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主题班会:法律进校园(模版)

主题班会:法律进校园(模版)



第一篇:主题班会:法律进校园(模版)

主题班会 <法律进校园>教案

四一班

吴萍蓉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

(八)吸毒、注射毒品;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中度不良行为:

•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

(一)旷课、夜不归宿; •

(二)携带管制刀具; •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

(十)吸烟、酗酒。

2016/4/6

第二篇:六年级“法律进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六年级“法律进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我们中国的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4、我们国家的法制宣传日是几月几日?

5、我们每天来学校学习都是受法律保护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第三篇:法律主题班会

“学法 知法 守法,提高法律素养”

——-六年级主题班会活动

班主任:王 梅

活动目标:

1、从生活实际出发,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使少先队员了解学法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3、使队员们了解,法律是行动的准绳,在约束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自己,应自觉守法。活动准备:

1、学生搜集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案例。

2、教师准备有关案例及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一、开场部分 班主任讲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衡量我们做事的一把尺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本次中队会“知法学法守法“就是围绕以上思想开展的。请主持人上台——

二、主体部分

(一)知法 主持人:

阳春三月,和风吹拂。大地春回,万物更新。

三月的孩子,绽放着美丽和自信的笑容。三月的校园,开遍了法制与安全的花朵。

六年级“学法 知法 守法,提高法律素养”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同学们,你都知道哪几部法律法规?(请学生答)其中与我们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有哪些法律?

同学们请记住《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与我们青少年儿童密切相关的两部重要的法律。那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呢? 因为(1)未成年人年龄未满18周岁,身心发育尚未成熟;(2)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完全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3)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

(4)未成年人自控力差,难以抵御不良诱惑。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给予特殊关注。

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的告诉我们法律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生活中你听到过或看到过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例吗?谁来举个例子。(学生举例)

这些事例警示我们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是多么重要,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你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所以知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地!而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学法律。

(二)学法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识吗?那有请我们的法律小博士。

小 博 士:同学们好!学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知法、学法、用法。下面我出几道法律知识竞赛题来考考大家。(可以采取抢答分小组进行比赛)A选择题:

(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公民。

A、16 B、18 C、20(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A、发育、成长 B、安全、健康 C、生活、教育(3)下课了,不能干什么:()A 打球。B 追赶打闹。C 跳绳。(4)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A 皮球 B 三角尺 C 利器、易燃物品。(5)哪种行为不对:()A 跳高、跳远。B 攀越围墙、滑楼梯。C 翻单杠、荡秋千。

(6)下楼梯怎样行:()A 靠右行。B 靠左行。C 左右行都可以。

B判断题(说说为什么)

1.违反了校纪,但我没有违反法律,学校对我没有办法进行处理,如果学校对我进行处理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有位14岁的学生,以大欺小抢劫同学仅10几元,肯定不会构成犯罪,被抢劫的同学告发也没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条款,是要求大人的,我们知道了也没用。4.当”我”独自在家时,要锁好防盗门;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入夜开灯后要拉好窗帘;如果窃贼已进屋,没有发现”我”时,要迅速躲好,伺机逃走求救。5.我被人家抢过钱,所以我必须再从他人身上抢回来,这也是一种正当防卫的手段。

6.同学在公共场交谈时,千万不要将自己家地址、电话号码等一些具体情况大声说出来,更不要轻易把家里的电话号友告诉陌生人。

7.李刚经常欺负我同学并把我同学打伤,同学让我帮助解决,我才去打了李刚,这应该说是见义勇为。

8.放学路上遇到有人拦劫,尽量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可以先把钱物给他们,然后报告老师、家长。同学们上下学最好结伴一起走。C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升国旗

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张涛给旁边的同学讲了个笑话,结果引起大笑,请问张涛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请小博士评定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3条规定: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案例

二、故意伤害

在一所学校里,下课时,王同学走路时不小心把张同学的铅笔盒碰到了地上,张同学看到了,就走到张同学的课桌旁,一手拿起王同学的铅笔盒用力的甩下去,划破了王同学的眼睛。当时,王同学满脸是血,痛得直打转,劝班同学都吓呆了。经医院尽力抢救,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但王同学的那只受伤的眼睛视力明显下降了。

听了以上案例你有什么想法?怎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你是法官你将怎样来维护受害人的权益? 我们还是来听听小律师的说法吧

(以上事例中,张同学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被告年龄均未满十四周岁,免于追究刑事责任,但被害人的医药费,家长误工费,交通费,受害人的营养费一律由被告人的法定监护人负责赔偿。张同学的法定监护人赔偿王同学的医药费,家长误工费,交通费合计二万七千元,赔偿费在一个月内付清。如不服本判决的可在接到判决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直接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上诉时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两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积怨,当你因心情压抑急于发泄时,请多一点克制,少一点放纵,多一些理智,少一点冲动。我们还应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演唱歌曲《爱的奉献》

(三)守法

A、同学们,不认识文字的或不会学习的人现在被成为文盲,那么不懂法律的人被称为什么呢?对,是法盲,刚才的案例中的人物就都是法盲,我们可不能学他们。我们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给大家提几条建议:一要认真学法;二要做到:法律提倡的——积极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做,法律禁止的——决不做;三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身边的事情。

我们身边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你会怎么做? 1、收到匿名信、匿名电话怎么办?(学生讨论)答:告诉老师和家长一起到派出所去报案.2、发现有人你跟踪怎么办?(学生讨论)答:快速走到人群中,大声呼救或寻求大人的帮助,或大声与熟人讲话等

3、在校园内、外受到别人敲诈怎么办?答:告诉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或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到派出所报案.4、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话。

同学们,就一个国家来说,法律水平是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也成为一个人成长所必须掌握的武器。你们今后要成长成才,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纠正,要不断增强道德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遵纪守法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人人就会有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表现。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同学们能更加努力,让我们心中的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更加鲜艳!春雨春风春满园,法制教育谱新篇,知法守法用好法,实现理想走向明天。同学们,让我们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次“知法学法、与法同行”法制教育主题队会。再见!

第四篇:“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

“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

为进一步落实廉政新风进校园工作,我校于10月29日下午,在全校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主题班会活动。这次主题班会活动在学校领导支持、班主任的积极准备、学生热心参与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学校校领导及班主任代表入班,作为班会评委,为各班班会活动进行评分。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鲜明立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在场领导、老师的广泛好评。

班会结束后,在各班观摩、评分的领导对班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价,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让学生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对切实推进我校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使中小学生从小养成“廉洁奉公光荣,贪污腐败可耻”的廉洁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德基础。

第五篇: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

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

——敬廉崇洁诚信勤俭

时间:2013 年10月8日 地点:8.2班教室

一、活动目标:

1、小学生是非观念极其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很容易受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但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我们的主题班会目的是为增强我班全体学生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遵纪守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2、通过各种形式来阐述校园廉政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懂得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3、联系古人和伟人们的廉洁先进事例,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廉洁,明白从小讲廉洁勤俭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勤俭节约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表达自我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敬廉崇洁,诚实勤俭方面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收集有关敬廉崇洁、诚实勤俭方面的古语、名言、故事、警句、歌曲等。

3、教师帮助学生把上述材料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处理,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编成小品、故事等形式予以表现。

4、准备表演小品所用道具。

5、竞选主持人,节目表演的演员等。

三、活动过程:

(一)班长宣布“敬廉崇洁 诚信勤俭”主题班会开始并预祝班会取得成功。

(二)活动开始: 主持人致词:

一、主持人(班长):同学们,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植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扬起敬廉崇洁之风,立下勤廉报国之志。(在老师引导和两

位同学的主持下,一场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开始了)。

二、同学们演讲由自己编写的廉洁小故事,感受古往今来高尚的思想,走近廉洁,走进崇高。

三、在老师和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身边发生的腐败现象,并让同学们踊跃发言,点评自身与他人,并提出如何改正自身,完善他人。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准备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节俭。

四、廉洁教育进校园的必要性。

采取辩论的形式。先由双方辩手阐述各方观点,再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辩论得很踊跃,大家各抒己见,例如,正方认为:小学生是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防腐倡廉的因子根植在我们的意识中;反方认为:现在全社会都已经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其有益有效的正面效应,理所当然也会波及到小学生身上,同时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倡廉的内容,在这种情形之下,学校再额外的进行倡廉教育岂不是多余之举;正方认为:在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中,的确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没有单独的列出来形成系列和专项。现在学校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是整合历史上、现实中在廉洁方面有建树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营造一种氛围。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中间存一些个别“小腐败”现象。

五、现场征集“敬廉崇洁”小标语,送给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如:“廉洁,从自身做起,让快乐永在;清正,从大家做起,让幸福长留” ;“你拥有廉洁这个美德,请不要因为一时私心破坏它” ;“廉洁在我心,我心将更美”等等。

六、班级誓言:今日之我们,明日之栋梁,就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敬廉崇洁、诚信守法跟随我们,陪伴我们吧!让我们做一名崇廉尚洁的好学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34341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