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道题,测测你的文学素养
这是一个关于文学常识的测试,虽说是常识,但也可能全部沦陷!是不是跃跃欲试了?来测一测吧!
问题1: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
问题2:“笑纳”是笑着纳吗?别人送给自己礼物,可以“笑纳”吗?客人可以“笑纳”吗?
问题3:去人家拜访,可以说自己的到来使主人家“蓬荜生辉”吗?
问题4:“首当其冲”是“首先”吗?
问题5:当官缘何要带“乌纱帽”?
问题6:“劳燕”为何“分飞”?
问题7:梧桐何以引凤凰?
问题8:“乱七八糟”缘自何故?
问题9:为何是“蛛丝马迹”,而非“蚂迹”?
问题10: 生男孩是“弄璋”还是“弄瓦”?
答案1:
“此致”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时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答案2:
“笑纳”并非笑着纳;别人送给自己礼物,不可以“笑纳”;不能“笑纳”客人,应该说“笑迎”客人。
1)“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2)“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客人可以“笑纳”吗?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入。这不成了笑料了吗?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多少有点不人道了吧!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答案3:
不可以。
1)“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也说明他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2)“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的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是谦词,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答案4:
“首当其冲”非首先。
1)“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2)需注意的是“冲”字。在现有所有的词典中,编者都将这个“冲”解释为“要冲”。可是,有一种说法却认为,“冲”字不能作“要冲”讲,应当理解作“战车,攻敌、攻城的战车”。因为“冲”字在古代还有一个义项:战车。“冲”的作用是用来冲击敌阵或撞击敌人的城墙,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在正面向敌阵推进,步兵可以躲在其后面,用它作为掩护,杀向敌人。而于对方来说,首先面对它的人,当然要面临巨大的危险。这种说法,也有一点意思。
答案5:
1)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刘宋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
2)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六品之下的纱帽则不允许有任何玉饰。到了唐朝,乌纱帽更是摇身一变,身价倍增;据《唐书·舆服制》:“乌纱帽者,视朝及燕见宾客之服也。”《唐书》说得很清楚,乌纱帽是重要场合———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必须戴的,是正规场合礼仪所必需。在这一刻,乌纱帽完成了从灰姑娘到白天鹅的转变。
3)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为防止大臣在朝廷之上交头接耳,就下了一道变态的诏书。命令所有的官员都要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只尺余长的翅子,并装饰以不同的花纹以示官阶。这样,在朝堂之上,如果有人交头接耳,两只帽翅自然摆来摆去,有时甚至可能会把对方的纱帽碰掉,出于礼仪的考虑,朝廷之上,交头接耳的自然也就少了起来。
4)乌纱帽最后一统天下是明朝的事情。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必须要戴乌纱帽,穿团领衫。并且规定,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就越窄,反之就越宽。从此之后,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专利品,普通百姓不许染指。从明朝开始,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的代称。
答案6:
1)“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2)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3)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4)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答案7:
1)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是人们普遍崇拜的象征祥瑞的神鸟。“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凤凰的华贵和祥瑞之气使得龙的传人们争相附凤,还成为俊杰之士的代名词。
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梧桐乃古之嘉木,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实不食。由此可见梧桐是多么的高贵了。由于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所以人才也往往归于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答案8:
1)“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同历史上两个重大的事件有关。
2)“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诸王势力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取得了胜利。
3)“八糟”,同晋朝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有关。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司马炎死后,即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朝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进攻洛阳。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所以这次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答案9:
1)如果生活在农村,在一些老式厨房中可以经常看到蜘蛛。这些蜘蛛在厨房顶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在这老式厨房中还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灶马”。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灶马爬过的痕迹与蜘蛛网经常在一起出现,两者又都是不很明显的,所以说“蛛丝马迹”的“马”应该是灶马的“马”,而不是作为家畜的“马”。
2)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所以,灶马又可简称为“马”。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那么,既然是厨房里的虫子,为什么不清除掉呢?原来人们相信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做“灶爷马”,把它当作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的坐骑。如此说来,这倒是很有趣了。
答案10:
1)生男孩子一般被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就是“弄瓦之喜”。
2)“弄璋”与“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生下来个男孩,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好看的衣裳,让他拿着玉璋玩;生下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穿上小裼衣,让她玩纺具(瓦)。让女孩生下来就弄纺具,是希望她日后能纺纱织布,操持家务。
3)璋是上等的玉石;瓦则是纺车上的零部件。璋为玉质,瓦为陶制,两者质地截然不同。璋为礼器,瓦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凸显了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由此可见,即使早在《诗经》时代,重男轻女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第二篇:行测文学常识
1、“飞天奖”是电视剧奖。
2、国际上用“K”表示含金量,18K表示含金量为75%。
3、干葡萄酒的特点是品尝不到甜味。
4、西服后面中间的开气,是左片压右片。
5、东汉时,张衡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6、墨鱼在水中游动时,其方向是倒退着游。
7、没有注册的商标能使用。
8、为了表演的需要,芭蕾鞋的鞋尖内塞有一小块木头。
9、中国四大名砚中哪一种不是石砚:澄泥砚(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xi)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澄泥砚属陶,其余皆为石砚)。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出《晏子春秋》。
1、大月氏王国在5世纪后半叶亡于厳哒。
2、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是西汉汉元帝在位时。
3、亚麻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
4、非洲的第一大河是尼罗河。
5、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鲜卑。
6、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父子设计的。
7、在狗的眼睛里,世界只有黑白灰色。
8、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英国。
9、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南极洲。
10、铁锅通常用生铁制成1、感光胶片中的全色片得名于对光的感受力强。
2、我国地名中包含的“阴”“阳”二字具有什么意义:方位指示。
3、IMF国际组织的简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最早假牙牙床是黄金制成的。
5、“课牙”原是用来指吵架。
6、在0摄式度时,水会热缩冷胀。
7、“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出自高晓松《模范情书》。
8、《十面埋伏》是琵琶曲。
9、国际女子羽毛球团体比赛的奖杯叫尤伯杯。
10、黎族人放牛时为什么给牛脖子上带个木铃:便于寻找。
1、“一狐之腋”比喻珍贵的事物。
2、人类古代的“掠夺婚”产生于父权制初期。
3、窗的种类按开启方式分类而命名的是中悬窗。
4、祖冲之的《缀术》在唐朝被定为学校的课本。
5、人脑中控制人平衡力的是小脑。
6、天文台屋顶的裂缝是天窗。
7、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采用公历的。
8、观测气象用的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
9、宋代的“学象生”就是现代的口技。
10、市场体系中的商品市场由消费品与生产资料市场构成。
1、《白雪公主》的作者是格林兄弟。
2、在西方,中世纪的新年是4月1日。
3、英国伦敦“大本钟”的名字是来自人名。
4、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辽宁、山西。
5、白兰地不是葡萄酒。
6、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
7、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是轮式。
8、地球离太阳距离最近的时候,是我国的1月2日。
9、古代绘画、丝织陈列室为什么控制光线:减少紫外线侵害。
10、秦汉时代,人们说的“关中”指函谷关以西。
1、许多人都喜欢到低于海平面410公尺的死海去做日光浴是因为紫外线最弱。
2、发生“日食”是由于月亮挡在地球与太阳之间。
3、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是行政机关。
4、我国宋代邢窑出白釉瓷、越窑出青釉瓷,所以有“南青北白”之称。
5、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
6、电子计算机发明于1946年。
7、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会浮在水面上。
8、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
9、评剧起源于北京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
10、电影《刘三姐》是反映壮族的生活故事。
1、地球的年龄约有46亿年。
2、《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庞统。
3、玉米受潮后产生的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
4、企鹅一般在5月份产卵。
5、户枢不蠹的“不蠹”意思是不生虫。
6、传说中的斑竹是舜的妃子的眼泪染成的。
7、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生长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白色。
8、骨折时伴随休克发生,应先治休克。
9、舞蛇者表演时,蛇随舞蛇者舞动是因为舞蛇者动作的影响。
10、《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
1、月亮老是一面朝着地球的原因是:月亮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同。
2、中岳嵩山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少林寺在少室山。
3、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九月。
4、“沙龙”源于法国语言。
5、蕨类植物比苔藓类植物进化的根据是有维管组织。
6、生铁又硬又脆是因为它含碳多。
7、玛瑙上的一圈圈花纹形成于不同时期。
8、为了便于让望远镜观测天体,天文台的房子屋顶被设计成圆顶。
9、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级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10、“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与“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父子关系。
1、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是牙齿。
2、“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3、“海市蜃楼”现象在不同时间内出现的影像不同,有时候是影像呈正象,有时候是影像呈倒象,呈倒象的是下午时段。
4、被称为“国际会议之都”的城市是日内瓦。
5、中国象棋盘上“米”字形的方框称九宫。
6、其他条件相同,壶嘴与壶身等高的茶壶装水更多。
7、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
8、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七七事件。
9、飞鱼跃出水面后可在空中飞行,飞鱼的飞行动作是:两翅不动,滑翔。
10、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对着直角的边叫做弦。
1、涮羊肉起源于元朝。
2、钢是由铁、碳组成的。
3、我国四大名砚之冠--端砚产自广东。
4、目前人类已知的最软的石头是滑石。
5、近视是较远物体的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的前面。
6、UNESCO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简称。
7、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前苏联。
8、企鹅可以生活在赤道附近。
9、自称“白蒙古”的民族是土族。
10、艾叶燃烧的烟能驱蚊蝇。
1、统一蒙古各个部落并且建立蒙古政权的人是成吉思汗。
2、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
3、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4、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5、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中国历史中常说的“三代”指的是夏、商、西周。
7、元代的首都叫大都,北京。明代最初建立了应天府,南京市。
8、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
9、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著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10、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1、中国壮族特别喜欢唱山歌,有传统的歌节叫做“歌吁”,传说中创造这个民族的歌谣的唐代女歌手刘三姐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2、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只有2300多人。
3、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回族),他曾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最早教人种田并且尝试各种草药的人是神农。
5、秦代修建的最伟大的工程是长城。
6、人们把长江流过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段峡谷叫作长江三峡。
7、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水力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
8、长江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叫夏。
10、中国历史中常说的“三代”指的是夏、商、西周。
1、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秦国统一中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叫作战国时期。
2、清代满族的兵制是八旗制度。
3、中国的种茶、制茶、煮茶、饮茶法是隋唐前后传到曰本、朝鲜的。
4、被称为“汉语托福”的考试是汉语水平考试(HSK)。
5、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7、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9、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10、由《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
1、中国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
2、黄河从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3、中国的人口总数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
4、中国国内最早的古人类叫元谋人。
5、中国的历史传说中“五帝”的第一个人是黄帝(其他是颛顼、帝喾、尧、舜)。
6、皇帝发布的文书叫诏书,也叫圣旨。
7、春秋时期的“春秋”这个名字是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由此得名。
8、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最早教人捕鱼、畜牧的人是伏羲。
9、因为制作方法不同,茶可分为五种,花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
10、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1、云南具有独特热带雨林风光和绚丽少数民族风情的乐土的地方是西双版纳。
2、玉如意和长鼓分别是满族、朝鲜族的吉祥物。
3、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4、中国的水力资源很丰富,在世界上是第一位。
5、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是在黄河流经的地区。
6、“金陵”指的是南京。
7、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中国政府中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
9、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信仰宗教:藏族(佛教)、回族(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伊斯兰教)。
10、彝族人民医药知识丰富,根据他们的祖传秘方制成的云南白药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驰名。
1、中国苗族以服饰丰富而著称,特别是妇女身上的装饰更多达130多种。吹芦笙、对歌、斗牛是这个民族最有特色的活动。
2、傣族的住处被称为孔雀之乡。
3、中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洛阳和开封都在河南省。
4、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
5、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重庆是目前西南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
6、中国猿人“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
7、新疆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8、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9、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10、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矿藏非常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第三篇:周测题
高三政治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总计64分)
1.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加上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所带来的粮食减产,目前,全球有约10亿人在挨饿,数以百万计的人陷入更深的贫困,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
A.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B.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C.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D.全球发展最突出问题是粮食安全问题
2.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这说明
①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正在从冲突对立走向趋同一致
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我国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与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是中国外加正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选项体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文化主张的是
A.“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C.“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从太空眺望地球,这个蓝色星球非常美丽。然而,地球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我国淡水资源尤为短缺。针对我国这一问题,56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恳请 国家制定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提案》等多份提案。在政协委员推动下,2011年国家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协委员这一做法属于
A.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B.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质询权
C.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进行民主监督D.参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
5..2011年“两会”前,人民网开辟“e政广场”收集网友的电子提案,由全国政协办公厅选编发至每位政协委员。2011年入选的提案有30件,2012年达到134件。这种做法 ①拓宽了政协调查研究的渠道②更有利于政协反映社情民意
③调动了政协委员参政的积极性④体现了公民对政协的民主监督
A.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③
6.2011年,党员干部“进村入企”,服务群众,“下基层”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困难群众共结成帮扶对子2710万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13万件,这些做法
①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
②是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创新
③是党服务基层群众,巩固执政根基的现实途径
④体现了联系群众、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2012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8.目前,我国的立法重点由制定新法转到修订旧法、抓紧配套方面。2012年国务院计划完成“商标法修订草案”等33项法律的起草、修订,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这表明
A.国务院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
B.全国人大可以委托国务院行使立法权
C.国务院可以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
D.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9.下列能同时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主权国家的权利的有
①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际医疗队投入救援行动②中国呼吁朝韩双方冷静对待冲突,重启六方会谈,恢复东亚地区的和平③针对钓鱼岛冲突,我国政府向日方表明:原则不可退让,神圣领土决不放弃④坎昆气候峰会,中国坚持自主自愿减排“不动摇”,并团结发展中国家开展维权斗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政府网站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当前,政府网站建设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决“有没有用”“有没有效”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政府网站形象很棒但群众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可见,打造高效政府需要
①坚持依法行政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③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其特色表现为
①只有少数民族地方实行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③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基础④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12.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是新时期推进人大工作,拓展代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选民监督代表工作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对各级人大代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理念的集中检验和积极实践。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B.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C.人大代表的权力受到削弱
D.人大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3.“文化低保”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保障低收入居民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措施。关注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
③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④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民政部2012年1月4日出台并公布《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可以享有的权益有
①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
②参加居委会讨论决定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
③参与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④对居委会成员进行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2011年8月25日,国家海洋局就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召开专题会议,对事故处置方案提出新要求,并提起生态索赔诉讼。以下事实与上述材料中体现的我国政府履行的职能相同的是
①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作出新的司法解释,离婚后房屋归属引热议
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社会保障卡上加载金融功能
③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上好开学第一课
④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新建高铁降速,确保运输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16.实践证明,随着民众对政务微博的新鲜感消失,只有那些贴近民生、值得关注的微博,才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追捧;而那些依然官腔官调、华而不实的政务微博,则难逃被网友“取消关注”的命运。下列对被“取消关注”政府官员的建议正确的是
A.要坚持以民主和法制的方式来约束政府权力
B.要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C.要树立求真务实、切实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
D.要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非选择题(共2题,总计36分,其中17题16分,18题20分)
17.()“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去北京“蚁族”聚居地唐家岭实地调研,在两会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蚁族”问题的有
价值的议案、提案。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全面启动。这一改造工程旨在建设公租房提供给外地人口和大学毕业生。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为什么都致力于“蚁族”问题的解决?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等使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关注.核材料流失和扩散、核恐怖主义威胁、核能开发利用中的风险控制等核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核能全面和平利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主张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消除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根源。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阐明,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的依据。
第四篇:《测题》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练习测试命题问题 诊断于指导》
心得体会
杉木小学 曾小丽
《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于指导》体会
曾小丽
通过对《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于指导》的学习,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备、考、批、辅、讲”体现的就是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功底。曾经认为备课和讲课最难把握;批改呢,只要自己知道答案也不难;辅导和考试,那就要求学生掌握什么就辅导什么,既明确知识又指导他方法,再有针对性的出题测试也就这样。几年以来,自己从来没有动手给学生出过练习测试题、推荐学生选择的练习测试题已经不计其数,无论是哪种方式,学生在完成练习、测试时都会遇到以下情况;产生厌倦情绪;理解出错;有限的时间里答不完卷;有些试题考察的内容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当出现这些情况,我就会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推给学生,懒惰、马虎、理解能力差、书写速度慢没效率、阅读量小,没有积累等。学完《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有些问题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老师,老师在命题练习测试中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太多。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主体性的特征愈来愈明显。其中相对于传统教育最具特征的是现代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思辩、综合运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练习测试命题问题是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有它的基础性;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中学学习,而且对大学深造乃至终身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考试中心,对综合测试命题的基本思路定为三个“强调”: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 与综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的现代意识。概而言之,就是综合性、应用性、现代性。
那么试题就应该有机交叉和渗透了中学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并密切联系实际,既具基础性,更具综合性;既是知识型的,更是能力型的; 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拓展、渗透、综合和创新,关心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使那种死记硬背、沉溺题海、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和命题形式不复有效或收效甚微。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在课外多拓展,考题应该跳出了纠缠于名词术语。
第五篇:2014招警考试行测:十道典型的陷阱题
[键入文字]
陷阱题之常识判断
【例1】下列成语与工艺技术或行业对应不正确的是:
A.量凿正枘——木工
B.锦上添花——纺织
C.炉火纯青——冶炼
D.青出于蓝——陶瓷
【答案】D
【解析】A项,量凿正枘是指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与木工行业相关,因此A项对应正确。B项,锦上添花是指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与纺织行业有关,因此B项对应正确。C项,在冶炼青铜时,产生了青色的气体时杂质就基本除去了;后来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现在用“炉火纯青”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可见炉火纯青与冶炼工艺有关,因此C 项对应正确。D项,青出于蓝是说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本成语指颜色,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该词的产生与陶瓷制作无关,因此D 项对应不正确。因此本题选择D项
【陷阱】在本题中C是一个容易做错因为大家做题的过程中,对于炉火纯青很容易联想到炼丹,而不是冶炼。事实上丹指的是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的无机化合物。属于冶炼技术的一个分支,因此C是完全正确的。
【例2】俗话说“绣花要得手棉巧,打铁还须自身硬”,下列与该俗语哲理相同的是()
A.身正不怕影子斜 B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C.大水漫不过船 D.有理不在声高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绣花要得手棉巧,打铁还须自身硬”强调办事情需要依靠内因。四个【陷阱】选项中只有B“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以体现出内因”。
而很多考生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属于内因。意指一个人不管站得多正,影子都是歪的。通常用来比喻只要为人做事走得正、行得端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形容一个人的做人态度。因此选择B而不选A。
陷阱题之判断推理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查是图形中的面积,每一个五角星中的都有一个花色相同的大三角形,所有正确答案选择C项。
【陷阱】其中这道题中黑色小三角形的干扰元素,许多考生会从小黑三角形入手来进行思考,浪费大量时间,所以在考试过程中除了对特殊元素进行观察以外还要对整体的宏观元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2】红旗原则是指如果侵犯著作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服务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适用红旗原则的情形是:
A.未经用户许可,某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自动扫描,获取用户个人数据
B.甲某利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免费存储空间,非法经营盗版影视作品
C.乙某上传正在首播的某热门电视剧,并被网站编辑推荐到下载首页
D.丙某通过第三方在有下载功能的互联网电视上获取未经授权的节目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定义推理题目,其中题干的关键词是著作权受到侵犯,侵犯适用的对象是网络服务商,所以正确答案是B。
【陷阱】其中C选项是干扰项,C项中的首播连续剧很容易就认为存在著作权侵犯,而选项中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侵犯,故排除。
【例3】木材:抽屉:收纳
A.钢铁:剪刀:切割
B.棉花:毛线:保暖
C.城墙:石头:防御
D.橡胶:气垫:缓冲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类比推理,题干中抽屉是有木材构成的具有收纳的功能,D选项气垫是由橡胶构成的具有缓冲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
【陷阱】其中A选项是干扰选项,剪刀是由钢铁制造的但是具有的功能是裁剪,而不是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切割,很多考生都会认为切割和裁剪是相同的所以会选择错误选项。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