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请客吃饭方式对比
中西方请客吃饭方式对比
Friend asks me “Why Chinese don’t go Dutch?” So I want to regard this question as the topic and write an article.As everyone knows, Occidental will go Dutch while having a meal in the restaurant.But Chinese don’t go Dutch.Chinese will pay the bill and check out generously.Occidental don’t often entertain guests;but Chinese often invite friend to dinner.A lot of Occidentals feel puzzled to this question。
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不是各付各的钱?”所以我要写一篇文章把这个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
正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西方人在饭店吃饭往往都是AA制,而中国人却慷慨地把别人的也一起给付了。西方人不常款待客人,而中国人却经常邀请朋友吃饭。许多西方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Why exists such a difference? Because of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and custom are different on the surface.I will analyze this question concretely。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差别呢?表面上的原因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将具体分析其中道理。
First of all, food systems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 are different.Chinese put into practice Gather Dining System;Occidentals put into practice Inpidual Dining System.Everybody can share the delicious food of all over the table when eating Chinese food.Please note it is sharing;but Occidentals just eat the food in one’s own plate, if you eat beef, he eats chicken.It is impossible that you taste the flavor of his chicken.The result of the Inpidual Dining System is that you can only eat the food in your plate.It is unable to share.Ha-ha!What I said is right!首先,西方国家和中国的进餐方式不同。中国人实行的是“集体共享制”;西方人实行的是“个人分餐制”。中国人吃饭时每个人都可以共享桌上的每一种鲜美食品,请注意是“共享”;但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假如你吃牛肉,他吃鸡肉,你就不可能品尝他的鸡肉。“个人分餐制”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吃自己盘子里的,不可能共享食品。哈哈,我说的不错吧!So to eat Chinese food is happier than to eat Western-style food.And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Do you like the free thing? I think nobody don’t like the free thing.Ok!Suppose I invite you to eat the delicious Chinese food, then I pay the bill.This is equivalent to that you have enjoyed a delicious Chinese food free.So you will be very glad.Have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us in the happy atmosphere。
因此,吃中餐比吃西餐更能让人愉悦。我想问你个问题:你喜欢免费的东西吗?我想没有人会说不喜欢。Ok!假如我请你吃鲜美的中国食品,并且我来付账。这就等于是让你免费享用了中国美食,因此你会非常开心。这种愉快的气氛便加强了你我之间的联系。
Secondly, Occidentals eat for the health;Chinese eat for the friendship.Occidental advocate inpidualism and independence is strong.So Occidental express that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independence through the way go Dutch.Chinese like making friends and solidarity.Chinese valu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 very much.There are a lot of folk adages in China, for example “Depend on parents at home, leave home and depend on the friend!”,“Handle affairs is easy if you have many friends!”,another sentence is the more violent: “Insert the knife into both sides of the rib for friend!!”。
其次,西方人聚餐是身体的需要;中国人聚餐是为了友谊。西方人倡导个人主义,独立性很强。因此西方人通过各自付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独立性的赞赏。而中国人却非常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中国有很多谚语,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好办事!”,还有一句更猛的:“为朋友两肋插刀!!” Therefore, friend’s position is important in Chinese’s mind.The purpose that Chinese don’t go Dutch is doesn’t want to destroy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Dutch treatment is the stingy behavior in China, is unfavorable to the friends’ solidarity and is unfavorable to keeping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因此,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把朋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不采用各自付账的方式不会损害朋友间的友谊。相反,各付己账被认为是小气的行为,这不利于朋友的团结,也不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Third, it is only simple “Have a meal!” that Occidental entertain guests.It is not purpose that Chinese entertain guests, but it is the means.In Americans’ idea, “Have a meal” definition is to add fuel to the body for keeping health and normal life activity.Thus resist the attack of disease.That is to say, there is no any additional value。
第三,西方人接待客人“吃饭”很简单,不像中国人接待客人那样带有意图。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吃饭”无非就是给身体增加营养,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以抵御疾病的侵扰。换句话说,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附加的价值。
In the Chinese idea, “Have a meal” not only is for maintaining the health of the body, but also is a kind of life enjoyment, even is the means to promot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After enjoying the sumptuous delicious food, you are glad, I am glad too, everybody is glad.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friends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吃饭”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还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进友谊的助推剂。在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后,你开心,我也开心,每个人都很开心。朋友间的友谊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加深了。Chinese are a nation liking treat very much.Generally speaking, one party who propose treat will pay the bill in China.But purposes are different.For example you help me to do a thing, I will invite you to dinner in order to express thankfulness to you, certainly, I will pay the bill.Suppose I am a company manager, you are another company manager.I talk about the business with you, and I will say: “Let’s have a meal together!”.Certainly, I will pay the bill.My purpose is that congratulates business’ success, promo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us, even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mpanies。
中国是个非常好客的国家。一般来说,在中国总是有一方来付账。但他们的目的有所不同。比如你帮我做了一件事情,我会请你吃饭以便表达我对你的谢意,这当然是我来付账。假如我是一个公司经理,你是另一家公司经理,我想和你讨论生意上的事,我会说:“我们一起吃顿饭吧!”这当然也是我来付账。我的目的就是祝贺生意成功,增进我们之间的友谊,增进我们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In fact, Chinese are very complicated.So I say that Chinese don’t go Dutch is not merely a kind of folkway and custom, but it is a means, a method, a repayment way, a way to express emotion, even is probably a kind of stratagem …
事实上,中国的人际关系很复杂。所以我说,中国人不各自付账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风俗和习惯,它还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报答的方式,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种计谋……
第二篇:中西方节目主持人对比
中西方节目主持人对比
黄露
1006010138
10广电班
----------
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状况。
说起主持人的来源,还得追溯到1928年荷兰对外广播公司开播首个主持人节目“快乐的电台”,自那以后,主持人这个行业才从西方逐渐兴起。而相比之下,中国国内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则要晚上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到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首次正式打出“主持人”字幕时,主持人这一职业才正式在我国出现。发展至今,我国的节目主持人行业已经经过了三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主持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主持人不再是最初充当报幕员和播音员的机械式主持人了,而是具备采访、播音、评论等能力于一体的“多功能”主持人。记得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开播时,主持人播报新闻大多像“看图说话”一般,新闻图片上显示的是什么,主持人就描述一遍,很少会涉及到图片所隐含的新闻意义。而如今再看《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播报能力,有时候主持人还要去到现场采写新闻,或者在演播室对新闻进行评论。
其次,如今的主持人的主持声音也不像之前那样干涩、枯燥、平淡无味了,其主持的语言也变得温柔细腻,充满了人情味。比如柴静,当年她刚进入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就因为太过官方的生硬的主持风格伤害过一些本就受过伤害的嘉宾,后来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加以改正,如今才成就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再次,主持人这个行业也不像当初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如今的主持业也学会了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时不时与观众进行些互动,与受众保持双向联系„„
类似的变化有很多很多,从而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节目主持人发展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些年来节目主持人的积极发展状况,但也要看到国内节目主持人与国外节目主持人的较大差距。在此,我将通过对比美国著名女性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和有“东方奥普拉”之称的鲁豫的主持风格来分析中西方节目主持人的差距。
二、人物介绍
奥普拉•温弗瑞是一位天命之年、长相平平,身材欠佳的黑人妇女,但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人靠着其极具个性的主持能力,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奥普拉秀》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陈鲁豫曾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持人”称号,她主持的《鲁豫有约》更是根据她的采访风格特意打造的一档明星主持节目。鲁豫还因为她采访的幽默感和真诚被称为“东方奥普拉”。
三、奥普拉和鲁豫之间的共同点。
1、两位主持人都是以真诚动人的。
其他一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访谈时,并不是特别关心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心理,而是关心下一个问题问什么,这就明显使得采访对象觉得主持人并没有将自己放在心上,采访对象的回答也越来越无趣了。但是奥普拉和陈鲁豫不同,她们虽然也会考虑接下来要问什么,她们更关心的是采访对象的回答,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回应。陈鲁豫在《鲁豫有约》中就会捉住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亮点,并不时在之后的问答中再度提起,这就让受访嘉宾感觉主持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奥普拉更甚,在做节目访谈时,奥普拉常常不惜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作为“交换条件”,并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或是仰天长笑。这样的真诚,换做是谁,也都愿意说出那些本不愿说出的事吧!
2、两位主持人进行人物访谈时都善于营造轻松的采访气氛。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进行采访时并不是靠刻意的搞笑或者是牵强的幽默,好的主持人会让受访嘉宾感到自然的轻松,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奥普拉和陈鲁豫就善于调节采访现场的气氛。比如,陈鲁豫在采访受访嘉宾时在听到嘉宾某些幽默的回答时放声大笑。这种大笑并不是每一位女主持人都敢于做的。受到主持人的感染,嘉宾的情绪自然也就会放轻松。奥普拉的纯真可爱更是为人所知,她在采访嘉宾时会跟随着采访嘉宾的回答做出很夸张的肢体动作或者是夸张的大笑。这些夸张的元素,让再害羞的嘉宾也会放松心态的。
3、两位主持人对节目的控制能力都很强。
虽说两人在节目中的情绪经常会随着嘉宾的情绪波动而波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把节目引导偏离轨道。她们所问的问题之间是由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因此,即使对于一个问题,主持人会有所发挥,但也不影响总体的节目进程。
四、奥普拉和鲁豫之间的不同点。
1、两人的职业经历不同。
奥普拉是在电视台熬10多年才遇到自己的伯乐,歪打正着被迫去主持一档电视脱口秀节目,才从一名不称职的新闻采写记者成功蜕变为“脱口秀女王”的。虽然她自己说这是歪打正着,但不能否认,10多年电视记者的经验让她更加能够摸清受众的收视心理,做出更让受众接受的电视节目的。陈鲁豫则不同,她是1993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央视担任主持人的,直接的就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经验不足。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在央视工作两年后她便远赴美国,留学“充电”。直至学成归来,才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2、主持涉及面不同。
和奥普拉相比,陈鲁豫的主持内容主要是注重节目人物的故事情节,但奥普拉不仅注重普通人物的故事,也注重国际重要敏感问题。奥普拉有很多期的采访都是和关爱妇女儿童、抵制吸毒等社会重大敏感问题。由此看来,这也算是我国访谈类节目比较薄弱的问题。
3、陈鲁豫的采访语气与奥普拉相比,温柔有余,尖锐不足。
其实我眼中的奥普拉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她在采访到悲伤的故事时,也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但对于那些很敏感的问题,奥普拉从不马虎。比如,在著名的“詹姆斯·弗雷自传事件”中,奥普拉三次专题节目访谈弗雷,第一次受到弗雷戒毒故事感动而向大众大力推荐其自传,第二次对弗雷自传中的虚假情节进行当面质问和严重质疑,第三次则为自己的“严厉过火”向弗雷道歉。这三次采访中,我们足以看出奥普拉的真诚、负责。这些特质正是西方节目主持人主持亮点,也是我们国内的主持人不足的地方。
4、最后,我自认为把陈鲁豫称为“东方奥普拉”并不是很适合。
毕竟,鲁豫也是有自己的采访特点的,比如在节目中她会安安静静地倾听受访者的诉说,绝不会从中打断。她的安静,正是她的特点。而现在她被安上奥普拉的标签,这对于她的采访特点来说是一种抹杀。她是陈鲁豫,绝不是第二个奥普拉。
五、总结中西方节目主持人的差距。
综上所述,从对比中西方两位著名女性节目主持人陈鲁豫和奥普拉来看,以小见大地可以看出两者之间还是有对比性的。
第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新闻从业经验和西方节目主持人是有差距的。西方国家的主持人很多都是从最基础的新闻采写工作干起,并且是在新闻基层磨练了数十年后才当上主持人的,所以他们的经验比较丰富,节目主持比较有深度。而我国的许多主持人都是直接从学校进入主持行业,十分缺少基层的锻炼。不仅对新闻领域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主持能力比较单一,不像西方许多主持人那样全能。
第二、由于中西方主持人节目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导致主持人个 性发挥和内在环境不同。在西方,许多主持人不仅仅是主持人,还负责整个节目的策划、选题、采访和编稿等,所以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还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中国则不同,我国的许多主持人只会负责到节目的采访和主持,自然,从中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且,我国主持人在主持中会受到采访稿或者主持稿的束缚,不能够畅快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第三、中国节目主持人虽然与西方有所差距,但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的。
第三篇:中西方婚俗对比
中西方婚俗对比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可以洞察人类社会不同的的风俗人情,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本文以中西方婚礼习俗为切入点,开展对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古往今来几乎每一种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这似乎是人类的天生需要。只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婚礼习俗中都设计了一些颇有难度的环节。
中西方在婚礼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在形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的不同,中国注重喜庆、仪式隆重。西方则更注重浪漫自由,崇尚爱情至上。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阅读,分别对中西方婚礼文化进行研究。
首先是中国的婚礼。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
在古代婚礼形成中:
1、主要在于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成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隐含婚姻为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
2、“天作之合”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 ;又有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因,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归本于天思想;
3、“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4、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婚姻的目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意义。婚姻要经过“三书六礼”,媒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婚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那时的婚礼也很简单,不过这时已经出现了恋爱自由观了。七十年代出于对工人
阶级力量和毛主席的歌颂,新郎一般身穿工人装。婚车是三轮。八十年代刚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婚事较为隆重,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结婚必备。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
西方的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观念。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男女在日常生活社交中相遇上,自然地被异性所吸引,在互相追求到互相依恋。由恋爱发展到难舍难离的爱情高峰,因而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互相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充满了浪漫气息、以及神秘的教会色彩。西方的婚礼与教会有着很大的联系,受教会思想的制约。西方婚礼的特殊习俗包括婚纱,新娘穿着圣洁纯白的婚纱,是婚礼上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和蓝等习俗。旧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等,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
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总之中西方婚礼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的西方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都在说明婚礼的形式在变迁,是婚礼文化的丰富,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这是当今全球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喻为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那这是一段正在演绎的故事,一个从东方到西方和从西方到东方的故事,一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的故事。
参考文献
[5]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6]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7] McGuireKim.The Irish Wedding Book.Dublin:Wolfhound P, 1994.[8] Power, Patrick C.Sex and Marriage in Ancient Ireland.Dublin:
Mercier, 1976.(reprinted in 1993?)
[9] 零陵学院学报040667
[10] 刘志诚 论华夏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5
[11] 王见章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6)
第四篇:中西方婚礼对比
中西方婚礼流程对比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活动,几乎在每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需要,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并确立下来。而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风俗来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下面是中西方婚礼流程的比较。
一: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花车到达花轿地点。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中途颠轿;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喝交杯酒;敬茶改口;进入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最好吃点东西);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民俗表演;婚宴结束。
二:西式婚礼流程仪式:
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证婚人致辞。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上甜点时,舞会继续;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总结:中国的婚礼形式在我们年轻人的眼中会觉得很烦琐,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西方的婚礼则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
--对文化教化功能的再认识
以前曾经看过一则趣事,是说不同国家的人弄丢了一枚硬币后的反应,美国人只会摇摇头,不再回想,日本人会回家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德国人会在丢失硬币的周围仔细寻找。从这则趣事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是民族心理,而不同民族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体现的就是文化的教化功能。
比如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伦理道德与群体意识的儒家文化,其次就是宁静恬淡的道家文化。因此,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教化的中国人,在青年时期追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采取的是入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
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并经过人的心理折射后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群体与个体,保守与求新,讲“礼”与平等。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生体验和一种约定俗成的典型情境,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说法,就是群体观念的典型反映。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使人更倾向于不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自己行事为人。因此西方人推崇个体文化心理。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中庸中的“中”字意味着“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庸的意思是“平常”。《论语·率雍》也写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国,标新立异是不被肯定的,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被众人所排斥。这种拒绝变化的儒家精神在中国造成强大的保守意识,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心理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正是这种追求“差异”和“多样化”的“求变”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
中国人信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中国,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在其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出来。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男女老少等等。中国人推崇“抑己尊人”的处世原则,谈话时有意抬高他人地位而使自己显得卑微,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谦称和敬称。汉语自称谦词古代有:仆、小人、愚、鄙人等,近现代有:学生、晚辈等。自称亲人谦词有:家父、家母、内人、犬子等,敬称对方亲人有:令尊、令堂、令夫人、令爱等。而西方文化心理强调平等。平等意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人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出平等观念。因此,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西方,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晚辈或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或观点与长辈或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毫不顾忌后者的面子或权威。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人不同文化心理以及行为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文化的教化功能在于,不同的文化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体现出了诸多不同。文化虽无形,但它可以通过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有形的人身上。可以说,正因为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得以保存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