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王立群 解析孟子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王立群 解析孟子



第一篇: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王立群 解析孟子

[王立群]解析孟子

画外音: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书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激励人心,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诸子百家中王立群教授独独偏爱孟子一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立群教授对孟子有着什么的特殊的感悟呢?孟子对于现代人还有什么价值,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王立群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从河南大学文学院走出来的王立群教授在电视上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学术底蕴,但是在三尺讲坛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王立群教授从未读过一年大学本科,两度失学的他由高中直升为研究生在坎坷的求学道路上,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博览群书的王立群教授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偏偏最钟情于《孟子》一书呢?王立群教授读《孟子》究竟读懂了什么?他又会如何向我们解读《孟子》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今天我来讲读《孟子》,因为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间《论语》和《孟子》是并列的,人们后世并称为论孟。但是我觉得论孟虽然并称《孟子》比《论语》更有个性。就我个人而言,对我的影响也更大。那么《孟子》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们应当怎么样来读《孟子》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孟子》这本书它最核心的观点是三点:第一点是《孟子》的心性学说,也就是孟子主张人性善,孟子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说人的这个善良本性呀就像这个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人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往低处流的,这个《孟子》这个书,这一部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孟子是性善论者,就是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善良的,孟子这个话没有错,但是先秦诸子还有一个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本来是恶的,所以孟子的人性善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缺陷。我们现在单就它的有道理的这一面来讲它的缺陷由将来讲荀子的老师来做补充。如果把人性善跟人性恶结合起来,应当说对人性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但是孟子至少说他发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第二点是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因为主张人性善,所以他主张仁者无敌,就是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孟子的政治学说。第三点就是孟子强调的强势人格。这一点在先秦诸子中间,只有孟子最强调强势人格,孟子所强调的强势人格最集中的表现在两段话里。一段话就是孟子讲的大丈夫,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汉代的赵歧为《孟子》为注的时候,他对孟子这句话做了一个很经典的解释,他说什么叫淫呢?淫就是说乱其心也这就叫淫,说不能淫就是说不能搅乱他的本心这叫不能淫。什么叫移呢?移叫移其性也,不能移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行为。至于那个不能屈,屈,赵歧的注解就是不能屈其节,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孟子》的赵歧注是最经典的注释。赵歧是汉代人,所以赵歧就认为《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这样来理解的,我很认同赵歧的的这个讲解。所谓大丈夫精神是孟子非常提倡的一种精神。另外《孟子》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它说生和义相比较的时候要舍生取义,这是先秦诸子中间谁都没有讲过的。孟子讲的大丈夫精神,还有他讲的舍生取义这就构成了《孟子》强势人格中间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积极。所以《孟子》的强势人格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民族精神中间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有一个最核心的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所以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孟子》的强势人格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形成,贡献是非常之大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孟子》这本书主要讲的这三点。

画外音:在《孟子》三大信心观点中,大多数人对人性善和仁政的观点印象深刻,但是王立群教授感触最深的动是强势人格。王立群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感受呢?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我觉得在《孟子》的学说中间最重要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强势人格。《孟子》的强势人格就我个人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叫自强不息,这是《孟子》强势人格的第一个层面。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说你必须自己去奋斗,找出来你自己的人生之路。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我的一生的话最痛苦的是两次失学。两次失学不是因为我考得不好,都是高分失学。第一次是1958年,那一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因为我在小学的成绩非常好,当时是五分分制,我这么六年来,所有成绩是全五分,所以当时这个小学就给我保送到一个重点初中去。结果的话,别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没有拿到,其实等我最后拿到的时候已经是其它公立学校开学了。我们没有拿到,最后我接到的是一个报纸糊的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个油印的通知书,写上我的名字,被录取到一所叫新新中学,新旧的新,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巷里的两处民宅,学校的校舍非常简陋。这个学校的话是一所私立学校,就是民办学校,我们所有去的学生都是当时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另类学生到这个学校去了。到学校的第一件任务分班,现在我们都知道考上学校要分班,但是当时分班不是按成绩分班,按个头分班,我当时十三岁已经是一米七多了,所以我就很幸运地被分到大个班,这个大个班的任务非常简单:一个星期六天三天打工,三天上学。所以我从十三岁上初一到十四岁的初二,这两年时间基本上是打了一年多的工,上了大半年的学,打工干了很多的活:搬砖,提泥,到厂里面去挖土方,到钢厂去砸矿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砖。我们开封市的北郊,离城市十里地有一个砖厂,我们就到那个砖厂去拉砖。白天上了一天课,晚上要拉砖的,拉车的话呢,一般的拉车前面有一个皮带是架在牲口的脖子上,但是我们没有牲口啊,再加上我的个儿大,又是班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充当那个牲口,当时叫驾辕,我当时只有十三岁,那个车几千斤重,架不住,我们怎么办呢?就在车的梁上梆一个横的抬杠,把那个抬杜绑上去,两边各站一个有力气的男同学叫帮辕,就是就这样拉。一个晚上拉两趟,第一趟拉还可以还不太困,第二次是最辛苦的,下半夜,人困得很,走着走着就睡了,因为它是一个驾辕的,两个帮辕的,其他的同学都用绳子绑到车上用这样肩膀拉,走着走着大家是边走边睡,边睡边走,摇摇晃晃,这个时候最危险的就是,这个车碰到土坎,上坎的时候大家一用劲就过来了,下坎的时候,车头就往下一栽,这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栽,如果我撑不住的话,这个车就一下子就把我压到车下面,这个几千斤重的砖车就可能从我身上轧过去,我们差不多每一天晚上都会碰到,后半夜都会碰到这种事情,每当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都是帮辕的同学喊,然后其他同学都帮着把车掀起来,让车的后帮落地,后帮一落地我就解救了。我们一个晚上拉两趟,然后到早上再把这个车还给人家工厂,就这样我们差不多,就是拉了两年,所有的钱都给了学校,因为学校要用这个钱支付电费,水费,甚至于粉笔,教师的工资全在这里面。到初三的时候稍微好了一点,我们学校就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以后,这个情况就稍微好一点,当然这样我们就度过艰难的初中阶段。高中我考的是一个开封市的一中,当时还是一个很错的学校,我在学校高中成绩非常好,高中的三年六个学期,我每一学期的总平均分没有低过九十七分,成绩非常好,一直到1965年毕业,我当时报考的是清华,是土木建筑,我毕业考试考了五门一百,高考的成绩也非常好,但是后来的成绩单也是来得很迟,到后来比我平均分低了将近三十分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又失学了,所以1965年我第二次失学。失学以后,就到我们当地的一个工厂的一个厂办学校,去做叫临时工,每半年签一次合同,我在这个学校教了十四年,其中教了七年小学,七年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起,一直教到高二(毕业班)。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没有赶上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我就一门心思想考学,但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二岁了,当时国家有个规定,三十岁以上的考生只允许66,67,68届的高中生,我是65届,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隐瞒届别,一种是放弃。我最终选择是放弃。但是第二年就赶上了,1978年开始招研究生,这就有机会了,所以我从1978年到1979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所以1979年考研这是我上学中间唯一的一次很顺利的。因为这一年考试的时候不再讲成份,不讲家庭出身,就讲成绩,所以那一年我考得很顺利,我们初试的几十个学生到复试剩下四个人,复试完这四个人录取了两个人,就我1979年很幸运地被录取了。所以这是在我这个过程中间包括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其中我当时并不懂《孟子》,没有读《孟子》,我不知道《孟子》提倡的强势人格,而是后来我读到《孟子》的时候,当我读到《孟子》讲的这一段话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有一种共鸣,所以我自己体会到,经典常常不是你读懂的,经典其实是你的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以后你感悟出来的,靠读,只靠读,往往理解得并不深。我想讲一个比较轻松的一个事情,讲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一个事情,说有一年的一个圣诞节,圣诞节的前夜,有一个鞋店的老板,他就隔着玻璃窗看见外面有一个小男孩,瞪着眼睛看着橱窗里面的鞋,然后这个老板就出去问这个小男孩,就问他说圣诞快乐,我能帮你什么吗?这个小男孩就盯着那个橱窗里面的皮鞋,他说我想要一双鞋,你能不能告诉上帝让他赐给我这双鞋。这个老板就把这个小男孩请到鞋店里面去,然后让他坐下来,打了一盆热水,把他脏兮兮的鞋子给他脱掉,然后给他洗了洗脚,拿了一双袜子,跟他说了一番话。他说上帝说了,他不能赐给你一双鞋,他只能给你一双袜子,这个小男孩就非常失望,然后这个老板就告诉他说每个人都希望上帝赐给他最想要的东西,上帝做不到这一点的,上帝所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当你需要种地的时候,他可能给你一粒种子,然后你自己去耕耘,通过你的辛勤耕耘,最后庄稼丰收了,才是你收获的时候。所以你想要一双鞋,上帝不给你,上帝说给你一双袜子,你穿着这双袜子,你去寻找最适合你人生的鞋,而且上帝让我告诉你,他将来给你的回报最丰厚,但是你要坚持不懈地下去。这个小男孩就穿着袜子走了,过三十多年,有一天又在一个圣诞的前夜,这个店老板突然间接到一封陌生的来信,他打开信一看呢,这个信写得非常客气,说尊敬的先生和善良的太太,你们还记得三十多年前以圣诞之夜找你们要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非常感谢你赠送给他的那双袜子和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那些赠言,他穿着这个袜子经过了三十多年他找到最适合他的鞋,这个鞋是什么呢?这个鞋就是美坚合众国的的总统,署名林肯。这个故事的话很感人,我读过以后,我一直不忘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里边,并不是林肯很伟大,这里面最聪明,最智慧,最伟大的是那个店老板,当一个小男孩需要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并没有恩赐给他,施舍给他,他给他的是袜子,同时又给了他一个争取适合自己鞋子的一个希望。其实,经典所教给我们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奋斗才能够得到的东西经典并不能赐给你直接需要的东西,那个店老板他其实讲那个话很经典,他就告诉这个小男孩,怎么样去奋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但是无论你走什么路,你只要勤奋,你只要自强不息,你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寻找适合你的东西,你最终都能够实现你的愿望,这就是那个店老板非常高明的地方。

我说的这两个情况,一个发生在东方我的身上,一个发生在西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是我们发现那个店老板绝没有读《孟子》,他绝不知道《孟子》讲的那个大丈夫的精神,但是人类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东西方都是相通的,人们都懂得通过自强不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觉得《孟子》倡导的强势人格中间,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自强不息,这一点对我来说感受很深,这是我读《孟子》感受最深的一点。所以我觉得当一个气球能够升起来的时候,是因为气球里面充满了氢气。当一个人他能够得到提供的时候,是因为他内心里有一个自强不息的信念。所以呢,这个自强不息的信念,它并不是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强悍和霸道,而这个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内化为一个人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同时又化这个人不显山露水的一副傲骨,这才是自强不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方面。

画外音:王立群教授提出强势人格中最基本的是自强不息,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更是印证了自强不息刚毅进取是人生昂扬向上的力量源泉。但是在复杂的社会中,人很容易就会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最初的坚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持这以恒的自强不息呢?面对生活中的诱惑,人们如何才能走出迷途呢?

强势人格的第二个方面是坚守本心。这个本心就是善心,孟子讲人都有善心,但是善心在生活中间会迷失掉的,善心会丢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善心,再一个是人自我的异化,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你的善心被丧失掉。所以我们学习和提倡强势人格的第二方面就是要坚守本心,这个人必须要用一个超常的意志去抵抗这个社会对你的这个侵蚀,你才能保持这个善心,因为这是很难的。你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间看到一些人,他有所成就,但是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语言让你感到渺小,他的存在让感到无处可藏,这不叫强势人格,这叫以强凌弱,这不叫强势人格,真正的强势人格,并不是表现在那么强悍地去剥夺别人,侵蚀别人,那不叫强势人格。

画面字: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坚守自己的本心,我们这个讲的坚守本心,其实跟我在读《史记》中间讲的大隐是一回事,你想想我们中国历来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隐为什么能隐于朝呢?因为大隐,他是不需要环境对他的,他是不需要考虑环境的,小隐需要有个环境,大隐由于他能坚守自己的本心,环境对他的束缚、侵蚀已经微乎其微了,所以他即使在朝,他也能坚守他的本心,这就是大隐的高明之处,其实大隐就已经达到一个什么层次呢?就是我所说的强势人格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坚守本心,这就是大隐。所以大隐达到的层次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还要再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才能坚守自己的本心,既然人都有善心,人都有这个本心,我们怎么样坚守,我觉得我们坚守要心,最起码要做到两点,第一要不断地清除内心中间的恶,这是人心都有恶的一面,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他既是天使又是魔鬼,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如此,我们要不断地清除内心恶的一面,这就是你坚守本心很重要的一面。再一个,你要防止本心的退化,人的这个善心啊,它是可以退化的,人在社会中间,它存在一个竞争,在这个竞争中间,我们的善心,我们的本心可能会丢失。但是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和兽类不同的一点就是人类有文明,人类文明中间最能够防止我们本心丢失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跟道德可以强制和感召从两个方面防止我本本心的丢失

画面字:自强,不仅是超越别人,更应该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最后一个层次,强势人格的一个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包容化育,这一个层次和前两个层次不一样,前两个层次你的自强不息或者说你的坚守本心,你需要依靠你内心的定力去抗拒外在的世界的诱惑。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说除了诱惑以外,我什么都能抗拒,废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抗拒,废话,其实人在生活中间有很多诱惑,这些诱惑你要抗拒它是非常艰难的。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因为你要抗拒诱惑,你必须用自己内心的定力去抵御外界的诱惑。这个强势人格的最高境界就是包容化育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你不需要用你的力量去抗拒外在,而你能够理解,你能够包容,这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我这一生中间还没有遇到过达到这个层次的圣人,但是我在生活中间,我见到过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体现了一种包容化育的境界。你比如说我平生中间也见到一些人,当他们面对社会的不公,面对生活种种的困难,人并没有沮丧,没有愤怒,而是莞尔一笑,这个笑就是包容的笑,就是善良的笑,是一种发自本心的笑,这是很了不得的。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圣人其实并不是在经典之中,圣人其实就是活在我们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不过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并不是很集中而已,如果把我们千千万万的人身上的东西集中起来一定可以超过经典所说的那些圣人。

画外音: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认识,王立群教授以自己坎坷的经历在《孟子》中读懂了强势人格,那么王立群教授又是如何去读其他的经典呢?在他看来怎样才是读经典的最佳方法呢?

我先谈谈我对经典的理解,什么叫经典?经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流行,流行的东西才能是经典。比如今年,我们看春节联欢晚会,你真有才,现在就成了经典了,当年邓丽君的情歌我们今天看起来经典歌曲,我们看到很多电影,当然很流行,现在叫经典电影,所以经典的第一特点流行。第二,经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认可,它得到了一代一代人的认可,当时能够流行,后来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被一代一代人认可这就是经典。所以经典一点都没有神秘的地方,经典一点都不神秘。我们今天读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东西在先秦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诸子百家中间的一家而已,后人认可了它,不断地在阐释它,提升它,捧它,它成为经典了。所以经典我们首先应当明白不神秘,很普通很普通,丝毫没有什么深奥地地方,这是我们对经典的看法。既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读经,其实是两种方法,就我个人而言,而种方法最有效,第一种读经应当和你的人生相结合我刚才讲过,我当时在中学里边,我们拉砖的时候那么辛苦,好多次都(差点)丧命,咬着牙过来,不是《孟子》给我们的力量,而是生活迫使我们那样做。但是那样做了以后,后来我读到《孟子》以后,引起我很强烈的共鸣,所以读经,你不是靠读书就能读懂,你有了生活,你再读了经典,这中间有共鸣的地方,这是你读经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一定要把读经和你的人生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方法。再一点,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读书都有一个凡是热爱读书的人都有一个常识,都知道书越读越薄,任何一本书越读越薄,这个书,你反复地读反复地读,读到最后非常薄,为什么?因为你读懂了,所以读经典也是如此。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我是学生会主席,学生工作非常忙,但是我的书读得非常好,我是怎么读呢?我有一个读书方法,叫累积记忆法,就是我从上高一开始,第一周的星期日,我把这一周的功课我整个复习一遍,记忆一遍,复习记忆。到第二周我把前两周的复习记忆一遍,到第一个月把这一个月,第一个学期,然后第一年,第二年,等到高三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把高中六个学期的功课全部复习记忆在脑子里面去了,这样书应变变得非常薄了,所以读经典就是读书,你平时怎么读书,你就怎么读经典,那么我是怎么读书呢?我觉得读书最根本的是要读它的核心,读它的本质,一开始我们讲《孟子》这部书,它核心的就讲了三条,第一是性善,第二是仁政,第三是强势人格。你把这三点抓住了,整个《孟子》你就抓住了。所以读书,我们应该抓的是它最核心的东西,这里边我有两个词介绍一下,一个叫道,道德的道。一个叫器,器物的器。读书都有一个道和器的问题。什么叫道呢?道就是这个书的核心,就是它的本质,器就是这个书中间的那个直接的东西。所以道跟器相比起来,我们当然要掌握这个道,道是最核心的。要说得玄一点,道是形而上,器是形而下。道是整体,器是局部。道是本质,器是表层。道是主干,器是枝叶。所以我们读经其实要掌握的就是那个道,你把那个道掌握住了,它的器你就掌握住了,所以读经最根本的方法,读懂一本经书,你读懂没有,其实就看你掌握这个书的核心没有,当然我这样强调道,那是不是器没有用呢?器是小道理,道是大道理。你看《孟子》这部书那么厚,它的大道理非常简单,它的小道理,好多条都有小道理,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所以我们读经要抓它的大道理。实际我们说的一部书也好,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他都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一个灵魂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东西,就抓住了经典的核心。谢谢大家!

第二篇: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

1易中天 我读先秦诸子

读先秦诸子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从孔子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从孟子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义),从 墨子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兼爱),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法)。

2王立群 《孟子》强势由人

三大核心观点:人性善,仁政学说,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

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自强,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应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3钱文钟 《中庸》独特的启蒙

中庸之道,不意味着保守,它提醒身处竞争的人们必须有节取中。

4孙丹林 《老子》无形中的指引

除去杂念,无欲无求,才能无私无畏。知足常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抛弃私欲杂念,达到心静如水,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5马骏 《孙子兵法》有用于无用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兵者诡道也”

6孙立群 《韩非子》

读诸子要读出味道来,不一定读出快乐,要把握诸子的精神实质。法术势的启示,讳疾忌医的启示,变的启示。老师应该像高明的医生一样及时发现同学的问题。发展变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责备变。”

7康震 《庄子》庄子的人生境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至人胜物而不伤,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一个人如果眼界大,他的理想才会大;理想大,他的人生境界才会大。庄子的哲学就是境界的哲学,它教人如何达到更高的境界。

真正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做人的最到 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8阎崇年 《大学》明经读史感悟人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9毛佩琪 《中庸》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表做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达到和。读中庸四忌:肤浅,空疏,拘泥,间断。

10隋丽娟 《墨子》兼爱与非攻 墨子所倡导的爱就是博爱。

大爱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只要去关心就够了。

11孟宪实 《论语》君子与小人 做君子。

君子特征:第一君子以道德为指针,第二君子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第三言而有信忠于所事,第四乐观通达文质彬彬。

六种道德误区: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12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

经典的魅力在于他不是一次性消费的,而是可以反复的,无穷次的消费下去。《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武功秘籍,关键看我们如何认真的对待他。儒家的思想看似温文尔雅,实则至刚至大。“知命,知礼,知言。”

13马瑞芳、纪连海 感悟孔孟

同行之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是更重要的学习方式。见贤思齐,向大师学习。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定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

14葛剑雄 《荀子》的启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制天命而用之。” “行贵于知。”

我们人类应该是顺应天命,然后去利用它,用之;这个不是指认定胜天,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能够有学习的机会。人的一生都是在走路,每一步都离不开知与行。

15徐放鸣 《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6于丹 在成长中感悟

什么叫做坦荡,就是万物进入心中皆能化解。道不远人,你总归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

经典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的生命。经典就是那些朴素的恒久的温暖的天真的生命状态。

17曾仕强 《易经》与人生

做人内方外圆。(是圆通而不是圆滑)不三不四指不仁不义。

中国人是和起来的民族。(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做人先学墨子,再学孔子,最后至老子。

现代人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去了解《易经》得道理。持经达变。(原则不变,方法在变)

年轻人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多问应该不应该。中庸即合理,即是恰到好处。

中国人的最后是和而不同。(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易经中从头到尾都好的卦:“谦”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明象位,立德业。”

第三篇:我读《孟子》有感

我读《孟子》

清代刘熙载:“ 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书中讨论的题材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以及为人处事的修养等。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所以,孔孟管理思想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爱人”;

二、富民;

三、教民;

四、“克己复礼”;

五、“和”;

六、义利观。

一、“爱人”;“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作为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和关心人。管理者是团队的领导人,其身份角色首先是团队的组员,放下官架子,深入到员工当中去,让员工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从中了解员工的心声,想法,从而鼓励他们掌握工作要点,以便创出更大的成效。“珍爱生命,以人为本”是公司的宗旨之一,公司处处为员工着想,每年组织员工外出旅游,以此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融洽关系。还有这次中修就充分体现了公司人性化管理,正值酷暑的三伏天,天气热,见于此公司将中午最热时段的工作时间向后推迟,避开高温,避免中暑,还为中修人员送来了绿豆汤,消暑降温,关爱生命,安全第一。

二、富民、教民;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现在的我们比孟子幸运呀,生在了一个好年代,吃和穿的问题已不是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最重要的是教育,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创造舒适的生产环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要做好“富民”与教民“就应先提高领导能力,先是觉悟,求知与领悟而后行动。觉悟意味着学习,先学才能先知先觉。公司在这方面就学习了日本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公司推行6S。原料工段是出了名的脏,自从公司推行6S以来,这里的环境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员工们还积极要求加入6S试点,大家认为这里脏不好做,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把他做好。上个月这里已经上报了6S推行试点,也得到了6S管理办公室的认同。随着试点的推行不仅给这里的员工适当增加了工资收入,还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四、“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要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用管理者自身的优良品德去影响、教育普通人,要培养管理者的“君子之德”,孟子明确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一国定矣。”这就充分强调了“克己复礼”的管理效用。作为管理者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有自身的魅力才能够领导员工团结一致,积极工作。以身作责,责无旁贷。别

以为管理者就是只动口,就是指挥别人做事。那谁来落实呢?谁来推动呢?管理者一定要冲在前面,就像打仗,如果你总是缩在后面,你的命令就会打折扣,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会打折扣。

五、“和”;管理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创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或社会环境,说“和”有调和之意,那么调和的方法就是这些作为管理方式的道德规范。工厂型企业的一条生产线中岗位与岗位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牵一发则动全身。最近,公司为处理潜江分公司那边的剩渣(七水硫酸亚铁),决定将其掺配到原料中,这突如其来的东西,给后序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把影响减到最低,只能及时发现各岗位间的状况,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有些岗位之间缺乏沟通,管理者就要发挥作用,及时把问题反应到上工序并作出处理方案。七水硫酸亚铁从渗混原料开始进入生产线,原料工段的员工对于后序知之甚少,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从中协调,讲解其中的原因,让员工明白道理积极配合,在把七水硫酸亚失铁和矿渗配完成后,要进行翻动,以降底温度(七水硫酸亚铁遇高温分解),之后把打进炉的矿翻了又翻,使其更加均匀,减少后序的波动,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为后序工作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六、义利观。管理活动当然要涉及利义关系问题,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告诫管理者不可因利害义,见利忘义。管理者见利忘义势必危害管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他的价值不光在于个人创造的效益如何,而是在他管理之下的整体效益如何!

总而言之,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要辨明义利,通过贯彻与民以利的大义,把“爱人”化为实际行动,创造和谐完美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状况;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以“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来确保管理措施的贯彻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厂※※※2010-8-30

第四篇:读《百家讲坛》有感

读《百家讲坛》有感

五一长假在家,暂时结束了出差的生活,可以好好陪陪我的妻子,闲暇之余,翻看起了我岳父给我的一本杂志《百家讲坛》。

这是一本合集2006.10-2006.12。初读此书,的确还给了我一个历史真相,让我看清了很多历史上许多不明了的事情,让我更深的体会了一句话“读史可以明智”。但随着深入地读,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百家讲坛,更多的是揭露了史上某些著名人物的另一面,或者说是相反的一面;杨家将并不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是名将,潘仁美也不是陷害杨家的罪魁祸首;海瑞并不是一个清官,而是一个有着低俗私德的小人;魏忠贤也不是祸国殃民的奸臣,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百家讲坛的确很火,有点像百家争鸣的味道,不过是史学家的百家争鸣。给我的感觉是,只要你能拿出与人们头脑中印象相反的事例佐证,就可以大行其道,一鸣惊人。可是,这样好吗?

首先,中国的文化基础是人民,人民心中有一杆公平的称,孰好孰坏,人民心中自有定量,传说就是称量的结果。杨家将为国捐躯,一门忠烈;海瑞不畏强权,敢于公正,等等。这些事情,与其说是赞颂历史的人物,我倒觉得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他让后代人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通过赞颂这些典型人物,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向后代讲述做人的道理。

其次,人无完人,我相信历史上的每个名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可这些缺点相对于他的事迹,也许并不重要。而人们需要的是他的著名事迹,也就是可以教育后人的事迹,也许会给他夸大,但夸大的效果,是让后人们知道做什么样的人最好。

我对百家讲坛的定义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分析辩论,让人们更加清楚历史的走向。而不是揪住某些人物的小辫子,大谈特谈,引经据典,显摆自己的文化,推翻人们心目中历史英雄的形象。如果百家讲坛中太多的涉猎某些历史名人背后的低俗庸德,颠覆了人们心中英雄的形象,我觉得这书不看也罢。你还给了人们一个历史真实的人物,却湮灭了古人希望传给后代的精神典型。

第五篇: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篇一:读《孟子》有感

夏滕旭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篇二:读《孟子》有感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文章。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篇三:读孟子有感

马端阳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篇四:读《孟子》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孟子》的书。

小时候的孟子很贪玩儿,有一次,他逃学回家母亲问他为什么放学这么早。孟子知道瞒不过去就把事情说了一遍,孟母听了之后,把快织好的布给剪了,说这就像你一样做事情半途而废。

孟子听了之后,便发奋读书,学识果然突飞猛进,从中我明白了:做仍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中不能遇到难题就不做,只要多动脑,勤思考,就会解决问题的。

篇五:读《孟子》有感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 ,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篇六:读《孟子》有感

徐煊博

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 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 “ 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人与人相处,就像是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中人也对你笑。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追寻孺家之美,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七:读《孟子》有感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40349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