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鲜族婚礼习俗
篇一:韩国朝鲜族婚礼习俗了解及查询
韩国的传统非常严谨,甚至连婚礼也是非常的讲究的,韩国有些怎么样的婚礼习俗呢?一来了解一下
韩国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的少男少女们,长腿偶吧已经将中国少女们的心迷惑了,在越来越多的韩国文化和明星受到追捧时,韩国的婚礼形式也在不断的被模仿和创新,现在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韩国的传统婚礼习俗。
大家一定在电视上看到过韩国人结婚会穿上独特的服饰--韩服,穿韩服的婚礼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婚礼当中,现在的韩国年轻人结婚也会出现穿韩服的环节,这个仪式叫做币帛礼。新郎新娘会从新娘家带来的饮食放在桌上,夫妻在公公婆婆面前行礼,并介绍家人和亲戚的顺序。这时只有新娘给家人磕头,新郎则站在桌子旁边给新娘介绍家人。如果祖父祖母在的话会给他们另准备一桌,先给父母磕头后再给祖父祖母磕头,在给直系兄弟磕头后才会给叔叔以及家人磕头。篇二:朝鲜族风俗
, 朝 鲜 族 风 俗
朝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和眭团结的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优良的风俗习惯。
高 尚 的 品 德
朝鲜族素有礼貌等人、尊老爱幼的美德,与人交往特别注意用语。朝鲜族有三种阶称,即“尊敬称”、“对等称”、“谦卑称”。晚生对长辈须操“尊敬称”,妻子对丈夫也都用尊称,就是兄弟姐妹只要大一岁也必须用尊称,不能叫名字。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否则是一种失礼,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老人无论在家晨或社会上都普遍受到尊敬。老有用餐时不和晚辈同席,到吃饭时全家人必须等老人归来方能用餐。一般父子不同席,同席晚辈不是喝酒,如得到允许,必须转过身去饮用。席间,长辈举杯后,其余人方能依次举杯。晚辈抽烟时不能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人都要行鞠躬礼,同路时晚辈必须跟在长者后面。
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不管儿女多少、生活贫富,必须由大儿子赡养。每缝节假日,其他子女必须携家口前往“大家”(大哥)看望父母共席节日,父母也可到其他子女家走动,但患病时,必须住大儿子处,这是朝鲜族人规定的大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老人过“花甲”(六十大寿)是朝鲜族人尊***俗中的最庄重一项,届时要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把全村老人都请来,共享其乐,在席上频频敬酒,祝愿老人延年益寿。
朝鲜族不但尊老还爱幼,新的生命一降生,就要举家接连庆贺几天;子女满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祝贺,以后每年给孩子过一次生日。朝鲜族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家庭是否困难都要全力供孩子念书,甚至为了孩子离学校近一些,可以举家搬迁,注重给孩子传授礼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妇女,在家里操持家务,在外干体力活,家中的上下关系和邻里关系,全靠妇女的品德修养。
特 殊 的 房 屋
朝鲜族的房屋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以平房为主,分内部矛盾结构和外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中间为灶间,一边是仓库没有炕,有门和灶间相通;一边是住屋,全部铺成炕。住屋分上屋和下屋,一般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居住;上屋隔成二间,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另一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各间用横推的门板隔开,随时能挪走隔板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每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门上的棂子有各种式样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糊窗纸现多改为玻璃门窗。客人进屋男女有别,男人进客房,女人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进屋都要脱鞋,过去炕上铺的是芦席或高梁杆编的席子,现在则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刷上炕油,墙壁和顶棚用不同颜色花纸裱湖,满屋既亮堂又整洁。
外部结构也有许多特点。以前房屋多用木搭架,屋顶用稻草、谷草或瓦盖顶,墙壁是泥墙刷白色,房柱有圆的、方的,圆柱有鼓肚的也有直的,方柱有四角和八角的,尤其是鼓肚的圆柱将房子装饰得雄伟壮观,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壮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房顶过去多苫草,现在都有屋脊、分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悬山式是两落水的屋面,庑殿式是四落水的屋面,歇山式是悬山式上半截和庑殿式下半截的混合体,四周形成飞檐,显得雄伟漂亮。
外墙礕过去大多是土墙,现在以专代替,土墙是先用秫杆扎成帘子,然后里外抹泥和沙土。取暖主要靠火炕,在灶口烧火,烟气通过炕洞将火炕暖热,整个屋子就暖和了。
高 雅 的 服 饰
朝鲜族爱整洁,过去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后来逐渐发展女服和童装绚丽多彩,端庄大方。
过去,朝鲜族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脚较肥,适宜盘腿坐,裤腿向外折叠,系上丝带。男子的袄前襟敞开,有领子、衣襟、袖子、领边和袄带。领子不立起来,处然围着脖子,在胸前掩住,领子上加了一层二厘米的白布领边,便于经常换洗。前襟互相交叉,左襟在外,右襟在里,在右胸上用袄带系上。袄带是夹的,宽约三四厘米,长四十到五十厘米,系带要系成活扣做装饰。裤袄一般都是同色,多为白色,男子喜欢在上衣外面穿上一件颜色花纹多样的坎肩,出访时再加上长袍(式样和上衣相同,就是长到膝盖以下),今天这种衣服只有老人偶尔穿用。
朝鲜族妇女的服装有华丽典雅的裙子和袄,裙子分紧身长裙和筒裙,紧身长裙是用宽大的初幅裹身的,长及脚跟,是分叉裙子,有许多细褶。空时把下身裹一遍后,将裙子的下摆一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里。筒裙是把裙幅的两边都缝合成筒状裙子,腰间打着密密的细褶,自然下垂。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钮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用作外出和劳动时的筒裙较长,在家穿的较短。裙料质地和颜色按季节有所不同,也有用带各种花纹的布画做的。女袄和男袄基本相同,领子略呈圆型,襟和下摆呈弧型线条柔和又有曲线美,袄料的颜色鲜艳花纹美丽。袖口下摆上都用镶边来装饰,用来装饰的布多用绸缎,整件衣服非常漂亮。袄短小紧紧贴在身上,袖子则又肥又长,显得特别丰满。妇女们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红色和黄色,绿袄红裙或黄袄蓝裙都是较好的礼服。
朝鲜族童装基本和大人相同,但是缝制得十分华丽、鲜艳。一般都是选用柔软的料子,颜色多样,如彩袖袄,其袖子用红黄蓝绿等颜色相配的绸缎做的酷似彩虹,男孩可以穿到两岁,女孩到了上学年龄仍穿用。成群的女孩走上街头非常惹人注意,犹如彩色的长河。
朝鲜族男人的帽子大多是黑笠圆筒形,檐子很宽。女人也有戴黑笠的,但帽筒上绣有美丽的花和鸟,大多妇女飞惯用白绒布包头。
朝鲜族的鞋履,早期多为木履、革履,后来出现麻、树皮、稻草做成的草鞋,现在男人多穿白胶鞋,妇女多穿白色或天蓝色船形胶鞋,直到布鞋、皮鞋。
朝鲜族头饰、腰佩很讲究,女人多用华贵的发带、钗、簪等,腰佩有腰带、荷包、妆刀、玩具等精致的工艺品。
热 闹 的 婚 礼
朝鲜族婚礼既隆重又热闹,婚礼仪式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去迎新时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新娘到新郎家举行的婚礼叫新娘婚礼。在这之前还要经过两道手续:一是议婚,男方家派媒人去女方家请婚,得到对方同意就算订婚;二是纳采,男方为女方准备衣服和象征“幸福”、“多男”、“长寿”的米粒、棉籽、假发、玩具和妆刀等,女方也准备嫁妆,一般是一二套被褥和新娘新郎用的衣料及送给公婆和男方迎新的见面礼。
新郎去迎亲时带去一只木制的彩色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之后行跪拜礼。新娘家人将木雁立刻扔进新娘房里,接着新郎新娘一内一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后,新郎进到新房,同新娘见面互问家安,然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了糕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由宾相和邻里表年相陪。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里放三个鸡蛋,新郎不能全吃了而留一二个在饭碗底,等退席后由新娘吃完留下的鸡蛋。以上筒要分为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娘离家上轿(车)前要向父母长辈叩首告别。
新娘到新郎家兴行新娘婚礼,一般都在院里举行,以便全村人都来观看庆贺,现在大多也在屋内举行了。新娘在婚席前正襟危坐,由女傧相陪伴,新娘婚席要比新郎婚席丰盛,在桌上还要摆一只烧熟的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嘴里叼着一个红辣椒。雄鸡
象征男性,辣椒籽多象证多子多孙。婚席摆好,先请陪新娘前来的女方近亲过目,以示男方不会亏待新娘。婚礼当晚是婚礼中最热闹的时候,近亲和邻里为新郎新娘开庆祝晚会,唱歌跳舞到深夜。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见公婆及近亲,叫舅姑礼。
朝鲜族还有一种“归婚礼”,指在结婚六十周年时,如果老夫妻都健在,就举行“归婚礼”,盛况比“婚礼”还要隆重。老夫妻空着结婚时穿过礼服,摆上婚席,子孙亲戚、左邻右舍纷纷前来祝福、祝寿,甚是热闹。
篇三:朝鲜族婚礼流程
朝鲜族婚礼流程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骑马去迎亲,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一般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奠雁礼:新郎迎亲时带去一只木制的彩色模雁,放到新娘家客房门外一张小桌上,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之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鸟类,奠雁象征新郎新娘像雁一样永相爱,守贞节,不分离。交拜礼:奠雁礼后,新郎、新娘一内一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房合礼:交拜礼后;新郎进到新娘房间,同新娘见面,互间家安。席宴礼:就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由僳相和邻里青年相陪。捅?宴粹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底要放3个去皮的熟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全吃,留
一、两个在饭碗底下;退席后,由新娘吃新郎留下的鸡蛋。
新娘离家上轿前,要向父母与长辈叩首告别。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备有婚席,还举行舅姑礼。新娘婚席,过去都在院子里举行,以便会屯人都来观看祝贺。现在一般在屋内举行,由女慎相陪伴。新娘在婚席前正襟跪坐。新娘婚席比新郎婚席要丰盛,在桌上一定要摆一只煮熟的昂首挺胸的整公鸡,嘴里还叼着一个大红辣椒,以示吉祥。新娘婚席摆好后,先请陪新娘前来的女方***过目,以示男方不亏待新娘。婚礼当晚,***和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往往歌舞到深夜。
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叫舅姑礼。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的一些礼仪。
现在,新事新办,新郎不骑马,新娘不坐轿,婚礼从简,已成为风气,从而出现了许多朴素十大方、热闹的婚礼仪式。
篇四:朝鲜族婚礼
新人入场 领导祝贺 婚礼主持 新娘讲话 给父母鞠躬 新人父母 新人就坐 嘉宾热情参与 上 大 桌 行合卺礼 吃 鸡 蛋 拧 鸡 脖 扔 瓢 新人敬酒 演唱家金爱花 父母兄长共舞 朝 鲜 舞 朝 鲜 舞 新人与主持 全 家 福
篇五: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黄瓜丝、芝麻、辣椒面等适口调料。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现已不见)。
(3)居住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4)丧葬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近年移风易俗,也出现了深葬,火化等。
(5)礼仪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6)婚姻
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或学习中,产生爱情欲订婚时,必须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后,由男方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事不谐。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双方父母议妥,则男青年需先向妇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头。男女青年还必须明确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到此,亲事即告订妥。
订亲后,选吉日。由男方携佳肴至女家,由女方邀亲友共同饮酒。至夜幕降临,方撤下酒席,奏乐。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归家,以表不忍女儿即将离家外嫁。
此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礼,以谢玉成。然后新娘带妆奁上车与新郎回家。
第二篇:朝鲜族婚礼习俗简介及和汉族对照
朝鲜族婚俗礼习简介及与汉族对照
此文从各个角度解析朝鲜族结婚礼仪中的优良和糟粕。和对汉族结婚礼仪的对照。以及其中的借鉴意义。
首先呢,朝鲜族青年男女尊重老人的传统渊源悠长。在结婚时体现的很到位,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或学习中,产生爱情欲订婚时,必须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后,由男方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事不谐。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双方父母议妥,则男青年需先向妇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头。汉族貌似没有给父母叩头的习俗,咋结婚时。男女青年还必须明确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到此,亲事即告订妥。
鲜族青年男女尊重老人是一种优良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朝鲜族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而在汉族,父母在结婚中的作用也很大。过去在汉族结婚礼仪中,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媒人到女方家说媒、问名)、纳吉、纳征(送钱财给女方家准备成婚)、请期、初期等六道程序。除了最后一道程序外,婚姻的缔结过程都要背开青年男女当事人进行,因而极不合理。
订亲后,选吉日。由男方携佳肴至女家,由女方邀亲友共同饮酒。至夜幕降临,方撤下酒席,奏乐。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归家,以表不忍女儿即将离家外嫁。
在汉族,有很多因为彩礼问题搞的乌烟瘴气,很多婚姻刚要组建就为财力这些事弄得很不愉快,汉族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一点,朝鲜族人的风俗很好,很值得借鉴朝鲜族人无女方向男方索取财物的陋习,只由男方买些服装和姑娘所爱之物相赠,以表订亲之意。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各备丰盛酒席。男方先备牛车,车上铺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傧相,身穿礼服胸佩红花,去女家接新娘。至女家,新郎先被推进一无人的房间——室内摆放一桌丰盛酒席,女方给新郎连斟三杯酒。其后,新郎将酒菜各选一点,用一张白纸包上,带上一瓶白酒,请人送回自家,表示婚事惬意,女家招待甚丰。接着女家又给新郎送上一碗大米饭,里面埋上三个鸡蛋。新郎要剩半碗饭一个鸡蛋给新娘,象征此后共吃一锅饭,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永成鸾凤之好。傧相于席间也选一点菜肴,带回家中,以示同喜。
此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礼,以谢玉成。然后新娘带妆奁上车与新郎回家。
回归途中,赶车人故意把车赶进横垄地里任其簸簸,同车人欢笑一团,乐不可支。车进村边,村人穿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接新娘。此时由男家向赶车人献出一小桌酒菜。宴罢,赶车在村中转几圈,再乘兴将车赶到新郎家。新郎新娘下车后,步入屋内举行婚礼,仪式与在女方家相似。仪式后,在场男女老幼同歌共舞。此时,新郎新娘“三问三答”,其内容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幼辈的爱抚及双方海誓山盟之类的话语。宴罢,客归,新郎新娘入洞房。婚事完毕。
然而,朝鲜族的婚礼有独特之处。跟汉族很大不同之处。这算不上优良和糟粕,算是一种地域文化特色吧。
16、17世纪以前,这里还沿袭着“男归女家”的旧制。新郎要到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住至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方择吉日携妻归家,还要再举行一次盛大的婚礼。现在虽然没有“男归女家”的习俗了,但其影响至今仍可见到。比如,朝鲜族习惯上称娶亲为“入丈家”,丈家即丈人之家。一般来说,在结婚活动中,女方的花销也较男方为多。这点来说,要是短期未怀孕,岂不是一直要住在老婆家不成。
而在汉族,结婚后女方是应该住在男方家的。倒插门的现象是很少的。一般都是住在男方的家里。有的和公公婆婆住在一块,方便看孩子。
结婚的第一阶段仍在女方家里举行,称“新郎婚礼”。第二阶段在男方家里举行,叫“新娘婚礼”。结婚后的第三天,仍要去妻子家里一趟,也可以说是“男归女家”的一种遗俗。
新郎婚礼是在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举行的,分为莫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席宴礼上的食俗内容较多。席上摆满糕饼、糖果、鸡鱼(海味)、肉、蛋等。新郎由宾相、邻居相伴入席。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饭碗底放上三个去了皮儿的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全吃,留一两个给新娘吃,以示体贴。仪式结束后,新娘即随新郎到男方家。行前,新娘要向父母长辈一一叩首告别。
新娘到新郎家后,要举行新娘婚礼。也备有婚宴,菜肴还要更丰收些。除备有各种美味外,还一定要摆上一只烧熟的昂首的公鸡。鸡嘴里面放着一个大红辣椒。新郎新娘要分桌赴宴。宴席摆好后,要先请陪伴新娘前来的女方亲友过目,以示男方不亏待新娘。举行婚礼的当晚,是婚礼最热闹的时候,近亲与邻居要为新郎、新娘举行一次联欢会,唱歌跳舞,直至深夜。然后,由姐姐把夜餐送进洞房,让新娘、新郎共进夜餐。
而在汉族。闹洞房,分喜糖,送嫁装,玩游戏,之类的和朝鲜族大同小异。都是结婚的一些喜趣习俗。
朝鲜族婚礼有它的优点和当地的风俗,汉族也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特有的风俗,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不断借鉴,不断发展,婚姻礼仪才能更好的发展进步。
第三篇:朝鲜族婚礼流程
朝鲜族婚礼流程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骑马去迎亲,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一般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奠雁礼:新郎迎亲时带去一只木制的彩色模雁,放到新娘家客房门外一张小桌上,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之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鸟类,奠雁象征新郎新娘像雁一样永相爱,守贞节,不分离。交拜礼:奠雁礼后,新郎、新娘一内一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房合礼:交拜礼后;新郎进到新娘房间,同新娘见面,互间家安。席宴礼:就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由僳相和邻里青年相陪。捅?宴粹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底要放3个去皮的熟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全吃,留
一、两个在饭碗底下;退席后,由新娘吃新郎留下的鸡蛋。
新娘离家上轿前,要向父母与长辈叩首告别。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备有婚席,还举行舅姑礼。新娘婚席,过去都在院子里举行,以便会屯人都来观看祝贺。现在一般在屋内举行,由女慎相陪伴。新娘在婚席前正襟跪坐。新娘婚席比新郎婚席要丰盛,在桌上一定要摆一只煮熟的昂首挺胸的整公鸡,嘴里还叼着一个大红辣椒,以示吉祥。新娘婚席摆好后,先请陪新娘前来的女方***过目,以示男方不亏待新娘。婚礼当晚,***和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往往歌舞到深夜。
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叫舅姑礼。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的一些礼仪。
现在,新事新办,新郎不骑马,新娘不坐轿,婚礼从简,已成为风气,从而出现了许多朴素十大方、热闹的婚礼仪式。
第四篇:婚礼习俗
老北京婚礼习俗(民国)
1、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说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流行这个?)
2、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3、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讲儿也顶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这个还是现代婚礼上最热闹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虽然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被沿用了下来,毕竟这是婚礼过程中最喜兴最热闹的一部分)
4、洞房坐炕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别提多热闹了~~~~)
5、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婚礼办得越来越趋于西式(我不得不说西式的婚礼真的是很简单、简洁),但是还是中式的婚礼最喜兴最热闹的,大红的喜字、大红的床被…
抗日战争时期建议将亮剑中婚礼片段摆上
新中国六十年婚礼大变迁
2009-12-28 21:08 来源:网络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
330
2009年即将过去,回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概万分,而中国的婚礼也随着中国的腾飞有着飞一般的变化。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结婚形式。
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五十年代:婚礼简朴,政治挂帅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
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礼形式颇有一波两折的意味。随着社会秩序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有些职工条件改善,分了房,买了自行车,大跃进时盛行结婚不误生产,下班骑车接回新娘,亲朋好友喝喝小酒、闹闹洞房,但无非是搞几个小菜,包顿饺子……这种略有抬头的“小康婚礼”却因“三年困难”到来,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肇始于五十年代,大规模知青下乡插队运动,则出现在1968年之后。这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1600余万没读上大学,也无法就业的青年陆续散布在全国农村。恋爱,结婚自然是难以逃避的问题,知青的婚礼颇具特色,为此时婚俗史上的标志性事物。
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url=http://finance.ifeng.com/app/hq/stock/sz000525/]红太阳[/url][16.98-5.14%]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三夫妻对拜。
历次运动,军人是最少被波及的群体,随着军管的实施,对军人宣传的强化,军人无疑是这个时期民间择偶的首选。七十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改革的春雷在中国上空响动,婚礼逐渐恢复了往昔气象。家中摆上几桌酒席,鸡鸭鱼肉猛吃一番,五魁手哥俩好大喝一顿,这样的婚礼已不罕见。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皮了!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
回看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婚俗变化
结婚变成一件能赚票子的事儿,它就有了商机,可以变成一个产业。结婚能赚钱,帮你搞婚庆能否也分一杯羹,可以!1990年,首个婚庆公司——“紫房子”在北京正式营业。最初,它还是国营的婚庆公司,但却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重操旧业。民国年间,紫房子就为很多政要名人操办过婚礼,五十年代被公司合营,随着这个行当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婚庆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
了解下清末民初的婚嫁习俗
提亲
旧时,媒人奔走于男女双方之间,讲清各自的家庭情况、长相和年龄等。
过小帖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成帖子,由媒人送到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问卜,如男女属相不相克,则可成亲。
过大帖
男方合婚问卜后,认为可成亲,男女双方各自准备好有“龙凤呈祥”的字样红柬,分别书写男女的生辰、年岁和文约。男方将男帖放入木匣中,外裹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往女家;女方收帖后,将女帖放入原木匣中,由媒人带回男家,称为“订亲”。
送聘礼 过嫁妆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先送礼单,送实物,聘礼大多是衣服及生活用品。迎娶前,男方向女方送“食盒”;女方将陪嫁品送到男方家中,俗称“过嫁妆”。
做被褥 送日子 压炕头
结婚前,男方找2~4个公婆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新娘做被褥,被角放些枣子、栗子和“如意”等物,意为“早日生子,万事如意”。婚前两、三个月,男方将择定的准确婚期写成鸾书,放入拜匣中,由媒人与一父母双全的男孩送到女方家中,俗称“送日子”。结婚前一夜,男方家长让新郎的未婚弟弟、侄子在新房中睡一夜,希望婚后多生男孩,俗称“压炕头”。
迎娶
迎娶之日,男方请一对夫妇为娶门亲,日出前抬花轿出发,由男童4人手持灯笼、火把在轿前开路。轿至女方家门,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用红布盖头,由父兄背上轿,大声痛哭,泪如雨下,谓之“金豆”掉在家中;由叔婶或哥嫂送亲,兄弟护轿前行,谓之“把轿杆”,中途轿不落地。
拜天地
即婚礼,轿抬到男家后,院内放一方桌,上供天地神,摆酒果香烛,家长上香行礼,新郎、新娘并排站在方桌前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互拜,均行跪叩礼,礼毕,新娘被人搀入洞房。
洞房夜
洞房中点燃雕有龙凤花纹的红蜡烛,门上有对联,屋内张贴大红“喜”字。晚饭时,夫妻对坐吃水饺,谓之吃“子孙饽饽”,均吃双数,以图吉利。新婚之夜,常点锡灯,表示长明之意。夫妻就寝前,由嫂嫂或同宗妇女为新郎新娘铺被褥;就寝后夫妻之间不说话,窗外听声之风盛行。
第五篇:婚礼习俗
面纱
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钻戒
《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头饰
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佩戴头饰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的女子在适婚年龄都会头戴花环,以区别于已婚妇女,象征着童贞。
新娘礼服的颜色
新娘礼服的颜色代表着传统,也有特定的含义:白色代表纯洁童贞,美国和英国常用的黄色是爱神和富足的象征。
花束
鲜花代表激情和奖赏,传达出繁荣富饶和出类拔萃的讯息,有幸接到新娘花束的人将有好运气,也会是下一个喜结良缘的人。
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
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互吻
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抱着新娘入洞房
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新婚夫妇的汽车
当新婚夫妇乘车出发度蜜月时,汽车的后面会拴上许多易拉罐,它起源于古代扔鞋子的习俗,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扔鞋子,认为如果有鞋子击中了新人乘坐的车子,那么就会带来好运。
汽车鸣笛
跟在新人汽车后面的车队一路不停地鸣笛,以驱走恶魔
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一般演奏两首婚礼进行曲。新娘走向神坛时,奏的是庄重舒缓的《婚礼合唱》,新娘新郎走出教堂时演奏的则是欢快的《结婚序曲》,选自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26年谱写的《仲夏夜之梦》。
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
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合力切开一只特制的结婚蛋糕,两人先互相喂吃一小块,然后把其余的蛋糕分给所有来宾享用。
婚宴快要结束时,新娘把花束抛向未结婚的女子,得到花束的为幸运女孩,她被认为是下次婚礼的新娘。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与中国传统的结婚仪式不大一样。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为稳定心上人的心,便向心上人送爱的信物。当时许多绅士流行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为什么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
中古世纪的新郎订婚时,把婚戒先在新娘左手的三只手指上轮流戴,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接通往心脏。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为什么新娘带一方白手帕?
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的说法,农夫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为什么在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已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配剑,击退敌人。
为什么要特别订制结婚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制造面包的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像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衣,也就成了今天的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
英国的保险业也涉足人们的婚姻,对夫妇双方有一种特殊保险——爱情保险。每对夫妇每月交纳5英镑的保险金即可享受爱情保险。如果夫妇自保险之日起,相处达25年,即可领到5000英镑的保险金。若两人中有一人不在了,未亡者可领到1000英镑的抚恤金。若夫妇二人不和,被遗弃的一方可得到3000英镑的保险金。
1.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在第12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一般将来时的基本形式:
We'll see his boat and then we'll say goodbye to him.He will he away for two months.我们将参观他的船,然后和他告别。他要离开两个月。
在第36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将来时going to用来预言将发生的事,尤其是不久即将发生的事。它在非正式语体中可表示意图、打算等:
Debbie Hart is going to swim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tomorrow.黛比·哈特准备明天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为将来安排好的活动和事件。这种用法通常需要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往往是不久的将来): We're spending next winter in Australia.我们将要在澳大利亚度过明年冬天。
arrive, come, go, leave等动词的进行式经常有这种用法,表示行程安排有关的“将到达”、“将离去”等意思:
A relation of yours is coming to see you.您的一个亲戚就要来看您了。He's arriving this evening.他将于今天傍晚到达。
He's leaving tomorrow afternoon.他明天下午离开。
2.将来时在时间状语从句及第1类条件句中的表示方法
当时间状语从句表示将来时,在 after, as soon as, before, by the time, the moment, till, until和when等后面我们通常不用一般将来时而用一般现在时;不用将来完成时而用现在完成时。这两种现在时态在时间连词后面常常可以互换:
The Thompsons will move to a new flat when their baby is/has been born.孩子出生以后,汤普森一家将搬到一个新的公寓去住。
在第1类条件句中,if之后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If it rains, we'll stay at home.如果下雨,我们将呆在家里。
If he gets the job, he'll be going abroad.如果他得到那个工作,他就要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