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的影响
(一)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and 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13章1-8节
基督教的中心,是要以爱来宽恕世人的罪。基督教认为,在现在的世界上,已经找不到2000年前全心全意跟随、信服耶稣基督,并以自己的言行为基督教传道的义人;现在的人们,都是有罪的。因为基督教将“罪”的定义,限定得实在太宽泛:杀人是罪,越货是罪,对神不敬是罪,违反世俗风化是罪,撒谎是罪,就连我们偶尔想偷懒一次,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都是罪。在这许许多多的限制下,要想找一个完全没有罪的人,恐怕只可能在刚出生的婴孩中产生了。可是,也正因为有很多限制,才让真正的基督徒无论何时何地都一样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无人的时候能够视作有神在侧,在常人面前保持在神面前的卑虔,在有重罪的人面前依然能像对常人一样平等以待。
基督教的爱是博大的。这种爱,不仅存在于所有的凡人之间,也存在于上帝与我们凡人之间。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平等地创造的,也是平等的弟兄姊妹。无论谁犯了怎样的过错,只要他肯诚心向神悔过,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神都会宽恕他、原谅他。以至于基督徒竟然被要求对冒犯他的人也报之以微笑:马太福音第五章39节说: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But I say unto you, That ye resist not evil: but whosoever shall smite thee on thy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因为世间公义,自有神来评定,而不应由人来自作主张加以惩罚。
正因为基督教有这些普世的、善良的主张,它才受到了许许多多民众的欢迎。所以尽管在一开始,基督教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有一些传道者甚至被当众处死,也阻止不了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及至今日,基督教的两个主要分支——天主教与新教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国家最普及的宗教。基督教对它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影响社会价值观、引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政治上。早在中古世纪“君权神授”的年代,国王手下的骑士们在对国王行礼时就只是以单膝着地,只有在对上帝忏悔时才会双膝跪地;而当时国王所推行的政策也不是不受制约——教会的力量大到足以号召民众起来反抗国王的不当决定,这在客观上就保障了人民不会被握有强大行政权力的国王绑架。而步入近现代,各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口号之一——实现人人平等,也很难说没有受到基督教将任何人都视作神的平等儿女的观念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虽然西方各个国家都早已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但是我们却仍然时不时地听到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有“Thank God”等等之语。
然而,基督教的极度盛行也并非没有不良的影响。美国就曾经有一些基督徒学生,因相信世间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而反对学校开设生物课。但是这样的弊端相对于它带来的益处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
经过将近2000年的历史流淌,基督教的许多观点、许多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浸入了西方社会的骨髓之中。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观念必然会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产生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第二篇: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推荐]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摘要: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在中世纪里,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逐渐与蛮族融为一体,呵护着新生的文化嫩芽,终于使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基督教信念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兴起并走向繁荣。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 欧洲 中世纪 西方文化
作
者:云红超 2010414283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将下限定为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在500多年以前走完了超过1000年的封建社会历程。(注:这里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通常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这种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基本一致)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二、基督教
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δοξη Εκκλησ?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或是“耶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 —11 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 基督教继承了古典文化遗产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欧洲“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失掉文明的城市”[ 1 ](400 页)。教会在宗教仪式中“保存了作为一种崇拜秩序、一种思维结构和一种生活原则的基督教文化的丰富传统”。诚然,西欧中世纪前期的文化低潮多少与基督教会对“异教文化”的排挤和蔑视有关,但必须指出的是,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呈现低潮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奴隶制总危机的涤荡冲击、万恶的奴隶制度所造成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结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产生的反抗和战争不仅摧毁了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且使得经营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也在战火中焚毁殆尽。另一方面,罗马帝国自进入3 世纪以后,它在文化上的发展状况已趋于衰落。再说,根据吉本的估计,在君士坦丁改教前夕,整个帝国的基督教徒不超过居民总人口的20 %。虽然这个数目尚无法得到确证,但它至少说明基督教对于罗马统集团产生重大影响是较晚的事情(不早于公元3 世纪)。如果离开了以上这些原因,同时又无视当时“蛮族”的实际文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他们“没有书面文献记载,没有城市,没有石器建筑” ,而只是根据昔日雕刻精美的偶像被一概销毁,一些修道士在原来写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羊皮卷上换写上宗教内容等行为,就认为基督教会是造成中世纪“黑暗”的原因,难免有点本末倒置。实际上,基督教在当时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
基督教从古典文化中得益最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在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历代的神学大师们为了使教义更富有理论性,更具有说服力,他们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学说搬到“圣经”的侧旁。第一个把希腊哲学引入宗教教义的关键性人物是斐洛(公元前30 年—公元45 年),他把斯多噶派的“宇宙精神”和柏拉图的“巨匠”等同于犹太人的“上帝”,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说成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上帝凭借它进行创造,并改变人类的命运。在斐洛看来,当 “逻各斯”被人格化时,便成了上帝的化身,或上帝的长子,如摩西等圣人都是具有肉体的逻各斯。这样一来,斐洛便迈出了基督教哲理化的第一步。早期基督教教父查士丁在向皇帝安敦尼·庇乌和皇子马可·奥勒略进呈的“护教书”中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就是罗马人所喜爱的希腊哲学,耶稣就是苏格拉底的“理性”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人格化,柏拉图惩恶赏善的概念实际上与基督教善恶报应的教义是同一回事,基督徒与希腊哲学家同信一位上帝,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另一名教父奥利金也认为,古典学术与基督教信仰是一致的。
基督教不仅利用和改造了古典哲学,它还从古典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及东方神话中广泛地吸取养料。基督教《新约》中的许多故事,如圣灵降孕于童贞女生下了基督,基督所行各种神迹,基督以死给人类带来新生以及基督死后复活等等,据认为实际上是东方和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甚至连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受难、复活和礼拜等)都不是基督教的创新,而是对于地中海地区古***俗的承袭。难怪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噶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
古希腊、罗马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和融合始于斐洛,而其集大成者则是奥古斯丁(354 —430 年)。在《上帝城》一书中,奥古斯丁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关于创世、善恶、原罪、堕落、预定、拣选、恩典、拯救等主题,叙述了基督教救赎的历史过程及其哲理,奠定了教会至上权威和教会之外别无拯救等神学教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基督教为了构建其理论体系而引入古学术,使古典学术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美国学者桑戴克就认为“基督教引起古代文化之衰败者少,而填充古代文化衰败所产生之空隙者多”。
二 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
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修道院制度在西欧的发展,是分不开。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贯穿于其中的最为典型的文化组织。在法兰克王权和基督教会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在7 世纪后推广到了高卢,到8 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到9 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正是在修道院里,拉丁文化的传统与基督教生活的模式才被保存了下来”。在这方面,早在6 世纪,加西道拉斯(496 —575 年)就使这些古老的学问传统在修道院里找到了庇护所。毕达哥拉斯派在数学研究上的一些论著以及希波克拉提斯、尤多克索斯、欧几里德、门内马斯、阿基米德、厄拉托塞、阿波罗尼斯、海伦和丢番图等人的著作都是在这些修道院的高墙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 8 ](182 页)。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著名文化史家克里斯托弗·道森指出:“基督教会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蛮族国王或酋长也不能弥补的巨大空隙,而这个空隙被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订者的教会填补了。”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首先在不列颠爱尔兰的修道院取得了繁荣,接着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诺萨布里亚(Northumbria)在7 世纪末一度成为学术中心。本尼狄克·比斯科波(628 —690年)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宗教艺术和学术的发展。他曾多次前往罗马和高卢旅行,并将大批的泥瓦匠、玻璃工匠以及歌唱家带回英格兰,用以装饰教堂和进行礼拜活动;同时,他还带回了大量的手稿、油画、圣徒遗物和法衣。公元678 年,他还从罗马带回了圣彼得大教堂唱诗班的大领唱,这位罗马巴西勒修道院的院长,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指导诺萨布里亚的修道僧学习罗马赞美诗的音乐和罗马宗教仪式每年的安排”。在西欧大陆,文化复兴找到了查理大帝这位保护人[ 2 ](64 页)。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查理大帝出于政治目的,在他执政期间(768 —814 年),曾微服出访,四处罗致学者,“他在其宫廷里聚集了从意大利、西班牙到英格兰和爱尔兰等西欧各地的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物”。想从兴办学校入手来振兴帝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公元774 年还请来了语法学家比萨的彼得,随后,盛请英国教士———诺萨布里亚文化的代表人物阿尔琴(730 —804 年),召集教会各类人才赴法兰克办校讲学,还聘请到历史学家———《伦巴德人史》一书的作者———保罗·狄亚科奴斯以及西奥多尔夫、爱因哈德等人。此后,其孙秃头查理又请来拉特兰努、埃里金纳等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创办法兰克宫廷学院,收徒授课,翻译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从事哲学、文学研究,并努力促进王朝宫殿及教堂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发展,很快就兴起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风气,形成了中世纪哲学与文化更新的趋势, 史称“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
在查理大帝的赞助和奖掖下,欧洲文化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建成的亚琛王宫教堂以其独特的中殿、侧廊、交叉甬道、圣坛、后殿及中心的圆形塔楼而构成“西部设计”特色,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革新意义。那些附属于这些建筑的众多绘画与雕刻作品也纷纷亮相。教堂内的大理石柱、青铜门、雕花穹顶与各种宗教壁画、彩色镶嵌相映成趣,富丽堂皇,揉进了罗马、拜占庭以及叙利亚等艺术风格,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查理大帝利用教士把墨洛温王朝君主们所舍弃的古代知识文化传统重新连接起来。教会收集、抄写古代希腊、罗马作品,有几个修道院和教堂还设立了手抄本图书馆,“全赖九世纪以来所抄的稿本,几乎所有拉丁作家的著作才能保存到现在”。尽管查理大帝时代的文化水平仍然很低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毋庸讳言,“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标志着古代地中海文化已通过基督教成功地移植到了西欧大陆,并为日后新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道森评价说,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成就,“是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是作为有意识的整体的西方文化的起点”。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文学也主要是基督教文学。7 世纪时,北英格兰诗人西德蒙曾编出诗歌《创世记》,这部作品被认为与一千年之后弥尔顿的《失乐园》有着同样的想象力和思想性。8 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著名诗人辛纽伍尔夫的作品《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也反映了这类宗教主题。此外,6 世纪基督教哲学家鲍埃蒂在囹圄中采用诗歌与散文交错对比的形式写成的名著《哲学的慰藉》,也被视为欧洲文化史上哲学、伦理、美学和文学的“黄金宝典”,其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感人肺腑,堪称千古绝唱。不仅如此,欧洲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在流传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中世纪基督教影响、甚至同化欧洲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的许多历史歌谣、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也因与基督教形式的结合而得以保存和流传,如8 世纪英格兰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把其氏族社会的命运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混同,11 世纪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对其民族英雄和基督教信仰的颂扬。与此同时“, 新型的基督教诗歌利用了传统的英雄史诗的想象力”[ 2 ](49 页),如《十字架之梦》、《安德烈》等诗歌。
在数学方面,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水平也有所提高。从生活在公元8 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数学家阿尔昆(约公元735 —804 年)所编写的一本数学习题集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到这种进步状况。以后,在修道院内所开设的“七学科”中,除了文法、修辞、辩论术和乐理外,还包括算术、几何和天文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对于修道士来说,其目的自然同宗教有关,但是,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至少起到了传宗接代的作用,尽管这种传宗接代的范围仅限于修道院之中,但是,它却为以后数学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可见,在古典文明衰落到12 世纪欧洲各大学的兴起这一长达700 多年的促进时期内,修道院在西欧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修道僧是西方的使徒和中世纪文化的奠基者”。在阿尔琴、拉巴努·莫鲁、爱因哈德以后,文化复兴运动由加洛林王朝的大修道院继续推行着,每座修道院都保持了由查理曼宫廷学校和阿尔琴后来在图尔的学校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并且在帝国分裂以后,正是这些大修道院,特别是德国南部的那些修道院,如圣高尔修道院、雷切诺修道院以及泰杰西修道院,承袭了全部的传统。随后诺曼底和英格兰修道院又再次成为西方文化的领导力量。
三、基督教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继续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1 ](400 页)。僧侣是当时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起到了承先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在“七艺”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到6 世纪左右,西欧卡西奥多隐修院的修士们已将古代罗马学校设立的课程文法、修辞和逻辑这“三艺”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这“四艺”合并为“七种自由艺术”,并加以保存和应用,使之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加洛林王朝的宫廷和修道院学校即用拉丁文来讲授这“七艺”,其文法为拉丁文法。修辞是为了传授阐释教义和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为了提供从事神学论证和反驳异端学说的形式推理方法,二者成为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滥觞。算术是用来解释《圣经》中数字的神秘意义;几何则是根据《圣经》的叙述来描绘大地形状;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其曲词均用于宗教仪式中的赞美诗吟唱;天文学是用来推算教会的宗教节日,按教会传统来构设宇宙模式。不过,正是这种教会教育,为欧洲大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而且“七艺”课程在后来的发展完善中也逐步形成为欧洲学校的独特课程体系。
教会学校培养的对象不仅仅是修士和教士,也有世俗人家的子弟[ 12 ](116 页)。他们保存了罗马帝国晚期正在衰退的拉丁文化传统。尽管这些教会学校的研究与教学,无疑以基督教信仰为前提,但也培养了一些人才,中世纪早期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都出自教会,如法兰克都尔地方主教格利哥里青年时代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了十卷本《法兰克人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爱因哈德19 岁进入修道院,学习成绩优异,才智过人,刚过20 岁就被推荐到查理大帝宫廷任职,著有《查理大帝传》。拉巴努·莫鲁编有教科书《论神职的教育》(De Institutione Cleri Corum)、《无序字典》(Liber Glossarum)和《有序注解》(GlassaOrdinaris)。不仅如此,教会学校成为了日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来源之一,并为中世纪中期兴起的大学提供了一大批著名的教师。
第三篇: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念影响
一、基督教婚姻思想及形成
婚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为社会观念所接受,为法律所认可的两性结合。在西欧,基督教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在教义基础上的宗教法构成另一种独立的法律系统。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一个支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及创世神话等观点,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作为《旧约全书》,后来才形成自己的圣经《新约全书》。基督教正式形成后,早期教父们又进一步发展、充实基督教的思想。而到了中世纪,产生了大量的教皇教令、规则书和宗教法规,它们构建了基督教会的基本思想。其中婚姻思想是基督教宗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督教早期的发展对其世俗婚姻的规定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拥有丰富的婚姻伦理资源,但如何真正应用并实践这些原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圣经中的婚姻伦理并无系统可言,将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一男一女的原则。贾诗勒指出:“《圣经》所说的婚姻,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男性和生物学上的女性之结合,这一点从起初开始就已经明显了。”上帝造人时是“造男造女”,先“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男人,再“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女人,其中的男女是上帝为设立婚姻制度而造的,他们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所以基督教认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婚姻关系中的双方必须是一男一女,坚决反对同性恋,因为只有男女结合,才可能实现上帝所定的“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的旨意。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中,基督教对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性正是实现“生养众多”的途径。不过,性又不仅仅是为了生养,它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就是满足人本性的需要。婚姻虽然涉及性权利,却不限于性,婚姻是一个伴侣的关系。这联合的范围,远比性广,包括了社会和属灵方面的联合。
2、一夫一妻的原则
上帝造人时,造了一个亚当,也造了一个夏娃。他没有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两根造女人,6是在向人说明,他所喜悦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禁止一夫多妻。这个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明确的制度,在上帝对人的教导中也不断出现,如《申命记》17章7节明文规定:“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耶稣在世时也坚持教导一夫妻制的原则,每当他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其总是坚持一夫一妻。他说:二人(不是三人、四人)成为一体。常有人以为,《圣经》是支持一夫多妻制的,这是对《圣经》最大的误解。《圣经》中的确记载了许多一夫多妻的事情,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所罗门等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圣经》所记载的,并不一定是《圣经》所造成的。相反,《圣经》正是以这样的事情警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不仅禁止人在名义上多妻,或者说在法律意义上多妻,它也禁止人以任何的形式多妻,即在配偶之外同第三者保持实质上的夫妻关系(尽管不存在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任何在配偶之外的男女关系,都被视为奸淫,是十诫所明确禁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婚姻伦理是反对重婚、婚外情、包二奶等行为的。
3、一生一世的原则
婚姻伦理中的一生一世的原则,是在说明婚姻是具有持久性的,它要延续一生,人不得随意中止婚姻关系。对此,耶稣有一个立场鲜明的教导——“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在耶稣的这个教导中,他是强烈反对离婚的。何以如此?因为在基督的心目中,婚姻是神圣而伟大的。就婚姻的源头而言,它是上帝亲自为人设立的;而就当事双方而言,它又是双方之间的一份契约,在这份契约中,上帝又是这份契约的见证人和中介人。玛拉基的话说明了这种关系:“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她。”婚姻的这种神圣性向我们昭示了婚姻的严肃性,人不可随意中止由上帝所配合的婚姻,抛弃由上帝所赐的配偶。这种关系一直要持续到其中一方的死亡之时。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讲这些话的中心是要求人们尊重婚姻,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婚姻。他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说离婚就是不可赦免的罪,他在同一段话中,也向人们说出了可以离婚的一个理由,就是对方犯了奸淫的罪。不过,耶稣并不是以此鼓励受伤害的一方离婚,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以以爱原谅对方,努力修补这种关系。“离婚并不是第一个选择,而是‘最后的’抉择。”总之,“上帝恨离婚,但上帝一样爱那些离过婚的人,按照上帝的话语,离婚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但按‘怎么种,怎么收’的原则离婚总是带来很多的痛苦。”
4、一心一意的原则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谈到了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即是互相忠诚,彼此相爱,所以将这一原则称为一心一意的原则。婚姻伦理中的一心一意最基本的要求是男女双方分别忠诚于对方,不存二心。这个原则要求人们不仅不能在身体上背叛配偶,同时也不能在心理上背9叛。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其中所说的正是不能在心理上背叛配偶的道理。从深的层次讲,就是二人完全相爱,两人融为一体,彰显上帝的爱。关启文指出:“婚姻的意义不单是个人需要或社会习俗的满足,而是在婚姻的关系中学习和彰显神圣的爱。”
二、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结婚制度的影响
(一)基督教对婚姻缔结形式的规定
对婚姻的缔结《旧约全书》明确规定了禁婚范围。男子不能与以下女子结婚:父亲、伯叔、弟兄、儿子之妻;父母、妻子的姐妹(外)孙女、继女、继(外)孙女。这只禁止两代以内的血亲婚配和姻亲婚配,并没有禁止表亲婚配和堂亲婚配。这是基督教婚姻的禁婚条件或者说是消极条件。除此之外,婚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婚姻要征得父母同意的思想在伊拉斯谟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在对话录《求爱者和少女》少女拒绝当场答应求婚,因为一答应婚姻就会确定下来,但她认为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会更幸福,而且在古代婚姻都是要经父母同意,所以她要求求爱者去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这一对话录就是当时婚姻缔结形式的反应。
不过基督教婚姻也随着宗教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在婚姻缔结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加尔文宗教改革派的结婚缔结条件在1561年《日内瓦结婚、离婚法令》中有所体现,该法令说:“初婚且父亲健在的年青人,在他们达到法定年龄(男子24岁、女子20岁)之前,不能自行订立婚约。如果他们过了法定年龄,要求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而被拒绝,那么他们可以不经同意就结婚。……如果子女未经父母同意就结婚但已达到允许的年龄,其婚姻应被承认;父亲必须像他同意此婚事一样提供嫁妆或财礼,或者同意相关的法律条款。”同样地,我们也看到,在基督教婚姻的缔结形式方面,也随着宗教改革而有所松动,其结果是结婚显得更加自由,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二)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婚礼制度的规定
结婚的礼仪问题《圣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说耶稣非常重视这个礼节,并曾在加利利迦拿赴婚姻的筵席时,因为婚姻筵席酒用尽了,耶稣在那里还行了第一个“水变酒”的神迹,可见婚姻的尊贵。使徒圣保罗也曾说婚姻是为人人所尊贵的,断不可苟且轻忽,必须诚敬端庄,节制行事。
宗教改革以前的基督教婚礼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婚姻被认为是七大圣事之一,受到教会的掌控。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受基督教教会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婚礼上,一般还是按照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的。在中国,即使不信基督教的人们,也热衷于在办西式婚礼,这种西式婚礼,其实就是基督教婚姻的仪式,只不过稍有变化,例如,主持婚礼的不一定是牧师了,而是一般的司仪。
从当今基督教婚礼的程序中,我们可以一窥基督教婚礼的宗教性质。基督教婚礼的详细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婚礼行列,新郎新娘进入礼堂。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当新郎新娘及男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最好选择面对圣坛。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新郎娘选择面对圣坛。
其次,婚礼的宣召及祷告。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宣告完毕,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婚礼的祷词如下:“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再次,点燃蜡烛。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最后,诵读经文和婚约问答。诵读经文是指读几段圣经的篇章,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这一幕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
基督教的婚礼一般均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一般稍作改动,以符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从基督教的婚礼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婚礼的宗教色彩、宗教气息较为浓厚。而我国的传统婚礼则几乎没有宗教色彩,那是因为我国传统婚礼的程序在西周就已经初步成型,那是我国人民还没有信仰宗教。
三、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从来没有说夫妻不准离婚,相反地,一些先知还表达过可以离婚后再次结婚的观点。在“摩西十戒”中,摩西从来没有提及不许离婚的戒条,相反摩西还明确允许离婚和寡妇再嫁。摩西说:“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这倒和我国古代的休妻制度类似,同样反映了男人的主导性。
奇怪的是,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说过与摩西所言相反的话,例如先知玛拉基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厌恶的。” 《新约•马可福音》也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说明古代希伯来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由于这两位先知的影响,造成了在基督教世界中,离婚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会随便离婚,离婚还是会受到观念上的限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定性关系,也不是为了生育,而是为了心情的愉悦和生活的幸福。婚姻目的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离婚条件的变化,马丁•路德在教会规定的离婚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一方拒绝履行婚姻义务(指夫妻性生活);双方因其他原因不能相处,但这种情况的离婚双方不能与他人再婚,只能两人和好复婚。不过相比而言,马丁路德的思想还是较为保守的,在离婚观念上,更为激进的马丁•巴克认为,当夫妻之间相互的爱消失,夫妻之间也不再有交流时,严格意义上的婚姻已不存在。约翰•弥尔顿主张一时不幸福的夫妻不仅应该离婚,而且离婚对于他们还是一项道德义务。因为继续不幸的婚姻违背了婚姻自身的目的;还可能由于不幸的人在别处寻找安慰而导致通奸;还可能使人丧失对上帝的信仰。
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它对婚姻的重视,对责任的强调,使其至今仍然发挥着生命力。当牧师在婚礼上询问“……你愿意娶新娘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此刻,不仅仅是相爱的双方,而是所有在场的人士,都会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本文对基督教婚姻观念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并且从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制度的影响这一角度,将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的缔结、离婚制度、性观念、生育制度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依然发挥着作用,并且影响到了当代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制度。
参考文献:
1.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
2.宋佳红,论近代早期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 3.王光海,基督教婚姻观与社会和谐《中国宗教》2008年第6期 4景晶,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圣事论《新西部》2009年第7期 5教养,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规定及其限制《法制与社会》2006年
第四篇: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邓稣创立并于公元四世
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取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得以广泛传播。此后,基督教传统和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在西方世界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基督教传统和《圣经》对西方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方面的影响。自基督教于公元4世纪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作为基督教会和信徒信仰的依据的《圣经》(Bible),也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极为独特和巨大的影响。
《圣经》作为西方文明之源两希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其《旧约》继承、汇聚了希伯来文明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宗教传统和诗歌民谣,是对其曲折历史的认真回溯和深沉反思;而《新约》则更体现出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撞击和结合,实际上莫定了公元前后地中海地区欧亚文化现象的思想认识基础并形成其普遍且久远的语言表述特色。两希文明在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沟通,为西方思想发展中“知”、“行”、“信”三者的统一创造了基础,使得西方文化中探讨“真善美”、讲究“信望爱”的价值体系逐步形成。可以说,文化史意义上的“西方文明”与宗教史发展中的“基督信仰”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文化现象这一典型的基督教特色,自然也使《圣经》在其各族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进程中占据了独一无二或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它对西方各国人民的思想、心态和文化色彩产生出全方位的影响,令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一种《圣经》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甚至语言特色。
一、基督教与文学
《圣经》不只是一部宗教的书,而且也是一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和法律的书。《圣经》译为英文始自第8世纪,但都只是一些片断。1382年后所译的(威克里夫圣经》(Wycliffe Bible)版本,虽为全轶,并未通行。160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集合54位学者历时八年,将《旧约》和<新旧》分别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成英文,并于1611年出版,叫作《钦定圣经》(Authorized Version)。它的出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英美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英国语言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语言学家布雷德利(Henry Bradley)在他的<英语的形成》(Tke Making of En}lislt)一书中说,“对近代英语之形成有贡献之作品中,圣经之翻译,自16世纪末期之廷德尔《廷德尔氏圣经》(出版于1525-1534年)与科弗达尔《科弗达尔氏圣经》(出版于153年)至1611年之钦定圣经,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举出beautiful一字为例。他说,“象beautiful这样一个至为熟悉而决不可缺的字,在廷德尔以前不知道有任何人用过。这个字决不是廷德尔所造,但是毫无疑问,却是由于他在圣经里用了这个字,这个字普遍流行起来。”(„)英国政论家及历史学家麦考利(T.B.Macaulav)则说:“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东西全都毁灭了,而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那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显示出来。
欧洲文学有两个主要源流,一为希腊文学,一为希伯来文学。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的悲剧为主,而希伯来文学则以《旧约》为其代表作。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10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等都是取材于《圣经》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篇叙事诗《神曲》被认为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之一。全书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国》,共14233行,分为100个诗章,除《地狱》有序诗一章外,每一部分均分为33个诗章,其结构匀称、完美、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给人提供一种神学上的“三位一体”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书中描述但丁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遨游地狱和炼狱;到达炼狱之巅时,又得到青年时的情人贝雅特里齐的引导,得见天国的美景。《神曲》以其构思的宏伟,想象的凝聚,人物的描写,艺术的熟练,以及富有感情的道德力量,堪称一部伟大的雄浑的诗歌杰作。在形式上,它摹仿了阿奎那神学体系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在内容上,《神曲》在众多贤哲中提及了《圣经》人物亚当、亚伯拉罕、挪亚、摩西、大卫、耶稣、圣母、彼得等,对《圣经》中的说教、象征、启示、福音等均有详尽的刻画和展示。这部作品除了单纯的文学意义外,还有寓言的意义。它所描写的但丁的行程,就是但丁的灵魂的历史,也就是他的心灵走向上帝的行程,给每一个读者作为规范,帮助他探索一条过道德生活的“直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此外,但丁以维吉尔为理性和的哲学的象征,以贝亚德为信仰和神学的象征,借此表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认为人靠理性和哲学能够认识到罪恶,但要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理性和哲学则无能为力,只有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德行生活才能获得。所以,但丁这部有着宗教哲理和神学韵味的文学杰作,其指导思想与《圣经》神学理论乃是一脉相承的。
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就受到《圣经》篇章和其故事、格言与用典的影响。浮士德是16世纪一个关于德国巫师或星相家的故事,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甩突进时期起到他逝世前一年完成,延续了近60年。这部诗体悲剧长达12000多行,在写作其代表全剧总纲的“天上序幕”时,歌德采用了哎旧约·约伯记》的形式。全文以三位天使的光临而从太阳谈到大地、从风雨雷鸣谈到芸芸众生、从天使的歌唱引到上帝与魔鬼的对话。歌德以上帝代表“善”,以魔鬼代表“恶”,而以浮士德代表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的人物。
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代表作《失乐园》(Parudise Lost),<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和《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均选自《圣经》题材。《失乐园》分十二部,取自《旧约·创世纪》。诗中描写天神撒旦率领天使反抗上帝,失败后被打人地狱,在烈火中受罪。撒旦为了泄恨,潜入伊甸园劝诱夏娃违反上帝命令,偷食禁果,随后亚当情不自禁,也尝了禁果。因此二人被上帝逐出乐园,滴往世间,阱手肌足,自谋衣食,“失去了乐园”,意即指此。原是乐园的主人的亚当、夏娃,如今落得到处漂流,要在罪恶、悲惨、死亡的路上讨生活。作者以此篇长诗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认为人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引诱而感情冲动导致违禁犯罪。《复乐园》为弥尔顿伟大史诗《失乐园》的续篇。它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中耶稣不被撒旦引诱,经受住各种试探的故事,谈的是基督的意志和力量。(复乐园》描写耶稣来到人间,为人类赎罪。作者并未处理十字架死刑的情节,而是表现耶稣如何战胜撒旦的各种诱惑,从而开始在世界布道传教,替人类恢复那失去的乐园。弥尔顿以《圣经》为题材的这两篇长诗说明,人类如何对付引诱的问题,阐述了清教徒所追求的理想的伦理观念。弥尔顿的第三篇长诗《力士参孙》也取自《圣经》题材,它基于《旧约·士师记》的故事,描写了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因贪恋美色而被出卖、落人敌手,遭受种种折磨和凌辱,最后靠神力推倒大殿柱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力士参孙》谈的是人类因意志薄弱而丧失了力量,后又因坚强的磨练与克制又恢复了力量。《失乐园》强调理性控制情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对人生的肯定与清教徒反对无限制享乐这种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复乐园》则强调用坚定的信仰来消除情欲,以表示其宗教信仰终究得胜。《力士参孙》强调人在痛苦和耻辱之中,只有克服失望才能恢复精神力量。弥尔顿的这三篇长诗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革命的信念,而是对神的引领的祈求,对个人灵魂的重视和对人类终于复兴的信念。
英国散文作家班扬(John Bunyan)的讽喻小说《天路历程))(The Pi板rim ' s progress),其主旨也紧紧围绕《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所宣扬的只有留心进„窄门”、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到达天国的道理。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他梦见主人公基督徒背着包袱,背朝家门,手捧一书,正在阅读,突然大呼一声说:“我怎么办呢?”作者接着写他梦见主人公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魔障.终于到达天国。指出一个人要想到达天国,亦即实现革命理想,必须下定决心,抛弃家室,丢掉包袱,遵循《圣经》的指示,经受各种考验,道德上要坚定才行,并想以此思想来影响当时的读者。班扬在小说中吸收了英语《圣经》的许多特点,语言庄严、简洁、有力。特别在叙事部分,例如so they did;but behold, even as they entered into thefair, all the people in the fair were moved,这里不仅选词,而且在字句安排、停顿和韵律方面,都有强烈的英译《圣经》文体风格。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以17世纪中叶清教徒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一个受不合理的婚烟束缚的少妇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她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A为英文adultery的首字母,意为通奸)字,作为淫妇的标志;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妇海斯特·白兰,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责备而终于坦白承认了罪过的狄姆斯台尔牧师,以及满怀复仇心理以至完全丧失人性的白兰的丈夫罗杰,层层深人地探究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的情调是低沉的,小说以监狱和玖瑰花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部作品其书名中的“红”(scarlet)字,也是根据《新约·启示录》中论及“巴比伦大淫妇”(the great whore of Babylon in purple and scarlet)着红穿紫之意而来。
二、基督教与艺术
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基督教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受到了《圣经》的深远影响。如果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便会发现1600年以前的音乐,除了流传于世的世俗歌曲中悲歌、颂歌、饮酒歌、恋歌、婚礼歌等会自发地抒发表情以外,主要是宗教音乐中的经文歌、弥撒曲、安魂曲和圣赞歌风行。《圣经》中也有古希伯来人是喜好音乐的民族的记载。如《旧约·创世纪》第4章就有“犹八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之说,而《诗篇》、《雅歌》等原来就是歌曲,其中有些章节记载着应该如何演唱,如《诗篇》中就有“用丝弦 的乐器”、“用吹的乐器”、“用迎特乐器”演奏的标注。
基督教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通用的“美声唱法”却与教堂中圣歌和弥撒的音乐有关。音阶的唱名do, re, mi,是来自1l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班内迪克廷寺院修士和音乐教师圭(Guido d' Arezzo)所写的“圣施洗约翰颂”。该曲每一句的第一个音均落在6个唱名(即大调音阶上的前6个音)的不同音上。在拉丁语系国家中,这些音,即ut,re,mi,fa,sol,la被用来命名从c到a的音符。下面就是献给圣施洗约翰的赞美诗(Hymn to St.John the Baptist)UT queant laxis RE sonare fihris Mlra gestorum FA 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s LA hiis rectum Sancte lohannes.这首赞美诗的大意是:你的信徒要高声直率地唱出你奇妙的恩惠,让罪过从他们那非圣洁的嘴唇上走开吧,圣约翰。”由于原音阶的唱名ut是以辅音结尾且不易发音,后来改为do,最后加上的音阶唱名。i是来自圣施洗约翰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这样就形成了包含整个音域的全音阶的七个唱名:do, re, mi, fa, sol, la,st o 古典音乐作家中的精心之作,许多都是宗教音乐。17世纪末、1b世纪初英籍德国作曲家韩德尔的清唱剧多取材于《圣经》。他所创作的清唱剧既悦耳又虔诚,其中以《弥赛亚》最为脍灸人口,当该剧于17.1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首演时,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弥赛亚》又于1743年3月23日在伦敦首演,英王乔治二世亲自到场欣赏,当听到全曲第二部的《哈利路亚》合唱曲时,乔治二世为之所动,情不自禁地起立肃听,全场听众也跟着起立,该曲至今仍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保留曲目之一。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赫就是以创作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的。他的《B小调弥撒曲》可算作他登峰造极的作品,在创作中他把乐曲同宗教的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分别根据《新约·约翰福音》和《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难的悲剧故事编写而成,两部《受难曲》影响广远,成为西方音乐会和教会音乐活动中经常上演的音乐曲目。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D调庄严弥撒》,在他众多的声乐合唱乐曲中可以称作顶峰之作。贝多芬在作品中将他自己心目中的上帝用声乐形式表达了出来。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其歌词也取自《圣经》。在法国,有德彪西的《浪子》、柏辽兹的《安魂曲》;在比利时,有弗兰克创作的清唱剧《八福》和《赎罪》;在匈牙利,有李斯特的《耶稣基督》和《格兰弥撒曲》;在奥地利,有舒柏特创作的《圣母颂》和《Ab大调弥撤曲》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圣诞颂歌《平安夜》(Silent Night)就产生于奥地利一个叫作恩斯道夫的乡村教堂里。1818年圣诞前夜,教区神父摩 尔根据《新约·路加福音》2章14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这一颂词而作词,由管风琴师葛路伯(Franz Uruber)谱曲的圣诞颂歌。后来这一圣诞颂歌由德国移民介绍到美国,现在这首颂歌已成为流传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圣诞颂歌之一;每逢圣诞佳节,几乎到处可以听到《平安夜》的歌曲和旋律。
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与基督教传统有关。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是一幅人人皆知的名画,这幅画是他为米兰格拉契圣马利亚修道院食堂所画,题材取自《新约·路加福音》。画面表现了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时晚餐气氛的骤然波动和门徒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达·芬奇巧妙地于群情之中把握住瞬间,而在此瞬间又对12个使徒的表神、神志作出深刻细致的描绘。以画圣母像著称的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代表作。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历时4年,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中的圣母马利亚抱着圣婴缓缓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刚刚拉开,跪有一男一女,男的是教皇西斯克特,身穿金色的锦袍,做出欢迎圣母子的姿式;女的是圣母的信徒握娃拉,她神态自若、举止安详,做低头下视之状,以示对圣母子的恭顺。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一位典雅、优美的平民妇女,目光中含着淡淡的哀伤,但又保持端庄、宁静的仪态。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不仅是绘画大师,同时也创作出不少以《圣经》内容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他的《大卫》雕像。该作品取材于《旧约》传说中牧羊少年大卫的故事。大卫杀死了攻打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受到其民族的无比爱戴,后被立为犹太国王。作品中的大卫全身裸露,双目向左前方怒视,左手扶着肩上的甩石机,右手握拳,塑造出一个以智谋和技巧战胜强大敌人的雄伟健美、勇敢坚强的美男子形象。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在造型构思时,常以《圣经》为题材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灵感、创造出完美形象的原因所在。在西方美术史当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很多论述文艺复兴艺术成就及其产生原因的文章中,都谈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对当时文化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从而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美术注重神学,轻视人文的状况。而人文主义的兴起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然而,对于基督教艺术与文化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阐述得很含糊。基督教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走向衰亡,这是否就意味着基督教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存在只是徒有其表的?还是说,基督教文化及其艺术对于文艺复兴的繁荣乃至产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基督教在西方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基督教的精神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艺术的审美和价值观。西方美术已经建立了以基督教艺术精神为核心的艺术传统理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西方艺术也从中世纪的表现倾向转移到现实的风格上来。这种人文主义是否是对基督教思想的一种挑战或者是反抗?其实,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而言,其思想内涵与基督教思想渊源甚深。尤其是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剖析后,就更能体会到当时的人文主义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及其经典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民族的观念、风俗、语言等都在它的影响下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人由于耳濡目染,常常在不自觉中使用《圣经》里的人物、情节、典故和词句。它已成为、并将持续成为西方文化的源泉
第五篇: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政治、艺术、社会生活等。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各时代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文学创作。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组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基督教文化文本形式以《圣经》为主,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宗教事件、民族风俗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教会文学整体结构,成为后世创作源泉。受基督教影响,西方文学作品体现多种多样的主题,例如创世说、原罪说、禁欲主义等,通过“故事引用”、“寓意化用”等形式,来表现西方社会的生活环境。潜在价值影响是指基督教文化更深层次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超出狭隘的宗教思想,更深沉的宣传了真善美等人生价值,成为西方文学所追求的永恒价值。
基督教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以主流的思想地位引领着西方风文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它以《圣经》作为权力和信仰的来源,影响了西方政治中的人权民主、国家观、二元政治观及二元化权力体系。基督教尊重人权的传统思想,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很多重要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的开头。国家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工具的体现,在道德上,它是罪恶的、低俗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统治工具。对于基督徒来说,国家无权干涉人类的精神生活,国家权力是有界限的。西方二元政治的产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表现为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分割。在基督教的国家观及二元政治观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衍生“有限政府”的思想。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如建筑风格、艺术、节日习俗、生活观念、大学教育等方面。受基督教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十二世纪中期的法国,随后很快传遍欧洲。哥特式建筑表现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这些教堂拥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修长的束柱、高高的穹顶,令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
《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艺术方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巨匠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在音乐方面,《弥赛亚》《创世纪》等名作都取材于圣经。在哲学方面,中世纪的哲学就是被学者称为“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圣经学者。
修道院院士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劳动的组成部分,培养了西方重实践、重手工的生活观念,所以科技不断发展,最终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从人文精神特质和文化发展角度讲,基督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基督教的教义及神学思想,对西方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基督教已经渗入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最醒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