冷在风里,穷在债里。狗朝屁走,人跟势走。牌子十足,行事调倒。种像种,蒲箩像狗笼。家无主,扫帚颠倒竖。夜里少食口,活到九十九。牛食稻杆鸡食谷,各有各的福。食起三斗碗,做起翻白眼。长伯晒衣裳,短伯做木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搔痒。越嬉越懒,越吃肉越口淡。浇肥要浇根,做人要做正。客人是条龙,勿来人要穷。人多讲出理来,谷多舂出米来。锅头(里)饭好吃,过头话难讲。不怕青面,不怕白面,只怕皮面。好男不打妻,好狗不咬鸡。男侬勤,田头地角出金银,内家勤,衣裳鞋袜样样新。

义乌话中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本文仅择主要的举例说明之,借以抛砖引玉。

义乌早前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小县。悠久的农耕文化与时令、节日习俗派生出了一些有本地地方特色的谚语、顺口溜和歌谣。

清明

“清明冬至,前三后四。”清明冬至上坟祭祖,义乌人俗称“烧太公”。在义乌民俗中,烧太公早可在节日前的三天中,迟可在节日后的四天中进行。清明时节塘里螺蛳肥,因此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清明节食清明馃,做馃时掺以野艾嫩头,取其色青,以兆一年吉祥。“吃过清明馃,日日田畈坐。”指清明节后田间农活开始多起来。如果在清明节后的一小段日子里做了什么蠢事,常常会被义乌人取笑为“清明馃食昏了总?”

端午

“端午馄饨夏至面,食过节节健。”义乌旧时风俗,端午过节,仅为上午,所以有“端午大午前”的说法。以前农家在端午节有“送蠓虫娘”的习俗。用火把熠明屋角烙赶蠓虫到郊外,口念“蠓虫娘,蠓虫娘,送侬到东阳,转来望重阳”,念完把火把扔在地上而回。一般来说,蠓虫到了农历九月中旬开始销声匿迹。所以说,九月九,蠓虫叮捣臼。端午节后,天气转热,因此说“食过端午粽,棉被夹袄都好送”。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据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好愁弗愁,愁个六月呒热头。”义乌民间有“六月六,狗洗浴”的旧俗。“六月六,不食肉,生个大疠毒”。传说杀鳖熬汁,只有在这一天不会凝冻。

中秋

“七月半,枣当顿。八月中秋,枣到苏州。”旧时的七月中旬,义乌的马枣、旗鼓枣、大枣相继成熟,打下后纷份加工成南枣、蜜枣,约在八月中旬开始销往苏州等地。中秋夜赏月食月饼。小孩子不能对着月亮乱指,否则会被视为对月神不敬,遭大人恐吓:“月亮姑姑会来割耳朵!”

除夕

年关临近,义乌人称之为“年到岁逼”。除夕则称为“三十夜”。三十夜隔岁,应说吉利话。一些平日里常说的词汇在三十夜和春节是禁用的,应换种说法。比如,“吹灭”改说“圆”;“杀”改说“宰”;“跌倒”改说“滚元宝”等等。一些地方更有大年三十讨口封的习俗。据说三十夜小孩无意间说出的话,来年往往能应验,于是大人们便会想方设法从孩子嘴里套出一些吉利话来。比如说往饭里撒一些稻谷,孩子见了会说:“恁多谷呢”;把钱放在地上故意让孩子拣着,孩子会说:“恁许多钞票哇!”

旧时义乌民间有一首歌谣,叙及了一年的农事:一粒星,像盏灯。两粒星,上台门。台门头,种块豆,豆铲铲,好种秧,秧齐齐,种荸荠,荸荠种得壳,摘菱角,菱角挂满船,划只船,一划划到义乌县,换来铜钿买索面。索面头,挂碗沿,爷食碗铲菜园,娘食碗纺木棉,媳妇食碗看雄鸡,雄鸡看不牢,一日打三遭。

在义乌民间,小孩子在大人的口中有各式各样的称谓。较常用的有“小个儿”、“小兵将”、“麻痘鬼”等。麻痘鬼是从俗语“痘里不去麻里去”转化而来,“痘”指天花,“麻”指麻疹,以前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过的两道关卡。“麻痘鬼”原是一句诅咒小孩早死的骂语,后来其贬义逐渐淡化,成为对小孩子的一种昵称,并特指男孩子。提到女孩时,则称之为“麻痘花娘”,早年初春时节,女孩子总是三五成群到野外挑田荠充粮,所以说:“草籽花开,麻痘花娘结堆。”

义乌人形容一个人年龄小,通常会说:“窝粒片儿都未脱”或“老八儿拖门坎”。比如夸奖自己的孩子很能干,会这么说:“阿拉的麻痘哩老八儿拖门坎的时候都会替爷娘看摊了。”

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喉结突出,说话变得“大木”声。这时期他们常常被大人取笑为“雄鸡嗉”。“嗉”,义乌念“巨”,即嗉囊,是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用它来比喻男孩子突出的喉结。雄鸡嗉囊凸出,表示发育成熟,开始对草鸡紧追不舍了。所以“雄鸡嗉”是取笑男孩子开始想老婆的意思。

青春期的男孩子体格发育很快,力气增大,因此说:十七八,松树连根拔。早先义乌民间早婚较多,加上当时生活条件限制,女孩子往往发育得迟,直到嫁了老公以后才丰润挺拔起来。因此义乌民间有“大姑娘见夫,好比荞麦用箍”的说法。箍,菜籽榨油后的饼状渣滓,可以当肥料。

都说结婚后女人比男人老得快,“男人三十正后生,女人三十老嬷茬。”茬,义乌话念“捐”,植物割去后留下的根茎。义乌俗话说,三十六岁归城隍殿。归,义乌话念“居”,(普通话中读“归”音的字,义乌话通常念“居”,比如:价钿贵,归来,乌龟,鬼怪,跪下来等)。义乌民间的迷信说法,人未活到三十六岁便死去的,寿月不足,鬼魂没有资格进城隍庙,只能呆在山脚野外的鸡笼殿里。

早前人们寿命普遍不高,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义乌人有“五十六十排死路”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城隍老爷不请自己都要去!”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到八十四岁,意思是说人能活到圣人一样的年纪就该知足了。自嘲自己年纪一把,离死不远时,会说“黄泥平姆颈了”,或者说“黄泥香了”、“铁板香了”。嫌憎一个人活得太长命,会说他“活到背脊出牙齿”!

芸芸众生,命运不同。有的少年得志,中年潦倒,老来又富足,义乌人称之为“金扁担,两头翘”。有的人到暮年运气才变好,义乌人称之为“落山红”。

第二篇:赛场拾趣

我努力了,却与之无缘

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会为之不懈奋斗

直至成功

旁观者言:

胜也好败也罢

唯有参与

方能领略到运动的真谛!

第三篇:赛场拾趣

id=“3854”>成功者言:

轻轻地我走上讲台,正如奖牌轻轻地落在我心中

我挥一挥衣袖

带走一片云彩

失败者言:

曾经有一份成功的喜悦摆在我面前

我努力了,却与之无缘

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

我会为之不懈奋斗

直至成功

旁观者言:

胜也好 败也罢

唯有参与

方能领略到运动的真谛!

第四篇:对联拾趣

对联拾趣

▲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依然无存。于是,他心生一计,写了第三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对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第二天凌晨,全家起来拜年,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使对联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他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1941年旧历除夕夜,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汪精卫贴出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春联已被人偷改为:“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口,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了一副非常伤感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还有个横披:“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写于当天的绝命诗。郭老看后,心急火燎,马上让秘书去寻找笔记本的主

人,从字迹上看,可能是个少女。

秘书和随行的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了这个少女。她叫李真真,高考落榜,爱情受挫,于是,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只见郭老取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改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披也改为“春在心中”。

姑娘知道为自己改对联的,就是中外著名的郭老,十分激动,把绝命书撕个粉碎,对郭老说:“谢谢您!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20)巧联妙藏六典故

闲读杂书,见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短短14字,竟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六个常见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实属难得。其联为: 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可贵的是此联在文脉畅达、韵律协调、琅琅上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嵌入了六个典故,从而使联意丰赡,饶有情趣。下面分别述之: 西席:即“老师”。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要了解这段文言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

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如“门墙桃李”、“桃李满天下”等。

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它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好树木,古人常常在庭院四周栽种这两种树,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也曾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感伤之句。此外,由上述意,古人还常常称家乡为“梓里”、“梓桑(诗词中因韵律需要有意颠倒)”。东坦:据《辞源》“东坦”条注:指女婿,为“东床坦腹”的略语。东坦何以指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婚姻有关。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这个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这里并非“龙”与“蛇”的合称,而是比喻非常的人物。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意思也就是说,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

不寻常的事物,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雄健洒脱,笔势豪放等等。但就本对联内容来看,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干的杰出人物。楷模:楷和模都是树名。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一书中。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

第五篇:读书拾趣

读书拾趣

一提到书,有些人就会头昏脑涨。书中的那些烦琐的语句,冗长的故事情节,一啃就得花上好几天,还不如看电视来得直截了当,还不如听音乐来得轻松自在。而我却恰恰相反,偏偏钟情于书。在一个幽静的下午,沏上一杯茶,坐在沙发上独自沉浸于书的海洋,这可真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啊!

我爱读书,这得归功于我妈妈。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小时候,妈妈还常常给我讲童话故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使我听得如痴如醉。上幼儿园,妈妈又陪我看有拼音、有插图的幼儿读物。上一、二年级,我开始恋上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现在,我又迷上了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罪与罚》使我看清了当时的黑暗社会;《三重门》使我领悟了应试教育的残酷,《巴黎圣母院》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西游记》使我惊叹于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我真正尝到读书的乐趣。

我遨游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真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读书的乐趣。

书给我们这些负担过重的学生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回到家放下沉重的书包,坐在沙发上,拿起一本小说充实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呢?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

我不信书中会有黄金屋,更不信书中会有颜如玉,但我相信书中有一个大世界,只要与书为伴,一定可以找到答案。这是读书所能创造的乐趣,一篇篇美文使你与真、善、美心心相印。是的,广博的知识以及深邃的思考,确实能够创造一个完美的你!爱读书,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我暗自庆幸我有这样一个好习惯,也庆幸自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乐趣所在,拥有此举,今生何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